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运营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运营管理论文

篇1

现行的IT支撑系统,它在结构上已经比较简单,它的结构已经与传统的截然不同,通常只包括管理支撑系统(MSS)、业务支撑系统(BSS)和网管支撑系统(OSS)三大部分。

1.1.1系统构架布局的介绍。

在我国电信运营系统构架布局中,它们的管理模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模式,现在是以省公司的方式,这样维护单位也必然由省公司负责,作为省公司,它的主要功能应用原则,是负责通信管理、决策和服务职能的具体实施措施,这样在省公司管理模式中,管理支撑系统就应具有管理职能的模式,然后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本省辖区的所属各市级公司进行具体的规划。这样才能对省公司的各市级电信运营单位,需要运用IT支撑系统,来实施市场营销和客户的维护工作。

1.1.2运营商IT支撑系统。

对运营商来讲,它的IT支撑系统的技术,它的主要形式是业务系统、管理系统和网管系统等不同形式。它的系统可以直接进入到各子系统进行登录。现代的管理模式的数据层模型,由于数据的输入是由各系统各自不同的录入。因此系统在使用时是应该具有独立的功能。

1.2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不足

1.2.1基础数据数量庞大。

运营商IT支撑系统在战略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电信企业思考和战略决策制定,融合了业务支撑系统与运营支撑系统,同时需要网络建设思路的建立决策,是一个综合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平台。由于目前电信运营系统还不完善,尤其各个子系统还没有建立有效沟通,这样对于电信系统,表现结果就是数据共享性较差,这样就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

1.2.2系统构造复杂内容建设分散。

电信业的发展,近年来建成许多OSS系统,这一运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子系统。由于使用IT系统的子系统众多,它们有许多网管系统,由于在应用中具有不同的应用,就会在使用时,表现出协调性的不良,也可能造成系统的构架分散。

2电信运营商运营的系统建设

2.1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与其及时性和共享性。

IT系统资源的种类繁多,但在使用过程中,主要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对硬件资源来说,主要包括系统中的主机、存储设备和网络设备等,软件资源包括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新产品的更新,电信运营支撑系统逐步完善和成熟,资源数量也急剧增多,科学地规划并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显得更加重要。

2.1.1建立信息共享的IT系统资源数据库。

在运营商建立系统资源数据库,对于这一数据库,可以对不同的公司对其需要的进行查阅和对其进行维护权限,这样就可以利用统一的维护平台使数据可以共享。这样就可以根据管理和系统需要制定合理的资源数据登记表,就可以随时得到记录内容,这些内容信息可以包括设备型号、技术参数、IP地址、使用年限、安置地点的资料,这样就可以使系统达到对设备进行动态更新,也可以检查记录的随机登记。

2.1.2制定资源变更的工作流程。

为了保证系统资源维护工作,需要经常的变更使用问题,因此必需先要做好流程管理。第一,要实行资源的变更审批。如新业务需改变重启,就需要维护人员,先要提交变更的申请,然后,当审批人的申请被通过,才可以实施变更的功能,同时可以对变更的过程实施记录。第二,需要实施系统的预警管理,这需要预先设定预警的阀值,这样维护人员,就可以根据硬件维护人员的预警阀值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设备的正常应用。

2.2建立系统故障追踪系统。

IT支撑系统在电信系统,可以运载众多业务和实时性要求很高的需求,在正常运作中,就可能会出现系统故障,如果经常发生故障,就会影响IT支撑系统的运营效果。因此,第一,要制定系统故障的管理办法。要对故障管理做出要求。第二,要建立故障跟踪模型,就可以强化后续工作控制。有利于对于故障模块定位,通过建立故障跟踪模型,就可以明确跟踪的重点等,然后就可以由直接维护人员进行维修,这样就可以对系统进行信息登记。然后通过故障部门整合故障,就可以对其进行统一分析和跟踪管理,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故障问题。

2.3建立完善的需求流程和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电信运营商的迅速发展,电信产品已经得到高速发展,同时由于其业务部门对IT需求的扩大。使其在需求中,就要实现许多相关技术的过程,其中包含对需求的确认、系统的开发、需求的测试、系统的验收和需求更新等。因此必需建立管理模型化,就可以实行各种类型的规范化管理,使系统可以达到快速化、准确地实现电信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运营管理。第一,需要实现流程对规范化。这对于各个流程,都要求进行细化,尤其要对操作人员权责进行规范。第二,需要操作人员在工作衔接中要规范操作过程。当工作流程的上家完成工作时,系统要自动提醒下家接手。第三,在操作中,需要实时信息记录。对于需求模型要设定固定流程,这样就可以记录完成的情况,就可以要求对工作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归档信息的记录和提供查询业务的记录。第四,在操作中,需要变更管理。对于版本和系统要有专人负责,对需求项目的测试文档、技术参数和系统升级要建立共享制,这样就会方便维护管理和升级工作的开展。

篇2

所谓资本运营,是指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殖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进行综合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资本运营实施的实质是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上,从企业所有者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可以支配的一切资源按资本化运作方式进行重组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本取得最大的效益。

经过初期的摸索阶段,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工作进入了逐步规范、稳步发展的时期,并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仅2001年,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已超过1200亿元,达1245亿元,回收现金逾256亿元,较好地实现了资产回收最大化的运营目标,表明了我国处置不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400亿元的有限资本去拉动近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的回收和变现,基本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提高了资本积累的效率。

一般说来,资产管理公司是为了分离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我国金融风险、促进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而设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共接受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元,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因此而平均下降超过9%,使国有银行减轻包袱,轻装上阵,为其入世后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对我国1000多家产品有市场,技术先进,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债转股,涉及金额4000多亿元,使这些企业负债率大幅下降50%以下,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金融业、国有企业等面临中国入世的严峻挑战、竞争和发展。

资产管理公司在近两年的资本运营中,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日益创新、日益完善,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以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诉讼追偿、债转股、租赁、外包、转让、投资银行等10多种形式对不良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加快了处置速度,提高了处置效率,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1年,华融公司海外演艺之后,又在上海实行捆绑式的打包处置,实现回收现金128亿元,实现了规模效益;长城公司则选择和采取以最大限度保全资产为基点,以依法、风险为手段,以“公允价值”为依据的政策组合;东方公司全年处置帐面资产182.91亿元,回收资产85.13亿元,资产回收率达46.5%。由此不难看出,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逐步形成了良性资金融通体系,使死资财变成了活资财,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国民经济再增殖。

二.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中的与弊端

因为资产管理公司才刚刚运营不到两年的时间,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多、还不严重。但是,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把资产管理公司纳入到国有企业改革、民间和私营经济的培育、金融组织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建设等统筹考虑之中,从资本运营的角度考虑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作,则当今状态的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仍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潜在着许多弊端。

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气候环境不理想,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带来了很多困难,各资本运营的正常运作造成了诸多障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建立符合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运营机制,依托发育良好的资本市场,才能有效的实施资本运营。而我国经济市场则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资产管理公司不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幸运儿,而是由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制度创新,是中国转轨经济的特殊产物,这种特殊性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产管理机构所没有的,更与资本运营所需的市场条件造成了直接矛盾。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与市场接轨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其资本运营的必要市场条件将受许多市场不良因素如世界金融市场冲击、国家货币政策、入世后的汇率风险等诸多因素的,在不完善的经济气候条件下,将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盘活、变现等难度增大,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改革任重而道远。众所周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是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反映,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盲目的投资、有国家政府出面变相贷款的不良产物。因此,要彻底解决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只有率先让国有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经营观念,走出大多数国有企业亏损破产的窘破之境。但是,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总体业绩持续下降,并且随中国入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经济范围自9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净亏损,沦为“亏损经济”或“补贴经济”。例如,1998年7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4%,净亏损92.8亿元,成本费用利润为-0.7%,在1492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有6042家亏损,亏损面达40.5%,到1999年6月末,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到55.1%(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1999)。因此,在10年之内,国有企业又将产生一些不良贷款,其来源包括:一是一批现在业绩较差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恶化,即资产管理公司的老成员不能退出;二是一些现在看起来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入世后更为激烈的竞争而陷入困境,即资产管理公司的新成员又要进来。可以说,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市场机制的运作直接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程度,左右着我国经济体制状况的大气侯,在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下,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不良资产的投资处置银行要完全严格走市场化道路,将受当今市场化条件不足的极大限制,将受国家政策风险、国家产业导向等多方面市场因素的限制,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不能完全按市场化导向运作,不良资产的呆坏账系数变大,致使资产部分流失。

〈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狭小。首先,我国的资本市场狭小。在2000年底,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总市值首次达到4.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总值的5%,但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仍占多数,流通总市值为8200亿元,相当于GDP的17%,而截止到2001年底,资产管理公司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已高达1.4万亿元,远远超过市场流通总值。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是由政府推动的,这就致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道路上受到政策的限制而不是市场的限制,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增大。其次,我国的股票市场非常脆弱,政策性明显,在货币政策都难以启动的情况下,试图想用之于不良资产的处置,更是难上加难。再次,不良资产对外资开放,由于受其他政策和市场体制问题的影响,还不能大规模展开。这就使外商对我国不良资产的投资产生顾虑:收购我国不良资产是否存在依据;作为一个债权人,他们的权利能否执行;人民币没有完全放开,对他们的投资将产生极大影响。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又不同于美国储金会的房地产等抵押贷款,再加上国有保护等因素,感兴趣的对象可能不多,除非大比例折价。

〈三〉我国商业银行不能走市场化道路,将会给市场体制改革带来压力,给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市场体制等运营条件带来冲击。,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一直是政府介入最深的行业之一,政企不分,计划经营日久,规模庞大,地位显要,由此而造成企业制度的建立、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的难度加大。在其市场化的经营没有确立之前,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银行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性业务,以及对贷款对象的所有制偏向,还会产生新的不良资产。所以,只有国有银行彻底摆脱行政性干扰等因素,完全进行市场化运营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体制性的国有企业不良贷款的普遍发生,而改变当前的状况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二.权属、关系、程序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是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四大难题。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的不合理而造成的,这些巨额不良资产的债权、其权属等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干预过重。因此,对债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购买时购买人对他所购买的债权究竟有什么样的处置权利。根据现行的《担保法》,在债权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不能直接以抵押物抵债,而是必须与债权人协商或经法院裁定后,以拍卖、变卖、折价方式所得价款抵债,这是资产管理公司手中债权的一个较大难题,会使购买价格与拍卖、变卖后的价款产生差距,致使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在资本运营中流失。纵观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成功经验,许多国家都在这一点上授予资产管理公司特别的权利,即债务人不能按期清偿债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就可直接有权处置抵押物。对产权类资产,其权属问题集中在究竟能否正常过户?更何况资本运营是建立在产权界定清晰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只有解决了权属问题,才能解决债权人与买方之间的交易关系,使得交易成功。至于程序,资产管理公司一般可根据不同的债权的分类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而确定不同的处置程序。这就使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发挥,对国有资产评估、分化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的工作势在必行。

