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现代化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保障决策质量,重视民主决策
教学管理的展开离不开具体的决策工作。通常情况下,学校内部事务的决策一般都由主要管理人员通过开会研讨,以集中表决的方式最终决定。在现代化教学管理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教学决策的失误,学校应改革传统的决策方式,扩大参与教学决策的人员范围,让学校各部门的领导、教师代表等参与教学决策之中,并发表个人的看法。通过应用这种方式,学校教学管理的决策将更加民主、科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失误。
三、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信息管理
教育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的内容众多,并且信息量较大,仅靠人工进行管理经常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想对全校学生提交的评价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是很大的工作量,会给教学管理的展开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应用现代技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首先,学校应投资建设计算机管理系统,录入学校的各项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其次,建立专门的教学评估系统,通过系统智能分析,得出每个教师的教学情况,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四、注重人才培养,打造管理团队
管理者是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因素,如果管理者的素质不足,那么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就很难提高。因此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也应注重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避免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或者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想所影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思想学习,并利用政工部门的力量,及时了解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引导管理人员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念,提升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打造出高质的管理团队;其次,要杜绝教学管理过程中的经验主义,让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立足于教学实际进行管理工作;最后,要强化学校的监督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教学管理中的不良动态,做到防患于未然,时刻保持教学管理在正常的轨道上。
五、强化信息搜集,践行以人为本
传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对管理层做出的决策,学校教职工以及广大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十分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容易阻碍具体决策的执行。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的搜集,利用现代的网络平台,开设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欢迎广大师生就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学校管理层应重视这些意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1.水资源管理现状
1949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旱灾害。这一时期,中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特点是采用分级、分部门的管理模式。按照行政区划在各级政府设立了水利部门,负责水利建设和水资源的管理,并且在各级政府的水利、电力、农业、建设、矿产、环保、交通等部门之间划分水资源管理职能。例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水利和防洪,建设部门负责城市供水,矿产部门负责地下水勘察,交通部门负责航运、航道建设和管理等。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往往只重视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利益而忽视水资源的整体性和多功能性,忽视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影响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20世纪的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及出现了连续干旱,我国北方和许多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城市和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水源枯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水事纠纷时有发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另一方面,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的无序开发,用水效率低下,不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水法》,提出要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国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但从10多年的实施情况来看,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1998年以后,中央政府实行了机构改革。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水利部和建设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地质矿产部之间进行了职能的调整,本着一事一部的原则,基本上把水资源的统管职责划归水利部门。但由于种种原因,水资源分级、分部门管理的基本格局尚未真正改观。
2.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水资源问题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需求管理上的不足也是影响水资源问题主要原因,它们包括:
(1)水资源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能形成良好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
(2)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关系不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并未形成,也难以形成;
(3)水资源权属管理滞后,水权制度尚未形成,影响水市场运作和发展;
(4)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与贯彻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尚未全面实施;
(5)用水方式落后,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短缺与水浪费和污染并存;
(6)水资源管理仍处于粗放、落后状况,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因此,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抑制不合理的水资源需求、缓解水供需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系统持续恶化的有效途径。
二、水资源需求管理概述
1.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概念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近年来国际上正逐渐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由于正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尚未有统一的解释。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概念进行引申,水资源需求管理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为了抑制由于水资源需求增长所造成的用水矛盾加剧、生态系统破坏和水环境容量衰减,促进水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与高效可持续利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涉及水行政管理者、用水户及水经营者三大群体的综合系统。
其中“水行政管理者”是指政府决策者、政策制订和执行者、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规划和管理者;“用水户”是指水的终端用户以及对问题关注的公众,包括具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各行业用水部门、具有社会效益的生活及公共用水者、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求;“水经营者”是指水服务提供者,包括水利工程开发者、各级趸供(售)水经营管理者(非终端用户)、废污水处理经营管理者等。因此,所有受水资源开发利用有利或不利影响的群体,即所谓利益相关者,都是水资源需求管理行为的主体。
水资源需求管理涵盖了水资源综合管理与需水管理,即在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上将重点加强需水管理,强调从整个流域的观点出发,从源头到终端用户全过程对需水进行管理,达到可持续的供需平衡。
2.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可持续性原则
水资源需求管理模式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意味资源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维护子孙后代对其利用的权利。可持续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经济、财务的可持续性、技术可持续性、运行可持续性、体制可持续性、资源基础与健全环境的可持续性。
