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科技创新,终归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有关部门要积极发现、举荐、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可谓是创新型人才。他们有三个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的、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工作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在两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近2/3没有应用到生产领域,不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与基层农技培训推广力量薄弱有关。如何抓好基层培训,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三农”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2]。
1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在乡镇、关键在农村。由于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培训覆盖面不广和工作难开展的现象依然存在[2],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1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服务难以到位
由于农业“弱质产业”和农民“弱势群体”的地位,农业科技培训服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弱化、边缘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原有的四级农技推广培训网“线断、网破、人散”,造成大多数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使农业科技培训推广工作在乡镇一级失去了同农村、农民之间的桥梁搭接,农业科技新成果的推广到了乡镇便出现断层,难以推广到农民家中。同时,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农技推广的主力军缺乏有效技术培训指导,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1.2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从事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导致现有人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总体素质偏低;再者,受编制的限制,许多基层农技培训机构无法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无法适应农业科技培训的要求。
1.3农业科技供给不足且供需脱节
一方面,农业科技与生产结合不紧,研究课题不适应实际需要,农户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供给短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供给严重滞后于农业发展的时代需要,难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
1.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应用科技难以普及
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同农业经济的发展极不适应。据统计,我国现有60%以上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消化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比较差,使得他们对农技推广培训活动不感兴趣,农业科技难以普及。
1.5经费投入不足,难以适应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实际
经费投入是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的前提,但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培训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有限的经费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被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从而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对策
2.1建立完善的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体系
基层农技培训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技农兴的关键环节。为此,应根据各地实际,建立高效、精干、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培训组织,如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模式,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模式,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示范服务模式,以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服务模式等,从而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服务[4]。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
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队伍是农技推广的根本。一要加强队伍建设,支持现有农技人员带薪学习培训,通过脱产、函授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水平,以适应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求。二要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和创业,充实基层农技培训推广队伍。三要建立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进人关,提高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制度,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主体、以一线推广业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提高农技推广培训质量。五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度,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市场化人事管理制度,促使农技人员扎实工作。
2.3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解决供需脱节问题
提供农民和市场真正需要的技术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必须面向农民和市场,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思想,构建“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要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二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行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三要鼓励农业科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和农民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实用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集中攻克农业技术难题,满足农业科技服务的需要。
2.4强化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应当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农民需要为导向,促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当地的普及与推广。一要建立支持农民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农民培训工作,并把宣传发动与经济补偿措施结合起来,吸引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科技培训。二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培训,如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远程教育、现场讲授示范、举办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函授和农民夜校等,把科学技术送到干家万户,传授到田间地头,培养一支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三要积极引导农村逐步实行农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条件成熟时对农民实施“绿色资格证书”制度,推动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
2.5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筹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培训投融资体系。一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二要完善间接融资体制,设立科技推广培训基金。鼓励民间、私人投资到科技推广事业,使之逐渐成为继政府拨款之后的重要资金来源。三要鼓励农业科技推广培训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四要鼓励金融部门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农业技术培训项目。
3参考文献
[1]杨小云.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与现代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330-331.
