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2: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解剖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解剖学论文

篇1

其次,由于系统解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所以内容多,其中涵盖的医学名词占医学知识中的25%,其内容之间无一定的逻辑性,不易理解,也没有趣味性,不易使人产生兴趣。而且目前的高校制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不断减少,而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却没有改变,故而,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该课时的讲解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求快速,而不求学生理解。这样就在教学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了学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另外,新生对系统解剖学的知识也十分陌生,部分专业词汇更是难理解和记忆,因此,在不破坏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取舍,是化解学时少与内容多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好系统解剖学这门课程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解剖学正如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说的,其内容抽象、不易理解,比如系统解剖学中介绍结构的空间位置毗邻关系就十分抽象,仅依靠在课程中的理论式的讲解,很难彻底理解,只有在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此外,高校配置的实验室设备不齐全,比如,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差,在实验室教学时室内弥漫着福尔马林的气味,不仅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产生畏惧,还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一个设备完善的实验室,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观察起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探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改革措施

1.双管齐下,提高系统解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我们可以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该模式已经有多年的使用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问题进行探讨,这样既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程趣味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系统解剖学内容庞大,要让新生明白仅仅依靠高中时期的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摒弃原来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另外,教师要在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精简教学内容,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教学重点和次点,教师要熟悉系统解剖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分类,使学生能针对性地去学习。在课余时间内,学生也能通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如此学习既抓住了重点,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对于系统解剖学的学习,在掌握教材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实习课的实物观察去巩固知识。

2.提高教学环境,提升实验室设备我们高校尽量提高实验室的设备质量,尽可能地排走实验室内挥发的刺激性气味。当然,我们也需要通过改进实验方案来改善解剖实习课的学习环境。比如用保存液和冰柜冷冻保存来替换原有的固定液福尔马林,并尽可能地降低福尔马林的浓度,减少其刺激性气体的挥发。

篇2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择一经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发育良好,身材、头围等参数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鲜尸体一具,要求头部无扭曲及挤压变形。

1.2方法①用红色乳胶行股动脉灌注,待乳胶完全凝固后,平甲状软骨上缘在保持头部自然的情况下呈水平位离断颅脑,获得完整的颅脑。②将头颅置于特制的大小适中的立方体小盒内,其内径为25cm×25cm×25cm,盒的外侧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标准的坐标系统。将颅脑放入盒中央,使颅脑下断面与盒底面紧贴,向盒内注入少许清水,排空断面与盒底间气泡后,置于户外(气温低于-20℃)冷冻。待完全冻透后(冷冻1周)观察可见冰层透明、无气泡,头部无位置变化及变形,断面与盒底紧贴,冰块与小盒冻成一体。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对位标志,加防尘盖,排空气泡,于户外安全处冷冻。③于冬季室外(气温-20℃以下)用自制刨削机按预先设置的切割线自下而上切制,获得连续断层标本切片图像240张(层厚1mm,用1~240分别编号)。为了防止因摩擦生热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喷纯酒精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1.3实验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内存128M,硬盘30GB,显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声波触摸屏,扫描仪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学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数码相机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软件:图片对位软件,边界处理软件,三维重建软件。

2结果

2.1图像输入通过DC—260型数码相机、理光5型光学相机于断端实时拍摄,通过MicrotekSlimscanC6扫描仪按600dpi光学分辨率扫描标本实物,然后统一输入计算机。

2.2图像矫正对个别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人为造成的差异进行统一处理和修补。矫正后的图片各种组织结构分界清晰,色彩真实,较大血管、晶状体、视交叉、基底核、脑干一些灰质团块及脑室系统各个部分清晰可见,见图1(封2左上)。

2.3对位运用自行研制的图形对位软件在计算机上首先确定4个基准点,4个点排布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相邻两顶点间距为1000个像素。将输入图像四周的4个标志点分别与4个基准点对齐,由于在实际标本上相邻两点的距离为25cm,这样每4个像素的宽度就相当于1mm,为后来的测量提供了便利,同时解决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问题,使240张图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为提取边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4建立数据库把颅脑所有组织结构按一定的顺序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名称以相应的组织结构名称命名。

2.5边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体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将拟重建的器官的边界信息提取并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由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之间(特别是颅内组织器官)边界轮廓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很难用1个单一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而且各器官或组织之间的色彩互相含盖,通过色彩和灰度也很难将不同组织器官加以区分,所以通过人工辨认和部分自动标识的方法来识别和提取边界。在边界提取过程中,运用自行设计的边界处理软件,完成了对头部表皮、颅骨、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边界的提取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

2.6三维重建的计算将相邻断面结构边缘轮廓线采用“盖瓦片”方法连接,即用三角面片连接起来构成物体表面,两个层面间距离为1mm,然后经RGB彩色赋值、光照计算、消隐计算,即可进行重建结构的显示。采用体素重建法是把带有一定厚度的断面图像变为无数个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保留原始图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积重建颅脑各结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图像经过矫正对位、描边处理、三维重建3个步骤后,在微机显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维屏幕上显示出颅脑各结构的三维立体形态,结构真实,立体感强,包括虚拟色彩的表面轮廓重建和真实色彩的体素重建,见图2和3(封2中上、右上)。

