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一直是广大基层教师十分重视的难题。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时教学量小、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负荷重和课堂效率低下等。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所有学习课程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日益增大。初中生的学习接触面还比较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不需要重视的初中基础课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表现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更不用说构建学识系统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延伸,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诸多方面。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广大教师思考的重中之重。
1 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逐渐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不仅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预示着这门课程没有既定的定义和公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全面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教与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手段,逐渐形成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 注重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已进入课堂,就能身处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而学生已经开始自觉地开始学习语文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语文课文,设计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进行课文展示,从而让学生身处具有动感和声感的情景之中。在一些课文的新课导入中,也可以采取讲述故事的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悬念,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比如,在上《苏州园林》这节课时,我会精心选取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真实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设置“障碍”,巧妙设疑
在语文课堂上,有计划地设置“障碍”,巧妙设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够显著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对所思考问题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特定的场合下,积极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求证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立探索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想知道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教师就可以故意得出一个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会根据鲁迅先生文章中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进行推断。这里面“大约的确”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确定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学生就会开始反驳老师给出的定论并不准确,从而展开课堂争辩。通过这种巧妙设疑,印发学生对结果的主动预测和思考,从而印发争论,并在进一步求索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层次思考,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喜学、乐学的效果。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情境,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情景教学模式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实现。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十分关系全体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十分了解,充分认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必要条件。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而言,学习都源自于疑问,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学生对问题有兴趣,就不怕学生基础差,最怕是那类默默无语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要求,在课文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主动学习。创设积极的语文开放式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被限制或者被制约,这将使得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适时转变,不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情境教学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催发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大胆地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N].学知报,2011.
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只有从感情中使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以情感人、用情育人,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授业解惑,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感情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迫于应试教育,很多教师在课上过于强调知识点,反复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从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教师在课堂上应极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和教师进行沟通、讨论,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情感,从而建立起一种“学习伙伴”的关系。对于课堂上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其表扬,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有误区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嘉奖其勇气。
无论是课本内容还是一部文学作品,一经完成,都会注入作者个人的中心思想和情感。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例如,在《三个儿子》这篇课文中,对于三个迥然不同的儿子,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儿子。”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喜欢会翻跟头的大儿子;有的学生会喜欢唱歌好听的二儿子;当然,很多学生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会喜欢懂事挑水的三儿子。对于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教师要表示理解。语文课程的教学在于培养“活的灵魂”,而不是只会学习不会思考的“机器”。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懂得尊重每个学生的自我情感,不同的人对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因而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和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否定或者略过“喜欢大儿子、二儿子”的回答,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打消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不敢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耐心的聆听、积极的肯定是给学生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时最好的尊重。
语文的教育不在于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激励、鼓舞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想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一样,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但是,要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是绝对可以的。
情感体验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见解,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善于设疑,忌直接灌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善于设疑,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善于设疑,可以说是优秀语文课的共同点。
二、形式多样,忌刻板单调
有的教师对学生活动的理解过于狭隘,翻来覆去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难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灵活多样的,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
三、面向全体,忌冷热不均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这是对学生一视同仁的表现,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是,有的教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那几个“尖子生”,特别是执教各种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语文课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参与讨论问题,起来发言的学生仅仅几个人,很多情况下还是重复发言。
四、点面结合,忌泛泛而过