1998年1月,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首先发表了“医学生教育的培育目标(LearningObjectivesforMedicalStudentEducation)”,而由此确立21世纪医学院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价值观。而后,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于1999年提出各专科住院医师在其训练规划中,纳入六大核心能力(CoreCompetencies)的培养,以确保及提高住院医师教育的质量,藉此改善病人健康照护的质量。ACGME所订定的六大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在医学知识(medicalknowledge,MK)、病人照顾(patientcare,PC)、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interpersonalandcommunicationskills,ICS)、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P)、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practical-baselearningandimproving,PBLI)以及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systems-basepractice,SBP)[1]。核心职业能力是每一个合格的医务人员、教育者及研究人员必须具备的技能。尽管在上海市规范化培训内容与要求中提及了对住院医师职业道德和政治思想的要求,并且在公共科目中有相关课程[2],但具体考核方法仍以技能测试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医师的综合素质,故有必要在培训及考核过程中添加核心职业能力相关内容。由此,医师培育以院校医学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医学教育为重点,并透过次专科医师的发展,将医学教育培养训练整合并形成完整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2“六大核心能力”融入临床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实施
2010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部门部署下,上海市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也纳入“规培”培训体系中。经过评估认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成为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曙光临床医学院的传统中医科成功地将中医理论、PBL教学、医患沟通和团队协作整合起来,成为“六大核心能力”融入培训课程的载体和支撑。2.1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强化中医临床能力。通过中医特色查房、病例讨论、系列讲座等形式,巩固“规培学员”中医基础知识,掌握中医临床基本技能、完善临床辨证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诊疗能力[3]。2.1.1强化中医思维科室定期举行名老中医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由“规培学员”介绍患者病史,类证鉴别,辨证实施等情况,专家则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各家学说观点,对患者进行分析,就学员汇报给予点评。2.1.2提升操作技能中医临床应用方式多样,内外合治,针药并施,学生不应限于一隅,应当广泛学习并亲身实践。对此,科室要求“规培学员”针药并施,实践多种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如针刺、艾灸、拔罐、刺络放血、耳针、药物熏洗等治疗方法。反复实践,体会传统中医综合诊疗技术的疗效。2.1.3拓展经典学习“规培学员”在有一定临床经验后,科室定期组织中医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中医药经典理论现代运用、中医药专病研究进展、名医经验总结传承等,拓宽知识面。通过循序渐进地理论学习,使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和扩充。2.2强调自主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和“在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两项能力,是中国规培学员较为缺乏的,在前阶段的学校学习中也少有涉及。然而作为未来的医生,学员将来面对的是临床种种复杂的情况,包括如今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因此,我科开展了PBL学习,以病例为中心,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学员互动的模式,主动学习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切实提高沟通的能力。PBL客观地呈现临床实景,弥补了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不足。临床病例本身具备结构不良的特点,繁杂的信息需通过思考逐步询问、整理,抽丝剥茧以达到最终结论,为PBL提供大量学习素材。教师在旁适当引导,学员进行头脑风暴,整合既往所学知识,并从卫生经济学方面、医患者沟通方面、患者心理学方面展开思考。2.3注重医患沟通,培养良好医风医德。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委员会(ACGME)提出的“病人照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与“职业精神”占了六大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一半。在临床医疗中,懂得与人沟通,具有正义和道德感,对于坚定“规培学员”的医学信念,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员在进行规培前,先接受医院文化、规章制度培训;定期开展医患沟通技能讲座;参加院级伦理查房;要求学员深入临床医患沟通各个环节,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病情告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医患沟通培训与医德养成紧密结合,通过结合品德与能力的培训,激发学生在情感、态度层面的主动思考,促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沟通行为自内而外展现,到达内外的统一[4]。2.4教学相长,团队协作。教学相长和团队协作都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既能强化学习效果,又为将来漫长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在传统中医科学习过程中,“规培学员”身负学习与教学双重任务,除了完成自身学习目标,还需承担一定针对实习学生的教学任务。包括指导实习学生完成日常病程录的书写,示教各项中医外治操作等。高年资(2或3年级)的“规培学员”还需发挥专业专长结合病例向实习学生开展小讲座。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牢固专业知识,发现自身不足,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见表1)
3考核与评价———规范化培训课程的保障
考核是评价学习效果、促进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注重形成性评价与出科考结合,引入mini-CEX临床评价量表、SP考核结合书面测试,强调综合能力考核,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及时、良性的反馈。Mini-CEX强调较高频度的有效反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均可开展,其特点是耗时短、操作性强、直观,已被证实具备相当可靠的可行性和信效度[5-6]。我们调整制定了符合中医类别“规培学员”教学要求的mini-CEX量表,就临床技能、中医思维、医患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用于学员形成性评价。出科考试则为SP结合书面测试,SP设置为传统中医科常见疾病,从采集病史到做出处理,从专业知识到沟通能力多层面评估,以求客观、公正、标准化和量化地评价中医类别“规培学员”的问诊、体检、初步诊断等能力、技巧,并反馈“规培学员”在规范化培训轮转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提高教学水平。
4小结
国内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起步较晚,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从临床教学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4.1培训标准“一刀切”。根据上海市规范化培训文件要求,对住院医师的培训年限主要根据高等教育学历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是其学科之间的差异却未能很好地体现。现行统一年限、统一标准的培养要形成培训“一刀切”的状况,不能因材施教,影响培训质量。4.2教学资源不足、师资短缺。在受限于各类考核指标,高度重视周转率与床位使用率的形式下,各临床科室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师资捉襟见肘。我们建议各教学基地健全网络建设,教学资源数字化,做到资源网络共享,及时互通有无。4.3中医跟师学习时间保障不够。中医教学有其特殊性,中医与西医在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中医学习自古以跟师抄方临证为主,抄方将大幅提升学员的临床能力,也与中医流派的生存和发展有巨大关系。建议从制度上确立跟师体系,保障跟师学习的实践,加入一定的考核保准。将大师班、传承班的开展方式向年轻医师开放,早抄方,早建立学员个人的中医思维,将有利中医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ccreditationCouncilfor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OutcomesProject[EB/OL].http:∥www.acgMe.org/outcoMe/.AccessedMarch30.2005.
[2]赵青川.中美医师培养若干特点[J].医学与哲学,2003,24(4):63-64.
[3]刘源香,考希良,杨继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机制探讨[J].中医药导报,2015,21(5):100-101.
