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真理伦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结构的抗震设计局限
由于地震和地面运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结构在其使用期限内可能遭遇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也有可能遭遇远远大于预期强度等级的地震,这就使结构工程师很难准确了解结构的抗震需求。当前,多数国家对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为:对于一般的工程结构,设计时以本区域内多遇地震作为结构弹性阶段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依据,以保证结构在小震作用的结构正常使用功能;同时以大震作为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验算依据,以满足在结构在强震下不至于倒塌危及生命安全。虽然这种设计方法较为简单,设计结果较为经济,但也在某种局限了结构的抗震设计。首先,仅仅以正常使用状态和极限状态作为设计阶段,并不能保证结构在除此两状态之外的处于其它状态时的损伤程度和功能完整性,这就要求我们对结构的其它状态的性能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次,这种设计仅仅要求结构满足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局限了业主对结构抗震方面提出更高的设防要求,安全度已与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符,故我们有必要对结构的设防目标进入更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对结构采用多级性能水平和多级抗震设防目标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2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方法
自1899年日本学者大森房吉首次提出用于结构抗震设计的静力法以来,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经历了从静力法到动力的反应谱法和动力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动力阶段中又可分为弹性与非弹性(非线性)两个阶段。根据所考虑的地震动特点,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以分为确定性方法和随机振动方法。确定性方法利用地震记录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地震波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计算,随机振动方法则把地震视为随机过程,把具有统计性质的地震动作用在结构上来求出结构的反应。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抗震设计规范绝大多数都采用确定性方法,因此本文也仅考虑确定性方法。
由大森房吉提出的弹性静力法理论假设结构各个部分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因此,地震力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与结构总质量的乘积;在大森房吉之后,佐野利器于1916年提出震度法,认为以结构10%的总重量作为水平地震力来考虑地震作用。该法把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这一重要因素忽略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当结构可近似地视为刚体时,该方法才适用。
由于缺乏对地震动特性的认识和结构振动分析理论的了解,基于动力学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一直未能得到发展;直到1930年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震动特性对确立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的重要性,从1931年起,美国开始进行地震观测台网的布置,并在1940年ImperialValley地震中成功地收集到了包括El-Centro地震记录在内的大量地震记录资料,为抗震动力学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1943年,M.A.Biot提出了反应谱的概念,并给出了世界上第一条弹性反应谱曲线。G.W.Housner于1948年提出基于加速度反应谱曲线的弹性反应谱曲线,1956年N.M.Newmark率先将该法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并在实际地震中得到了验证,自1958年第一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之后,反应谱法被许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渐被采纳应用到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中。我国1959年的抗震规范草案就采用了反应谱理论并在以后的各次规范修订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弹性反应谱的概念提出不久之后,就提出了非线性反应谱的概念,试图将这一简单的概念应用于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中,目前,除新西兰抗震规范采用非线性反应谱以外,非线性反应谱基本没有直接得到应用。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是将地震动记录或人工地震波作用在结构上,直接对结构运动方程进行积分,求得结构任意时刻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根据是否考虑结构的非线,该法义可分为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两种。该方法是借助于强震台网收集到的地震记录和模拟电子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的G.W.Housner提出的: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武藤清教授的领导下,也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该方法在国外于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计算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对结构地震反应认识的不断深入,该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体系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还是理论上唯一可行的分析方法,目前很多国家都将此方法列为规范采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3对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不同定义
“基于性能”一词源于英文Performance-based。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BSD)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首先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桥梁抗震设计中。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使被设计的建筑物在使用期间满足各种预定功能或性能目标要求。这一思想影响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地震工程界。各国同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多方面的研究。
SFAOCVision2000对PBSD的定义是“性能设计应该是选择一定的设计准则,恰当的结构形式、合理的规划和结构比例。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非结构构件的细部构造设计,控制建造质量和长期维护水平,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一定水准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或破坏不超过某一特定的极限状态”。
ATC-40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指结构的设计准则由一系列可以实现的结构性能目标来表示,主要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建议采用基于能力谱的设计原理”。显然,ATC-40建议使用能力谱方法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抗震设计。
FFMA273和FFMA274对PBSD的定义为基于不同设防水准地震作用,达到不同的性能目标。在分析和设计中采用弹性静力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来实现一系列的性能水准,并且建议采用建筑物顶点位移来定义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性能水准,不同的结构形式采用不同的性能水准。而且FFMA273利用随机地震动概念提出了许多种性能目标.,适合于多级性能水准结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从线性静力延伸到弹塑性时程分析。
1995年的Kobe地震后,日本启动了“建筑结构现代工程开发”研究项目,对性能设计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概述;1996年,日本建筑标准法按照基于性能的要求进行了修订;1998年,日本的建筑标准法加入了能力谱方法。
我国一些学者也对PBSD进行了定义:“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是指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其性能目标;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使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
PBSD已成为近几年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在抗震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美国学者认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应该编成指南或规定,而不是规范提供给设计人员和业主,从现行的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宗旨的抗震设计规范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规范的选择性设计规定的转变应该是“演进”而不是“革命”,其基本思想还可以通过每三年一次的规范修订融入现行规范中去。美国国际规范委员会(ICC)1997年5月出版国际建筑规范2000(InternationalBuildingCode.IBC)草案已强调了与性能要求有关的内容。近年来,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及研究成果已经纳入美国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中,主要内容即以Vision2000为基础。日本也在多方资助下于1995年开始了为期3a的“新建筑结构体系开发”研究项目,成立了由国内著名学者参加的新建筑构造体系综合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设性能评价、目标水准和社会机构3个分委员会。为推进和协调这一项目的进程,还建立了“新构造体系促进会议”,讨论、规划和协调各方而的工作。英国等欧洲国家和智利等拉美国家也对PBSD开展了研究。1996年在中美抗震规范学术讨论会上也对PBSD进行了交流,提出了把PBSD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的概念。有学者建议,中国21世纪的抗震设计应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发展适合于中国国情的PBSD。
4目前国内外地震工程界学界对PBSD开展的研究工作
(1)多级性能水准的确定与统一。生命安全水准、结构损伤水准和确保使用功能水准为当前规范普遍接受的3级性能水准。生命安全水准要求建筑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倒塌;结构损伤水准要求建筑损伤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内;确保使用功能水准要求结构不产生影响建筑直接使用的变形等。PBSD要求细化这3级性能水准并建立相应的结构设计准则。
(2)多级地震设防水准的确定与统一:当前规范普遍采用3级性能水准所对应的最高设防水准。在建筑使用期内遭遇一次地震危险的水准和可能遭受多次地震危险的水准3级地震设防水准。PBSD同样要求细化这3级地震设防水准。
(3)可行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PT3SD要求建立适合于在多级水准地震作用下实现多级性能水准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方法。
(4)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的完善:当前由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和能力谱分析方法结合形成的静力弹塑性方法被普遍用来评估罕遇地震作用下建筑的抗震性能。
基于性能的抗震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问题,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在结构性能方面,虽然提出了不同性能水平,但只是对结构和非结构性能的破坏程度的描述,对结构“不坏、可修、不倒”定义模糊,未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是本文主要研究问题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结构多级性能目标方面,如何进一步考虑建筑场地特征和近震的影响,以及设防水平与震后重建时间、费用之间的定量关系。
