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法律专业博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法律专业博士论文

篇1

 

引言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于我国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防止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重蹈覆辙,实施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博士论文,会计体系。我国必须加紧推行企业环境会计的实施。通过上文对环境会计的探讨,结合我国国情,针对目前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我国开展环境会计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 制定和完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博士论文,会计体系。为了保障环境会计在我国真实有效地推行实施,这就需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环境会计相关法律体系,以强制的法律手段保障环境会计的法律地位,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使之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在考虑我国特有国情的前提下,适当地借鉴、吸收国际上的理论成果和成功的实践经验。

目前,环境会计在目标上还很不明确,对其目标的正确认识是完善和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环境使用者的群体还不够普及,到现今为止,只有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比较重视,并且依据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行为上制定出了一定得奖惩措施。博士论文,会计体系。除此以外,大多数企业部门和个人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我国要发展环境会计必须增强和国外学者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我们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深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方面和实务方面的研究探讨,使我国的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研究都跟上国际的步伐。

2遵循环境会计发展的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特点,想让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我国一下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不现实的。我国的环境会计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萌芽、发展到逐渐完善的过程。对于不同阶段,环境会计的应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从形式到内容,从核算方法到应用范围,都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1、形式上,将复式记账和单式记账两种方法的核算相结合,然后由单式记账慢慢转变成复式记账;在信息披露方面可以先采用在财务报表中补充资料或附注的形式,再逐渐向正规的报表披露模式转变。2、内容上,对比较容易操作的内容先确认、计量和披露,当发展成熟时对其全部内容进行核算。3、核算方式上,暂时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不作非常严格的要求,之需要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环境信息就可以,不过当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逐步发展成熟时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4、推行范围上,先在一小部分进行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可以先在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或者国家重点建设的企业和行业进行试点,通过对其反映效果的观察从中进一步改善,总结其中经验,然后逐步推广到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企业,最后推广到全国各地。博士论文,会计体系。

3加强政府管理部门对环境会计的监督

企业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润,往往不愿意实施环境会计,或者不能真实、准确地实施环境会计。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会计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博士论文,会计体系。社会公众监督和社会中介监督都属于社会监督的一部分。博士论文,会计体系。其中,社会公众监督不具有法律效应,但是它的舆论影响不能忽视,它往往决定着媒体对企业的舆论导向,所以社会公众的监督对企业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是很重要的,这是促进环境会计完善的一个重要部份。然而,国家有关机构对环境会计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强制性和专业性上,当前,我国国家审计机构还没有环境审计这个组织,在相关的审计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对环境审计方面的内容作具体的规定。审计是一个重要的监督组织,在环境会计体系中建立环境审计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建立环境审计首先要了解环境审计法规建设;其次为建立环境审计做好物力人力和财力准备如配备环境审计人员;最后出具环境审计报告,这是我们进行环境审计得出的书面证明,是促进企业环境会计稳步前进的有效推进力。环境审计部门可以从核查原则、核查内容和核查材料上这三个方面对环境审计进行定义确认和披露。

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素质

作为会计处理的实际操作者,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技能极大程度地直接影响到国家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实际贯彻执行是否合法真实有效。作为一门新兴的会计学科,环境会计的实务操作还没有被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所熟悉,要想在我国大力推行实施环境会计,非常有必要培养一批高专业技能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现有会计工作者在环境会计相关方面的专业技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增强,高新技术的出现,环保措施的进步以及绿色产品的产生,企业对环境管理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虽然经常强调生产商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物的排放,但是没有改变其根源,污染源还是不断扩散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回到过去清新的环境,必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消耗再到回收利用等每个阶段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只有从管理思想上彻底变革了才能保证每个环节的改变。对于会计的主要核算人员——财务人员就必须树立起积极的环保思想,另外,环境会计是由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学多门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学科,传统会计中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财务人员就需要对其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财务人员在加强对环保认识的基础上更要在专业水平方面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辛鑫.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及计量[J].鸡西大学学报,2010,(03):76-77

[2]刘洁亮,忻琦,査林蓉.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16-18

[3]张晓会.刍议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2):186

篇2

作为山西省唯一一家“211”院校,太原理工大学出台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术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规定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或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除对学生进行处理外,根据指导教师负有责任的大小,对指导教师给予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暂缓招生,取消导师资格等。

对于违反学术道德的教师,情节轻微者,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记过、中止项目并责令其改正。对情节严重者则要给予降职、解职、辞退或开除等,并要求其终止项目,收缴剩余项目经费,追缴已拨付项目经费,在一定期限内,不接受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违反学术道德特别严重而触犯法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另外,《规范》还要求在编的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有关工作的教师、研究人员、研究生(含博士后)、本科生,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注明出处;引文原则上应使用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凡转引文献资料,应说明转引之处。引证的目的应该是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所引用部分不应构成本人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实验记录用蓝黑墨水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写错作废的张页,不得撕毁。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不准以任何方式抄袭或变相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调查资料、实验数据、专利产品等研究成果。

对有明显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违反学术道德规定的学生,经查实后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理。对情节轻微者,可给予责令改正、批评教育、延缓答辩、取消相关奖项和取消申请学位资格等处理。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影响恶劣者,给予记过、留校察看、勒令退学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对已授予学位的学生,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判定,对授予的学位予以撤销。

论文引用超30%就延迟答辩

山西大学较早地使用了同方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该系统资料库中储存有大量的各学科期刊和论文,在将学生论文输入时,系统就会识别出该篇论文引用内容所占全篇的百分比。山西大学近年来都是通过该系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初审,如果论文引用率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让学生进行修改或延迟答辩。