[4]王笑莹,陈新宇,蔡虎志,等.关于中医硕士培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中医药导报,2014,20(14):107-109.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即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宾馆。随着国家发改委要求机关培训中心与原机关逐步脱钩,培训中心就失去了获取利润的途径,从而使其发展陷入了困境。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市场供应相对稀缺。
一、机关培训中心现状分析
1、内部设施过于豪华,失去培训中心的原意。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边远穷县,也在建“培训中心”。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能看到各种“重量级”的单位和部门建的“培训中心”,而且各培训中心互相攀比,增加设备,有很多直接按照宾馆酒店的格局建造。豪华的住宿设施和康体娱乐设施远远超过干部或员工培训的需求标准。
2、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培训中心”的设施重点是“对内服务”,常处于半经营状态,许多设施长年闲置,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培训中心造成大量非生产性国有资产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不讲使用效益,又不求保值增值,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政企不分或政事不分,滋生腐败导致亏损严重。培训中心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获得所属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此培训中心不会象一般的宾馆酒店那样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建设豪华的培训中心,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还可以为培训中心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公共资源转变为本机关掌控的资源。由于培训中心是由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经营的,是集体资产,个人不需要对此直接负责,因此有些培训中心每年主管经营部门上缴的财务报表总是亏损的,需要财政或者预算外资金补贴,成为年年亏空的“无底洞”。
4、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当前培训中心普遍存在资产帐外管理、资产出租收入难以收回、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占地、未经审批擅自搞基本建设等问题。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些领导在这里随意搞招待等,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并且影响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
5、人事管理不善,员工素质不高。培训中心经营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专业人员很少受过系统培训,而普通员工更是存在培训不足,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中心由于实行事业编制,人员流动困难,从而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浪费情况严重。
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全服务型酒店不同,是满足一般平民旅行住宿需求的产品设施。根据其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经济型酒店的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
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经济型酒店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国家商务部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可预见,在未来几年,经济型酒店还会保持同样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酒店业的后起之秀。
三、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意义
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既利于培训中心的改革,又利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实力的增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机关的附属物,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机制陈旧,缺乏活力,难以发展。通过改革,一是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在置换国有资产的同时,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使社会资本大幅度增加;三是可以释放人的潜能。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规模,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提高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四、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现有的许多的机关培训中心都是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拨款。目前正在进行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将机关培训中心推向市场,实行政企分开,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化经营或通过拍卖、置换、改造等方式进行妥善处理。按照企事分开和机构剥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转企改制,推动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国有资产逐渐淡出服务业经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市场潜力分析。目前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量很大,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而且面临国外知名经济型酒店的挑战。机关培训中心转型为经济型酒店后,能有效增加供给,壮大力量,提高竞争力。
(1)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成长迅速。一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经济型酒店以其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等特点,成为大众旅游者的首选。二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游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一些设备豪华,装修考究,服务优良,能大幅度降低价格的新型酒店业,开始受到商务旅行者的青睐。三是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2)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行业增长空间非常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国内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若我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标准,我国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增量空间。因此,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可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经济型酒店竞争力。
(3)资源优势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可以为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专门的培训与会议场所,但许多培训中心实际上是以疗养院、度假村的形式和要求建造,其设施设备作为培训中心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问题和弊端,但却为各类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机关培训中心可在现有情况下,按照经济型酒店以家居精致、简洁为目标的改造要求,关停部分设施,减免部分服务功能,对培训中心的陈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适当装修。这样投资不大,但却达到了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由培训中心改建成经济型酒店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从而使经营成本也降低不少。
(4)投资收益分析。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一般为一二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利用培训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投资比较低,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用工数量上,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1.2以上,而经济型酒店一般在1∶0.5以下。经济型酒店达到每年10%的回报率。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高达85%~90%,在正常情况下,高星级酒店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而经济型酒店仅需5—6年即可收回投资。同时,经济型酒店是结合物业与酒店的优质项目,政策环境较宽松,审批较容易,因此进入壁垒较低。机关培训中心属于党政机关管辖,其知名度较高,人脉也较广,能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吸引投资,向经济型酒店过渡。五、转型的具体实施办法
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两大重点,一是国有资产的转让;二是内部人员的管理。
1、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是培训中心转型的第一步,主要有三个阶段,即资产评估阶段、专家复审阶段以及出让阶段。资产评估的重点和意义就在于明确资产出售范围,合理确定资产出售价格,方便加强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和后续管理等。专家复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资产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训中心的资产出让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国家以培训中心资产折合成股份,以物资形式参股,市场投资者以资金形式参股,成立股份制酒店。二是通过各种关系渠道由民营企业全盘收购,然后进行投资建设,或者机关培训中心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以协议出让的方式实现资产转让。三是举行拍卖会,通过公开拍卖将培训中心资产经营市场化,拍卖的方式更加透明化,更加符合公平公开的原则。
2、内部人员管理。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这样既降低了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管理成本。培训中心隶属于党政机关,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原有培训中心人员转化为经济型酒店服务人员,关键是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按需设岗,因事择人,摒弃传统的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量才使用,防止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人浮于事,增加管理成本。
(2)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职务层次设计分类考核体系,引入现代工作绩效评价方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德、能、勤、绩全面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工资奖金与员工业绩和顾客评价挂钩;竞争上岗,在企业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忧患意识,切实解决原单位内部的各种弊端;同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3)管理培训。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所受教育和培训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应着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或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六、结论
针对机关培训中心的弊端,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它的改革和转制的研究。经济型酒店目前正处于黄金阶段,其市场需求量大,投资少,回报率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与培训中心现有设施相似,是值得研究的新途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各种弊端,转型面临着资产转让、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和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红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人才,2007(1).
