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计算机创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创新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体现
1、应用技术。目前很多电子元件其性能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而纳米技术的出现以及其在计算机领域当中的运用,能够成功地解决该问题,使得计算机能够充分地发挥其性能,同时量子计算机结合了纳米技术,其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是我国目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纳米技术的受限制因素很少,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对其影响不大,同时纳米技术在网络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结构创新。目前,我国很多计算机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是并行计算。这是每个计算机都具备的一项功能,能够同时处理很多不一样的问题。在体系结构的创新方面,集群系统的成功运用,能够使得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信息的安全程度更高。
3、对专业人员的培训。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一群技术开发人员。针对背后的工作团队,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对计算机的系统、硬件、软件开发与操作,都能够熟练掌握。同时也要求其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数据库系统运行模式,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同时,也要能够具备编写程序的专业技能。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面临的困境
(一)开发团队综合素质低。一项计算机技术的开发,离不开一个专业的开发团队。我国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专业技能的人员匮乏,而是很多从事计算机技术开发的人员,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较低,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方面了解不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开发,对开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随着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不断增多,从事的人员越来越多,对人员是否具有专业的技能,综合素质的高低就容易被忽视。另外,很多的公司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让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进单位就分配到应用技术的开发部门。对于才毕业的本科生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工作经验,对应用技术的研发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导致整个技术开发的速度很慢,影响工作的效率。另外,很多本科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很少,设计到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不多,因此,因工作经验匮乏,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深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公司在应用技术创新方面遇到了困难,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人才的紧缺使很多学校开始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育。为了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多学校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项专业科目。各大高校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展、模式规划、授课方法都不是特别成熟。导致很多学校在对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味地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对实际的运用有所忽略。纵然有部分高校将实际的操作也作为一门课程开展,但是因为没有体系,外加我国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不是很成熟,无法跟上时代步伐,满足时展的需求,导致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立即适应工作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计算机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面临的有一大问题即其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悉计算机技术的人群范围很窄,只局限于年轻的群体。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会简单地操作计算机的人都很少,更谈不上应用技术的开发,这就导致了年轻人在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时候,无法满足不同群体对计算机技术提出的要求。另外,计算机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并发展的产业,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速度要远远超过了西部山区,各地发展有很大的差异,计算机应用技术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都得到普及,这也不利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四、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的策略
(一)提高开发团队的综合素质。针对开发团队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开发该项应用技术之前,一定要保证公司有足够的计算机人员,同时部分公司也可以选择和一些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进行合作,让具备最新计算机知识的本科生能够加入到自己的团队中,来解决团队人手不够的问题。除此以外,就是团队人员专业知识掌握不多,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可以定期安排部分员工去外面学习、培训。公司一定要通过各种办法,不断挖掘和开发员工的潜力,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高校的知名计算机教授,来为自己的员工答疑解惑,开展主题演讲,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从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解决计算机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遇到的障碍。
(二)安全性能的改进。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改进,首先要做的就是开发一些软件,来保证计算机在联网状态下的安全,以此来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安全性能的改进,主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1)改进防火墙技术。网段的隔离离不开防火墙,防火墙有助于各网段之间有条件的通信,对网络的访问进行控制,其是网络方位的最初屏障。(2)网关技术多样化。尽可能地多开发集中网关技术,按照智能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工,全方位地保护本台计算机的信息安全。
(三)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想要消除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创新路上的障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计算机普及程度较低的问题。对计算机的普及,一定要从范围扩大方面解决。普及的人群既包括年轻人,也包括中老年人;普及的地区既包括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包括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首先可以从一些比较简单的小软件进行,这些软件不要求具备很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很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老年人也可以应用。针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可以根据其爱好,开发一些类似于太极拳、戏曲之类的技术,会更加受到欢迎,同时也增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老年朋友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认识计算机技术,并且能够运用。对于贫困地区的计算机技术普及。国家可以指定一些补贴的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送电脑下乡”的活动,让贫困地区的儿童也能接触到计算机,这对我国日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创新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一)认真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务实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训,激励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思想统一和清晰的教学方向,积极投身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中去。在教学上,重点关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思维的养成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上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本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最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减少教学与实训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问题。
