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家安全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家安全观论文

篇1

二、加强客户用电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

调度控制中心对接入系统的客户分别从电网运行、设备状况等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对于因供电侧原因影响客户安全供电的隐患立即进行整改,对于客户方面存在的隐患公司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采取联合客户用电安全服务、明确资产界定和维护范围、严格入网验收和技术监督、规范客户调度协议、开展客户值班员培训实行持证上岗、建立健全电网预警预案机制、加强客户侧继电保护定值管理等措施,提高电网管理水平,确保系统、设备处于安全状态,使客户安全供电工作做到可控、能控、在控。

2.1对于部分较早建成的客户用电安全管理通过深入开展安全用电服务工作,深入客户侧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客户整改,从客户的供用电合同、客户接线情况、客户设备状况等方面进行梳理,确定生产营销各部门参与范围。由调度控制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分别负责,从供用电合同和调度协议的签订履行情况、供电设施和运行方式、客户第一断路器和进线总断路器定值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建立完备的停送电联系制度和程序,是否建立完善的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是否建立完善的变电站运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否制定供电中断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计量装置及附属设备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用电的其他重大隐患和问题等方面,开展客户安全用电服务工作,实行客户安全用电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2对于新投产的客户用电安全管理客户投资的输变电设备在投运前与客户签订运行维护协议,明确双方的资产界定和维护范围,保证不出现维护责任的空白点。严格对客户输变电工程的验收和技术监督工作。组织各专业的业务骨干参与验收,并将验收意见及时反馈给客户,督促整改后进行再验收,直至隐患和缺陷全部排除方可签订供用电合同。要求客户输变电工程投运后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设备检修、巡视、预试和年检,保证设备和通道的完好。针对客户对供电质量的高可靠性要求,制定对客户供电的应急预案,并贯彻执行。同时,加强对县供电公司侧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定年度预试检修计划,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协助客户进行检修工作,发现缺陷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健康运行。在迎峰度夏期间安排输变电设备红外测温,发现问题及时消缺,保证在高温大负荷期间设备安全可靠运行。为了切实提高客户值班员业务能力,对于新投产客户在签订调度协议时明确客户值班员必须取得上岗资格证后方可与调度机构联系业务,确保启动送电和正常业务能够正常开展。对于已取得上岗资格证的人员,结合停送电联系人培训班的工作,邀请其参加培训,从而保证客户值班员业务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2.3对于调度专业客户用电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客户预警预案机制。在大型检修及重大方式变更前,坚持提前告知客户停电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及可能造成的后果等,并下达预警通知单。制定详细的保电方案,包括方式安排、保护意见、调度操作原则等,经调度控制中心负责人批准后由调度员执行。加强调度员对预案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对于比较复杂的预案,组织进行演练,提高调度员对预案的熟悉程度,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调度员能够快速反应,将损失降到最低。重新修订《电网大面积停电预案》《变电站全停预案》等应急预案,责成客户制定非电预案,形成一体化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调度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坚持每年开展一次联合反事故演习,演习内容将客户安全涵盖在内,邀请客户观摩演习,提高客户值班员业务技能水平。

篇2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使在校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大学和今后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安全概念在外延和内涵上都有大幅的扩充和加深。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范围,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开始对高校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应在大安全观的框架下,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结合,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

非传统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但直到目前,学术界对“非传统安全”尚无被统一认可的权威定义。通常认为,相对于以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外交安全为核心内容的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更关注那些由非政治因素、非军事因素和非外交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的生存、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稳定发展等方面造成重大影响和威胁的安全问题。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一方面,部分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从传统安全中演化而来,只是各自的具体成因、安全主体、涵盖范围、关注重点的不同。另一方面,两者研究的主要焦点和由此形成的路径却有本质上的差异。余潇枫、林国治认为,传统安全更关注“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技术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战争—和平—不可持续安全—战争”的循环式路径。而非传统安全则更关注“非战争现象”,主要是通过价值来应对安全的挑战,形成“发展—和谐—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上升式路径。

(二)非传统安全的主要内容

非传统安全问题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社会公共安全、金融经济安全、科技信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其他安全领域。一般认为,第一,社会公共安全指社会全体成员公共生活的安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和重大等内容。第二,金融经济安全指国家金融经济秩序正常,根本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以维护国家经济正常运转为核心内容。第三,科技信息安全指国家科技发展、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安全。第四,生态环境安全指人类的生产、健康和生存环境等的安全。第五,能源安全指为保障一国的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通过维护能源供需渠道,规避对本国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的重大威胁。第六,文化安全指维护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及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其遭到外来破坏和颠覆。第七,其他安全领域。如人口安全、宗教安全、生物安全等。可见,非传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不仅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必然要遇到的问题。因此,掌握包括非传统安全在内的一定安全防范知识和方法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显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现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教材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稍显欠缺,内容也不够完善。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急需更新。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基本还属于传统架构,并没有从整体上完成对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三是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传统的安全防范教育,对新出现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如何开展这方面安全教育的研究也显得模糊。因此,将非传统安全的内容纳入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利于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对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一般认为,非传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安全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尤其是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高度关注。因此,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加强非传统安全的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与时俱进,主动地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树立新的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更密切地关注和应对当前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的威胁和影响。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里思想单纯,安全意识淡薄,往往不太关注自己的安全,对各种安全隐患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这当然也包括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相关安全常识和社会经验而处置不当,给自己、学校、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目的在于帮助他们提供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学会在学习生活及社会活动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防范各种对自己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临危不乱,逐一化解,确保自己的健康成长。

(四)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战略机遇期,综合国力发展迅速,GDP总量已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在等着我们去克服。从国家安全领域来讲,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瞬息万变的因素,切不可掉以轻心。从高校的安全稳定来讲,境外敌对势力以高校大学生为重点目标,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手段,加紧各种渗透破坏活动。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对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宣传,散播诋毁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息,煽动民族分裂等破坏活动等。可见,高校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仍然较大。因此,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将有利于抵御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有效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策略及途径

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程,各高校需要转变安全教育观念,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优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强化非传统安全的实践演练,全面提高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

“学生安全无小事”。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转变观念,增强大学生安全的责任意识,在把握当前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大学生非传统安全的研判,做好教育,备有预案,深入推进安全、稳定、和谐校园建设。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关注非传统安全问题对高校的新威胁,在思想、安全层面上加强对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切实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学校保持安全稳定。