对于高层建筑或沿高度侧向刚度有变化的建筑,采用何种目标侧移曲线,侧向力分布模式是否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都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如何针对复杂的混合塑性铰分布破坏机制建立位移延性和曲率延性的转化关系,从而获得结构曲率延性需求,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重视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关怀,护士要有强烈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危急重病人由于病情严重危及生命,处于极度痛苦中,因此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护士决不能辜负病人的信赖,认真担负起救死扶伤的重任,争分夺秒、全力以赴投入抢救护理中。急诊入院的危重病人多为意外伤害或突然发病,病人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较易惊慌失措,态度不冷静,对救治要求往往过急或近于苛刻。对此,我们要耐心热情地接待,必须要随时注意设身处地从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病人的痛苦,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同情心来接待每一位病人和家属,有耐心,经得起病人及家属焦虑、惊慌、激动、愤怒的询问、质疑或发泄,能将心比心地善待病人及家属的言行,把病人看成是自己的亲人一样认真地给予救治,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相关的告知工作,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他们的合作,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 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崇高的职业责任感
护士对危急重患者的抢救应保持冷静,要迅速敏捷,切实把抢救病人生命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对濒临死亡的病人既要保持冷静的科学作风,又要寄予无比的亲切与同情,这也是护士应具备的伦理道德之一。护士在仪表装束、言谈举止、风度气质方面要为病人所接受,以便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在感情上达到高度统一,在情绪上引起共鸣,以赢得病人的高度信赖,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尊重急诊病人的权利
3.1 尊重病人的隐私权,为病人的隐私保密。不议论病人的隐私,不擅自公开病人的健康状况资料。在危重病人护理中要尊重病人的意愿,尽量避免暴露病人的隐私。进行护理操作时,注意遮挡病人,尤其在擦浴、换衣服、翻身及使用便器时。在护理操作时,和病人的距离可以较近在50 cm左右。
3.2 维护病人的生命健康权。急诊突出表现在一个“急”字。接诊护士必须不失时机地对病情做出快速、准确的估计,迅速做出初步诊断,做到眼、耳、手并进,争分夺秒做出相应的反应,并及时通知医生。医生无权中止治疗,护理人员无权中止执行医嘱或对其停止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生命,并尽力做好家属的工作,维护病人的生命健康权。
3.3 重视病人的知情权。在急诊工作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告知病人目前的病情及预期进展、有无生命危险、目前所做的治疗和检查情况,切实回答家属的有关提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以选择治疗方案的权利。如输血、腰椎穿刺等必须先征得病人及家属的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4 提高法制意识,维护社会公益
在社会发展日趋法制化的今天,仍不乏不法分子。因此, 要求急诊护士在医院窗口这一岗位上,能从社会公益出发,对可疑人或有疑问的病人,要及时和医院值班、治安部门联系, 抢救记录要详细、准确; 保留注射药安瓿和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等; 遇到交通事故或有法律纠纷的病人要客观公正地反映实情; 对打架斗殴及服刑期致伤的病人,也要从人道主义出发, 以正确态度对待他们。对自杀的病人给予理解和宽容,不要埋怨和歧视他们,要以高尚的情操,耐心的劝导,博大的爱和周到的服务, 重新点燃其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这是急诊护理道德责任的表现,是对病人权利的一种尊重。
急诊科为综合性急救专科,由院前急救、抢救室、急诊观察室、清创缝合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输液室组成,在编护士33人,年龄20~41岁,平均26.4岁。学历:本科10人,专科21人,中专2人。工作年限:<5年18人,5~10年9人,>10年6人。职称:主管护师3人,护师14人,护士16人。
1.2方法
1.2.1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
由于一个团队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差异,因此建设团队精神的首要任务就是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目标的一致性,是团队建设的基石。目标的确立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一个杰出的团队精神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共同的愿望与目标。目标在未实现时,作为一种期望,它激励着每一位护士为达到目的而不断付出努力。本科的团队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同时兼顾医护自身的身心需求,建立和谐团结的急诊科。在临床工作中,贯彻医院护理核心价值观,让每位护士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鼓励护士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团体事务,鼓励护士的进取心、注意发现优点,因人而异,帮助其设定自我实现的进步目标,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保证医疗安全,达到科室、患者双赢的效果。
1.2.2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管理
根据急诊管理区域特点,科内人员梯队结构、每位护士个人特点,通过新老搭配、团队互动、以老带新等方式,将整体工作目标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实行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在管理方面科室根据急诊工作范畴及管理区域情况,分为急诊抢救组、留观护理组、重症护理组、门急诊输液组,每组设立一名护理组长由N5级护士承担,科内护士每人隶属于一个责任小组。组长负责本专科业务培训和操作培训,开展新项目、新技术组织学习,护士在完成个人各项工作目标的同时,积极参加与所属小组的质量管理,从而形成科室“人人都是质量控制员,个个都当护理管理者”的群体意识氛围,在各项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培养团队成员对组织强烈的归属感、一体性和责任感。
1.2.3培养护士积极向上的团队进取精神
因为人才结构应呈正三角形金字塔式结构,这样的组织结构才最稳定。所以,先进的护理文化和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根据医院护理部培训计划与科室实际结合,制订了专科业务学习及操作培训、考核计划,利用每周2~3次的晨间提问,培养护士自觉学习的行为习惯;每月1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课,培养护士不断更新、强化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每月1次(质量讲评会、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反馈分析、护理病历讨论)等内涵学习,培养护士敏锐的观察力、作出好的分析,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行为习惯。每季度1次的科研论文讨论会,培养护士积极思考、主动钻研的创新能力。每年安排1~2位优秀人员外出学习和进修,回科后,要把学到的经验、知识与大家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
1.2.4开展团队技能训练
急诊护理有着一定的特殊性,突发事件多、应急问题多、因此团队协作精神在急救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情景急救模拟演练,可以考察到护士对护理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尤其会使低年资护士认识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刺激和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科室开展“批量病员抢救预案”演练比赛,通过甲、乙、丙、丁护士的分工配合模拟,使护士领悟到行动一致、配合密切的重要性。在平时学习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名护理人员都有不甘掉队的紧迫感。同时,在能力培养上各有侧重,积极促进个人发展。动手能力强的护士鼓励其参加科内及院内外的操作演示和比赛活动;富于表演力的护士支持其参加各类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才艺展示活动;善于表达沟通的护士推荐其参加科普知识讲座、院外义诊、社区培训等公益活动。急诊工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团队技能训练活动,使团队成员深刻感受集体力量的魅力,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以利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一个个平台的成功搭建,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科室形成了“人人尊重知识、人人争做人才”的学习氛围。
1.2.5落实规章制度,细化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的落实需要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将这种服务的理念更加的平常化和日常化,以制度的强制性来保护先进的理念得以落实,做到有理可查。科室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科室工作开展情况,制订科室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做到有章可循,如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流程、抢救患者病种流程、责任制护理工作流程、危重患者转运流程等采取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建立各工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对原有的已不适用的各班工作程序进行改造。由于工作流程是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共同制订出来的,是人性化的特点,因此,护士在实施中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保证了护理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位专家说过,团队精神一是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二是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的默契源于团队成员间的了解和熟悉。而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熟悉又是以共同生活为基础,这就形成了团队精神的必要条件。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也很难做到相互宽容、乐于奉献。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流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在有效的沟通交流中积极采纳各项有利于科室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使护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作用,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2结果
通过在团队护理工作中整合多元化价值观念,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统一,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质量分层目标管理,培养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开展团队技能训练,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等措施,满足了护士爱及归属的需要,强化了护士的团队责任感、进取精神、协作精神,促进护士的个人发展,同时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3讨论
3.1团队精神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种团队协同工作的精神。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纵向动力,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则是横向动力。团队精神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急诊这个高风险的护理专科,急诊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情和需求千差万别的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常常需要护理人员及时快速作出反应,共同协作和密切配合。某一环节或某一个人的工作出现偏差,就可能影响整体工作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团队精神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管理者只有从实际出发,把建设过硬的护理团队精神作为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才能更好地统一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素质的护士的思想和行为,使护理单元这个团队充满活力,自觉肩负起工作和责任,为一个共同的护理目标而努力。