(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时间多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的使用为教学要求,没有计算思维理念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把计算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新形势下断进行研究和推进,使计算思维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心。现阶段,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了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新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室,陈列出早期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相同部件不同时期的产品,展台上还展示出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设计的各种实际应用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计算机组装,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自利用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组装计算机,同时进行测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最后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心醒目的地方建设了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发展史、学生优秀作品电子展台和计算机名人名言图片展板,以营造计算机文化氛围,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感召力。中心大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大胆实施分专业、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探索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计算思维相关的培养模式。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案例+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和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内网获取教学资源,对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外可从视频中得到解惑,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立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达到自觉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和会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之终身受益。
(三)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示范中心着力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目前,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通用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集成在统一平台下,使该网站的资源共享率得到显著提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00人次,在计算机基础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报告批改”系统逐步转向一个涵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样,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课程均顺利地由原来的纸质实验报告管理过渡到实验报告的全网络无纸化管理。在实行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明显激发,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高校通用上机考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自动签到、领取试卷、提交答题结果、考试时间自动控制、考试结束时语音自动提醒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基于IP安全策略,具有一定的防抄袭、防作弊等功能。目前,已经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C程序设计实验等多门课程的上机考试中得到积极应用,效果高效、准确,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考试的目标。
软件云计算应用就是通过因特网为用户提供基本的、具体的应用功能。当然,用户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互联网进行定制并使用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软件服务。服务提供商则需要根据用户所定制的软件的使用时间、数量等要求,收取与之相对应的费用。软件云计算应用主要是针对那些需要直接使用某些特定应用程序的用户群,他们使用这些应用程序的目的是为了节省软件开发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他们不需开发任何应用程序,只需要根据自身对应用程序的使用情况付费即可。
2.平台云计算应用
平台云计算应用就是以应用作为中心,其目的是向用户提供共享的中间件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平台云计算将自己的应用程序部署在云服务器中运行,同时,还可以提供平台的各种共享服务。例如:应用消息服务、数据持久化等。使用平台云计算可以让应用程序具有更优质的伸缩性,让用户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应用,而不需要关注底层的中间件。平台云计算应用主要适合于以自己的应用为中心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使用的目的是为了使应用具有更加完美的伸缩性,节省采购和维护中间件所产生的时间和费用。
二、云计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对IT部门创新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使用能够引起IT战略的变革。企业的IT战略主要包括应用开发战略、跟踪学习战略、系统维护战略等。应用开发战略的重点是IT技术的应用程度,IT能够成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工具。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机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因此,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整合,从而突破企业规模的限制,提高经营效率和企业竞争力。跟踪学习战略更加关注企业对IT的需求和IT技术的识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克服硬件上的限制,提高企业IT应用水平,而且,跟踪学习的对象也从先进企业转变为本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使IT的投资水平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系统维护战略的重点是企业运作对于IT的依赖程度和IT系统的复杂程度。云计算供应商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服务的传递,企业是云计算系统的终端,系统安全、软件升级、防毒防护等工作都是由云供应商负责的,不仅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而且引起IT人员结构的变革。在云计算技术应用之前,企业的大多数IT人员都是技术人员,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处理技术方面的故障、维护物理设备、开发软件、搭建系统、维护网络等。如今,云计算技术环境对IT人员的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企业的IT人员要对云计算系统有充分的了解,促进云计算供应商与企业的沟通,使云计算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其次,IT人员还要及时发现云计算系统中的故障,及时加以解决,以保证云计算终端的顺利运行。最后,IT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的业务程序要有明确的了解。
(二)对技术研发创新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的使用增加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云计算技术改变了硬件对计算机能力的限制,企业不必花大量资金进行高配置硬件设备的采购,也不需要对设备的更新换代状况给予关注,大大减少了企业在硬件设备方面的成本。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要减少在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方面的投人,增加对技术研发、科研设备和技术人员的投人,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建立和完善组织结构,提高科研效率。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要进一步改善组织结构,逐步优化企业业务流程,建立起共享的学习平台,使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基础设施的统一配置管理,将存储器、运算器、信息系统平台等进行整合和统一,组成统一的资源池,在对负载进行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分配,从而使负载达到平衡,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为技术研发人员提供多项便捷的服务。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影响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要注意灵活性和规范化的结合,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对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合理运用,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从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云计算技术需要资源平台,而且服务模式是按需分配的,因此,在保证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要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企业可以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合理的管理模块,并且按照业务上的需求,定制所需要的管理模块,增强个性化的服务。
三、提升云计算技术的策略
(一)掌握云计算核心技术
建设并逐步完善涵盖企业的相关政务信息、电子商务、中介服务以及窗口服务等方面的数据资源库,主要指完成企业的产业资源、招商引资、就业招聘、政策法规、信用档案、人力资源、融资担保、项目申报、技术专利和产权交易等基础数据建设,重点进行企业政策信息库、成长性企业信息库以及企业重点项目库的建设。同时,整合以上业务数据库和综合窗口服务平台、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应用数据库,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注重平台网络涉及到的基础数据库包括企业、产品、专家、人才等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项目的业务应用建设提供完备的基础数据。在基础与业务数据库基础上,建设形成主题数据库,面向企业决策支持、组合分析以及预警预测等提供综合数据服务支撑。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承担省级服务平台与窗口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以及平台网络与外部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任务等。数据交换服务平台是数据资源中心与其他系统的沟通纽带,将平台网络的内部和外部系统有机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消除数据孤岛。建设具有可用性和可靠性的基础数据存储、交换、服务系统,应用SAN,NAS等方式统一归并业务流程,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和备份。建设数据管理工具集,实现元数据管理、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编辑、数据同步监控等平台的管理功能;建设数据中心安全认证体系,实现包括用户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及权限管理、安全日志及审计、数据加密、数据摘要、数字签名、时间戳验证等在内的安全技术及其应用。