(二)与时俱进,积极扩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

以往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关注传统安全问题。但是,在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的新形势下,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却未能及时纳入我们的安全教育中,这就使得高校的非传统安全教育严重滞后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给大学生的个体安全和校园安全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因此,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的扩大,应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拓展非传统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1)经济安全教育;(2)生态环境安全教育;(3)信息安全教育;(4)流行疾病安全教育;(5)科学文化安全教育;(6)校园恐怖暴力安全教育;(7)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安全教育;(8)重大事件、敏感日期、个体突发事件的安全教育等。既要关注国家安全,又要关注个体安全、社会安全、地区安全和全球安全等,使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实现常态化、系统化。

(三)优化方式,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将大学作为一种生非传统教育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来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起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第一,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第二,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结合“两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 “两课”的教学中。第三,贯穿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 通过主题班会、特色活动、专家讲座、图片宣传、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此外,还可以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爱国爱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感恩教育之中。

篇3

中图分类号:B0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11-02

“高校文化安全”是指高校大学生群体所坚守的民族文化和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因外来文化冲击而动摇,使自身情感和行为长期保持一种安全稳定的状态。当今的文化交流与交往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产生一些国家意义上的文化安全问题。而作为整个国家文化安全体系重要基石之一的高校,历来是知识荟萃、思想争鸣的文化集聚之地,是发展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锋力量,其文化安全程度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乃至民族的振兴,因此,维护好高校的文化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一、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扩张,文化安全特别是高校文化安全愈来愈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为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和侵略,那么必然会对本民族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进而危及到整个国家的安全。而高校文化安全又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石。所以,加强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是应对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与科技优势,大力推行文化帝国主义,通过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而部分大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在各种繁杂思潮的影响下,很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使高校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三)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精神需要炎黄子孙去传承和延续,而高校大学生恰恰就是肩负这一伟大使命的重要使者。所以,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对民族文化安全意识淡薄与缺失的现状,大力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不仅可以在与多元文化的剧烈碰撞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且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造成的冲击在高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代大学生大都生活在国际化气息浓郁的社会氛围中,一部分大学生立场不够坚定、信仰不太明确,其思想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动摇了他们的价值信念。这就需要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用占领高校学生的思想阵地,让他们在中国社会主义土壤上健康的成长。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现状

(一)强势经济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客观上为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移植到我国高校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为后盾,大肆采用各种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利用各种物质产品对我国高校进行文化渗透,在物质消费中将这些文化移植到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价值观等方面中去,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生活方式的西化将从根本上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大厦的价值向度和思想基础。

(二) “文化帝国主义”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是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重点。他们凭借雄厚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文化传媒力量,不断输出自己的文化产品,大肆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推行“文化帝国主义”,企图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来控制别国,进而削弱别国的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控制别国文化的目的。高校是信息传播最集中的中心之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全球文化互动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方面有特殊的优势,所以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文化渗透的重点。

(三) 文化网络化对高校文化安全带来的影响

时下,网络正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迅猛发展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尤其是给高校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部分大学生认识和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抵御外来诱惑的能力不高,导致部分大学生精神空虚、迷失自我、价值取向歪曲、责任感淡化等问题的产生和蔓延。

三、维护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策略

(一) 构筑文化安全预警与防范机制

维护高校文化安全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应着力构筑高校文化安全的预警与防范机制。因为任何一种危机,都有一个由孕育、发展到爆发的过程。为此,我国高校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文化安全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托宣传部、校团委、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对那些可能会危及到高校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进行鉴定和识别,科学分析这些不安全因素对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程度,及时、准确地做出预警反应,增强大学生的文化抗干扰能力与鉴别能力,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充分发挥高校公安派出所文保职能,加强与公安、教育、文化、共青团等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度,从内部防范入手,形成文化安全保卫工作的合力,构筑起严密的文化安全防范网络和保障体系。

(二) 加强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高校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强势经济的文化影响,正确认识文化帝国主义的实质和网络文化的双重性;要注重加强国家文化危机意识的教育和传授,使高校大学生能够对当前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威胁产生危机感,从而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有效抵御文化风险。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高校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传播先进文化的基地,而基于目前高校部分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的现状,我们必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大学生文化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主题,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精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作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发展基础,使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明辨是非、把握方向、正确认识,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使高校文化安全得到维护。

(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面对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强权的巨大压力,我们只有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培育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和自豪感,才能坚守民族文化根基,才能有民族文化安全意识的真正树立,也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本质是要别国人民逐步淡化甚至抛弃本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转而信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 打造网络文化安全平台,维护高校文化安全

网络文化对高校文化安全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鉴于此,首先,高校要善于运用网络工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网络文化中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网络世界中唱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其次,高校要实施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正确把握网络的宏观导向,争得网络文化的话语主导权,为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网上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安全的网络文化环境。最后,要充分整合包括校园网、BBS和贴吧在内的各种网络媒介形式,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传播体系,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将先进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构筑一道坚实的网络文化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 于滨.略论文化安全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篇4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99-02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信息的变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着决定地位的政府信息,不仅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其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完成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信息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政务信息的公开必须依托各种载体向社会公众传达,其中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站、QQ、邮箱、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公开的新载体。

新技术力量威胁的不再是个人,更会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网络的失控意味着政府机构信息渠道、任何媒体信息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味着整个国家将失去了武装,信息无法沟通、组织,国家的公共生活全面瘫痪,所有的安全感都面临着新的危险。在网络建设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才是发展的是重中之重,让整个社会重新理解网络空间存在的风险,构造新的防范体制,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网络安全管理缺乏整体策略,实际管理力度不够