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管理人员多采用行政任命而不是聘任制,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属于人民银行、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而人力资源经营是资本运营的核心。企业通过实施人力资本经营,可以有效增强技术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扩张能力,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现资本价值的迅速增殖。因此,资产管理公司产权机构单一,其机构性质与业务功能搭配不当将使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问题不明,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根据2000年底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理》,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以“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为主要经营目标”,由此决定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由政府扶持和运作的金融机构,不以追求利益为目的,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主要是事业性的,而非企业性的。但其从事的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又非常明显的属于竞争性企业领域的范围。以事业性单位从事企业性业务,是现今资产管理公司定位上的一大误区。在这种矛盾之下,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机构和激励体制难以建立,势必影响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正常运营。

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个事业性的单位,国家必将赋予其特殊权利,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权利去行使企业事务,将过于介入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场,改变当今市场基本是公平竞争的格局,影响我国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原因在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企业中的特殊地位,如果企业能够上市,则资产管理公司理所当然的是其上市的推荐人和承销商,其他证券公司则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其以后还能从事非债转股企业的投资银行业务,则它就是享受政府特殊待遇的金融机构,而金融业是一个竞争性行业,政府机构的过度介入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形成我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重大阻力。

三.法律环境不完善,将不利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资本运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量加大。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对资产作法律评价,导致资产的法律损耗不能作为决策的重要参数出现,从而影响了决策的合理性,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质量构成潜在威胁。突出问题表现为:一是已超过时效和期限的债权数量惊人,银行信贷有效资本的抵押物的法律约定环境不健全,只能在一些即定法律的基础上作资本保全的工作。二是尚未建立起合法合规性的检查系统,使公司资本确定、“揭开法人面纱”等法律制度受企业改制行为的冲击,无法起到防止债务人减少信用资产的作用。三是破产制度不完善,债权人的利益被忽视,破产成为逃债手段。四是不良资产的评估法律不健全,中介评估处理漏洞过大,廉政环境建设不足将导致资产管理公司的部分资本运营失败。五是公司治理机构的不完善使关联公司之间权责不明,以致借助关联交易来逃债的行为大量发生。六是司法是保护债权的最终手段,但一方面,证明规则的机械化使债权人处于举证劣势,证明不了逃债;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人为的道德风险的作祟又使司法有时候反而为逃债所借用,如假保全、假执行等。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是一个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而且其级别特别高,机构庞大复杂,所以政府、企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人事关系较复杂,并且官方机构惯用行政思维,办事效率低,给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正常运营作了一个无形的茧。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良资产的企业,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可能多方贿赂资产管理公司的执行人员,并且资产管理公司再处置不良资产中缺乏公开透明度,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去年3月份,湖北宜昌的猴王集团突然破产,致使华融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蒙受了巨额损失这一事实就反映了这一问题。资本运营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证,所以,建立良好的法律环境、适当的运用法律手段是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的最终凭借,只有依赖于金融法制,才能确保不良资产化解过程的平稳进行。故而,我国金融法律体制的改革是当今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的的首要任务,势在必行。

三.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的新思路及其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金融机构的演变呈现“集团化、全能化、国际化”的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流的金融机构都采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模式,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逐步展开,届时,国外的这些全能化、巨型化的金融集团将与我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出一条化企业管理、形成良性资金融通体系的发展之路。

一.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运营与不良资产的处置要借助良好的市场运营机制。

资产管理公司不是一般的商业,处置不良资产也不是普通的商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他关系到稳定、稳定和财政收支平衡。银行不良资产只有在市场化的条件下才是显性化的,更需要借助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市场约束,在不良资产的处置、变现等资本运营依托于良性市场的资本运营机制,使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将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一〉加快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进程,走“官办民营”的新途径。资产管理公司在进行资产处置时,保持资产管理公司对资产的所有权及决策权,而将经营权承包给现有的或潜在的投资银行、私营企业主、外资银行等其他中介机构,可以化解当今资产管理公司的巨额不良资产,分散资产管理公司集中经营的巨大风险,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资产流失。

1.建立一套以招标为基础的标准程序。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应加强市场营销的宣传和市场营销的力度,使不良资产大众化,民间化。对此,资产管理公司应形成一套招标的标准程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资产管理公司根据预定的程序会对资产作一个初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处置方案;第二,资产管理公司准备一套详尽的资料来介绍要出售的资产,并说明资产管理公司所要求的底价等条件;第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单设在某地组成常设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待出售的资产拿到市场上统一招标,统一处置;最后,资产管理公司在各投标中作选择,以谋求资本运营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2.与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合体经营。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特殊性,可以与多家投资公司达成协议,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和进程,其基本设计为:第一,双方共同合营体注资。第二,合营体还可以通过举债进一步融资,然后用注入的资金和举债所得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不良资产。第三,投资专业公司负责合营体的日常运作以及资产的管理与处置,资产管理公司不作干预。第四,合营体出售资产所得收入首先用于还债,剩余的则在资产管理公司和专业投资公司之间按预先约定的比例分配。

这样的合营方式一方面考虑到政府机构的局限性,使资产管理公司摆脱了资产管理和处置上的细节操作,另一方面引入了专业公司来负责资产的管理和处置,既可以解决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资金短缺的现状,又可通过适当比例分利来调动其积极性,有助于最大限度的保全资产,减少损失。

3.采用多种手段吸引外资。鉴于我国的不良资产数目庞大,而国内又缺乏市场,为此,资产管理公司应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进外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市场供需有导向,使市场国际化,以无形的市场准绳来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去实现:其一,资产分离。因为不良资产在定价时未知量很多,随机性很大,导致购买不良资产的风险很大。因此,资产管理公司可以灵活的处置不良资产,将定价太难的一部分资产划出,以后再做处理,还须通过种种市场运营机制与外商共同分担资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增殖。这样可以使外商比较放心的闯入不良资产的处置市场,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新的竞争机会,加速资产管理公司资本运营国内市场国际化进程。更有利于我们建立企业管理体制,使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作向良性化的资本运营市场循环体系,以提高资产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官办民营”、分解资产管理公司的许多具体业务,可以节约其组建和运营成本,而且能把不良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剥离,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上市,同时还能培养这些承担不良资产处置的国内外投资公司、私营企业、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的资本运营创新能力,有利于资产管理公司竞争力的提高。

〈二〉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上市,采用集团控股公司的模式经营。

,资产管理公司属于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众所周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是由于国有独资这种产权安排的体制性弊端,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资产管理公司应以商业银行为前车之鉴,提前做好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的准备工作。

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上市可以弥补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来源的不足,使资产管理公司由一个由政府主导的金融创新机构彻底转换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集团。第一,在公司性质方面,资产管理公司由国有独资、官办官营转向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相应的,由一个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转变成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第二,在产权结构上,改造初期,国有资本的比重比较大,但随着民间资本、投资公司、外资等的不断进入,而国有资本的数目保持不变,日而久之,国有股由控股逐渐失去控股地位,乃至论为小股东,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股权出售等方式撤出国有股。

现在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是总公司、分支机构为一体的资本运营管理体制,而不是多个法人组成的集团制。由于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而且各个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实践中基于严格授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决策程序复杂,费时费力。因而,可以考虑将资产管理公司办成集团公司的模式,将各办事处改为子公司。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克服了种种不利的弊端,各子公司可以拥有自,易于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集团制是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造与上市适应的形式;三.资产管理公司采用集团制是顺应经济组织体系的需要;四.有利于与世界经济国际化的接轨进程。

〈三〉与人民银行完美结合,充当中国金融稽查的角色,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监管。

由于国有独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是由我国政府主导和扶持的金融创新机构,不同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是市场的产物,而且我国先行基本情况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的长期运营(不局限于10年),我们不妨利用其特殊性,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性质特征,与中国人民银行完美结合,行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的职能,作中国金融稽查机构,实现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便可以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并在市场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完善法律环境。

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由于受到各种外界不良因素的,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资本运营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因素而致使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困难加大,没有良好的法律环境作依托,导致债权人无法按法律程序对债务人进行债务追偿的工作,扩大了金融风险、道德风险等的存在因素,导致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缓慢,国有资产部分流失。因此,进行金融法制改革,完善中国金融法律环境迫在眉睫。

〈一〉统一金融法律事务的管理与运作,为建立完善的合法合规性检查机制奠定基础。面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在资产评估、资产重组、资产拍卖等资本运营中出现的一系列因缺乏法律依据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我们应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的《资产评估法》、《资产重组法》、《拍卖法》等相关法律,组建级别较高的法律部,使法律审查和诉讼事务统一运作、保证处置不良资产的法律环境。

〈二〉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新模式提供法律支持。资产证券模式在处置不良资产的国际实践中广为使用,但在特殊目的的公司经营地位、证券发行许可、破产隔离与其他债权人利益保护、信用增级的法律模式等方面,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是没有完全的信心的。其他诸如发行可转换债券、建立不良资产投资基金等模式无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灰色区域,尽快做出法律规范十分迫切。

〈三〉建立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捷径。根据现有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回收资产时,应享受债权转让、诉讼时效中断、减交诉讼费等方面的法律优待。不良资产出售和重组过程中的审批、过户手续和税收方面存在不合理性,应减让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管制。

〈四〉坚持实际操作中严密法律程序,实行审慎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程序比较繁琐,因此,要加快加大法院等部门的审核处置力度,防止在执行过程中因时间的拖延而引起的人为道德风险;加快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严格责任人制度,严惩处置不良资产不利的人员。

三.加入WTO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与挑战。

中国入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中国入世的大好契机之下,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在中国入世的激烈竞争条件下求发展,必须从自我的角度想方设法走上市场化的企业发展之路。

入世后国外资产管理公司对中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冲击。中国入世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市场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以市场为准绳的现代企业竞争制度将逐渐成熟,而大批的国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将入驻国内,届时,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将受到以下冲击:一是抵抗不住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强劲之势,被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兼并,这样会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二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凭借东道主的优势同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公平竞争,在竞争中站稳脚步,继续发展,则会使我国国有资产部分流失;三是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与外国资产管理公司共担风险,共同发展,此时将更有利于中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走向完美的市场化道路。

因此,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应充分利用中国入世之初的大好契机,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的成功先进经验,努力完善自我,“摸着石头过河”,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拿出切实可行的东西与外国公司进行对抗,以超强的实力减少中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与国外公司既有合作,又有实力去竞争,定能达到一种“有合有分,既分既合”的绝高之境,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演绎一个跨的里程碑。

1.《资产管理公司的定位与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01。5上海财经大学张志柏

2.《不良资产的法律成因和盘活对策》金融时报2002.2.7中国建设银行法律部侯太领

3.《我国处置不良资产能力增强》金融时报2002.2.7梅志翔

4.《资本作用的再认识》经济学动态2001.10赵学增

5.《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何仕彬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出版.