(二)构建云计算平台
突破大规模数据计算与管理,大规模资源分享与调度、运行协调及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术,建立EB级云存储系统、云计算中心网络大容量交换机,研制按需简约的云操作系统、支持亿级并发的云服务器系统,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体系,研发相应安全防护产品与软件,构建云计算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云计算平台的研制包括四个方面:(1)云计算操作系统软件、进程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软件、数据安全控制软件等的研制;(2)云服务器亿级并发系统的研制;(3)云存储系统EB级的研制;(4)大容量云计算网络交换机的研制;(5)虚拟化平台研制;(6)分布式存储研制。
(三)核心技术的研发
要以公司现有的技术积累为基础,以社会对云计算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才为中心,加强云计算硬件设备和关键算法的研究。通过建立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支持对应项目的研发和实验。建立云计算的研究、开发,试验和工业化平台。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建立示范项目,带动技术的发展,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靠拢,实施电子发展基金、“核高基”等重大项目,重点研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方面的关键软件技术,最终在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发展软件产业的试点示范,逐步完善产业链。
计算机与互联网出现不久,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在早期“,云”一般是指较为大型的计算机网络。谷歌公司在2007年首次正式提出了“云计算”概念,同时他们还与IBM公司及多所大学进行了云计算方面的项目研究。从此以后“,云计算”便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网络词汇、技术词汇,并迅速发展与成熟,各个IT企业都开始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产品,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将云计算技术引进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但是就云计算的准确定义来说,各界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目前一个相对被广泛认可定义是: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IT技术的融合发展和商业应用[1]。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它既认定了云计算的技术特征,同时又体现出了云计算的商业属性,总而言之就是用户能够通过云计算应用,获得更加全面、丰富、廉价的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中小企业通过借助云计算服务,能够使自身的管理工作更加简洁、高效、低成本,这是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的关键途径。
2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2.1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在一个企业当中,IT部门的关键作用是为企业的运营提供IT服务,在传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下,IT部门主要任务包括IT战略制定、职能划分、运行维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IT部门的工作任务就将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IT部门管理的创新。
首先,从IT战略方面来说,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其IT战略都可以大致的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跟踪学习战略、应用开发战略、系统维护战略。
(1)跟踪学习战略。主要是识别企业管理所需求的IT技术,关注IT技术的发展,在云计算技术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前,中小企业的跟踪学习战略一般都是跟随行业中领先企业的发展,也就是做得好的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即使这会导致操作性过低。在云计算技术出现后,软硬件限制被打破,中小企业应当改变以往的战略方法,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自身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主动识别、选择真正符合自身所需的技术。
(2)应用开发战略。主要是实现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工具。传统的应用开发战略是实现企业管理“自动化”,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中小企业应当将“自动化”与“重规划”联系起来,既要实现企业管理的自动化,又要对企业的管理体系、运营流程进行科学详细的规划,利用云计算技术对业务进行全面的整合,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系统维护战略。主要是对企业管理IT信息化系统进行维护,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IT部门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内容,如管理软件的升级、系统的安全保护、病毒防护等。但是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中小企业作为云计算系统的用户终端,不再需要承担这些工作,云计算供应商将会处理好相关的事务,IT部门主要应当做好的就是系统成本、风险与故障的分析评估[2]。
其次,再从IT人员结构方面来说,在将有关IT的应用转移到云计算服务后,企业只需为自己实际使用的服务付费,并不实际拥有IT基础设施,从IT的前期建设、使用到运行维护,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各项投入。IT交付模式到云计算模式的转变,大大减少了企业对IT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IT部门将最大限度地实现瘦身。但中小企业的IT人员要了解云计算系统,帮助企业与云计算供应商沟通,为企业提供满足需求的服务。同时企业IT人员工作的重点将在于维护企业云计算终端的正常运行以及故障的解决,关于软件的升级维护、数据中心的安全、服务器购买等都将由云计算供应商负责。最后,企业的IT人员不仅要精通计算机技术,更要熟悉本企业业务。
2.2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诚然,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企业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但前提是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中小企业的领导层必须要转变思想认识,不要再以为“大力抓生产”就能够让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当前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下,企业必须要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对信息的整合,科学地规划自身发展战略,这样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尤其要重视对企业云计算管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运算器、存储器、信息系统等都是统一集中的配置,管理技术研发人员所需要的一切服务、一切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以,企业要建立能够共享的资源平台,完善相关机制,采取网络组织等灵活的组织方式,加强组织外部和组织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使企业的研发环境得到改善,研发效率得到提高。另外,企业还要保证流程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制定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并且设置专门机构,切实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企业的研发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的合作,提高技术研发效率;企业要与其他机构做好合作,加强与其他机构的沟通,推进企业与各个机构的开发工作[3]。
2.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云计算技术环境条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变革与创新。就中小企业而言,必须要借助云计算管理技术,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特征与规范化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与岗位设置,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同时,由于云计算技术具有跨时间、跨地域的优势,而且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管理模块,或是制定针对自身特殊业务的管理模块。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当中,既可以不受空间限制,也可以进行更加动态与灵活性的管理,这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随时贴合企业战略发展所需。另外,中小企业还应当借助信息化的云计算技术,加强自身的人力资源网站建设,为企业中的员工提供一个直接接触到云计算的途径,让他们也能够对云计算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促使企业全员都参与到云计算管理中来。
2教学要突出创新教育,激发学生探究思维