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绝大多数省市、地市和县市级都建有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观其质量和水平,却是参差不齐。从信息化建设层面来看,各级地方政府网站信息平台虽已搭建起来,但由于受条块分割、信息壁垒、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等的影响,各地门户网站的建设良莠不齐,阻抑了全国范围内信息公开的展开。网络载体建设手段的缺失导致政府所拥有的绝大多数信息平台均处于闲置或者封闭的状态,信息公开变成了花架子,政府和群众双方不满意。国家相关信息安全部门发现,在境外有上万木马程序和僵尸网络的服务器,通过后门程序远程控制了我国上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由于是政府的官方网站,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关键技术薄弱,水平和质量不高,严重依靠国外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更多地体现其移动属性,而携带方便、操作灵活、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取代了传统计算机,成为应用领域的新宠。但大量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除却自身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对国家安全层面的隐性影响,主要表现为:(1)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来源于国外开发商,其底层的安全监管国家无法掌控;(2)大数据的发展依托于云存储,但无论是终端用户的个人信息还是企业信息,甚至是政府信息及军事信息,乃至于国家信息都使用这种技术保存在其国外的服务器中,使得国家的监管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信息泄露的概率大幅度上升;(3)定位技术的全球应用,使得其他国家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对我国的移动用户进行跟踪,随时定位及监管,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一些安全保密的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信息完全失窃,丧失了安全性与机密性;(4)监管效力降低,利用自由加密和解密技术,大量的国外用户的暴力信息及组织的宣传信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大量传入我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多头管理,规则冲突,无法难依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是益严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原则应该首要考虑国家的安全,防止国家的机密信息大量外泄。现阶段从从国家法律层面来看,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法律。而现行的一些行业公约虽然在一定程度对移动互联网有调控作用,但过于陈旧与单一,两者的发展速度处在一个不均衡的情势下,网络的超前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所对应的法律解决手段缺失,形成大量的空白区与真空期,对网络的发展更是巨大的阻隔和威胁,特别是对一些网络犯罪行的法律定义界定模糊,外延和细节的定义说明不明确,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取证和实证困难重重,更缺少有力的武器打击网络犯罪。

四、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重产品、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

和平时期,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淡漠,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公民的国家建设参与意识降低,更多的人关心是经济建设与发展,总是认为国家安全有政府和军队,和个人无关。而实际上我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受害国,与日益突出的互联网安全问题相对应的是公众安防意识的空缺。

1.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虽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很多政府部门宁愿亡羊补牢也不事先做好防范准备。通过对实际发生的案件分析我们发现,在发生事故后安全团队组建的难度和资金投入无疑是巨增的,利用维护修补技术不仅无法挽回损失,而且相关的网络安全部门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通过提高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预算,加大设备与技术的投入,定期对技术人员和相关从业者进行培训,组建技术沙龙,完全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指数,提升网络安全级数,保障网络安全。

2.安全观念缺失,安全操作知识难以普及。互联网在我国大面积的普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促进,同时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两者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同步增长,而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化工作的起步晚、程度低、速度快、范围广,一方面的承接平台和应用人群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安全技术人员数量少,防范水平差异万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普通公众都应该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没有开设安全方面的课程,无论是个体安全还是国家安全在公众意识中不占主流地位,长期的教育缺失,使得民众的警醒性降低。

3.提升技术协作,构筑动态安全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单一的网络平台安全防范已经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问题,千变万化的、不可预测的、无法掌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而呈现出更大的显性,而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的多样性也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一两个技术人员或安装防御系统就能完成的,当前状态下,迫切需要建议组建一支跨行业、部门综合的队伍,利用这种界域的融合,构建全社会认可的安全理念。更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管理制度协调,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事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往往来自多个部门,这种混乱局面造成了重复投入、协调困难,而随之的管理也出现了方向冲突、力量不集中,对国家层面的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投入统一的布局、管理监督,难以形成向心力,造成应对突发状况响应缓慢,扩大影响程度,加重破坏程度。

4.秃闲腿瞬哦倘保机制僵硬。在实施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通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和电化教育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上,建立起高效的办公系统和内部网络管理、教育、考核等管理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建设时期,如何与外包的网络公司沟通,建立符合本系统特点的信息化网络是对信息化人才的基本要求,技术因素不是重点,而如何让技术人才有本部门特色才是发展的过硬要求。网络安全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能力合作的全系统工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技术的优势,人才的作用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技术人员的地位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网络安全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全球范围内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随着政府各部门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国际间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公开的载体的安全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一个技术上可行、设计上合理、投资上平衡的安全策略已经成为成功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佳.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4.

[2]《互联网时代》解说词――仁山智水[EB/OL].http://,2015.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Policy on the Open System of Government Affairs

ZHOU Yi-tao

篇5

一、知识产权制度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影响的分析

总体来看,知识产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很多领域的技术和科技安全,妨碍了我国政治主体及经济主体稳定地获得技术的能力,同时,威胁到我国拥有较大优势的部分资源的利用。但是,虽然现象反映本质,但现象背后的本质往往与现象并非简单一致。如何看待知识产权制度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系仍然是个困难问题。

(一)、TRIPs协议与我国的利益。公认的事实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认为包括减少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在内的整体一揽子协议会(给他们)带来利益。”[1]有些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等领域都获得了利益。[2]但是,研究表明,就TRIPs而言,获利最多的是美国和欧盟。甚至连澳大利亚这样的较为先进的国家的统计数字都表明,上世纪90年代,其付给外国版权人的费用比获得的费用多出了12亿澳元。而保护按照TRIPS协议而延长期限的专利付出的代价高达38亿澳元。在澳大利亚的专利也主要有外国申请人获得。[3]因此,TRIPs协议本身是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整体妥协的产物,应该认为,发达国家许诺的开放农业、纺织品市场等承诺是以发展中国家接受TRIPS协议的负担为代价的。在世界贸易组织乌拉圭回合会谈中,TRIPS作为一揽子协议的一部分是相对合理的。但是,仅就TRIPS协议本身的合理性而言,严格保护知识产权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医药专利对公共健康的影响等方面,严重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但是,作为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TRIPS协议是否完全是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承受的负担呢?在战略层面上,TRIPS协议是否也符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的判断-“有利有弊、利大于弊”呢?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中国已经建立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且卓有成效。例如,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国内申请人在专利制度实行的近20年时间内,已经申请了314771项发明专利,占全部发明申请的近50%.从专利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对高校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调查表明,70%以上的人认为专利制度对于鼓励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有很大或者较大作用。由于专利、版权等不断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科研经费的回收,刺激对于科研经费的再投入。[4]由于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存在,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私营经济体和新兴计算机、生物等产业经济体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按照学者的划分,我国属于科技发展中国家。[5]不可否认,尽管我国有着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我国仍然属于技术进口国家。因此,即便是没有TRIPS协议和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技术贸易方面,我国仍然会处于进多出少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我国的发展阶段造成的,是不可逾越的。不过,尽管我们仍然处于技术进口的地位,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给我国带来了大量准确而廉价的技术信息,同时,更关键的是,专利和版权制度的存在,刺激了国内的创新增加。总之,国内早已经实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担的TRIPS义务对我国国家利益的影响也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在TRIPS与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性质上,结论只能是,兴其利,除其弊。