“对于硕士研究生,一旦发现引用超过30%就延迟答辩,严重者重新开题,取消给学生再次修改、同批答辩的机会。”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张云波说,“这个百分比还要逐年下降。”除此之外,山西大学对硕士论文采用按一定比例进行匿名评审、博士论文全部省外匿名评审的方法,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只要有一个评审专家提出异议即宣布论文不合格。

张云波说:“这个检测系统也不是判定论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标准,数据只能从一个侧面来评定论文。不同学科的论文,引用量也不尽相同,例如法律专业,引用所占百分比就会多一些。”

论文全部匿名送往外省评审

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15-02

法国在《帝国大学法》颁布后,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在其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追求大学自治与民主的声音不绝于耳,依然未能改变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所以在今天的法国,文凭分为国家文凭和校级文凭。国家文凭由政府授权的单位颁发,遵照“全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审议会”制定的章程行事,校级文凭由学校自行颁发,只需按照学校的规定行事。其中,校级文凭不享有国家文凭所享有的权利。本文侧重对国家文凭进行梳理,在梳理时按被授权的主体分别进行说明。文章分为学位制度与文凭制度的涵义、 现有的文凭与学位两个部分。

一、学位制度与文凭制度的涵义

所谓学位制度是指“当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是关于各种学位的构成,各级学位代表的学力以及学位授予资格的系统规定。”[1]借鉴学位制度的涵义,可将文凭制度理解为:文凭制度是指关于文凭的构成,各级文凭代表的学力以及文凭授予资格的系统规定。之所以将学位与文凭分别进行说明,是因为有些学校不能授予学位,只能颁发文凭。

二、法国现行文凭与学位制度

根据被授权的主体,本文将法国文凭发放单位分为:高级中学、大学技术学院、高级技术员班、大学校和综合大学。每个单位发放的文凭或学位都可用于工作或在相应的学校继续深造。

(一)高中颁发的文凭

法国中学毕业会考文凭被列为一级高等教育国家文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业士文凭。将其列为一级高等教育国家文凭,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法国的中学学制为7年(初中4年,高中3年)比大多数国家的中学时间都长,毕业会考非常严格和统一;第二,中学毕业会考文凭曾同时是大学法律和神学专业的初级学位,也被视为相当于大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合格凭据。”[2]

(二)大学技术学院颁发的文凭

大学技术学院是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两年培养的短期高等技术教育机构,其目标在于培养高级技术员和高级技工。“教学形式有大课,指导课,车间实习和2年年末的为期6个星期的实习。教学内容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每学年32周,每周32课时,两年共约2000学时。其中理论课,指导课,实践课分别占总课时的20%,35%,和45%。大学技术学院不实行学分制,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考查和实习合格,取得大学技术文凭。”[4]

(三)高级技术员班颁发的文凭

高级技术员班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旨在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技工,一般设立于职业高中之中。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注重应用性和灵活性,强调专业知识。与大学技术学院相似,高级技术员班学生的成绩也由期终考试评定,成绩合格者,授予高级技术员证书。

(四)大学校颁发的文凭和学位

1.各种证书。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独特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工程师学校、高等商业学校、高等农业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大学校的学制各不相同,除了2年预备班(CPGE)的学习,工程师学院和商业学院一般为3年,高等师范院校为4年,其他1到3年不等。”[5]大学校是法国的精英教育,其目标在于为法国培养高级行政官员、学者、企业管理人才及工程师。大学校主要招收大学校预备班结业的学生和持有高中毕业会考证书的高中毕业生。学生在大学校修完相应的课程,考试合格分别授予工程师、建筑师等证书。

2.工程师博士学位。1973年7月27日颁布的法令,对大学三个阶段的文凭和学位进行了统一和调整,新设的“博士―工程师文凭”改变了大学校不授予学位的传统。“工程博士学位是为工科院校的毕业生更好地从事应用研究所设置的一种学位,学制3至4年。”[6]第一年攻读深入学习文凭,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方法训练,参加有关的研讨班;后2到3年博士候选人到实验室实习并从事研究,进一步加深与工程师职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学习严格的推理,撰写博士论文。博士论文答辩通过,授予博士―工程师文凭。

(五)综合大学颁发的文凭

法国的大学系统分为三个相互独立又前后衔接的学习阶段,各个阶段的学生只要修完相应的学分并考试通过(有的需要论文答辩通过)就可取得相应的学位或文凭。前两个阶段为本科教育阶段,第三阶段为博士生教育阶段。在法国没有研究生教育阶段,它的研究生教育阶段相当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本科生教育阶段。

1.第一阶段:普通学业文凭。本阶段为基础教学阶段,学制2年。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得到并加深基础学科知识,使其多样化,以便他们能进入一个范围较广的工作领域;学会工作方法,取得对科学的敏感度”。[7]“本阶段不分专业,只设下列主修方向:法律、经济与社会行政、文学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神学、体育运动科学技术。教学分为理论课、指导课和实践课三种。”[8]“第一阶段学习结束,通过考试,可以获得大学普通学习文凭。第一阶段允许留级一次。”[9]

2.第二阶段: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本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教学目的是“组织不同程度的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特别要考虑到针对某种或某类职业做准备;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其知识,加深文化修养,引导他们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10]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一样,学制2年,这两年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一年获得学士学位,第二年获得硕士学位。

3.第三阶段:博士教育阶段。学制一般3―4年,是一种“研究性培养和通过研究进行的培养,包括实施个人或集体具有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和不断进行科技革新的专业培养。”[11]1984年《萨瓦里法》对法国第三阶段的学位与文凭进行了改革,取消第三阶段博士和国家博士学位,改设新博士学位,新增指导科研工作能力证书和LMD学制。

(1)深入学习文凭。深入学习文凭在第三阶段第一年授予,要求选修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程,并参加研讨班,撰写小论文。考试合格,小论文通过即获得深入学习文凭。它是一种研究型文凭,为进行研究工作做准备,其间的小论文一般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雏形。