3讨论

三维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轮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体素的重建法[3]。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各具优缺点,各有其相关的应用领域。重建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三维重建的质量和速度。表面显示算法是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将原始图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若干区域,然后构造这些区域边界的表面,从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见表面显示算法的前提就是边界的提取。目前图像分割及提取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识别,在断面图片上,各种器官组织分界不明显(如大脑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计算机灰度识别,即基于CT或MRI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此种识别方式目前应用较多,其优点是无需人工切片,对位及提取边界都由计算机完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重建的精确度。但对于复杂的结构来说,目前的CT、MRI还不能仅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进行区分。此外,目前CT、MRI扫描层厚最薄只能达到1mm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来三维重建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灰度识别对于某些组织(如骨组织等)边界的识别效果明显,而对于整体重建效果不明显。③计算机RGB识别,即依靠断层标中不同组织之间RGB值的差异将各结构加以区分。但由于人体结构(特别是颅脑内的结构)极其复杂,如骨松质、肌纤维、大脑皮质、神经核等结构,在图片显示上都为红棕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区分。而对经过特殊处理(如血管灌注带色乳胶等)的组织,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了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和精度,但对细小血管仍无法达到满意的识别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组织来说,人工识别提取边界依然是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计算机尚无法取代人工识别组织边界。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人工识别提取边界基础上的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边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确定关键点,然后在关键点间用平滑曲线相连的方法。体素重建法是以二维切片图像数据及切片厚度组成三维矩形多面体,利用数据体内的密度变化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质分离,使密度变化的梯度作为曲面法向,来计算画面的颜色与明暗,用光线投射法直接显示数据场。此显示法的特点是能显示实体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沿任意角度进行切割,这对于解剖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上模拟手术入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显示法的缺陷在于其无法完成整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的拆分显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须与表面重建方法相结合。而且数据运算量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很难做到实时显示,所以目前难以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种显示法在计算机三维重建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3

2股骨解剖学近端锁定钢板优势

股骨近端解剖学锁定钢板具有角度稳定性,置于股骨近端张力侧,构成稳定的架构固定骨折端,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有助于控制旋转和防止股骨头切割,微创操作尽量保护骨折端血运,不强求复位和固定后内侧骨块,适合治疗骨质疏松骨折。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就固定强度而言,股骨锁定钢板优于DCS,与股骨角钢板相当,但不如髓内钉。在轴向强度方面占优,但在抗旋转及扭转方面欠缺。近几年出现的万向锁定钢板,尽管生物力学与传统单向锁定钢板近似,但锁钉自由度会牺牲其承受负荷能力,也会影响螺钉整体拮抗负荷能力,甚至螺钉相互阻挡。

3适应证

目前认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适应证包括:严重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近端严重粉碎不稳定骨折,或伴有大转子部冠状及矢状位劈裂骨折者;股骨近端骨折累及股骨干者;陈旧性骨折不易复位者;DHS或髓内固定手术失败者;股骨近端髓腔狭窄或畸形不适宜髓内固定者。

4临床疗效

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股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国内外文献报道疗效不尽一致。国内文献报道临床疗效满意。而国外多数文献报道该法失败率较高,主要是髋内翻、不愈合和内固定失败。临床研究表明骨折愈合问题多与骨折复位不良、间隙过大,以及术后负重时间有关,而非固定强度不够。锁定钢板因角度稳定作用无法缩小骨折间隙,不利于二期愈合,从而增加骨折延迟或不愈合风险。临床使用表明良好复位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因此,如何在解剖复位和保护骨折血运之间达成平衡成为影响手术成败的重要环节。而锁定钢板固定复位丢失与后内侧失去有效支撑的相关性尚不确定,也与骨质疏松无关。并发症可能在于患者因素及医师技术因素,而非固定强度不足。本组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率均较低,也提示骨质疏松及固定强度并非是造成上述结果的主因。

5闭合与切开复位的选择

传统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大,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而间接复位和微创固定技术对骨折块血运破坏小,从而可提高愈合率、降低感染率和减少术中失血。骨折复位不良多见于闭合复位组,闭合复位时更需注意确保骨折复位准确。作者强调不以牺牲复位精度换取闭合复位。尽可能缩小主要骨折的断端间隙,但不强求股骨近端后内侧骨块解剖复位和固定。与文献报道相比,本组病例手术时间更长,可能将闭合复位时间计算在内有关,术中失血量大,可能与切口及手术时间较长有关。本组病例患者大转子部位疼痛发生率较高,但切开与闭合复位组无显著差异,微创插入并无优势可言。可能与接骨板设计外形、放置位置不良,以及手术对转子滑囊损伤有关。操作时需要确保钢板准确放置,尽量减少对大转子滑囊的损伤。

