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1: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日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日教育论文

篇1

2.日本英语教育改革中的“实用主义”倾向。日本政府一直重视外语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人意识到自己的英语无法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于是才开始觉察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这一意识促使着日本政府对英语教育进行改革。2000年1月文部省成立了“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2002年7月12日,文部省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并于第二年3月31日,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04年口试被纳入到STEP考试中,并且从2006年开始,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正式实施,英语考试增加了听力部分。从日本政府20世纪以来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政策改革中不难看出,日本越来越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日本从政策制定到实施,体现了严密的组织性,在一定的年限内,目标明确;对于考试的改革,加入了听力和口试部分,更好地实践了“行动计划”,体现了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实用主义”。从过去的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教学转变为适应实际需求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正在逐步实现向“实用主义”的跨越。

3.韩国浸入式教学的推广。为了适应全球化的需要,韩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将英语教育的重心由语法训练转变为“交际式教学法”。为此,2001年韩国教育部规定各级学校的英语课教学全部使用英语,但是一半以上的韩籍英语教师无法胜任此任务。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韩国政府建设并推广以外教为主要师资的英语浸入式教学中心———英语村。这种浸入式教学的英语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可靠的财政保障,培训价格合理,相对贫困的家庭也可以负担得起,促进了教育公平,使得培训的覆盖面最广化;在英语村中,学生通过英语来学习相关学科,而不是通过语言教学来学习语言,为此创建者设计一些趣味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乐趣的指引下自然地学习英语。浸入式教学的推广得到了热烈的反响,韩国各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中日韩英语教育政策的异同及表现

1.英语课程设置的异同及表现。三国关于英语课程的设置,都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并且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课时要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三国社会上举办的各类英语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又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可谓是一举两得。不同点在于:(1)开设英语课的起始阶段。中国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并且是主干课程,韩国也在小学开设英语课,而日本则在小学阶段不设英语课。(2)各个教育阶段的目标和衔接。中国的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的各个阶段的英语教育在衔接上缺少科学性,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日本和韩国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各自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导向作用。(3)课程内容。中国近几年,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材中加大了口语和听力的设置比例;日本的英语课程设置具有实用性特点,在各阶段增加了口语、口译等课程就是集中表现;韩国的英语课程也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通过开展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英语教学模式的异同及表现。三国英语教学都曾受过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述语言知识,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入发展,三国政府都开始着重于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教材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聘请外籍教师等。三国在教学模式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措施上。(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受用范围。中国幅员辽阔,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欠佳。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设备等因素,在欠发达地区的英语课堂上不得不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情况加剧了地区间的教育不公。日韩两国同属岛国,政府可以通过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全国的英语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日韩两国人口较之中国,可谓是小巫见大巫。相对较少的人口有助于小班化教学的实现,如日本的初高中实行小班化教学,并且也有助于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从而实现全英教学的目标和要求。(3)学校以外的办学形式。三国除了学校的英语教育外,社会上还有各式各样的英语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但进入这类培训机构学习,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会产生经济负担。为此,韩国政府采取相应政策减少学费,从而缓解教育分配不公现象。例如,在韩国的安山英语村,政府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补助,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买单。

3.英语教学评价的异同及表现。三国都曾忽视过口语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各类重大英语考试都有全国统一的大纲和评价标准。在不同教育阶段的细节问题上,三国有所不同:(1)关于口语考试。中国的各类考试中很少有口语考试。在基础教育阶段,口语考试几乎是空白;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中缺少正规的口语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口试只是针对笔试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思考,在今后英语教学评价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该弥补这一缺陷。日本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英语教师,都注重对其英语的实用能力的考查,自然而然,在考试中会进行口试。韩国改革英语评价体制后,也在考试中体现实用英语能力的考查。(2)高考英语评测体制。长期以来,中国的高考英语考试,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考查,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考评。进入21世纪后,高考英语增加了听力,但后来又有过不计入总分的阶段。但是对于口试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具有一定广度的评价体系。日本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评价体系和中国相似,不过韩国近年来对高考英语加大了口语和写作的考查,使得考试更全面、系统、规范。(3)职场英语能力的考查。如,BEC商务英语以及TOEIC等职场英语考试在很多国家盛行,中日韩三国也不例外。大学生或职场人士为了寻找工作或职业晋升,会参加这类考试。不过日本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TOEIC考试,在中国还不是十分普遍。

4.英语教师培训的异同及表现。三国政府都重视对英语教师的培训,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三国对英语教师的培训都包括国内和国外进修,不同点在于:(1)英语教师培训的国际化。中国与美国合作,北美数千名教师来华任教,对中国数万名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培训。而日本对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主要是国内进修。韩国自2009年起每年派3000名在职英语教师赴海外进修。在高校,三国都为英语教师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由于中国高校众多,英语教师基数大,很难使多数教师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教师的国际化发展。(2)外籍教师的引进。在中小学,中国开设外教英语课,不过主要是在发达地区,或者是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而且不都是正规的聘任制。日本则聘任正规外籍教师,并增加聘任数量。韩国在中小学外籍英语教师的聘用方面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选拔标准,同时借助外籍教师培训国内的英语教师。(3)扩大英语教育的社会参与。三国对英语教师的选拔严格,不过也不能忽视一些具有英语特长的人才,不仅可以丰富教师队伍,也可以充实英语教育,博取众家之长。日本聘请社区具有英语专长的人士参与学校的英语教学就是集中的表现。不仅要提高校内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吸纳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三、日韩英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1.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运用为目标”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这个宏伟目标,我国要从教育入手,加大改革力度,转变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推动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日韩两国很早意识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改革,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再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做出了切合实际的改进。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的是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以趣味性游戏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小就学会主动学习;而且两国大范围地引进外籍教师,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更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不出国门就能学到地道的英语,了解英语思维。近些年,我国在一些地区已经实行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定要提高广度。这需要我国在汲取日韩两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英语教育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

篇2

二、案例分析

(一)案例导入在开展上述案例前,教师提出如何接待日本客人,有哪些程序,使用哪些常用语等,以“迎接服务”为例介绍如何接待日本客人。导入完毕后,可以讲授接团前准备工作、迎接服务和见到客人后的导游相关用语。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案例中的导游哪里做错了;在旅游过程中,如有客人丢失物品、感冒发烧等突发事件发生应如何处理;案例中有一名儿童和一名老人,应该注意什么。

(二)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学生熟悉案例、调动所学相关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过程。例如,上述案例,在学生阅读后,引导学生对案例做出如下分析:案例中情景是去机场迎接客人,这和今天所学内容是一致的,但是案例中并没有交代去机场之前的准备工作,可以通过所学知识,假设自己是旅行社的导游应做哪些准备工作;案例中导游私自给客人药品这一行为险些酿成事故,这种行为错在哪里,如果你是导游你应该怎么办;案例中游客有儿童和老人,在接下来的旅游中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三)案例讨论首先,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组进行讨论。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对别人提出的观点发表不同见解。各小组形成一个最终方案再与其他小组讨论,全班形成一致方案。其次,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中,可让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说明该组的讨论结果,如果各个小组有不同意见和质疑,可以对该小组的代表提出问题,该小组代表进行答辩。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各小组的观点不一致可能会争论不休,教师应该控制这一场面,使之有序辩论。可以对个别偏离主题较远的观点给予指正,对一些不发言的小组给予启发,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三、案例总结