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水资源需求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而人们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进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
3.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活动
水资源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水资源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管理机构体制、经济效益与调节手段、社会需求与利益相关、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有关的科学技术手段等。这些内容特别需要围绕水权、取水许可制度、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我国早期的水利管理主要强调工程管理,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考虑全面的水资源管理,重视对过度需水采取控制措施。我国现代的需水管理大约始于1982年。当时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加剧,山西省尤为突出,因此率先开始对水资源的需求采取控制措施,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中央政府也逐渐加强对需水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尝试改革水利管理体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1985年国务院94号文件《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198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后续的《水利产业政策》,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配,建立取水许可制度,逐步加快了需水管理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健全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修改国务院(1993年)第119号令《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在竞争用水激烈的地区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水价,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建立鼓励用水户参与管理用水者协会组织,建立经济自立灌区,变革水管理体制,进行各方面的能力建设等。从2002年开始,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正式启动,其别强调了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和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水行业的各项活动,配合制订水行业的各种行动计划和行动纲领,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领域中的工作,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并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例如,参与水行业的国际协作网络组织——全球水伙伴,成立中国地区技术咨询委员会,多次举办有广泛代表性的研讨会,推进各部门、单位、团体、社群的协作、沟通,加快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步伐。
4.水资源需求管理与现代水利的关系
“现代水利”或“资源水利”,是以水资源需求管理为基础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代水利”和水资源“需求管理”分别与“传统水利”和水资源“供给管理”相对应。过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开发新水源、扩大供水,尽最大可能满足用户要求,总的来说需求不受约束,即所谓的“供给管理”。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日益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黄河断流、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北方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面积扩大、沙尘暴危害加剧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利用,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水资源的需求方面,即所谓的“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要求有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公众介入,有足够透明度的决策和管理,科学的水行业战略规划,以及强调水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正性与有效性等。供给管理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人类从畏惧、崇拜自然的远古洪荒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强烈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思想;而需求管理则侧重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倾向于抑制人类过多地向自然界索取,尽量约束人类本身过度膨胀、只顾眼前利益、损害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种种不适当需求。
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中,做好水资源需求管理是关键。只有约束人类对水资源无限制的需求,对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面临的主要水问题,真正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三、实行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1.水资源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进入21世纪,水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1)如何改善水资源与环境的管理;
(2)如何缓解水资源短缺、用水竞争激烈、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的矛盾;
(3)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4)如何防止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普及推广节水减污高效的用水方式;
(5)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管理体制,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做到除害兴利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强化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使水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在国际上,面临日趋严重的水问题,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频繁举行水问题方面的国际会议,实施各种水管理项目,采取行动,帮助各国政府解决水与贫困问题。因此,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都为中国推行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实现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措施建议
针对当前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逐步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
(1)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政策监督机制。立法规划既要体现新的治水思路,也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中心,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加强水资源需求管理,应该修订水法规体系,突出重视水资源合理配置、节约保护、高效使用和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有关水权、水市场的法律法规内容,用法规推动水管理体制的改革。
(2)理顺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理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中央、流域、省、地方)之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责,划清水资源管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界限。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真正形成“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格局。在水管理体制改革中还应当重视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认真总结以往在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方面的经验教训,并对如何建立这种机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3)加强取水许可制度改革。理顺取水许可制度管理体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水资源权属管理,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建立水资源使用权转让制度;维护生态水权和环境水权等自然水权。
(4)加快建立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与合理的水价体系,有效抑制低效用水和水污染严重的用水需求,建立起鼓励节水减污、高效用水的激励机制。