篇3

1.2道路的不安全因素1)路面纵坡较大且坡长较长,路面摩擦力较小,路面突然出现障碍物或障碍物未及时清理。2)遇雨雪天气或隧道漏水,引起隧道路面湿滑、洞口路面结冰,摩擦力下降。3)隧道空间狭长,扑救路线单一,加上发生事故后极易造成混乱和交通拥堵,消防和救护车辆难以迅速到达现场;部分隧道内救护工具较少,或水消防失效、灭火器丢失,一旦发生火灾等灾难时,无法及时灭火救灾。

1.3不良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隧道本身的特殊性改变了车辆正常行使的环境,给驾驶员造成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行车的危险性增大。2)隧道空间狭小,通风不畅,温度上升快,隧道中经常通过运输化学物品和多种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许多有害气体若滞留在隧道内,包括煤炭粉末和运输的面粉、咖啡粉和奶粉等有机物粉末与隧道中灰尘混合后,遇到高温和明火,极易发生火灾和爆炸。3)隧道照明太亮或太暗,与驾驶员安全行车的视觉需求不太吻合。4)某种原因引起的隧道内车速异常降低或堵车,极易诱发后续车辆的追尾,引发交通事故。

2优化隧道安全性设计和运营管理的建议

据有关资料统计[2],驾驶员是道路交通安全要素的主体,占交通事故总数的95.30%,车辆的因素占交通事故总数的4.57%,道路因素占交通事故总数的0.13%。因此,强调运输安全,首先要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教育和对车辆进行检查,确保上路行驶的车辆和驾驶员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具备必需的驾驶和应急知识[3,4]。道路运输企业要真正承担起运输安全的主体责任,真正落实好道路危险品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确保运输车辆及技术指标符合要求,驾驶员、押运员培训考核合格,具有应有的职业道德。为进一步提高公路隧道运营的安全性,特提以下几点建议。

2.1加强对驾驶员和车辆的管理1)隧道内及进口外1000m范围内最高车速限70km/h。2)隧道内禁止随意停车。如车辆发生机械故障不能移动时,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在来车方向距事故车150m外放置警告标志牌,并报警请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处理。3)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车辆遇紧急情况需要在隧道内停车时,应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距事故车200m,100m,50m放置3块警告标志牌,同时报警请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处理。4)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应安装夜间红色示警灯、雾天示警灯、反光标识,随车配备所载危险品的灭火器具等应急处理器材。5)隧道内应保持车距,避免发生堵车现象。一旦出现行车缓慢、排队等候等交通拥堵现象,应报警请求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及时疏导处理。6)道路危险品运输企业要对驾驶员和押运员等危险品运输从业人员,每年进行1次职业道德、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考核,开展应急演练,熟悉所装运危险货物的性质、危害特性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处置措施。7)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车辆经过特长隧道时,应经过公安机关批准,按指定的时间、路线、速度行驶,悬挂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8)从事旅客运输的驾驶员和随车服务员,应熟悉隧道紧急救援逃生知识,在车辆通过隧道前向乘客讲解、演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逃生预案,并在事故发生后组织乘客有序逃生。9)对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进行安全应急信誉考核,并对信誉等级低的企业增加一倍许可事项的检查频度。10)禁止任何形式的挂靠车辆从事危险品运输。11)从事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应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审核认证。

2.2优化隧道设计[5-8]1)隧道平面尽量采用直线或圆曲线线形,纵面尽量采用大于0.3%的小纵坡,中隧道纵坡不宜大于3%,长隧道纵坡不宜大于2.5%,特长隧道纵坡不宜大于2%或更小。2)隧道洞口内外各100m以内的平纵面线形应一致,洞内外线形应顺畅、连续,不得设S形曲线,纵坡尽量设置成单向纵坡,且洞内和洞口外100m范围内的平纵面线形指标应高于相邻路段的线形指标,洞内外环境差异尽量小,变化尽量平缓。3)隧道洞口处不得设置凹形竖曲线,避免积水、结冰等引起车辆侧滑。4)隧道路面应采用抗滑系数较高的抗滑阻燃沥青混凝土路面。5)洞口两端应设亮度检测器,根据检测结果,计算机系统及时自动调整隧道进出口段照明亮度。6)应加强洞口外接近洞口段50m范围内遮光措施的设计,使驾驶员视觉逐渐适应洞内外亮度的变化。7)应强化隧道的监控、消防和救援设施设计,增设一定数量的警示标志,以吸引驾驶员集中注意力。

2.3加强隧道运营管理1)隧道管理养护单位应加强隧道路况巡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如路面积水、结冰、出现障碍物,消防及各种监控设施失效,洞内危险有害气体超标等。2)在特长隧道洞口附近建立消防救援应急中队,配备必要的交通和消防救援工具,一旦发生事故,及早将其控制并消灭在初始阶段。3)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依法加强对违法违规上路行驶的车辆和驾驶员进行巡检,发现违章及时处理,发现洞内堵车或行驶缓慢应及时疏导,并采取相应的交通管制措施。4)公安机关应对运输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的车辆经过特长隧道时进行审核批准,指定车辆按规定的时间、路线、速度等要素通过特长隧道,并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同时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配备引导车辆,前后护送危险品车辆通过特长隧道。通过时间最好选择在凌晨1点~2点间交通量较小的时段。5)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运输企业和隧道养管单位的安全检查,一旦发现隐患,督促其及时整改。6)隧道出口外设置的各类车辆检查站点,宜距隧道出口4000m以外,最近不得小于1000m。

篇4

2资金运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2.1不良资产导致资金运营受阻。各类企业都面临不良资产的问题,这其中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风险防控意识,客户信用调查不彻底、不充分。应收账款也是企业资金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闲置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营规模大小有着重要的影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工艺产品落后,技术服务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利润下滑,对于资金的良好运营带来负面影响。2.2企业理财方式单一。企业内部资金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理财方式太单一,资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运营。通过科学的预算规划和风险分析,确定适合本公司的理财产品,利用公司的闲置资金创造更多的价值。现实中不少单位将大量的资金进行单一的投资,往往会造成难以控制的风向,一旦出现问题将导致不可承受的巨额损失。面对越来越多的理财产品,企业需要有清晰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2.3资金运营灵活性较差,资金利用率不高。调查发现,即使是在经营较为成熟的大中型企业,其资金运营也经常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运营方式具有发展成熟、经验积累丰富的优势,但是缺乏现代管理的灵活性和技术性,管理结构和可操作性均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对于资金运营的要求。

3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对策

3.1建立资金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集团成立以企业负责人为首,财务、计划、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在资金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采取全员与全过程参与的全面预算方法,以收入定支出,以产出定投入,反复平衡测算,认真编制出年度资金预算各企业、各部门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安排,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编制月度资金预算报总部审核,由总部据以统一平衡,合理安排,各单位严格按总部批复的月度资金预算控制收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3.2挖掘集团内部资金潜力。在集团公司中,既有新开办的子公司,又有原有子公司的关闭和合并等;这就导致集团公司资金既需要向子公司及分公司分配,同时也存在部分子公司大量闲置固定资产的浪费,这种情况不仅仅包括资金,还包括固定资产、工程物资及库存材料等。这种供需的不平衡现象容易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为此,建议集团公司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挖掘集团公司潜力:(1)建立健全闲置资产统计与利用体系,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实现各类资源网上登记与查询,做好内部融通工作,实现优先内部资源利用,然后外部采购的目的,使得物尽其用,节约资源。(2)优化重组、盘活闲置资源。对于闲置和积压的资产,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性能评价,并根据科学合理的程序实现废旧资产的处理,降低企业随意处置导致的损失,尽可能实现资金回收。3.3严格对外投资决策与审批程序。掌握科学合理的资金投向,一方面实行集团集中审批制各企业对外投资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搞好市场调研,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正确估计投资项目的预期现金流量,通过收入现值与所需资本支出的比较,选择投资方案,报集团审批,集团根据整体安排,对有竞争力的投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保证资金的需求,避免集团内重复建设,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利用集团内部资金集中的优势,按照各个分公司的贡献比例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的调配,集中优势资金重点研发新技术和大项目,并在运行过程中坚持效益第一的原则,尽可能发挥资金优势,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公司内部进行运营管理效率。3.4发挥资金整体优势,降低贷款利息支出。集团公司或者各个分公司能够从金融系统获得贷款的关键因素是偿还本息的能力,相对而言,集团公司的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效益较好,偿还能力值得信赖,贷款能力较强;但是部分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融资能力较差,由于财务状况的原因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到集团公司整体发展。为此建议,集团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体系,实行公司对外统借统还,尽可能发挥基团优势。尤其是在主要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行上下浮动政策,基团公司凭借其强大的信贷能力,对比选择最优的信贷条件。此外,还可以利用不同贷款期限差额利率的方式,通过时间差,合理安排各类贷款业务的流程和时间节点,达到降低利息支出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资金运营方面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重视程度和管理手段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笔者通过大量资料调研与分析,总结得出四项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姜宇 赵悦 彭佳昱 单位:沈阳工学院

篇5

本组调查中,非营利机构占总数的88%,营利机构占12%;公立机构占86%,社会资本创办的占5%,其他资本占9%。残联主管的机构占48%,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的占37%,企业单位主管占3%,民政部门主管占2%,其他(事业单位、总后勤部、农垦)占10%;三级医院占64%,二级医院占36%。虽然此次调查为向来自全国参加“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机构管理分会年会”的专家随机发放,但是由于参会学者多为当地学科带头人或者康复科负责人,所以本次调查的康复机构多为大型、综合性机构,其中,省级康复机构占23%,地区级占23%,县级占52%,社区康复机构占2%。

1.2服务种类

综合被调查机构的数据,可以将康复机构提供的康复服务分为以下4类:急性期康复、门诊康复、住院康复、社区康复。

1.2.1急性期康复

急性期康复是指在伤后或者手术后24h内开展康复服务。及早进行康复训练,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缩短恢复期,还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发生。根据此次我们抽样调查的医院数据,全面开展多病种全面早期康复的占全部被调查机构的7%,开展部分病种早期康复的占44%,仅有个别科室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的机构占49%。三级医院开展早期康复较为全面,二级医院多为部分开展早期康复。60%省级康复机构开展了多病种早期康复,地市级康复机构这个比例达到80%,而县级康复机构多针对个别病种开展早期康复。

1.2.2门诊康复

门诊康复是指患者仅仅到康复站或者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服务。这些患者多为老年人或者身体功能较好。此类康复需求较大,可除了社区康复站开展较多外,综合性康复机构内开展较少。本调查中,70%的机构开展了门诊康复。95%的三级医院开展了门诊康复业务,门诊量约为36.87万人次;约70%的二级医院开展了康复门诊业务,门诊量为22.6万人次。省级、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开设康复门诊业务的比例分别为60%、67%和59%,康复门诊就诊人次分别为38.67万人次、19.5万人次和18.22万人次。