6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髋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除了骨折复位固定外,还要重视全身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因骨折及术后制动,破骨细胞异常活跃,出现快速骨丢失。如果无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将加剧骨质疏松。合理应用药物治疗,不但可促进骨折愈合,增强内固定效果,还可延缓骨质疏松进展,有效减少再骨折发生。研究证实降钙素可刺激软骨内骨化、增加骨痂血管生成,增加软骨骨痂和加快骨痂成熟。钙剂和维生素D能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为骨质疏松治疗的基础用药,需长期服用。钙剂能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的过度分泌,促进骨形成,保持骨骼强度,减轻骨质疏松症状。活性维生素D可促进钙吸收,并有协同PTH、降钙素的作用,使旧骨释放磷酸钙,提高血钙和血磷浓度,促进骨钙化,改善骨细胞功能。老年人因缺乏日照以及摄入和吸收障碍常有维生素D缺乏,可能存在维生素D含量不足、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目前临床常用的骨化三醇,是维生维D3最重要的活性代谢物之一,经肝脏迅速转化成1,25-(OH)2-VitD3,调节体内钙磷代谢。功能锻炼可增加骨皮质血流量和促进骨形成。骨质疏松骨折术后早期应用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折愈合的作用,目前尚存在分歧。最近的研究认为二膦酸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可能与给药时间有关,给药时机可能影响骨痂组织结构。本组患者均早期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期最大限度阻止骨量丢失,改善骨质结构,提高骨强度。

篇4

2讨论

模型组的学生得分很高,比我们预计的结果还要好。不同颜色的眼球塑性模型,清楚区分了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有效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强化知识记忆。因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记忆学习。而缺点是学生动手解剖能力不如解剖组,讨论问题机会也少;另外,模型组用的是一个标准的眼球模型,缺少变异的情况。

由于模型结构简单性,可有效的促进学习,从而获得了更高的考试分数。而相对复杂的眼球解剖,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例如,眼球解剖组能更准确的描述眼球细微的结构,如:睫状小带,晶状体的结构等;并且有较好的动手解剖技巧。解剖组的学生虽然问题较多,但学生更愿意接受这样有趣的眼球解剖教学,这主要是在解剖同时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结构,如房水、玻璃体等。近几年,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解剖软件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其优点在于数字化的虚拟可视人体三维解剖模型,结构逼真,能够清晰的显示解剖细微结构,为人体解剖学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篇5

2讨论

2.1内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使关节间隙增大,自髌骨内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内侧缘,自股骨内上髁前缘向下确定胫侧副韧带前缘,触及股骨内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内侧缘向内侧至胫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在浅筋膜内距髌韧带内侧缘38cm处寻找隐神经髌下支,在此处隐神经髌下支呈宽扁形,宽约1.2mm,厚0.5mm,自后内向前下斜跨内侧横型切口,是横型径路中最易损伤的结构,确认后稍向上、下分离,并向内侧推移注意保护之。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此时注意膝屈曲90°~100°时胫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最大,可向后内侧推移之,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内侧切开过多误伤之,在切口内侧端切开关节囊时,注意关节囊纤维层、胫侧副韧带深层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此处是半月板红区,注意不要分离之,以保证半月板血供。

2.2外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自髌骨外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外侧缘,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确定腓侧副韧带,触及股骨外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外侧缘向外侧至腓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注意膝屈曲时腓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大,可向后外侧推移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外侧切开过多误伤。膝屈曲时股骨外侧髁向后移动幅度较大,是股骨内侧髁运动距离的两倍;屈曲并外旋时易触及腓侧副韧带,但外侧半月板不能触及。

篇6

随着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颅底外科的迅速发展,神经外科医师还曾尝试行枕下远外侧入路和极外侧入路,两种入路均可以到达颅颈交界区腹侧部位,不仅能解决硬膜外病变,还可以解除硬膜下病变,同时还可以行颅颈后方固定,但由于手术操作时间长,手术创伤较大,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为解除此区病变,近些年来开展的内镜下经口入路一直视为“经典”的手术入路。内镜下经口入路由于内镜的广角度,视野好,手术较传统手术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但经口入路由于口腔固有的特殊性,无论显微镜下或内镜下仍有许多并发症,如术后舌体肿胀、牙齿损伤,术中可能需要切开软腭甚至硬腭,术后可能会给患者造成发音困难,口腔为有菌地带,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几率增加,切口不愈合,甚至颅内感染的几率会增大,术后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影响呼吸,部分患者术前需行气管切开,给患者造成痛苦,术后影响患者进食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经鼻蝶手术的熟练开展,使内镜下经鼻行颅颈交界区病变的解除变为现实,内镜下经鼻手术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有了报道,胡凡等报道导航引导下经鼻行内镜下切除齿状突治疗颅底凹陷症畸形取得不错的效果,2005年Kassalm等曾报道1例经鼻齿状突切除病例,术后同期行后入路寰枢椎固定,但仍未出现大范围的开展经鼻入路行颅颈交界区手术,开展的地方只限于国内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可能与神经内镜的熟练应用以及团队的配合有很大关系,也与经鼻手术入路的解剖关系不清楚有很大关系。