我们强调开展学生活动要面向全体,并不是说搞什么活动都是“大轰隆”:一起读、一起答、一起背……实践证明,过多地搞学生集体活动,只有“面”,没有“点”,效果往往不理想。应该做到点面结合,多搞一些学生的个别活动。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这样几个好处:第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为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提供依据。第三,多搞学生的个别活动,有助于抓好知识和能力的落实,防止学生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一、“角色学习”的含义及过程
在社会学定义中,社会角色是由个人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某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在社会交往与活动中,人们往往扮演着众多不同的角色,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个人能不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责任,而要想正确有效的演绎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角色的学习。“角色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互动中掌握某种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人的角色意识的形成是伴随人的个人成长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而进行的,人的社会化需要经历一个从被迫进入到自觉融入的过程。
1、由模仿到认知的过程。婴儿最初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角色的学习,最初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小孩子会模仿医院拿着听诊器给小伙伴看病,会模仿自己的父母做爸爸妈妈玩“过家家”,这些角色行为的学习都是靠模仿而来。随着个体的成长,对某种角色的单纯的模仿开始演变为对于自己担任的某种社会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经过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某种角色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规范,从而完成从模仿到认知的过程。
2、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的某些角色是生来就有的角色,例如性别角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性别观念,这完全是自发的一种学习行为。而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学习是要在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通过自觉的学习而获得的。诸如人要想成为一个飞行员,就会自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最好的航空大学,然后在学校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一个飞行员要应该掌握的所有的技能,这个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靠自己意愿推动的自觉的过程。
3、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个体对角色的认知,是一个从整体了解逐渐深入细节学习的过程。诸如个人想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就要首先对建筑的外观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深入美术作图的细节展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个体将学习角色所承担的各部分责任和义务、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将这些学习内容综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整个角色的学习任务。
二、学校教育中角色学习的问题
1、角色学习的目标简单
学校教育往往以名人作为明确的角色指向,以杰出的精英作为榜样群,普遍引导学生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此外,学校有严格的“好学生”标准作为一种学生应该学习的角色设定。这些标准共同的地方在于角色目标对智力标准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成名成家的过分宣扬,这种统一的学习目标设定忽视了角色塑造的丰富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种种弊病。
2、强调行为学习,忽视品质培养
学校对学生的角色品质和行为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开展榜样教育进行的。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教给学生某种角色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它教会孩子学会做某种事,却没有教会孩子应该做具有怎样品质的人。它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只要做了榜样做的事,就能成为和榜样一样优秀的人,从而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这样一来,榜样学习实际上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抑制个性发展,缺乏创新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不仅是角色学习过程,也是个性创造过程。虽然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社会期望,但是不同的个人对同一个角色的期望不同,因此,角色通常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将每一个角色赋予固定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遵照他们的要求学习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使学生逐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
三、学校教育改善学生角色学习的途径
1、重视榜样精神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更多应该重视的是角色精神品质的教育。进行榜样学习教育是学校中惯常使用的角色学习的方式,但是学校教育者必须明白,榜样只是树立了一个行为目标,重要的是要强调榜样品质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而不是说只是做到了某种行为。
2、丰富学生评价标准
学校应该丰富对学生的多种评价标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向多向度的对学生学习成绩、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和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的考核,要落实到各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期望以及奖惩制度都要有所改进,好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同时也应该是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全方面发展,并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
3、重视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学校对角色学习的教育失误就要从家庭教育进行弥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人们普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就导致学生对单一“好学生”角色的盲目追求而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规范教育,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四、小结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又不止一种,如果演绎好不同的角色,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培养场所,学校教育有责任为个体提供多样的有效的角色学习的教育。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学习存在着目标单一化、手段强制僵化等误区,导致个人社会化的失误。重视精神教育、多维评价,有助于改进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角色适应。
作者简介:
李玉莹,女,籍贯河南省,目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联系方式:18612213126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地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农村很多人因为户籍制度差异、经济条件差等原因,无力将孩子带到城市,从而形成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对提高社会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的关注,改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现状,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亲情缺失
家庭是“人性的养育所”,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个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学生在学校能够接受学校有目的的系统教育,虽然学校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他们仍然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仍然是对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具有不可代替的力量。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大部分进城务工就业者忽视了自己外出对于孩子教育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情感缺乏,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父母教育、品行培养与心理健康引导,使留守中小学生从小家庭教育缺位,缺少父母的监督与教育,对其心理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和影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责任不明确
在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监护过程中,隔代监护家庭比率大,凸显的问题最多。隔代监护中,无论监护内容还是责任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盲区,隔代监护中存在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忽视了中小学这个关键的教育时期。家庭教育没有约束,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放纵,导致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我行我素,阻碍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家庭的良好教育氛围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充分呈现出来。但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监护人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
(三)中小学校园教育忽视了留守中小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