(二)、知识产权制度与国家经济安全。知识产权制度是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站到国家战略目标的高度,才能正确认识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影响和地位,也才能制定正确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而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促进发展的经济战略。借用外国技术和资金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来看,也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500家最大规模的跨国公司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从高科技的摩托罗拉公司到生产饮料的可口可乐公司,从德国的西门子到日本的丰田,这些企业所以在中国投入巨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着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尽管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认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本身既不能提供必要的也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使外国公司在特定国家投资。”[6]但是,应该指出的,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那么,在引进跨国公司投资时,必然面临更大困难。例如,诺基亚公司认为,应该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行业和国家做生意,以保护自己的研究开发中有价值的成果,进而享有创新带来的市场收益。[7]对于诺基亚这样的公司而言,知识产权战略是其经营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东道国没有知识产权制度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认为,知识产权制度并非是引进外国投资的充分条件,但在其他政策和条件的支持下,知识产权制度是引进外国投资、特别是高科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必要制度条件。由于我国加入了TRIPS协议,以积极的姿态保护各国权利人的知识产权,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直接投资。由于资本利润的实现总是需要以一定的技术为前提条件,而专利制度能够为资本带来垄断性的利润,因此,资本的进入、特别是直接投资(FDI)的进入,往往以东道国是否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前提条件。[8]由于我国建立并实施了知识产权制度,为外国资本的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刺激了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在2002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资(FDI)流入国。而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就业机会、贸易赢余和制造技术,关键的是,外国直接投资必须以有形的资产(工厂)为必须载体,因此,避免了外资快速进出所造成的金融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同时,事实表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经济繁荣、人才培养、观念更新等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9]实事求是地看,我国比较成功地实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目的。[10]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我国在引进外资的进程中必然遇到更大的困难。从这个角度上讲,知识产权制度在保护了外国申请人利益的同时,也为我国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尽管知识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但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我们就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三) 、重提“弱保护”的谬误

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发生这种现象,许多人以国内经济发展或国际贸易增长的理由反对将知识资产的产权界定为私有,反对给予知识资产的生产者以法律上的保护,”这种理论称为对知识产权的“弱保护理论”。[11]弱保护的四条理由为:节约国家资金,推进地方工业,有助于取得技术,减少了依赖性。[12]其中取得技术和减少依赖性是与国家安全、特别是技术安全相关的概念。这里重点说明这一点。在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想取得技术的完全转移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技术转移尤其是成套技术转移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能获得成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以及完备的技术支持力量的情况下,即便是通过反向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资金投入和研究,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其结果是模仿者的产品在技术水平上仍然没有竞争力。因此,所谓有利于取得技术,只能是取得不完备的技术方案,往往在经济上没有效益,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没有空间,不利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而减少依赖性的前提假定之一是国内不产生任何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同时,也不产生任何技术创新。同时,也假定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是绝对的,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不存在依赖关系。但是,如果取消知识产权保护或者实际上减弱对知识产权保护,最终的结果是技术创新发生的机会更少,投入科研的资金逐渐降低,使发展中国家反而更加依赖外国的技术供应。

从美国报纸专栏作家Walter Lippmann在1943年第一次使用“国家安全”这个概念以来[13],现代国家安全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国家安全中军事安全之外的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内容明显增加,而且,这些非军事因素的所谓“低级政治”因素不仅开始占有量的优势,而且在国家利益中的权衡中急迫性普遍加大。同时,虽然传统上“每个国家都独立地追求本国的安全,把他国视作不安全的现实因素或潜在因素”,目前看来,尽管我们不能“幼稚地否认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目标的同时,有些国家仍会受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诱惑,试图在和平的较量中称霸地区、称霸全球”,但是,由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加之各国利益、各种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复合影响,“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已经成为一种新安全观,安全的要素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国家,安全的手段也“从对抗性军事手段转变为合作性的非军事手段”,[14]可以认为,围绕知识产权的斗争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把知识产权作为“国家安全”的手段,其性质应该是“合作性的非军事手段”。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有着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知识产权不仅是负担,也是增强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手段,知识产权国际化不仅意味着义务,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权利。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消除其弊端,不断增强我们的经济和科技安全是我们的根本利益所在。

总之,虽然知识产权国际化使知识产权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利益之间有一定冲突,但是,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作为一个国内制度的一部分,仍然起到促进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产权制度之一,另一方面,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引进发达国家技术、知识和信息的必须制度[15].因此,谈论取消知识产权制度或者降低“现有专利、商标、版权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几乎不可能的”。[16]讨论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战略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前提也是如此。我们只能在现有的国际和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之上尽力维护我国的安全和利益,而不是其他。

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笔者认为,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在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创新动力的同时,承担国际义务,同时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可行的。

(一)、加强科技研究开发投入的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在承担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义务的前提下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根本之道。

知识产权制度的主要作用通过赋予创新者对于研究开发的投入而产生的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垄断市场的权利,从而使其有机会收回投资,进行科研开发的再投入,进而刺激科技创新不断增加,最终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安全。学者认为,“全球问题所凸现的经济安全是一种重视并竭力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经济安全”。[17]只有提高经济整体实力,才能保证国家安全。而技术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为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了的。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决定了资本家利润的高低,只有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经济主体才能获得超乎平均利润率之上的垄断利润,进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生存。[18]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也就是保证投资科技研究开发的市场经济主体能够获得相应的补偿的机会,也是保证投资科技研究开发积极性的最佳制度资源。弱化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是削弱创新积极性,最终导致技术落后和经济发展的障碍。

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国家或者国家出资的各种机构是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因此,在不断改革科研体系,使科研主体逐步转化为企业的同时,以加大国家投入来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仍然是我们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坚持的政策。同时,除了数学、物理等基础性科学研究之外,我们都要把获得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权作为科技评价体系的重要的、基础性要求,改变过去那种科技评价体系与知识产权制度并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占主导的“双轨制”。应该看到,作为技术层面的创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果不能转化为知识产权,进而为技术进入市场创造一个基础条件,任何评价体系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投入生产,而不是形成论文束之高阁。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设定的制度给予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给了技术创新者参与市场分配的条件以及获得利润的期待权,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能够保护其创新投入的回收,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并非是直接回报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并不会保证其创新投入的回收,因此,知识产权制度会引导科技创新的市场化,迅速提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同时,知识产权制度的这个特点也使国家的制度成本降到最低。国家只提供了制度资源,不需要为科技创新的成果提供任何额外投入,而是使经济收入与市场相联系,以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取得回报。而且,大量无法取得市场效益的技术信息会很快以详细、透明、无偿的方式成为生产、科研的基础资源,使社会信息化,进而提高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政府主导的科技评价体系完全不具备上述效果。科技创新围绕政府主导的科技评价体系转,导致大量科技创新投资和人力投入被浪费,同时,科技评价-推广的体制也面临着巨大风险。在没有专利保护的前提下,政府出面组织推广的技术可能落入专利权人的权利范围,不仅会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而且由于专利权受法律保护,获得推广技术的经济主体可能不得不赔偿专利权人的损失,甚至导致生产线下马,产品不能生产、出售。在市场经济模式下,科技评价本身也产生了新的困境。例如,评价错误给投资人造成了损失,由谁来承担责任?在科技评价体系下,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因此,今后,“技术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市场与社会系统”。[19]