内镜经鼻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切除与经口比较有很大的优势:内镜经鼻较经口更微创,创伤更小,内镜经鼻在鼻咽部切开黏膜,避免切开咽部黏膜,可以更早进食,避免了术后留置胃管与软腭和硬腭的切开,有利于术后伤口的愈合,减少了伤口感染,经鼻手术通路为相对无菌环境,对于经口手术比较,发生感染几率较低。本研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步骤,内镜经鼻可以顺利到达下斜坡及寰枢锥部位,模拟手术采用双鼻孔入路,将双侧中鼻甲推向两侧,部分学者报道为扩大手术视野,便于手术操作,建议切除中鼻甲,但考虑中鼻甲有过滤和湿化空气作用,将中鼻甲推向两侧比较合适。关于蝶窦,为方便手术操作,术中可以打开蝶窦,切开蝶窦下壁,Kassam等进行手术操作时将中鼻甲和蝶窦一并切除;Leng等则保留了中鼻甲,但打开了蝶窦;胡凡等报道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下行齿状突手术过程中未切除中鼻甲,也未打开蝶窦,使手术更为微创,神经导航可以协助术中更好地进行操作,辨认重要结构;Wu等则应用单鼻孔手术并在鼻甲和鼻中隔中间放置鼻撑扩大手术操作空间,本研究在尸头上反复操作,我们认为将鼻中隔后方的骨性部分切除在不切除鼻中隔和打开蝶窦的情况下,通过双鼻孔操作便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对于任何手术均有其适应证一样,内镜下经鼻手术同样有其适应证,适应证主要有下斜坡的硬膜外病变、寰枢椎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外伤等引起的齿状突过长等,病变在中线附近较合适,偏离中线的病变由于椎动脉的存在,而显得有困难,对于硬膜下病变,由于硬脑膜无法缝合,脑脊液漏的问题由于术区空间狭小,仍无法很好解决,经鼻咽入路虽然是相对无菌地带,但患者仍有颅内感染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很好解决此类问题,硬膜下病变复杂病例经鼻暂时不合适,硬膜下探查或微小病变的处理可以在熟练应用神经内镜的基础上应用。

篇7

2结果与分析

2.1张杂谷3号叶片的解剖结构和分析

2.1.1张杂谷3号叶片具有C4植物叶片特征从张杂谷3号叶片解剖结构可见,谷子的叶片具有明显的C4植物特征,即具有“花环”(Kranz)结构。谷子维管束细胞(Bundle-sheathcells,BSC)分布密集,间距小,每条维管束都被发育良好的大型BSC包围,外面有叶肉细胞(Mesophyllcells,MC)。从图1可见,张杂谷3号叶片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张杂谷3号叶脉面积大,叶片的维管束大而密集。叶片的BSC大而且密集,有的BSC之间紧密相连,有的MC与BSC紧密相邻或者仅间隔1个细胞,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叶肉细胞与BSC间的物质交换,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维管束的就近转运;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BSC,具有大和丰富的BSC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更多的空间,因此,BSC是评判光合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发达的BSC和张杂谷3号的高光合效率相关(图1-A);最后,张杂谷3号的叶绿体体积大、数量多,无论叶肉细胞还是维管束鞘细胞都可以看见浓密和较大的叶绿体(图1-D,箭头所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细胞叶绿体的数量是筛选优良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从以上的特征可见张杂谷3号是通过C4途径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其解剖结构的诸多特征表示张杂谷3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其抗旱、高产打下基础。

2.1.2张杂谷3号的叶片结构具有明显的抗逆特征张杂谷3号的2个叶脉之间的上表皮中有大量的泡状细胞(Bulliformcell,BC),每组泡状细胞类似展开的折扇形,中间的细胞大,两旁的较小,它们的细胞中都有大液泡,不含或少含叶绿体,谷子的泡状细胞主要分布在主脉,占主脉面积的近一半(图2)。泡状细胞与叶内卷和折叠有关。当叶片蒸腾失水过多时,泡状细胞变得松弛,而使叶子能折叠或内卷,以减少蒸腾;当蒸腾减少时,它们又吸水膨胀,于是叶片平展,这和谷子在干旱条件下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上表皮,可见细胞排列规律,沿叶的长轴方向成整齐纵列。表皮细胞近长方形,长轴与叶的长轴平行,端壁较平,侧壁具细密锯齿,相邻两列细胞侧壁嵌合紧密,外壁角化且含硅质,可形成乳突(图3-E)。张杂谷3号的表皮细胞包括短细胞和长细胞,短细胞包括硅细胞(Silicacell,Sc)和栓细胞(Phellemcell,Pc)(图3-F箭头所示),二者常成对分布,硅细胞内充满硅质,外切向壁外突成齿状或刚毛状。表皮细胞硅化及硅细胞的存在,增强了叶片的硬度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扫描电镜观察也表明,张杂谷3号叶片表面有状突起,表皮具有表皮毛,起到了反射强光、减少叶表面空气流动、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多丧失的作用。在叶脉的上下表皮处有1~2列哑铃型的硅化/木栓细胞列,两硅化/木栓细胞列之间有几排气孔列,气孔边缘有几个长形的状突起,状突起呈不规则的分布。张杂谷3号的状突起的分布非常密集,尤其是主脉的状细胞具有4排,较一般品种2~3排多。具有密集的硅化/木栓细胞及状突起表明谷子的抗旱、抗病虫能力强。张杂谷3号的气孔密度大,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有一定差异,其中下表皮气孔数约为440个/mm2,上表皮气孔数为320个/mm2。一般谷子品种在硅化/木栓细胞两旁各分布2~3排气孔列,而张杂谷3号在硅化/木栓细胞两旁分布1排气孔,气孔分布是以单列的形式出现,在缺水条件下,气孔主要在叶片下表皮密被,且其密度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强而增加,气孔面积则随之减小,有利于保持水分,是植物应对环境胁迫的重要机制。张杂谷3号密集的气孔和其高产抗旱的特性相关,同时从形态看张杂谷3号的气孔具有小而内陷的特点(图3-E,箭头),以上的特征都符合抗旱品种的特性。