[2]刘守海:撤并各类培训中心整顿培训市场秩序[J].成人教育,2000(2).
[3]钟眠源:培训中心还要整顿到几时[J].南国风,2007(7).
[4]李松: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J].思索,2006(6).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随着“二胎时代”来临,儿科医师作为儿童健康的重要守护者,显得尤其重要。而儿科医师缺乏则是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儿科专业医师短缺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进行了儿科医师转岗培训。为保证培训质量,培养具有良好执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承担儿科常见疾病诊治工作的临床医师,推行了轮转培训制度,对于提高儿科转岗医师整体素质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可为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一、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目的
儿科医师转岗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年,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即开展儿科临床工作。因此培训目的力求实际实用。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儿科最常见疾病的诊疗,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腹泻等;二是熟悉儿科常见疾病的分类、诊断及基本处理原则,如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正确推荐患者到相应亚专科进一步治疗;三是学习识别儿科急危重症,如感染性休克、重症手足口病等,了解紧急处理方法,为转诊争取时间。
二、目前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转岗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基础薄弱:儿科转岗医师大多为基层有一定年资的其他科室医生,多来自县级以下单位,理论基础及实践能力差异较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儿科专科实践,其儿科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均较薄弱,给培训带来很大难度。
2、轮转时间短,学习内容多:转岗培训时间基本为一年,而儿科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在短时间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有相当难度。
3、对转岗医师轮转培训重视不足:由于每个科室轮转时间短,考核机制不完善,转岗医师不易受到科室重视,降低了学习积极性;一些转岗医师对自身要求不严格,使培训流于形式,均影响培训效果。
三、儿科转岗医师轮转培训的改进方法
在儿科转岗培训中,在短时间内要掌握儿科基本理论及临床技能,亟需寻求有效的培训手段。其中,师资水平、培训方法和细节管理等在培训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可从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1、制定轮转计划,合理安排实践时间:轮转培训时间短,学习任务多,必须有完善的培训计划并形成书面的制度,合理的安排临床实践时间。从入科教育、临床培训到出科考核均制定配套的培训制度。
2、培养高素质教师,实行导师指导制:转岗医师带教队伍建设是保证转岗培训的关键,带教教师应系统地接受转岗师资培训,明确培训目的,制定培训方案,研究培训方法。每位带教老师管理1-2名转岗医师,实行导师指导制。
3、丰富培训手段,保证教学效果:(1)入科教育:良好的入科教育等同于良好的开端。让转岗医师意识到科室的重视,增强其自律性。同时了解本科室培训重点、培训方案、学习技巧,做到有的放矢的学习。(2)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培训:第一,理论知识学习需主次分明,重点要求掌握常见儿科疾病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系统常见疾病以及基本操作,了解其他常见儿科疾病的诊疗原则。第二,收治新病人是系统的实践过程。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采集病史、专科查体、初步诊断与处理、书写病历,可极大的锻炼启发思维。合理分配病房、门诊的学习实践。病房做相对系统、规范的培训。门诊可学习更多种类的常见儿科疾病及处理原则,能在短时间内丰富临床知识。第三,积极参与科室举办的专题讲座,涉及儿科常见疾病、儿科常用药物、常见儿科急诊的处理、基本操作规范等。第四,运用多样培训方法:将“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方法引入儿科临床教学中,以典型临床问题为导向,分析讨论,启迪思维,引导思路。此外,“以病例为引导教学”(Case Based Study,CBS)教学法对于有一定临床工作基础的转岗医师更为适宜。把真实、典型住院病例用于实践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病例,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激发转岗医师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比如:“感染性休克”章节,选取典型住院病例,转岗医师分组讨论,给出诊断及治疗原则,快速掌握儿科急、危、重症的诊治。第五,参加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学习专家教授严谨求实的风格。总之,要从实用角度出发,加深对儿科临床知识技能的学习。(3)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儿科是一门“哑科”,多数时候我们沟通的对象为处于焦虑状态的患儿家属。因此,必须使儿科转岗医师掌握良好的解释教育技能、说服技能和沟通技能。带教老师需言传身教,还可通过医患沟通经典案例学习讨论等方式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沟通技巧,学以致用。(4)转岗医师科研能力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转岗医师进行可持续学习及科研能力的培训非常重要。举办文献检索、科研课题申报、论文撰写要点等讲座,鼓励转岗医师与带教老师共同进行科研活动,调动其科研兴趣。(5)医德医风教育:儿科医师的培养既要有技术上的指导,更要有医德医风的教育。转岗医师应受到优秀的医学人文知识的熏陶。通过医德医风教育,使其意识到看病不止是在“看疾病”更重要的是在“看人”,在诊疗每一个环节中都要体现出人文关怀。(6)实行多层次、多阶段考核制度:考核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能力的结合。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考核方式,实践运用为考核重点,以考核促进学习。科室培训结束前均需考核,季度或半年再次考核,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大病例书写以及操作技能考核等。多层次、多阶段考核保证整个转岗培训的质量。
4、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作用:管理部门与临床科室应做到有效沟通,为转岗医师培训提供质量保证。(1)一般转岗培训基地同时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管理部门可充分协调资源,共享培训基地硬件设施等。(2)提高转岗医师师资培训质量,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充分掌握转岗医师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3)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培训负责人工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带教老师工作制度、转岗医师考核制度等。建立培训档案,定期反馈培训情况,可通过调查表量化学习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补充培训。定期组织学员座谈会,转岗医师汇报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补充强化。