3.2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有利于护士个人的发展
培养护士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个人修养、正确的价值观,要做到语言统一规范、服装统一规范、礼仪统一规范、规章制度统一规范,要将这些逐一组织落实。作为护理团队核心力量的护士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护士长应正确引导、严格管理。在语言的统一方面,本科要求每位护士均使用普通话与患者交流,在服装统一方面,不仅要求统一着装,而且统一佩戴发结;在礼仪统一方面护理部多次请专业教师和礼仪大师为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文明礼貌用语;在规章制度统一方面,本院职工人手一册院制度汇编。护士不仅是卫生领域的卫士,而且最贴近患者,要求更应严格、实事求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度和技术规范是起码的要求。因此,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团队精神建立的基础。
3.3团队凝聚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团队精神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团队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及共为一体,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谐相处;二是团队精神的凝聚力,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的强烈归属感与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份子,把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系在一起;三是团队精神的精髓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急诊科护理队伍团结一致、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和医生的好评与肯定。急诊是当今社会医疗纠纷一触即发的敏感部位,但在近两年优质的护理服务开展以来,患者满意度稳步上升,纠纷投诉率明显降低,为医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3.4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团队配合
沟通是团队精神的直接表现形式,沟通带来理解,理解产生信任,信任促进合作,护士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护士长要经常与护士进行交心谈心,并给护士提供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如本科每月组织护理病历讨论、教学查房,每年组织春游、秋游、小型聚会,组织文艺演出或岗位练兵等让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领导进行感情上的沟通,鼓励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并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使护理队伍成为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①一级管理为各护理单元的护士长和监控护士,二级管理为护士长组成的消毒隔离质量监控小组,三级管理为护理部。其中一级管理负责检查和督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监督和关注与科室相关的医院感染问题。二级管理负责对各科进行检查,并严格按照消毒隔离的措施和规范进行评分,并及时纠正,对于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及问题要及时报告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整改情况进行调查。三级管理负责随时抽查和监督消毒隔离措施的实际落实情况,每月对医院感染的重点问题进行护士长例会,共同分析和探讨,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②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每个科室要对消毒隔离措施有明确的分工,将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监督情况落实到人,明确监控护士对每个护理操作和护士的职责,并严格控制和及时处理医疗废弃物,做到通过制度约束人。③加强重点部门的管理:护理部门要根据科室情况和医院感染的操作控制规范进行早日周到的安排,制定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专项专管落实到人,将消毒灭菌关严格把控好,加强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灭菌物质的合格,同时做好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将护理管理工作扩展到输液反应、病区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等方面,并及时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控制,加强重点环节和重点部门的质量监控。
④严格手卫生制度:提高门诊护理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手部卫生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最经济、简单、有效地防止病原体传播的措施,但日常工作中由于洗手设施不完善、门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洗手不及时或缺乏自觉性,往往是操作前洗手比例减少,而且戴手套连续操作后不及时洗手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手卫生的高效监督和随机抽检,以提高护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
⑤预防为主:要针对全员所有工作人员和患者进行医院感染防控教育培训,在护理工作中,预防耐药菌株、感染性疾病等在院内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是预防为止流行病传播的重要方式,因此实施标准的预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必要手段。
1.2加强各类物品及药品的管理
①室内物品管理:为避免室内器械、空气、装备、物品等的污染,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要求管理室内物品,如对敷料、呼吸机管道、室内空气等进行消毒和定期通风管理。
②一次性物品管理:要对一次性手套、静脉留置针、鼻塞等一次性消耗品进行分类处理,使用后分别放入损伤性和感染性垃圾桶,使用一次性物品前要对物品保质期和合格情况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污染和怀疑污染等情况应停止使用。
③加强病房管理:实行严格的“一桌一布,一床一套”制度,定时对室内空气和病房进行清洁,保持室内湿式清扫,如果发现污染应及时进行消毒和更换枕套、床单等,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④抽出的药液和无菌液体要标明使用时间,使用不得超过2h,对启封抽吸的溶酶超出4h要停止使用,对酒精和碘酒等物品要每周灭菌2~3次。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年来感染的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合格率及患者感染率情况,显著性水平a=0.05。
2结果
2.1不同时间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合格率:2011年监测平均合格率为91.17%,2012年为94.16%,2013年为98.78%,经比较,3年来平均合格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不同时间医院感染率比较:2011年医院感染率为14.25%,2012年为12.26%,2013年为0.51%,经比较,三个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在门诊的35起对护理投诉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具体分析,通过对投诉双方的询问及其他辅助途径的证实,完全属实8例,部分属实24例,不属实3例,投诉内容分类为服务态度14起,43.75%(14/32)、业务素质9起,28.12%(9/32)、沟通障碍6起,18.75%(6/32)、法律意识2起,6.25%(2/32)、其他1起,3.12%(1/32)。32例患者投诉主要分布科室为:急诊科:17例,门诊输液组:12例,导医台:3例。
1.2调查方法分别听取患者一方及被投诉护理人员一方对纠纷的看法,分析是属于工作人员的责任或患者的责任,纠纷是由于工作态度、沟通不足、还是医院具体的就医现状造成,同时听取在场人员的阐述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
我院门诊护理投诉主要分布为
2.1对就诊患者态度生硬、语气强硬
部分门诊医护人员因服务观念较为陈旧,服务意识不强,还存有进医院就得听医务人员的观念,人为设定医患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有根深蒂固的优越感[2]。同时,容易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容易带不良情绪向患者交流,不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碰到心情急切、态度急燥患者容易发生争执。“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口号往往只是表面工作。
2.2门诊输液对护理人员要求较高
门诊输液的患者由于与护理人员往往只是初次见面,彼此不了解,缺乏沟通和相互理解,都希望有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操作,希望一针见血、药到病除。往往由于缺乏具体检查、时间急促,治疗效果显示需要时间,且门诊输液病人流动量大,容易缺乏对患者的观察,患者易产生被忽视感,增加了医患纠纷的可能性[3]。
2.3诊断治疗时间长,易产生不良情绪
随着医院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国家医疗改革覆盖绝大多数人群、加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不断增加的健康体检,门诊病人不断增加。就意味着必须相应增加配套的医护人员、检查设备、提高收费、检查、取药、住院、结帐等一系列工作流程。并且患者就诊往往都集中在早上,很难迅速消化这不断增加的就诊人群,没完成诊治的患者被迫后延,增加日后的就诊人群,造成患者抱怨、医院工作效率低下等后遗症。滋生插队、医院工作人员走后门等矛盾。
2.4患者就医条件、结果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工作存在一定差距
随着目前生活水平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我权力、自我保护意识的意识不断增强。都希望到医院看病,就应该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对医院就医环境、诊治水平、工作效率要求过高。而医护人员由于病人不断增多,劳动强度加大,具体重视不够。忽略了人性化服务,稍不注意,就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导致投诉。
2.5目前医患关系还较紧张、对医院不信任,担心乱收费、过度检查等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的医院分级制度,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标准不同,且存有一定范围的浮动,导致许多医院的相同检查,收费标准不一。使患者在主观上对医院某些收费持有怀疑,导致投诉现象发生。同时,由于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医疗逐渐取消以药养医,增加对诊察、治疗等反映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收费,患者对收费项目不理解,大多数的患者及家庭不能承受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认为医院“宰病人”。但有顾虑怕不交钱不给用好药、不好好治疗,会将疑虑或对医院收费的不理解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导致投诉。
3讨论
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护患纠纷和投诉,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理念、提高综合素质、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和自我保护意识。医护人员必须要随时进步,牢记时刻为患者服务。具体工作中,应当根据工作环境和区域特点,合理安排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就医环境。就能减少患者在就医构成中的投诉和纠纷,为医院赢的良好的口碑和竞争力[4]。但也要认识到,任何时候,投诉都是不可能消灭的,一旦投诉发生,应该能立即化解矛盾,尽短时间消除不良影响。同时,随时总结和分析投诉的原因,积极化被动为医院进步的动力。增强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门诊病人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毛忠强,王玲,等.病人就医权益与医院义务的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7,9(17):60.