路甬祥认为:“我国原创性的技术创新和重大发明专利稀缺,-其主要原因与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有效体制与动力机制有关。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尚不健全,保护力度低,损害了技术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政府在技术发展领域中的职能与市场职能还常常互相混淆”。[20]笔者认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加大科研投入是保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科技安全的根本之道。

(二)、制定并实施合理知识产权战略,趋利避害,保护我国知识财产,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必由之道。

我国是有着一定创新能力的大国,同时我国也有着丰富的、可能成为知识财产的各种资源。在承担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义务的前提下,尽力扩大我国占有优势的知识财产保护的范围,有利于其市场化,必然有利于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会提高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安全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21],我国仍然缺乏一个宏观层面上的知识产权战略,同时,对于已经形成共识的知识产权政策,由于机构叠床架屋、职能划分不清等原因,也难以实施。这十分不利于我国从知识产权制度角度保护国家安全。我国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人类基因资源。如果不能得到恰到好处的保护,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也使我国的安全利益受到损失。例如,从文化安全和经济利益双重角度看,美国迪斯尼公司演绎我国古代故事“花木兰从军”,并没有支付中国人民一分钱。不仅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而且,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性和美国文化产业的高科技性的吸引力,美国版“花木兰”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扭曲,以及由于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对中国人民诠释自己文化遗产的权利的实际剥夺,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民集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带来了威胁。例如,哈佛大学某华裔专家在安徽为基因研究而私自采集中国人血液样本等等。再例如,我国的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传统工艺品也高度发达。而目前,生物产业、文化产业都是新兴产业,而生物技术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上述我国具有优势的传统资源。比较而言,这些都是我国的优势,因此,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劣势,搞清优势,保护好这些资源,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我们的优势,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在中长期保护我国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

我国的各类企业目前也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往往在面临诉讼威胁或者出现其他法律问题的情况下才关注知识产权问题,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战略造成了很大损失,并且将继续威胁我国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22]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下,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安全的例外条款,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自主知识产权是强化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的基础。所谓自主知识产权其实主要是指国内权利人所掌握的基础专利以及基础型计算机软件等。[23]核心专利或者说基础专利是经济安全、尤其是企业经济安全的基础。缺乏基础专利或者基础型计算机软件等知识财产,会给企业、进而给国家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例如,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就重要专利比较,美国有104,541项,而日本只有76,984项,因此,在许多专利诉讼中,日本企业受挫,在贸易中损失惨重。[24]再例如,微软控制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不仅在经济损害了各国国家利益,也威胁到国家的信息和技术安全。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创新决策,在新技术领域集中精力,不间断地在各国获得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手段。通过技术分析,集中力量,在发达国家编织严密的知识产权权利网络中不断打开缺口,才能打破它们的技术垄断、市场垄断和竞争优势,维护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技术安全和正常的市场秩序。

(四)、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团结世界上与我国利益一致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演进的过程中充分保护我国的利益的必要手段。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关于知识产权的权利和利益的不平衡是客观的,斗争也是客观的。在一揽子协议的诱惑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重大妥协。但是,随着TRIPS协议执行过程中带来的各种有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问题不断出现,在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下的损失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有了客观基础。《多哈宣言》所反映的发展中国家在公共健康问题上的一致性就表明了这一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壮大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力量,完全有条件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上施加积极影响,使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向有利于我国的安全和利益的方向上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正在从“零和博弈”的模式发展到共存共荣的新型关系模式。我国的技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市场上也存在知识产权利益。按照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既团结发展中国家,又充分利用发达国家保护我国在知识产权上的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

三、维护国家安全的知产权对策

篇6

西北地区(甘青宁新)居住有多个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样,也是丝绸之路旅游发展黄金地带和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地带。然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丝绸之路和“非遗”旅游如火如荼背景下,该地区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丝路旅游协同问题凸显,对边疆安全形成威胁。本项目基于新国家安全观和协同理论,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国家文化安全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现。

一、协同发展的意义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亦非常突出。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型和变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危机凸显,对西部边疆安全、多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崛起形成巨大障碍。因此,加强遗产保护传承,破解困局,显得极其迫切。而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协同发展,一方面可以提升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效果,激发少数民族居民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实现活态传承,促进居民增收,促进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丝绸之路旅游价值,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提升旅游满意度,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两者互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现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存在巨大机遇和优势,但是,该区域发展现实却不容乐观,存在困境:第一,有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却无产业优势,更无协同实践优势和品牌优势,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产业化协同水平较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和扩散效应非常有限;第二,部分项目开发较好,但整体协同开发较弱,资源无法得到优化配置,个别地方存在资源闲置和破坏现象;第三,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加快和边疆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加剧;第四,理念滞后,思维陈旧,经验不足,缺少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度不够,依旧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第五,体制机制不活,管理僵化,无法激活民间资本活力;第六,居民意识和文化素质差,缺少相应技能,社区整体参与度不高;第七,缺少宣传,对客源市场的感召力不足。

三、对策分析

在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协同发展已经存在许多成功个案。要促进遗产保护和旅游互动,需要首先借鉴相关经验。

例如:阿拉伯地区骆驼赛非常疯狂,不但促进了本地旅游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骆驼养殖和销售。

云南号称“民族体育王国”,在实践中努力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体育文化和旅游结合,如“三月街”就很有代表性,融合民族节庆、体育元素和民族风情旅游,举办传统赛马项目,吸引东盟、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者前来。

贵州“斗牛节”十分红火,促进了本地经济。他们积累了不少经验:重视宣传;退出精品,杜绝浅层次开发;注重本地各级各类政府、学术界、相关企业、社区居民的合作和参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加强保障体系建设等。