四、对儿科转岗医师培训未来展望
水利学会积极配合县科协组织的科普集市、送科技下乡活动,精心准备和送发有关巡堤查险、防汛抗洪、山洪避灾、科学管水、节约用水、渠道防渗、白蚁防治、水土保持、水法宣传等方面的资料四千多份,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广泛传播科技知识,使人们在突发性自然灾害来临时能够从容应对、降低灾害损失;让农民群众掌握较为先进的生产技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评先奖优,鼓励会员开展学术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我们一直认为,开展学术研究和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是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同时学术论文也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学术成果,是作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具体反映。该项活动从学会成立之初到现在长期坚持,从未间断。2004年该项活动得到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收到会员论文47篇,经学会理事会精心评选,评出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4篇,三等奖论文6篇,学会分别给以了奖励,并推荐3篇向上级科协申报。在今年的优秀论文中,由李正桂、周知辉2人合著的《橡胶坝袋在水渡河水闸中的应用》已在省级专业刊物《湖南水利水电》上公开发表。李小平同志2003年撰写的《我县水利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获市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三、精心组织,学会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为让全体会员[本文章属原创,其他网站复制必究法律责任]对我县近连两年来的水利建设成果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同时为会员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学会2004年先后两次组织会员对全县新建成和在建的水利工程工地现场参观,并将每处工程的基本情况、有关技术参数打印成书面材料供会员们参考。另外,今年学会还与相关会员单位两次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及管理经验,取人之长为我所用。
2、在科技培训方面,2004年,学会配合县防汛办和局工程科组织举办了两次培训班。一次是组织水利系统骨干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期堤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编教材、做示范,聘请白蚁防治专家亲自授课,并配发防治药物,便于学员即学即用,及早消除堤坝白蚁危害隐患。一次是组织基层工程人员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以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学员们掌握了一些适合在我县推广应用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方法,让他们对规范工程建设管理行为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基本掌握了工程建设管理程序、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等方面知识。版权所有
玉柴集团科协现有委员39人,会员1500多人,下设学术部、培训部、外联部、发展部、财务部等职能部门,并根据玉柴产业布局,细化协会板块、细分职责管理。
多年来,玉柴集团科协在自治区、玉林市科协的指导下,在集团党政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企业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提高,广泛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大力推进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习考察活动等,为企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逐渐成为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为企业的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周密部署 精心组织
成立于2011年4月26日的玉柴集团科协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目标,把“讲、比”活动作为工作切入点,制订了活动总体方案,出台了《项目管理奖励办法》,确保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玉柴集团每年除拨专款作为科协日常活动经费外,还拨款200万元作为科协“讲、比”活动的项目奖励基金,鼓励科技工作者主动发现问题,积极组织项目攻关,使玉柴科技人员的创新工作岗位化、常态化,充分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全力推进 硕果累累
1.瞄准重点难点抓立项
玉柴集团科协对立项工作非常重视, 2011年至今共立项157项,至今已完成121项,各项目的攻关或提升了产品质量,或降低了劳动强度,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等。其中上报72项广西装备工业先进工艺工装及优秀设备改造成果,获先进工艺工装项目一等奖11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7项,获优秀设备改造成项目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
2.应用创新方法增效益
从2011年开始,自治区和玉林市科协向玉柴集团导入创新方法TRIZ理论。一年多来,玉柴集团科协组织举办了一系列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宣讲活动,通过创新理念、规律、方法和工具的引入,组织科技人员结合生产实践分析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寻找造成这些技术难题的根本原因。在专家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将创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指导技术难题的解决。
目前,创新方法导入已进入关键的运用实施阶段,16个课题虽然还在实施过程中尚未取得明显经济效益,但已有12个项目产生了39项概念方案,其中已开始实施方案18项,已获批和正在申请专利6项,已发表了论文和规范6篇。16个课题中有一些属于行业性难题,如活塞积炭、机油耗高、国4尿素射结晶等,如能运用TRIZ创新方法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必将使玉柴产品的质量再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知识发展。
3.小改小革提效率
根据玉柴《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管理办法》,玉柴集团科协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企业生产经营、精准制造、质量攻关等献计献策,并对采纳的建议组织实施,一批项目取得了突出成效。2012年集团共收集合理化建议和小改小革项目8128条(项)。
4.讲座搭建交流平台
玉柴集团科协结合玉柴的发展和新项目的需要,不定期、有针对性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玉柴做学术报告。
玉柴集团科协的技术专题讲座分两个层级开展,集团层面由科协办公室每月组织一期,安排技术总师以上专家主讲,每年参加人数约1000人次。讲座全程录像并刻成光盘上传到集团培训服务系统内网络共享,其他科技人员可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第二层级的技术讲座由各学会、分科协自行组织,每年参加技术专题讲座人数超过2600人次。
5.以赛促学师徒传帮