(2)高级专业学习文凭。与深入学习文凭为研究做准备不同,高级专业学习文凭是一种为就业做准备的高级资格,不可用于申请博士学位。“这种文凭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主要通过研究班,进行高度专业化的应用性培养,训练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活动的技能,教学注重实际知识的传授,实习占较大的比重。”[12]

(3)新博士学位。1984年的《萨瓦里法》对原有的学位制度进行了改革,规定:“为更好适应国际通用的学位制度,取消大学第三阶段博士,改设博士学位,并冠以颁发学位的高校名,学制作适当延长,同时取消原有的国家博士学位”。[13]这种博士学位被称为“新博士学位”。“新博士学位的学制一般比原第三阶段博士多一年左右,即:(硕士)或(工程师文凭)+(深入学习文凭)+3至4年研究工作。新博士学位候选者,可以是大学博士文凭或第三阶段博士文凭的获得者;也可是高等专业学习或深入学习文凭的持有者;还可是没有经过正规大学培养的人。”[14]“新博士学位获得者,必须系统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并独立取得科学成就,必须提出高水平纯理论性博士学位论文。”[15]

(4)指导科研资格。指导科研资格是在取消国家博士学位后设立的,由于它一般要求申请者取得博士学位后工作几年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水平,“指导研究资格并不是、也不应被视为申请人的第二个博士文凭,就其学术水平和价值而言,它高于博士文凭”[16],所以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法国的博士后文凭。

(5)LMD学制。随着欧盟的建设,为进一步推进欧盟一体化进程,法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于1998年开始尝试统一欧洲学制,LMD学制便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所谓LMD学制,即是“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毕业时获得‘学士’学位,五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八年后获得‘博士’学位。”[17]

参考文献:

[1]王璞.国外学位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启示[J].煤炭 高等教育,2002,(3).

[2][14]钟金明.中法学历、学位和文凭关系的研究[J].武 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5).

[3][4]邢克超.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J].比较教育研究, 1982,(6).

[5][8]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 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95,103.

[6]李兴业.中法两国学位制度的初步比较[J].学位与研究 生教育,1985,(1).

[7][10][11]邢克超.战后法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 育出版社,1993:201,203,202.

[9][12]刘晖.二十国研究生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89:306,318,320.

[13]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255,256,374.

篇4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面向国内外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热忱欢迎符合申请条件、有志于中央银行金融研究工作的博士毕业生来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术委员会

学术顾问: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达

中国金融学会学术顾问、博士生导师刘鸿儒

主任委员:周小川

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卜永祥、马骏、马德伦、王宇、王信、王华庆、朱民、刘士余、刘萍、孙国峰、纪志宏、纪敏、杜金富、李东荣、李若谷、李波、吴晓灵、张晓慧、张涛、*华、张雪春、陆磊、陈雨露、邵伏军、范一飞、易纲、易诚、周诚君、金中夏、金荦、金鹏辉、胡怀邦、胡晓炼、姜建清、宣昌能、姚前、郭树清、徐忠、葛华勇、焦瑾璞、谢平、潘功胜、穆怀朋

二、申请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

2、新近获得博士学位,或即将获得博士学位的应届博士研究生,年龄在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

3、具备全脱产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4、具备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

三、研究方向

1、中国储蓄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2、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变化及其对金融体系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体系的演变;

4、养老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

5、医疗保险体系与金融改革;

6、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7、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比较;

8、政府间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研究;

9、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10.法律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

四、申请材料

1、博士后申请表和报名登记表;

2、两位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或相当水平专家的推荐信;

3、博士后研究计划书(请根据上列研究方向确定具体选题和研究切入点,计划书格式不限,至少应包括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不超过5000字);

4、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生需提供毕业生推荐表复印件);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人员,需提交由我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留学回国人员证明和教育部出具的博士学位认定证明;

5、博士学位论文和三篇学术代表作(如应届毕业生博士论文尚未完成,应提供博士论文初稿或开题报告);

6、身份证正反两面复印件、个人近期免冠1寸照片2张。

五、其他事项

1、申请人请在2018年3月25日前,将以上申请材料邮寄至我站(请用EMS或平信),并将《博士后申请表》、《报名登记表》、《博士后研究计划书》、1寸照片的电子版发至指定邮箱。申请材料,恕不退还。

2、我站将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统一组织面试,择优录取。面试重在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和研究能力。面试时间另行通知。

六、联系方式

篇5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篇6

较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是一个较新的概念。然而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但是,目前来看管理会计在上市公司的应用并不是很全面。有些上市公司坚持传统的会计模式,在公司的经营管理上没有运用管理会计,也有些上市公司虽然购买了管理会计的系统,但许多管理者或许对管理会计并不熟悉,所以不够重视管理会计,也没有将管理会计应用地很全面。管理会计不能得到全面的应用有很多原因,管理者的非理是其中之一,因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所以我们将对管理者非理对管理会计应用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管理者非理影响管理会计应用的背景

行为财务学认为,从情绪、偏好等心理方面的视角上进行详细周全的考虑,公司的管理者实际上与市场上的投资者一样,同样也会受到其影响,形成认知上的偏差,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行为,而资本市场深受这类非理的影响。在研究发展到近几十年以来。Roll(1986)是“狂妄自大”(Hubris)假说的创始人,他开创性的将管理者非理性的观点引入到财务研究之中。同时,非理性的行为缺陷普遍的存在于包括管理者的大众群体之中。其中对这类心理和行为缺陷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较为全面的说明的就有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和继他之后的Amos Tversky。并有Shefrin(2007)对这些心理现象进行了分类,即为偏差(Bias)、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和直接推断(Heuristics)。其中的偏差是一种引起谬误的一种诱因,对管理者产生的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类偏差,其中包括过于自信、过于乐观、控制幻境和证实的偏差。