因此,西北地区应该采取如下措施,破解困境:

第一,加强协调发展度。在拥有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的基础,努力形成产品和项目,和民族节庆、建筑、饮食、歌舞等结合,延长产业链条,从而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协同实践优势。

第二,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时文化的外表,没有文化的旅游毫无吸引力,也难以持久。应该通过多种模式,防止遗产流失,尤其要加大经费扶持来抢救保护濒危遗产,避免流失悲剧,确保民族传统体育费物质文化遗产既得到保护和展示,使得文化资源成为经济资源,并且得到优化配置。

第三,创新理念。及时根据时代变化,改变思维方式,客服依赖门票经济的思维陈旧,充分利用体育项目激情活跃的特点,得到旅游者青睐,满足其精神需求;同时改革管理体制,建设新的动力机制,激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本的活力。

第四,提高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意识,提升文化素质,通过培养形成相应技能,建设专门人才队伍,同时促进社区整体参与度提高。

第五,合理规划,力求在旅游和文化发展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最终通过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切实改变丝绸之路旅大于游的现状。

最后,加大宣传。再调查旅游者行为基础上,通过在网站上进行促销等途径,对项目进行包装,对客源市场形成巨大感召力。当然,要是实事求是,不可无中生有,胡乱解说,或者不尊重少数民族自己意愿。

参考文献:

[1]窦开龙.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民生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2]赵发田,李英奎,李蕾.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3]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

[4]张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七宣彝族哑巴节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

[5]唐蕾.章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州沙湾飘色为例[J].特区经济,2011(3).

项目来源:

篇7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南辕北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什么是核心技术?我看,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我国网信领域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树立这个雄心壮志,要争这口气,努力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正所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基础较好,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空间很大,有条件有能力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进步,关键是要理清思路、脚踏实地去干。

第一,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外国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我们都欢迎。

现在,在技术发展上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要关起门来,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否则总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追不上。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开放创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不然也追不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绝对了一些,没有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我们不拒绝任何新技术,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问题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年来,我们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的钱不少,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我看,主要问题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要围绕国家亟需突破的核心技术,把拳头攥紧,坚持不懈做下去。

第三,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在全球信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应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

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过一定范围论证,该用的就要用。我们自己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是自然的。可以在用的过程中继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如果大家都不用,就是报一个课题完成报告,然后束之高阁,那永远发展不起来。

第四,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要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不仅要把冲锋号吹起来,而且要把集合号吹起来,也就是要把最强的力量积聚起来共同干,组成攻关的突击队、特种兵。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美国有个所谓的“文泰来”联盟,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只配对英特尔的芯片。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要好,要在这方面拿出些办法来,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抱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抱着自己拥有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形不成合力,是难以成事的。

一些同志关于组建产学研用联盟的建议很好。比如,可以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这方面,既要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也要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也可以两方面联手来干。还可以探索更加紧密的资本型协作机制,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既解决上游企业技术推广应用问题,也解决下游企业“缺芯少魂”问题。

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理念决定行动。当今的网络安全,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二是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过去分散独立的网络变得高度关联、相互依赖,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不断变化,那种依靠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想永保安全的想法已不合时宜,需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三是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立足开放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四是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安全,要立足基本国情保安全,避免不计成本追求绝对安全,那样不仅会背上沉重负担,甚至可能顾此失彼。五是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这几个特点,各有关方面要好好把握。

第二,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物理隔离”防线可被跨网入侵,电力调配指令可被恶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窃取,这些都是重大风险隐患。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第三,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网络安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个技术漏洞、安全风险可能隐藏几年都发现不了,结果是“谁进来了不知道、是敌是友不知道、干了什么不知道”,长期“潜伏”在里面,一旦有事就发作了。

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摸清家底,认清风险,找出漏洞,通报结果,督促整改。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要建立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把企业掌握的大量网络安全信息用起来,龙头企业要带头参加这个机制。

有专家反映,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这方面,要加强论证,该统的可以统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以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民众都是有好处的。

第四,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哪些方面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哪些方面由地方政府保障、适度防范,哪些方面由市场力量防护,都要有本清清楚楚的账。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我们这里还用大刀长矛,那是不行的,攻防力量要对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目前,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我们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特别是我们倡导尊重网络、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赞同。

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对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比较稀缺,所以我们出台了很多鼓励引进资本的政策,比如“两免三减半”。现在,资本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

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早年在正定县工作时,为了向全国一流专家学者借智,专门聘请华罗庚等专家学者给我们县当顾问,有的亲自到正定指导工作。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有国家担当、社会责任,为促进国家网信事业发展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

篇8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职称论文。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相应措施

【Keywords】 coal enterprises;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level; correspond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D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94-02

1 引言

煤炭企业在安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安全生产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不断地规范安全的意识和行为,从而使企业文化的建设得到相应的改变,确保煤炭企业的发展[1]。随着国家的经济不断深入,我们必须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来确保煤炭安全生产,保证煤炭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 煤炭安全文化建设与煤炭安全生产的必要联系

安全不仅仅包含管理机制、装备等各项技术,还包括人的安全意识等各方面,只有在煤炭安全生产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安全文化的建设,而安全文化的建设,又能反作用于安全生产,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必须协调安全煤炭安全生产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环节之间无伤害、无事故的战略目标,最终保证煤炭企业的安全发展。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也是目前煤炭企业的重要任务,安全生产关系到煤炭生产职工的具体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员工作为安全宣传的对象,加强安全生产意识责任的落实,强化行动和操作水平,保障职工的具体利益使煤炭安全文化逐步改变,推动煤炭安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3 煤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煤炭安全发生事故的原因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主要是指相关工作人员安全文化素质水平较低,不能达到相关的安全要求。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矿山,是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量,但是由于农民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工作的经验中,常常顾着工作而忽视自身的生命安全,不懂具体施工方案,对于相关仪器的操作不能有序规范。因此,煤矿安全事故意识薄弱是煤炭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职工方面存在着操作失误的情况。实际上,煤矿企业所掌握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工程技术人员们已经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煤炭开采体系,然而,有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的微小失误就有可能会造成煤矿工作的大灾难。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着营私舞弊的现象。有的工作者思想态度不端正,他们没有对本职业投入足够的工作热情,并存在有假公济私和偷工减料的现象,这对于企业的整体结构而言具有不利影响,同时会造成安全事故频发。

