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军事思想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斯德哥尔摩现象(Stockholm syndrome),又称斯德哥尔摩效应、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被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情感、好感、依赖心,导致被害人反过来协助加害人、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现象源于1973年在瑞士斯德哥尔摩的一起银行抢劫案。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四名人质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抗拒政府营救他们的努力。获救后不仅拒绝指控绑匪,而且一致对歹徒没有伤害他们、对他们加以照顾表示感激,甚至还为绑匪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人质中一名女职员还爱上了劫匪。这一件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思考,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将这起绑架案中的人质心理变化称为“斯德哥尔摩现象”。
在历史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斯德哥尔摩现象,清朝满人的辫子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清朝男人的发型是由满族人留辫子的习惯而来的,清朝建立初期,为了表示清朝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为了表现汉族人民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臣服,清朝政府强迫全体中国人按照满族人的习惯留辫子。因此全国人民奋起反抗军事论文军事论文,抗拒清朝政府的暴行,清朝政府为野蛮推广留辫子,不惜大肆屠杀不肯屈服的中国人。经过清朝的统治,留辫子竟然被当时的一部分中国人当成了传统,以至于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后,很多人对辫子产生怀念,甚至有人为了保住头上的辫子而不惜放弃生命。一部分中国人从当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对留辫子的奋起反抗,到逐渐接受,最后到为了保住头上的辫子而死,也是由于清政府的从野蛮屠杀到体恤百姓的统治方式,诱发了一部分人的斯德哥尔摩现象。
斯德哥尔摩现象,简而言之,可以叙述为,A刚开始对B态度恶劣,行为野蛮,B会憎恨A。然后A对B略施小惠,B会对A态度转变论文格式论文下载。最后A对B回复正常的待人方式,B会认为A对B很好而对A感激不尽。而其实最后A只不过是对B采取了正常的待人方式,而B会对A感激,其原因就在于在A的这一态度的转变下,已经诱发了B的斯德哥尔摩现象。
二、 斯德哥尔摩现象的科学解释及形成条件
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现象: 出于对罪犯的畏惧,被害人为了转移心理压力,分裂出另外一种思想,把受到伤害(攻击、压迫、禁闭等)当成理所当然的,把受到的施舍(食物、外界消息、甚至生存权利)当成恩惠。人质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如此经过长时间的或短时间,高浓度的对峙,就会把开始对犯人的恨,转变为畏,再转变为爱,以此来减少心理压力。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因此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人质就会把解救者当成敌人。
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显示,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形成军事论文军事论文,有几个形成的因素: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三、在贪污贿赂案件侦查中运用斯德哥尔摩现象之方法
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具有物证书证少且取证难的特点,因此侦查更加倚重于审讯,也就是犯罪嫌疑人口供的突破。面对审讯未达到目标,无法取得犯罪嫌疑人口供的侦查僵局,可以利用斯德哥尔摩效应来影响犯罪嫌疑人,从而使得犯罪嫌疑人心理产生变化,以期提高审讯成功率。将上述形成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因素加以扩展,可以得出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斯德哥尔摩现象的条件:
将犯罪嫌疑人羁押入看守所,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住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让其处于信息封闭、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境地,从而形成了诱发斯德哥尔摩现象的前提条件。侦查人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有策略的诱发其他条件,使得产生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几率提高。
第一步,将犯罪嫌疑人羁押至条件比较差的多人监室,配合强度较大的审讯力度。看守所的集体监室在押人员罪名不同,涉嫌各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混合羁押,且以暴力犯罪居多。此类羁押条件的特点是羁押人群素质普遍不高,与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素质普遍较高形成较大反差,与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被羁押前的生活环境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犯罪嫌疑人羁押在此类环境下,心理落差极大,仿佛置身于异常恶劣的环境。此时配合高强度的审讯力度,更能加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负担,尽量使其置身于“绑架受害者”类似的境地,此时侦查人员亦要表现出“绑匪”似的穷凶极恶形象,不给予犯罪嫌疑人任何好处,犯罪嫌疑人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不予接受,务必造成犯罪嫌疑人绝望的思想状态。
第二步,将犯罪嫌疑人移至条件比较好的多人监室,降低审讯强度,侦查人员适当施以小恩小惠。此类监室适宜以羁押诈骗、侵占等非暴力犯罪罪名的犯罪嫌疑人为主,此类被羁押人群相对其他被羁押人员素质较高,能够给被羁押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相对轻松的羁押环境。同时侦查人员在提审中要让犯罪嫌疑人明白,更换监室的行为是侦查人员体恤犯罪嫌疑人而向看守所提出,经过多方努力才促成的事宜。再适当施以小恩小惠,例如递香烟、送水果等手段,使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产生好感。
第三步军事论文军事论文,将犯罪嫌疑人移至条件好的单人监室,放宽审讯强度,辅以亲情攻势或政策教育等手段,有条件的可以安排个别家属或单位领导短时间见面。侦查人员如能在这个过程中,使得犯罪嫌疑人相信是侦查人员尽最大努力将其羁押环境得以改善,犯罪嫌疑人很可能从最初对侦查人员的厌恶、怨恨,逐步转化为感激、理解的心理状态。安排家属或领导见面,有可能会加深这样的情感,此时,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有望彻底瓦解,突破口供的难度有望大大降低。