二、管理者非理影响上市公司管理的影响

目前,管理者非理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分析上,当然,管理者非理性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从众行为、短视偏差、损失厌恶和后悔厌恶、证实偏差等。管理者非理性的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而管理者过度自信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决策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企业决策不能总是满足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原因之一即管理层过度自信等非理的存在。而这些非理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应用产生影响:

1)影响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内部控制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在企业经营的状况上,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直接为企业顺利运营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的有效运作,所以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是反映内部控制效果的一个最主要方面。根据Griffin和Tversky(1992)的研究,人们在面对难度更大的问题时更容易产生过度自信。而企业的经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了一系列的关系紧密的环节和内外部条件和因素,这加大了经营管理的复杂性。管理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决策行为时,由于自我归因偏差以及控制幻觉等的影响,往往会高估自己对企业的掌控能力,而低估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

2)影响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也是反映内部控制效果的一个方面。Keren(1987)研究发现人们在其专业领域往往会表现出比一般人程度更高的过度自信,管理者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财务管理专业方面可能会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而且由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委托关系的存在,委托人同人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的产生,在相应的制衡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使财务造假、窗饰财务报告等财务管理的舞弊行为有机可乘,进而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可靠性。

3)影响财务报告的合规性

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该过程中各环节上的经济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等的传递、接收、处理、应用及反馈,反映了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情况,并进一步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进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会对企业运营状况抱有过度乐观的心理,从而易导致对控制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忽略,企业内部管理中重要信息的有效沟通会受到影响,企业运营过程中应遵循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信息传达以及强化实施都会受到影响,而且,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的松懈的企业运行环境,也会引起企业运营过程中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忽略,从而降低企业运营的合规性。

四、理论基础及实证研究

(1)对于融资方面(资本结构)来说:

1资产负债率―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表示;

2短期资产负债率―用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的倾率比率来表示;

3长期资产负债率―用非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资产的比率来表示;

4债务期限结构―用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债务期限结构比率来表示

(2)对于预测方面来说:

1成长性―用托宾值表示;

2公司盈利能力―用公司总资数产账面价值的对值来表示

(3)对决策方面来说:

1三年期内样本公司发起并购达到3次及3次以上并购―是取0不是取1;

2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管理费用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率

三、结论

与管理会计不同的是,国内对管理者非理性的学术研究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学界有关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理论研究主要分几个方面,一方面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引介和评论,如薛求知等(2003)著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虽然有一些国内数据的实证研究,但书中内容都以引介国外的研究成果为主。另一类研究就是运用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赵学军等(2001)通过分析一个大兴营业部从1998年初到2000年底间近一万个投资者的账户,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事实上,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课题,以国内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的有关管理者非理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我们深知,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对管理会计应用造成的影响理论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

参考文献:

[1]谭艳.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国内外现状研究.职称论文.2009

[2]杨公遂 孙 . 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 山东社会科学 . 2010年第11期

[3]《企业高层管理者战略决策风险行为研究》 作者:孟冬妮 2011.12.01 博士论文

[4]《行政决策的非理性维度研究》 作者:苏曦凌 2011.04.01 博士论文

[5]《考虑管理者非理性特征的企业投资风险约束模型研究》作者:庄平 2011.03.01 博士论文

[6]《论决策过程中的非理》 作者:余晓钟,冯杉 2002.05.30 期刊

[7]《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会计选择行为分析》 作者:黄儒靖 2005.10.02 期

篇7

    3征稿范围

    1期刊介绍编辑《电子政务》(原《中外科技信息》)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中国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期刊。《电子政务》以“服务中国电子政务实践”为核心办刊理念,致力于探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道路和模式,推动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进程,是中国电子政务决策者、思想者、建设者和应用者的专业媒体。[1] 《电子政务》杂志是国内首家大型电子政务专业媒体,是权力阶层的精华读本。《电子政务》创刊号以“中国电子政务导航”为基本主题,内容包括:电子政务导航、2003年度中国电子政务经典回放、2003年度中国电子政务城市政府门户网站排行、2004中国电子政务政务导航、中国电子政务趋势导航和中国电子政务实施导航六大部分。

    2期刊信息编辑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 编:周宏仁

    刊 期:月刊

    开 本:16开

    出 版 地:北京市

    语言种类:中文

    创刊时间:2004年

    邮发代号:82-564

    国内统一刊号:11-5181/TP

    国际标准刊号:1672-7223

    3征稿范围编辑⒈电子政务政策和标准:关于电子政务的政策法规解读、规划剖析、领导讲话、法律法规、相关电子政务标准解读、标准化研究,跟踪国家正在制定的相关标准。

    ⒉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要求在理论上﹑实践上或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有一定创新的学术论文,包括电子政务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电子政务发展方面的理论研究报告、国内外电子政务思想学术成果、博士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各种基金课题的总结报告,等等。

篇8

一、А.И.克鲁沙诺夫生平

1921年6月1日А.И.克鲁沙诺夫出生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一战期间他父亲曾在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服役。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在1932年,克鲁沙诺夫全家迁至滨海边疆区,这里成为他成长、学习和成为著名学者的地方。

小学毕业后,А.И.克鲁沙诺夫曾在渔业联合体工作过,在1939年开始就读初中。1940年他以自学考生的身份通过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师范中专全部课程的考试,同年10月加入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他在远东地区的通讯部队服役,1945年8月,在中国东北参加过消灭关东军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克鲁沙诺夫继续学习,并在滨海边疆区的米哈伊尔学校先后担任教师、教学主任和校长。此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教师学院函授部的历史专业,并考取了伊尔库次克国立大学函授研究生院,1954年就《1918―1920年滨海边疆区南部游击队运动史》进行了副博士论文答辩。之后,他曾任乌苏里斯克国立师范学院的科研副校长,在1955―1958年间任滨海边疆区国民教育厅厅长。同时他还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师范学院教授远东地区国际关系课程。在拓宽自己研究领域的同时,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在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就《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卫国战争史》进行了博士论文答辩。