玉柴集团科协不断创新科技人员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赛活动。如2012年组织了设计大赛、试验大赛、UG比赛、计算机编程比赛、设计质量大赛等活动,约500名科技人员参加。每项赛事都要做好赛前强化培训,效果显著。
导师带徒一直是玉柴集团科协主推的活动品牌,玉柴集团科协不断创新带徒形式,抓好每月同专业的师徒间的技术交流和经验材料的充分共享,使“一对一”变成“多助一”。2011年至今,共安排导师带徒65对。
6.重视理论提升和专利保护
玉柴集团科协重视培训和指导科技人员提高论文写作水平,鼓励科技人员积极撰写论文。据不完全统计,集团科协每年向外投稿80多篇。
集团科协所属的铸造学会创办了内部期刊《新铸造》,每年四期,全部发表学会会员的原创论文。为保证论文质量,学会组织对全体会员进行论文写作培训。
自2010年创刊至今,《新铸造》累计收录学会原创论文85篇,其中多篇论文在各种行业交流会议上获得优秀论文奖。经学会推荐,大部分被国家、各省和地区组织的行业交流会论文集收录,并在《铸造》、《现代铸铁》、《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铸造工程》等期刊上发表。
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玉柴集团科协一直把专利申报作为主要工作来抓。至2012年,玉柴共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受理)1500多项,其中5项发明专利填补了全国、全行业技术空白;1项专利突破了国外发动机企业对玉柴的技术封锁,解决了德国发动机研发专家长期没有突破的技术难题,成功攻破多年来玉柴四气门缸盖裂的故障问题,成为行业首创技术,被评为“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课题研究完成。此项研究课题首次对药品不良反应救济提出了以“基金救济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救济模式,以及保险购买可采用按诊疗次数购买和按年度定期购买方法。这些成果对解决我国目前因药品不良反应无救济制度而导致医患纠纷的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社会意义,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提供重要参考数据。该课题2013年荣获岳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在线监测药品违法广告,保障市民用药安全
2013年,岳阳市药学会启用了在线违法广告监测管理系统,利用新系统累计开展广告监测130余次,监测到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3549条,移送市工商局并上报省局3549条,保障了岳阳市市民的用药安全。
三、主办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和培训,活跃学术氛围
岳阳市药学会多次组织学术讲座、开展新版药品GSP和GMP的培训。2013年11月16日,学会邀请资深GMP专家对22家药品生产企业的260余名药品生产质量相关人员进行了新版GMP知识培训,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为企业GMP认证打下了基础。
学会还积极动员药学人员撰写论文,精心组织优秀论文参评。2013年8月,学会筛选4篇论文参加岳阳市科协组织的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评选,2篇获一等奖,2篇获二等奖。为让更多的药学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学会征集论文30篇,编印了岳阳市药学会《论文集》,发给会员单位相互交流学习。
四、以文明创建为推手,大力倡导道德慈善新风
学会以文明创建为推手,在全市主要药品生产企业大力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共设立了10个道德讲堂,推动药品生产企业做良心药、放心药。此外,学会组织全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积极开展慈善捐款活动,共捐资16.85万元。
一、发展经济实体,落实经济责任制,巩固科协经济基础。
今年初,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和作用进行了调整,并相应制定了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职能作用考核办法。打破了过去的统算统分,形成了按经济效益和职能作用独立的考核机制。明确了各部门工作的指标和目标,并实行独立核算。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科协自己创办的机械加工厂在去年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了经理和骨干的新老交替。使企业在年轻化、产品化、规模化方面有了新的进展。经济效益得到巩固。科技楼自年初施行独立承包以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寻求新得经济增长点,调整资产和人才的合理配置。经营和管理有了很大提高。不但承担起科技楼所有消耗费用和办公室一半在职职工的工资,还自费更新了一部捷达汽车。增加了科协的自有资产。办公室本部在搞好科协活动的同时,注意资金的合理利用和投资收益的回收。有效的保证了科协的经济来源。弥补了失去厂内科技咨询业务收入的损失。为科协的生存和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和了有利的保障。
二、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开展科协活动。
我们对办公室内部机构的调整和独立考核机制的实施,使办公室本部的职能作用突出出来。使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投入科协活动的开展。今年,我们围绕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科普宣传、科技论文评选、科技讲座、科技培训以及丰富科技人员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5配合社会形势和工厂中心工作,开展政治与科普宣传教育。今年我们的科普橱窗共出刊八期。(160个版面)
5春节前,我们与厂报社联合,搞了一期集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主要内容是一年来厂报上刊载的工厂科技信息、科技动态以及与铁路机车车辆行业有关的科普知识。全厂职工踊跃参加,共收到答卷846份,由于大家认真查阅有关资料,答卷的正确率很高。有124人获奖。
5今年三月,我们还组织全厂科技人员参加了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知识答题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分赛区,把中国科普研究所出的科学知识竞赛题转载在厂报上。还买了80本《当代科学知识》发至各科协分会供大家参考。此次活动得到广泛参与,共收到答卷1860份。(全部报到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经验卷,95分以上的就有951份。我们为随机抽取的120名参赛者发了奖。此次活动获中国科协科学知识竞赛组委会组织奖。
5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了科技论文评选活动。对征集来自科技一线的40篇科技论文,组成了包括总师、副总师在内的专家评审组进行了认真的评审。最后以打分的办法评出一等论文二篇,(各奖1000元);二等论文四篇,(各奖800元);三等论文六篇,(各奖500元);四等论文八篇,(各奖100元)。并将入选论文编辑成科技论文集印刷1000册,用于厂内外科技交流。我们还从中优选四篇推荐参加第四届__工业企业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其中两篇获三等奖,两篇获鼓励奖。
55月16日,协助__市技协在我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教授主讲的科技报告会。各单位参加报告会的有600多人,其中我厂职工有近500人参加。
5今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我厂科协配合教育处,举办了工厂中层领导干部微机基础知识普及培训班。以适应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其掌握、运用微机进行办公的能力。这次参加培训的共有196人,按不同的基础分为A、B、C三个班,每周半天脱产学习,有考核,有考试。大家感到收获很大。
5在“__科技周”活动中,我们组织科协、技协骨干50多人,参观了中国科技馆、观看了穹幕电影《梦想成真》并游览了居庸关长城。