课堂讨论结束后,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一)教师总结首先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其次强调重点知识环节,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上述案例教学中可包括对旅游案例教学准备的总结,对讨论情况的总结,对案例本身的总结,对课文相关日语词汇、句型的总结。

(二)学生总结学生总结应该形成一个书面报告。总结案例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将课前准备知识与案例相结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是否掌握了旅游知识和相应的日语词汇、句型,还有哪些方面应该进一步改进。学生通过总结,能够更清楚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篇3

一、日语中的古汉语词

汉语的“跑”翻译成日语是走る,日语中另有歩く表示“走”的意思。于是,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跑”、“走”、“步”三个词就难免犯糊涂了。其实,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意思发生了变化,而日语词中吸收的大量古汉语词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词义,所以只要能追根溯源,给学生讲清楚各个词语的本义,上述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古代,“步”字代表“走步”,后来“步”字逐渐转化为名词,“走”义消失,转移到“走”上面。《说文解字》:“走,趋也。”趋即快跑。后来“走”不再用于快跑,接受“走步”的“走”义。“快跑”义则由“跑”字来表达。如此这般跟学生分析每个词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他们准确地区分和掌握词义。

二、日语的国字

除了单纯地借鉴古汉语词汇,日本人还跟据汉字的造字方法,独立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国字,用来表达汉语所没有的事物和概念。例如,「働就是表示人活动的意思,「鱈表示下雪的时候捕捉的鱼,「凪表示风停止了。可以看出,所谓国字也就相当于会意法造出来的汉字。日本学生对他们本民族的国字的各个部件了解透彻了,必然对学习汉字有一定的帮助。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利用这种相似性将汉语与国字进行对比,从而提高日本学生对汉字的接受能力。

三、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日语对汉语的渗透在历史上有过两次高峰,一次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接受了西方先进生产力的影响,科学技术上取得极大进步,也引进了大量西学词汇。日本学者将这些词汇用古书上汉语进行标记,如革命,《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指变革天命,改朝换代,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revolution这一术语。又如经济,《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经济”原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日本人借用来翻译西方economy这一术语。有人把这类词称为“和制汉语词”,一大批和制汉语词在后来的文化交流中逐渐渗入我国。高明凯、刘正琰在《现代汉语外来语词研究》中列举了459个日语外来词,这些词语基本成为当今常用词汇。

第二次高峰在二十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大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新的日语汉字词汇出现在汉语中,如料理(饭菜)、人气(受欢迎度)、写真(照片)、攻略(游戏流程)等等,它们极大的丰富了汉语词汇,为汉民族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学者专门对“写真”一次进行了考证,他说:“‘写真’一词在古汉语中出现较早,‘写’有‘摹画’的义项,‘真’有‘真实,真诚;肖像’的义项。”根据《古汉语词典》,“写真”有三层意思:一是摹画人的真容,二是肖像画,三是如实摹画景物。可见,古汉语“写真”包含动词、名词两种词性,但却没有照片的义项。该词传入日本后,一时间用法仍与古汉语略通。直到1848年,日本引进了西方照相技术,“写真”的词义才得以扩展,到1894年,日本最早的两家摄影杂志《写真月报》和《写真新报》创刊时,“写真”一词最为“摄影”、“照片”的意思最终确定下来。(戴玉金《从日语的汉语词中看中日间词汇的双向交流》,《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随着中日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写真”作为“摄影”、“照片”的意思又重新传入中国,并且语义缩小为“以某人的身体为创作主体的人体摄影”,即现在所流行的艺术照。由“写真”这个词在中日两国间的双向交流,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的某些发展变化。在教学中向学生讲明这些词汇发展变化的轨迹,理清每个词在各个阶段新增加的或逐步废除掉的义项,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词义。

为了追求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即便汉民族语中早已存在表达同一意思的词汇,我们在交际中仍日益倾向于使用这些日语外来词。日本学生因此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这些汉语词汇比其他外国学生更得心应手,相对容易许多。

四、同形词汇的理解误区

尽管中日两国语言文字有着上述种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容忽视的是,汉字进入日语之后,意义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便书写相同,词义也可能大相径庭,所以需要特别留意这些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例如:

汉语的“娘”指母亲或是对年长已婚妇女的尊称,日语的「娘指的是女儿、姑娘;

汉语的“勉强”主要有三条词义,一是能力不够或不愿意,还尽力去做,二是使做难于做或不愿意做的事,三是牵强;凑合。日语「勉強则是指学习、用功;

汉语的“手纸”指的是厕纸,也叫卫生纸;日语「手紙则是书信的意思。

以上所举的词语在两种语言体系中意义完全不同,除此以外,也有意义相近,但范畴有大小之别的词语。例如:

「放心在日语中既有汉语“放心”的含义,还有精神恍惚,失神的义项,后者是汉语“放心”所没有的;

「差別既可以表示区别、差别,还可以表示歧视的意思,而汉语“差别”只能表示形式或内容上的不同,即区别。

相反的,「蒼白日语中只表示(脸色)苍白,而汉语另有(形容表达不生动)苍白无力的意义;

篇4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想观点即是日常观念,日常观念是日常生活的中心环节。日常观念的本质指的是一种重复性的、自由的、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根据日常观念的活动模式,通常有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两种类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就需要以经验思维与常识思维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日常生活为落脚点,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经验思维指的是人的日常与非日常的活动模式的内化与固定,同时也是人的行为模式向思维模式的转化[2]。列宁曾说过:人经过千万次的重复实践,这种实践就在人的思维中以逻辑的形态内化并固定下来。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经验思维相结合,就必须在进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把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作为前提与基础,正视生活并做到深入生活,从而得以认知生活。以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主动的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认知。对于正确的道德选择认同,从而将道德认知固定于自身的经验思维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思想问题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加强在实践中人对于道德的学习、培养、内化。同时,还要持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的趣味性,要善于发现不仅拥有时代特质,还可以与人有机结合的实践活动,做到寓教于实践之中,从而把社会道德固化于人的经验思维之中,使得人的思想、观念在通过实践,在认知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并且更加开放,具备创新性,以实现在人的经验思维中形成较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境界。常识思维指的是日常思维中的现实思维模式。它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等非日常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模式化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就需要进一步地探寻、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努力做到具有创新理念地发展传统文化,使之具备符合时代需求的创造性,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3]。在目前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以现实生活为根基进行创造,还需要对于其中的糟粕进行批评与改造,从而真正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新局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常识思维进行有机地统一需要以各类科学文化作品作为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融入进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各类艺术等各类科学文化作品当中,让人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或是欣赏艺术作品,也是在以科学文化作品作为传播渠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想、观念、价值观融入到人的常识思维当中去。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人的思维观念当中转变为模式化的形态时,才能真正地达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的目的。

(二)在个体感情上要充分理解

情感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可以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并且,情感可以为重复性的日常生活添加色彩,并赋予其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真挚的情感需求,无法脱离日常生活中各种情感环境感染与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情感对于人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的树立、确认、内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有机地相结合,则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塑造和谐的情感空间,建设科学的以及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环境。所以不单单需要针对个体的日常生活环境进行过滤、改造、优化,也需要对于信息环境进行净化,以使得环境对个体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正确的影响[4]。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是人类保障生存需求、从事生产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对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等文化典故。现实客观的生活环境对于个体内在的思维模式与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有着独特的教化功能。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环境有机的相结合,就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并且自然舒适的生活环境。不但需要进行创造、改造,以为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富有情趣、生机勃勃、和谐自然的客观环境,还需要过滤、净化、优化精神文化环境,以使得精神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以精神文化产品的人性化服务与实践活动为渠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人们对其在情感上认同,并在潜移默化得到教育的目的。