第四,地面安全防范工作没有做到位。煤矿企业必须要格外注重地面上的安全防护工作,因为地面工作和地下工作同样重要,如果地面发生重大事故,那么地下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4 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炭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第一,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员工思想文化建设非常重要,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盈利,对于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的帮助,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在煤矿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争取为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员工思想文化的建设。在市场化不断推进的现阶段,煤矿企业相对来讲竞争力较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煤矿企业在生产中的市场地位,必须要加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吸引人才,不断反思和提高,只有把煤矿安全生产深入到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过程中,才能使得企业不断改革发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他们的财产和生活,维护煤炭企业员工的利益。

第二,必须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职责体系的完善,提高煤炭企业的质量安全。这主要是指质量标准对于煤炭安全生产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影响企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质量安全管理,煤炭企业各部门职责做到责权利明确划分,保证煤炭企业的质量问题,在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避免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对于企业开展安全质量工作要提前做好长远的规划,对于相关的领导队伍建设有步骤地进行,培养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推进,加强安全宣传意识,保证实际工作落实到位。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必须也要求煤炭企业员工上岗过程中持相关的证书,建立各项安全制度,对矿工进行及时地培训和安全教育,各部门之间也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同时,又要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从而使得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对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及时处理。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随着新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煤炭企业不断追求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必须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建设,从而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素养。目前,我们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与职工文化水平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任务,只有不断地丰富煤炭企业提供的建设活动和业余文化生活,才能将它们作为重要工作,实现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职工的整体素质不仅仅包括自身的职业道德,还包括职工的安全和业务技能两个方面。煤炭职工的综合素养虽然不断地提高,但实际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员工专业素养过于低下,综合素质不达标,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因此我们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通过相关的规定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目标,对员工的安全技术进行实际的规划,使员工掌握系统的工作内容,同时要培养员工树立相关的安全意识,帮助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得到有效的提高,完成煤矿的面积广、分部点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第四,必须在安全文化对煤炭企业生产重要性研究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研究煤炭生产的时效问题。在煤炭安全文化宣传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不断丰富安全建设的内涵,提高宣传的作用,加大安全文化建设理念和相应的力度,使其真正了解安全文化知R,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的掌握,帮助员工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进行配合[2]。同时,我们必须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其中的管理内容不断细化。煤炭企业安全工作的重点内容主要是在井下工作现场,帮助职工进行自觉行为,加强安全现场管理是整个安全工作的主要环节和重要手段,企业必须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实际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和管理,保证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煤炭企业在安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宣传,加强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意识,落实其相关的安全责任,树立相关的安全观念投入到煤炭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相关的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促进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多,建设难度的增加,做好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分析目前我国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现状,是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的前提。

二、施工安全的概念与意义

建筑施工安全在建设工程过程中以及维护工程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仅包括基本的建筑人员的人身安全,还包括建筑本身的安全、财产的安全以及对施工环境安全的建设,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其目标是保证安全生产、确保重大伤亡事故出现几率为零,将轻伤出现几率控制在百分之二以下或者更低,在保证工程结构完整与财产安全下确保工程的质量。

确保施工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施工人员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第一,保证施工安全,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积极性并提高建筑效率。21世纪以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对施工安全的重视以及施工安全的意识普及力度欠缺,导致很多重大事故,这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事件给施工人员的家庭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保证施工安全,让施工人员体会到对自身生命的重视与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强对施工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施工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保证施工安全,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谐发展。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对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有消极的作用,同时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积极进行建筑安全管理方面的改革,保证所有建筑资源的安全,同时维护了工程的完整性与优质的质量,不仅对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同时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归纳起来有六个方面:

1.安全施工重要性深入人心,但安全规章制度落实有待提高。重要性要靠制度落实,在安全施工理念方面各企业、项目部已基本达成共识,认识到安全施工平安落地就是财富、就是效益,各企业、项目部不定期地召开安全管理会议强调安全,定期地对工地安全进行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但仍有部分企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没有起到应有的刚性作用,只是作为管理的摆设。

2.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基本健全,但机构配置人员到位率较低。在安全生产许可证专项检查和日常工地巡查中可看出,各企业内部均建立了三级安全管理机构,“三类人员”证书的数量均符合建设部相关标准。但专职进行安全管理的人员不到位较多,证数多于人数,特别是三级企业和施工面积较大的项目部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到位率严重偏低。

3.施工现场的安全装备率逐年提高,但部分工地对先进防护设施搁置不用。建筑工地的现场施工机械装备率逐年提高,建筑工地普遍使用塔吊、施工电梯、井架用于垂直运输,起重机械的安全防护装置比较先进,现场配置了保险带、井架配置了防坠落装置、施工用电配电箱安装了漏电保护器等等,为确保施工人员安全从设施上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从检查中发现,塔吊限位装置、井架安全停靠装置用铅丝绑扎较普遍,施工用电用于触电保护的PE线人为不接较多,登高保险带基本不用,给安全施工带来严重隐患。

4.建筑企业对市场管理能较快地适应并能落实,但施工现场管理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市场是企业龙头,重市场是企业发展的需求和生存的需要,但现场管理行为是对市场行为的延伸和巩固。在检查中仍发现部分企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难以贯彻落实,对现场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项目经理到位率偏低,甚至有的企业对有些工地不闻不问,缺乏监督。目前多数地方已实施市场与现场联动机制,企业现场行为最后必将影响企业在市场的作为,因而要引起各企业高度重视。

5.安全施工技术方案审批程序基本符合,但方案符合性、落实性有待改进。各施工企业都十分重视安全技术方案编制和审批工作,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均能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能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和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必须要论证的基本能及时论证审查。但部分企业对方案的具体实施较为忽视,施工现场实际实施的与方案符合性较差,有的工地设置方案与实施相互“脱节”,形成“二张皮”现象,施工人员凭经验、凭老办法进行冒险施工,给施工带来了危害。

6.老城区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质量较高,但各新城组团建设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有待改进。各企业对建设工程在新老城区等地文明施工、安全生产都高度重视,严查严管,自觉性较高。但对新城、组团工程较为忽视,形成城区工程明显好于新城、组团等地工程。部分企业分管负责人对新城、组团工程仍停留在郊区、农村等工地的认识,不够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入,新城、组团等地基础设施和环境都突飞猛进发展,对建设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四、建设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

1.建设工程的特点导致施工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建设工程规模大、周期长、劳动强度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设施是否齐全配套,采用的工艺技术是否合理以及照明、通风情况等都会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2.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机制