5评选厂级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26名,并又科协出资组织他们赴张家界、三峡参观旅游。
5今年,我们出资两万多元给全厂1400多名科协、技协会员每人购买了一本由我们总公司编辑出版的《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新技术》,做为日常学习的科普资料。也为 我们下一步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打下基础。
5今年我们还在全厂科技人员中,组织了业余飞标比赛。先给各分会配置了120个标盘,让大家练习、选拔,然后进行分组预、决赛。共有近千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项活动。三、配合厂工会开展“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活动。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13-03
摘要是论文的核心浓缩,国内编辑界及科研工作者、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研究[1-4]。英文摘要作为国内期刊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纽带,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开展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研究有利于我国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的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有利于国内医学科技人员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学术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提高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国内外期刊研究界对英文摘要的研究和讨论呈现出不断深入、趋于规范、灵活运用的几个阶段。从1982年国际生物期刊编辑委员会公布温哥华格式,明确提出abstract,到1991年结构式摘要被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正式列入,医学论文摘要开始广泛采用结构式摘要写作模式[5]。本文从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入手,采取调查统计的方法,基于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时态、语态等方面,对中外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进行横向比较,总结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总体写作现状,并从国内外对比研究中,得出有益结论和建议,从而为更好地指导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写作、提高英文摘要写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国内生物医学期刊国际化接轨和学术交流创造有利条件。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代表性、权威性、可比性等原则,以pubmed和中国知网收录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按比例各抽取了国内外10种中英文期刊,其中5种国外医学类科技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GU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GIE: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onc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JAC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和5种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中国肿瘤临床》《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抽取了国外期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55篇,国内期刊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50篇,采用对抽取论文英文摘要逐句标注的方式,统计每篇英文摘要的结构、句长、时态、人称、语态等信息,进行中外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横向比较与分析。其中外文期刊在研究中分别标注为A1、A2、A3、A4、A5,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标注为D1、D2、D3、D4、D5。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统计,我们分析了国外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96句,国内医学类科技期刊英文摘要447句。对英文摘要的结构、句长、时态、人称、语态等信息进行了全面统计和分析。
(一)摘要结构分析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目前摘要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式摘要(structure abstract)和非结构式摘要(non-structure abstract);指示性摘要(indicative abstract)和报道性摘要(information abstract)等。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定中,采用的是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四层结构式摘要。这种摘要的优点在于层次清晰、篇幅短小简洁却表达明确,便于在短时间内把握论文内容,利于查阅和交流。目前,绝大多数的生物医学期刊都采用这种模式。在本次统计分析中,上述10种期刊基本采用了结构式摘要模式,反映出结构式摘要模式在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中的巨大优势。
(二)字数分析
研究中对于样本的字数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数为237字,平均句子数为9.2句;国外期刊的摘要平均字数为314字,平均句子数为10.2句.比较而言,国外的生物医学期刊摘要显得更长,句子数没有显著的差异,句式相对复杂些。主要由于国内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缺乏研究意义、研究背景的描述,同时各部分内容的表达不连贯,因而句子较短;相比较而言,国外期刊比较重视背景、结果和研究意义的描述,摘要更长、句式更复杂[6]。与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比较而言,国内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内容上严重依赖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过于简单,不能反映论文的全貌和深度。
(三)时态分析
一般现在时多用于描述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一般过去时多用于描述论文撰写前的准备工作,也可用于表示转述已发表文献的报导、讨论和研究内容[7-8]。从样本的时态统计分析中,我们发现: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在时态上运用情况大体相似,主要运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而现在完成时、将来时等时态的运用较少,只有在摘要中需要有这种表述时才使用。(见图1和图2,单位%)
另外,根据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四层结构式摘要模式,背景(background)一般采用一般过去时或者现在完成时,方法(methods)一般采用过去式,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s)一般采用现在时,但也有采用过去时的情况。