篇5

长期以来,阅读问题被视为对文本语言的被动解码问题,对阅读的研究也大多拘泥于语义学的范畴之内,20世纪70年代,随着阅读理论的发展,尤其是Goodman的阅读心理学模式和Rumhart交互作用模式的出现,阅读研究开始转移到语用学研究的范畴,即研究意义(使用者解释的结果)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任何文本,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是无意义,是阅读者赋予其意义的。在阅读领域,符号学集中关注构成和表征的问题,将“文本”看作是产生意义的符号的特定合成。在文化符号学中,其核心概念就是文本。文本意义的产生、变化和创新涉及两个环节:创造文本的过程和接受文本的过程。创造文本时,作者将出现在他想象中的象征因素进行变形、加工,并通过各种组合、翻译和连接增加它们的意义负荷。当文本进入接受者符号空间的边界时,接受者在已有符号体系的作用下,将自己的个性、文化记忆、代码和联想带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文本由此获得了新的、补充的意义维度。接受者在这一阐释、解读过程中,自身的符号系统也根据文本内容得以重新建构。文本意义的变化的过程、创造文本和接受文本的过程都是与他人对话的过程。

在文化符号学中,文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表现性,即文本通过一些符号记录下来,如口语、书面语形式的文本。表现性使我们可以将文本看作是某种系统的物质体现。2)边界性。文本有边界,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边界的表现不同,如时间和空间边界。3)结构性。文本不是两个边界之间符号的简单排列,它具有开头、结尾和一定的内结构,有不同的层次体系。符号无组织的聚集不是文本,文本的边界性同结构性密切相关。文本具有交际功能:传递信息、生成新信息以及记忆功能。文本是完整的意义和功能的载体。

二、传统的日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外语阅读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就能进行阅读理解,就能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大意。认为阅读课的目的只是为了扩大词汇量,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而已,忽视了阅读本身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假设判断、总结归纳等能力的培养。因而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生词,课堂上教师讲解生词逐句讲解课文、分析语法结构、解释语言难点,再与学生一起做课后练习。因为教师往往注重对读物的讲解,而忽略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阅读这一旁人无法替代的过程。而且教师过于倾注讲解,无形之中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感,久而久之,学生一碰到阅读里的疑难之处,就寄希望于教师的讲解而不会通过自身的阅读理解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而且,以讲为主,会淡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学生就一味消极地等待接受信息,阅读时以字词为单位,逐字逐词读句子,还会边读边查字典,速度明显下降。同时,对评价、判断、分析和概括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不知如何是好。由于对目的语知识储存的太少,缺乏背景知识,学生就不能对读物作出正确的预测,阅读后常常停留在字面理解上,做题目时,往往模棱两可而且错误很多。

三、文化符号学理论在日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日语阅读教学应该重视文本知识的教学,强化学习者构建阅读的符号化形式并培养其阅读符号化的能力。

(一)高屋建瓴地立足文本

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构成了文本解读的前提和动力,成就了文本潜在的意义和探究价值,为创造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教学首要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挖掘文本中的“召唤性结构”的能力,体验文本潜在的意义与价值。对阅读教学来说,应深入的理解课文及与此相关的课程资源,感受文本的人文性、语言性及价值取向。对文本的解读与把握,重要的是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分析,引发对文本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感同身受。让学生在解读过程中,要走近文本,对文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与文本对话,明确文本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领略文本的精微巧妙之处,感受文本动人心弦的激扬之所,遣词造句之工,文法意境、布局谋篇之美,皆应了然于胸,让文本“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使身心得以浸润,精神得以澡雪,心灵得以净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文本价值取向的理解与把握,体现着对文本的驾驭水平;

(二)品味咀嚼地潜入文本――释放文本的建构性价值阅读教学过程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对文本解构与重构的过程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活动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及文本之间多重对话,获得认知、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情趣,是一种通过阅读活动获得知识建构的过程,从而实现文本价值和学生阅读素养的重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课程是文本功能的释放、吸收和重构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是文本价值实现的最主要的途径。在阅读活动过程中,文本价值功能的发挥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是文本的人文性价值功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预设,由浅人深的进行隋感铺垫,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最后涌现着的是师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从中展现着文本的包容与博大,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广度。

(三)加强对文本的衔接和连贯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文本的衔接规律

衔接是文本特征的重要内容,它体现在文本的表层结构上,是文本的有形网络。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等)和词汇手段(如重复等)的使用都可以表现文章结构上的衔接。文本语段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有并列、顺序、递进、转折、解释、因果等。这种关系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建立起来的,其中,多数是通过连接性词语来完成的。

连贯是指文本中的语义关联,它存在于文本的底层,是篇章的无形网络,一般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要使文本连贯,除了依靠衔接关系外,还要考虑文本发生的具体环境,理解文本的“言外之意”,有时,文本的连贯性还取决于读者和作者双方的共有知识,甚至还要依靠读者的联想能力。

对文本进行衔接和连贯分析,旨在让学生掌握语句之间和篇章结构之间的衔接规律。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加强向学生介绍语篇的衔接方式,并让他们结合世界知识和语境知识,运用判断推理等阅读技能,以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

(四)帮助学习者了解阅读推理过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推理是根据已知的信息,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和判断,推导出未知信息,并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因此,了解阅读推理的过程,无疑有益于摄取词汇的内涵,悟出文章的言外之意,领悟语篇的遣词造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影响阅读理解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读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理解文章的能力就越强,从同一段文章中捕捉到的信息也就越多。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建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

1、预测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主题、标题、插图、逻辑、语境、信号词等线索去预测文章的内容。

2、猜测生词含义

教师要提高学生利用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标点符号、上下文等信息猜测词义的能力,避免打断思路以保持思维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3、领悟遣词造句

高效率的阅读不只是注重篇章的表层,还要沉浸在文章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透过语言符号去揭示文章的内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诸如修辞等角度去挖掘文章表层下面的深层意思。

4、判断文章基调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紧随作者的思路,设法了解作者的观点是肯定还是否定,是客观还是主观,是褒还是贬。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尽可能贴近作者的思路,避免将读者的主观臆断强加于作者身上。

四、结语

文化符号学理论的阅读教学不是一个死板的固定模式,而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是读者的思维不断判断、推理、分析的过程。阅读理解技巧是习得的,只有靠不断的阅读和练习积累技巧才能最终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在阅读中获得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ЛотманМ.Ю Семиотикакультурывтартуско-московскойсемиотическойшколе //Историяитипологиярусскойкультуры.

[2]李肃.洛特曼文化符号学思想发展概述.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康澄.洛特曼语言观的嬗变及其意义们.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18―22.

