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2: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命周期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而每一个企业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赢得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寻求自身的持续竞争力。由于受到生命周期的限制,企业的老化和消亡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研究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持续竞争力的塑造,实施以长期生存发展为目标的发展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企业生命周期的传统理论。企业是复杂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企业的生命力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传统的理论以1965年美国学者J.W.戈登尼尔的“如何防止组织的停滞与衰老”为开端,进而有美国劳伦斯·米勒的“四季理论”,此后又有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对企业寿命的研究,而以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斯于1989年提出来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最为著名。在《企业生命周期》这本著作中,他根据风险偏好、期望值、资金、责权、主导部门、目标导向等因素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10个阶段: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PAEI、CAPI分析。这些有关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都承认: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无论企业的发展历程如何,最后都摆脱不了消亡的命运。这也被许多企业发展的事实所证明。1970年世界500强企业,到80年代初有1/3破产,平均寿命为40岁;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岁,中国企业7.5岁。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通过创造价值实现其生命的意义并获得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企业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必然性。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企业认为是单纯的创造财富的工具,因而将其称之为“经济型企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大多数企业都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并没有可持续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让许多企业认识到:追求短期利益的成本越来越大,企业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生存;同样,一旦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而满足现有的成绩,不能使竞争力得以持续,其生存也必将会产生危机。从市场的角度讲,由于市场是个动态的因素,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也就是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而现代意义上的企业都是“生命型企业”,它们以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为最高追求。对于这种可持续竞争力的界定,长期以来有很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是企业以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打破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的制约,以其在现有的优势,试图保持和超越现有状态的能力”。
3.矛盾的产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客观上要求企业按自己的生命轨迹运行和发展。这种轨迹具有单一性。企业应该遵循其客观的循环状态,任何超稳定的企业都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企业寻求可持续竞争力就是要打破企业生命周期的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反生命周期理论运行的。因而,二者从表象上是存有矛盾的。然而,企业现实的发展状态要求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寻求矛盾的统一性。有的学者提出跨越生命周期的超竞争模式就是这个含义。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本文认为:现代企业不应当单纯地考虑经济性或是生命性,而应当定义为“经济生命型企业”。这样,一方面体现出了企业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又遵循了企业的发展规律。要达到这一点,企业必须不断发掘维持竞争力的契机以试图延长生命周期的相对稳定状态。
二、问题的探究
1.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模糊边界。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临界点上很可能会出现阶段危机。本文将这些临界点定义为——模糊边界。一般而言,企业生命周期中初创、扩张、成熟和衰退难以界定,但企业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因而是模糊的。企业在模糊边界上发展不稳定,容易夭折和崩溃。主要表现为:市场前景不明确;有潜在的阶段危机;资源协调能力差;缺乏创造力和控制力;有形成“后发优势”的可能等等。根据每个边界的不同特征,本文分别将其定义为:目标模糊边界、策略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和出路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为企业的初创点,战略模糊边界指企业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方向模糊边界指扩张期与成熟期的交界,而方向模糊边界指企业衰退以至崩溃的临界点。
2.模糊边界上塑造可持续竞争力的理由和可行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市场上,企业面临着资源的相对稀缺性,这种稀缺性形成了相关企业之间的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取胜,其立足点就必须建立在控制资源的基础上。以上我们提到,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上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资源的协调和控制能力差,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面临的资源环境、竞争环境不同,这就要求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寻求竞争力的契合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竞争力的间断,这些间断点有可能成为企业无法跨越的“死亡谷”,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是这些间断点的一部分,因而在模糊边界上塑造持续竞争力是必须的。正是由于企业在模糊边界上表现得比较脆弱,可塑性强,塑造持续的竞争力才成为可能。
