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措施范文

时间:2023-01-13 15:37: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措施

篇1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承前启后,这个阶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只有加强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思想情感,才能让他们有热情、有兴趣学国的语言,逐步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多管齐下提高他们的素养,一是多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向他们推荐,让学生涉猎范围更大。二是突出多样性,既有儿童诗歌又有童话,还有议论文、记叙文,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科技发展等,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体裁和题材。

二、努力做到课堂民主

素质教育强调师生互动、课堂民主,只有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平等交流,才能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合理、平等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情境,从而对学生进行人文和情感熏陶,同时要注意的是这个情境必须和要教授的内容是一致的,不能为了创造情境而不顾本来教学目的。比如在教授《天马》这篇课文时,就可以把相关资料从网上找下来,对天马进行艺术化加工,使得学生能够对天马的印象活起来,感受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体会教师互动的温暖。

三、倡导学生之间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和需求,教师应该鼓励、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从而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心态和良好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对词语的学习中就可以使用这个方式,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几个成语,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讨论,说出他们对这些成语的体会,然后让他们以这些成语为中心写任意体裁的文章,让他们互相传阅并讨论文章是否围绕这些成语来展开、写作水平如何。通过这样活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成语的意思,并在互动中锻炼了自己听说读写能力,效果是非常好的。

篇2

一、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把知识的记忆当作教学的一切,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思维。一些教师未能建立科学的教学观和知识观,虽然希望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但往往在课堂上没能提供有效的问题情境,不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讨论和交流,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生物学思维比较肤浅。

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大多数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原本可以很生动的生物课显得枯燥、无趣。由于学校没有实验经费投入,生物教学无实验室,无实验器材,无实验材料,严重影响着生物学的教学。

另外,教学评价仍然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往往只注重定量评价,注重分数,忽视了除分数以外诸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品德、学习态度、操作技能、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等,教师只从考试成绩上对学生进行人为的划等、分类和排队,强调评价的管理功能。这样一来,教学评价由教师独揽,学生没有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概念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术语、词汇的记忆和使用能力也较差,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生物教学质量的途径

1.加强对生物课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物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规定生物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劳动技术课,而是每一个接受中等教育的公民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加强对生物学科的重视,改变教学现状,探索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应该增加投资,切实改善生物学教学环境,引进各种实验设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学生为本

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3.改变教学手段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4.改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

5.实行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6.改革评价机制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评价也需加以改革,评价内容应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在个人品质学习与探究、交流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发展,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保障。然而,现在仍然有一些教师才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日常教学工作,忽视了系统学习、研究生物课标和生物教材。因此,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小结

随着生物学科重要性的提升,初中生物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改革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多地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协作精神,而合作学习正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低效现象及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宝贵时间交给学生,会影响教学效率。该观点忽略了知识的传输速度,不等于知识的吸收速度,而且,仅仅重视知识的灌输速度,也会影响知识作为载体的教育效果.也忽略了教的效率不等于学的效率.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就会发现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潜能无限,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潜能得以挖掘,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升.

误区一:教师的“课改情结”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案例:某位教师在“讲授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节课时,用合作学习模式,分组让学生探索长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规律和特征.结果教室里热闹非凡,但真正动手操作研究的学生却不多,大多数学生都是在看个别学生的操作,小组中其他成员由于没有分工明确,不是互相嬉闹,就是看表演,小组汇报时也只是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位老师让学生多动手实践的想法是好的,但在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体验到了什么?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进行到了什么程度?答案是显然的。但这是课改的本意吗?这是合作学习的本意吗?当然不是,有些教师稍显浮躁的课改心理,加上无处借鉴才是问题的根源.

误区二:目标不明确,分工未落实导致合作学习费时、费力、难以见成效

合作学习是有着明确目标和分工的学习活动。但在合作学习中,不少教师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教学任务,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较少关心或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具体目标的实施,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更少过问。因此就出现了案例中的学生合作学习的那种状态,费时、费力、效果差.

查找原因,首先在于对合作学习目标观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只是认为,每个小组的目标即为总教学目标的分解.教师缺乏与学生共同探索的体验,只对合作学习的结果给以评价.所以,只有教师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走弯路、走错路.

误区三: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情境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合作学习偏向集体学习,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化认识

我们有些教师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成果.这造成每个小组的发言常常是对所有成员的观点的加以整合、优化,代表整个小组内所有学生的观点,而没有让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独特见解.

首先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在适当的时候,竞争和个体活动能够增益于合作学习.其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正是这些个性化的理解才使文章解读变得丰富多彩.再次,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必须纠正自身存在的认识偏差,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认识,在合作学习中既尊重学生个性,又要起引导者的作用,让更多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的机会,.

误区四:教师对合作学习形式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合作学习中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境:一些优秀学生和一些表现欲较强的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优秀者的意见和看法代表了其他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而另外一些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却成了陪衬,他们更多的时候在做听众,有时,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不会受到重视.因此,弱势群体学生往往是被动、消极、没有信心、不合作的.