培养创新素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创新素质不是生来就有的,必须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所以,必须要强调它的重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源动力。良好的心态则有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计算机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电脑、移动电话、网络、游戏、办公处理以及天气预报等,都与计算机技术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进行分析,促进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国最大的计算机产业集团联想集团收购了微软的IBM个人笔记本业务,这在我国信息产业界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通过这种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状,以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增加其学习的动力。
3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体和个性发展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创新的理念就在于强调个性,注重差异性。所以,重视学生的个性,是有利于培养其创造力的。教师需要通过平日的细心观察,挖掘出学生的个性,并对其进行鼓励。例如,出于不同的偏好,有的学生侧重动画制作,有的学生侧重软件编写,这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体现的也正是多样性以及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相关的领域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即使是玩游戏,如果能够深入钻研,也能闯出一番天地。此外,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有的学生个性偏于内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活跃,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不要给他们提出太高的要求,可以在课下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互动,这样产生的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有的学生出于好胜心,喜欢专研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技巧,以便能在同学和朋友面前“卖弄”一二,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留下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去完成,这样做不仅能让他们更加投入,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也可以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以此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创新教学模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日渐成熟完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学生能胜任的任务,其中“任务”设计的要求有:该任务的实施可以学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能有效地将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提高其创造力;能够综合教学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快速完成任务,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有限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评分标准明确,能够评价学生所完成的任务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以教学内容“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函数的应用”为例,说明如何在具体的操作中设计“任务”,由于该教学内容相关内容主要是函数种类因而笔者设计了“制作全班期中考试成绩总表”的“任务”,该“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生很想知道自己的分数和排名,因而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二是该表统计数据运用到了全部函数;三是该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应用于一个实际的项目中,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四是有准确一致的答案,可以方便评价。
在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向,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技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利于更为高效地展开教学工作:一是目标任务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制定近期目标及远期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建立课程学习激励机制;课程教学中,制定具体的目标及任务,对于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学生予以奖励。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教学实践创新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目前学习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游戏、聊天上,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教学效率及质量的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将学生对电脑游戏等的兴趣引导到对计算机技术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方法如可以播放一段生动的动画短片引起学生注意,然后再告诉学生制作这样短片的具体方法,讲解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最后可以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布置一个动画短片任务,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职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使学生拥有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操作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上机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生能够及时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操作中并通过上机操作发现新问题,通过这样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效率及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取得较好的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重视提升其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思考计算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编程学习中,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编程方式实现同一个效果,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一特征针对的是学生与学习过程的相互联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十分尽职的,在课堂上,他们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学习内容,在遇到课程难点时,选择直接为同学讲解,这样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导致他们在做题时采用固定的、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创性,这样即使他们在考试时获得高分,自己的学习能力却没有提升,他们只能应付已经学到过的相关习题,对于一个全新领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很难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国家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参与,避免老师的“独角戏”,在老师提出一个难点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不能干坐着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应积极与同学、老师讨论,实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学生要学会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便是实践。学生只有经历自己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做到灵活运用知识,并了解知识的真谛,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不断探索的渴望。
1.2自主性与主动性
上面也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们兼具着主导与主体的双重角色,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进,遵循着老师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生在脱离了老师之后,完全不知怎样去学习,也不会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因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被很快地淘汰。创新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的特点,能够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脱离老师的监督与指导后,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力。
1.3个性化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独特性是创新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独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创新教育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种观念是差别化教育,但是竞争与合作对个性形成的发展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发展途径为前提,为学生的发展营造适合的环境,鼓励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
2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2.1教学观念老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老师完全按照书本展开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太过老套、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的提出、引进已经有些年头,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相关的硬件设备,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太过腐朽,他们没有兴趣去接触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这些设备采取轻视的态度,这导致先进的教学仪器被弃至一边,不单是对教学设备的浪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导致授课的效率较低。
