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2: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桥梁施工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桥梁施工论文

篇1

2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当外部环境或结构内部温度发生变化,混凝土将发生变形,若变形遭到约束,则在结构内将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即产生温度裂缝。在某些大跨径桥梁中,温度应力可以达到甚至超出活载应力。温度裂缝区别于其他裂缝的最主要特征是随温度变化而扩张或合拢。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施工因素有:

(1)水化热。出现在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厚度超过2.0m)浇筑之后由于水泥水化放热,致使内部温度很高,内外温差太大,致使表面出现裂缝。施工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选择水化热低的水泥品种,限制水泥单位用量,减少骨料人模温度,降低内外温差,并缓慢降温,必要时可采用循环冷却系统进行内部散热,或采用薄层连续浇筑以加快散热。

(2)蒸汽养护或冬季施工时施工措施不当,混凝土骤冷骤热,内外温度不均,易出现裂缝。

3收缩引起的裂缝

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因收缩所引起的裂缝是最常见的。在混凝土收缩种类中,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

塑性收缩。发生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后4~5h左右,此时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混凝土失水收缩,同时骨料因自重下沉,因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称为塑性收缩。塑性收缩所产生量级很大,可达1%左右。在骨料下沉过程中若受到钢筋阻挡,便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缩水收缩(干缩)。混凝土结硬以后,随着表层水分逐渐蒸发,湿度逐步降低,混凝土体积减小,称为缩水收缩(干缩)。因混凝土表层水分损失很快,内部损失慢,因此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表面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便产生收缩裂缝。

4施工工艺质量引起的裂缝

在混凝土结构浇筑、构件制作、起模、运输、堆放、拼装及吊装过程中,若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容易产生纵向的、横向的、斜向的、竖向的、水平的、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特别是细长薄壁结构更容易出现。裂缝出现的部位和走向、裂缝宽度因产生的原因而异,比较典型常见的有:

5.1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

5.2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出现蜂窝、麻面、空洞,导致钢筋锈蚀或其它荷载裂缝的起源点。

5.3混凝土浇筑过快,混凝土流动性较低,在硬化前因混凝土沉实不足,硬化后沉实过大,容易在浇筑数小时后发生裂缝,既塑性收缩裂缝。

5.4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过多,引起混凝土塌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5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混凝土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出现不规则的收缩裂缝。

5.6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增加水和水泥用量,或因其它原因加大了水灰比,导致混凝土凝结硬化时收缩量增加.使得混凝土体积上出现不规则裂缝。

5.7混凝土分层或分段浇筑时,接头部位处理不好,易在新旧混凝土和施工缝之间出现裂缝。如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后浇混凝土因停电、下雨等原因未能在前浇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引起层面之间的水平裂缝;采用分段现浇时,先浇混凝土接触面凿毛、清洗不好,新旧混凝土之间粘结力小。或后浇混凝土养护不到位,导致混凝土收缩而引起裂缝。

5.8混凝土早期受冻,使构件表面出现裂纹,或局部剥落,或脱模后出现空鼓现象。

5.9施工时模板刚度不足,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侧向压力的作用使得模板变形.产生与模板变形一致的裂缝。

5.10施工时拆模过早.混凝土强度不足,使得构件在自重或施工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5.11施工前对支架压实不足或支架刚度不足,浇筑混凝土后支架不均匀下沉,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5.12安装顺序不正确.对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导致产生裂缝。如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满堂支架现浇施工时,钢筋混凝土墙式护栏若与主梁同时浇筑,拆架后墙式护栏往往产生裂缝;拆架后再浇筑护栏,则裂缝不易出现。

5.13施工质量控制差。任意套用混凝土配合比,水、砂石、水泥材料计量不准,结果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和其他性能(和易性、密实度)下降,导致结构开裂。

6桥梁混凝土裂缝的施工防治措施

6.1材料的控制

施工工艺是保证混凝土构件质量的关键、除施工的施工操作应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进行,对原材料(钢筋、水泥、砂、碎石、水等)都应进行严格的抽样检验。对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对比试验.在高温下或雨后施工对砂、碎石应进行含水量实验,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6.2温度的控制

(1)改善骨料级配,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加添加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拌和混凝土时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问,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变化;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或薄壁结构,在寒冷季节采用保温等措施。

