时间:2023-03-17 18:11: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装饰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盘龙(图1)
龙造型较元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龙背上出现了人物,游龙肥瘦适当,线条优美流畅,体型更加的粗细有致,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龙角卷曲,头颈曲折,嘴部刻画细腻,有了回头龙的造型,层次清晰。
(二)花卉(图2)
花卉枝繁叶茂,茎叶茁壮,花瓣重叠细密,层次分明,线条流畅,雕工精细入微,捏制之巧,造型逼真,花卉施以黄、白、绿色釉,釉色浑厚。
(三)莲瓣(图3)
莲瓣是佛教艺术中最常见的纹样,也是重要的题材。传说中,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四季花木同开,百鸟齐鸣,在沼泽处盛开一朵硕大莲花,佛主一出世,便站在上面。净土的圣人,以莲花而化身的形象出现,寓意清净的功德,深受佛教喜爱。两层莲瓣纹置于佛像脚下,刀工利落,花茎清晰可见,线条流畅,底端捲起略如宝装莲花形式,较宋代莲瓣不在作为主体纹饰,而是多出现于口沿、肩颈、腹部和底足的辅助花纹.
(四)流云(图4)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建筑装饰上流云纹较元代更加丰富,一端向内进行三层卷曲,另一端蜿蜒向外延伸,有了线条上的律动,粗细有致,迂回曲折,更加生动。
二、琉璃装饰与文化的关系
琉璃,是以铅硝为基本助溶剂,经过800℃—900℃(最高可达1100℃)温度烧制而成的陶胎铅釉制品。它的釉面,主要是用铜、铁、钴、锰、锡、铅等几种金属粉末,在氧化气氛中成色。早期,琉璃主要是用来做日用器皿和随葬明器,但也有镶嵌在窗扉等。琉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装饰构件,主要用于寺院等重要地方,也是装饰艺术的一种。
因为传说女娲补天时用到的五彩石就是琉璃,自从佛教进入山西,琉璃就深受佛教人士喜爱;又因佛教认为琉璃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被称为“七宝”之一。元朝作为一个重要历史朝代,不仅在文化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西方雕刻技术的进入,也为民族交流开创了新格局。在元代的琉璃装饰受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影响,琉璃装饰多以简洁粗犷的线条为主,刻画圆润。元代琉璃的制作,在原料、形制、工艺、釉色等各方面,都较前有新的发展。在形制上,出现了堆花脊筒、鸱吻、垂兽、仙人、武士以及龙凤、花卉等艺术饰件,且造型较宋、金放朗自如,不拘一格。在釉色方面,色彩的运用也有较前富丽,元代时,黄、绿、蓝、白、赭、紫、褐等色同时使用,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色调。
明代,社会安定,城市繁荣,寺庙建筑发展,这些都促使山西琉璃艺术的空前兴盛。其制作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技术之精,匠师之多,均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明代,琉璃作品受宋、元影响较深,局限较大。明代文化在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而琉璃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装饰图案与整体形态比例,极为均衡协调。各个部件的装饰线条,均呈现挺拔之势。线条挺而不缰,柔而不弱,表现出简练、典雅、大方之美。进入清代,我国的琉璃装饰由于构件的格式化,琉璃业开始衰退,但其做工还算考究。造型繁复,运色大胆,极为夸张,更加具有装饰性。
琉璃装饰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中国哲学思想及艺术思想的发展的轨迹。琉璃是文化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琉璃装饰受其当下社会审美的需要进行创造。传统文化与艺术按着独特的轨迹发展。装饰艺术它在原始时期彩陶文化的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到青铜时代,出现了规范化的龙凤纹样,其规整、精细的表现形式是对事物体察入微之后,经过符合创造而成的。琉璃艺术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基础。它没有太独到的解释,却蕴藏着人生与宇宙的哲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它一直影响这个地域的文化和艺术,对形成具有中国哲学艺术风格有了航标作用。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1.以黑白色调的搭配为主罗马风格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这一时期欧洲正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古罗马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古罗马文化对当时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天主教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统治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并不繁荣,受到战乱和统治者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堂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罗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当时战乱,主的仁爱思想受到很大的压制,而这也体现在教堂的装饰风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内部上与古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内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走进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柱子,以及两侧黑白条纹装饰图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装饰画,中间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灯。