三、问题的解决
1.目标模糊边界。目标模糊边界上,企业刚刚起步,处于艰难的创业阶段,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制度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生产条件、产品市场、管理制度、企业规划及人力资源等都在构建当中。这一阶段的关键,就是培育企业竞争力,这是塑造持续竞争力的基础。培育竞争力的前提是要形成企业特有的愿景和终极理念,挖掘、培育竞争优势,进而生存下来,之后才能谈发展能力。目标模糊边界上培育竞争力面临着两大风险:投资风险和管理风险。投资领域、投资时机以及投资目标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各方面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企业应尽量降低投资风险,在保住营运成本的条件下不以赢利为目的。另一方面,企业会遇到管理的失衡状态,因而培育竞争力要以这两个前提出发。
2.战略模糊边界。战略模糊边界是指初创期与扩张期的临界点。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模糊”边界,是因为当企业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种定向思维。这种思维从行为学的角度讲,即“盲目和过度的自信”,企业容易被眼前的利润驱使,陷入无目标的扩张。在这个边界上塑造持续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把握“阶段危机”。从理论上讲,伴随企业从成长向扩张阶段的过渡,组织规模的每一次变迁之前都存在一个“危机”和波动阶段,但危机中掩藏着后发竞争力。企业应该加强引导、授权、协调、合作等功能,通过规模变动、机制变动开发出一块新的市场空间。相对于企业原有竞争力而言,这个竞争力可能是新起点,但是却与原来的竞争力不间断。(2)加强制度化引导,加大控制力。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管理制度和程序的框架之内,使企业在保持原有竞争力的基础上,积蓄后发优势。并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自觉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和运营,降低经营风险,最终获得相对较多的成本优势。战略模糊边界上,由于企业已接近松散,原有的竞争力即将崩溃,所以,加大控制力也非常关键。
3.方向模糊边界。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已经成熟,处于最稳定、竞争力最强的时期。但是,企业又面临着如何进行资源协调的问题。当快速成长的企业规模达到一个极限,或者说当其内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原有的管理框架将不能够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如果不能有效突破,企业就不能继续成长。因而,企业应该考虑在竞争力到达相对最高度时如何寻求新的制高点。(1)利用渗透和倍增效应。这里所谓的渗透和倍增效应,主要是针对信息而言。方向模糊边界上,企业容易限于陈规而停滞不前,忽略对信息的利用。这时,企业应进行全面信息化改造,根据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新范式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主动地改进企业的内部结构,确立新的管理原则和竞争策略,实现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2)保持持续创造力。企业趋于成熟时,由于思想的定式,容易产生惰性,因而,创新成为成熟期企业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创新不仅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更应该包括思想意识的创新。
4.出路模糊边界。企业从成熟走向衰退就意味着在原有的资源环境中,已丧失了竞争力。但是,一个即将四分五裂的企业,蕴涵着潜在的竞争力资源。经过了长期在市场上的搏杀,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而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已经培育了很强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的“后发优势”。由于竞争力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交易性,可以通过市场过程获得,而信息的积累和经验的增长,又消除了以技术优势为主体的市场进入壁垒。企业可以利用已形成的强大学习能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经验和资源,并进行技术创新以获取“后发优势”,从而获得新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对于任何企业而言,由于受到企业对外部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互动性及企业动态性等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它总是和风险相伴而生,任何一个企业永远也摆脱不了企业生命周期的制约,而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更成为企业发展的陷阱。因此,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模糊边界塑造和维系持续的竞争力能使企业增加发展的潜力,延长成熟期,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企业的价值,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伊查克·爱迪斯,赵睿等译.企业生命周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断续增长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小幅下滑,如图1所示。
1.2持续增长模式
持续增长模式是指在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通过进行合理、有效的企业文化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不至于使核心竞争力因其他原因而大幅下降。
1.3循环往复模式
循环往复模式是指两个企业文化生命周期结合处,由于企业根本没有处理好两个周期结合点,没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下滑到企业文化建设初期的水平。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生命周期的三种模式,第二种和第三种是极端的两种模式,一般不会发生,除非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第一种是中庸的模式,也是极易发生的情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其风险。
2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思路及方法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生态理论等相关理论。通过上面的企业文化建设及创新生命周期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三种关系模型,可以得到一些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的启示,并可以利用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5-6]。
