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声学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虚拟仪器的前面板设计是否合理对虚拟仪器的使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它直接面向使用者,使用者对其分布的合理程度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1.2系统的程序框图设计
对各个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割编写,采用模块式的编写方式逐个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编写的模块整理集合以构成一个新的系统控制程序。程序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模块,第一种是实时信号采集模块;第二种是信号处理分析模块;第三种是仿真信号模块。这三种模块对系统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它们以不同的角色为系统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产生令用户满意的信号。另外,对这三种模块的编写整合构成新的程序框图。
1.2.1实时信号采集模块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通过对信号的有效分析处理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且实时信号采集模式可以根据用户所设置的声音格式从声卡中得到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保存。这种模块在开始采集数据前要注意,参数的设置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参数设置好以后将信号选择的按钮调制实时信号档上。开始设置各个快捷按钮,如停止按钮、退出按钮、对信号的采集保存等按钮。
1.2.2信号处理分析模块设置完成应用信号处理分析模块一般是对数据进行时域分析以及频域分析。其中时域分析可分为对参数的测量、对谐波失真分析、最后是自相关分析。在对信号进行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如果单单只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信号所具有的全部特征并不能完全的显示出来,也就是时域分析有时候不能完全满足对信号的分析,这就需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以更加全面完整的分析出信号所具有的全部性质。在LabVIEW中,如果要对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就要以FFT为分析的基础,才能进行具体分析。
1.2.3仿真信号模块的完成应用仿真信号模块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能用实际的仪器产生,当无法获得实际的信号时,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任意频率的信号,也可以用仿真信号作为标准的信号源,对其产生的信号做信号的检测系统。这种仿真信号模块包含波形显示以及噪声的添加等功能。仿真信号可以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信号,如正弦波、方波以及三角波等。并且用户可以很据自身的需要对信号的频率、幅值、以及采样频率进行调节,从而产生用户所需要的信号。
2研究应用
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声学采集分析系统研究采集系统的采集性能。在整流电路中应用虚拟采集分析系统时,应该注意采样的频率要保持20Hz~20kHz之间,如果想得到更加完整较好的波形,就可以将频率控制在100Hz~15kHz之间。在整流点路中要进行对正弦先好进行整流的过程中,可应用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对其进行整流。输出信号以后接入虚拟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可以得到一些波形。事实证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分析系统的采集性能可以达到人们所需要的理想信号。实践证明,虚拟仪器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噪声监测、信号分析以及实验教学当中。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拟建在新校区内,用地西北临校区次出入口,南、北、东三面毗邻学生宿舍,西临校区主出入口、中心广场和中心水景学子湖组成的校园中心主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项目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占地面积5020m2,总建筑面积11200m2,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6500学生用餐和1000学生开会之用,总平面布置见图1。
2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校园特色,既包括物质性的地域环境特色,公共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与建筑空间特色、交通组织特色、也包括非物质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历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学生食堂面向校园中心主轴,与主入口(教学楼、办公楼)、中心广场(图书馆、实验楼)形成校园主轴及富有韵律的三个空间序列,校园的空间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学子湖、预留教学楼及本次设计的——学生食堂处达到,新建的学生食堂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竞争、管理模式,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
3总平面设计构思
对于具有特色的校园,个性的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学校园的个性,就是大学的特性,在设计时要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学校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构思如下:
3.1融入环境,建构秩序
由雷锋大道校园主入口通过校园主轴、中心广场把教学主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学核心区。主轴穿过中心广场东转,下台阶即到达由开阔的水面、绿化组成的中央生态区及学生生活区。学生食堂即坐落在这环境优雅、静谧的学生生活区中央,成为校园主轴末端的一大景观,见图2。由西向东的一条步行空间主轴和三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各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不同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态校园环境。
3.2顺应地形,围绕“园中园、景中景”主题力求创建景观生态的校园生活社区
教学核心区与中心生态区、学生生活区通过自然高差形成台地,形成功能分区,创造了良好的学生生活、休闲空间。学生生活区呈倒“L”形布置,与核心教学区包围着中央生态区,学生食堂布置在校园主轴的末端,地理位置优越,既能保证学生就餐有适宜的步行距离,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就餐环境。学生食堂东临校区东大门保证了食堂对外货流路线畅通便捷。
3.3单体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环境
作为校园的节点,学生食堂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型布局,接合发散式反对称的弧形楼梯的造型,犹如一个被逐渐剥开的鸡蛋,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食欲,见图3。同时,平面弧线形造型与学子湖畔紧密结合创造出流动的空间,满足了来自各个方向的人流都能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力。
4颇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