2.2张杂谷3号茎的解剖结构和分析

2.2.1张杂谷3号茎的维管束发达,具有高产潜力从张杂谷3号茎的节间横切面可以看出(图4),谷子茎有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3个系统,谷子的茎节是中空的,有较大的通气腔。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表皮下为厚壁细胞带,通常有1~5层厚壁细胞,里面为基本组织,基本组织细胞的体积由外向内逐渐增大,内、外5圈维管束分布在基本组织中,相间排列,外圈较小内圈较大,维管束都已分化成为韧皮部和木质部。谷子茎节间有完整的中空通气腔,另从茎节的主脉通气腔的发达程度亦可以看出,谷子茎的细胞排列紧密,茎的维管束上下机械组织延伸较发达,图4可见,茎的维管束排列紧密、维管束大而发达,茎中的维管束数量平均为70个,占谷子基本组织的三分之一,发达的维管束是水分和矿物质充分运输的保证,可以保证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库”中,从而能够保证高产。

2.2.2张杂谷3号穗颈维管束含有大量淀粉粒张杂谷3号穗颈维管束鞘逐渐与表皮下的厚壁组织相连(图5),谷子外侧维管束小,内侧维管束大,即外侧强度较大,内侧强度较小,同时用较少的材料获得较大的强度,增强抗倒伏的能力。表皮下的厚壁细胞层数和同一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在不同部位变化较大(图5-A,B)。这可能是茎自下而上发育的结果,有利于增强基部机械支持力,防止倒伏。外圈维管束鞘厚壁组织左右两翼发育延伸成筒状的现象,越靠近穗颈的节间越明显,穗颈最明显。表皮下和内、外维管束鞘的厚壁细胞层数及发育没有明显特征,具有少维管束数性和小维管束性,维管束面积与基本组织面积的比值较茎部比值变小。各节间基本组织细胞横切面上均可见淀粉粒,但多少不一,越接近基部的节间淀粉粒的贮藏量越多,其原因可能是茎的上部基本组织细胞的淀粉粒已转运至籽粒,而基部则尚未来得及运走。可能说明谷子的产量与其在灌浆过程中,茎基本组织细胞的淀粉粒向籽粒的运输有关,即运输的越多,产量就越高。

2.3张杂谷3号穗分化的结果显示具有增产潜力根据文献报道枝梗分化期是决定谷子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选用枝梗分化期的谷子进行观察。张杂谷3号的花序为一个类穗状圆锥花序,谷穗由中轴、枝梗和小穗与刚毛组成。谷子穗分化从中轴的基部开始,首先基部有小的突起出现,形成一级枝梗原基。以后由下向上延伸,呈向顶式。在同列相邻的枝梗原基间有一定的微凹,称为一级枝梗。当每列的一级枝梗原基数达数十个后,生长锥顶部不延伸,但继续进行一级枝梗分化。由于顶部一级枝梗发育较慢且发育时期落后,故中轴顶部的谷码较小,最终形成谷子的圆锥状花序。一级枝梗原基在分化的早中期表现为排列整齐的纵列,每个中轴上有6列,以后随着发育进程逐渐变为旋转式分布。中轴伸长的长短和一级枝梗原基多少决定了谷穗谷码数,并进而决定了谷穗的大小,从图6-A,B可见,谷子的一级枝梗密集,每个一级枝梗的原基可以达到30~50个,远远超过前人的报道。密集生长的枝梗可以发育成小穗,为张杂谷3号的高产提供基础。一级枝梗形成后,迅速生长,当长到一定体积后,从其中下部开始出现左右互生的突起,枝梗按其着生位置分为一、二、三级。一级枝梗直接着生于中轴上,二级枝梗着生于一级枝梗上,三级枝梗着生于二级枝梗上,小穗和刚毛着生于三级枝梗上,每个一级枝梗及其二、三级枝梗、小穗和刚毛构成一个形态学上的谷码(图6-C,D)。二、三级枝梗原基分化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谷码的大小,进而决定结实粒数。观察发现,中轴中下部的一级枝梗分化的二、三级枝梗数量多,而上部的一级枝梗的分枝数明显减少。由于枝梗分化期决定了谷穗的大小,直接影响单穗结实的多少,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从张杂谷子3号不同枝梗分化情况可见谷子无论一级还是二级枝梗原基都生长密集,如每个一级枝梗上的二级枝梗可以达到数百个,最终可见形成了穗码密集的大谷穗,平均长度为35cm(图6-F)。