2.1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如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2.1.1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归宿,企业的一切行为都与之紧密相关。同时,企业价值观又决定着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管理,以及经营支持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围绕核心竞争力展开,突出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作用。2.1.2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战略观服务战略是一个公司长远的目标,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有什么样的战略观就有什么样的战略规划,战略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定位能力的高低。很好的战略定位能力有益于企业根据自己目前的情况和以后可能发展的状况,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这一目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才能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使企业有一个动态、匹配的战略观。2.1.3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观服务经营管理是企业盈利的根本手段和方法,企业离开经营管理就如一架没有运转的机器,毫无生机可言。经营管理是一项经常性的事务性工作,它是企业战略观在经营管理层面的细化执行。经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运转效率的高低,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展开,使企业有一个动态的、协调的经营管理观。2.1.4企业文化建设要为企业的经营支持观服务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处于社会的大环境当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周围良好的经营环境。比较友好的经营环境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企业的运转更有效、更灵活;相对较差的经营环境使企业处于穷于应付的窘态。因此,企业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企业生存的前提。使二者共同达到一种平衡,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促进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使企业有一个融合的经营支持观。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要围绕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来建设。以企业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为核心,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进行建设。
2.2企业文化创新的思路
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环境、规模等条件的变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而不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则会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规律,上面列举的三种简化模式启示我们: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尽量规避其不好的情况,促使企业文化动态发展,以适应企业环境变化引起的核心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为实现这一目的,就要进行企业文化创新。只有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才能改变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及不适应企业环境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不断地适应企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能够顺利地度过企业文化建设的两个生命周期的交接时期,不至于在企业文化生命周期交接处由于处理不当而致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或者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时可以参考以下思路。第一,企业文化创新要结合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进行。企业文化的生命周期揭示了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要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企业文化生命周期包括文化探寻阶段、培育阶段、发展阶段、固化阶段。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创新,并在两个周期交会处进行创新,以防止企业在结合点处核心竞争力的大幅丧失。第二,企业文化创新要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是企业进行竞争的源泉。企业文化创新就是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跟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三,企业文化创新要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企业战略定位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经营支持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第四,企业文化创新要把创新的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目标创新、要素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新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单个内容的创新易陷入极端,只有各个创新内容有机地统一后,再进行创新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引言
为保证核心竞争力,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差异化与重点化同时,必需降低成本。成本成为决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侧重于制造过程,然而,产品成本的很大程度上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决定的[1]。如图1所示,设计阶段决定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70%以上,但所需现金流出仅占5%左右,事实上,一旦产品设计完成,成本在以后阶段降低的空间相当有限。因此,应将产品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产品设计阶段,并将成本管理从制造阶段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而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正是一种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
二、产品成本设计内涵与过程