1.2.3住院康复

这是我国最为常见的一种康复服务模式,各三级医院都配备了康复科室。不过目前来看,各个科室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配备较少,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缺少科研能力,治疗过程不规范和没有标准化,尤其是没有形成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临床路径流程。这些都是制约着大型综合性康复机构和医院康复科室发展的瓶颈。

1.2.4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维持前期康复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康复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截止到2012年底,共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2各类康复机构运营现状

2.1康复治疗场地面积

本调查中的康复机构,除超大型康复机构外,各类康复机构建筑面积多在5000m2以下,尤其以2500m2以下居多。三级医院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4435.72m2,二级医院为903m2。省级康复机构康复治疗场所平均面积为6073.49m2,地市级为2255m2,县级为1193.89m2。其中,省级康复机构的康复场所面积通常高于5000m2,地市级多集中于2500~5000m2,而县级多低于2500m2。

2.2康复病床配置

三级医院康复病床数平均191.53张,二级医院平均50.63张。其中二级医院多在100张,而三级医院大多超过300张。但是在专门的康复机构中,病床数目情况不容乐观。拥有专门康复病床的省级康复机构占总数近50%,地市级与县级康复机构分别为56%和67%。散点图显示,所调查康复机构的康复病床数个别显著离群,但依然存在集中趋势,多集中在100张以下。

2.3业务开展情况

调查的三级医院年收治患者数约为1136.19万人次,二级医院约为393.75万人次;省级康复机构年康复患者数约586万人次,地市级每年平均745万人次,县级250.92万人次。

2.4康复机构专业人员构成情况

一个完整的康复治疗小组涉及多学科专业人员,至少应包括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理疗师、康复护士等。三级医院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的配置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配置比例低于50%,被调查机构没有一所机构设置社会工作者。二级医院中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康复工程师、社会工作者、康复护士的配比都严重不足。省级康复机构中的康复医师比例还需要增加,康复工程师、心理治疗师的比例有待提高。而地市级与县级的康复机构中,理疗师和康复护士的数目不足。而对于社会工作者配置,虽然省级康复机构仅有一家配置了社会工作者,但这也是让人非常高兴的变化;而地市级和县级机构中,社会工作者配比已经达到56%和3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医院与专门康复机构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各康复机构康复科室中,康复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均为专科以下学历,仅康复医师、心理治疗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除了康复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外,其他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职称半数以上为初级职称,且从事康复专业的年限多在5年以下。

2.5设备设施利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机构中,约22%三级医院反映,设备利用不是特别理想;而在二级医院中,这个比例达到30%。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康复机构中,没有充分使用设备的比例分别是30%、22%和41%。造成设备未充分使用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康复治疗师技术素质较低;患者对康复重视程度较低,认识不到位;部分项目未纳入医保。调查显示,28%的三级医院、33%的二级医院,30%的省级康复机构、56%的地市级康复机构和65%的县级康复机构,不能满足残疾人的日常康复需求。

3康复机构运营的问题

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且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全国中东西部的康复机构及开设康复科的医疗机构,虽然研究对象中大型、综合性机构较多,社区及康复机构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我国康复机构的总体概况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在服务模式方面,我国康复机构呈现出“广泛开展住院康复、大力开展社区康复、门诊康复不足、多病种早期康复不全面”的形势。调研也显示出社会对门诊康复的巨大需求,而多病种早期康复能够缩短恢复期、促进功能恢复、避免并发症,其重要性受到世界康复专业人员公认。两者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即使是住院康复和社区康复等我国开展较多或正在大力发展的服务,也存在着从业人员业务、专业水平偏低、科研能力较弱、治疗过程不规范等问题。在运营管理方面,根据卫计委医政司2012年下发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可以直接得到或间接推算出康复医院最基本的病床配置、康复治疗师配置及治疗面积要求。本研究调查了18所三级医院,10所二级医院。结果显示,二、三级医院平均治疗面积都已达到甚至远超过标准规定,但病床配置和二级医院康复治疗师人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医院及相关康复科室负责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自身设置。

3.1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持和科学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在康复机构运营管理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较少,既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理论,也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管理体系。拥有康复机构的系统或行业,残联、卫生、民政、人社、教育,出台了不同的管理标准、建设标准;加上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资举办养老设施等,而这些机构在为患者服务时,会出现治疗技术、准入标准、服务流程、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当前我国康复服务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3.2缺乏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

2012年,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对康复医疗市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可行的建设依据。但这个标准是基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考虑的,对其他系统,如残联、民政、教育等建设的康复机构,未能考虑其行业特点。因此需要更高部门牵头,形成能够覆盖各个行业、涵盖不同层次、相对统一全面的国家层面的建设标准。

3.3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康复综合性机构的数量已经突破2000家,基层康复机构达到2500余家,社区康复机构4万余家,在3200所综合医院中成立了康复科室,对康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保守估计至少需要50万康复专业人才,而实际从事康复相关专业的人员仅数万人。尽管全国目前有40余所大中院校开展了康复相关专业教育,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不过700余人,再加上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等严重不足,人才问题是限制我国康复事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

3.4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晰

在发达国家,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必须在国际学会认证的学校中取得学位,得到各自专业学会认证,并通过各自专业的全国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我国康复治疗师的准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尤其是康复治疗师职业体系划分不清。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都只取得“康复治疗师”资格证,这无疑增加了专业人员系统化管理的难度、增加了专业人员晋升的难度,并给其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次调研突出显示了康复专业人员不足、现有从业人员学历职称偏低、部分机构人员配置不齐全等问题,这与职业体系划分不明确有很大关系。

篇6

二、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机制向非营利组织转变的必然性

1.资源配置不合理

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在服务过程中重视公众需求,积极为公众服务,但是,在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中存在着“独大”、“独管”的垄断现象,导致公共服务与需求之间出现对立和矛盾。这集中表现在事业单位由于运营管理上的不足,导致服务质量差、效率低,无法有效满足公众需求。“在传统体制下,事业单位长期忽视服务性,而以增加或者至少维持事业运转费为其主要目标。”当代社会是多元化的,人们在兴趣、价值观念以及经济利益等各方面都高度多样化,政府很难通过统一的公共服务供给来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然而,非营利组织的产生及其发展正是社会多元化需求和利益结构多元化的客观结果,它积极支持并很好地体现了社会的“自由”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诉求,它所追求的价值也正符合当前社会变革背景下公众的需求取向。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出现能有效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2.政治色彩浓厚,行政化倾向较严重

由于目前政府职能正在由“全能型”向“有限型”方向转变,政府一般不会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从宏观上提供政策方向并进行监督,以及为组织的日常运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执行者的角色而出现,隶属于政府的各个部门,一直以行政化的管理模式进行,而这种行政干预较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整体社会关系的发展模式正经历着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政府干预较少的市场化,大众自主参与的社会化以及服务范围及资源的公共化。事业单位应积极适应社会转型,向构建公共服务性政府的方向变革。目前“包括注册社会团体、注册民非、未注册民非、人民团体、其他准政府社团、草根组织在内的我国民间组织总计8200004个”。随着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社会参与度也普遍提高。与此同时,公共服务的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这些都为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非营利组织自身独特的非政府且非营利性质有利于社会大众和法律法规的监督,有效地避免了政府的行政干预,其特有的灵活性以及社会支援性能够极大地降低相关社会保障的成本。

三、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现状

1.自身独立性缺乏

由于政府部门对自身职责的定位模糊以及非营利组织当前发展不够成熟和完善等原因,很多转制后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大多是从政府的职能部门中转化而来的,甚至直接在政府指令下部门自行建立的,这些因素直接致使非营利组织失去了其自身的独立性,在组织理念、组织活动和职能上以及运行体制上过分依赖政府,并没能真正具备民间性、自治性的非营利组织特征。

2.自身管理能力较为欠缺

在事业单位的转制过程中,由于受当前多数营利性组织的影响和原有组织运营管理习惯的影响,组织内部的创新力严重不足,实施监督和运营的相关部门的作用也无法积极有效发挥,而且刚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非营利组织工作思路不够清晰,工作目标模糊且责任感缺失,仍把转制后的组织当作盈利工具以及谋取自身各种利益的手段,致使转制后的非营利组织和真正意义上的以纯公益性为组织运作目标的非营利组织相差很远。例如先前引起公众热议的郭美美事件,使得民众对红十字协会提出了质疑,对类似的慈善组织也失去了信心,红十字协会近半年来的受捐额度也因此大幅度下滑。这些消极事件都是由于组织缺乏科学有效管理,进而淡忘组织目标和宗旨所致,极大降低了组织在公众中的公信力。

3.监督机制需要完善

首先,在事业单位向非营利组织转化过程中,通过有效明确的监督主体对组织内部的操作运行进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虽然我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实施主体不少,但是部门分工模糊、界限不清、人力资源不够充足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监督效果,不能对非营利组织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其次,绩效评估实施不到位。即使事业单位成功转化为非营利组织,但是其仍与政府等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保持着密切的特殊关系,在对绩效进行评估时很难做到真正的客观公正。而且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没有严格的评估标准或制度来规范评估行为。

4.资金来源不稳定

改革之前,在我国行政化运作体制下的事业单位,是由政府主导管理的,然而,非营利组织则强调的是对组织进行自治,不受政府的约束。运营管理机制的转化给组织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组织的经费来源问题,在转化前事业单位的运营主要靠政府的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来保障,一旦转化为自主性强的非营利组织后,将面临组织经费来源不稳定的困境。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社会募捐、政府资金支持拨款以及服务收费和会费。目前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够成熟稳定,在失去政府拨款资助和政策扶持的情况下,筹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向“真正”的非营利组织的转化。

四、推动事业单位运营管理机制转变的对策

事业单位的组织运营管理模式向非营利组织的转变可以更加有效地满足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弥补过度行政化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失灵的缺陷,进一步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朝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针对事业单位中具体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按步骤进行改革。

1.建立并规范非营利组织的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逐步转化为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社会的非营利组织模式的人事制度,针对两者间工资水平差别以及社会保障的差异,在合理范围内通过年金制度予以补偿。目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把事业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中关乎工作人员切身利益的制度,例如人事及社会保障制度等,进行有效衔接,尽快实现政策制度的相互平衡和一致,提供人员流通渠道,促使人才在两组织间的自由畅通流动。在此基础上,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人事、工资及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并促进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逐渐形成灵活有效、规范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聘任、薪酬、晋升、福利等基本管理制度。

2.保证非营利组织的自治管理,积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具有独立、自主性质的非营利机构,无论其由任何背景的人或组织发起,都绝不可以以任何理由甚至借口来干涉它的正常运营和管理,经过转制后的事业单位必须与原主管单位在运营管理上做到分离,建立互相支持的新型关系,进行自主决策并独立承担责任。积极完善对转制后事业单位的政策支持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大力度落实所属行业的优惠政策,例如,落实社会公共福利、社区公共卫生等社会服务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其逐渐转化为普遍性政策。其次是强化财政方面的支持,在事业单位转制初期,政府应从财政预算中定额拨款来对其进行资金扶持,也可以通过向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非营利组织影响力。