(2)合理地分缝分块,避免基础过大起伏;合理地安排施工工序,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另外,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抗裂能力.防止表面干缩。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十分重要。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其贯穿性裂缝的发生为主。

6.3非结构性裂缝防止措施

防止塑性沉降裂缝的措施有基础处理、支架搭设进行科学设计、严格施工.对支架进行全面积预压以消除非弹性变形;砼中加减水剂减少砼泌水,确保砼保护层厚度、砼施工时进行二次抹面。防止塑性收缩裂缝的措施有加强早期砼养护以降低砼中水份蒸发速率。方法是结构外露面覆盖麻袋、海绵等浇水湿治养护。防止温差裂缝的措施有合理安排砼浇注顺序及浇筑速度,在砼浇注的过程中消除部分温差。夏季施工时骨料要洒水降温.冬季施工时砼表面应覆盖保温。

防止干缩裂缝的措施有设计部门布设足够的控制裂缝的分布筋.施工配合比设计时减小水灰比.尽量增加骨料用量、增大骨料粒径.施工完成后加强砼的湿治养护。防止龟裂的措施有配合比设计时水泥用量不宜过多.振捣要密实而不过振,砼表面泌水及浮浆要及时清除并注意及时养护。

7结束语

篇2

1.2构建作业平台施工人员在具体的构建作业平台过程中,必须要确保不同部分都能够紧密的联接,预防其中出现中断的情况。另外在构建作业平台过程中,尽量保持灵活,以便于不同部分的施工使用,同时在构建作业平台过程中,作业平台的高度必须要按照高墩的实际高度进行科学的明确。

1.3翻模通常情况下,翻模都是由三节模板组成的,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首先就必须搭建脚手架平台,安装劲性骨架,接着吊装内,外侧主筋,捆绑好水平钢筋之后,安装内,外模板,同时按照具体的情况对模板进行调整和定位。一旦浇筑完第一节模板混凝土之后,就应该捆绑好第二节钢筋,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强度后,进行翻模。把高墩身上局部的模板保留下来,其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其充当基准模板的效果,接着开始拆卸第二节模板,同时充分的借助吊塔进行基桩模板吊装,最后通过从下到上的形式吊装第三节模板,一直到符合设计高度才完成相关的工作内容。

1.4固定模板在模板定位完成之后,接下来最关键的环节在于确保模板支撑机制的稳固性。运用栓接方法把模板进行连接,对于塔体上的基准模板,可以运用塔柱以及模板本身的摩擦力支撑上部两节模板的重量以及其他方面的压力。运用拉杆调整内部模板,进而优化塔壁的具体厚度。通过劲性骨架,脚手架焊接模板上口,最终通过劲性骨架把模板的压力转移到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上。

1.5提高翻模一般情况下,翻模的提高主要是利用塔吊来完成的,从侧面进行拆卸外模板,接着局部的进行提高。因为内壁对于内模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拆除安装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风险。因此为了确保拆模的便利性,把内模竖向裂缝中的内模面板以及扁钢焊接成100°斜角。

1.6校对模板测量误差在模板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性,所以必须对具体的误差进行有效的把控,进而确保索塔平面位置科学准确,外部造型漂亮。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优化和改良误差的主要手段是控制四面轴线,调整塔柱内净空尺寸对撑杆等等相关的方法和措施。在优化和变更误差过程中,必须要把误差程度最大限度的一次性变更完成,这样才能确保索塔的造型美观[3]。

1.7工程实例老山大桥所处地形非常独特和复杂,在197km的夏蓉高速贵州格都段中是全线第一重难点工程,右线老山II大桥全长599.5m,最大墩高101m,上部构造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下部结构为空心薄壁式组合桥墩。全桥36个墩台,左右幅有16个墩台处在陡峭的山坡上。在该大桥的施工过程中,首先使用施工空心墩,然后在按照施工十字墩的顺序对高墩进行翻模改造,施工过程中使用塔吊进行翻模提高,另外对墩身上下区域进行施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把塔吊钢筋预埋在墩底承台上,一旦浇筑完成塔吊基础之后,预埋塔吊固件,进而提升塔吊的安全稳固性。因为该桥梁的高墩非常高,所以为了避免塔吊在较长时间工作中存在变形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额外添加预埋件,最终保障施工有效的完成。