四、诱发斯德哥尔摩效应所需的外部环境配套
诱发斯德哥尔摩效应需要促使形成以下外部环境配套:
第一,促使看守所改进羁押方式,使将类犯罪嫌疑人按照罪名分类羁押。分类羁押,有利于看守所集中管理犯罪嫌疑人,不同种类的犯罪应用不同的羁押管理方式,也可以为侦查贪污贿赂犯罪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将看守所按照羁押条件及环境划分等级论文格式论文下载。此举一方面可以改善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看守所人权状况的提高。看守所设立若干个条件好的单独羁押监室,以备需要时可以使用。
第三,提高侦查人员的审讯技巧。审讯技巧高超的侦查员,是诱发斯德哥尔摩现象的重要内因。在诱发斯德哥尔摩现象的过程中,侦查人员的角色是多变的,从一开始态度类似“穷凶极恶的绑匪”,到后来类似“略施小惠的绑匪”,最后类似“人情关怀的绑匪”,需要侦查人员的神色,语气,和审讯谈话的技巧加以配合,还要从审讯的过程中,通过侦查人员丰富的经验,对犯罪嫌疑人察言观色,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兴趣、爱好,和犯罪嫌疑人羁押于看守所时,面临什么困境,生活有什么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投其所好,略施小惠,以上技巧只有一名经验丰富的侦查员才能做好做到位。提高了侦查人员的审讯技巧,时提高诱发斯德哥尔摩现象的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五、利用斯德哥尔摩效应突破口供是否违反法律之反思
首先,利用该方法不属于刑讯逼供。利用该方法并没有使得犯罪嫌疑人受到身体的伤害军事论文军事论文,将其关押在不同监室的做法,是想利用周边的环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属于刑讯逼供的行为。
其次,利用该方法向犯罪嫌疑人施加心理压力在法律允许的侦查手段范围内。反贪污贿赂侦查人员的讯问过程,就是通过政策教育、法律教育、事实教育、亲情教育等一系列侦查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迫于国家法律的威严和无法抹去的事实,自愿交代其犯罪事实,该方法自始自终都在利用政策教育等方法使得犯罪嫌疑人主动、自愿交代犯罪事实,所以利用该方法是法律允许的。
最后,利用该方法不会使得犯罪嫌疑人产生后遗症等一切负作用。斯德哥尔摩现象只是犯罪嫌疑人置身于强大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心理压力解除后,该现象会随着压力的消失而消失,对犯罪嫌疑人不存在任何负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lleges
ZHANG Hanyuan
(Department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olice Academy, Chengdu, Sichuan 610213)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course in the armed police joint training courses, must be clear of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theory basic ideas,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ation military doctrine, military theo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academic theory, curriculum reform military theory assessment methods, to carry out military practical innovation theor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Key words armed police college; military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1 明确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基本思路
武警合训院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合训学员必修的军事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军事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内容,理解军事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培养学员对军事问题的准确理解力和分析能力,掌握无产阶级科学的战争观与方法论,提高军事理论素养,为将来当一名合格警官打下扎实军事理论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要有明确的课程教学建设思路。我们确定的思路是: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必须服从服务于新时期军事战略和强军目标,服务于建设现代武警的需要,满足培养对象未来任职能力素质要求,努力掌握合训学员成长的教育规律,探索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路子,按照关于军事教育训练必须贴近实战化的要求指示,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
2 优化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
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时间上看,从古代军事理论一直到现代军事理论;从空间上看,既有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军事理论,又有西方军事理论。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如何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打牢学员的军事理论基础,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难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军事理论导论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论证,系统的整合。我们首先把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古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第二个模块是近现代军事理论;重点讲授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第三个模块是军事理论,重点讲授军事思想和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最新成果。其次,把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优化为几个教学专题,每个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一种军事思想和主要观点;最后,把每个教学专题具体优化为几次课,每一次课突出讲授和解决一两个主要知识点。