2.2学生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学习水平、高中学习课程、与计算机接触机会多少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他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些、高中课程涉及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常与计算机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学习起来上手较快,熟练度较高,而那些平常与计算机接触较少的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对计算机的基本指令、知识的认识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学习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3一些老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
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影响,导致一些老师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老师在相关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敷衍了事,学生也只是应付公事的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足,学习效率不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质量,很难实现授课的科学性、高效性。
3创新教育观下高职计算机教学策略
3.1创新教学理念
计算机授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要求较高,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但不要是主导的角色,帮学生树立一个创新性的学习观念,把握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发觉内在的潜力。老师要避免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路,同时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实践水平,消除学生对“创新”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教会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
3.2启发式教学
当今社会中,即使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与重视程度大大增加,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老师、学生对考试成绩的过于重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被动地去学习、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自主性也随之减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参与进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学生固定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采取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3.3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是单纯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应该具有将知识运用自如的能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计算机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应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在课下解决,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针对岗位的具体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同时还需要注意考虑企业所从事行业相关知识,也要讲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充分考虑。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时主要有4大类:
1.1.1首先要注意设置基础知识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数字模拟电路等,学习这些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今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需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类的基础课程,也就是C语言与C++语言的学习,这对以后学习计算机其它汇编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1.1.2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在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们对网络知识、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认识,以及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
1.1.3需要设置应用类课程
在课程设计时要注意硬件的维修与保养以及网络等方面的课程设置。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对硬件的了解。
1.1.4在学生毕业前要求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需要对其上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然而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就是检验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检验,确保毕业生在拥有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保证培养的学生可以有效的与社会企业对接。
1.2我国高职计算机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1.2.1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定位不准确
就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发展情况来讲,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展了多次改革。依据教育部门的对高职计算机应用的培养定位,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对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数据库、多媒体等具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可以培养出对多媒体以及对计算机的日常维护管理熟悉的综合性计算机人才。高职院校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以后主要进行计算机的日常管理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设计。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对学科分工也越来越精确,但是目前我国高职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过于宽广,并且对专业的定位不准确,同时在生源逐年减少的大趋势下,为了保证学校招生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一些高职院校还在不断的进行扩招,这就造成了高校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下降,但同时毕业生的数量又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1.2.2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将专业突出
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创新来讲,其改变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越来越多,但是没门课程的总学时却没有增加。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找不到重心。同时由于高职教育的时间为3年,时间本就短,但是现在高职教育主要的改革方向正在本科教育方向靠近,造成了“拔苗助长”的局面,同时在失去了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当毕业时才发现,经过3年的高职学习生涯,学生接触到了门类很多的课程,可以说每一门课学生都会一点,但是每一门课程学生学得都不深入,仅仅是了解了一个皮毛。这样的毕业生根本不能满足社会企业的用工需求。
1.2.3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定位与企业对应届生的需求不一致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讲,高职教育应该按照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进行培养。但是现在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却没有按照这个要求进行。还是按照固有的教育模式进行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重视,这样就造成了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与本科生有较大的差距,其动手能力也一般同样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2、高职创新教学应用专业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2.1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
按照正常的培养方向来讲,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需要拥有维护计算机系统、设计网页以及管理网络的能力,并且可以熟练的组装与拆卸硬件及维护。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其职业技术能力为主,要打破已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对现有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从而达到企业的用人需要。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的安排,要注重实践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做到让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同时要注意对学生所学知识与今后的职业岗位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的需求设立与之符合的教学模式,重点对软件、硬件以及网络三方面进行强化教学。
