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父母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指出,在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导致很多留守儿童处于缺乏父母关爱甚至有效监护的状态。
“父母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即使父母外出务工,也不能逃避这种法律责任。”佟丽华说,《意见》具体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二是一方留家照料;三是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同时,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意见》明确要求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
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还要承担管理、照顾、保护、教育等职责,所以《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与留守未成年子女常联系、多见面,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给予更多亲情关爱。”
居委会发现家暴要立刻报警
以往很多留守儿童的案件,事发以后经媒体广泛报道社会才知晓。佟丽华认为,《意见》强化了基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的监护监督职责。如提出村(居)民委员会要定期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详实完备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台账,一人一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村(居)民委员会,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
《意见》还明确要求农民工流入地政府为农民工家庭在落户、住房保障、照料、就学等方面提供更多帮扶支持。
确保留守儿童不因贫困失学
利用电话、家访、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家长、受委托监护人的沟通交流,了解帮助监护人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情况,提升监护人责任意识和教育管理能力;及时了解无故旷课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劝返无效的,应书面报告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依法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与父母的情感联系和亲情交流;中小学校、幼儿园等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或虐待、疑似遭受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等情况的,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告——这是《意见》对中小学提出的工作要求。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档案,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本班学生组织关爱小组,要加强关爱,形成合力,大力宣传,不断提高我班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关爱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
首先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学校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促使更多的帮扶老师成为“家长”。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和学习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教师每月至少与留守儿童谈心两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
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竞赛活动等,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工作安排
三月份:
1、讨论并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2.开展教师家访和学生谈心活动。
3、留守儿童信息更新。
四月份:
1.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2.档案信息更新。
3.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电话。
五月份:
1、召开一次留守儿童家长会。
2.继续开展师生结对活动。
3、留守儿童“五一”联欢会。
六月份:
1.留守儿童主题班会活动。
2.留守儿童减免落实情况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5-0054-02
2013年全国妇联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17岁及以下的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流动儿童3581万。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数量加起来超过了1亿,占全国3亿未成年人的三分之一。[1]社会在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给予关注的同时,也常常将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联系起来,在很多人眼里留守儿童就等于“问题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进入人们视野时,就被贴上了“污名化”的标签。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之下,留守儿童在得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社会看法带给他们的压力。双重压力之下,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更加处于不利的社会地位,对于留守儿童得教育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如何有效的帮助他们“去污名化”,并依据留守儿童的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他们的教育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群体“污名化”的原因
(一)留守儿童的产生
留守儿童的产生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广大滞留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有关。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这些农民在进城务工的时候,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时间不规律无法照顾小孩,孩子进城就读困难等原因,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交付他人代为照看,这些被迫留在农村的孩子也就是留守儿童。因为缺少父母的照顾指导,在社会各界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认知都比较消极,大部分都是带着“问题化”的视角看待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群体“污名化”的原因
所谓“污名化”,是指由于拥有的不受社会欢迎的身份特征,个体在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社会声誉(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因此被贴上消极标签,形成消极刻板化、地位丧失、遭到歧视和排斥的过程。留守儿童的“污名化”是指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有着一定的“刻板印象”和认知偏见,即社会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留守儿童群体被普遍“污名化”的原因纵然与他们自身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来自社会的原因。
1.媒体对极端事件的报道。留守儿童的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媒体持续关注的对象。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问题,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于留守儿童做了很多宣传和报道,但是报道的这些内容多是关于留守儿童不务正业、不守规则、逃课上网或者因无人看管而产生严重事故的极端事件的报道,而对于留守儿童的积极正面的相关报道较少。
2.学者在“问题”视角下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笔者对CNKI的检索结果表明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间学术界发表的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论文有近8000篇论文,其中大部分的论文都是用一种“问题视角”来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的。在这些研究中普遍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些问题来源于留守儿童本身主要表现为:(1)学习不认真、成绩差、态度不端正;(2)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法学校纪律、经常做出越轨行为;(3)安全状况堪忧,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且自我保护能力较低,不能处理危险事件和辨别危险情况;(4)心理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性格过于叛逆。
3.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偏见。社会上对于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偏见,即认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料而在行为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调皮捣蛋、逃课厌学等,这其实是普通儿童正常心理发育的表现,但社会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强行进行的比较,其实是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主观的偏见。
二、“污名化”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消极影响
虽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中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污名化”的主观敌意,但是贴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标签”仍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污名化”对教育者的影响
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会让教育的实施者如学校、老师等对留守儿童产生偏见,留守儿童身上贴着“学习成绩差、性格自卑、叛逆、不服管教”等负面的标签,这使得教育的实施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度减少;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污名化”会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者”丧失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信心,从而放弃对于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教育。