产品成本设计源于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面向成本的产品设计(DFC)”和“按费用设计(DTC)”等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系,属于产品设计与企业管理两个领域的交叉部分,是当前多种技术发展后的结果,不仅包括设计方法学、企业管理学,还包括计算机科学、优化方法学、控制理论等[10]。
产品成本设计PCD(ProductCostDesign),是面向产品设计全过程的根据产品设计信息对产品的目标成本进行估算建模、优化控制和分析决策的智能方法、技术和系统。其目的旨在配合功能,引导和优化产品开发设计。
成本设计的关键是与动态市场相适应的目标成本的确定和竞争性成本压力的分解传递。目标成本与开发设计过程的直接关联性决定了它在产品成本目标系统中的典型代表性。科学预测、推算、评价、优化产品设计目标成本,不仅对未来产品价格、企业利润产生决定性影响,而且对开发费用预算、使用成本的控制具有类推借鉴意义。
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相应都有目标成本“确定à估算à评价反馈”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修正。在整个修正循环中各阶段的功能有所不同。下文结合各个设计阶段对产品成本设计的关键点进行阐述
三、概念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3.1采用协同设计确定目标成本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基本公式如下[2]:
式中:Kziel———目标成本;
P———用户可接受的市场价格;
G———计划利润;
I———各种税金;
T———营销费用;
KV———可变计件成本(计划);
KPPE———开发规划费用(计划);
Kftx———产品寿命周期承担的固定费用份额(计划);
m———产品数量。
等式第一项反映市场对目标成本的影响,而第二项则指出了设计过程中为达到目标成本应控制的因素。从公式中可知,目标成本确定时,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水平,还要考虑用户的经济能力。因此产品级目标成本的确定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而涉及到企业甚至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各个环节。如图3所示,采用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环境可在概念设计阶段改变了原有的线性设计流程,以并行工程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各种功能小组互相作用与反馈重叠,目标成本方法在这种集成式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3.2利用价值工程评价与修正目标成本
价值工程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方法评价设计与生产中可选方。企业中普遍运用价值工程的类型是功能分析,即对产品的每一主要功能或特征的效用和成本进行考察。这种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效用与成本间的平衡。在复杂的产品设计中,所有组件累加形成最终产品的成本与价值。价值工程需要协同功能组去分析每种产品功能相关联的价值。这对每种功能价值的成本比率确定至关重要。价值工程由分析与确立两个步骤引导。在分析步骤中,决策与制造专家组调查产品功能价值与评价价值。在研究产品功能特点及成本、价值的基础上确定产品的价值系数:Vi=Fi/Ci其中∑Fi=1,∑Ci=1Fi:第i项功能的功能评价系数Ci第i项功能的成本系数在确立阶段,使用分析阶段的结果以寻求创造性的方法以降低不需用的功能或特征,以降低成本或进行改善以提高客户价值。一般而言,Vi越接近1越好;若Vi大于1,说明功能重要,但所选材料材质不好或加工精度不够,要考虑成本是否低估;若Vi小于1说明这些零部件加工精度过高或材料太好,存在大材小用现象,应降低精度或采用更廉价的材料,是成本降低的重点;若Vi接近于零,就应考虑该功能有无存在的必要,其功能能否被替代。
总之,通过概念设计阶段的不断调整产品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平衡,通过价值工程方法进行功能/成本权衡分析,寻找成本降低点。最终确定产品层合理的目标成本。
四、详细设计阶段产品成本设计
产品级目标成本确定后,在设计部门可根据概念设计的确定的方案进行产品详细设计的同时,财务部门需将产品层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建立子件目标成本。这也是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财务部需应用到设计部门提供的BOM、工艺路线、工作时间的信息,采用作业成本法,才能科学地进行目标成本分解。具体来说,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物料清单(BOM/BillofMaterial)
BOM是完整的、正式的、结构化的组成一个产品的部件清单。该清单包含每个部件的物料编号、数量和计量单位。物料清单是MRP的基础,也是自动生产材料成本的关键数据来源,并决定了计算顺序。物料清单可能包括半成品,而半成品本身也有物料清单,这样构成了多层物料清单。计算机系统首先计算出最低层次物料成本,随后逐步计算上层物料,这一过程称为成本上卷(Costrollup)。通过成本上卷可以保存、分析每一生产层次的成本及阶值。
BOM可由设计部门创建,财务、生产、储运部门共享,具有惟一的BOM编号及用途。
4.2工作中心(Workcenter)
工作中心是一种抽象的组织机构,可以灵活地定义为实际的工作中心(如一台机器、一条生产线、一个装配中心、一个生产班组、一个车间),工艺路线中每一个工序都必须在工作中心中完成。工作中心在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中是计算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基础,在工作中心定义了与产品成本相关的公式,如机器生产准备时间(setup)是批次的函数,生产机时或工时是批量的函数等。
4.3工艺路线(Routing)
工艺路线描述了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每一道工序以及执行这些工序的先后顺序。除此之外。工艺路线中还包含了每一道工序在哪个工作中心中执行,需要哪些材料部件以及其他的一些计算生产期、产能、生产成本相关的技术信息。对每道工序,还需定义该工序的作业(Activity)数量。
4.4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是目标成本分解、归集与控制的组织机构,在能明确成本控制责任和方便成本核算原则下,工作中心与成本中心可是多对一关系或一对一关系。在成本中心,通过各种BOM中物料成本、工艺路线定义的作业与工作中心定义的公式,汇总即可得产品各层级的目标成本。
关于成本的估计方法,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主要有:
(1)[德]G帕尔、W拜茨的几何相似系列产品成本估计[3]:
(2)[德]Klasmeier通用成本函数[4]:
(3)[美]Cawthorne,Nugent订货环境下基于知识的智能化成本估算函数[9]。
(4)[英]ARMileham,GCCurrie方案设计阶段参数化成本估算方法[5]。
(5)中国学者采用统计法建立的成本估计模型[6~8],如组合化系列产品的成本增长规律,功能参数和设计成本的关联分析,零件尺寸公差与成本的关系等。
五、结束语
产品成本设计在产品设计阶段贯穿了战略成本管理和价值工程理念,将目标成本管理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在建立产品数字化模型和参数化的产品配置中,建立不同阶段对应的产品级、装配级、零件级、特征级的成本信息模型,实现产品设计与成本控制(目标成本设定、分解、估算、达成)之间的协调同步和动态反馈机制。这种方法体系将财务管理的思想与工程设计中的成本工程知识结合为一体,从根本上降低了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FKramer,MKramer.核心因素质量、时间和成本对产品开发成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J].工程设计,1994(创刊号):1-7.