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学校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适用于大多数同学,又对困难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学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例行公事,他们对学生的关注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与掌握,缺少与中小学生的沟通,不能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至于学生在课堂之外、在校园之外的活动,他们则不再关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很细微,需要教师及时疏导。教师在一点一滴上给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及时的帮助,树立健康的心理和正常的行为范例,对于中小学生的改正给予及时表扬,最终能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由于父母与孩子分离,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和情感关爱的缺失,从而产生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方式就是要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进城入学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随父母进城就读,才能及时得到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关爱。政府要出台各种优惠措施,真正关心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确实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学校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础教育正在逐渐地被广泛关注,基础教育是中小学生教育的关键期,政府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发展的角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积极倡导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资源;提供给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先进的教育用品,活动设备和新颖的课外读物,充分重视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有效地扩大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时所要担负的责任
教师应公平对待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未来学校教育的趋势是全面教育,它表现为一种对学生一视同仁的教学理念。农村留守中小学生享有同等获得教师赞赏和关注的权利,因此,我们应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切实关爱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师平时对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要多观察,了解他们的行为变化和内心需要,针对这一群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寻求最佳教育方法。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中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其在学校的表现也截然不同,教师要结合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类型对其进行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工作及班级工作的实施者。教师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给予这部分中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深刻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及时的疏导,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下,促进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家庭教育在农村留守中小学生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是驾驭的基础,家长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应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责任意识,不断强化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第一教育的意识,切实担负起教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一个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都要接受良好的教育。家庭教育要给予中小学生正确的指引,帮助中小学生纠正错误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发邮件等各种方式主动与子女联系和沟通,增加沟通频率,鼓励孩子主动沟通,加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父母与抚养人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此外,我们要引导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的匮乏。
(3)中职生缺乏对自身正确的认知。
(4)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机制不完善。
二、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一)多元化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层次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内容上较为表浅,在形式上比较单一,导致生涯辅导水平不高,生涯规划指导层次较低,因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因此,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融合多样化的生涯辅导形式,提高中职生职业生涯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开展学生需求调查,提高生涯辅导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开展学生需求调查,征求学生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校本生涯辅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使生涯辅导不单停留在对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的介绍上,更要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指导和帮助。其次,要融合多元化的辅导形式,提高生涯辅导的实效性,对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包括辅导课程就业讲座等。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形成系统化体系
中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学生专业培养目标、知识技能、专业特长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特长与个性心理特征、学业规划、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进行指导,因此,从新生入学适应期随着对于专业的了解进行专业相关方面就业形势与职业生涯的认识教育,在中间阶段结合社会就业方向要求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和技能,在中职生毕业求职阶段侧重就业形势,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做好就业前心理调适,积极投身职场。
(三)进行优化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职业生涯教育。第一,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结合各专业特点与社会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文化素质课程在内的教育课程,可以使中职生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中职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第二,学校可以在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委托培养、合作办学等过程,更新社会对于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设置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具实践性、可操作性、可以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第三,为了使中职生更加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和现有的资源优势,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加强自我分析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形成专职化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工作多是由就业指导中心承担,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理论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职业咨询机构首先需要补充具备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职业测评手段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职业规划,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咨询专业技术水平认证,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由就业工作人员、职业发展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专职教师同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其次,发挥中职学校职业咨询机构的专业指导功能将宏观指导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群体参加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进行宏观指导、帮助学生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存在的疑惑提供解决方案,引导学生加强角色认知,做好上岗前的各项准备,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个别辅导的作用。
(五)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实践化
开展职业规划生涯实践活动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与提升中职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的开展,首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社会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历作为职业规划的范例,为学生提供参照的对象,真实地感受并学习职业规划与管理;其次,组织学生通过专业相关的暑期实践、学期实践环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理想职业的社会需求,职业要求及行业发展基本状况,同时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而合理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加强在校期间的学习准备。