其原因首先是,教师在组建小组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因素,按照“组内好坏各一半”的原则编组,而是以兴趣小组代替合作学习小组.这样学习成绩差、个性沉默、智能水平一般的学生,大多数不愿意与优秀者合作,多数时间他们都沦为看客.其次教师缺乏正确的学生观,存在不同程度歧视差生的现象,因此,课堂上很少真正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弱势群体.

二、 课堂合作学习低效的有效策略

1、展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学生合作之前,先确定本节课或本环节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自主探究后产生必须合作才能完成的合作动力.但是,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深难,学生都不易产生合作的动力,而只有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与学生现有知识相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生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最易让学生产生合作的动力.

2、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现在的教材内容并不是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合作性、可评估性等特点.

(1)设计发展性的问题:当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刚好是学生急需解决的,合作的需求也就自然产生了

(2)设计探究性问题:初中生具有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设计探究性的问题正适应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性的问题也使学生产生了合作探究的需求.

(3)设计开放性问题和解题途径多样化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产生的多元解答,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阅历、素养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合作学习给了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因此,开放性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合作动机.

(4)设计矛盾性的问题: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克服自身矛盾冲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矛盾性问题引起学生产生认识、情感、生活经验等方面的矛盾冲突进而形成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这时进行合作探究,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能使合作学习达到高效.

3、合理分工,使合作学习更有效

有效的合作离不开合理的分工,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分组,组间搭配做到均衡,便于公平竞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后,教师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明确的分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再由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转换,是每一个成员都有愉快学习体验.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10-01

在众多的学科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且不可替代的课程,它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学问,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有序引领学生在学习与探索中,熟悉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深刻体会知识蕴藏的生活价值。总的来讲,生活化教学是今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本文就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1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数学这个重要的工具。随着数学知识的普及,以新课程理念编写的数学教材明显增强了生活化趣味,在内容编排上出现了诸多与孩子们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的习题,例如,出租车费、购买付款、电脑上网和市场销售等问题。所以,小学数学教学适时地融入生活案例,有助于学生们从生活中挖掘和吸收数学基本原理和知识要点,将抽象的数学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借助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使之深切地领会数学所带来的乐趣,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奥秘的同时,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能用数学原理准确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此外,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极大地帮助学生发现和感知自我,凸显个人价值,重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2.1用简单的生活元素代替复杂知识

对小学生而言,现代数学中有很多知识点是小学生难以迅速吸收和了解的,为此,教师要用简单的生活元素代替复杂的数学知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能快速的掌握相关知识。与其他科目相比,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中,利用简单的生活元素转换成复杂的数学知识,是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知识的复杂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当下的教学标准,该项教学措施可从以下几项工作出发:第一,教师应积极搜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且这些素材是学生经常看到却没有引起注意的。例如,在小学中,很多学生都无法快速掌握小时、分钟、秒的转换。此时,教师应通过生活中的景物来进行转换,将树叶设定为秒,将小草设定为分钟,将花朵设定为小时,推理得到:60片树叶=1颗小草,60颗小草=1朵花。这种简单的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容易学习的。第二,小学数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复杂知识都能运用生活元素来转变的,教师应考虑到知识的运用以及与后续教学的联系,不经从单一的角度出发,应从大局的角度来考虑。

2.2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

新课程背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必须摒弃复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教学中的冲突与矛盾。第一,目前的小学生思维并不简单,他们想到的内容比较多元化,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开辟了路径,通过小学生思维的多元化,融入不同的生活元素,以此来实现较高水准的教学。第二,从学生的思维模式出发,能够切实地了解到学习过程的难点和重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要长期的坚持,才能让学生形成生活化的思维。教师应不断地对学生思维进行研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想法,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利用学生的思维,对其开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成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重点的教育工作,也关系到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学习。日后,应运用多元化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方法,完成较多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3加强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建设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出现了较大的改革,以往应试教育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被素质型教育模式逐步替代。小学生数学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下一个目标在于,从客观上和主观上,加强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强化生活化教育。本文认为,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必须加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告别单纯的数字和公式。第一,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应尽量的将概念知识转变为现实问题。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在记忆能力方面较强,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知识熟记于心,但在应用中却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概念化比较严重,没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理解和应用。为此,将概念知识转变为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重新理解数学知识,运用过程中也可以减少较多的阻力。第二,教师应深入学生生活,发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小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健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跟随教师的思维来进行的。教师深入挖掘小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可以进一步的在数学知识中融入生活,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被固定的公式或者概念束缚住,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加强其逻辑推理能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充分地挖掘生活事件中的数学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做个生活有心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金雨.新课程背景下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商,2014,07:227.

[2]苗水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品牌(下半月),2014,11:197.

[3]张海霞.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98.

[4]邱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219-220.

[5]宋晓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11-1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