1954年,奥克拉德尼科夫制定了在苏联远东地区大力开展历史研究工作的方案,他倡议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远东分支机构的基础上成立历史考古部,但是这项工作进展很慢。

1958年11月,А.И.克鲁沙诺夫应邀担任历史部主任,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出色地将全体科研人员团结在一起并制定了缜密的科研计划。从此远东地区科学院系统的历史研究发展与А.И.克鲁沙诺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任历史、考古和民族学部主任期间,А.И.克鲁沙诺夫表现出卓越的科研和组织才能。他增加了科研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科研计划,着重研究19―20世纪之交苏联东部地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0世纪60年代中期,А.И.克鲁沙诺夫构思创立远东地区社会科学院。但是,这个想法不是很容易实现的,于是他多次远赴莫斯科论证在远东地区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必要性。

А.И.克鲁沙诺夫的想法得到了支持,1967年6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历史部召开了苏联科学院历史部的第二次巡回会议,会议决定于1968―1970年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创建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组成的历史、考古和民族学研究所,支持在远东国立大学恢复东方系并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远东地区的国家中心档案馆从鄂木斯克迁至哈巴罗夫斯克。

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于1971年7月1日成立。А.И.克鲁沙诺夫被推选为第一任所长,而此前的1970年他已经成为了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

А.И.克鲁沙诺夫作为出色的科研组织者善于将各个科学研究方向的力量整合起来并集中解决重要的科研难题。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整个集体开始着手编写《远东史》。在此期间出版了11本有关远东历史的著作,还出版了大量的科研著作,确定了科研人员的个人科研方向,规划了一批科研人员将来博士论文研究和答辩的方向以及其他攻读副博士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

克鲁沙诺夫就远东地区始终受到俄罗斯本国和东北亚地区邻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四十多年的研究,成为研究俄国远东史的出色的专家,并在1987年成为苏联科学院的院士。

在浩瀚的历史研究领域中,他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的阶段、特点和规律。他对16―17世纪俄罗斯人从欧洲部分移民到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历史前提作出了评价,对俄罗斯陆地旅行者和海洋航行者在远东地区开发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评价了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远东地区疆域形成的因素和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和苏联时期对远东经济开发的情况。

克鲁沙诺夫以他构思的原创性、研究的独特性和他无可辩驳的决断性,出色地研究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国内战争和十月革命问题。他作为专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洞察远东地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他完成科学著作300余部(篇)。不仅涉及具体的历史问题,还涉及到全方位的社会问题。

广泛的科研兴趣使克鲁沙诺夫致力于历史学各个领域问题的研究。他担任历史科学专业委员会主席15年。他喜欢与人分享知识,向初学者提出宝贵的建议。他积极培养高素质科研人员。他直接指导了18篇博士论文、60余篇副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形成了克鲁沙诺夫院士学派,这个学派由他的学生们构成,他们至今仍不懈地研究俄罗斯国家东部地区的历史进程。

编辑工作是克鲁沙诺夫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他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专题著作、科学论文集、科普文献等等。他积极参与多卷本《苏联工人阶级史》的创作,是《远东问题》和《历史问题》杂志的编委,也是《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学报》的第一任主编。

生活的阅历和创作的经验使克鲁沙诺夫将科研、教学和科研组织工作完美地结合起来。他先后担任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远东科学中心、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主席团第一副主席职务,并在远东国立大学东方系任教。他领导下的研究所承担了组织历史、考古、民族、东方学、俄国史和国外历史学问题的学术会议、历史讲坛等活动。分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阿穆尔共青城、南萨哈林斯克、堪察加―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马加丹、阿纳德尔斯克等地召开了18次全苏学术会议、8次远东历史讲坛、3次东方学研讨会。他积极支持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

А.И.克鲁沙诺夫对远东历史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依据丰富的史料得出的论点和结论是俄罗斯远东历史学的瑰宝。

二、А.И.克鲁沙诺夫主要著作和思想

А.И.克鲁沙诺夫的著作主要研究了19世纪下半期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克鲁沙诺夫的研究工作以在当今俄罗斯倍受争议的理论为指导。他勇于提出促进科研工作的尖锐问题,并在科研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他最早提出资本主义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的历史条件问题、远东地区在俄罗斯国家的地位问题、在开发远东过程中农民的作用问题、有关全俄罗斯总体发展趋势和远东地区的区域独特性之间关系的问题、关于远东地区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问题、在远东的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以及远东地区管理系统中存在的农奴制残余问题。

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发展问题在他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把远东地区移民史紧密地与当时农民迁徙的全俄罗斯人口进程联系在一起研究。从这个角度出发,他阐述了最重要的移民流的情况,明确指出它们在地区内部的分布情况,勾画出了20世纪初远东地区土著居民数量动态的特点和它的民族组成情况。他是第一个阐明俄罗斯远东地区行政机构形成进程的人。他在1960年出版的巨著中指出:“在历史文献中千万不可忘记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远东地区行政机构建立和管理问题”[1]。在这部著作中,他把行政机构建立和管理的进程放在区域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外部政治环境发生变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研究。

他深入研究复杂的经济进程,他分析了远东地区工业生产的结构、工业主导产业状况,提出在远东工业中国家资本发挥了主导作用,强调了外国资本的意义,重点指出铁路建设在远东经济中的决定作用等等。他严肃地论证了生产集中的进程,同时他也是最早重视远东地区大型企业特点的学者,他指出,这是万能型工商联合体,其业务是综合性的。