3.合理定位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建立内、外部自律机制

转化后的非营利组织要有明确的自身定位,对服务目标、空间、对象等要准确地界定并积极地寻找,并不是简单地提一些不切实际目标口号。在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号召下,组织更要有明确且被成员认同的社会服务宗旨。同时,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新的服务观念和内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透明化。因此,机构中内部和外部自律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即内部的自我监督机制以及外部行业间监督自律机制。内部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在非营利组织内建立具有第三方性质的监事会,主要对组织内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防止资金被恶意挪用、滥用等腐败现象的出现。(2)依靠上下级的权力结构关系,有效发挥机构董事会在组织运行管理中的监督作用。(3)通过相关行业制度有效预防组织内部的违规违法行为。行业自律,就是在非营利组织之间成立有利于此类行业积极发展及合理运行管理的行业协会等组织,对组织实施监督。

篇7

2.供水产品单一,水价机制不合理,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目前,有供水功能的运管单位供水较单一,仅仅是向当地自来水公司提供原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直接提供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商业用水等终端水。原水价格较低,各地不尽相同,在0.08~0.39元/m3之间,有的地方供水公司不按实际计量付费,仅定额支付水费。农业灌溉用水虽然有定价,在22.00~30.00元/亩(15亩=1hm2,下同)之间,但基本未计收。对目前全省供水价格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多数县市未推行阶梯水价;供水运行成本高低不一;农业灌溉用水有价无市,水费计收难度大。

二、对健全运营管理体制的思考和建议

1.明确权责,理顺机制第一,加快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确权工作。省水司组织各投资方加快对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资产的确权工作,并将其纳入公司管理。第二,对准公益性骨干水源工程性质细化分类。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准公益性工程进行评估,对其公益性、经营性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合理界定,细化分类,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运营管理办法。进行评估时,须考虑的问题有:普遍存在的农业灌溉水费计收困难和对经营收入的影响;农村饮水水价较低及供水量少对经营收入的影响;经营项目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等。建议以多年平均收入作为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的标准。在开展经营收入评估时,宜结合项目所在地近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气象、水文资料,核定多年平均降雨量、来水量,并据此计算多年平均供水量和发电量,从而评估多年平均经营收入。对准公益性工程细化分类:第一类承担公益性任务部分;第二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低于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类经营性部分,且运管单位多年平均经营收入,等于或超过按标准核定支出的100%。第三,组建运管机构,明确权责,理顺机制。根据工程具有的公益性以及供水、发电等功能,结合其多年平均收入情况,按照类别,将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分三个板块管理,分开核算。第一板块包括公益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第二类;第二板块包括经营性项目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三类。对第一板块的项目,可考虑三种不同的运营管理方式:一是托管,由省水司委托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代运营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二是转交,省水司交由项目所在地地方政府统一进行管理(报经省水利厅批准);三是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对第二板块的项目,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

2.事企分开,分类管理根据工程实际细化分类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机制,设置相应的运营管理机构,实现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的分类管理。(1)第一板块的管理省水司应组建专门的运营管理机构进行归口管理。①工程运营管理方式a.托管或转交:由省水司委托或转交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进行管理,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监管,涉及资产剥离出去的,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进行资产等值置换,报经省水利厅及省人民政府批准。b.省水司自营:由省水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会商,按投资比例组建项目运营管理机构。该项目运营管理机构接受省水司归口管理部门的管理。②运管单位性质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设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设为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机构编制由项目所在地编办会同同级财政、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与省的相关规定共同核定;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须参照“贵州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的意见”执行,并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③运管维修费用来源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公益性及准公益性中的第一类工程,其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基本支出及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工程更新改造费用,均全部纳入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准公益性中的第二类工程,其运行管理经费、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支列,不足部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财政补贴;涉及中央、省级专项维修补助资金或工程更新改造费用补助资金,且该资金由省水司管理的,由省水司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及时足额拨付。(2)第二板块的管理①准公益性的第三类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该类工程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该类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与经营性工程不同,此类企业必须遵循“先供水,再灌溉,后发电”的原则。若遇连年干旱等极端气候,为保供水灌溉导致无水发电,造成发电企业发电量剧减,其经营收入已无法维持本企业正常运转时,应积极探索、寻求政府补贴机制予以补贴。②经营性工程的管理方式应按企业模式,由省水司授权其下属从事水务、能源开发经营业务的相关子公司进行管理。有供水功能的,由水务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有发电功能的,由能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会商具体管理事宜。规模较大的,由相关子公司与项目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按投资比例共同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公司,按公司法进行管理,该运营管理公司属相关子公司的下属控股子公司;规模较小的,可由相关子公司委托工程管理所代运行管理,负责其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其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聘用等,按照自愿的原则,优先消化原有运管人员。工程运管维修费用来源:工程运行、管理和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及工程更新改造费用,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摊。其经营收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投资收益由各投资方按照投资比例分配。

3.推行管养分离第一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只考虑运营管理人员,不设维修养护人员。工程的维修养护、更新改造等业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第二板块:运管机构组织结构设置、人员定岗,除考虑运营管理人员,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少量维修养护人员。若自身完成不了的大修、更新改造等业务可通过招标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企业承担。

篇8

结合宁局高铁建设总体部署及动车所建设实际情况,南宁车辆段成立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项目及重点,规划工作流程。各科室通力协作、相互配合。“按时间、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介入工作。

1.2优化建设设计方案

针对即将检修动车组的计划,重点做好设计图纸审核、优化建设方案、施工质量卡控、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等动车所建设提前介入工作,确保动车所按期建成。一是组织技术人员到成都与设计部门中铁二院直接对接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各项优化设计方案,都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部门和建设部门的采纳。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对动车所施工图纸进行认真仔细审查,共审查图纸86份,对施工做法提出多条科学合理的建议。三是根据动车组检修工艺对动车所房屋建设通风采光、生产配套及风、水、电设施提出优化方案及建议约200项左右,其中173条得到采纳。四是积极参与南宁枢纽建设指挥部组织的动车所工装设备选型,确保设备满足动车组检修需要。

1.3做好施工技术对接工作

针对动车所建设进度遇到的不能满足动车组检修的各类技术问题,南宁车辆段指派专人与设计、建设、施工部门对接各类技术问题,召开现场对接会议,全程参与论证、修改。对存在现场施工缺陷提出科学合理意见及建议,建设共提出160多条技术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

1.4做好建成投入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一是基建工程设施验收。南宁车辆段组织人员对动车所即将投入使用房建设施进行全数验收,重点验收了动车组检查库、临修库、轮对诊断棚、洗车线、存车场以及食堂等。二是配套设施安装调试。组织技术人员与相关主机厂对主要配套设备进行验收,如动车组作业安全监控系统,动车组地面电源,LU移动式轮辋轮辐探伤机等设备进行验收。三是工具材料配备到位。结合动车所配属动车组车型实际,指定专人提前计划、上报、追踪材料到位情况,确保动车组检修有序开展。四是细化完善管理制度。结合动车所当前承担动车组上线运用情况,进一步细化各岗位人员职责,做到“后勤有保障,检修保质量,运用保安全”,同时通过借鉴外局动车组运用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符合动车所实际工作管理方法。

2有序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2.1成立高铁人才选拔领导小组

南宁车辆段成立高铁人才选拔领导小组,组织专人负责在全段范围内进行动车组机械师培养人才进行选拔。通过进行自愿报名、笔试考试、实作考试、综合评定等4个环节进行选拔。选拔除具备相应技术业务要过硬以外,更多的注重个人在勤、德、能、绩方面评定,严把高铁人才选拔准入质量,为动车所开通运营注入过硬人才支撑。具体做法:一是广泛宣传营造学习氛围。通过简报、宣传栏、标语、横幅、播放专题片等手段,大力营造讲高铁、宣高铁、学高铁的浓厚氛围。二是推存选拔采取考察评定、个人报名、车间科室推存、段领导班子审核批准方式。三是组织委外培训,分层次、分批次组织人员到北京、广州、武汉、福州动车段进行委外培训。

2.2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南宁车辆段在职人员结构及培养计划,指定专门人员全程跟踪人才培养进度,采取措施有:

2.2.1自学与集中学和委外培训相结合

对个人要求自订学习计划、目标和标准,确保学习质量的同时,通过办夜校、网络授课、车间教学、班组学习等集中学和委外培训培养高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组织参加总公司机械师动车技术培训班,学习培训CRH2型动车组的微机模块、牵引传动模块、辅助电气模块、运用检修模块、供风及制动模块、高压模块等。

2.2.2做好“188”青年人才培养工程

“188”青年人才培养工程即段团委利用3年时间在全段30岁以下青工中培育10名技师,80名党员,80名能够掌握动车组技术的“一岗多能知识型青工”。

2.3动车组机械师取证培训

南宁车辆段按照铁路局高铁发展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工作,于2011年6月28日开启首批全脱产20名职工到西南交通大学进行机械师理论取证班学习。2012年初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选送人员分别到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武汉、南昌铁路局等单位进行理论、实作跟班学习。截至2013年10月共送培18批次近200余人次学习机械师理论及实作学习。

3开展联调联试工作

3.1合理组织人员

2013年6月份开始,南宁车辆段开始承担管内高铁衡柳线联调联试随车工作。段组织首批获得随车机械师资格证的20名人员,分5个随车值乘小组担当随车机械师工作。采取值乘前集中学习+随车值乘+退乘集中学习等模式。

3.2做好异地检修管理

在2013年6月衡柳线开始联调联试,由于南宁动车所还不具备接入动车组检修条件,动车组的检修工作放到了长沙动车所。南宁动车所精心组织人员轮流驻守长沙动车所,对南宁铁路局管内高铁线路联调联试开行的CRH2-061C、CRH2-068C、CRH2-192A、CRH2-193A动车组进行一、二级检修。在检修管理上细分了地勤检修及随车乘务两方面。在地勤检修方面,由于在检修经验方面上不足,机械师虚心向主机厂师傅们请教,通常都是边干边学、边学边干,细到对动车组每个配件名称、位数牢记于心。在随车工作方面,由于联调联试工作的安排灵活性较大,这对随车机械师值乘时间要求就不确定,在长沙、青茅、二塘及柳州西等车站都有交接班。因交接班地点离市区较远,南宁动车所组织人员精心编制随车机械师出、退乘交接方案,合理选择交接地点,保证随车机械师休息。

