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1: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基于TCP套接字编程模型
面向连接的网络通信的建立有多个步骤,要使用多个函数。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其比喻为“打电话”这个过程。要建立基于TCP的C-S(客户-服务器)通信,首先双方进程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也就是调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都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Socket是面向模型设计的,针对C-S通信双方提供不同的socket系统调用。客户随机申请一个socket号,这类似想打电话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台入网的电话上呼叫。服务器拥有全局公认的socket,调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地址和所创建的套接字句柄联系起来,任何客户都可以向它发出连接请求和信息请求,这就类似于被呼叫方的电话号码告知了呼叫方。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发出连接请求,就好比拨打对方的电话。而服务端有可能在完成当前请求之前又发生多个服务请求,为了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服务器调用listen函数将所有的服务请求放在一个请求队列中排队,并尽快处理这些请求[2],这就如被呼叫方在开启呼叫等待的功能,不错过任何呼叫请求。服务器端执行accept函数等待来自某一客户端的实际连接请求,实现与客户进程连接,这就如被呼叫方拿起电话,双方可以正式通话。最后,客户端与服务端完成数据传输后调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撤销连接。这就好比打电话双方通话结束后,挂掉电话。
(3)基于UDP的通信机制
用“邮局系统通信”来类比这一种通信机制是非常恰当的。基于UDP通信是面向非连接的,无法保证数据以正确的顺序到达。这就类似我们先后寄出两封信给对方,不能确保第一封信一定会比第二封信先到达对方手上。而在通信过程中,服务端和客户端双方首先都需要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这就好比寄信之前,对方的通信地址我们是要已知的。而客户端发送信息以及服务端回应的时候,调用sendto函数来实现,需要指明对方的地址。这如同在寄信的时候,需在信封上要注明对方的地址信息。
(4)协议端口
在讲解“协议端口”时,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网络通信的时候要指明端口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采取比喻教学法。大多数操作系统是支持多进程的,目的主机到底把收到的数据包送给哪个进程呢?就好比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的业务有多种,有多个服务窗口。我们要成功地办理业务,必须知道对应的窗口号。同理,当你的主机开启多个服务时,如FTP、WWW、E-Mail多个服务,当接收到传送过来的数据包时,主机要准确的把数据包传送给相应的进程,这就需要数据传输的双方进程开启端口,这样数据包将会有标识有源端口,确保接收方顺利地将数据包传送至这个端口。
(5)带外数据
通常数据是按顺序传输的,然而套接字API概念性的提供了一些使用程序,从而可以使得一串数据无阻的先于普通的数据到达接收端。这就是所谓的发送带外数据。这就好比大家排队在银行依次办理业务,有个强盗拿着枪走入银行,越过整个队伍走到柜员面前。这个就可看作为带外数据。这个强盗能越过整个队伍,是因为枪标识他的特殊性,给了他凌驾于众人的权力。
英语教学中能运用比较法的地方很多,很难细说,现仅略举比较法在字母、语言、词汇、语法教学中运用实例,简要说明如下:
一、字母教学:
教师在教字母名称的读音时,可有意识地把形体相近的字母G—C、O—Q、E—F、P—R、M—N、e—c、i—j、m—n、g—q、v—r等成对地进行比较,讲述它们相互间在音形上的区别,再给以一些辨音辨形的练习。经过比较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掌握好字母。
二、语音
为了要求学生把每一个音都发得准确清晰、教师可引导学生作多种形式的比较。如:对单元音[i:]—[i]、[u]—[u:]等进行长短比较;对双元音[ei]—[ai]、[u]—[au]等进行口形变化的比较;对读音相近而易于混淆的某些因素,如[e]—[ei]、[i]—[e]等进行口形比较和音响的区别;对清浊成对的辅音音素进行声带振动与不振动的比较。经验证明,通过比较教学能帮助学生弄清疑点,提高学生误别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三、词汇
为帮助学生确切地掌握单词教师可把单词按性质、用途等归纳比较,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易巩固记忆。
1、同义词。英语中有些词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如表示“多”就有:alotof,agreat(large、good)numberof,agreat(good)many等。它们各有特色,用法也不尽相迥,归纳起来记,就比较深刻。
2、反义词。背单词时,背到正的想到反的,就会把一些单词记起来。如ask问——answeer答,begin开始——end结束。
3、近义词:cap(名词)帽子——cup(名词)杯子,brother(名词)兄弟——bother(动词)打扰。
4、同音异义词:如:dear(形容词)亲爱的——deer(名词)鹿,sell(动词)卖——cell(名词)细胞。
5、不同词义的词:如(1)Iwanttobeadoctor.我要做一名医生。(2)Heisdoinghislessons.他正在做功课。(3)Mymothermademeanewbagyesterday.昨天我妈妈给我做了一个新书包。三个句子中的“做”应分别理解为“当”、“做”、“缝制”。
在词汇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可扩大词汇量,帮助学生增强记忆,深受学生欢迎。四、语法
语法教学中比较法同样可普遍运用,例如:
1、为强调句子中名词的单复数与主谓语的一致关系,教师可组列类似下面一些句子进行比较:
(1)Thisisabook.