这样,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与整合优化,实现对军事理论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由于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十分突出,而军事理论的许多内容对合训学员来说并不深奥难懂,相当一部分内容学员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因此,教员在具体教学安排上,不应再延续“面面俱到”式的理论教学模式,每堂课,每个教学内容,教员要把主要精力和教学重点放在“突出要点难点解析”上,放在“授人以渔”上,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3 改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方法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实现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的高低。我们要从调动教员教的积极与学员学的积极性两方面入手,逐步增大教学手段的科技含量,要加紧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积极论证推进军事理论专修室建设。军事理论专修室可提供与军事理论教学相关的模型、挂图、沙盘、数字地图、武器装备数据库和战例库等,主要为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可查询、可点播、可互动、可进行模拟对抗演练的军事理论学习环境。在教学方法上,力争从以教员为中心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中走出来,大力推进以学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思维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员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军事理论教学要向学员传授军事理论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员去主动理解和探讨新的军事思想,鼓励学员探索未来军事斗争中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思想。要根据军事教育实战化的要求,大力加强战例教学,要优选部分战例让学员自主学习。要加大师生互动的力度,努力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军事理论学术研究
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要围绕课程教学难点、疑点、重点,加强学术研究。这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推进课程教学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一方面可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教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当前,合训院校军事理论教员群体存在着对理论教学的学术研究认识不高,自觉性差,学术研究能力弱,学术研究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此,要不断提高军事理论教员对课程教学学术研究的认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学术研究活动,建立学术上的互助对子,以老带新,激励教员积极参加军内外各项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努力争取在军事理论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
5 改革军事理论课程考核方法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是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考试既应注重全面考核学员的知识,更应该注重激发学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以往的军事理论课程考试,往往重死记硬背轻融会贯通,重简单重复轻创造学习,重标准答案轻独到见解。考试改革应适应加强学员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变单纯“知识问答”工兵闭卷考试为多元的“开放考评”。考试内容既要有基础知识的闭卷考试,又要有围绕教学内容撰写的课程论文;既要把最终的考试和论文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勇于发表创新观点的平时学习态度作为考评的组成部分;还可以组织专题辨论会进行现场考评,以论辨双方的表现作为成绩依据。这种多元的考试评价方式是从多层面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使军事理论课程考核不再成为学员死记硬背的负担,而成为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动力。
6 开展军事理论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在课外开展军事理论创新实践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补充,可以加深学员对军事理论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开阔学员的知识面和军事视野,激发学员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有效地发展学员的军事思维和军事创新能力。其主要有以下两类途径和方法:一是建立课外军事理论研究俱乐部和各种军事兴趣小组,根据学员爱好,组织各类军事兴趣活动。如组织军事理论名著读书活动,进行现实军事问题研讨,组织参观军事博物馆和部队训练演习,组织军事学术讨论会,组织军事模拟对抗和兵棋对抗,组织学员军事讲坛等等。二是建立军事理论网站,构建军事理论网络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由教员引导与学员参与相结合来建设军事理论网站。网站主要和指导军事创新课题,军事创新活动信息,交流军事理论学习体会,建设军事理论网络课程,开展军事学术征文,让学员在机房、宿舍、教室等任意网络终端都能查询了解军事理论的相关知识,并能够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使网络学习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
[7]百度百科.止戈为武[EB/OL].http:∥baike.baidu.corn/view/107099.htm
[8]黄现瑶.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瑶学术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陈炜湛.“止戈为武”说[J].语文建设,1983(6).
[10]蔡宝忠.从甲骨文“武”字的含义到现代意义的武术概念[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117-119.
[11]郭鑫铨,侯燕文.语文谈片:文章里的秘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2]曲泓颖,邵先军.中华文化公案:“止戈为武”之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13]陈炜湛.“止戈为武”说[J].文字改革,1983(6):30.
[14]武建宇,徐瑞.“止戈为武”辨证――兼谈中国传统战争思想[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2(1):154-160.