从事远东地区经济史研究时,他非常重视苏联时期的贸易和贸易关系问题,并认真研究了这方面的资料。应该承认,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大部分著作都是研究19世纪后25年至20世纪初期远东地区贸易和海上贸易的发展的。

在他的著作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远东地区土地关系问题是又一个非常重要的题目。他最早对远东地区农村中的土地关系作了评述,考究了农民份地具体分布情况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区分了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特性,指出了在土地关系中存在的封建残余,揭示了个体农场和“美国道路”的发展趋势。他还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结构分析,指出了主要作物播种区的分布情况、1914―1916年间粮食收获的状况、农业经济商品率增长情况、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指出了人口迁徙、增加国家采购、鼓励扩大耕种面积和农产品生产等因素对农业发展产生影响[2]。

在他的主要著作、文章和报告中都广泛地涉及到远东地区革命前的社会问题。他是最早用详实的客观资料说明远东地区资本主义形成的学者之一,他列举大型企业经营状况的数据,考究了企业名人的情况。在他的著作中非常关注远东地区农民和哥萨克的历史,揭示其形成和分布的状况,调查他们社会结构、法律地位和物质状况的变化等等。

克鲁沙诺夫论证了农民分化为富农、贫农和中农的社会过程,确定了农民中每个阶层所占的比例,揭示了远东农业中雇佣工人数量的增长情况,指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增长的结果。在他的领导下1991年出版了集体著作《19―20世纪苏联远东农民阶级》。

在克鲁沙诺夫有关19世纪下半期至20世纪初远东历史的著作中,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工人阶级的数量、成分和分布问题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则上,这个问题在远东的历史学中不是新问题,其他学者也研究过并有各种不同的结论和看法。在分析了资料的来源后,克鲁沙诺夫非常明确地指出,远东地区革命前工厂和社会统计不够全面,远东经济史(其中包括远东地区工人阶级历史),研究得不够充分。对十月革命前远东地区工人阶级数量进行了估算以及确定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后,他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资料来源,他获得的数据在史学界长期得到承认。在认真研究了大量档案资料和统计数字后,他认为在1913―1914年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的工人阶级的数量为12.5万~13万固定的工人和12万季节工人,总共为24.5万~25万人[3]。他还是第一个研究远东工人阶级形成问题的学者。他指出,没有深入地研究工人阶级的成分和数量的行业分布,就不可能得出明确而有根据的关于远东工人阶级形成的结论。他对远东地区工人阶级史的一些问题作出了有理有据的解答,如远东工人阶级的社会和行业成分、工人阶级的法律地位、工人阶级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工人阶级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水平、工资水平动态和结构以及工作日的时间、无产阶级为提高生活水平进行的斗争、无产阶级自觉意识和知识水平以及组织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克鲁沙诺夫研究了远东共和国的历史,在与И.Б穆哈乔维合作的《列宁主义战略和远东苏维埃政权斗争的策略》[4]中他将有关远东共和国政治建设的阶级实质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远东共和国存在过工人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远东共和国存在的是无产阶级的基础,其独立性只是形式上的。

他领导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两卷本《远东史》(从远古时期至1917年)、《滨海边疆区历史文化遗迹集》、《伊捷尔缅人的历史和文化》、《楚科奇人的历史和文化》、《17―20世纪中国东北史》、《北海道:发展概述(17世纪至1917年)》、《17―20世纪苏联远东农民史纲》等。

远东地区社会关系和社会政治发展始终是贯穿他著作的一条主线。在他早期的科学研究中,总是尽可能地将远东历史问题的论点建立在确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之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的文献基础,将许多史料引进研究领域,如新的考古资料和区域罢工运动史料、具体的革命事件和偶然事件的史料、运动的个别参与者和革命运动的领导者及鼓动者的史料等。

他对竞选国家杜马成员的首批竞选公司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结论。他是最早关注远东地区存在社会民主联合组织的学者之一,他在自己的著作里关注党的建设和各党派之间关系问题。他对远东城市进行了研究。他与维施涅夫斯基合作出版了纪念布拉戈维申斯克一百周年的文集和纪念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百周年的文集。此外,他领导出版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其他城市历史的集体著作。

三、А.И.克鲁沙诺夫讲坛

鉴于А.И.克鲁沙诺夫卓越的学术成就,1998年5月13―14日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举办首届А.И.克鲁沙诺夫讲坛。2001年的第二届讲坛决定每隔两年举办一次А.И.克鲁沙诺夫讲坛。至2006年已经举办了五届讲坛。讲坛主题主要是“俄罗斯远东:历史经验和区域发展”、“在俄罗斯和东北亚文明中的俄罗斯的亚洲地区”等。俄罗斯、中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的青年学者参加了讲坛的学术会议。

参考文献:

[1]Крушанов А И.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во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е ⅩⅨ-Начале ⅩⅩ в.Кн.1 Mатериалы по Истории Владивостока,1860-1917[G].Владивосток,1960:37.

[2]Дальний Восток России: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Опыт и Пути Развития Региона [M].Владивосток:Дальнаука,2001:5.