篇6

近些年来, 由于4+2+1家庭生活模式引发幼儿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就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教育的意义进行简单阐述, 并结合案例与大家共同探究幼儿园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学活动中及家校联合下如何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渗透式的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对有心理问题的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 幼儿园的孩子大多为3~6岁的儿童, 该年龄段为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影响。而作为4+2+1模式下的幼儿,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 部分幼儿很多时候都与祖辈们共同游戏和玩耍, 由于祖辈的溺爱使他们形成了任性、自私、脆弱等心理问题, 这些幼儿不容易交到朋友,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能力, 也极易遭到同年龄幼儿的侮辱和歧视, 致使他们产生消极和自卑心理、缺乏热情和安全感, 容易形成偏执性格, 严重影响他们和谐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在一日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现实当中那些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幼儿的父母或祖辈往往缺乏相应的幼儿教育新理念, 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心理出现了问题。由于幼儿严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 那么教育他们的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身上。

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幼儿普遍比较敏感, 因此当他们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时, 如果幼师用宣“灌”式、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往往适得其反, 引起他们的反感, 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 使幼儿园对他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

在生活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如曾有一名幼儿在教师锻炼其独立吃饭的能力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任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他的任性行为无节制的宽容和娇纵, 一定会使他任性的心理问题变得更加难以解决。由于幼儿易冲动、思维带有片面性与刻板性, 如果教师采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那么很可能使这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从而更加助长了他的任性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对这名幼儿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可以利用“亲其师, 信其道”的“自己人”效应, 从建立亲密的师幼关系入手, 使其产生主动约束自己任性行为的思想, 最终使其在客观上消除任性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 对于这名幼儿在独立吃饭能力培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性行为, 教师可以暂不予理睬, 当他感到自己的任性行为很无趣时便会做出相应的让步。以上所阐述的对幼儿的心理进行辅导的方法与宣“灌”式的辅导方式相比, 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从而更能达到较好的心理。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应该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 学会分享和交往。当有些年龄偏大一点的幼儿还表现得比较自私, 阻碍了他的社会交往时, 幼儿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搭建分享的平台, 帮助他们冲破自我为中心的束缚。如大班有一名幼儿在一次建构游戏活动中表现得非常自私, 由于他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建构材料, 还导致他失去了一份友谊。对此, 我并没有视而不见, 为了帮助教育他, 在分享活动中, 我引导他把自己的绘本借给小伙伴看一会儿, 然后体会一下自己分享时的心情。通过这次分享的体验, 这名幼儿感受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私的心理, 从而培养了他的分享意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了实处。

三、通过家校联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家校配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我发现家校合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家校两方面在观念上不一致, 另一方面在组织层面也存在很多阻碍。如我们认为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而部分幼儿的家长认为, 教育孩子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幼儿园的责任。对于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首先从观念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担负起教育和关爱幼儿的责任, 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各种家校联合制度和组织, 以完善沟通渠道, 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保证。

总之, 现代家庭生活模式下, 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另外由于他们中有一部分比较敏感脆弱, 因此教师宜采用渗透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希望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对教育同仁有所启示和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31-02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是农科院校多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对于指导、帮助本科生开展课程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具有重要作用。该课程包括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两部分,其中数据处理是该课程的重点。但对工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科院校学生而言,数据处理部分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对高等数学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先修课程要求较高等特点[1],使学生难以掌握该部分内容。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心理上对该部分内容容易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在学生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生在数据处理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是《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现在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普遍较强的特点,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教学为该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本课程选择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之一――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教学。

一、Origin软件的简介和特点

Origin软件是美国OriginLab公司开发的科技绘图和数据分析软件。自1991年问世以来,该软件一直在不断升级,目前已发展到Origin 9.1版[2]。

和当前流行的图形和可视化的数据分析软件Matlab、Mathmatica、SAS等相比,采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绘图,不需要任何计算机编程基础,也无需熟悉大量的函数和命令,只需单击工具条按钮或者选择菜单命令即可以完成大部分工作。此外,Origin可使用自身的脚本语言LabTalk控制软件,该语言可使用内置的基于C/C++的编译语言Origin C进行扩展。因此,Origin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等特点,既适合于一般的作图需求,也能够满足复杂的数据分析和图形处理。因此,Origin软件已经成为广泛流行和国际科技出版界公认的标准作图工具,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工作者常用的软件之一[3]。

二、Origin软件的基本功能

Origin软件在科技绘图、统计描述和统计检验等方面功能丰富,这为《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课程中的数据处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其功能可分类总结如下:(1)科技绘图:Origin软件可以提供几十种二维和三维的图形模板,包括直线图、描点图、向量图、柱状图、饼图、区域图、箱线图、极坐标图、气泡图、三角坐标图、彩色映射图以及各种3D图和统计用图等,用户可以使用这些模板制图,还可以自定义绘图模板;Origin还具备绘制更为复杂的多变量、多数据集的多层图的功能,可以产生双X轴、双Y轴图等;可以进行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S形曲线拟合等,还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函数进行拟合;同时,Origin能够提供拟合参数等[3]。(2)统计描述:可以采用Origin进行常用的统计描述,如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极差、和、数据点数、平均值、方差、标准偏差、平均值的标准误差、权重和、峰度、偏度及百分位数等。(3)统计检验:Origin软件中常见的统计检验函数有单样本t检验、独立双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存活率分析等。

三、教学实例分析

《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的数据处理部分包括很多理论内容,例如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基本原理等。这些内容的讲授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公式推导和计算,这使得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传递这些信息,还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较低,教学效果不理想。例如,在讲解有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需要计算矫正数、总平方和及其自由度、水平组合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两个因素的平方和及其自由度、交互作用平方和及其自由度、误差平方和及其自由度、相应均方等统计量,计算任务繁重,学生尤其难以接受手工计算,故在教学过程中将Origin软件引入教学。具体实现过程如下例题所示。

例题:为提高果汁饮料的口感,研究果汁的pH值(A)和蔗糖添加量(B)两个因素不同水平组合对果汁感官评分的影响。果汁的pH值为3.5、4.0、4.5,蔗糖添加量为10%、15%、20%。每个水平组合重复3次,进行完全随机化试验。试验指标为感官评分越高越好。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试分析各pH值和蔗糖添加量水平下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该题目的完成需要先分析pH值和蔗糖添加量对果汁的感官评分是否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多重比较。采用Origin软件分析,步骤如下:(1)按照下列方式将数据录入到origin软件的工作表中,或者选择File/Import将其他数据文件直接调入工作表中;(2)在Statistics选项中选择ANOVA/Two-way ANOVA;(3)在所弹出的对话框中的数据录入区域录入对应数据,选择结果输出的内容:统计描述(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多重比较(Means Comparison),并明确多重比较结果输出时所采用的显著性水平和多重比较的方法(如Tukey、Fisher检验等),点击OK确认输出结果;(4)根据结果(如表2所示)做出判断。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Origin软件所输出的结果直观,无需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查找F值表等即可做出判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进行数据分析的软件演示,让学生对采用Origin软件开展方差分析建立感性认识,减少学生的畏难心理,为进行方差分析的理论教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后期的上机操作训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充分提升。

Origin软件灵活、多变、强大的科技绘图功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绘图水平,对进一步顺利完成毕业论文乃至未来的科研任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Origin进行多个统计量计算时,单击工具条按钮可一步完成所有统计量的计算,通过简单的课堂练习即可掌握;而在统计检验中,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营造了互动的课堂氛围,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Origin软件在《数据处理与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强强联合,使得该课程数据处理部分的教学变得更加容易、简便,摆脱了传统的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式,简化了计算程序,优化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Origin软件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复杂的计算,但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认识到Origin软件只是工具,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才是用好该工具的前提。此外,由于课堂中的学习时间有限,而软件的使用需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探索、实践与总结,因此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后的练习和使用,使之完全掌握该软件,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H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引言