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我国古代社会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它的许多优秀成分,已经超越了时空,历久弥新,对今人依然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
一、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政治思想
重视人才,选贤任能,是齐国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在齐国政治家和开明君主看来,“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要“霸诸侯,一匡天下”就要培养造就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立国之初,姜太公就制定了“举贤而上功”这一基本国策。齐桓公时,又发扬光大这一重用人才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用人的 “三本”、 “四固”原则和学说,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用人标准 、选拔措施和考核办法。齐桓公大义相管仲及设庭燎招士、齐威王用人不疑、齐宣王礼贤下士等尚贤重才的做法,也都集中反映了齐国对人才的重视。
崇尚法治,依法治国,是齐国政治思想的又一特点。齐国当时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治体系,但统治者已认识到了法的重要性,主张用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来规范臣民的行为,把法看成是行政施令的法宝,开始运用“法”这个工具为自己服务。《管子明法解》认为:“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君主治国要以法律、制度为准则,实行法律化、制度化。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齐国统治者特别强调法律先行,重视立法,并认为立法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是顺天时,法自然;二是因时而变,顺乎民情;三是令于民所好,禁于民所恶;四是重安居,利耕战;五是慎其立,严其行。不仅强调要法律先行,搞好立法,而且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依法治国要贯穿于君、臣、民之中,法律一经制定出来,“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此外,《管子》还认为,执法必须从严,执法必须 “公正”。《管子·版法解 》日:“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礼,事不尽应。”《管子》对法的论述,体现了齐国以法治代替人治,用法来规范百姓行为的治国思想。虽然齐国的法治思想尚处于初级阶段,很不系统 、全面,但却起到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行作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 ,治国必须依靠法治,而不能靠人治;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加强法制建设;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依靠法制作保障。
以廉为本,反对奢侈,是齐国政治思想的另一特点。齐国的政治家从治国安邦 、维护 自己的统治出发,强调统治者要 “薄于身而厚于民”,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制定了许多为政清廉的具体规定和措施。如《管子·八观》中说:“山林虽广,草林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金玉虽多,公室必有度。” 《管子·权修》又说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 ,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此外,还主张对官吏实行严罚重赏。齐威王时,即墨大夫由于治理有方,百姓富庶,被 “封之万家”;阿大夫因欺压百姓 ,收受贿赂 ,被 “烹”之。齐国不仅有廉政措施,而且还涌现出许多勤俭持政的官吏。晏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历仕三朝,却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并多次谢绝君主赏赐的封邑、新宅、美女、车马和衣裘,堪称廉洁楷模。不管齐国统治者倡导廉洁勤政出于何种 目的,客观上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要想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现代化,就要惩治腐败,保持廉洁。
二、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
齐国之所以在诸侯纷争中成为大国、富国、强国,关键在于其重视发展经济。姜太公初封齐国时,齐地如《汉书·地理志》所记载,乃“负海渴卤,少五谷而人民寡”,地薄人少,百姓贫困。然而,齐国却背山面海,有山木鱼盐之利。根据这样的国情 ,齐国因地制宜制定了优先发展工商业的建国方针,使齐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领先于其他诸侯国,成为经济大国、军事强国。建设现代化,也要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生产力的大发展促进经济的大发展。重视农业,以农为本,是齐国的一贯经济主张。齐国重视农业主要体现在既抓粮食生产 ,又注意发展多种经营,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管子·臣乘马》日:“彼王者不夺农时,故五谷兴丰。”《管予匡君小匡》又说:“无夺农时,则百姓富。”而且还颁布禁令以保证农时,“无夺农时”,其目的是为了搞好粮食生产,使百姓有足够的食物。为保证粮食生产,促进粮食生产,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 “均地分力”,按劳动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二是 “与之分货”,即在 “均地分力”基础上实行按产量分成的实物地租制。为发展粮食生产,还大搞农 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抗洪工程建设 。
齐国不仅重视粮食生产,而且注意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鱼盐生产,太公时就 “便鱼盐之利”,桓公时又 “设轻重鱼盐之利”,并对煮盐业实行国家专营的政策 ,使齐国鱼盐业 “通输海内”。又如畜牧业生产,《管子·山权数》说: “民之能蕃育六畜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对六畜的饲养实行保护政策,反对对饲养六畜征收赋税。再如林业生产,主张大搞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并实行 “民之能树艺者,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 的奖励政策。齐国坚持以农为本、发展多种经营的经济思想,使其成为经济大国。在我国这样人 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既搞好粮食生产,又注意林木副渔各业的协调发展。