3.3开展学技比赛

利用驻地休息的时间指派专人组织机械师集中学习。一是对长沙驻守休班的机械师,南宁动车所在当地租借教室,采取视频学习、书本学习及现场学习等模式,组织集中学习动车组一、二级检修作业标准。并通过周期性考试,对考试前3名的人员给予奖励表扬,对考试不理想的人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改正。同时将技术好的人员与业务掌握不全的人员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了一带一的模式。二是将休班的机械师集中到现场,向主机厂技术人员系统学习动车组检修及运行中的故障案例分析及应急处置方法等现场经验。

4动车所开通运营

2013年10月4日,南宁动车所检修库接入首趟CRH2-068C动车组进行一级检修,标志着南宁动车所正式开通使用。为了能够有序、合理地指挥现场作业流程衔接,南宁动车所根据实际情况精心编制了《南宁动车所管理实施细则》,共包含了10个大项目,86个项目点,为生产管理提供了依据。

4.1合理设置动车所组织机构

根据总公司关于标准化动车所建设相关要求,结合动车组检修工艺、生产任务等特点设置动车所组织机构。根据各班组职责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职能。

4.2及时推进标准化动车所建设

为规范动车所管理,提高动车组检修标准、作业质量、人员技术业务及安全管理基础,从作业流程、现场管理、职责素质、检修质量、工装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来开展标准化动车所建设。

4.3科学推行动车组检修一体化管理

为能及时掌控动车组检修进度,南宁动车所每日根据生产任务量合理编制各动车组的作业节点,使在有效的时间内作业时间节点不空缺。生产节点编制主要包括一级修、二级修。一级修在时间节点上更注重检查进度的卡控,二级修则倾向于动车组各子系统项目的检查、维护进度。在审查、卡控环节上,动车所建立了值班所长审查制度,使动车组检查时间节点在可控范围内完成。一是动车组各作业单位均纳入动车所检修作业的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动车所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各检修单位须准时参加动车所日生产交班会议,领取作业计划和作业要求。三是各检修单位须严格执行动车所制定的作业计划,按规定时间进行签到,在规定时间到岗作业,严格卡控作业时间节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修作业。四是各检修单位须按职责范围、作业标准认真完成作业,保证检修质量。五是出现非正常情况作业时,各单位必须服从动车所统一指挥,积极配合与处理,确保动车组正点出库。

4.4周密安排动车组检修计划

精心编制每月生产工作计划,每月末规划下月生产任务量的编排,确定特殊时期(春运、鉴定、其它节假日等﹚外的生产任务量编排,细化各岗位人员的工作项目,明确完成时间,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推进完成。编制合理、可行的月、周、日动车组一、二级(专项修)检修计划。保证动车组检修运用有序开展。

4.5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对作业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汇总,找出规律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同时相应修订了动车组一、二级修作业流程、随车机械师一次出乘作业流程等规章制度;重点梳理了E27、E28统型动车组停放制动、实时轴温检测、旅客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检修要求。确定了五大部分作业项内容,148条作业项目。细化一、二级修作业指导书、一次出乘作业指导书作业项目,以图文并茂方式编写作业指导书,得到现场职工的积极反响与好评,促进了职工作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4.6强化安全监控流程

为了有效卡控安全,在安全监控方面,动车所利用动车组检修作业评价系统,采用人机相结合方式对所内作业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在远程监控上主要通过设置在调度室的监控系统界面,对检修库各个方位进行作业安全实时监控。人控方面,在检修库一、二列位端头设置3层平台登顶实名取卡、刷卡制度,并制定了接触网供断电作业指导书,规范供断电安全操作卡控。

4.7建立动车组质量保证机制

为提高动车组的运用、检修质量,以“五防一杜绝”为重点,采取“四必五字”作业法,通过写实、鉴定、对规等质量监督手段,构建关键部位“四级”卡控的质量保证机制,对动车组进行质量检查、作业监督、分析评估等质量监督,确保动车组检修质量受控。

4.8设立应急指挥机制

一是在南宁动车所调度室设置应急指挥台,成立动车组应急处置小组,组员由动车科技术人员、动车所干部、技术业务全面的检修小组长及随车骨干人员组成,由具有较高综合能力的技术员与机械师担任应急指挥。二是建设技术交流平台,动车所积极主动与动车组主机厂技术人员加强沟通联系,对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十大主要部件与主机厂建立一对一实时联系渠道,使动车组检修、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解决,确保动车组正常运行。

4.9完善工具材料配送机制

为保证动车组能够按时、按质完成检修,杜绝作业过程中工具材料“错用、少用、漏拿”等现象的发生而带来的安全隐患,确保处理动车组故障时工具材料能供应及时,动车所规范工具材料配送机制,明确一、二级修工具材料配送回收流程,并规定了相关人员岗位职责。

4.10构建工装设备管用修体系

结合动车所检修实际,建立了工装设备管理体系,指定由专门人员分块负责、使用、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等,对一些主要工装设备,在使用前由保养维护人员与相关主机厂现场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做到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维修实时受控,保证设备技术状态良好,为动车组检修提供设备保障。

篇9

电影票团购的风行,让大批量的观众“组团”走进影院,消费能力极强的80后、90后,乃至00后越来越依赖网购电影票,新消费方式的转变,让电影院的现有票价政策、会员政策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部分影院已经无法用原有的营销体系适应日益膨胀的会员顾客的需求。例如:团购网站的优惠活动,要求观众必须在影院柜台进行兑换才能获得优惠服务,却不能实现让观众通过自助方式进行选择,即自主兑换电影场次座位,同时自助完成电影票打印操作,导致影院前台常常门庭若市,每逢周末、节假日,一波又一波顾客持手机兑换码在电影大厅排长队,焦虑的等待换票观影,用户体验极其不佳,如此反复,让影院不得不面临口碑风险和舆论压力。如今,国内的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影院通过电影售票系统实现第三方团购兑换凭证信息的生成、发放、控制、验证、回收已不再是一个技术难题,这表明,未来影院将蜕变成为兑换凭证信息的控制方,能够快速获得购买团购凭证信息的用户信息,从而生成用户数据库,通过对用户行为的系统分析,制订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影院会员营销方案、影院票价政策,实现从吸引零散的团购观众向大量且稳定的影院会员观众导流的质的飞跃,影院将以数据为决策依据,合理调配团购票务资源,保证影院现金流充沛和高效运转,在市场中获得一套制胜的法宝。

(二)电影院的电子商务

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十年传奇人生,向我们诠释了传统行业向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变,为跟随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各大院线、投资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营销阵营,如打造官方网站作为品牌宣传出口,开通官方的电子商务网站作为新的销售渠道、开通微信官方账号作为与消费者互动的窗口等等。有了新的购物方式,观众无需奔走往返于线下影院,而是轻松上网就能直接购买院线、投资公司下属影院的电影票,并且通过网站使用多种途径的支付方式付款,便捷下单,实现购票观影“一步到位”。此外,各院线在其官方网站上,为会员提供了丰富的增值服务。纵观时下各院线、投资公司电影票售票网站,不难发现,其核心需求是实现“操作功能基本一致,排期信息的高效展示,在线电影票的顺畅购买体验”,仔细研究发现,所有的电影票的购票流程几乎如出一辙。电子商务发展的近几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影院B2C、B2B2C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样的增长速率,给院线、投资公司带来了营销瓶颈和困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如何才能完美结合,实现电子商务不仅仅是看起来很美,也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收益。这已经成为管理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目前,国内运营情况较好的电影院在线售票网站屈指可数,即便如此,仍有大批量的院线、投资公司为加强市场竞争力,纷纷上线电影院电子商务系统,竞相角逐,力争占有更多的电影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系统的捆绑上线,意味着巨额的研发投入,如此高额的研发费用,给院线、投资公司带来极其严重经济负担。但是,作为服务型企业,影院如果因资金和技术困难而痛失互联网这块大蛋糕,必将缺乏有利的市场竞争武器,面对如今的市场行情,影院投资者进退维谷,举步维艰。国内有大量的中小型电影院,这些影院在国内电影市场占比近六成,它们的共同点是:不具备大型院线、投资公司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及充足的人力资源体系,但他们同样需要提升自身的服务,时刻整装待发,参与到市场的良性竞争中以获得新的发展,因此,它们对影院电子商务上线运营同样如饥似渴。基于市场客观分析和精准把控,《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研发团队在系统架构设计之初,已将网站、手机客户端APP、HTML5作为系统的一个标准配置模块,将核心业务独立模块化,适配到不同的环境中,通过系统的外观进行定制,为影院、院线、投资公司提供专属的电子商务平台。基于SAAS的服务模式,影院不需要购置网站运行的硬件设备,无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实时跟踪和维护,通过《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中小影院可以采用应用程序托管模式,专注于影院业务的运营,实现业务快速上线一站式服务。

(三)第三方网络代售渠道

网络代售是互联网新崛起的一种营销模式,近几年,国内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网络代售商,如网票网、格瓦拉、兜有网等。网络代售商通过自身所具备市场运营销售能力与渠道张力,有效地提高了影院场次售票的票房成绩,网络代售商销售额票房占比在逐年递增,并有超越影院官方网站的趋势。为追求票房销量,网络售票使出浑身解数,展开了一场场电影票“价格战”,低价、在线选座等良好体验让用户逐渐青睐第三方网络代售平台,这极大地冲击了影城的会员体系,并影响了影城的正常现金流。同时,不乏商借网络售票缺乏监管的便利,损害电影上游产业利益,严重影响电影市场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发展。而影院对于这一市场现象又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单薄的商务合同条款对合作代售网站进行所谓的法律约束和道德监督。不容乐观的是,影院实行的监督不仅缺乏及时性,且监管效率极低,最关键的环节在于电影院票务资源数据的掌控权无法由电影自行控制,即影院依然无法控制网络接口的开放权和网络代售销售定价权,网络销售票房上报问题成为影院管理的一个空白区域。诚然,《GY/T 276—2013电影院票务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的及时出台,对网络代售进行了规范化限制。

《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即是响应了市场监管的号召,顺应这一市场趋势,严格按照2013技术要求,将网络代售用户开通的、权限控制的权力完全的交还给影院,让影院可以通过售票系统中的网络代售商管理模块,真正的实现对网络代售商进行管控,从而,限制网络代售商的接入期限,可以设置网络代售商销售影票的总数量,以及可以限制销售的座位类型;同时,通过定价模块可以针对不同的类型的影片向不同的网络代售商设置不同的销售价格、网络代售服务费等;除了对这些基本功能的控制,数据接口权限控制模块可以详细的控制到查询影厅、查询排期、查询座位、锁定座位、解锁座位、提交电影票订单、退票等功能细节。《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全图形化操作界面,可根据影院与网络代售商的合作模式,由影院运营管理人员进行自定义权限设置,也可以通过由院线管理公司通过管理平台向影院下发权限策略。鉴于系统网络代售接口严格依照《GY/T 276—2013电影院票务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进行开发,所有通过电影质检所检测的网络票务代售商,依据2013技术要求附录文档,无须软件厂商技术支持,即可与影院完成数据接口对接,对于影院来说,顺利地解决了售票系统接口技术对接难的问题,让影院真正当家作主,实现自主调配、管控影院票务资源。