2施工质量的控制

一般情况下,在公路桥梁高墩施工中运用翻模技术中,相关的施工人员必须要严格的控制施工质量。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必须让上下连接的混凝土强度满足一定的标准内,这样才可以在混凝土的模板上支撑。在具体进行墩柱施工之前,首先必须要加工好钢模板,把不同的模板进行良好的拼接,同时运用螺栓把不同模板进行有效的连接。制作完成的翻转模板应该依据施工图纸进行实践操作,保证翻转模板的刚度以及强度都达到具体的标准。在实践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墩身的垂直精度满足具体的标准,避免桥墩出现顶面偏心的问题,在具体使用模板之前,必须对模板进行试拼试验,同时对模板的接缝进行有效的解决,防止模板出现渗漏水泥浆液的情况。施工建筑材料的质量对于桥梁高墩的施工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相关的施工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施工建筑材料的质量管理。一旦施工材料进入施工现场之后,施工机构必须进行及时对材料的质量进行验收,确保施工建筑材料的高质量。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能力对于施工质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前,施工机构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专门化的技能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以及安全意识,保证施工人员可以依据有关的规定进行操作和施工。

篇3

公路桥梁施工比一般桥梁工程建设难度更大,施工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一些高墩桥梁建设,对施工的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施工环境复杂,加上地形、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都给桥梁施工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公路桥梁工程量很大,施工期限紧张,所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很大,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才能够克服一系列困难,从而有效保证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

1.2裂缝及下沉

一是施工技术缺陷引发裂缝增多。在公路桥梁工程中,正是因为施工技术存在缺陷,才会导致桥梁裂缝增多,严重影响公路桥梁的质量与安全。正是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公路桥梁的安全性,降低了桥梁的刚度和强度。如果不对施工技术进行改进,就会留下诸多裂缝给公路桥梁造成影响。二是施工技术导致高填土下沉问题严重。在公路桥梁施工时,由于施工技术不足,特别施工时分层过厚,就会造成压实不到位,从而导致高填土下沉。此外,如果没有严格选择好材料,或是压缩技术不到位,也会造成高填土下沉的问题。三是技术导致路面损坏。在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如果路基施工技术不到位,就会因为路基下降而导致路面损坏。四是因为没有控制好配合比而影响路基承载能力下降,从而使路面损坏。

1.3施工技术缺陷降低桥梁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桥梁所承受的荷载急剧增加,给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由于施工技术不到位,而导致一些公路桥梁工程质量隐患多,很容易出现裂缝、混凝土脱落,甚至出现变形等问题,对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路床不平问题。在进行路床施工过程中,由于碾压不到位。如果在此情况下就投入使用,路床下的软土地基具有很大的空隙,导致含水量较大,从而降低了路床的稳定性,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二是裂缝问题。裂缝是公路桥梁工程中最为常见的病害问题。裂缝会直接威胁桥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如果桥梁混凝土裂缝数量过多或是裂缝过大,就会严重影响路桥的承载力,影响整体结构强度。如果裂缝不断扩大,就会增加安全风险。

2公路桥梁施工技术改进措施探讨

针对公路桥梁施工技术中的不足,笔者联系当前公路桥梁施工技术实际,就如何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进行探讨。

2.1做好技术交底及控制

在公路桥梁施工前,应该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严格会审,一旦发现设计图纸中有缺陷,就应该予以调整更改,从而将可能造成的工程隐患降到最低。在图纸会审时,不仅要认真审核数据、项目、规格,还要对这些设计内容是否与实际相符合进行核对比较。同时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交底培训工作,让施工人员全面掌握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规程,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他们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这样就能减少人为因素施工造成的失误。

2.2充分运用高科技技术

针对传统施工技术存在的缺陷,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公路桥梁工程质量与安全。一是对建模技术进行优化。通过应用建模技术,对桥梁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优化,通过模拟数据计算,根据要求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从而增强桥梁工程施工安全性。要充分利用建模技术,为公路桥梁技术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以切实做好公路桥梁工程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将工程施工成本降到最低,以提高工程效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确保工程质量,将工程质量与安全隐患降到最低。二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工程施工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能够将施工管理成本降到最低,最大可能提高工程质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增强公路桥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公路桥梁工程大量复杂的资料、记录等信息记录下来,还可以借助网络为公路桥梁施工技术的改进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源,极大增强施工技术管理的便捷性。三是充分利用仿真技术。通过仿真技术,可以辅助设计人员,进行模拟施工方案建设,从而有效地发现设计方案中的缺陷,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以提高公路桥梁施工质量与安全。

