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神经外科医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世纪末,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获得广泛认可,作者所在院校的神经外科较早的引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导学习和获得结论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大量研究客观证据的,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教学方法日现弊端,需要转变医学教学模式,通过更好的应用科学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在这种模式下,如何收集、评价证据并为我所用成为面临的问题。
1.2神经外科循证医学教育的应用及问题
1992年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模式,其后欧美等国开展的循证医学教育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系统性评价或Meta分析,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RCT的客观证据为基础,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使众多临床治疗决策发生了根本的观念性改变。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上述循证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其优缺点有所扬弃,在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论,尤其是注重实证,以临床证据为行动依据,注重依靠证据评价解决实际临床问题。但目前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中的循证医学教学内容相对缺乏,神经外科学特别是近年来涉及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和肿瘤学的理论与技术日新月异,许多治疗方法、方案大量出现,所以出现文献报道结果不一甚至相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依靠教师个人临床经验积累、观点缺乏共识甚至矛盾等,较易令学生重主观,重师承,轻客观,轻实证,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神经外科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计划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通过对文献进行二次加工并综合分析,最后获得合理的循证医学结论,可有效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据此指导神经外科临床实践,对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大有裨益。
2结合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的循证医学培训体系的内容和评价
2.1培训体系的建立及具体授课内容
循证医学相关课程培训:①循证医学课程理论授课。介绍文献检索、证据获得及评价方法;②循证医学专题讲座。Meta分析在神经外科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实例;③神经外科案例分析。重点选取脑肿瘤目前诊疗进展及治疗方案荟萃分析评价。举办循证医学杂志沙龙(Journal club):①选择相关的新发表的论著作为Journal club交流文献。文献质量由主讲教员把关,以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和讨论热情。②组织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背景材料,准备多媒体资料、幻灯片、手术录像等,提出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并汇报文献。③组织提问和讨论,讨论内容多集中在文中研究方法、统计方法是否得当,文中对研究数据的解释是否合理,文中的研究结果是否有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问题为基础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教学具体授课内容:由1名主讲教员和3名见习课、讨论课授课教员组成教学团队,主要由7个学时完成。具体授课内容:①选取神经肿瘤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疾病诊断、治疗等需要解决的问题;②组织学生根据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EBM网站及其他文献检索途径,查寻最新、最佳证据;③根据循证医学评价文献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对研究证据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进行严格评价,并结合病例具体情况,阐述自己的诊断和治疗;④指导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提出临床处理方案;⑤密切观察和随访,总结临床经验,对已进行的临床实践作后效评价;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的评价。问卷内容包括循证医学教学是否能够强化基础理论知识,是否有利于临床技能的掌握、扩大视野、开拓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否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是否赞成该教学方式等问题。
2.2教学效果的评价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回顾世界神经外科的起源,有证据显示大约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学者对颅骨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传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AD 222~280),神医华佗曾试图为魏王曹操行开颅手术以治疗头疾。神经外科学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而又是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随着解剖学、麻醉学的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神经外科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 1956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院在谢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经外科发展史
回顾过去50多年来,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1 神经外科萌芽起步阶段
我省神经外科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福州神经精神病医院谢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不久福州市第二医院郑遒光主任做了一例临床上诊断为小脑肿瘤的颅后窝减压术,这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拉开了序幕。50年代末,郑遒光主任与福州中国协和医院程法平主任合作开展了一些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摘除术,尽管当时由于病例少,缺乏经验,设备简陋,所以手术死亡率较高,这些萌芽阶段的手术仍为我省神经外科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神经外科创业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从50年代末开始各单位陆续选送人员外出培训。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送刘俊翰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院选送黄克清到北京宣武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后又送陈锦峰到南京工人医院进修,厦门市立医院梁燕瑜和龙溪地区医院冯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以上人员均在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并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单位的神经外科专业组。1959年底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率先开展了以脑外伤为主的一般手术。1960年,福建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经外科,有独立病房和专职医师7名,开展了脑肿瘤和脑外伤手术,厦门市立医院和龙溪地区医院也先后开展了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由于受到“”的冲击,我省神经外科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70年代初,黄克清、陈金雄到福建省立医院后立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刘俊琛、陈锦峰先后调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经外科人员,使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恢复了生机;从1972年起,省立医院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举办了几期颅脑外科培训班,为全省各地市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专业人员,使神经外科队伍逐步扩大。此时省内能够开展以脑外伤和脑肿瘤为主的一般手术,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全省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脑外伤的救治手术。