2.2要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体现在于实践当中,所以在教学中应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计算机教学体系。这个体系要体现在各个实践环节中,然后按照软件、硬件、网络三个方面的学习应用至实践中去。建立一套实践考核体系。按照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组网与综合布线3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培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数据库的原理并会熟练应用,精通应用程序开发,熟练掌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安装,优化和使用,同时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外用设备,如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还有网络协议和模块的安装等。了解认识局域网、广域网等网络,有能力解决网络故障。
2.3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对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毕业设计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设计中最好要求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环节,鼓励学生跨专业选择设计课题积极拓展跨专业修课,拓宽知识面,走特色的办学之路。避免了单一化,重视多样化。培养综合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同时要加强毕业设计的考核力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规范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师的指导工作。严格评定成绩。
2.对比分析发现总结
在十多年的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OFFICE办公应用系列应用软件的教学,发现所有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1)那就是它们的窗口组成完全一样,自上而下六或七栏即:标题栏、菜单栏、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窗口区域、状态栏;
(2)菜单栏的菜单排列顺序一致,分别为:文件、编辑、视图、插入、格式、工具、(表格)、窗口、帮助共9个;
(3)菜单命令进行了归类,即从菜单的文件开始从左至右根据操作对象的范围大小由大到小再到大。
(4)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里的图形工具从左往右是根据使用频率而排列的图形化命令。由此对所有微软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就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了,命令多初学者记不下没关系,发现规律,知道在什么地方去找即可。另外对菜单命令的使用顺序只要认真的掌握一个应用软件即可触类旁通。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就是对三种元素的操作即:窗口、菜单、对话框,并且顺序也是打开窗口然后在窗口中选择菜单命令最后填对话框这样一个过程,这样高度总结后,在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就可从一个高度摆脱传统的按部就班教学模式,而从全局上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同时教会他们这种学习方法。
3.在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计算机应用实践课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与工作过程;强调学生不断输出学业成果以验证学习效果,而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4.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
,巧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成为创造性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通过创造性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能力。计算机应用实践操作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可以验证书本知识及操作步骤,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并可通过亲自动手把所学知识和独特构思付诸实践,使学生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4.1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也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已看书学习、自己动手、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为学生主动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教师的讲解主要是为扫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帮助学生准确、系统地理解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4.2加强预习,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一个新概念的建立,新知识的接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第一次认识这些新概念、新知识,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在头脑中激起相应的兴奋点。在计算机应用实践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条件和教学手段变换实践内容和形式,在每次课题结束前都应精心涉及下一课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着新鲜感,以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加强预习,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4.3实践操作教学安排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
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取新的信息,这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学生在利用原有知识结构认识新知识时,不仅与他已掌握的知识有关,还与他以何种逻辑思维方式进行认知活动有关。因此,为了培训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习教学过程既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给定信息,还要帮助学生用探索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利用给定信息去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实践操作安排一方面必须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会分析、比较和抽象、概括,实现自己认识上的飞跃。
4.4实践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机制
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新思维主要由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即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潜意识思维与显意识思维。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根据这些创新心理机制和特点来进行。在计算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要始终以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创新思维。
在高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很多的内容都能够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实践和演示。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这一点更好的利用起来,进行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路也会更加的活跃,能够更好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维方面的创新,独立的进行问题的思考,这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各种教学手段更好的利用进去
在高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很好的把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这能够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际的学习情况。并且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各种教学手段更好的运用进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好的进行思考和创新,并且在思考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开发,并且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三)重视实践的作用,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就业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实践能够更好的将理论和操作结合在一起,所以,老师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更好的将计算机实践研究室应用进去,根据需要开展一些对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行完善。长此以往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对评估体系进行完善,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考核制度进行考核
以往高职学校在进行计算机考核的时候一般都是老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一个分数,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核定学生的总成绩。而这种方法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计算机课程来说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老师应该根据计算机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来对评估体系进行完善,根据需要建立新的考核制度进行计算机的考核。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时候,老师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还应该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开展一些创新方面的活动,从而更好的提高自身创新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