近年来,在日语教育及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语言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关于拒绝表达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关于拒绝表达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拒绝表达的功能元素、拒绝表达的策略以及关于拒绝表达的比较研究等。尾崎(2006)在研究中,根据内容可分为道歉、理由说明、拒绝陈述三种不同的功能要素对拒绝表达进行单位划分,如“すみません/ので/できません”。而森山卓郎(1900)则以日本人的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在“断りの方略―人整とコミュニケション”中,以亲疏以及上下关系为中心,将拒绝表达策略分为谎言型(嘘型)、直截了当型(嫌型)、延期型(延期型)、搪塞型(ごまかし型)四类。

在日语教学中,如果没有专门指导,日语学习者很难灵活掌握日语的拒绝表达方式。现在在国内的日语教科书当中,关于拒绝表达的内容比较零散,而且也没有系统介绍日语的拒绝表达方式。本论文以当前国内日语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为分析资料,对教材中的拒绝表达进行分类整理,希望能为日语学习者梳理出一条类别清晰、解释规范的拒绝别表达的研究报告。

1.拒绝表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拒绝言语行为是一种涉及“面子”问题的行为。Brown&Levinson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如请求与拒绝,在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Brown&Levinson 的理论认为“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有两种面子,一种是积极的面子即希望得到对方同意、认可或赞许,一类是消极面子,不愿被对方反驳或阻止的希望。

日本人在面对对方的邀请时,必须考虑礼仪、面子、人际关系等因素。拒绝对方的请求可能会有损对方的面子,所以拒绝者会针对减轻对对方的面子上的侵害进行补救策略。所以应该慎重考虑拒绝表达的方式,才能很好地为对方考虑,维持双方良好的交际关系。

另一方面,除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掌握好拒绝表达方式,也是从一个侧面去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如上所述,语言与其国民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日本是一个注重集体的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拒绝行为对于被拒绝者而言是有损颜面的行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会用诸如“だめだ”“いけない”“いかない”等这样直接的语言来表达拒绝的意思,而是采取间接的方式。如说明理由,或者用“いやあ”“ちょっと”等委婉的语言。因此通过学习拒绝表达,我们可以多少理解日本人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采取慎重的态度的心理。

2.研究方法

分析外语学习者的言语行为的数据时,有问卷调查式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角色设定、实际会话。以下简单总结了此三种调查方法的利弊。

①D.C.T的优点是可以高效率地从众多的调查者中收集必要的资料。但这种方法得出的数据不能准确的反映实际的语言使用频率,所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检测学习者学习语用论的能力的证据,仍然值得思考。

②角色设定的优点是对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需调查行为的会话能力提供了相关信息。然而,在某些程度上可能会体现出不自然的言语行为,与实际的言语行为有差距。

③实际会话可能是最理想的调查方式,但是要收集一定的信息的话有一定难度,因此采用这种调查方式进行研究的比较少。

《综合日语》中的会话采用角色设定的方法进行编写,因此,通过分析其中的对话研究该教材的拒绝表达方式就等于是采取角色设定的方法来考察拒绝表达。角色设定的不足是某种程度上会出现不自然的言语行为,与实际的言语行为有差距。那么其中的拒绝表达的分析也存在类似问题,所以今后希望可以结合D.C.T和实际会话的研究方式来考察日语的拒绝表达。

3.《综合日语》中拒绝表达的研究

3.1 分析对象

《综合日语》是由中日两国从事日语教学与日语研究的一批专家、学者合作,共同编写的全新教材。此外,《综合日语》编写过程中,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为依据,为了提高日语学习着的中日文化交流能力,不仅强调日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而且注重融入中日文化的内涵。本教材共分为四册,中国北方大多数大学的日语专业选用该教材作为精读教材。综合日语也称精读,该课程在大学日语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精读课程是大学日语教育基础阶段的主干课程,教学课时也最多。此外,精读作为日语学习者的入门课程,在日语学习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可以说精读是听力、作文、会话、翻译等科目的基础。所以,以精读教材作为分析对象,可以更好地把握日语拒绝表达方式在基础阶段的学习状况。

3.2 分析方法

Beebe(1990)认为拒绝表达的意思公式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拒绝表达和间接拒绝表达。两者都无法满足请求者的意愿,但是采取的拒绝表达策略有所不同。直接拒绝表达很明确地传达给对方自己无法满足对方的请求;而间接拒绝表达即间接地传达自己不能回应对方的期待或好意,当中又可以分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责任转移”(任嫁)。

3.2.1 直接拒绝表达

直接拒绝表达可以最大效果传达说话者的意思,但是由于会伤害到对方,给人的印象不好。此外,单刀直入地拒绝对方的请求,会认为是不礼貌,甚至会招来厌恶。因此直接拒绝表达的方式被认为会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

例1

李:あの、一つお伺いしたいんですが、外国人でも督のプロジェクトに参加できるんでしょうか。

王:(小さい声で)李さん、そんなことはちょっと...。( 第三 第8 )

3.2.2 间接拒绝表达

藤森(1995)认为,拒绝表达的言语行为在无法顺从对方的意愿这点上很可能侵犯了对方的领域。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言语行为来弥补对人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将间接拒绝表分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责任转移”(任嫁)三大类。

A理由借口

所谓的理由借口是指在拒绝对方时,虽然不能满足对方的请求,但是将其缘由明确地传达给对方。因此,理由借口发挥着传达拒绝意图的重要功能。

例2

マイク:ああ、そうかな。王さんはカンフができるの?

王:いいえ。中国人だからといって、みんなカンフができるとは限りませんよ。わたしは太拳なら少しや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けど...。(第三 第2 )

B、回避

所谓的回避就是为了维持与对方的交流,避免采取直接的拒绝表达的策略。虽然没有说明其理由,但是仍然可以维持或弥补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

例3

店:申しございません、こちら、在を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王:ええっ。じゃあ、どれぐらいまてばいいんですか。

店:それが、メカさんにといあわせてみたんですが、あいにくもう生中止だということでして...。(第四 第19)

C 责任转移

藤森(1994)认为责任转移就是将自己无法回应对方的期待或好意的责任归咎于他人,而非自己。

例4

李:それで、ちょっとおいなんだけど、知り合いの留学生にインタビュをしてもらえないかなあ。

高:ええっ、それはちょっと...。遣唐使の会の人にもいてみた?

李:うん。でも、みんな中国の勉で忙しいからできない、って。(第三 第10)

3.3 意思公式组合的使用率

人类的行为总是在体现着其感情。而拒绝表达中的一系列言语行为则体现出说话者的心理、教养及说法技巧等。在拒绝对方的请求时,并非使用单一的拒绝策略,而是多种拒绝策略的组合。组合的先行模式就是优先使用某种语言作为前缀。比如说直接先行模式就是如“直接+直接”“直接+间接”“直接+回避”“直接+责任转移”的等意思公式的组合,其前缀都是直接拒绝表达,所以称为直接先行模式。根据统计:各先行模式的使用率顺序依次是“直接先行模式”18例(33%),“理由先行模式”16例(29%),“回避先行模式”15例(27%),“责任先行模式”6例(11%)。通过对以上组合使用率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各个意思公式的先行模式当中,组合使用率最高的是后缀“~のみ”,而各先行模式的共同点是其使用率最少的组合即后缀为“~+直接”的组合。

4.《综合日语》中拒绝表达的分析结果

4.1 存在问题

Kanokwan Laohaburanakit分析了日本的日语教学的10本教材,得出下结论:教材中关于委托的拒绝基本上没有,相比对于邀请的拒绝却占大多数。此外,拒绝表达的结构纯理由型的较多。教科书中基本没有说明与对方的关系,针对上司的拒绝表达只有一例。可见,教材中关于拒绝表达的使用和说明较少,对话中也很少考虑拒绝策略。日本的教材都是如此,那么中国的日语教材中关于拒绝表达的使用如何呢?