许多地、市县医院都有了开颅器械并配有神经外科的专职或兼职医生,能处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1.3 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有了全面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先后购进了颅脑CT扫描机,九十年代初协和医院进口了西门子的DSA,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医院全面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许多地市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许多医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推动本地神经外科的发展,一方面选派优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地学习进修;一方面引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中山医院引进了张俊卿、莆田市立医院引进了林秋泉、莆田县医院引进了林光畴后,使这几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内不少单位和国内重点神经外科单位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我省讲课、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互派学习等,有力地推进我省神经外科诊疗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部分的县市级医院也在此阶段开展了颅脑外伤手术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开展神经外科为早期抢救危重病人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是我省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5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开展了血肿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疗法,并对脑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观察,为脑血管畸形立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总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独立设计制作了立体定向仪规划方案;八十年代末,杨卫忠由省立医院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重新组建神经外科,并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颅脑手术。该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随后还成立了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承担了十多项省、部、厅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或卫生厅10项科技成果奖。
2 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以及在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完成了地市级分会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国内外和全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2.1临床治疗工作全面开展和提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神经外科,许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县级医院也都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成为全省各地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前沿阵地,我省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三级治疗网,全面开展中枢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的防治。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的新亮点,尤其是伽玛刀、神经导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显微镜、神经内镜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
2.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显微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工作。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普及到我省、地市级乃到县级医院,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条件之一。
2.1.2 神经导航辅助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
复杂的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精确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问题。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它准确地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因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能够帮助手术者完成许多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将正常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厦门市中山医院、协和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先后引进了神经导航系统,并开展了导航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据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已经开展了389例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报道例数全省最多,病种包括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转移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4例脑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
2.1.3 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取得全面发展
脑血管病病情复杂,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以及缺血性脑病为主。目前全省各地县医院基本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治疗策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也从早期单纯扩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清除术发展到现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清除、神经导航血肿清除、显微镜和内窥镜辅助手术清除血肿等多种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神经、血管以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省立医院、协和、附一、福州总医院和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级医院已经全面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应用了“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目前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同时,对于动脉瘤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的开展,各省级医院神经外科也相应成立了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组,这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多的选择。
2.1.4 新设备应用,丰富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
1998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截至2006年12月,已经积累了4352例颅内疾患伽玛刀治疗病例,病种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疗效满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先后开展了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取得预期效果;福州总医院开展了X刀治疗颅内肿瘤,积累不少成功病例。这些新设备应用,为治疗颅内疾病提供有效的补充。
2.2 全省各地神经外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现有神经外科医师近400人,现有高级职称者达80余人。许多三级医院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如泉州市第一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专业田进军主任,厦门中山医院引进田新华主任、厦门市医院引进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引进李会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发展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许多青年医师也走出去,前往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进修,回到原来单位成为神经外科技术骨干。近些年来有条件的单位还引进一些博士,为福建神经外科队伍注人了新鲜的血液。
协和、附一、总院、厦门市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莆田市医院等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予点,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5位,近10年已经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协和医院也是神经外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自行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这些人才培养,为我省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全省学术交流的开展和各地市学会的成立