(2)Thesearebooks.
(1)Thereisamaponthewall.
(2)Therearetwomapsonthewall.
通过这些比较,学生能在熟悉名词组单复数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从单数名词变为复数名词时词尾加—s的各种情况,以及在语言实践中如何正确使用。
2、述动名词与现在分词的用法时,教师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归纳比较,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1)Jimiscleaningtheroom.(现在分词、与助动词be构成进行时态的复合谓语)。
(2)Hisworkiscleaningtheroom.(动名词短语作表语)。
实践结果表明,比较法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比较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发散思维,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比喻法讲解《生理学》
在生理学的理论授课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可通过“说笑话”、“讲名言”、“打比方”,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理解记忆,一次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说笑话”如讲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其中的绝缘性使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假设无绝缘性,且脸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与臀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走行在同一神经干内,那么打一下“脸”就会“屁股”痛,打“屁股”就会“脸”痛。学生听到这里便会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加深了对绝缘性的理解。
2“讲名言”在讲“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作用”时,举古人曾“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
从生理学角度,运用的就是痛觉的刺激使上行激动作用增强,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保持觉醒,避免瞌睡的。再如讲嗅觉是适应现象时,举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是就是嗅觉的适应,并且包含深奥的哲理,给同学讲一讲,不但加深对嗅觉适应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且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打比方”在讲突触延搁时,举一个跑步时“比喻”。如一人单纯跑100米,耗时很短即达终点,但如100米中间有一条河(相当于突触),那么该人再跑这100米时,要过河,首先要脱衣服,游过去,再穿上衣服(相当于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然后才跑到终点,耗时很多,所以要耽误一段时间。这样通过这个“比喻”同学对突触延搁的理解更深刻,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更浓厚。
运用比喻法讲解《免疫学》
在学习免疫学常遇到的困难是概念抽象、头绪繁多、推理曲折,尤其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双重性和歧义性等困难。若运用比喻法,可以生动形象地阐明免疫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1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抗原只能在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性质即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比喻时,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作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一种抗原结合,这种钥匙和锁的特异关系好比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关系一样。钥匙与锁这一对物品为众人所熟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相似,用这个比喻可以使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对特异性有了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Abstract:TherearemanyconsistentaswellasdifferentviewsbetweenecologicalMarxismand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ispaperanalyzestheirconsistenciesanddifferences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ideologicalbasis,essence,theoreticalcore,basicrequirement,andfundamentalapproach,andpointsoutthat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andrawlessonsfromtheecologicalMarxismsoastobetterservethesocialistconstruction.