整个装饰风格显得庄重、简约,又不失肃穆,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欧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众所周知,雕塑是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如乌东、吕德、罗丹等,都是欧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有关希腊神话的雕塑是其优秀的代表,而在古罗马时期,文化的繁荣让雕塑出现了第一个。欧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应用。除了比萨大教堂大量地应用了一些雕塑艺术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随后虽然经过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带有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史上的无价之作——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圣殇》,当然作品的风格与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那种传神的风格,这也是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当然该教堂还保留了公元3世纪的一些浮雕作品,虽然有的雕塑作品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鲜明的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指的是12世纪到15世纪哥特文化流行期间,欧洲教堂在内外部的装饰情况。
1.装饰的色调丰富多彩从12世纪开始,欧洲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开始从希腊、罗马传递到欧洲各地,同时哥特文化开始兴起,这对欧洲教堂的装饰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装饰的色调上。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2世纪之前,欧洲教堂在装饰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色调,虽然在一些绘画当中有别的颜色的使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而到了哥特文化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色的应用,当时教堂装饰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纯金装,金色代表的是高贵和财富,正是因为金色的应用,让教堂变得金碧辉煌。其中作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驻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随处可见金色的应用,而多彩绚丽的绘画艺术让整个装饰色调显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始建于12世纪末的丹麦奥尔胡斯大教堂,其主祭台上的神像几乎都是金色装饰的,然后用红色、绿色等其它颜色点缀,增强了一种神秘感,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2.多彩的绘画艺术大量出现在教堂装饰当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就是绘画。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开始从黑暗向黎明迈进。在这一时期,绘画开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装饰,并且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内部墙壁、屋顶的装饰。奥尔胡斯大教堂的边门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绘画,这组绘画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耶稣、圣母等传统的题材,而是一种神魔鬼怪的装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这是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先后描绘了九个基督教神话场景,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全部作品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米开朗基罗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蕴含着基督教深刻的精神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宗教绘画的一个顶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称为15世纪绘画中的不朽之作和无价之宝。
三、巴洛克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6世纪,从17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风格,如错觉的再现传统等,但是却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浮夸”效果。
1.复杂而宏大的装饰应该说在罗马风格时期和哥特风格时期,欧洲教堂在内部装饰上是越来越复杂的,虽然说在哥特风格时期,装饰风格比较富丽堂皇,但这只是在一些局部地方的处理上,实际上在教堂内的大部分还是以单色调为主,当然圣彼得大教堂虽然有精美的壁画和大量的雕塑,但是整体上很协调,并没有复杂繁琐之感。但是到了巴洛克时期,不仅壁画的装饰范围越来越大,而且整个雕塑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出现了层雕等艺术手法,借助于建筑商的宏伟烘托出一个更加磅礴的宗教气势。如在意大利圣卡罗教堂的装饰当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几何图案,在装饰上讲究的是对称性,教堂的顶部是半圆形设计,在窗户的作用下,映照的是一层层的装饰画,可以看得到这些绘画当中有的描写的是圣经当中的场景,有的纯粹就是几何的装饰图形,与绘画交织在一起,烘托出整个教堂的宏伟