2.3改进沉降控制的施工技术

一是合理控制桥头填土厚度。在施工时,施工人员要结合工程状况,对路面进行分层,合理控制填土厚度。在夯实路基过程中,要严格夯实到位,避免夯实不足或漏夯等问题。二是合理选择填土材料。尽可能选择密度大的填土材料,一般可以选用砂石和渗水能力较强的土壤或是具有良好压实性和水稳性的材料。此外,要做好对新旧土衔接部分的处理,对填土衔接长度严格控制。特别是对于软土路基,还要通过置换法、填充法、排水法等措施,对路基进行硬化处理,以增强桥梁路基硬度,提升公路桥梁质量。三是采用土工格栅技术。土工格栅的弹性,能够缓冲车辆反复碾压的荷载影响,增强桥梁抗变形能力。通过使用土工格栅,能够增强路基填土的整体稳定性,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由于土工格栅与路基的摩擦,能够有效分解上部的荷载,从而减少桥台的台背垂直应力,实现有效控制沉降的效果。四是合理设置过渡段。从刚性方面相比而言,路基的刚性要弱于桥梁。故此,在进行过渡段施工时,必须是强度较大的过渡段,从而使不均匀沉降降到最低。

2.4增强桥梁使用寿命的施工技术

一是严格做好裂缝防控。充分利用基坑作用,利用其侧限条件,将膨化剂掺入混凝土中,从而构成预压力,使其内部温度得到有效的补偿,从而避免裂缝的产生。充分利用温度应力,使构造得到有益的改善。二是增强路床碾压质量。严格施工程序,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对路床标高、横坡要严格控制到位,从而确保路基与平整度的要求相符合。在施工之前,要采取必要的防水及排水措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积水问题,保证排水的通畅性和防水的有效性。重点检查路床结构。对其密实度要作为检查的主要对象,进行重点检查,切实按照要求做好路面的碾压和压实。在进行碾压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低到高、从轻到重、从慢到快等原则,多遍碾压路面,以确保其达到密实度和平整度的要求。

篇4

第二、桥梁施工实践性强,但桥梁施工课程知识体系主要围绕着实际工程中具体的施工方法、流程、设备使用等方面展开。因此,对于没有经过专业实习的学生而言往往觉得形象模糊、概念空洞。

第三、桥梁施工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桥梁施工涉及到桥梁类型、施工方法、设备、材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知识点繁杂众多,且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及关联性不强,使得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掌握难度加大。针对桥梁施工及组织管理课程特点,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目标,对课堂教学方法及实践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逆序三“W”教学法

三“W”教学法是一般目标教学的传统方法,所谓三“W”即what、where、why。针对某一知识元素,首先介绍概念,即wha,t在清楚概念基础上再介绍它的应用,即where;最后讲解该知识元素的应用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即why。三“W”教学法具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等特点,易于教学实施和学生的掌握,但如果多次重复应用也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结合桥梁施工知识特点,在传统三“W”教学法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三“W”的教学次序(见图1),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加深知识元素记忆的目的。以下介绍两种逆序三“W”教学法的案例。

图1逆序三“W”教学法示意图

以桥梁施工临时设备的强度、刚度、稳定性要求知识点为例。普通方法为首先介绍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概念,然后介绍哪些施工设备需要满足这些条件,最后讲解为什么要满足这些条件。针对这一知识点,将三“W”的次序调整为why、what、where,即先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大型桥梁的施工事故,配合多媒体图片播放,同时,特别强调事故原因、损失情况及事故处理。当学生兴趣激发起来后,再回过头来介绍造成事故根本原因的设备强度、刚度、稳定性概念及应用等问题。