经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批准,福建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之后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3年,南平)、第三次学术交流会(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学术交流会(1998年,厦门),同期还举行了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为我省神经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础理论、临床、科研、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在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团结全省神经外科同仁,开拓进取、全面开展我神经外科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举行福建省神经外科高级研讨班,每二年举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和福建省神经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每个季度在福州地区举行神经外科病例讨论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为全省神经外科大夫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2.4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蓬勃发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首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于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胜利召开,由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和台湾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黄棣栋教授组成的台湾医师代表团应邀参加本次首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21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大会共收到373篇海峡两岸高质量医学论文, 内容涵盖显微神经外科、导航、内镜、血管内、锁孔、放射、分子神经外科、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外科护理等,大会设专题讲座及讨论、大会发言、大会交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与展览等。16位台湾医学专家和56位我省医学专家在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本次大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神经外科学术的发展,促进闽台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和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会议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海峡两岸同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与台湾医事联盟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双方互访、互相交流协议书。这次大会还进行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换届选举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教授连任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泰宁大金湖畔胜利召开,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再次率团参加本次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10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台湾专家带来的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最新理论,引起我省神经外科大夫高度重视,尤其高明见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最新免疫疗法,而高振兴教授介绍的“神经脊柱外科新进展”,代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专家还对“锁孔”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等前沿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大会还决定第三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宝岛台湾举行。
2.5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据了解,本次活动得到了平谷区卫生局、平谷区医院、平谷区中医院、平谷区妇幼保健站,以及兴谷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平谷区总工会主席郭有才,平谷区卫生局局长金大庆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平谷区10多名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一起来到兴谷开发区,积极参与送医进企业活动。
郭有才代表平谷区总工会作了发言。他说,劳模、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是职工中的优秀代表。参加义诊的劳模和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都是平谷区医疗战线的专家,都在自己所从事的医疗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们不仅技术精湛、爱岗敬业,而且十分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时刻不忘用自己的专长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郭有才说,平谷区总工会以关爱企业职工身心健康为宗旨,针对开发区一线职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班多、看病难、没时间看病,往往小病养、大病拖等实际情况,组织了这次劳模义诊活动,并请来了平谷区最优秀的劳模医疗专家,为一线职工把脉问诊。
他说,拥有健康和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和梦想。然而,现代生活带给我们的除了优裕的生活条件以外,很多疾病也接踵而来,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重视定期检查身体。
他希望职工关注自身健康,抓紧寻医问诊。并能够通过举办的义诊活动,在医疗专家的帮助下,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以健康的身心、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火热的工作生活中去,并以劳模专家为榜样,学习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质,爱岗敬业,奋勇拼搏,创优争先,为幸福平谷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天下第一痛”有了第二个公益机构
“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终结三叉神经痛
(本刊讯 马林凤)由中华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中国医院发展联盟、全国三叉神经痛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潍坊彭胜三叉神经医院、北京嘉泽东博三叉神经医学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三叉神经痛诊疗技术高级研修班”在潍坊举行。在此次盛会上,有着“三叉神经痛终结者”之誉的我国著名神经科及疼痛科两栖专家、全国三叉神经痛研究中心主任彭胜主持研究的三叉神经痛“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引起了与会的国内神经外科、疼痛科、口腔科的有关专家、学者高度关注,并针对此疗法的治病机理、疗效等,多角度地做了全方位研讨,并一致认为,三叉神经痛“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是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据悉,介入医学是继内科、外科之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手段,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质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该疗法能弥补内、外科技术的不足,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患者无痛苦等优点。
据介绍,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理事、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委员彭胜教授,20余年潜心致力于三叉神经痛的研究和治疗,早在介入技术刚刚传人国内时,曾先后两次去美国、英国知名大学考察、学习,将先进的介入技术“嫁接”到三叉神经痛治疗领域,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研究,创立了“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将介入技术完美地应用到了三叉神经痛的治疗领域。
据彭胜教授介绍,“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系在影像可视系统引导下,利用美国进口高频热凝治疗技术到达神经根部,精确定位病变神经,并进行治疗。其治疗机理是,在精准定位病变神经后,通过特定电极传感器精确输出超高频微波,选择性地把神经传导痛觉纤维蛋白凝固变性,而不影响正常神经触觉和温度觉的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感,是目前最先进的治疗方法。
据了解,“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的适应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严格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他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各种原因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以及年龄较大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等。
多年来,彭胜教授领导并运用独创的“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成功治愈了各类三叉神经痛患者2万余例,为数万名患者解除了被由“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所带来的痛苦折磨。此外,彭胜教授还主持了3个与“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相关的科研项目,撰写医学论文60余篇,主编《三叉神经痛》专著一部,参与了《脑立体定向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获得2项科技成果奖,一项国家专利,其创立的“无痛介入定位新疗法”,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项目
“爱在百天——中国宝贝健康行动”启动