重视工商外贸,是齐国经济文化的又一重要内容,并因此而形成齐国经济文化的特色。与当时其他诸侯国相 比,齐国手工业和商业外贸都是非常发达的。齐国一直有手工业生产传统。建齐之后,又设“工正”、“工师”、 “铁官”等官来负责手工业的管理,因而齐国在制铜、治铁、纺织、制陶等行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都获得空前提高,对此,《考工记 》作了详细记载。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再加上便利的交通优势,齐国的商贸业也越来越活跃。为促进商贸业的更加繁荣,齐国采取了 “驰关市之征”的政策,并强化市场管理,改善服务,以吸引更多的商人到齐国从事商品交易。齐国重视工商贸易的传统和精神,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加快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因为,看一个国家是否富强,工业化是重要标志。没有发达的工业 ,就没有市场经济的繁荣,也就没有国家的富强。
齐国经济思想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既重视市场作用,又重视宏观调控。《管子·乘马》说:“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认为市场虽然不能使商品的数量在流通中增加,但却可以通过市场刺激消费,影响商品的生产。因此,《管子·揆度》强调说“千乘之国,中而立市。”这不仅强调市场的作用,而且主张国家要利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商品价格,调节生产,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管子》既重视市场作用,又重视宏观调控的理论,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三、建设现代化应该借鉴齐文化中的优秀军事思想
齐国的军事理论,主要包括在《六韬》、 《管子》、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司马兵法》《子晚子》 (后轶 )等古籍中。另外,《左传》、 《国语》、 《战国策》、《史记》等典籍中也记录了齐国王公将相的一些军事言行。齐文化中的军事思想内容丰富,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齐兵学主张慎战。《孙子兵法》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认为战争涉及到国家的存亡、百姓的生死,因而主张要慎重从战,不可轻易用兵。 “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 ,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齐国的这种战争观,与我们倡导的积极防御,并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是一致的。实现国防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防御外侵,维护国家利益。“积极防御”,就是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标来加强军队的建设 ,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去侵略别国。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就是以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为目标,力求避免和制止战争,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努力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国际环境。
齐兵学主张强化军训。《孙子兵法》提出对部队的教育训练标准要高、要求要严 、教导要明,使部队行军宿营、攻防追退做到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绝不允许 “弛、陷、乱”现象发生。 《管子·幼官》也规定了对士兵进行教育训练的内容,包括 “动慎十号,明审九章,饰习十器,善习五官,谨修三官”。没有严格的军训,部队就没有战斗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是关键。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主要是靠教育训练提高战斗力,必须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来认识。军事训练是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要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加强对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注重合成作战训练,特别要训练干部学会指挥现代战争。
齐兵学重视武器装备。《管子·参患》说:“故凡兵者有大论,必先论其器”,把武器装备看作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原因。还提出了制造精良武器的三条措施一是 “聚天下之精材”;二是 “来天下之良工”;三是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查和保管,做到 “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之一。
为此 ,要制定装备发展的战略目标,贯彻突出重点、少而精、质量第一的方针,坚持在自力更生、搞好科研的同时,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管理办法,着力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
齐兵学重视后勤供应。后勤供应能否及时,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败。古代战争的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有了足够的粮食,部队才能坚持战斗。孙武提出了著名的 “因粮于敌”的主张。 “因粮于敌”就是从敌国取得粮食。这样做,可以避免远距离运输而带来的民困国穷。 《孙子兵法》重视后勤供应的思想,对军队后勤现代化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现代战争靠的是强大的后方供应,在一定意义上是 “打后勤仗”。因此,要从现代战争着眼,努力加快后勤供应的现代化建设。
齐兵学强调要依法治军。齐国的军事思想家都主张要严肃法纪,执法如山。《孙子兵法·行军篇》指出: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主张对军队严格管理。孙武斩美姬和司马穰苴斩庄贾都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以法治军的思想。穰苴治兵,首先是严明军纪,树立军威。他初次出征时,就斩杀了误期失约的监军、齐景公的宠臣庄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重点同样是要坚持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大力加强军队的法制建设。要根据新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特点和环境,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按条令条例和法律法规办事,用法规制度把军队的行动统一起来。
注释
[1]《管子·霸言》
[2]《论语·宪问》
[3]《汉书·地理志》
[4]《管子·任法》
[5]《管子·匡君大匡》
[6]《孙子兵法·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