以前支点施工挂篮知识点为例,教学实践中将三“W”的次序调整为where、why、what。首先回顾三角挂篮、梁式挂篮等普通梁桥悬臂施工挂篮结构形式、作用原理等,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为斜拉桥设计挂篮,以此引出前支点施工挂篮知识点的适用条件(where)。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由于不清楚前支点施工挂篮概念,往往会错误的选择三角挂篮、梁式挂篮等。通过故意引导学生“犯错”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知答案的热情,然后解释为什么(why)普通挂篮不合理、斜拉桥结构特点,最后提出前支点施工挂篮结构构造、工作原理及使用条件(what)。通过对于三“W”的次序调整及灵活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克服顺序教学法的僵化呆板,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学习热情。使得在每个知识点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都有思考、理解和探知的环节,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情景教学模式实践

情景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形成自由宽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下论文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学生在探索式学习中,激起求知欲望,敢于质疑,训练思维内力及实践技能。根据桥梁施工课程实践性及参与性强的特点,结合工程实践选取典型案例,设置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可以采用分组式或集中式两种形式。所谓分组形式即先由教师介绍知识元素及相关工程背景,然后将学生分组并扮演相应角色,进而展开自由的分析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讲评。而集中情景形式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角色的双方,由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及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正确结论。以下为情景教学模式下的两个教学案例。

在讲授扩大基础基坑开挖验收知识点时,相关内容包括基坑验收内容、检测手段、质量标准、施工单位需提交的资料及相关单位等。该知识点信息量大、内容繁杂,采用一般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式情景教学模式时,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分别扮演参建单位的建设、施工、监理、设计、质检单位代表,虚拟召开某桥扩大基础的基坑验收会。按照真实会议流程,由扮演监理的学生主持会议,有扮演施工方代表的学生介绍坑验收内容、检测手段及需提交的资料,而其他人根据该学生汇报情况及质量标准进行讨论评判,最终得出验收结论。由于所扮演的角色很可能是自己未来的职业或相关行业,可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的介绍、讨论中,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联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中式情景模式将教材知识要点投射到实际工程背景中,形成施工案例,在师生共同思辨气氛中得到最终结论。在讲授采用冷却水管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知识点时,要让学生明白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产生原理及冷却水管的作用机理。采用集中式情景模式时,教师以施工方作为自身角色向学生提问:“为节约建设成本,是否可采用PVC管材作为冷却水管?”让学生从监理及设计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集中式情景模式中,师生关系由传统的教与学关系转变为可以平等对话的施工与监理角色关系,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

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是桥梁施工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大量图片展示,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际的施工情况,对机具设备、施工方法及材料等形成清晰直观的感性认识。对流程复杂、概念抽象的施工方法、施工设备的工作过程等,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示,如钻孔灌装桩的施工流程、移动模架的工作原理等。施工动画的类型主要包括:简单的flash图形动画以及大型3D动画。图形动画具有制作简单、生动直观、概念清楚等特点,一般播放时长3~5分钟;大型3D动画一般制作精美、效果震憾,多为具体桥梁的施工建设全过程,时间为10~20分钟,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剪辑播放或集中播放形式来控制播放时间。

多媒体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及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恰当结合是确保桥梁施工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发展,具有信息量大、直观清晰、易于接受等特点,但如果使用不当往往适得其反,产生所谓的信息化“填鸭式”教学效果。因此在桥梁施工课程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多媒体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相结合,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恰当的配合板书和简单图形,避免形成“报告式”教学模式。

第二、多媒体教学方法适度运用,控制好信息传递的量及速度,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理解认识信息,并及时地回应反馈信息。

第三、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在满足课件内容的结构性及系统性要求同时,需注重课件设计如幻灯片平面布局、图文比例、颜色搭配等问题,确保信息的传递及接受过程中线路畅通,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视觉及心理疲劳。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探索

桥梁施工课程是与工程实践贴合得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基本施工技术理论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未来职业角色所面临的组织协调能力等。但仅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并不理想。有人认为读了一学期的桥梁施工,还不如在工地呆一星期学的东西多,这样的看法虽然片面,却也发人深省。桥梁施工课程合理引入教学实践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施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实施模式及质量控制措施,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施工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且便于管理。考虑到课程安排、工程环境及学生个人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集中组织学生大规模的参观实习难以实施,而且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转变传统工地实习的组织形式,结合学校现有条件,探索灵活多样、便于实施的课程教学实践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学校在交通建设领域的地缘优势,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参与内业资料整理、测量等相关工作。

第二、以本校本科生导师制度及班主任制度为平台,引导学生参加与工程实践密切联系的科研项目如施工控制、桥梁检测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