(四)投资者对影院的管理需求

预计未来几年,将会出现影院、院线兼并的市场发展趋势,各大报纸每天都在报道弱肉强食、强强联合的市场风云突变的事例,面临如此残酷的竞争,单体影院运营相对连锁化经营管理的劣势会更加显露无余。所谓影院的连锁管理,是指管理机构负责标准化的制订实施监督,影院专注于现场运营管理,提升服务水平。通过管理机构的统一营销、统一采购、统一管理,提升整个市场竞争水平,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影院管理成本的支出。从而,实现对影院票务营销、会员统一管理、兑换凭证管理、物料商品采购管理、统一市场营销、放映设备运行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作业。如上所述需求,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行业解决方案。但是,传统行业的ERP软件,在电影行业未有成功的案例,即使实现了工作流审批的自动化,但与业务系统、电影院售票系统也未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数据层的对接。各院线、投资公司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合理的行业解决方案。而实现这一切的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将ERP系统与影院的售票系统在数据层上打通,实现商品、会员、券、经营数据与ERP、FI、OA系统数据互通,管理机构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时获取影院信息数据,依靠数据支持进行决策,通过信息系统将指令传送到影院信息系统,并通过信息系统进行监督影院经营状况。《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充分考虑到影院投资管理机构对于影院的运营业务管理的需求,不仅针对电影行业的连锁运营管理给出了行业解决方案,对于国内市场上的ERP系统也可提供数据对接技术服务,通过系统接口定制,与投资管理机构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可以满足不同管理机构的管理模式。

二、电影院售票系统的设计思想

(一)符合国家规范与软件工程思想

电影院售票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是要满足影院计算机售票的需求,同时保证数据准确,上报国家监管机构数据平台及时,且售票模块的各项技术参数需符合《GY/T 276—2013电影院票务管理系统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相对于其它售票系统而言,《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是在2013技术要求正式之后,参照技术要求对售票模块进行全新规划设计的,票务模块的研发遵循了软件瀑布模型的工程思想,总体的设计,以2013技术要求为蓝本,组织专家团队对需求规格说明书、数据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说明书等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在研发团队深刻理解需求的情况下,方才开展编码工作,保证了交付的产品质量。

(二)降低影院采购及使用成本和法律风险

电影院售票系统软件目前在市场售票价格相对较低,但国内市场电影院售票系统软件大多数运行的是商业操作系统与商业数据库系统,如Windows操作系统,SQL SE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因为这些商业软件采购价格不菲,致使目前大多数影院在使用非正常渠道获得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然而,根据2006年4月国家九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使用正版软件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正式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证监会有督促上市公司及时披露涉及盗版软件的涉诉事项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等相关信息的职责。上市公司若涉及盗版软件的诉讼事项应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在年报“重大事项”中如实披露该事项的基本情况、涉及金额、及预计负债等信息。当因侵权被诉讼时,使用盗版的企业将无一幸免。使用盗版软件将对企业的发展与声誉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运行平台使用的是定制化开源系统,为客户免去商业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版权费用;该系统平台遵循开源协议(GNU)进行使用、编译和再,在遵守GNU协议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随意控制软件平台的运行方式。目前,《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平台兼容的开源操作系统平台有Centos,Redhat,FreeBSD,Ubuntu。同时,为兼顾现有影院的软件投资状况,售票系统还可以在Windows平台下运行。

(三)采用先进的架构技术保证系统安全与稳定

《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采用先进的J2EE架构,超强的异常自动处理机制,智能系统容错机制,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系统使用跨平台程序设计,软件核心类库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多种操作系统、多种数据库上稳定安全的运行,支持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运行。《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运行平台针对不同的硬件服务器定制了不同的操作系统内核,由专门的系统内核组团队重新定义的内部操作版本MOS1.0,分为基础版和全功能版,主要优化方向是针对不同用户的硬件性能不一致,网络环境不一致,本地技术维护能力不一致来采用不同的软件操作系统版本,以满足不同规模的影院对业务支持的需要。服务器框架设计中,引入新的进程调度机制,大大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同时简化操作系统运行的维护成本,《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的平台框架已封装了大部分基础的功能,如访问权限控制、协议处理、一键自动化处理等。《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在应用程序层面上,使用经过二次开发的开源框架,例如使用Hi-bernate来完成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应用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的重任,例如使用spring MVC框架来将用户控制器,模型对象、分派器以及处理程序对象的角色分离开来,这种分离让平台对整个模块更容易进行定制。

(四)系统性能可扩展性及接口开放性

系统的可扩展性决定了是否能灵活适应电影院业务的发展,优秀的系统就做到既能满足小规模影院的运营需求,也能通过软硬件集群、负载均衡满足影院业务的横向拓展,可以承担起大流量互联网应用用户的并发访问。《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在系统模块设计时,各模块之间采用组件化、模块化部署策略,可以将票务、会员、卖品、券、接口等模块部署到同一台服务器上运行,也可以分别布置到不同的服务器,甚至不同的网络环境中,使各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通信。通过接口服务与影院现有的信息化系统便捷的进行数据通信,实现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值得注意的是,各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不仅有于利模块业务的部署,也有利于影院定制模块的扩展,以保证满足不同影院对其它信息系统模块的要求。针对网络代售商、团购商、合作券发行商、会员联盟,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行业信息数据的整合,在售票系统中,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团购网站数据通讯,兑换凭证的验证可以在售票系统中直接实现,不需要再登录第三方验证网站。分级授权的会员卡系统接口,可以协助连锁影院管理机构快速建立全国统一的会员中心,实现会员卡的通卡通用,通过管理机器向影院下发会员策略,实现总部发卡,影院消费使用。

(五)系统业务操作流程优化,减少操作人员学习成本

针对不同的用户和本地使用环境,《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将用户界面分为C/S模式或者B/S模式,C/S模式能够满足销售人员实现单一销售操作的易用性需求,B/S模式兼顾了管理人员通过授权浏览器直接访问的便捷性,对于用户而言,结合其使用习惯也可以对前端界面做更进一步定制优化。《火烈鸟影院售票系统5.0》前台销售功能界面为一体化设计,优化了业务操作流程,精简了操作人员操作步骤,不仅有效提升了操作效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操作失误的可能性。所谓一体化设计,顾名思义,让影院操作人员将所有的电影票销售操作锁定在同一个界面中完成,为配合不同观众的购物习惯,系统还提供了多种销售方式,其中,最简便的销售模式,轻松点击三下鼠标即可完成一个电影票销售订单。对系统的后台的运营管理模块进行全新开发,目的是使影院管理人员对电影院的运营管理系统的人性化控制,通过运营管理模块,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影院各个销售终端的销售情况,各个影厅座位销售情况等信息。系统后台可与前台进行实时交互,实现对前台销售人员的管理。其中,放映计划编排是后台系统操作最为频繁的功能,为减少操作人员的操作繁琐度,系统设计了自动匹配票价政策功能、自动排片功能、拖拽式复制移动功能,使用排片不再繁琐冗杂。

篇10

3D打印耗材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3D打印材料种类繁多,有各种分类方式,可按物理状态、化学性能、材料成型方法等角度类,常用的快速成型材料如表2所示。根据成型过程中使用的材料可将三维快速成型打印技术分为三种:粘接材料、熔融材料和光固化三维快速成型打印材料。现有的3D打印技术多使用ABS、人造橡胶、塑料、沙子、铸蜡和聚酯热塑性塑料等,这些材料多为粉末或者黏稠的液体,从价格上来看,便宜的几百块1kg,最贵的1kg则要4万元左右。把3D打印材料固化的方式有加热、降温、紫外线和激光烧结四种,从各种技术的成本来看,“熔融沉积”是整体成本最低的,因而普及度也最高。但实际在购买选择是要根据企业要求来选择购买,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2模型大小

了解3D打印机原理的用户都知道,3D打印机打印模型时对模型的大小有限制,超过了最大打印范围和最小打印范围则无法进行打印,因为这个范围的大小是受到硬件上的限制,因此可以用来判3D打印机的性能。如今市面上有能打印多种尺寸的3D打进设备,一般来说价格与能打印物品的尺寸呈正比例关系,但不同企业所需打印范围也就不同,根据企业生产和使用选择合适的3D打印设备可以减少购买预算,降低购买成本。

1.3工作环境

3D印机在打印过程中需要对材料加热,打印开始后一旦中断就要从头开始,一件3D打印作品一般需要连续工作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因此在选择3D打印设备时要选择有断电记忆功能,简单说就是在断电一段时间接通电源后,设备能紧接着之前未完成的任务继续打印。此外3D打印设备运转也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高温工作对设备的损害非常大,因此根据工作环境选择相应的散热性能3D打印机也尤为重要。在一般的常温下都可以正常使用,但在湿度过高的环境下,却会严重影响3D打印机打印效果。更容易造成充电之后转印电极对地短路,选择能够满足公司要求的3D打印设备,可以减少对设备的伤害,延长使用寿命。

1.4速度与精度

3D打印采用的是逐层叠加的方式,利用合适的材料快速制作成型件,这一过程中有一定的变数,比如材料收缩,因此必须在打印过程中加以补偿来确保最终成型件的精度。3D打印机制造商提供的精度参数是基于实验测试的数据,而实际成型精度会因为成型件的结构复杂程度而变化,因此我们在选择3D打印机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我们实际应用的精度要求,然后用这一精度要求作为衡量指标。

2、3D打印设备的使用运营管理

3D打印设备的合理使用是企业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前提条件。正确合理的使用设备可以其延长使用寿命,增加有效工作时间,减少维修费用,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1使用说明

3D打印设备使用说明书是生产者向消费者全面、明确地介绍设备名称、用途、性能、原理、构造、使用方法、保养维护、注意事项等内容的文字材料。如何充分利用设备说明书的资源,正确操作、维修和保养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认真阅读设备说明书,按照规范操作,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障。操作者必须认真学习设备使用说明,来正确规范的操作3D打印设备。

2.2使用记录

在3D打印设备使用记录有以下作用:追溯作用、监督提醒作用。在3D打印设备只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类似故障或者相同问题,设备使用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该故障或者是问题的解决方法,缩短维修周期;除此之外,设备使用记录还会监督提醒我们设备日常使用和维护情况。帮助设备在使用后能够得到及时的维护,处于最佳状态,增加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3专业人才

专业的3D打印设备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地操作设备,可以避免错误操作对设备带来的伤害;熟练地操作设备可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此外,专业的3D打印人才,能够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快速的做出反应,即使给设备进行合理的维修。

2.4检修维护

设备在日常使用中都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维护以保障设备安全性和可工作性。定期的检修维护,对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3、3D打印设备市场开发运营管理

设备在自我使用的同时可以做出经济的市场开发,比如:承接工作、租赁等。进行市场开发,是设备的潜在功能,可以帮助企业提早换回成本,进入盈利阶段。进行此类市场开发可以避免打印原料的过期失效和设备长期放置引发的机器故障。