结合校园规划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从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二方面着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校园文教建筑内求实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单体设计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据建设方要求、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设计方案一、二层共设计4个相对独立的学生食堂,三层为学生活动中心(兼报告厅)和屋顶花园。总体分为学生共享就餐区、独立的厨房操作区、学生活动区及屋顶花园,各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
5个学生食堂分别设置独立的操作间、小炒间、面包房、小超市等,学生就餐空间相互贯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又有利于各厨房的食品卫生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就餐的多样选择。餐厅的就餐区、面包房、小炒间、检测间等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无对外窗口的房间安装了通风装置,见一二层平面图3、4。
5.2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充分体现高校食堂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卫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创造良好的厨房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心布局及推敲,厨房布置工艺流程合理成为本设计的最大亮点。
1)整个食堂的工艺流程按照生进熟出的顺序设立原料通道、员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为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三大功能分区。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单间分室一条龙的工艺,彻底打破了过去食堂设计中厨房一大间,洁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为一堂的传统布局,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食品卫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备餐间、小炒间、烹调间、洗消间、面点及加工间设置地面排水沟,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设置员工更衣间及预进间,满足员工二次更衣要求,达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进水平。
5)设计充分考虑高校就餐的特点,设置了检测间以便留样检测以保护学生就餐安全。
6)设置小炒间以满足高校学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会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要求,将学生食堂主出入口设计在西侧兼顾校区主、次出入口景观及人流,南北向分设次出入口兼顾学生公寓的人流,东向结合校园东大门设计后勤人员及货流出入口。建筑沿东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园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学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货流交通流线组织明确清晰,互不干扰。
5.4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规模较大,一、二层设计了四个大型餐厅,还兼顾了小型餐厅与超市,因此良好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本设计除厨房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难点。
入口广场是食堂门户区域,主要强调了对人流的引导和大气、舒畅空间的塑造,分别设计了主出入口及东西二个次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内凹设置,减少了室内空间的进深;室外设计两部反对称渐变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将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楼,巧妙的成为一楼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时解决了二楼就餐与三楼活动人流分流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确保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疏散的同时避免了对房间的硬性分割。
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置,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惬意通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小超市等临水面设置,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三楼学生活动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置,尽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设计通过借景手法的运用,近处餐厅、室外半开敞式弧形楼梯、亲水平台、学子湖水面等空间互为渗透,远处与校园中心广场景观等遥相呼应,互为借景,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5.5竖向设计
本学生食堂功能较为简单,但人流量大且学生就餐人流集中,设计着重考虑疏散要求,设计五部楼梯,一部货梯,其中四部供学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东向的一部楼梯及货梯则为厨房的专用梯。室外设置的两部反对称发散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可直达三层的活动中心及屋顶花园,满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设计
学生食堂造型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主体采用椭圆体,配以弧形渐变的室外楼梯、逐渐升高的弧形片墙、玻璃梯顶等形成的“灰”空间,大面积玻璃与室外弧形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建筑体块之间多样的变化打破了冗长的空间序列带来的沉闷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的文化气质。西立面设计高耸的钟塔,配以弧线形的屋面飘板,大面积灰色铝板和玻璃相结合,丰富的弧线立面充分考虑新校区与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观,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既彰显学院实力又能从建筑风格上折射出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与现有建筑环境融合更好的成为文化载体,建筑以灰色基调为主,在南、北、西三个主要学生出入口处设计橙红色片墙,片墙上镶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绎成的现代玻璃小窗,在极具冲击力的暖色调色彩的刺激下,不仅突出了学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员的食欲,同时与室外楼梯弧形片墙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具体可见学生食堂效果图。
室外反对称的弧形楼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墙,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富有动感的天际轮廓线。室外弧形楼梯、弧形墙、透明的玻璃顶形成半围合空间效果,大面积玻璃的设置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延伸,内外空间流动,互为交融。
6绿化景观设计