从统计可以看出,《综合日语》中拒绝表达的例句也很少,仅有55例,且没有任何有关拒绝表达策略的说明。此外,《综合日语》中,直接拒绝表达占了大部分。因此对于不了解日本人心理的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容易误用拒绝表达的方式。日本民族是以心传心的民族,对话中经常使用省略和暧昧的表达方式。拒绝表达是日语暧昧性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国的日语学习者首先应了解拒绝表达背后映射的日本人的谦卑和委婉、暧昧文化。

4.2 拒绝表达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以《综合日语》为代表的国内日语教材中关于拒绝表达的内容很少,且没有系统全面的拒绝策略的说明。因此,日语学习者灵活掌握拒绝表达方式并非易事。甚至很可能在和日本人交流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在日语的教学当中,应该尽量系统地介绍日语的拒绝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

此外除了从理论上系统的介绍外,更应该注重实践的运用。当然和日本人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尽量与身边的日本人以及留学生进行日常交流,并在会话交流中自然而然得掌握如何准确得使用日语拒绝表达方式。此外,阅读日本的小说,观看日本动漫电影等都是理解日本人心理的很好的方法。

5.今后的课题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论文以《综合日语》中出现的的拒绝表达为分析对象,并未涉及其他教材。此外,教材中的会话由于是角色设定进行编写的,与实际的会话有差距,并且关于拒绝表达的例句也不多,因此结论欠缺说服力。拒绝表达根据上下等级关系,亲疏关系的不同其言语行为表现也不同,而因教材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没有涉及此方面的分析。今后希望在研究拒绝表达方式中,可以结合D.C.T和实际会话等的研究方法更为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科基金的资助。

参考文献

[1]藤森弘子,《日本学者にられる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断り”行の合》[J],日本语教育论集,1994年

篇9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1本人参加工作以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用心育人,潜心工作。刻苦钻石业务知识,多次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团结同事,关心学生,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自参加华中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大专高教自考学习以来,本人能准确处理“工”学矛盾,能按照学校的有关划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各门课程,积极参加集中面授和串讲,按时完成各项功课。通过三年学习,现已当真完成了《小学数学教育》、《社会主义思惟概论》等__门课程的学习,把握了所学知识,并通过了有关课程考核。

在学习期间,我能自觉将所学知识用于指导小学体育教授教养实践,大大进步了自己组织课堂教授教养和开展教授教养法立异的能力,所带班级的学天生绩和体育素质在学校一直处于前列。

我还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先后撰写了《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立异教授教养探索尝试》等十余篇论文和教改材料,其中《学习新课程尺度体会》等文章曾参加过__市小学教育论文交流,得到了学校和上级机关的高度评价。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2本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

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工作中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

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

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3送走这一届六年级的学生,本人也算是一名有着十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带班经验的老师了。回想本人第一次带小学六年级这个最小年级的毕业班,当时的我是迷茫的,十年小学毕业班带班下来,我看得见自己的成长,学校领导也能看得见我的成长。不过时间总是毫不客气地带走一切,我还是按照自己每年的习惯,用笔记录下自己的自我鉴定,确保未来的成长也是可见可触摸的。

本人是一位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除了带班,我也教授这个六年级毕业班级的语文课,正因为我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又负责管理这些小学毕业班的学生,我的感触也就比其他老师要深许多。小学六年级或许不比正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那么难以管理,但如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他们的烦恼,做班主任管理他们时,除了会通过与他们的聊天来了解他们的状态,也会在他们的作文中把握他们的状态,这使得我在十年的毕业班带班经验中日渐了解所有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心理来。

有了这样一份对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了解,我的带班工作以及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就不再像第一次带时,那么迷茫了。今年在带班的工作中,本人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熟练和灵活变通了,过去这一点是自己的弱项,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本人已经能够很好地处理一切小学六年级毕业班会发生的事情了。

当我的班级里的学生向我递上他们为我这个班主任写的毕业纪念册时,我明白,自己的工作做到位了。他们每一个人都发自内心的喜欢着我这个班主任老师,这种得到了所有学生的认可,应该可以算是老师的最高荣誉了吧!不过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与互动中,在我对他们的教学与管理中,我认为收获最大的还是我这个老师。是我的学生们教会了我如何去爱人,也是我的学生们教会了我怎么样做一个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老师。

回看这些年带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的经历,本人成长最大的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六年级学生心理的把握了,这看似没什么,但其实可以起到极好的班级管理作用,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更可以在学堂的第一次毕业之时,为他们提供有利的建议!这些让我感到了自己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意义。

小学老师试用期满自我鉴定4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深刻内涵。比如在我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在我第一次深入课堂时,我就遇到了许多师范学校里没学过、没想过的难题。即当自任口才出众的我绘声绘色地讲完一节课后,我问学生:"你们听完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茫然无语。学生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

要做到在快乐中学习,不能孤立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课前准备一定要充分。有课时,我往往是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备课,查资料,写教案,直到上课前还在考虑各种细节问题。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如果准备时间充裕的话,讲课时会发挥得更好。老师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要有一股气势,要有较好的气质。我给自己定位为清刚之气:直率、真挚、刚强而不失温和。我认老师一定要有一点硬气,这样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的性格发展。提问后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一点我做得不够,往往问题一说,就要学生举手回答,而且我的语速、教学的进程都比较快。我认为语速、教学进程应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重要性和大多数学生的适应程度灵活掌握,该快则快,应慢则慢。

在班主任实习工作中,我在班上开展了"学会关爱"主题班会活动。起初,我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方法。比如说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班级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为了办好这次班会,我努力为每一个同学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觉到自我的价值,品尝到其中的乐趣。结果,在准备班会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积极。班会的节目花样繁多,唱歌、小品等应有尽有,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很浓烈、热情也很高涨。最后一首歌--《让世界充满爱》将班会推向了。

在这些天的实习中,我受益匪浅,让我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站在教育的最前线,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心中倍感任重而道远。我一定要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位勤劳的园丁,把祖国的花朵浇灌得更加艳丽。

篇10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76-02

一、研究的动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传递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委婉表达是各民族中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的现象,是为实现语言交际的一种手段。常被称为暧昧语的日语,委婉表达是最一般的语言表现,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爱用。如下面对话:(中国人小王是刚出学校的日企职员,日本人田村是同公司的同事)

王:今都合がよければ、一wに食事に行こうか?