3结论和讨论

谷子光合作用类型属于C4植物,而且被认为是研究C4植物的模式植物[6]。C4植物利用CO2的能力强于C3植物,且光合效率高,在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尤为明显,因此,C4植物又被称作为高光效植物[7]。本试验结果可见,张杂谷3号叶片的解剖结构具有明显的花环结构,同时还具有维管束细胞大而密集,叶脉占的比例大,叶绿体含量多等特性。这样的特点也可以解释为何张杂谷3号是高产和抗旱的品种。

篇8

1.2实验前培训由实验指导老师对实验者进行前期培训,包括思想教育、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1)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始终怀着一颗对捐献遗体者感恩的心,并以此来激励解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捐献者对医学发展的期待。(2)解剖器材的使用与标本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着重于以下两点:①按照外科手术的标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手术器材的使用,将解剖室比作手术室,遗体比作患者,实验者发扬团结互助的团队作用,保证顺利完成每次实践操作。确保使用实验过程中的个人安全及避免对他人的误伤。②要求实验人员在解剖遗体与制作标本过程中充分利用有限的遗体,最大程度上减少失误与浪费。

2实验的方式及内容

2.1将遗体利用最大化在局部解剖学开课之前或开课期间,由实验小组中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遗体上进行人体经脉循行路线的标记,并用颜色的标记笔区分不同的经络,依据解剖学骨学和肌学标志找到相关腧穴,用有色长柄图钉标示,使同学有的放矢,加深对经络循行、腧穴定位及腧穴解剖知识的掌握。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则将解剖后的组织、器官进行复位,根据专业侧重相关系统,由宏观到微观、由基础到临床广泛探讨。例如药学专业可以通过消化及循环系统了解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吸收、消化、及作用途径等。

2.2打破原有解剖学教学模式指导老师不再就系统解剖讲系统,而是以系统为主线,参照遗体标本及模型对实验者进行重要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复习与回顾,并且旁涉组织学、生理学及病理学。这一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与联系性,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医学知识进行充分地联系与融合,使学生在短期内能够对解剖知识进行回顾与复习,为后期各专业课和临床实践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PBL教学方法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学[4]。虽然学生都上过基础课,但大多数学生不知如何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释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对此,指导老师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宏观和微观形态学上的引导。每次尸体解剖课后,均组织学生讨论死亡原因、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等,结合所学的病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在解剖遗体后见一例肝的局部萎缩,右侧纵膈膜与后壁膜移行处有大量淤血。对此老师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在下次实验时进行讨论[5]。讨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是循环和血液系统的病理改变,有的同学认为是消化系统肝病引起的结果。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及尸体情况并请教老师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出血是循环系统病理改变的外在表相,实质应是肝硬化晚期造成门脉高压症,在侧支循环时导致食管静脉丛怒张和破裂出血”。这样将PBL教学法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老师指导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和学生对解剖课学习没兴趣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解剖中能主动与病理学、临床医学等知识进行联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4制作教学和陈列标本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局解后废弃的尸材,以往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去火化等进行处理。自从设立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方向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后,原本需要废弃处理的尸材被师生们充分利用进行解剖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师生们根据遗体状况制作教学标本,并查找文献资料,且学生们尽量自主设计制作,并遵循“先易后难,先浅后深,先留后舍,比美创新”[6]的原则。此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最能体现意义所在:①充分实现了遗体捐献者的遗愿。②弥补了人体解剖教学资源的局限,改善了解剖教学标本陈旧、数量不足的状况,变废为宝,贯彻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办学理念。③学生在制作解剖标本中也是一种学习,因为只有充分了解某一标本的形态、结构等才能做好这件标本。这个过程获取的知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④教学标本的制作填补学生没有动手机会的空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新途径。

篇9

选择赤峰学院医学院2009级至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197名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解剖教学实践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称为传统教学组,四届共99人,实施TBL教学方法,称为TBL教学组,四届共98人。

1.2教学方法的实施

1.2.1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课程设计,课堂提问,由带教教师为主,进行填鸭式理论讲授,然后教师对本节课重点、难点提问,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教学效果进行课后小结。