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由于食堂位于学子湖畔,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山丘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以曲水绿岛为形态特征,形成以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多个景观中心,同时结合湖畔水边缓坡、亲水平台、入口广场等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流场所,入口广场、绿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置、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水面带给人的愉悦心情,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7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通过设计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剥开的鸡蛋”外形设计,既与“食”加强了内在联系,又对建筑的“形”进行了深层的刻画,并通过一系列虚实对比和互借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使建筑整体与校园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实现了高度融合与促进,外形隽永,寓意深刻,达到了文教建筑较好的建筑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
[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受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90后”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90后”大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既有积极又有消极的影响,根据整理的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1.经济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理想模糊化在对待金钱和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地位的问题上,分别有51.56%、69.41%、58.81%的大学生反对“一切向钱看,理想是次要的”“改善经济状况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经济条件的优劣是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些观点,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希望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分别有48.44%、30.59%、41.19%的大学生赞同或基本赞同这些观点。说明当代“90后”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2.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对“诚信是一切价值的根基”“言必信,行必果”“宁可失钱,不可失信”问题的回答中,有89.36%、93.78%、88.29%的大学生给予了赞同或者基本赞同的回答,有10.64%、6.22%、11.71%的大学生给予了否定回答。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3.竞争观念不断增强在对“在竞争中求生存”“实现经济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竞争”问题的回答中,有98.33%、77.75%的大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仍有1.67%、22.25%的学生对这些问题持否定态度。在回答“公平是竞争的必要条件”这一问题时,99.03%学生持赞同或基本赞同的态度,0.9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说明“90后”大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竞争得以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才能挖掘自身的潜力,才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4.金钱观趋于理性对“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的回答上,有96.07%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只有3.93%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90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这对于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对“努力寻找各种赚钱的方法”这一问题的回答,77.87%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看法,22.13%的学生持不赞同观点,说明在如何采用合理和合法的途径和方法获取经济利益,很多学生认识不清。在“收入水平体现个人能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23%的学生给出了赞同和基本赞同的观点,15.77%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把收入看成了衡量自身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可能导致大学生能力培养的不平衡。5.消费观念多元化在“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追求时尚和名牌消费”问题的回答中,72.34%和84.76%的学生持有赞同或基本赞同的观点,27.66%和15.24%的学生持不赞同的观点。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攀比、享乐思想严重。在对“毕业后考虑贷款买车、买房”这一问题的回答中,84.76%的学生给出了赞同或基本赞同的答案,15.24%的学生给出了不赞同的答案。说明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已经充分的认识了社会现实,并做好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准备。
(二)“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效率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自发性和逐利性的特点。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产生了双重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从微观角度看,市场经济强调每一个经济主体的价值和独立性,这就为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重视自我、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宏观角度讲,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这种竞争已经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调查结果来看,“90后”已经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他们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求得更深、更广的发展。“90后”大学生的公平意识在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是公平经济,它为每一个经济主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每一个经济主体根据自身经济利益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能够使经济主体的效率尽可能发挥到最大。正是市场经济的这种本质要求为“90后”大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得每个人平等的享有抓住机遇的权利。(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新旧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经济体制模式存在很多限制自由竞争的因素,比如原有的国有企业垄断带来的行业间的资源占有、员工收入差距等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些现象使“90后”大学生的竞争观念发生了扭曲。导致很多学生在入党、评奖过程中寻找各种捷径。2.高校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教学中,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如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企业失信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反腐败问题、就业问题等等。