我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呈现,所以木雕在古建筑中是应用得最多的装饰。木材因其材质硬度适中,富有韧性,适宜各类图案精雕细镂,被广泛用于建筑构件的装饰中。张家花园的木雕艺术主要应用于外檐梁坊、斗拱、雀替、挂落、隔板、门、窗等构件。
1.1.1张家花园木雕艺术中的“儒”、“道”、“释”文化
张家花园木雕装饰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受传统儒家思想、本土道教及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其住屋装饰中运用各仙家法器图案作为木雕装饰题材,以满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精神需求,达到祈盼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张家花园大门的三层檐坊、梁台斗拱上的雕刻内容所表现的“麒麟吐玉书”表现书香门地之家,“鲤鱼跃龙门”表现入世光耀门庭,“世代香火”表现福禄永至的人生愿望。这些内容正是张家主人“百忍”规制的家风核心,尊崇“孝道”、“忍让”、“中庸”等思想,提倡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主张入世的儒家思想。张家花园木雕装饰艺术中的“道”、“释”文化体现于图案题材中,内容以直接表现和暗喻的表现手法将仙人、法器等图案装饰于构件之上,达到护佑家人之目的,体现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花园正院一进院厅堂檐枋上雕刻有“八仙共寿”九个人物,表现道家八仙与寿仙贺寿的场景。三进院各厢房门扇雕刻有“暗八仙”图案及“长寿”篆字纹,“寿”代表长寿,“暗八仙”即各仙人手持的宝物,以八仙宝物借八仙之神力祝福家人生活美满长寿,这正是匠师构思的巧妙之处。佛家认为人生来受苦,只有以人为善,死后才能进入神秘天堂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成为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人们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谨慎于世,在住屋上构件上雕刻佛家“八吉祥”的图案装饰,希望得到佛光普照,保佑家人庇护宅地平安。
1.1.2张家花园木雕艺术的装饰技法
传统木雕装饰技法种类很多,有圆雕、浮雕、透雕、线雕、贴雕等,张家花园木雕艺术装饰中最为典型的技法有浮雕、圆雕、透雕等。据建筑构件位置及题材内容不同而使用不同雕刻技法。圆雕、浮雕、贴雕大多运用于梁头、斗拱、檐坊等位置,梁头檐板运用浮雕雕刻各类吉祥蔬果花卉,斗拱构件运用圆雕的手法雕琢“龙”、“凤”、“象”、“麒麟”、“金鹿”、“宝瓶”、“喜鹊”、“佛手”等立体形象,檐坊运用贴雕手法表现坊心人物故事,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是滇南边地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中装饰住屋必不可少的灵物,具有超凡的灵性和神力护主镇宅。透雕是张家花园中最具特色的雕刻装饰技艺,被大量运用于雀替、挂落、隔板、门、窗等建筑构件。其中最为精巧独特的是正院一进正厅堂的六扇核桃木门最为精湛,使用整木透叠三层交错缕空的雕刻技法,故事情节透叠雕刻,层层推进,纹样图案清雅玲珑,工匠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将自然景物与多个故事形象重叠组合在同一画面之中,获得多重寓意吉祥的图案纹样,增强了纹样造型形象的立体透视纵深感。
1.2“砖”、“石”雕刻
张家花园的“砖”、“石”雕刻风格与形式具有滇南边地独特的文化特色,砖雕材质为表砖,石雕材质为本地特产的青石,青石质地细腻柔韧,易于表现各类精细入微的题材。图案内容多以“道”、“释”祥物及本土生长的瓜果花卉作为装饰题材,常用本土谐音、暗喻、借喻的手法将图案内容吉祥化,使之一目了然,一听就懂,形成“辟邪护宅”、“纳福吉祥”、“祈望崇敬”的民俗寓意。张家花园的砖雕大多用于山墙墀头、照壁四角、槛墙两则等,其雕刻装饰线条流畅、细腻、纤巧、属于先雕砖坯而后再烧制的雕刻类型,这一类型比直接在青砖上雕刻的类型要精致秀雅,在古建滇南中较比普遍。石雕是古建筑常见的装饰之一,它具有防水、防潮、承受重力的优点。张家花园的石雕根据房屋不同功用而运用不同的装饰布置石材的放置位置,其布置繁简相宜,充分体现屋主崇尚儒家“礼乐”规制的思想。花园祠堂台基上的大小石狮、水池围栏上的十二个吉祥栏柱柱头均采用圆雕、镂空雕刻的技法表现各物象特征,其吉祥题材多样、造形优美、刀法细腻,可谓石雕中之精品。特别是祠堂台基上的四尊精美础石,左右两尊柱础高80cm,形制呈三层组合式柱础,上层为杯形莲花,中层为压地隐起如意凹式灯笼圆鼓,下部由两对圆雕雌雄吉祥卧狮环于素平覆盆。中间两尊柱础高45.5cm由上下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由卍纹装饰础头,础腹为压地隐起如意凹式灯笼圆鼓,下部各由两对圆雕雌雄如意卧狮环于素覆盆底。这四尊精美础石下共放置十六只憨态可掬的舞狮,狮子形态各异、或仰或卧,它们是报喜献瑞的祥物,是守卫门庭之灵物。
2彩色人之华美
靠衣着色彩来修饰,古建之华美丽,需彩色之缤纷来装饰。“颜色在各派建筑上所占有位置,没有比在中国建筑上还重要的。‘雕梁画栋’这句成语已足做中国古代建筑雕饰彩画发达的明证。”从梁思成先生对于色彩的总结足以可见彩色在古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建筑将彩色运用于住屋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随时展需要,隋唐时期开始大规模运用彩画装饰建筑,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张家花园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彩画承苏式彩画传统,结合地方民俗民情,形成不拘泥于传统程式的地方彩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张家花园的彩画主要绘于梁、坊、斗拱、柱头、天花、壁板、雀替、窗棂、门扇等建筑木构件上。其中梁、坊、斗拱部位为最精彩。彩画主调为青绿色调。斗拱彩画应用群青、粉兰、白色、金色、黑色等撞色平刷,无过多苏彩技法,这样的色彩使用方式正是滇南彝族搭配色彩的方式。梁、坊间彩画分三段式,饰硬卡子,小包袱,包袱内饰精美字画。字画布局得体、秀拔优美,均是滇南知名书画家王永清、吕彬、武士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