1.2.2TBL教学方法

第一步,蒙古族预科班每届每班22人左右,随机每5~6人为一组,分为4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进行团队学员联系,主要根据民族预科班学生在解剖学习过程中实际存在问题与教师沟通等相关工作。在学习解剖学相关内容后,给出和所学解剖知识内容相关的4个题目,每组选择本团队感兴趣的,要求学生两周后以PPT汇报,考虑到蒙古族预科班的底子薄,基础差等诸多实际,给出的题目要符合蒙古族特点又不宜过难,例如在学习消化和心血管结束后,检验专业给出学习题目是肝包虫病为什么在牧区多发?肝包虫病的病因解剖学基础是什么?而护理专业的学习题目是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吗?患此疾病进一步发展会累及哪些器官?要求学生就此问题涉及的解剖学结构的研究现状有所了解,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以及此类疾病在农村牧区是否多见以及是否得以重视等。这一幕所提出问题务必新颖又切近蒙古族实际生活,而且问题难易适中,学生还要感兴趣,感觉问题所联系疾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一点是TBL教学效果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下一步顺利进行的基础。第二步,每组领到题目后,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材料,此过程中团队学员间要经常相互碰头沟通,组长及时和任课教师交流题目解决的进展,并对自学期间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汇报,以便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解决,设计下一步努力方向,接近尾声时,指导学生制作课件。第三步,团队学习任务完成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该组制作的PPT的核心内容利用25min左右时间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讨论5min左右,师生互评。第四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讨论情况,对本次团队学习做简单小结,并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1.3TBL教学效果评价

在完成一学期系统解剖学的TBL教学后,期末理论考试,满分为100分,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问卷调查填写前对学生统一解释说明,自行填写,掌握学生对本组教学法实施效果评价,共发出调查问卷98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2结果

2.1两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

TBL教学组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在2009~2012级连续四届蒙古族预科班期末考试的理论成绩中,传统教学组优秀总共9人,良好共16人,中等共42人,及格共32人,而TBL教学组连续四届优秀共13人,良好共25人,中等共43人,及格共17人。可见,TBL教学组优秀、良好、中等的人数比传统教学组人数多,而传统教学组的大部分人数集中在及格的比例,我们对TBL教学组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及时总结了这种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恳请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2.2学生对TBL教学方法的评价

TBL教学方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了知识面,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等,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认为TBL教法调动学习积极性95.92%,拓展了知识面93.88%,培养了协作能力85.71%,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高77.5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78.57%,课堂气氛活跃94.90%,师生间沟通增强79.59%,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应用98.98%。

2.3教师的随堂观察

每组学生均用心准备,制作了精良的PPT,同学们还合理的利用了板书,小组长在汇报时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自信流利的表达了本组的自主学习收获,因为汇报结束时有5min的讨论时间,所以其他同学集中精力,认真投入,整体课堂学习气氛浓,在讨论的过程中,组间同学对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知识文献进行了分享,甚至对个别知识点有意见分歧的还进行了辩驳,老师还发现个别同学由于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经老师及时鼓励后,在后几次的讨论中也变得自信,而且课堂表现还很积极,大大的提高了同学们参与性学习的乐趣。

3讨论

篇10

2骨折的影像学

学生进入骨科临床实习期通常较短,而在实习期间病房所能学习到的临床病例非常有限,同时因目前的临床医疗实际状况,学生直接参与医疗实践活动的比率在不断下降。而临床医学影像资料则是学生学习临床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声音、形象和实际操作视频的引导下,增加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骨科影像学资料包括普通X线平片,CT,三维CT重建及MRI。而对于初学者很多骨科专有的空间概念用这些二维的图像很难理解和解释清楚。因此,在学生充分了解和熟悉四肢、骨盆及脊柱的解剖结构后,通过可视化的影像资料来充分掌握临床常见的骨折分型及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运动系统运动方向:因多数骨折病人入院时诊断明确,一般不愿意反复接受查体。因此,我们将部分临床实习将结束的的实习医生模拟标准化病人,制作如下动作视频: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旋前、旋后;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背伸、跖曲。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上述骨科入门的专科查体方法。(2)由专人收集临床各类骨折的影像资料,并将患者肢体骨折复位前的畸形,复位后的肢体外形照相,让学生有鲜明的直观的第一印象。然后观察骨折前后的X片或CT影像资料。我们经过近十年的临床资料的收集,基本上收集完善了四肢各类骨折的图像,而少数少见骨折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进行收集。一般骨干的骨折较为简单,关节内和近关节的骨折通常都有CT三维重建图像。少数复杂的Neer四型肱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Pilon及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维重建图像体外复制骨折模型供学生直观观察学习,如有类似手术病例则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术中手术者复位和固定的基本原则。(3)骨折治疗的视频资料:目前临床医疗环境环境下,学生能直接上台参与手术的机会越来越少。在尽可能让学生上台参与手术的同时,对一些临床常见病和典型骨折病例由教学干事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摄像供学生观摩和学习,让其对手术有初步的印象以增加学习的兴趣。①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部分手法复位过程包括手摸心会、折顶、端提按捺等手法,而复位后的小夹板和石膏固定操作方法也在视频中有所体现。②手术视频:股骨粗隆区骨折:患者术前如何安放在牵引床上,消毒和铺巾。如何在牵引床辅助下闭合复位,采用闭合微创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区骨折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微创手术的内涵:创伤小、患者康复快、骨折愈合率高,接受微创的理念。

篇11

2C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中的具体运用

目前,虽然C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的被采纳着,但对病例构建、问题设计、讨论模式及如何引导尚无规范、系统的研究,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课题组在教学中根据专业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设计。