(四)语态分析
根据对样本句型的分析,按照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以及无语态句统计结果显示: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句、被动句、无语态句比例分别为46.2%、21.3%、32.5%(如下图3);国内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句、被动句、无语态句分别为31.8%、45.3%、22.9%(如下图4)。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主动语态占比明显高于国内,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生物医学期刊语态中被动语态占比明显高于国外,另外无语态句占比国外也高于国内。
在摘要样本对比分析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例如,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疼痛治疗科接受药物治疗且VAS评分>4分的102例NCP患者随机分成安慰剂联合OST治疗组(A组)和NTP联合OST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爆发痛发作次数、OST使用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
译文:NCP patients who received drug therapy with a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score of > 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placebo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A) and Neurotropin combined oxycodone group (group B). The VAS score, pain relief rate, frequency of pain outbreaks, average dose of oxycodone per day,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在介绍临床诊疗的方法时,作者采用了过去时的被动语态。而此类表述在国外期刊中则往往采用主动语态,如采用“we analyzed……”、“we performed……”例等模式开头,例如we analyzed a detailed subset of data on 3343confirmed and 667 probable Ebola cases collected in Guinea,Liberia,Nigeria,and Sierra Leone as of September14.
在英文的语态运用上,国内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往往存在被动语态过度使用的误区[9]。在生物医学英语摘要写作中,很多人持这种观点:认为生物医学是客观性事物和过程的描述,需要采用被动语态这一句法特征。实际上,无论是采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都不是问题的实质,关键在于符合论文的内容和表达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中采用的主动语态明显多于被动语态,与英美国家文化和语言表达相关;而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摘要中被动语态过度使用的情况依然存在,但已经逐步改善,这得益于生物医学论文作者开放性视野的扩大和我国对外生物医学交流的广泛和普及。
三、建议
与国外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相比,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摘要写作显得过于格式化,差距明显。针对我国生物医学科技期刊摘要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对于医学科技期刊作者和编辑而言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提高:
第一,提高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资料的阅读量。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与英语阅读能力息息相关,因此,为提高生物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能力和编辑能力,首当其冲是需要增大国外生物医学期刊、资料的阅读量,对于论文作者而言要在本专业国外期刊资源阅读上下功夫,尽可能多阅读,熟能生巧,从而写出地道的英文表达;对于编辑而言,只有掌握丰富的国外生物医学资料,不断提高阅读量,才能准确把握国外英文摘要撰写的主脉络和新趋势,从而提高英文摘要的编辑能力,使国内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更具国际化。
第二,扩展视野,加大生物医学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无论论文作者和专业编辑,参加相关的生物医学国际交流和专业培训都是必须的。生物医学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必须加强生物医学的国际交流,通过聆听生物医学国际会议等形式,及时了解生物医学动态,掌握生物医学新事物、新表达,从而紧跟国外生物医学发展步伐,提高英文摘要表达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等形式,加编辑人员英文摘要编辑水平。
张三,培养英文表达风格。由于国内大多数生物医学论文作者采用的是先写中文摘要,再进行转译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不了中国式英语的模式。在实际中,可以通过摹写英文摘要原文的方式,逐步培养独立的英文表达思维和表达风格,从而写出出色的论文英文摘要。对于编辑而言,也要培养英文表达风格,通过与论文作者的反馈,促进论文英文摘要的完善。
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对于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英文摘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英文摘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实际上,由于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在实际运用和表达中,存在不足是客观情况,但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这种差距,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掌握英美语言表达习惯,创新英文摘要写作编辑方式,与国际接轨,促进国内外期刊的相互交流和提高。
――――――――――
参考文献:
〔1〕巩倩,陈华,李锋.医学科技论文英文摘要概况及目前存在问题[J].学报编辑论丛,2009,(00):54-58.
〔2〕何达,李桃,陈永杰,等.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统计比较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3):404-407.
〔3〕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上海科技翻译,2004,4(1):16-19.
〔4〕吴涛,赵娟,袁天峰.中外医学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写作对比分析与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609-612.
〔5〕韩仲琪,李炳汝,王庆法.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格式及其写作问题[J].编辑学报,2002,14(6):411- 414.
〔6〕王志娟,法志强,郭洪波.6种国内外神经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结构和内容分析[J].编辑学报,2012,24(3):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