参考文献:
[1]钱文忠.也谈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教师2010(32)
[2]邱小禾.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J].2009(18)
[3]牟方燕.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现状和对策.卫生职业教育[J].2011(2)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4-01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所谓“有效性”一是指目标有有效性,二是成果的实效性。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文本要求,依据学生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掌握文本所要求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把该知识体系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失效性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2.1 教师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设计。当前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不具有可评价性,教学目标不具有层次递进性等。
(2)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大纲要求,没有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造成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入。
(3)学生主体性地位界定问题
高中教学实行课改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大大加强,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处处进行鼓励,而忽视了教师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角色。
2.2 学生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由于语文学习的长期性和相对枯燥性,在学生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不注重知识的长期积累,而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能快速取得成果的其他科目上,在考试临近时,进行突击学习。
(2)学习方法问题
部分学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知识的积累方面过于零散,不具有系统化,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就是注重课堂学习目标,忽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和课外知识学习的积累过程。
(3)基础知识差,无耐心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个枯燥而沉重的过程,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在课堂学知识的掌握上难度更大,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不仅要弥补知识的不组,而且要不断掌握新学习的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3.1 优化教学目标
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教学目标,即在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目标实现学生个人发展。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单元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目标细化为阶段性目标,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设计。由于各地区教材特点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性,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分析这些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并能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行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评价性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性设计等。
3.2 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已经有很多方法的探讨,下面主要探讨两个方面。
(1)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化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些积极互动的情景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一些课堂教学资源,如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环境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师要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分析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化,不仅仅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枯燥感,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3.3 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
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优化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传统过的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重大转变。前面已经分析到,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迷茫时要进行是适当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升华。
(2)学生知识的延伸
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学生学习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更进一层。教师在个人知识,文化修养风综合素质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学生,当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时,就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延伸,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导入。
1. 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能力水平
小学孩子升入中学以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和教材肯定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时,孩子的能力也在发生着改变。小学时学生认知事物比较单一化、表面化,而且记忆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死记硬背,容易遗忘。如何培养他们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学老师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一开始就以高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很容易打击他们的信心,从而使他们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课程标准不同
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语法知识。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个性。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词汇量要求也大大增加,句子结构更为繁杂,可以说是由记忆层面向运用层面进行过渡。
3. 教学方法的改变
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知识单一,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用大量的时间反复操练同一个句型或对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多,知识综合性强,课堂容量大,进度加快,教师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操练。这使初中学生开始时不适应中学英语学习而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4. 学习方法有差异
小学英语学习,学生的依耐性较强,常常是被动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中学英语教材容量大,涵盖知识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很多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缺乏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 初小衔接的有效对策
1. 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为。不同学习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意识、降低学习者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初中的词汇量是学生的第一关,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提醒学生单词预习要注意词的音、形、意、用,做到见其形而知其音,听其音而知其形与意;其次,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构词法的概念,通过前缀、后缀的总结,让学生攻克较长单词的难点;第三,上课前5分钟开展单词竞赛,有效地复习旧知识,使原有单词的掌握率大幅度提高。
2. 充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英语教师习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持续不断地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对话、唱歌、讲故事等等。然而进入中学以后,由于教材容量的扩大,知识难度的增加,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孩子兴趣的激发。英语教师还必须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英美历史地理概况及名人趣事、名著等,并不时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牛津7A的第三单元讲的是万圣节,教师讲课时可以补充一些中西方不同的节日及庆祝方式,学生会很感兴趣,在课上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也会非常活跃。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很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当他们升入中学后,一切都感到新鲜,又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意见,因此如果教师能在中学的初始阶段对他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那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诵读的习惯。英语不仅是一门高考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语言。语言是要说出来的。而我们学外语缺少语言环境,所以诵读是很必要的一个训练方式。它既可以帮助同学们练口语,又可以帮助记忆,培养语感。因此每天早读、晚读时都要求同学们能开口读,养成诵读的习惯。同时,教师也应利用英语课堂,为孩子们搭建平台,开展课本剧表演、演讲等活动,给学生展示英语水平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 预习的习惯。任何一名学生对“预习”二字都是不陌生的。但是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因其起步性质,就算没有做好预习工作,学生课堂听课也不成问题,因此学生并没有预习的习惯,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但到中学以后,英语课文的篇幅加长,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如果没有预习,根本适应不了课堂的教学进程。所以,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不能只是泛泛要求,而要把它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精心指导。