2.桑耶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措施
(1)整体保护①自然环境要素保护主要包括镇域地形地貌的保护和镇区周边自然山水格局的保护两个层次。从镇域来看,高山连绵不断,北为掉瓦日那山、南为哈布日名山,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而桑耶镇区则位于镇域南部,地处藏南谷地,是雅鲁藏布江中游串珠状宽谷地的其中一处。这些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孕育桑耶镇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温床,要求保护镇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尤其在四个历史文化核心保护片区周围,严禁大规模的开山采石,不得人为更变已有山体轮廓,保护已形成的自然生态格局和大地景观环境,维护境内普曲河、善多等水系景观,严禁乱砍乱伐,慎重处置各类旅游区的开发开放。同时,保护桑耶镇区内帮寺日山、桑耶寺、哈布日名山、普曲河、措姆湖以及林卡、耕地林地等山水景观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视线通廊,进一步整合城镇、寺庙与山脉、水系及田园之间的关系,优化“谷口型城镇”的环境特色,强化“山—寺—城”相辅相依的传统空间建设思想,形成以山为景、以寺为核、以水为界、以林为底的整体模式。在此景观格局范围之内进行城镇建设,应保证自然环境的历史状态,控制机动车辆的通行,控制建(构)筑物的建设规模和建设高度。②城镇空间格局保护为了保护独具特色的桑耶古城格局,延续其城市发展脉络,对城镇空间、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等城镇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剖析。从空间布局来看,城镇主要分布于两山一河之间,在泽桑公路的交通牵引之下,围绕桑耶寺呈现出不完整的扇状布局形态。从街巷肌理来看,泽桑公路东段、泽桑公路西段和艾玛龙公路形成以桑耶寺为中心的放射状格局。同时,由于地处谷地,城镇内部道路多较为平直。现状民居建筑也多依路而生,并受太阳日照的影响以南北向布局为主。综上所述,桑耶镇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扇形+格网”状的双重空间发展格局。尊重桑耶镇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城镇发展格局,保留城镇生长骨架,保护城镇布局中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减少对老镇区的大拆大建,新建建筑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上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对于严重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予以改造。同时,建议与老镇区性质、风格不相符的新镇或新的功能组团在一定的保护距离之外另辟新址,避免破坏原有的城镇格局和空间景观。(2)桑耶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西含桑耶寺,南至康松桑康林,东界哈布日名山,北至泽桑公路。保护文物单位的原真性。严格保护桑耶寺、康松桑康林两个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具体措施为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原真性,保护其作为“藏源文化窗口”的典型性。保护历史环境的整体性。贯彻“整体性”保护思路,保护整体街巷格局、民居建筑肌理,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以及遗产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突出桑耶寺、哈布日名山白塔的标志性地位。对桑耶寺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重点保护和设计,突出桑耶寺以及哈布日名山白塔作为全城标志性景观节点的地位。要求周边建筑环境与桑耶寺协调统一,高度以不超过乌孜大殿高度的1/2为宜。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科教文组织的第19次全会,提出了“历史性地区的保全及其在现代的作用”的国际建议,其中有:“所谓历史性地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历史的客观存在。为适应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必须有相应的多样性生活背景,据此,提高历史性地区的价值,将对人们的新生活产生重要意义”。[2]
可见,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对我们了解历史,传承传统文化,丰富现代生活,促进社会多样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保护历史文化城镇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的一种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古城镇的保护处于一个越来越重视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就有关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规定,历史文化城镇自然也在保护之列。而在2007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该条例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通过单独制定法规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进行规范,国家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各级地方政府也有相应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法规的出台。例如,2004年制定的《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6年开始施行的《云南省丽江古城保护条例》。中国社会正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放到这个我们过去不曾注意的焦点上。
但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现状令人堪忧。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面临的问题
当前,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追逐经济利益与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现代人对传统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捧,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历史文化城镇镇潜在的巨大利益,利用古老的资源,发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地旅游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不断商业化。许多地方只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古城镇本身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更忽略了对历史文化城镇的持久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已经日趋严重,并直接影响着古城镇的“生存”。因为,于历史文化城镇而言,其巨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城镇建筑,布局结构的合理和艺术,更在于生活在那些土地上的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氛围,民族风俗习惯,。商业化的开发使得历史文化城镇离它的价值越来越远。
以云南丽江为例:十多年前,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与雅典、罗马、威尼斯等伟大城市比肩;十多年后,2008年1月中旬,古城被指责过度商业化、原住民流失,联合国派出检查组,丽江面临亮“黄牌”之忧。十年仅是历史的一瞬,然而这十年丽江的变化几乎超过了过去800年的总和。如今,涌入丽江的不是蒙古战车和铁骑,而是源源不断的游客和老板,他们带来丽江的不是马刀与盔甲,而是快速增长的旅游收入和巨额资本。
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古城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诗人、专家、学者们感叹:在酒吧街的灯红酒绿中,在小贩的叫卖声中,古朴一点点褪去,丽江古城正变成一具没有内容的空壳。
07年6月,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丽江古城、故宫、长城、圆明园、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6项中国世界遗产被要求在大会上就管理上出现的问题作解释。
丽江古城能申遗成功,既靠有形的建筑群落,更是靠存在于街头巷尾间的纳西市井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是看中它是“保存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与自然美妙结合的典型”,才授予其桂冠。
但目前古城核心区域都商铺客栈林立,原住民纷纷将房院腾出给外来商人获取一年十几万的租金,并用这笔钱在新城购置洋房,他们搬走家当的同时还搬走了在城中存活了近千年的民俗文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官员认为古城本就是为商业而建,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甚至有人认为即使联合国真亮“黄牌”也无妨,因为丽江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知名度。这样出自官方的想法给古镇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造成了很大阻碍和不利影响。[3]
当地居民是保护事业的动力