业主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往往只重视投资、质量和进度而忽视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安全性。部分工程承包商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现场施工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安全培训。由于对监理单位要不要对安全生产承担责任、承担多大的责任一直存在着争议,造成现场监理机构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状况缺乏有力的监管。

3.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众所诸知,目前施工企业雇用的劳务人员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组织的散工,而且多是刚洗脚上田的民工,上岗前系统的安全培训教育不够,时间短,效果差。造成劳务人员安全意识差,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建筑行业70%以上的事故都是因"三违"造成的。

4.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也是造成事故的原因之一。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建筑施工现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减少,但人的不安全行为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控。工地上虽都配备了一定比例的专职安全员,但有的安全员责任心不强,没有真正履行职责,起不到巡查纠错的作用。另外,由于劳务人员的流动性大,往往一个民工同时在几个工地干活,没有相对的稳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5.成本因素导致承包人减少安全防护措施

在目前竞争十分激烈的工程承包市场中,各工程承包企业为了拿到项目,竞相压低报价,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投标;工程施工工程中实行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由于总承包商和中间承包商层层分包,层层收取管理费,大大压缩了一线施工队伍的利润空间;无论政府或私人业主拖欠承包商款项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承包商不得不拼命压缩成本,也必然会减少安全生产措施的投入。

6.合理的建设工期得不到保障

不少政府投资项目往往会要求项目提前竣工,很多私营业主也经常无理要求承包商压缩工期,迫使承包商日夜赶工。合理的工期得不到保障,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必然导致安全隐患增加。

五、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的思想保证体系

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处理好安全与思想的关系。我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的总指导方针,也正是要求我们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最大可能度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建筑施工更是因其施工周期长,涉及面广,交叉作业多,受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不稳定等特点,而存在更多的事故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更要时刻以安全为第一原则,预防为主要方针,处理好安全与危险并存、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安全与质量的包涵、安全与速度互保、安全与效益兼顾之间的关系。建立严格有效的思想保证体系,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施工安全工作进行,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2.建立建筑施工安全文化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社会、企业和员工中的对待安全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安全第一”的观念,并要求建筑施工生产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目的是要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它既是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容,又贯穿于施工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始终,并渗透于员工个体行为和企业群体行为里。建筑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升华,是保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它代表着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可以说,安全文化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理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它把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3.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防护对策,就是以研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保证要求为核心,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探索施工安全的内在规律性,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和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环节进行预测,从而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采取安全保证措施,以预防和控制安全意外事故的发生及减少其危害的技术和防护对策。为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施工安全目标的实现,建筑企业应针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特定工程项目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基本措施,同时它也是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内容。

4.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四是指为实现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要求,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指导方针,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定,各级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授权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对建筑的生产和服务中的安全措施和安全保证体系所具备条件进行监督检查、科学指导。

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瘴,是对安全监督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管的总称,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建筑技术和安全管理的专业学科。在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需要有与其要求相适应的规定和要求,但不要过于着重形式而忽视实效,实效就是不出事故。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就是要在避免发生事故的要求上起到保证作用。

5.增加安全管理资金投入

强化工程施工管理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首先,工程施工管理部门应该增加对安全管理部门的投入,通过设立安全管理专项资金,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所必需的设备设施、防护用具等物质保障的充足。其次,应该定期结合工程项目施工工序,开展安全施工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是的工程施工管理以及作业人员充分明确施工作业环节中的危险源,并明确安全施工技术以及危险应急处理措施。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安全文化体系,确保工程施工安全顺利的完成。

6.进一步完善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工作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应该重点针对安全施工作业做好安全施工技术交底。对于施工工序多、施工技术难度高以及施工危险性较高的项目,例如模板工程施工、起重吊装作业、土石方作业、爆破拆除作业等,必须做好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工作。通过按照施工组织计划开展全面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充分明确工程施工安全注意事项,并确保工程施工作业能够按照技术标准以及安全规程要求开展施工作业。

7.严格落实施工消防安全工作

首先,严格施工管理,加强防火措施。在施工现场,要时刻绷紧安全意识这根弦,尤其是在重点部位用火用电时。施工中必须严禁擅用明火。施工现场要严禁吸烟,严格禁止擅自运用各种形式的明火。因施工必要时,必须事先向现场主管部门申请并办理必要的动火手续,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进行明火作业。同时要加强临时用电管理,采用合格电线,线路合理,电线不要铺设在可燃物上面,严禁乱接乱拉用电,尽量不用老化电线,避免电气起火。

其次,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逐级落实安全责任。要按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确定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工作,再按照分级管理原则,把防火责任切实落实到各个施工单位的具体责任人,确保每个环节不失控漏管,要建立健全各项有效的规章制度,可把防火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与年终考核结合,实行奖惩制度,全面提高对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平时加强监督、检查,尽可能做到隐患早发现,措施早制订,设施早到位,保证已有的各种防火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配全灭火器材,提供消防水源。建筑施工现场重点防火部位(电气焊工作点、办公室、食堂、仓库等)要配备齐全且符合要求的灭火器材,可配置适当数量的临时手提式灭火器,消防水桶、消防沙袋等。各种消防器材一定要放在明显和方便提取的位置并作“消防用品,不得挪用”的明显标志,临时用水不能满足消防要求的,在附近应设置消防水池,以便发生火灾时能及时就近取水灭火。

8.做好大型公共建筑的施工安全工作

首先,施工单位要针对深巷础文护、地下空间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预应力、钢结构的制作与焊接、大型构件设备安装等特殊工序做出专项技术方案,并经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报送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核;重要部位及技术难度较大部位的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

其次,加强工程施工试验与检查管理。检测单位必须具有相应资质,必要时应取得实验室国家认可。建设单位可在合同约定中提高见证取样比例和扩大见证取样范围,对影响结构安全约材料可以采取100%见证取样。对于不合格检测试验项目,检测单位要及时向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通报,并上报建设行欢主管部门。

再次,大型工作建筑参检各方要加强工程资料管理,即使收集和整理各项工程技术资料。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及时向有关建设单干管理部门移交工程档案,确保工程建设个环节的可追溯性。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安全因素是随时存在的,所以,必须时刻具有安全管理的意识,同时,依据建设工程的施工实际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保证建设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强万伟浅谈对北塘、汉沽水域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监管[期刊论文]-天津航海2009(02)

[2]刘志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