田村:もし、残Iがなければ行けるんだけど……

此例句在同日本交往别常见。依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考虑,这事还待定,吃饭的可能性还存在。而实际上,田村已经拒接了小王的邀请。这正是日本人怕伤害他人的感情,回避直接拒接而采取的委婉表达方式。为什么日本人爱用此类委婉表达,这样的委婉表达中又蕴含什么样的语用策略呢?笔者试图从这点做些研究。

二、委婉表达的先行研究

委婉表达在日语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担当重要的作用。对日语委婉表达的研究从20世纪60、70年代就开始了。日本语言学家水谷修氏《日本Zの生B》、森本哲郎《日本Z表とY》、和金田一春彦《日本人の言Z表F》及《日本Z》等著作,主要从日本社会、文化及日本心理特征等与委婉表达的关系上分析委婉表达的特征和种类。

我国方面,日语教学研究者也做了不少研究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其中出版的书籍主要有陈红的《日本语日本人》、揭侠的《日本语修持研究》以及徐昌华、李奇楠《现代日语间接言语行为详解》等,进年来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从审美角度和语用论的ポライトネス理原t等方面对委婉表达做了一定有价值的研究。但大多将委婉表达看成一种修辞或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修辞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在语用学领域,主要是用礼貌的原则对其进行解读,而把委婉表达当作一种语用策略,用语用学的理论对其生成及理解机制和语用动机进行比较分析还很少见。

三、委婉表达的语用机制

委婉表达作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方式之一,是间接含蓄地表达说话人的思想的语言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是动态的弹性的。使用委婉表达的一般动机是在社会生活中达到更好的语言交际目的。而对于“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间接表达来达到此交际的目的?”的这一问题在语用学领域,本文借用“会话含义”的合作原则来回答。特别是著名的P・Griceの合作原则来阐释。

合作原则及其余委婉表达的关系:

为了实现理想的对话,对话双方不仅要相互协调而且要遵从既定的对话规则。在此基础上美国言Z哲学者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 其具体又包含“数量原则”“质量原则”“相关原则”“方式原则” 四个原则。 Grice指出无论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如何,在会话中都必须要遵循此原则,才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但实际日常日语交流中,经常看到明显违背Grice的四个原则进行对话的情况。日语中委婉表达可以看到文字表面上与合作原则想违背,但实际的言外之意仍遵循此原则的代表。

1.与质量原则相违背:

A:……ところでお宅のお荬丹蟆ピアノがお上手ですよね。

B:いいえ、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よ。

A:Wくまで嵝膜恕

B:ええ、そんなにこえますか、これから荬颏膜堡蓼埂

A:ええ、Sしませていただいてますのよ。

2.与数量原则相违背:

A:お宅じゃいま、屋根を修理していらっしゃるんですね。

B:ええ、雨漏りがひどいものですから……

A:いつまてかかります?大工さんの音がちょっと……

3.与相关原则相违背:

客:そろそろ、おrgですから。

主人:あ、いまお茶入れるから……

4.与方式原则相违背:

日语中「耳がhい、「足が不自由だ等表示身体残障缺陷的委婉表达。此外,一般双重否定表示婉曲表达也是明显违背方式原则的。

从委婉表达的使用动机而言,是为了避免给对方带来不愉快,常间接地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想法。而这种间接迂回的语言表达,在实际交际使用中或多或少的会同合作原则的“四个原则”相违背。甚至某些场合,同时与几个原则一起违背的情况也有。说话人有时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实则是要含蓄地传达自己心声。

四、作为语用策略的委婉表达

在交际中,通常为了达成各自的交际目的,在语言使用上会选择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手段。语用策略就是指人们为了达成各自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选择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日语中人们通常借用委婉表达,达到各自的交际目的。因而委婉表达作为含蓄间接地表达手段,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语用策略。委婉表达也只有在社会文化的脉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它潜在的能量。社会文化的不同,委婉表达的语用形式也各有不同。为更好了解作为语用策略的委婉表达,从孕育其生长的日本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是必要。

1.委婉表达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森田良行曾指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离开文化的视点谈语言是不可行。忽视文化背景的语言学习与研究是不能掌握语言的精髓。

生存环境:

位于亚洲大陆东海岸的日本,四周环海、山多破陡平原狭小的岛国。地形起伏较大,多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因而,危机意识比大陆国家的人强。在此地理环境的制约下,日本人非常重视人际关系,性格敏感,喜欢察言观色,形成了对团体绝对服从,团体内部相互妥协调和的观念。同时日本受稻作文化影响,名族单一,从而避免名族争端的产生,协作性良好集团意识强。

思想意识:

以“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本土文化的核心,是日本价值观的基础。推古时代的圣德太子年间就把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道德的戒训确立了下来。“和”不仅是包含强烈的大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也含有和外界社会环境相调和的意思。据此价值观,日本人的认知里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跟周围一致认为是有荣耀的事。因此,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尽可能地做到压抑自己的内心,与周围的人保持一致。

“美”的意识的影响。“美”的意识在古代日本就有“沈aは金”“言わぬが花”“口は膜い卧”的古训。对持“美”的理念的日本人来说,非常重视以何种姿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修养。美的意识反映在日语上,就是同人交际时,语言措辞非常慎重委婉。长时间生活在狭长岛国的日本人把“以心传心”的作为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而被大众认可。

2.作为交际策略的委婉表达的语用目的

避讳,是委婉表达最基本的语用目的。最初产生委婉表达就是对鬼神避讳产生的禁忌语开始的。对超自然能力的敬畏、恐惧心里的影响,或对不喜欢的事物的避忌,或对不能说不想说的话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最显著表达就是“死ぬ”, “四”和“死”同音,一般日本医院就没有四,病房3过后就是5;商人把“梨”读“有りのg”;渔夫用“る”代替“る”。

礼仪,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准则。随着科学的发展,原来的禁忌渐渐被打破,委婉表达在更多时候作为礼仪的功能来使用。笔者认为跟语用论中“ポライトレスの原t”是一致的。协调原则是情报传达的理想原则,而充分考虑对方的心情,使对话流畅进行的礼貌原则则是说话人有意违反协调原则,含蓄地传达自己的心声的体现。此外,20世纪五十年代,E.Goffman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面子”理论,他指出面子是人类行为的准则,渗透在人际交往中;人的行为受“面子”的束缚,所以在对话的过程中要尽量维护他人的面子,而不要威胁他人颜面。笔者认为,这也是从仪礼的语用策略使用的一个延展。

伪装是委婉表达的另一语用目的。1998年森田良行就指出“伪装是对事物或现象的掩盖,为淡化消极的联想,抑制不愉快的语言,避免让人产生伤害性的联想。而这一语用策略,被称为交际的“美化剂”。日语中对于女性“月经”一词,不仅医生就连普通人也不用这个词,而医生采用“生理”,普通人用“あれ”替代。

除以上三个外,还具有自我保护的语用目的。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直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遵守礼仪原则的同时在内心里就会产生防止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的自我保护意识,通常就会使用自我保护的委婉表达。这种情况尤其在政治舞台上,常常被广泛使用。既达到了给对方说话的机会,有让自己逃脱责任的语用目的。

五、结语

委婉表达的出现绝非偶然,甚至可以说是维持社会交际的必要因素。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流对象,运用不同形式的委婉表达。本文基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不仅把日语的委婉表达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来看,更重要是把它作为一种交际的语用策略来思考分析。是日本社会的各种心理要素和语用要素的综合结果。从语用策略上,对委婉表达的“言外之意”做了解释。日语的委婉表达作为日本人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策略手段,也能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用心理窥探一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委婉表达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手段,从而避免与他人产生无益冲突的语言策略使用。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日本Zの点~ことばをる日本人のk想~.拓社1995:207

[2]陈红.《日本语和日本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3]陈小明.《试论日语委婉表达的策略》.《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4期)2006:44-47