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公平、竞争等相关内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教学方法上,仍然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缺乏增加师生的互动,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仅限于课堂学习,不能真正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不能够独立的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意识。考核方法上,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突击的方式过关,影响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从人的成长角度来看,“90后”大学生价值观体系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维较为活跃,敢于创新,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所以成长环境的不同和个性化差异都会导致其产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如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金钱观等等。从青少年思想形成过程来看,“90后”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注重学习生活的独立性、追求自我、要求公平竞争,这是他们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但是崇尚独立、追求自我容易形成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背道而驰,只有不断加以正确引导,才能真正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让他们在经济价值观的形成上存在很多弱点。进入大学校园,各种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的弱点暴露无遗,显示出与社会现实的不协调。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已有的价值观体系和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经济价值观的对策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90后”大学生经济价值观是比较健康成熟的,但也存在着官本位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因此,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经济价值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好金钱、权力与理想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评价标准。帮助他们培养经济自控能力,强调获得财富的合理化和合法化,形成正确的经济价值手段。
(一)加强信仰教育
针对“90后”大学生理想模糊的现状,高校应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他们将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相统一,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服务社会。对“90后”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校园文化形式、网络等手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准,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主体的需要。
(二)转变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经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变化通过课堂传达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实际变化不断调整,使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适度消费,什么是正确的金钱观,如何正确处理公平和竞争的关系等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经济价值观体系。从教学方法上来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加强师生的互动,探索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河北大学开展的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可以将考核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知识。
(三)拓宽高校进行经济价值观教育的渠道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助于宿舍文化建设、学校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开展经济价值观教育,加强经济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来”即采用报告和讲座的形式,将学者、知名企业家请入校园,以亲身经历讲述市场经济为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帮助学生加强市场经济意识。“走出去”即走出校园,深入企事业单位,亲身体验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经济主体的决策过程,感受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课堂--创新的自由土壤
构建色彩课创新教育模式,一改“以技入道”陈旧模式,在色彩课的内容、体系、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让色彩教学的课堂成为创新的沃土。将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使学生产生和保持创新的动力作为色彩教学的重心。大胆调整色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结构体系,把传统的色彩规范训练方法与新型的色彩设计训练方法结合起来,把画种技法和题材内容结合起来。开展探索性练习,在色彩基础理论讲授、色彩写生训练基础上,重点开展色彩设计的基础训练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塑造学生的审美、色彩表达、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观念、个性、情感、风格等方面进行开放式思维,倡导体验式、讨论法、探究式、游戏式、作品剖析和现场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与自然景象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形成更深的感悟和理解,在探究中提出质疑,在师生讨论中解决问题,明确自己创作方向,使学生内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能量得以充分释放。教师对学生作业要要求凡作业必先进行设计,设计中必有创意,使每一次作业都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此外对美术作业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也是挖掘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此处不再赘述。
3.变化--创新的基本技巧
通过对作品中色相、明度、纯度和属性进行简单调整,往往能有先声夺人之效。作品色调取决于作品占多数面积的色相,每种色相因其自身特性而具有强烈的倾向,不同的色相尤其特有的视觉张力,形成独具一格的作品风格。从色彩的明度上来看,高、中、低调色彩的画面特点迥异。对色彩明度的微调可以对作品主题的改变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局部明暗的强烈对比,更能突出主题。就色彩的纯度上来看,通过改变色调,如降低局部纯度,加强明度的对比就可以改变受众的情绪。从色彩的属性上来看,色彩冷暖知觉会直接对观者产生愉快、温暖、热情和宁静、深远、智慧的情绪信号功能。利用多种色彩并置形成的色彩对比也能产生丰富的差别关系。如以色相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明度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纯度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以冷暖差别为主的色彩对比都是常用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