篇9

对于具有不同知识能力结构的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应选择不同的培养途径。但是在过去,人们只看重其共同之处,而忽视其差别,因而培养的人才规格比较单一,与社会对人才类型需求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产生了日益尖锐的矛盾。为适应这种需求,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多元化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必然趋势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知识化”两个现代化一次实现的过程之中。因而其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更加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研究生的培养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不断增长的需要。研究生培养目标必须反映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一方面,人才的专业结构要全面反映现代化建设的结构性要求。研究生的培养要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劳动结构相结合,与国民经济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的需求结构与层次相适应。另一方面,人才的素质结构也要朝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方面发展,包括培养能够处理各种可持续发展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和能够协调经济、人口、政治、法律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人才。

美国创新型硕士学位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出现多样化的大趋势。这种学位的特色是:结合各种不同的专业,适用于具体的工作。例如,波士顿大学和东北大学联合设置的旨在培养学生在研究基因的生物技术公司中工作的硕士学位。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MBA是美国最著名的硕士学位。但由于今天社会需求发生了变化,促使其 “以差异求生存”,努力办出各校的特色:使课程与众不同;使学员完善已有技能和学习新技能;允许学员设计自己的MBA课程;以紧密联系商业环境的方式进行教学与评估等。

2.特色化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生存之道

特色并非是凭空创造的,它的实质是培养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的优化是个性优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个性优化又促进和丰富共性的优化。培养特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二是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三是在培养人才和素质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四是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五是在直接为社会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包括学风、校风等方面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水平,就是生命。在以特色取胜的21世纪,各个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后来才办起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更应发挥“后发”优势,根据本校内外部的环境和条件,在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等方面创办出自己的特色。

当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借鉴欧洲主要是德国办大学的思想,来改造北大时,也特别强调学习外国是为了吸收他们的优点,发展自己的特长。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举办的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中,校长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学校如何办出和发展特色的问题。其别谈到,在校际交流日益加强的趋势下,一所学校如何在学习别校的经验时不要丢掉了自己的特色,相反,应该更好地发扬自己的特色。在这一方面,厦门大学根据学校所处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状况,确立“台、海、特、侨”的办学特色。他们根据学校原有的经济学、历史学等的学科优势,先后发展和加强国际经济法、特区经济、和东南亚问题综合研究等新兴和突出特色的学科和领域。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创新

目前,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基本上停留在“量”的层面上,而没有深入到“质”的层面。人们担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理由在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导致考生层次和质量过低,导致导师资源、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的短缺和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投入精力的不足,人们由此得出研究生教育质量滑坡的结论。因此,应当在加强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和导师队伍“量”的建设和发展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实现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念的更新,确立研究生的多元化和特色化质量观。

1.从绝对质量观转向相对质量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生教育要求对以给定的知识传授和记忆,要求给定的岗位职业与给定的知识结构相契合,要求无个性差别的课程体系、培养年限和考核标准,要求一种与就业挂钩的“对口式”的培养模式。而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是社会活动主体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它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准,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质量。

2.从产品质量观转向服务质量观

传统观点认为研究生教育的产出是人才,而今我们应当认为研究生教育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因此,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从服务的特征出发,从求学者需求与动机分析入手,因材施教,促进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不能像产品质量观一样,用统一的严格质量标准和尺度来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好坏。

3.从内部质量观转向外部质量观

以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进行评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培养质量的高低应该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外的组织和个人来评价的,应该将对培养研究生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转移到研究生教育活动产生的影响上来,目的在于改善对研究生教育活动的资源分配。这种评价应该包括用人单位的意见、研究生的意见、社会的意见,并且重视培养单位的等级和排名等等。

4.从一元质量观转向多元质量观

研究生数量的增长必然导致研究生教育体制、结构、功能、质量、学术标准、入学条件、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组织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且,由于学科门类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衡量其人才的质量标准也不相同,其培养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社会需要的各层次人才,所以,以单一的学术性标准,以固定的和绝对的标准来“剪裁”和“扼杀”这些差异,使学生的个性服从于固定的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了,因此,必须树立具有差异性、多样化的质量标准。

在上述四个层面中,第四个层面的观念转变是最根本的。无论是从绝对质量观向相对质量观的转变,还是从产品质量观向服务质量观的转型,抑或从内部质量观向外部质量观的变迁,都旨在倡导在研究生教育中建构起因材施教的多元质量观。研究生教育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淮,不同类型的研究生也应有不同的质量要求。

三、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模式

根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元化、特色化和观念创新等综合因素,笔者认为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应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管理体系――包括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规章制度、评估体系等;②课程体系――包括学分比重,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③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和科研组织形式。

1.强化院―系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是采用院――系一体化的模式,即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应该加强研究生院的指导、管理和协调作用,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和跨学科合作。主要应该做好:①健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管理重心下移,职责明确,办事高效,渠道畅通;②开发基于两级管理的信息系统,排课、选课、成绩、培养方案管理和研究生中期考核等教学与培养过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并提供各类查询服务和Email联系方式;③建立全校性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按学科门类分设,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富有培养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的退休教授组成,采用抽查方式,检查各培养环节工作、培养制度落实和教学进展;④制度和规章集中于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英语教改、网上选课、教育督导制度、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⑤评估体系集中于改革成果的评价(如优秀博士论文、创新课程体系评估等);⑥支撑体系集中于软硬件的建设和改革的跟踪研究(如网上选课软件、多媒体课程软件和各学院网络教室建设,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跟踪研究等)。

2.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

篇10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披露了两则关于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消息,一是银行员工泄露出售客户个人信息,二是罗维邓白氏低价贩卖1.5亿个人信息,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热议。我国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情况令人堪忧,而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却存在失控状态, 2005年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初稿已制定完成,但至今未进入正式立法程序。2012年初工信部直属的中国软件测评中心联合30多家单位起草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报批国家标准,但即使得到批准,它仍然只是“技术指导文件”,并非国家强制性标准。《刑法修正案(七)》虽增加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但也只限于“情节严重”,对日益泛滥的并未达到刑法保护高度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并不适用。目前我国亟待建立一套切实有效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

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身份证号码、教育及工作经历、医疗记录、照片等任何单独或与其他信息对照可以识别特定个人的客观信息。