由丽江古镇一例,我们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的物质遗产,基本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是,非物质性的历史性环境,仍在遭受着肆意破坏。可以说,这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核心问题和难点。一旦人们意识到历史性环境保护的重要,并着手进行保护,实际上也就解决了古城镇物质遗产保护的问题。因为历史性环境保护较之物质遗产保护,程度更深,也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本质。
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都与我们相似。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就开始致力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尤其是历史性环境的保护,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对我们极具借鉴价值。比照日本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我认为激发当地居民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才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在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也如同公害处理,自然环境保护一样,首先是由当地居民中产生。各地方政府着手采取相应对策,公布具体条例,等到这种条例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制定之后,国家才作为最高行政管理,着手进行法律制度的完善工作。文化城镇文物保护法的修订也经过了这样一个顺序而进行。以“日本全国历史文化风土保护联盟”为中心,由各地居民发动的保护运动,其伟大功绩就在于促进各自治体颁布有关条例,并将其吸收到文物保护法内作为修订的内容之一。
可见,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动力。而日本民众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关注,归根结底源于他们“环境观”的变化。日本曾经爆发过严重的公害问题,世无旁例的水俣病和四日市气喘病,使得公害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深受公害之苦的居民们敏锐地感到了生活环境中的种种问题,发现了自然环境破坏剧烈。要求保护自然的群众运动在全国各地兴起,群众环境观不断发展扩大。
最终,人们把历史环境的破坏看作为现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课题。认识到历史环境是当地居民精神团结的象征,其消灭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后果。换言之,公害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犯罪行为,而历史环境的破坏,恰是对居民精神生活的挑战。一旦失去历史环境给居民所造成的失落感,对于曾经以此为自豪的当地人来说,简直不可容忍。这样一来,人们在重视环境的物质方面的因素之外,也开始注意到了文化方面的精神价值。[4]
日本的这种“居民——地方政府——国家”的保护模式被事实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那么如何调动我们国人的保护意识,树立“环境观”,这是紧接着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参照日本的做法,朝日新闻社于1972年2月14日出版的早报上,动员了该社所有通讯员,以“必须保存,复原的历史性文化城镇”为题,列举了全日本169处城镇加以介绍。接着又以“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城镇”为题,公布了全日本200多处城镇的所在地图及概况一览表。而财团法人环境研究所在它编辑的杂志中,出版了“环境文化”特辑,将与历史文化城镇的有关资料全部收集在一起,以前两次的朝日新闻报载为基础,加上和全国各地方政府讨论的结果,收录和确认了400余处历史文化城镇。这些城镇都是当地居民认为应该保护,由他们进行申报,并最终由国家登记注册的。
日本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的宣传工具就是报刊杂志。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网络、书籍、电视等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手段。并且我们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居民,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发现、确定、保护历史文化城镇。这样更能调动居民的保护意识和积极性、主动性。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居住环境的改善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固然非常重要,但决不能限制地方居民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文化城镇的保护,猛一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新的东西,是真正新的东西,而不是为新而新、虚有其表的拙劣设计的冒牌货,就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言,它必然是和旧有的优秀传统相调和的。文化城镇的保护,必须与热爱保护地区文物的人们生活和环境的改善、提高结合在一起,这是文化城镇保护的基本理论。
在西欧社会中,保存、创造“理所当然的东西,存在于理所当然的场所中”的思想,使得历史文化城镇保存的相当完美,当地居民以此为豪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正是以居住环境的适宜性思想为指导,由当地人用双手亲自创造出来的。[5]
在我国,也有比较成功了例子。江南古镇绍兴,在旧城改造中将改建和保护相结合,让居民继续居住在历史建筑中,作为延伸历史文脉的手段,这就是绍兴保护古城的高明之处。
老城区以保护、旅游、居住为主,陆续迁出工厂、企业,保证原始街区的完整性;对生活在老街老巷的居民,在不改变外部立面的前提下,允许他们改造内部结构,以更适宜居住;新建房屋采用江南特色的外部装饰,与城市风貌相协调;新建居民楼多用灰墙黑瓦,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对这些历史街区,绍兴的做法是除了外观的修缮,直接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包括电网整治、排污管道全面接通、管道煤气入户等。修缮后的街区,既让居民生活便利,也使游客接踵而至。
由于历史文化城镇的老建筑大多年代久远,房内的设施老旧,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比,古城镇的居民生活条件差。居民为了改善条件,移居城市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而如同古城丽江,没有了原住民的古城镇,不过是丧失了灵魂的空壳城镇。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绍兴模式”[6]确实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保护事业费用的负担和经费的筹措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事业的特色在于其多样性。从地区的历史、现在的功能、经济的基础等不同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保护形态,在同一个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中,各种事业的保护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居住房屋的保护、自然景观的保护、公共事业便民设施的整顿等。这种事业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不应该采取统一的经费负担。经费负担、筹措的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保护事业的实际情况,决定合理的方式。
例如,作为居民住房的老宅的保护与修缮,如果完全由政府支付费用,那么国家财政的负担就可能过重。因此,可以由居民承担自家的保护、修缮费用,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金。但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古城镇,就可以由国家承担民居保护的全部费用。
对于公共设施的保护,则可以政府出资为主,鼓励民间组织、企业、个人出资为辅。而地方博物馆、名人故居等管理整顿费用,可以通过征收入场费的方式负担一部分或全部,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
关于经费的筹措,在日本,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经费来源,是以补助费、贷款和公共事业为中心的。公共事业不是直接的财源,但是在编制预算措施时,从补充完善保护事业的观点加以考虑是有益的。贷款是有偿的资金,但在资金数量和使用对象上可有灵活性。
另外,曾有学者提出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7],利用发行奖券的方法所得的收益费,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经费。“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或“文物保护奖券”均是以充当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费用为目的的,每年可发行二次(如春、秋适宜旅游的季节),向全国发行,其收益由地方政府、文化厅、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团体的协议下,作为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事业的财源而灵活运用,这将是非常有效的经费筹措办法。
对于我国,除了大力发展旅游业以获取收益,作为古城镇保护的经费外,发行“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奖券”是一条值得我们考虑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
[2]刘红婴/王建民.世界遗产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0-250.
[3]卢斌.丽江“评遗”十年遭黄牌古城灵魂正在离开./news,2008-01-28.
[4]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3-5.
[5]西山卯三.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7.