[2]RobinCooperandRegineSlagmulder.TargetCostingfornewProductDevelopment[J].JournalofCostManagement,2002,16:.3~5
[3]G帕尔,W拜茨1工程设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1
[4]厉正平,潘双夏,冯培恩1产品成本估算策略及降低成本的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1995,(6)6:35-38.
[5]ARMileham,GCCurrie.Aparametricapproachtocostestimatingattheconceptualstageofdesign[J].JournalofEngineeringDesign,1992,4(2):76-81.
[6]董仲元,蒋克铸1设计方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1
[7]黄纯颖1工程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
1.什么是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就产品而言,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产品生命周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企业制定产品策略以及营销策略有着直接的联系。
当然,针对一门课程来说,它不会完全按照产品的市场寿命理论来运行的,我们可以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营销策略,使《文献检索》这门课程稳定在“成熟期”。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教学的启示
2.1《文献检索》课的认知阶段(1981-1992)
1984年教育部教高【84】004号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颁发,为《文献检索》课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一时期我国有半数以上的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文献检索》课,主要以“文献检索教学”为主,并不断发展和扩大。教学内容围绕“文献”、“检索”和“利用”三方面知识,面向大学生主要讲授文献的类型与特点、检索原理与检索工具、综述与论文的写作。由于条件所限,这一时期的授课内容主要以手工检索为主。对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的提高。
2.2《文献检索》课的成长阶段 (1992-2002)
1992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重庆分所首次推出的中文只读光盘“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成为大学用户教育的重要内容,使文献检索课实质性进入了计算机检索教育阶段。这一时期,人们重新审视了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各高校在压缩手工检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大了计算机信息检索的份量,拓展了网络信息检索的内容,各高校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成为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把计算机检索作为文献检索授课的重点,教学方法也更灵活。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2.3《文献检索》课的成熟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1月,首届“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召开,标志着“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信息素质教育”将是《文献检索》课程的实质所在,它将为人们的终身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对《文献检索》课在教学观念、教学体制、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使文献检索课的生命周期稳定在成熟期。
2.31明确教学目标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知识目标,包括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信息语言、计算机与网络、数据库、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为能力目标,包括文献资源检索与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与利用、信息评价与鉴别、信息写作与科研设计、信息管理与决策等。
2.32壮大教学队伍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队伍数量和质量需要随之壮大和提升。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专职与兼职、教学与辅导、图情专业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相补充,以缓解检索课教学任务量压力。(2)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可将教学内容分成检索理论部分、检索工具部分、数据库部分、上机操作部分等,分别由不同的老师讲解,这样就可以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3研究教学方法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1)案例教学法可以选用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跟学生一起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方法,分析检索结果,有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判断和实际操作能力。(2)互动法强调师生互相讨论交流、互相观摩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原则,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
2.34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可按离线和在线进行划分,如利用frontpage,power point,flash等软件制作的离线课件,形象生动,有声有色。web2.0环境下一系列技术应用使文献检索课实现了在线的网络互动,如qq、blog、sns、tag等在文献检索课的应用中日益增多。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能力。
3、结论:科学无国界,同样,理论也不会受学科的束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文献检索》课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改进教学观念、教学体制和教学手段等,使《文献检索》课稳定在它的“成熟期”,使《文献检索》课成为高校选修课中的精品课。
参考文献:
[1]张怀涛等.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对策.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