[4]陈小明,包志荣.《从表达心理试论日语的委婉表现》.《广东工业大学报》.2001.1(2):68-70

[5]程欣.《从审美角度看日语的委婉表达》[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12

Abstract: While teachers' educational investment has been increased during recent years in Jiangsu Province, the proportion it takes in the overall educational investment is still low, especially in inservice teachers' education.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the shortage of total amount of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and the other is the longterm lack of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eachers' education. Since Jiangsu is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Province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t shoul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llsca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re should b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funding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system, thus further intensify inservice teachers' training,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investment.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teach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vestment; free normal educational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关系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教育是一项为教育发展培养师资的事业,在“科教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保障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江苏省是经济大省,也是教育大省,在全面实施“十一五”战略规划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强省”的战略,教育事业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将重点从关注规模转移到关注质量上来,并将提升师资水平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强调以优质的师资带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1]教师教育发展涉及经费投入、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本研究仅从江苏省教师教育的经费状况切入,重点考察其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寻其发展策略。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投入,充足的经费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江苏省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前列,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教师教育投入方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2—2005年,全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1%、3.28%、2.79%、2.82%,而江苏省则为1.98%、1.88%、1.98%、1.84%;1999—2006年,全国与江苏省的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率平均为22.69%、16.72%,而同期全国、江苏省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率平均为16.37%、21.71%。①这组数据表明江苏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并未实现教育事业相应的快速发展。在全省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投入更是不容乐观。

(一)教师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减少

2003—2007年江苏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增长较快,年增长率分别为18.94%、20.71%、14.54%、24.37%(表1)。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年平均只有十二三个亿,且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逐年下降。2005年、2006年的教师教育投入与上一年相比较均呈负增长,分别为-15.55%、-7.23%。尽管2007年的比上一年增长了4.41%,但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所占比例只有1.56%,与2003年的占3.34%的水平相差甚远。

(二)教师培训经费占人员经费比例过小

在江苏省教育经费投入中,除2005年占52.9%外,每年都超过了56%,人员经费所占比例始终较高,其次是公用经费,基本占30%左右,然后是基建费,占12%左右(表2)。

虽然在教育投入中人员费所占比例几乎每年都超过56%,但其中的教师培训经费却少之又少,2003和2004年占人员费的0.04%,200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占0.1%(表3),由此可以反映江苏省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之不足。

(三)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不够合理

2003—2007年的教师教育经费中,用于师范生培养的比例高达93%以上,相应地,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最高不到7%(表4),两者比例差距悬殊,这说明江苏省有限的教师教育经费分配使用不够合理,对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不够。从绝对量来看,教师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根据江苏省2007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江苏省共有专任教师565.46万人,当年的教师培训经费只有6 000万元,每一位教师人均只有10.6元。可喜的是,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师范生培养经费所占比例明显下降,同期的教师培训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明显增大,2007年达到6.78%。

二、原因分析

(一)教育经费总量短缺

在我国,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后被充分认识到,多年来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实际投入不够。无论从全国还是各省来看,政府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距离4%的目标甚远。从微观层面来看,在社会对各级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学校或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通常将重点放在教育规模的扩张上,将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学校的基建、保障教师工资等方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经费总量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在经费分配方面暂时无法兼顾教师的发展,教师教育能分到的“羹”自然就很少。

(二)教师教育重视不够

在我国,师范教育经历了兴衰,收费与免费政策几经更迭,其间,由于没有有力的法制保障,师范教育经费常年短缺。经费投入对师范教育质量和规模造成了直接影响,通过师资的供给又对整个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前,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教师被当作“教书育人”的工具,包括政府、学校、教师等在内的各界都将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被忽视了。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职后教育固然重要,但是迫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在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教师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师教育是随着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出现的。[1]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业发展成为教育机构新的关注领域,“教师教育”取代了“师范教育”。另外,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需要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不可能通过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技能终身受用,而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职业理想、展现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情感的过程。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从未被认识到备受重视,再到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江苏省大力发展教师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更需要学校、教师等的积极参与。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增加经费投入和加强政策引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吸引力,确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成本分担和投入制度,加强对教师职后培训的监管,从政策、法律、经济等层面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

(一)大幅增加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

江苏省的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增长,为各项教师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政府历来是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现阶段,由政府承担全部的教师教育费用还不太现实,因此,应该拓宽筹资渠道。教师教育经费,特别是教师的职后培训可以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为辅的多渠道机制。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州、学区和教师个人共同分担培训费用,每年提供给每位教师选修一门课程所需费用的一半,每几年给教师一次用于业务整体提高的休假年。

(二)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教育部部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已重新推行师范生免费制度。这一举措虽然可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就读师范,但仅凭这六所学校的学生并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对教师的庞大需求。况且,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比例并不大。相比之下,由于对家乡和亲人的眷恋、生活习惯、选择机会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省属的、非重点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扎根农村中小学的人数较部属师范院校的更多。这对于补充农村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提高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地方师范院校实行免费教育应摆在优先地位。

江苏作为一个教育大省、经济强省,有足够的财力确保免费师范教育的实施。2006年全省GDP为21 548亿元,2007年达到25 560亿元,增长率为14.8%。2007年,全省高等师范院校约有学生82 006人,地方师范院校的学费一般为4 600元,住宿费约为1 000元/年,生活费约为400元/月,全省共计需要约30亿元,仅占全省GDP的0.12%。

江苏省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免费师范教育法制化建设先行。不仅要有相应的师范教育规程,而且还应该加强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江苏省现阶段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在法律制度层面确立师范教育的地位,给予师范教育充足的经费保障。

(2)建立免费师范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要做好政策执行所需资金的预算与安排工作。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是政策执行成功的关键。江苏省政府应对全省资金投入做好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切实落实地方应投入的资金。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3)逐步扩大免费的内容范围。江苏省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先从本、专科层次开始,然后再延伸到研究生层次。江苏省目前尚存在的中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实行免费,将有助于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这类学校、到基层任教。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1%左右。可见,培养高学历教师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将免费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层次是必然的。江苏省应支持重点师范大学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免费教师教育。

(4)健全免费师范生约束机制。实行免费师范教育,最大的担忧就是怕学生毕业后不履行义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约束机制。应该在入学前让学生签订到基层和农村从教的就业协议,明确今后的权利和义务;任教服务年限的确定应该兼顾师范生个人的前途和服务任教地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基本宗旨是鼓励免费师范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相关职能部门应负责履约管理,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负责组织用人学校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政府可设立专项周转编制。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免费师范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颁发教育硕士学位证书。

(三)进一步加大在职教师培训力度

通过师范教育的系统学习,教师获得了基本的学历和教育理论,而进入工作岗位后,教师更需要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技能等。江苏省近年来也在逐渐增加在职教师培训投入,但是相对于庞大的教师队伍而言,这些投入亟待增加。目前江苏省的教师培训费用分担,以政府为主,学校、教师个人为辅。虽然教师个人承担较少的比例,这对一部分收入水平有限的教师,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开销。这种局面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坚持不懈地增加投入是江苏省政府支持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大在职培训力度,满足广大教师对学历提升、增强教学科研业务能力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方面改进:采取多样化的形式[3],如脱产与半脱产的中长期、研修班、培训班、网络教育等形式;由省级政府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一体化、系列化的培训内容,使之与教师的终身发展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逐步降低在职教育中对教师收取的费用直至免费。

(四)完善经费投入法规体系

在民主与法制社会,要做到“依法办事”、“有法可依”。发达国家之所以有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我国现有的《教师资格考试法》、《教师职务条例及实施意见》、《中小学教师进修规定》、《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培训教育工程方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虽然规定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教师接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等,但是在经费等方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规定。[4]因此,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法律法规,保证应有的经费投入,将在职培训法制化;将进修与加薪、晋职相挂钩;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教师终身教育制度等。

参考文献

[1]李星云.“教育强省”背景下的江苏普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3):112-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