[6]顾春.城市CT:古城保护且看“绍兴模式”.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05-31(03)
电力安全培训的三维仿真系统要想真实地反映电气设备的外观结构和运行环境,就需要三维仿真系统能够展现规模庞大的现实虚拟场景,所以,在开发系统的逻辑控制程序时,就需要将三维仿真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电力仿真框架和通用三维仿真引擎两部分。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是通过仪表设备操作控制电气设备的,而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中,则是通过复杂的逻辑系统实现对其的控制,将现实中的电气设备和仪表转化为抽象的虚拟设备和操作逻辑。为了使各种动作状态在三维效果中显示得更加正确、合理,达到预定的视觉属性,往往需要重新组织节点名称和节点坐标。
2通用三维仿真引擎
通用三维仿真引擎的功能是达到图形渲染、交互控制和网络通信的目的。它是由资源管理、场景管理和动画系统三个子系统组成的。通用三维仿真引擎与逻辑操作无关,它主要是为了实现三维虚拟场景的重建和环境渲染。电力仿真系统与通用三维仿真引擎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
二、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要求
1仿真对象和电气属性的同步
在三维虚拟环境下,为了保证虚拟对象和行为的一致性,往往需要借助事件、属性、对象的三位一体机制来实现。电气设备的虚拟设计是电力安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对象,除了颜色、缩放比例等常见的属性外,还需要对仿真对象的电气闭合状态和相关参数等重要的属性进行逻辑设计。当虚拟操作导致电气设备的闭合状态发生变化时,电气设备的相关属性就会发生变化,最终使得电气设备的参数发生变化。当信息传递到设备管理器时,就可以重新计算电网的参数来更新事件的状态。
2逻辑控制与复杂操作的对应关系
电力安全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操作过程应当全面支持操作者的各种开放式操作行为。简单来讲,虚拟的操作逻辑应当及时地判断和反馈操作者的操作行为。开放式的操作控制逻辑与封闭式的操作控制逻辑相比,其应变能力和复杂程度都大幅提高了,在这种操作控制逻辑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操作习惯灵活操作,避免复杂的操作流程带来一定的操作压力。在错误的操作下,操作系统也会及时给予警告或提示,这样便可以更好地实现智能化培训的目的。
3大规模场景的情境渲染技术
由于电力安全培训的三维虚拟场景范围比较大,需要仿真对象根据培训人员的操作产生动态移动,这就要求在具体的逻辑设计中,不能把全部的仿真对象放置在同一个渲染列表中,以免影响操作过程控制。在实际设计中,可以将仿真对象分为可渲染对象和可移动对象两种。可渲染的仿真对象一般是指场景对象的模型数据,它只要求有显示的功能,而可移动仿真对象则需要能够在三维坐标中来回移动。当场景数量较大时,可以分别优化处理静态场景和动态场景。只更新动态场景的空间信息而忽略了静态场景的空间信息,不仅能够提高渲染速率,还可以有效地节约计算资源。
4三维交互模式的实现
三维交互模式的首要功能是当用户轻点三维场景中的某一个物体时,系统就可以快速地检测到该信息的传送情况,并快速反应,从而实现三维交互模式中的人机交互。三维物体是根据射线相交的原理实现的,当鼠标点击的位置发射一条平行于视线的射线与场景射线相交计算时,交点即该物体的位置标识。常用的三角形检测方式往往会占用较多的计算资源,影响定位速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采取包围球体的检测方式与三角形检测方式混合使用的方法,提高检测速率。
三、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应用
根据上面的整体架构设计和主要问题分析,可以初步实现包含场景编辑器、逻辑编辑器、地图编辑器在内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场景编辑器可以实现三维场景的构建功能,逻辑编辑器可以将复杂的逻辑语言转化为可视性的操作过程,实现虚拟设备的响应控制功能,而开发人员则可以通过地图编辑器实现三维场景的布置功能,并且可以及时查看编辑结果。
2实验器材不足,有些实验没有条件做
有的学校多年不添置仪器耗材,实验器材数量明显不足,比如某校马德堡半球实验只有一套器材,平行班级有八个班,只能等一个班上完以后下一位教师才能使用,影响教学进度.有些学校在经费使用上也不愿意给实验教学上花费更多的钱财,几年甚至十几年也不添置器材,实验仪器匮乏.有的学校实验室器材虽然很多,但器材的型号数量配备很不合理,有的过多有的又太少,如某校弹簧秤量程为0~50N的数量多达100个,而量程为0~5N、0~10N的弹簧秤总共只有30个,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多不便;有的学校在购置实验器材时不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领导拍脑袋想购啥器材就买回来,有的器材对初中物理实验用处不大,如适合高中教学用的有交流输出的学生电源在初中使用的时机很少.
3有些教师实验教学能力有限
可以说这是制约实验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关键,困扰着广大教师,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多,也是需要我们特别引起重视的地方;比如有些演示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有些是错误的,有些学生实验教师不能很好地指导,发给学生实验器材后让学生自己乱动,学生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实验器材当成玩具,比如有的学生把砝码浸入盐水中,用量筒给水加热等,仪器损坏现象时有发生,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实验效果明显降低;有些上课用语不规范,比如把溢水杯叫水桶,把烧杯叫玻璃杯,把导线叫电线等.有的教师不清楚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及电位器的适用条件,不分电路情况和实验精确度的要求任意使用,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有的教师不知道学生电源稳压和直流输出的特性,给学生讲在任何电路情况下可以随便使用没有区别,混淆视听.有的老师在讲授布朗运动和扩散时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悬浮花粉微粒或在无风情形观察空气中的烟粒、尘埃都会看到微粒的运动,墨汁撒在水中会迅速扩散,并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扩散也越快,于是老师解释到我们学生看到的微小花粉或烟粒是它们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墨汁扩散也是因为墨汁分子在运动等等,当解释到花粉微粒为啥会在某时刻瞬间不动时是由于水分子静止不动,试想水分子怎么能在某时刻静止不动呢?把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说成是同一种现象;凡此种种漏洞百出的解释都是老师没有吃透教材出现的错误;还有个别教师实验课后不打扫卫生,不整理清洗器材,不爱护公共财物,实验过程中浪费现象严重,对学生不进行良好实验品格的培养,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缺失;不重视总结得失,课后没有反思,不写实验报告、作业批改不认真.
4实验器材保管使用不当管理混乱
有些砝码生锈影响测量结果,有些开关,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导致电路不通,有些电池电量不足影响实验效果,有些砝码不用镊子取用而用手拿取,天平上的游码不用镊子拨动,也是用手直接滑动,有些电流表、电压表接线柱螺丝松动接触不良,实验时电路虽然连接正确但是电流表电压表指针不动,学生会认为电路错误,造成误解.有的实验室管理员非专业人员,又不经过培训对物理仪器不懂,张冠李戴,经常发生仪器搭配不正确现象,仪器摆放不规范,制度不健全,没有器材更新更换计划,不重视实验室建设,学校买啥仪器就保管啥仪器,充其量就是一个保管员的角色,没有报损赔偿制度管理混乱;有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由物理教师兼职,教学任务重无暇顾及实验室工作,有的教师不愿意承担实验室工作,认为学校对实验室人员划入后勤服务人员,在评职称评先进绩效考核等方面低人一等;有的实验室装备精良,先进仪器高端,仪器价值成本较高,装饰豪华成了应付检查和学校装饰门面的工具,长期不使用,或使用率不高,不打扫卫生仪器器材上面灰尘一层,白白浪费了很多财政资金.
5缺少必要的教学挂图
有些当年很好很实用的教学挂图,由于经常使用,存在破损现象,没有及时修理或更换,教学的直观性打了折扣.比如船闸教学活动挂图,在长期使用后,闸室闸门损坏,如果能及时修理或更换新挂图,配上多媒体动画,教学效果会更好.有的学校近几年购置的教学挂图、图片、光盘都很少,课堂上老师可选用的教具数量少种类单一.
6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有些课件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十分紧密,或者课件表达的意思不明显,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意义不大,有些课件或视频资料突出趣味性,知识性不足,忽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顾此失彼.有的老师课件多少年都一成不变,不修改也不增加丰富新的内容,没有时代气息,很不适应现代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课堂没有吸引力.有些老师上课只会演示课件,课堂俨然变成了课件展示会,离开课件就束手无策不会上课.
7教师自制教具能力弱
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情、校情独立制作教学用具,只会使用现有的教学用具,不会开发利用周围资源制作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用具.开发创新能力较弱,很难辅导学生的课外手工制作,对于学校或上级举办的手工制作大赛也是疲于应付,不能保证工作质量.