(本刊讯 记者 吴正友)4月25日,以“宝宝健康——从接种疫苗开始”为主题的第28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来临之际,由原卫生部疾控局指导、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共同举办的“爱在百天——中国宝贝健康行动”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传播项目在京宣布启动。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毛群安主任参会并表示:“针对肺炎球菌性疾病这类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的疾病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广大医务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各界,携手同心,即刻行动,加强预防接种、保护儿童健康。”
原卫生部疾控局雷正龙副局长指出:“预防接种是历史上最有效、最经济的健康干预措施之一,为改善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疫苗分一类和二类疫苗进行管理,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作为一类疫苗的补充,二类疫苗所预防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在启动会上指出,今年的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宝宝健康——从接种疫苗开始”。这一主题也充分顺应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提高人均预期寿命1岁、婴儿死亡率降到12‰”的目标。曾光教授同时强调,“我国目前对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为代表的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和健康的感染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尚急待加强。”他指出,肺炎位列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因的第二位,而在各种肺炎之中,大约有50%的重症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
肺炎链球菌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WHO已将肺炎链球菌性疾病列为需“极高度优先”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永弘教授在现场互动问答环节中也特别强调指出:婴幼儿在出生后,随着母传抗体(IgG)逐渐消失,宝宝就会慢慢失去来自母亲的抗体保护;与此同时,婴幼儿自身的免疫系统还在持续发育中,尚未完全成熟。
因此,婴幼儿体内血清主要保护抗体(IgG)的总体水平大约在出生后3~5个月龄降至最低阶段。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宝宝自身免疫力水平处于最低水平。因此,在婴幼儿出生后百天左右,更需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预防疾病,以提供给宝宝最及时和全面的保护。
中国卫生论坛将于8月召开
(本刊讯 记者 吴正友)近日,记者从卫生计生委召开的信息会获悉:2013中国卫生论坛、第十六届中国医院论坛和第22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将于8月16~1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同期举办。
今年的中国卫生论坛将结合中非部长级卫生发展研讨会,以“中非卫生合作——朝向新地平线”为主题,邀请了非洲51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及随员、驻华大使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口基金等7个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齐聚北京,分享50年来中国卫生援非的经验,共商新形势下的中非卫生合作与全球卫生发展。
中国医院论坛的主题是“改革发展、质量安全”。围绕论坛主题,安排会前会、主论坛、分论坛、专场论坛和权威信息,进行表彰颁奖和展会参观活动。主论坛将分别从卫生、经济学和社会契约的角度进行主题演讲;分论坛12场,内容包括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县级医院改革与能力建设、医疗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人力资源思路开发与方法创新、精益医疗——全球医疗服务最佳实践、器官获取组织(OPO)的构建与管理等专场。届时,专场论坛聚焦上海医改的整体思路以及人才培养、绩效管理、支付制度等突出方面进行全面分享。
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奖、第一届医院优秀后勤管理奖、第一届医院优秀护理管理奖、第一届医院优秀感染管理奖、第一届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优秀奖颁奖活动也将在论坛期间进行。
中药调理、运动控制、饮食健康
京城有了“医疗减肥医院”
一、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沦为教学的配角,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医学素养的培养。对此,我国可以借鉴国外比较科学、先进的教学模式,即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外科临床教学。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医学学术活动以及医学论文评比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1]。通过此类活动,可以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不但可以使得学生掌握更加扎实的外科临床教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外科临床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以外,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临床经验,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等。在外科临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和提问,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精心开办外科临床知识系列专题讲座
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外科临床知识,使其能够更加深刻而准确地了解外科疾病等相关知识,学校要精心地准备,在校内开办好外科临床知识系列专题讲座。在讲座开始之前,学校可以组织各临床科室的教授专家与教学管理者进行多次、深入地论证,要精心地准备与讨论讲座内容。讲座的主讲人员要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有着讲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对肝胆外科、神经外科以及骨外科等外科知识进行讲解[2]。对于讲座中所涉及的临床专科领域的内容,教师不但要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同时还要完成教学试讲和集体备课等工作,从而能及时地完善和修改课件。通过专题讲座活动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感性地认识外科临床,能更加深刻地掌握外科疾病的临床诊断、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等,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学校在每次专题讲座结束后,向参与讲座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一评估以及归纳,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外科临床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三、开展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
教师要在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开展PBL启发式教学以及TBL互动式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解为患者换药这一方面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然后学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疑问,或者由小组的形式展开探讨,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而拒绝回答或者不理睬,而是耐心、积极地为学生解答问题。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即为在外科临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研究设置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对策的过程[3]。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在应用此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启发的重要作用,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以及启发,使其能够通过深入得思考来找到问题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四、创建健全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
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考试为主、形式过于单一的学习质量评价方法,在外科临床教学中,教师要创建更加完善的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分,另一部分是创新能力分。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进行考核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一些、开放实验以及科研课题等活动,并且将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的情况等进行量化计入创新能力分,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这部分分数进入到医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中,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充分重视,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可以有效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进而有效提升外科临床教学的教学效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