3.1承包

市场上很多人或企业都需要3D打印产品,但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买不起3D打印机,于是采取将此工作交给别人来完成。拥有3D打印设备的企业可以将视野投降这个市场,在满足自己使用的同时来赚取额外的收益,不失为一种选择。

3.2租赁

将3D打印设备在生产中进行灵活合理的租赁,即在保证设备不被自己占用且能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将其租赁给能正确操作的企业,收取其中的租赁费用,增加企业效益。

4、3D打印设备报废

设备报废是设备全程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运营和竞争力,影响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设备使用到规定的寿命周期,主要性能严重劣化,不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且无修复价值,或者经修理虽能恢复精度,但主要结构陈旧,经济上不如更换新设备合算时,就应及时进行设备报废处理,以便更换或设置新型设备,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此外3D打印机超寿命使用会超量释放有毒物质危害人的健康,此时要对设备进行报废处理。

篇11

物流业作为国家发展的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国家已有相应的发展规划,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等,但仍缺少针对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机制的政策扶持和碳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关政策的缺失必然会降低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对低碳运营管理的积极性。

2.物流业碳排放统计指标太泛化

笔者在查阅有关物流业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情况时发现,统计年鉴中关于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指标极少,且物流业与诸多行业混在一起进行统计,无法得知物流业在各个环节中碳排放的真实数据,更无从得知冷链物流碳排放各项统计指标,给各位学者研究低碳物流造成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低碳物流的发展速度。

3.完整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的食品冷链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目前除冷冻食品情况稍好外,多数肉类、水产品、豆制品以及奶制品在运输和销售的过程中并未采取任何冷冻措施,冷冻食品有时也因为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散零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当下低碳的环保理念提倡降低损耗、避免浪费,而食品的流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若处于常温状态,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显然与低碳理念背道而驰。

4.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闲置

目前中国诸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已经购置了较为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但普遍存在利用率不高及闲置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笔者了解到存在这种问题的真正原因有两点:一是运行这些技术与设备会产生大量成本,如能源的消耗以及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等。二是由于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致使人工成本远低于设备的运行成本。基于以上两点原因,企业仍更乐于使用传统冷链物流方式来降低运营成本。冷链物流技术与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加不符合低碳运营管理的理念,同时也阻碍了中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5.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如今一些食品供应商以及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物流成本,经常违规操作,使人为冷链物流断链现象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如多数零售企业都缺少专门用于低温食品的装卸场所以及存在冷藏食品堆放不规范,影响制冷效果的现象。一些物流企业通过租用个人的冷藏车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食品冷链物流断链的危险,很多批发市场露天经营且运输方式只是简单的敞篷车或金杯车加冰,这些行为无一例外地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低碳时代需要企业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低碳运营管理的发展。

6.缺少供应链脱碳意识

尽管低碳一词已经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但很多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低碳经营管理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什么直接关系。在没有能源能力的情况下,很难使企业产生供应链脱碳意识,更无法就食品流通过程来制订供应链脱碳计划与目标。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少意识到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性,尤其在能源消耗比较大的环节上,如食品储存冷藏冷冻设备、运输过程中使用的交通工具等都缺少相应碳排放的测量与计算。

二、发达国家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经验

20世纪30年代,发达国家就致力于开始发展食品冷链物流,经过数十年的经验积累与摸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现代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欧美发达国家食品的冷链物流量已占国内销售总量的50%以上,日本食品物流中已有98%通过冷链物流,并且在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上也为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经验。

1.建立完善的政策与标准

为更好地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美国政府采用了税收优惠的政策。1975年美国就颁布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以规定生产轻型卡车、小轿车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对达不到燃油经济性标准的汽车生产商进行罚款和征收高油耗税。在低碳交通领域,美国制定了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日本颁布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同样也促进了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的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手段是减少大气污染排放以及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

2.物流协会充分发挥作用

发达国家的物流协会将政府和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完善物流业管理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多样的宣传方式让企业多了解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等,还可以代表企业的利益对相关政策提出意见,以促进其更加完善。如2003年欧洲成立了冷链协会(CCA),其中会员公司多达48家,同时为了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协会建立了冷链物流质量指标(CCQI),从而大大减少冷链物流中的浪费。

3.建立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发达国家政府认为,冷链物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不容小觑,因此从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包装、运输、储存等一系列过程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标准和规定,同时对进出口食品也有严格的把关措施。如美国、加拿大通过制订食品安全监督计划(FSEP)较好地实现了冷链物流全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

4.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技术创新体现在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中。如法国发明出一种餐饮业的“冷链”新技术,不仅可以将提前制作的食品妥善保存直至供应给餐饮场所,还可以抑制食品中致病细菌或微生物的繁殖。再如美国推出了一种新的冷链包装技术,即温度保护,此工艺可以确保温度敏感性食品在运输过程中长时间处于低温状态。

5.共同配送策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共同配送策略,它具有避免重复、交叉运送问题,提高车辆装载率和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及降低由于货运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等优势。如日本7-11便利店将物流路径集约化转变为共同配送系统,按照不同的地区和食品类别划分,组成共同配送中心。自实施共同配送后,其门店每日接待的运输车辆数量从70多辆下降为12辆。

6.深入推进物流企业的低碳理念

国外很多企业意识到低碳理念对企业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将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个环境中去。如美国Con-way运输公司通过培训驾驶员以掌握节油技巧,从而降低车队运行速度,以及采用翻新汽车拖架、设计运输网络等方式以降低碳排放。再如大型零售商沃尔玛,通过优化网络设计,实现回程载货、拼装集运,从而减少运输里程数和碳足迹;沃尔玛的配送中心全部采用新型节能灯,比普通灯可节约20%~30%的能源,仓库自然采光并安装空调热能循环利用系统。

三、促进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改善中国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情况。

1.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降低运营成本

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价值工程已经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附加值较高的物流业务,降低其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价值工程方法引入到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冷冻运输和冷藏销售等环节中进行价值分析,从而找出降低食品冷链物流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惩罚成本和管理成本等运营成本的有效途径。

2.拓展价值工程公式以推进低碳运营管理

价值工程的拓展公式是指将碳排量代替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中的寿命周期成本,从而探求出如何以最低的碳排量,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最终提升产业价值。食品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都是由制冷设备的“硬件”和管理方面的“软件”构成的,两个方面都应该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因此,应将价值工程拓展公式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寻求出低碳运营的有效方法。由于价值工程基本公式、价值工程拓展公式是分别从寿命周期成本、碳排量的角度来对研究对象进行价值分析的,难免会出现结论的矛盾性。所以引入碳交易的概念,将寿命周期成本和碳排量有效结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比较模式,从而得出实现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的最优策略。

3.建设食品冷链物流能耗标准和法规

为了保障食品冷链物流运营过程中的低碳化,政府应当建立制冷设备能耗标准、冷库建设单位认证标准和冷藏运输车工艺标准等体系,从源头保证冷藏物流设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同时,可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优惠等方式引导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向低碳物流方向发展。除此之外,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也要制定设备的操作规程、预冷制度和人员生活用电标准等规章制度,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尽快加强和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

4.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

巨大的能源消耗不仅使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建立食品绿色物流体系刻不容缓。一是食品生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郊区扩展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并发展订单农业。二是从分散加工转变为专业集中加工,并集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三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路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接起来构建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

5.推广利用冷链设施与低碳物流技术

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冷链设备与设施,增加其利用率,并引进国外先进的冷链设备与设施。除此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低碳物流技术,比如,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大力推广使用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利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和物联网等技术来改善交通拥堵问题,从而降低机动车污染,实现治堵和治污双赢的目的。

6.发展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需求的增加,显然只靠农户自身的传统运输储存配送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无法适应当今物流形式对低碳经济的要求。从食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市场导向和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将会是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在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减少消耗,提高运营效率,克服资源浪费、上下游环节不畅通等弊端,还可以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降低社会总成本,整合物流资源。

7.低碳应追溯到食品的源头

为了更好地加强食品冷链物流低碳运营管理,低碳效应应该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之初。高碳食品生产模式所引发的食品污染是导致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应以使用生物有机肥为主,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时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创新低碳系统,从而减少碳排量。

篇12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企业财务预算跟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在编制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时应当紧密结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的目标定位在实现企业战略发展规划。在实践中,不少企业的预算管理都没有明确的整体战略指导,很容易使得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跟企业的预算管理之间不协调。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跟财务预算管理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不协调很容易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缺乏长效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次,企业的预算反馈不够及时,对业务部门的经济活动难以掌控和指导。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对于企业来讲,财务预算管理在进行预算编制时不能够准确预测出所有的市场变动,当市场发生重大的变动时很可能使得预算难以及时进行跟进和调整,很容易导致预算跟实际相脱离,进而也就失去了预算管理应有的控制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损害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再次,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管控机制。只有健全完善相关的监督管控机制,才能够确保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容易导致企业的资源分配发生偏差,资源配置出现扭曲,使得资源向着预算较为宽裕的部门流动。不仅如此,预算的宽余还可能影响到企业的业绩评价,出现不合理的预算指标,进而丧失了预算管理应有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建议措施

1.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考评体系,逐步提升财务预算监督管理能力。

在财务预算的考评体系建设上,传统的评价分析体系相对较为简单,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方法以及指标上都难以准确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努力程度,很容易导致人员积极性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强化自身财务预算管理能力,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增收节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正是基于此,应当尽量避免原先的过于狭隘的评价分析体系,对财务预算的考评体系进行创新改进,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推动评价的长期性,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结合企业管理实践,科学编制企业财务预算方案。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时应当严格界定企业的基本支出以及企业的项目支出,并合理地对基本支出定额核定方法进行必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企业预算资金再分配使用上更加公平、公正、透明。除了对企业的项目支出进行科学分类和排序之外,还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核,以此来保证项目预算在编制过程中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促进企业项目预算跟单位发展规划之间紧密衔接。企业各个业务的归口管理部门还应当切实负责和组织编制本部门自身的相关预算方案,对预算内的各项业务进行审批,动态监测并及时反馈评价相关的预算执行情况,对于企业业务预算的执行偏差及时进行必要的分析,以此来强化企业日常管理的科学性。

3.建立并逐步完善考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

企业管理部门应当在财务预算期末对于各个业务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分析。同时,在进行考核奖惩时还应当尽量避免编制先进预算部门完不成预算收到惩罚而编制保守预算部门完成预算而受到奖励的情况发生。以此可以在充分考虑预算跟实绩差异的方向以及大小,并结合各个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先进性等情况确定奖励方案的具体系数。对于预算编制难度较大的业务部门在设定奖励系数时可以适当提高,对于预算编制难度相对较小的部门在设定奖励系数时可以适当缩小一些,这样有助于促进企业各业务部门更为准确科学地编制财务预算方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