8课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正常
学校不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外出参观学习机会很少.物理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理论知识必须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比如在学习水能利用时,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水电站发电设备,聘请工作人员讲解发电流程工作原理,学习汽油机柴油机时,有些老师很少组织学生去汽修厂参观,学生只能在课堂上看到汽油机柴油机模型,缺乏真实感.
因乡镇处于行政机关的末端,历来是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安置的“接纳方”,以桃江县某镇为例,近10年来,人员“进,出”不到10人,且多为新考录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经过数次下岗分流,人员有所减少,但多年来未进一个新人,多为以前“存量”。乡镇机关机构重叠,将多兵少,人浮于事较为严重,班子成员10人(4个正科,6个副科),分管七站八所各项工作,各站、所皆有相应的部门负责人,造成各站、办、所“将”多“兵”少。“将”多了,画圈的人就多,扯皮的事也多,“兵”少了,则办事的人也少了,从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1.2岗位责任制效果不明显
乡镇政府已普遍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每年初召开机关干部大会,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重新调整岗位,但由于乡镇事多且杂,加上行政效率低下,如果遇到中心工作,则要抽调工作人员搞“突击”,从而造成一人身兼数职,混编混岗较为普遍,很难做到“职、权、责”相一致。
1.3激励机制流于形式
乡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分配上强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已逐步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职称的评定成为其工资增长的惟一依据,但职称等级工资差距不大,很难在薪酬管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且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乡镇管理体系中,往往高唱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效率的提高。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占乡镇机关组成人员的大多数,且多为中层骨干,那么7月1日施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必然会对乡镇机关人事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实施公开招聘后,将为乡镇机关带来新鲜血液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已多年未进“新人”,“老人”多为历次机构改革中市、县、机关的富余人员,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已很难适应政府转型的需求。而采取公开招聘后,将严把“入口关”,对这些“老人”也没有影响,但可以招聘到一些年纪轻,能力强的“新人”,改善乡镇机关的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带来新的活力。公开招聘也能避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萝卜招聘”、“内部招聘”等现象,实现招聘的公平公正。
2.2全部采用聘用制,打破了“铁饭碗”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统一采用聘用制,合同签订不低于3年,对于乡镇机关人事管理来说,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能较好地保证政策、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稳定性。同时,订立合同也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国家人”变为“社会人”,打破了“铁饭碗”,这将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中产生“危机感”,乡镇政府在考核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过程中,必须公平、公正,而不是讲关系、讲人情,这样才不会使制度流于形式。
2.3养老保险并轨,将增强事业单位流动性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样,不缴纳社保,退休金由财政负担,个人社保账户为空户,这样如果辞职或流动,几十年工龄将“毁于一旦”,成为制约其流动的最大“瓶颈”,新出台的条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乡镇来说,可能会造成精英或者骨干的流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在外兼职,或者经营产业者较多,且多为业务骨干,“上班”的目的也不是靠这些工资“养家糊口”,而是不想放弃几十年的工龄,以便将来养老。
2.4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将有利于乡镇人员稳定
乡镇政府多处于地理位置偏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地区,待遇低、任务重、责任大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且加上多年工资不变,“养家糊口”较为困难,大多数人在外兼职,或做“生意”,这样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在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条例规定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如能落实,将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正激励”作用,有利于维护队伍的稳定。
3思考和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是利大于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结合乡镇的实际,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化解改革的“阻力”,增添改革的“活力”。
3.1注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类改革,尤其在乡镇机关,事业编制意味着“吃皇粮”,是“铁饭碗”,对于转企分流人员来说,心里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多关心、爱护这些职工,积极为其想办法,谋出路,并为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3.2注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条例明确提出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桃江县某镇为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为每月扣除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的30%,年终考核合格一次性发放。这种制度的局限在于只有“惩罚”而无“奖励”,且工作量无法细化,“多做”不能“多得”,“少做”也不会“少得”,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可以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参照岗位平均工作效率,科学地制定基本工作量,将工作量完成情况,作为工资多少的标准,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1.2疗效判断标准显效:呼吸困难纠正,心功能Ⅰ级,心率正常,尿量改善。有效:以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为Ⅱ级。无效:患者症状无任何改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抢救效果比较观察组救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
2.22组护理满意度比较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0,P<0.05)。
2.32组治疗效果比较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0,P<0.05)。
3讨论
AMI的产生原因是心肌缺血,该病在急性发作时需要尽早救治,否则可能会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近来随着AMI患者的逐渐增多,在护理及治疗方面的工作在不断增加,其对临床以及护理的要求也在逐渐增高。一般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对治疗的要求。急救护理是院内近期开展的一种高效护理方法。将临床的普通护理主动化,为治疗节约了时间。急诊护理优化了医院常规的护理模式。首先是在接诊方面的优化。在急诊处开设了绿色通道,减少了挂号等浪费的时间,无需再等待医嘱,节约了救治的宝贵时间。依照AMI患者的病情差异给予不同的安排。症状轻微者可以先在科室由医生给予治疗,而严重者则可直接进入抢救室救治,以防耽误严重者的救治,这样可以保证了护理的流程完善。其次是在交接方面的不断优化。该项优化增加了医护之间的转运,提高了护患间的交流,进而减少了可能出现的纠纷。最后是对护理方面的优化。通过加强对护士的学习培训帮助提高医院的接诊水平。
“单位的收入就应该是单位的钱,单位的钱自然就应该单位来用”。这是我国的一些单位、部门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陈旧观念,如果实行综合预算,一些部门就会受到其他部门的约束或影响。因此,在对综合预算的认识上,一些部门难免会落后。鉴于此,在实施财政部门综合预算时,首先需要镇政府专门召开动员大会,要求各部门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严肃纪律、优化管理等,以使综合预算的顺利实施得到保障。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将财政综合预算的实施意义进行宣传,使大家广泛认识到加强部门财政综合预算的必要性,转变传统的陈旧财政绩效观念。
(二)精心算账
为了使财政综合预算的方案能够切实可行,镇财政所应当始终坚持“分工负责、集体研究、统一领导、精心算账”的原则,以使预算的编制工作能够落到实处。
1、自报部门年度收支预算
在每一年的第四季度,财政局都会下发财政预算的要求文件,对各部门第二年的部门综合预算的编制方法和编制要素进行布置和规定,将各部门的年度收支预算自行上报。
2、调查财政局组织人员