Keywords:ecologicalMarxism;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comparativestudy
“生态”(EcologicalMarxism)一词来源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本•阿格尔。他在1979年《西方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这个概念,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建立了与生态学之间的关联。生态是西方的最新流派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十大流派中较为活跃的一派。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社会内部的“和解”两大主题,研究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嬗变等问题,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并通过重建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哲学,进行技术批判与消费主义文化和生存方式批判,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从而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化的,其中心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于,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表面上看,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并不基于相同的现实基础,产生的理论背景、发展脉络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应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实际上两个理论体系之间,观点的契合是主要的,即使有些观点有明显的差异,却可以相互为用,并不矛盾。
一、思想基础的比较
生态,也称生态学的,其理论基础在于和生态学的有机融合。如生态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和佩珀所认为的那样,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生态学和生态思维方式。应该说,在马克思那里,生态思想并不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谈论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的生产问题,却很少在纯粹意义上谈论生态问题。尽管如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马克思有意还是无意的,他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如“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批判了黑格尔关于人居于超自然的地位的观点,提出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完整统一体’的思想,并指出‘自然是人类的生命,但不是生活的手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等问题上,‘生态学’与的基本观点是一致的”[1]。另外,生态继承了以作为理论基石的西方,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批判传统,像莱斯和阿格尔就受到马尔库塞相当大的影响。只不过与他们的前辈相比,生态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对温和,也更富有建设性。
科学发展观则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及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处处渗透着立场、观点和方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主要是基于中国化的,面对的现实是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与科学发展观对于关注的点不同,偏好的理论也不一样,面对的现实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二者都是以作为理论的来源和基础,都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掌握了活的灵魂。
二、第一要义的比较
生态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并没有太多联系,应该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但在第一要义上却是基本相同的。如阿格尔断言,“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因此,当务之急是“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见解出发,努力揭示生产、消费、人的需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阿格尔转变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认为传统的经济危机已经转向了生态危机,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原罪,即利用环境代价换取财富,已经导致了经济增长的瓶颈,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无限性和环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没有有效的措施缓解矛盾,那么经济增长就会停滞,甚至会倒退。可见,阿格尔关注的决不仅仅是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解释和分析,问题在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说明,他始终是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这是他逻辑分析的前提。高兹认为:“‘对我们的经济从产品设计到消费和物质的再循环进行生态学的重建,……对能源、化工、运输和农业进行生态学的重建,……技术上的发明不仅必须有助于生态学的重建和理性化,而且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缩短劳动时间成为可能,把我们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产和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标准服从于社会——生态标准’,走向基于自我约束、更节俭、生态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生态社会主义,达到真正的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统一,实现生活得更好、劳动与消费更少的社会。”[3]高兹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归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社会主义,发展是第一要义。从阿格尔和高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生态学者无论给生态危机开出什么样的处方,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认为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由此可见二者之间观点的相似性。应该说,生态与科学发展观所提的“发展”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前者更多的是在解决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意义上使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不能以生态为代价;二是,正如高兹谈到的那样,发展不仅是经济理性的,还应该是价值理性的。总的说来,生态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建立在人的解放基础上的人与社会的关系调整,而较少涉及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所使用的“发展”,强调的是一种和谐,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个层面基础之上的。与生态相比,概念的内涵扩大了;作为一个分析系统而言,也更加全面和完善。
三、理论核心的比较