(3) 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进入中学以后应准备一本词典,学会自己从词典中查找一些基本词汇的词性及拼写方法,寻找同义词的意义差别和用法差别。遇到词汇方面的疑问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解答,而是能够学会自己在字典中寻求答案。
三、 处理初小衔接问题教师应当注意的要点
1. 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
首先,教师必须熟悉和掌握中小学教学的不同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资源,有效实现初小衔接。小学英语多以游戏教学为主,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少量的单词和一些生活会话及部分句型,凡涉及语法内容多以强记为主。学生对英语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度,但是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面临着中学学习的调整,学生因为课外接触英语的层次不同,因而在进入中学时,在口语、阅读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确定教学容量,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发的迁移作用,努力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激发,使学生在学习方式方法逐渐转变的情况下,保持对英语的学习热情。
【分类号】G623.5
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利用预习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探索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预习单的利用,往往不得要领,不能够有效的引导自己所带的学生,发挥预习单的效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渐掌握了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方法,下面,笔者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预习单的内涵及作用
预习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并且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可能有疑惑或是不懂的内容,将其列成单子。预习单,尽管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单在这张纸里收录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尽管小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数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大多较为年龄,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权威性,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世界的认识不足,教师说的一句话在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圣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习惯性的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宰,没能够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够了,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师即使在课前让自己班上的学生预习了,也只是让他们简单的看一看书,看一看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此,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一个有效培养。
2、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提问缺乏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会致使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时,习惯于教师将知识一点点的灌输给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预习,也导致在学习中小学生不会甚至是不愿意去预习。而且,即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了,他也找不到正确的提问方法,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原因,也饿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
三、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找到正确的预习方法。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不能够大而化之,只让他们囫囵吞枣的看书就够了。而是应该适当的提一些问题或是让这些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看一看书上有什么内容是自己感兴趣而有看不懂的,在课堂上积极的提问。
比如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教师可以先提几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了这两个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是看一看自己有什么问题。学生预习的时候,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将自己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列出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利用预习单,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较为活泼好动,在学习时候他们的好奇心重,问题也多,有时候他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可能在教师看来十分幼稚,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不能轻易的打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而是要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同时小学生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能只简单的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想办法利于预习单,结合教学实际,找出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的问题意识。比如上面提到的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让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看书。但是在学习“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跟圆有关系的物体,让他们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总结一下圆的特点,自己试着画一画圆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班上的同学自己去感受圆的特点,在学生正式学习圆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自己实际探究的有些不同,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利用预习单学习,也并不是只有一种预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的观察,把握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令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的展现自己,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逐渐培养好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在小学汉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小学汉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汉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使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质疑探究活动,将他们置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一阅读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地位,让他们体验独立自主阅读的学习经历,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又要科学引导,把一些质疑的方法介绍给学生,提高质疑水平。首先,可以从课题上质疑。如从《飞夺泸定桥》这个课题就可以提出“谁”、“什么时候”、“为什么”、“怎样”等几个问题,教师适当整理就可诱导学生一步一步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及重点。其次,可以从字词入手质疑。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时,有学生就提出:“课文中‘烈火在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胜利才二十分钟’这两个句子中的‘才’字意思相同吗?”这样的问题就很有价值。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汉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小学生应该掌握的阅读方法有: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方法、分段的方法、段意概括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理解写作特点的方法、朗读的方法、默读的方法、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等。