根据财政政策的相关规定,与部门的财政实践相结合,将部门的年度目标收入计划进行核定,调查财政局组织人员。将在上级所出台的政策中被取消的收费项目、规定要调减的收费标准、上年完成的收入中有一些一次性因素存在等情况减少,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高于上年所完成收入的部门收入目标计划。同时,督促各科室对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情况如人员类别、业务需要、工作范围等进行核定,对财政局组织人员的开支也纳入到精心算账的范畴。
3、汇总初步核定收入和年度支出预算
根据量力而行、稳妥、积极的原则,由财政局对初步核定收入和年度支出预算的汇总进行集体研究,并加以修正,核定初步的方案之后将结果反馈给部门,并征求不同意见。对有意义得意见进行采纳后再一次汇总、修正,然后将最终的方案汇总上报到县政府等逐级审批,得到批准后就执行,执行时各单位将其分解,细化到各部门。
(三)下达预算
当年度综合预算得到批准后,镇财政所应当立即召集所内各部门财务科长、主办会计等参加工作会议,正式下达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加强收支预算,进而加强财政综合预算。
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
(一)监督检查
1、完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其一,将乡镇财务的开支制度加以完善;其二,凡是乡镇投资建设的项目,都需要科学的处理,并且按详细程序报以审批;其三,将乡镇干部的福利待遇、奖金津贴等进一步规范化以及招待费规范等;其四,加强会计工作力度,争取做到财政票据健全,落实内控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有关明文规定。
2、加强工作指导
作为上级财政部门,需要加强对于乡镇财务的领导与组织,要明确监管职责,并且积极着手指导乡镇财政监管工作。
3、建立信息通报、反馈机制
在乡镇,需要建立出信息通报制度,及时的将乡镇资金的管理方法以及拨款的相关文件以抄送的形式送达到各个监督以及财政部门,以方便其了解乡镇财政的详细情况,确实的担负起财政的监督工作。
4、加强乡镇财政监管能力建设
其一,将乡镇财政职能加以健全,选取具有高素质的干部充实到乡镇财务队伍当中来,从而完善机构人员的有关管理;其二,加强市县一级的财政监督,合理的保证财务监督工作得以正确的开展下去,从而确保监督检查的质量得以提高。
5、着眼规范,加强收入监管
其一,明确税收的实际归属,加强税收源头的监管,在摸清楚税源底子的情况下,着力与协商税收的实际归属,为以后的税收监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加强乡镇与税务机关的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网络资源共享,从而达到财政与税收机关同时治理税收的目的;其三,建立、完善乡镇财政监督机构,配备出专门的人员负责税收的征管以及税源的监管工作,做到及时的、全面的控制乡镇税收。
(二)投资评审
财政监督管理的投资评审具备独特的专业技术,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财政投资评审将工程造价、经济分析、财务会计等专业技术有机结合,对具体的项目进行具体的综合评审,增加了镇财政所在投资项目管理及监督上的专业水平和技术支撑,使项目行业的规范成功、科学地与财政政策对接,强化财政监管手段的多样化、科学化、有效化、专业化。
财政评审所独有的这一特征,体现了其与财政常规监管手段、机构的本质区别。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作为财政部门内设的事业单位,是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投资评审业务从有关处室中分离出来,主要承担财政投资项目的概预决算审查等技术性工作,是财政实施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财政投资项目呈现来源多样化、工程技术复杂化、评审难度不断增大的特点,对财政投资项目实施全面评审,只有及时、有效、充分、真实地掌握大量的第一手信息和资料,进行全面的、定量的技术性评审,才能实现财政投资评审对财政投资行为进行规范,切实提高财政投资效益的重要作用。通过提供专业技术评审,围绕部门预算改革,建立先评审,后下预算、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先评审,后评价的制度,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三、加强财政制度建设
健全与完善财政的内控制度,从而加强财物的管理,逐渐完善乡镇资金管理、监督以及奖励机制,确保国有资产能够保值增值,而对于部分已经被证明了能够有效的实施下去的财政制度,例如招标,投标的管理、专控商品的申购等等已经得到了公开,并且需要坚决的执行完善监督、监管机制,不断的加强预算监管。
其一,对于乡镇的预决算的编制执行检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将乡镇收入的基础加以扎实,进一步的细化与量化支出结构,然后再科学的管理乡镇预算的编制;其二,对于预算的调整以及追加都需要履行真正的审批程序;其三,做好预算收支工作的透明度工作,将乡镇监督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然后加强对其的审查与监督工作;其四,严格的控制乡镇财政,尽力避免无预算的资金拨付以及超多预算的资金拨付;其五,有机的结合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与预决算的执行实际情况,将绩效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有效执行作为干部政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财政内部管理
(一)营造内部管理环境
对于整个财政工作来说,内部管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领导者需要重视内部管理,并且全力支持负责这一块的员工开展好内部管理工作,极力的为内部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展环境。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要要求领导能够重视内部管理工作,做到经常的监察、督促;其次,做好积极带头作用,为其他干部、员工做好表率作用;最后,面对违章违纪要严格监察,不能。只有将内部的管理环境跟上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才能够带给财政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规范内部管理活动
相比其他管理活动,财政的内部管理就相对复杂了许多,但是真正的做起来还是有章可循。抓好内部财政工作,需要照章办事,不能够随意的操作和违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认清财政内部管理工作。
五、加强财政收入征管
首先,需要加强财政收入的预算管理,做好对预算内外资金收入解缴,入库及财务会计制度执行和票据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培植骨干、稳定财源、提高收入质量,切实保证财政收入真实、可靠、尤其是预算调整和执行的程序性接受当地人大的监督和控制;再者,要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按规定及时,全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能私设小金库,坐收坐支,建立健全各种票据的领发使用。缴销和保管制度;三,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要淡化非税收入归部门和单位所有的传统观念,建立政府非税收入新理念,明确非税收入“其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属政府,管理权属财政”,将部门履行政府职能收取的全部财政性资金纳入财政管理,实行综合预算,统筹运用。
六、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规范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和核算方法
各部门需拨付到乡镇的的预算内和政府性基金中安排的项目姿金,由部门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县财政审核后下达指标,县财政根据下达的指标数直接拨付到乡镇支出户,由上级补助或县财政预算内安排给村或企业的项目资金,县财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中心账户或企业账户。各部门需拨付到乡非税收入中安排的项目资金,由部门填写“非税收入财政拨付申请单”,由财政直接拨付到各乡镇支出户。各乡镇拨付到村的政府性基金、非税收入中安排的项目资金,由乡镇填写“非税收入上缴下拨申请书”,财政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心帐户。各乡镇收到项目资金后,乡财县管的单位由核算中心记拨入经费,其他乡镇也要记拨入经费,不得挂暂存款科目,支出时记经费支出。由县财政直接拨付到村级财务中心或企业帐户的,乡镇凭财政给的代拨款凭证和相关支出发票借记经费支出,贷记拨入经费。通过这样规范后,减少了资金的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同时也规范了核算方法。
(二)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在原来实行“两单一票”、一餐一报、内部通报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全年招待费列支标准从预算上进行控制,预算编制是规定一个招待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四是以公务员津补贴改革为契机,平衡全乡镇的收入差距。我县新的公务员津补贴发放标准已并执行,所有行政公务人员的津补贴,发放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每个单位的发放标准进行发放,年初县政府要组织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对各单位的津补贴发放数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规定巧立名目、滥发或超标准发放津补贴的,按有关规定对单位主要领导要给予必要处罚。
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一)控制公用经费支出
深化乡镇各个部门的预算改革措施,建立并且完善出一套具有标准化的财政支出体系,做到对于公用经费的严格支出控制。其一,参照额定标准,结合乡镇的实际经费情况,按照实际的规模以及智能提供公共服务;其二,给予适当的定额补贴;其三,给予乡镇中个别的小型企业一定的公费作为保底。
(二)加强财源建设
想要解决乡镇财政困难的最有效的途径在于积极发展乡镇经济、不断的壮大乡镇经济实力以及财政来源。其一,有效利用财政杠杆,从融入,投资资金、政策的倾斜、扶强促小等方面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实力。坚持乡镇的“智力型引入”和“资金引入”的有机结合,着力发展具有高科技、大规模的企业,从而使实地型企业得以快速度的发展;其二,不断的提高乡镇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树立出“服务至上、服务优先”的乡镇品牌,从而提升企业园区的综合水平;其三,作为领导,需要积极的引导乡镇农民挑战相应的产业结构,逐步的推动农业向产业化的经营方向发展,并且推动农业向着专业合作发展,从根本上的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其四,积极发展乡镇的地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