2.1构建高质量病例

病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题组针对夜大学生掌握集中欠佳的内容,如混合性脑神经、脊髓和脑干的内部结构、下丘脑与端脑内部结构等,对应的挑选了来源于医院的真实病例,进行编排与构建,如周围性面瘫、脊髓外伤、动眼神经交叉瘫、垂体腺瘤与内囊出血等。真实病例常较复杂,初学者分析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对病例进行再构建,把教学重点和难点与临床学科知识相结合,体现出设计思路及预期教学目标。病例构建的原则:

1)主题鲜明,即一个病例围绕一个主题,且能覆盖该主题的大部分知识点;

2)客观、真实和准确;

3)难易适中,具有一定的深广度;

4)具有启迪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组将30名学生分为4~5人的小组,各组分一个不同的病例。

2.2设计问题

教师在布置病例后不主动提问,而是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仔细查找病例中隐藏的问题,制作能体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考过程的课件,在课堂中讲解并讨论。但这不是说教师处于完全旁观的角色,而是说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在构建病例时就体现出。设计问题,要结合理论课程的逻辑主线,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渐深入,把问题藏在病例里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中。问题内容既要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神经解剖学的基础作用,又要广泛联系临床各学科,具备实用性。这需要教师对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在脊髓外伤病例中,主要目的是考察脊髓内部的传导束,但可加问手术入路。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掌握椎骨与脊髓的对应关系,巩固理论知识,又能让他们提前接触临床,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2.3巧妙引导

夜大专升本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病例,应紧扣教学难点和重点,而不能像传统“讲授教学”一样面面俱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仅作为主持人,引导学生不偏离主题思考及讨论,点评学生发言,适当的归纳和总结,把握课堂节奏。教师对病例中涉及的关键问题才作补充讲解,但每次讲解时间不宜过长,不能过多干涉学生的讨论。例如讨论周围性面瘫病例时,面神经损伤的位置不同,如在内耳道、面神经管和腮腺等处,其发病基础、临床表现和处理方式也不同。教师对其损伤的位置巧妙加以引导,就能深挖病例价值,扩展学生视野。

2.4充分讨论

课堂上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讲解他们自己制作的课件,充分展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夜大学生虽已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对病例分析较为全面,但也会出现较多的分歧。此时,教师宜鼓励其他组成员积极提问,让主讲人及其同组成员作答。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分析分歧出现的原因,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既巩固了神经解剖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临床专业素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从“授之于鱼”转变为“授之于渔”,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这点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2.5课后巩固

在课堂分析讨论后,每个病例会挖掘出大量的知识点,涉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教师对此进行概要分析和总结,课后要求每位学生选取1~2个侧重点,撰写科研小论文,进行知识点扩充。值得注意的是,不宜过多加重学生负担,字数以1000~2000字为佳。学生通过检索和查阅资料,请教相关专业人士,一方面巩固了课中所学,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锻炼了获取信息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了科研思维。

篇12

人体各器官都有特定的功能,医学生们应在记忆各个器官相应的功能同时先理解这些器官的解剖结构,认识到对疾病诊断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功能、定位、病因的诊断。许多疾病在我们对其进行诊断之前,都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治病因素与损伤机制,所以我们在诊断疾病前应详尽地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常规的影像学检查,而这些行动都需要以解剖学的相关知识为重要基础,才能为疾病的明确诊断及合理诊治打下基础。我们在病史采集时,不仅要对疾病部位、性质、畸形、活动障碍等情况进行收集,还要重视疾病发生或加重前患者的状态(即诱因),如原因、是否受凉、外伤等诱发疾病发生,再结合解剖学知识,合理地对疾病性质、发生机制进行判断,从而帮助疾病的诊断。如腓神经损伤,就疼痛、感觉减退部位进行判断,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神经肌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都需要医生对解剖学知识有较熟练的掌握才能做到对该疾病的正确判断,才能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如:颈椎病,颈椎不同的解剖形态与其生物学稳定平衡状态、与其椎旁软组织的平衡关系、椎管内有效容积的大小、颈项肌的痉挛状态、颈项部血液循环状态等直接相关,而此种状态又与颈椎间盘退变、颈项肌无菌性炎症、颈椎骨质增生、韧带肥厚钙化、颈脊髓受压等病理过程有关[1-4]。所以临床教学中,我们要强调解剖学知识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要求医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解剖学,以人体的基本组织结构为出发点,结合患者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等,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从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2在康复医学评估前先复习局部解剖学知识

康复评定又称为功能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康复治疗的客观依据。康复评估就是要了解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及程度,对各关节活动范围、四肢肌力及肌张力的评估在临床的较为常用的,这些评估均离不开解剖学知识,因此我们在临床教学时,会先复习相关的解剖知识,学生若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解剖学知识,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康复评估的内容与形式。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在临床教学时会先结合椎间盘的解剖特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掌握腰椎间盘局部的解剖学结构,了解肌肉、神经及血管的位置分布,然后再在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弯腰、背伸等检查腰椎的活动度,要求患者平卧,检查肌肉的劳损程度以及是否引起下肢症状,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形象地理解康复评估应该怎样做,提高教学质量[3]。

3将局部解剖知识引入康复训练的现场操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