“生态考察了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提出了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论断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协调的问题,它研究的方向符合人类的健康发展趋势和美好愿景,它的研究目的是力图从制度层面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它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建立和发展,力图通过制度转变解决人与自然的对抗。”[4]由此可见,生态在谈及异化概念时,是以人为核心的,只有人才有异化;在谈及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时,将社会系统放在首位,因为只有以社会系统中的主体——人,作为分析的核心和逻辑的出发点,其他的分析才有意义,换句话说,此岸世界的真理探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而彼岸世界是遥不可及的;在趋势和目的方面,无论是通过制度还是其他手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都是为了人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科学发展观始终明确地将“以人为本”作为理论核心。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5从以上论述中可以明显看出,二者之间的观点趋同是主要的。当然,生态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从纯理性的角度说的,在他们的逻辑中,不分析人,其他的分析就抓不住重点,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带有功利性质;另外,他们过多地强调人的解放与个性张扬,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维度,所以,很多时候不过是空批判而少建设,在很多方面往往容易被细节所迷惑,坠入就事论事和抓小放大的泥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不仅源于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把握,还具有伦理层面的考虑。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以德治国,都是追求人之善,是人全面发展的应然。所以,生态与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它们的差异只在于对人的伦理态度和侧重点上,而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
四、基本要求的比较
很明显,生态认为,仅仅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是不够的。在高兹那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物质丰富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地位有所改善,然而,这种改善不过是资本主义缓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并且,无论资本主义采用什么方式给予无产阶级多少施舍,实质上,并不见得会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今日付出了一百万美元,是为了明日的一百亿美元。资本唯利是图的本性是不会泯灭的,相反,越是要提高资本主义的成本,资本主义就越是要加紧攫取,换取更多的财富。于是,自然成了牺牲品,这种牺牲到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就会达到发展的极限,而出现衰退。所以,利润动机同生态环境相冲突是必然的,利润最大化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把降低成本看得比保护生态环境更加重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按照奥康纳的总结,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一切社会的发展,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结构及态势的“不平衡的和联合性的”发展过程。[6]奥康纳还指出,资本主义积累导致一定程度的生态危机,由生态危机可能会引发经济危机,同时生态危机所导致的环境运动有可能会加重经济危机的程度。总的来说,在生态者看来,资本主义的危机就是人、社会和自然失衡的危机,就是片面发展的结果,就是资本运行的现实性危机。根据反向调节的原则,可以明显地推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是会被生态所认同的。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5]15-16应该说,在基本要求方面,如上述分析的那样,生态和科学发展观在基本观点上能够达成一致。然而前者强调的不过是“平衡”二字,即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就社会的复杂性而言,这种关系只是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所以分析的结果难免流于片面,或者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后者则强调四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由于科学发展观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部分,在中国社会中能够寻找到现实基础,并为现实世界的革命化起到促进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科学发展观的实际影响要远远大于生态的“乌托邦”,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五、根本方法的比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5]16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求用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生态学者全方位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批判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自然资源垄断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掠夺行为;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批判了资本主义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及其破碎的劳动分工;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纳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视野之内,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考察。”[7]由此可见,在方法论意义上,统筹兼顾是二者认可的。生态尽管没有明确提出统筹兼顾的思想,但是从其关注的对象,包括制度批判、等级批判、异化批判和工业文明批判等维度考察,它并没有刻意突出资本主义的某一个部分,而是更加突出几者之间的联系。再如,生态的代表人物克沃尔认为,要实现生态社会主义,在所有制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经济制度方面,要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在实现条件上,要像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全人类一起实现。从这里,生态的统筹兼顾思想也可见一斑。
虽然同样在方法论意义上坚持了统筹兼顾,所关注的视域却截然不同。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的现实国情为基础,站在整体的高度审视各个部分的协调与平衡,是一种治国的理论。生态主要是从学理上进行探讨,因为其所秉承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所以,在思想上侧重于批判,而建设性的东西受到限制。同时,由于生态的相关理论并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机制,这样一来,无论其有多么丰富的思想,也不过是一种值得参考而不具有指导性的理论而已,当然也就不会像科学发展观一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基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又为实践所检验,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价值也要大于生态。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作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其主流学者遍布在加拿大、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视野广阔,科研环境优越,尤其是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解和批判、对生态危机的本质分析等非常到位。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与生态有较多的契合,这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借鉴生态的思想。在观点契合的方面,应该说生态在有的方面研究得更为细致,这与其血缘关系和研究传统等因素密不可分;在观点分离的方面,对于科学发展观而言,合理的可以借鉴,不合理的可以作为警示,两者之间并不是一种对立关系。
参考文献:
[1]曾文婷.“生态学”与[J].学术论坛,2005(10):34-37.
[2]阿格尔.西方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86.
[3]吴宁.高兹的生态学[J].研究,2006(8):99-104.
[4]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7(5):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