近几年,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在中职学生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群体――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他们在外在容貌、气质形象上普遍优于同龄人,具有艺术特长。他们既有情感丰富、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等优点,也有控制力差、遇事不冷静、容易冲动等不足。他们喜欢自己的专业,有一技之长,但也有文化课基础薄弱的缺陷。笔者对所在的学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应届毕业学生连续几年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自负心理
有些毕业生自恃自己所具有的艺术特长、专业优势或者外在容貌的优势,过高地估计自己,定位过高,在心理上产生了高人一等的自负心理。“你毕业后,所期望的月薪是多少?”笔者曾对我校2011届的毕业深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9.4%的学生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白皮书》显示,2011年广东省本科生的实际薪酬主要集中在2000-2500元/月范围内,可见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对薪酬的期望值过高,看出毕业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在现实面前就会因过高地估计自己而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过高估计自己的结果导致在现实受挫后超出个产生失落感和悲观心理。
(二)自卑心理
自卑是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卑的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有的毕业生则因为在校表现平平,专业成绩和各方面能力都不近人意,在面试时没有竞争实力;有的是因为容貌和身高的略逊于其他同同学而内心自觉低人一等;有的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背景,而有些学生并不及自己,但他有良好的家庭资源,不用努力就可以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比较,觉得自己很自卑。甚至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首次面试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
(三)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是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在就业的敏感性上强于一般的群体,这是因为,他们大多自小受过相关艺术教育,且在中职教育阶段学费较高,付出的前期成本较高,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都想得到回报。根据笔者连续几年对我校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毕业的调查显示,有26.4%的学生希望自己成为名模、明星,对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位为社会精英。
择业功利心理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尤其是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的想法,有80%左右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城市工作。
(四)一步到位心理
一些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在就业时的择业心理就是想一步到位,追求工作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这表现在学校毕业洽谈会上,机场、银行、大型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门庭若市。即使选择其他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毕业生除了有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这一心理之外,还有当工作不如自己意愿时,不是想到去努力适应,而是通过跳槽或继续求学等方式来摆脱原有的环境的想法。一步到位的心理说到底还是怕苦,怕不稳定。他们没有考虑到现今的工作哪有什么永远稳定的。不迎接挑战,不努力学习,就要被淘汰。
(五)盲从心理
盲从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有一部分毕业生,自己没有主张,看到同学去哪里面试,就去哪里面试,听到同学们说哪家单位好就“一窝峰”式地涌向某一单位,在择业时完全受父母或家人的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毫无目的的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书;二是在选择单位方面,是人云亦云,一家又一家的去面试,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到什么单位就业。三是,有些同学听说参加艺术类高考,读大学更好,就准备考试,但又看到同学们每天在忙着面试,又想就业,举棋不定。择业盲从心理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而造成的。
(六)过度悲观心理
由于艺术类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专业对口的比例较低,尤其是服装展示与礼仪专业的毕业生“舞台艺术生命”比较短暂。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前途也产生了悲观心理,特别是在该专业的男生由于市场对男模需求较女模低,中职毕业的男模在年龄段上不占优势(男模的黄金年龄在25岁以后),且由于学历底竞争力不强,在就业中处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容易产生悲观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就是失业。
(七)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是艺术类中职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嫉妒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贬低、诽谤以致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上的补偿以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主要表现有:有时会出现个别的毕业生嫉妒已有单位的同学或即将签约的同学,轻者恶语伤人,重者落井下石;一些毕业生看到一些好的招聘信息广告就赶快撕掉,让就业信息自己独享,其嫉妒心理已经影响到个人的品质问题;有些毕业生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嫉妒的后果是严重伤害同学间感情,使同学关系恶化,阻碍同学择业。嫉妒还会使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本人的内心痛苦和烦恼,以至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八)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具体表现为在就业中表现被动,依赖他人,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目前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家庭环境较好,因此他们把择业的期望寄托于家人、亲戚或朋友,拉关系,走后门等,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他们整天呆在家里或学校“待业”,在“等待”中错失很多就业的好机会,甚至个别学生成为“啃老”一族。
二、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就业中遇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节。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的。艺术类中职学生学生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能力、学识、性格、特长、兴趣爱好,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了客观实际的分析,对现实生活有了正确的领悟,尽管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令人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事情,也不会因一时的挫伤而失去对生活中美好意境的追求,就会置身于一个充满积极感情的世界之中。客观地认识自我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即学生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艺术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艺术生也因为专业的局限性,就业形势较其他学生严峻。尤其是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一次找到理想的岗位并不容易。因此,面对以上情况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因专业不对口或期望值过高造成的难以就业的问题,也能为学生减轻因无法就业带来的种种压力,调整和排除就业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艺术类中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艺术类中职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要学会正确面对就业失败。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同时,艺术类中职学生也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使艺术类人才的社会需求逐年增大,艺术生因此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艺术类中职学生应尽早了解职业世界、了解自己、规划职业生涯。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一年级应侧重职业认知与规划能力的培养,重点全面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侧重自我认知与基本能力的培养,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完善和塑造自己,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二年级应根椐自己的个性特点和职业需求,拓宽知识面,发展多方面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三年级要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掌握面试求职的具体技巧,有效预防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四)大胆尝试,勇于创业
艺术类中职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不愿意太多的约束和管制,注重实现个人价值。但他们能真正实现个人理想,成为艺术家的很少。通过对我校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放弃了传统的被动就业方式,而是主动创业,自主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他们的艺术特长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是自主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是短板。创业需要管理、营销、融资等各方面知识,艺术类中职学生要及早树立创业意识,注意积累实战经验。可喜的是一些组织和机构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已经设立启动基金,为一些有发展潜质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与咨询、指导服务。国家鼓励也毕业生自主创业,甚至课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综上所述,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艺术类中职学生就业的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