二、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灌区水资源利用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怎样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农业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研究的课题,因为我国灌区存在着科技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农业人员综合素质低,资源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致使灌区的农业发展滞后,影响了国民致富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灌区要解放思想,树立现代化的建设意识,以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来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快,更稳定的发展。
三、灌区现代化的任务和内容
在灌区的现代化建设中,如果能够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微机,信息,现代优化等技术应用在管理中,会对灌区整体的发展起到尤为显著的促进作用。灌区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
3.1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现代化。包括灌区气象、水文、土壤墒情、作物、地下水等各种自然信息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自动处理,以及灌溉预报与计划用水的信息化管理。
3.2灌溉及灌溉设施管理现代化。包括改善和改建渠道及各种建筑物,采用新的量水配水设备,进行灌溉用水实时监测,灌溉设施运行管理自动化和半自动化调控。
3.3灌区行政事务及附属设施管理现代化。包括灌区水费、财务、文书、行政、人事、组织,以及通信、交通、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
四、灌区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灌区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水利灌溉,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的繁荣的重要举措,在大环境的要求下,我国农业建设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统筹全局,科学合理的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提高对灌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要根据灌区的具体情况,调整建设路线,提高水利建设的速度以及科技含量,达到灌区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4.2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2.1灌区现代化要与垦区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垦区现代化是灌区现代化的基础,垦区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提高了,灌区的收入和人员素质才能有保证。
4.2.2因地制宜,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就是要根据农场的现状,确定影响灌区发展的重点问题,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4.2.3循序渐进,适度超前。灌区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在满足实际要求的同时,又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在灌区建设中,不管是缺少预见性或者超前过度,都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
4.2.4积极探索灌区现代化建设的多种模式,加速发展。探索多种建设模式允许和鼓励多种资金、技术、管理等作为资本加入灌区现代化建设,同时建立多种分配形式与新的资本组成模式相适应。
五、如何实现灌区现代化
目前,我国灌区存在着制度落后,思想保守,活力不够等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彻底清除落后的管理思想,建立一套符合灌区特点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灌区能够可持续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保障。
5.1明确管理范围。灌区管理首先要明确灌区管理范围,确权划界。管理者的确定可按“谁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即灌区内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其产权归国家所有,由灌区管理局行使经营管理自,不以营利为目的;由集体或个人投资兴建的,其产权归集体或个人所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管理者的主人翁精神。另外,把水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来考虑,国家拥有所有权,而水管单为可以通国政府的授权而拥有经营权,这样,水管单位岁辖区内的水资源可以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经营。使灌区管理体制上升一个新高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5.2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改革
5.2.1划分管理权,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体制建立用水户协会,加大用水户民主监督和管理力度,逐步确立灌区的经营自。
5.2.2转变经营机制。在明确灌区的经营自后,要使灌区尽快由工程管理向经营管理转变。结合灌区实际,充分利用灌区水土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多种经营项目,创办各类水利经济实体,壮大自身实力。
5.2.3精简机构,实现高效服务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机构,合并管理站所、科室,重新定岗定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按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工种结构定员分流。
5.2.4配备量水设施。在干、支、斗渠进水闸上配备量水设施,实现精确可靠,经济实用,易于管理。
5.2.5水费和水价改革。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要求,调整水费价格,农业水费逐步实现按成本计收,工业、生活用水分类定价,计量收费。
5.2.6建立通信调度。要在灌区范围内建立健全水雨情和工情监测站网,实现适时收集、处理。实现微机化管理,保证其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开发相应的适应各灌区特点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管理自动化与现代化。
一、语文教材的现代化1.教材内容的现代化就语文教材来看,由于很多课文历史较久,思想性太强,语言的差别也较大,远离学生的生活,不适宜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据统计,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现代名篇及外国文学名著占有不少的比例。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名著的价值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疲于疏通文字障碍,理解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及深刻的思想内容,难得闲暇去学习写作手法,况且这些不朽的名著的写作手法也绝非一朝一夕,三、二节课的时间就领会得了的。那么,能否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选择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自然,有着指导写作意义且易于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文,就成为特区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特区语文教学大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在保留了人教版教材基本篇目的基础上,适量增加了一些贴近自然、贴近学生生活并适合采用现代化教法的课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水平。
2.教材形式的现代化书本是传统的教材形式,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便于携带,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但这种形式缺少形象性和直观性,且形式单一,显得呆板,影响教学和学习效果。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对传统的教材形式进行改革。我们可以使用诸如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电影、电视、电脑等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习的过程形象、生动、轻松、直观,提高学习效率。因此,编写适合现代化教学形式的多媒体教材,成为特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目前,深圳市电教站组织专家编制了各种教学软件,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些软件把教学、练习、批改、考试和有趣的电脑活动融为一体,既帮助了教学,也帮助了学生学习。这些软件已成为了学生自学的好帮手。
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手段,综合生理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学、教育学等科研成果,在继承以往合理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掌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教与学相得益彰的效果。深圳特区的许多学校在进行教学整体改革的同时,大胆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向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还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特区的一部分小学已实行双语教学法。这种方法将普通话和英语同时作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在学习母语和其它课程的同时,像学习汉语一样地学习英语。双语教学法可以早期开发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促进儿童智能发育,减轻儿童长大后学习英语的负担,提高了儿童的语言交际能力。双语教学法,切合深圳的实际,为1997年创造了条件,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