(二)留守儿童“污名化”对留守儿童的消极影响
1.焦]水平提高。根据Aronson和Spencer的威胁性情境理论,威胁情境可能是通过刻板印象威胁的动机现象影响到被污名个体的各种行为表现的。他们认为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处于可能存在消极刻板印象的情境中时,被污名个体知觉到的不舒服的感觉。在知觉到刻板印象威胁时,由于相信其他人对自己持有消极刻板印象,人的心理唤醒增强,焦虑水平提高。留守儿童大多被托付给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学校老师等父母之外的人照料。从小和父母分开,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亲情的关爱和教育,同时由于学校偏向应试教育、监护人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等因素,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而言往往更敏感、脆弱,在感受到他人对自己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后,留守儿童就会呈现出焦虑不安的状态,焦虑水平提高。
2.自我效能减弱。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认为,6至13周岁是儿童勤奋与自卑感和自我c角色混淆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孩子勤奋感、创造力、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并实现角色认同的时期。留守儿童的年龄大部分集中在6至13周岁,如果儿童在这一时期充满自卑感,就无法积极主动与周围人进行社交活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对于社会角色的理解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容易在社会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效能减弱的现象。
3.内化“污名化”标签。一方面,“污名化”的标签打击了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从而不愿学习、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另一方面,给留守儿童加上的标签加大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它在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之间划名了一道界线,导致留守儿童群体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隔阂与疏远,最终导致留守儿童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陷入类似孤岛效应的发展困境。这两个方面最终导致了留守儿童产生了“自行应验的预言”,内化“污名化”标签。
三、去“污名化”,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强
首先留守儿童自己要自尊自信自强,要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现在的状态只是暂时的,学会体谅父母外出打工的辛劳;刻苦学习,勤于钻研;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并且通过参加活动积极与人交流,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
(二)家庭:信任,帮助,鼓励
家庭毕竟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孩子受到教育影响最多的地方,要想去“污名化”,必须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要具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强烈的责任心,虽然父母不能再留守儿童身边照顾,但是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信件、短信等方式加强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其次,父母还要和留守儿童监护人及班主任、任课老师等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的情况,通过对孩子情况的了解给予孩子准确适时的帮助,使孩子在学习成长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最后,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向孩子讲述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奇闻异事、克服的各种困难等等现实素材来教育儿童对生活的认识,从而鼓励孩子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管再苦再累也要自尊自信自强。
(三)学校社会:去除偏见,公正评价
学校老师在面对留守儿童时,应该消除偏见,从各个方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留守儿童;大众传媒在报道有关留守儿童的个案时,一定要从客观的角度全面的报道,而不是以偏概全;整个社会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温暖、包容和支持,并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为他们提供一定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同时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这一标签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消极的影响,让留守儿童在得不到教师父母的关爱下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农村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农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污名化”的问题重视起来,为他们去“污名化”,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中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构建和谐校园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的原因是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
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是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
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
3.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4.学校、家庭不合拍,导致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盲区
留守儿童在家中由祖辈或者亲属照看,在学校让老师、学校监管。但是学校在许多时间、空间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能代替家长,从而造成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诸多不便。这样,孩子在学校可能是一个好学生,而在家中却是另一个样子。
二、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三个重要因素
因此,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对夫妇要外出打工,临行前对女儿说:“你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好好学习,我们回来,你要什么,我们给你买什么……”。到年底回家后,问女儿:“你要什么?”“我要你们不要离开我”,女儿回答到。
2.要发挥家庭教育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家长家庭教育知识缺乏的特点,输入地政府可以通过开办“农民工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3.转变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开展“三个一活动” 即:一个老师管护一个留守儿童,一个学校领导挂钩一个村庄,一个优秀学生带动一群孩子。解决留守儿童缺乏亲情抚慰,导致出现心理偏差、学习成绩差、安全等问题。
3.2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
3.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心理辅导室,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3.4积极推行家长学校的建设,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解决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对留守儿童教育偏差的问题。
4.用父母般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我认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摸摸头,展展衣角,一个微笑……孩子们都会高兴的。有一次,我班的娟娟穿了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我问她:“谁给你买的衣服啊?真漂亮”,“妈妈”,叫得多甜,要是妈妈在身边她一定会更幸福的。有一次一个孩子用“像”说话,他是这样说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好。可见,他们的心目中有多依赖老师。
4.1用温暖去抚慰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4.2视其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
4.3博大的胸怀看待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因而班主任应有博大的胸襟来对待留守儿童身上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出现反复现象是难免的。班主任应冷静对待,认真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诱导他改正错误,切忌急躁而前功尽弃。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5.发挥班集体在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特殊作用
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对留守儿童教育。如开展“每半月一个电话”活动,鼓励儿童多和父母打电话,学会向父母汇报在校在家情况,让外出的父母不用担心。再如“感恩之心”活动。可组织全校学生集中开会,让“留守儿童”代表上台演讲,说说他生活中发生的,真实的,和父母之间的一些故事。同时,邀请部分外出家长代表也上台谈谈他们在外地时是如何想念在家的孩子,在外地的生活状况,他们外出的原因等。让我们的“留守儿童”感受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懂得节约用钱、认真学习、遵守纪律等就是对外出父母最大的支持,最大的爱。还可以开展 “向家长汇报”等活动。
6.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仅凭班主任教育,留守儿童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我们在做好校内工作的同时应积极争取校外教育资源。比如聘请校外辅导员、发挥留守孩子身边的老党员、老教师等的作用,请他们帮助管理照看等。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努力形成了政府、村委、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出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让我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弥补父母未能给他们的爱,让我们共同携手为他们 编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