二、关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若干建议

(一)关于立法理念。

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立法理念上要兼顾个人信息的静态保护与合理流通。在静态保护上应将个人信息权利确认为具体人格权并设计适当的权利实现途径,在动态流通上要处理好个人信息处理中的权利义务分配问题以及个人信息交易过程中的交换程序问题。

(二)关于信息主体的权利。

信息主体应当享有信息控制权、信息获取权、信息更正权、信息删除权、信息封锁权、信息收益权及获得救济权。

(三)关于立法原则。

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原则应当包括:(1)直接收集原则。信息控制者应当在信息主体知情或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向本人收集信息。(2)信息质量原则。个人信息应当能够满足信息使用的目的,同时做到精确、完整并及时更新。(3)目的特定原则。信息收集应有特定、明确的目的且应在收集之前列明。(4)安全保障原则。在对个人信息收集、处理时必须采取充分的安全保护措施。(5)公开原则。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及提供等程序性信息应当进行公开。(6)个人参与原则。信息主体有权向信息控制者确认是否持有关自己的信息。(7)利益平衡原则。法律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不得妨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

(四)关于法律责任。

1、行政责任。

一方面,对于涉嫌侵犯个人信息的个人和非公共机构,应当引入政府监管,在法律明确行政责任的基础上,采取吊销执照、行政罚款等措施进行监管。另一方面,政府机关自身要依法行政,在处理个人信息时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处理体系,明确管理负责人及管理目标,侵犯行政相对人个人信息权时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2、刑事责任。

目前我国刑法已经为追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提供了最严格的法律惩罚依据,但有两点需进一步明确:一是关于“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的犯罪主体列举为“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其他单位则取决于对“等”字的解释,而就现实公民个人信息受到侵害的情况看,应将合法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均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二是关于“情节严重”问题,何为“情节严重”有权机关应及时作出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利于司法实践中的准确认定。

3、民事责任。

首先在诉讼中应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由被诉信息控制者举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其次采取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可选择适用,若作为受害人的信息主体与作为加害人的信息控制者之间存在合同关系,信息主体可选择适用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第三,在赔偿数额问题上,加害人不仅要对受害人的物质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还应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对于精神损害赔偿应确定一个法定赔偿数额,以减少很难确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并提高司法效率。另外对于普通人来说,个人信息被侵犯的情况或许每天都在发生,若每个人都独自维权,则维权成本势必过高,因此可以考虑完善集团诉讼,如成立一个个人信息维权机构接受个人的投诉,将每个个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再形成集团诉讼,在诉讼程序结束后再根据个人情况分配应得补偿,由此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使每个人的权利得到维护。

(作者:吕霄翔,临汾铁路运输法院科员,学历:法学硕士,专业:经济法;汤晶,四川省电力公司阿坝公司法律顾问,法学硕士,专业:经济法)

参考文献:

篇11

在近些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大大的冲击了传统金融体系,同时也给我国金融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而发展迅速必然其中就会有弱点存在,而如何减轻问题,从而加快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所要认识并探索的问题,通过进行良好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朝现代化社会迈进。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现状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现状

目前我国网络第三方支付已经在逐步形成一个体系,通过不断的完善和建立,已将大大的降低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第三方支付监管主要具有是两个问题,首先是作为主要的监管部门的人民银行在近些年连续的颁发了关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都有效了限制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些潜在风险,避免了一些由于监管不力而引发的金融漏洞。其次,支付清算协会针对目前的发展推出了一些规范性文件,有效的预防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能够有效的进行。

(二)众筹融资的现状

我国近几年流行起一种融资形式,叫做众筹,而这种融资方式存在着不规范行为,我国在2014年推行了相关文件对重筹融资进行规范,这项文件的推出对于众筹融资具有很大的限制性,但是众筹已经是非常广泛的一项行为了,文件是难以杜绝的,因此,面对不规范和风险的地方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而不是遏制。

(三)销售渠道业务的现状

销售渠道的业务主要指的就是电子商务,目前,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购物,而一些金融支付机构与互联网销售进行有效的合作为销售机构和金融支付机构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一)个人会在利益驱使下产生不理智行为

以互联网作为媒介来进行金融交易本身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交易,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网络上不能够准确的核对交易双方的信息,因此中间产生金融欺诈的行为是非常多的。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借贷机构,由于出资人不能准确的核对借资人的信息,因此这种交易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如果被欺骗,那么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很多人即使了解其中的风险,但为了丰厚的利息报酬,还是会不惜以身犯险,从而损失的更多,对于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二)个人的不理智行为会影响整个市场的不理智行为

个人的不理智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金融市场。例如在购买一些基金或者股票,在投资人出现一些情况急需用钱时,会出售一部分,平台或者其他的消费者会购买和回收,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会恐惧发生经济损益,就会将所具有的所有投资产品进行转出,投资者自身处于一种保护自己的理,但是很有可能会引起大量人来转出投资产品,进而对于平台来说是巨大的损失,甚至会破坏市场经济链条的一部分。

(三)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缺陷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鼓励发展,对于市场建设是比较松弛的。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风险性,互联网本身的风险性指数也很高,并且更多的情况下都是隐形风险,而政府很难在问题出现时就发展问题,因此有的时候难以发挥“有形的手”的作用。而金融市场一旦出现问题,所给投资者带来的将是巨大的损失,而资金链条如果断裂的话,影响的就是整个金融体系,而市场本身是制造风险,不负责解决风险,没有及时进行解决,那么对于国家,甚至与之相关联的国家都会是一场灾难。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建设思路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形势发展的时间并没有很久远,但是发展形势十分迅猛,这就导致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没有监管的状态,风险很大。而面对我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建立起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十分紧迫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健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明确,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有法必尊的状态。而我国正处于发展状态,不了解其中的运行,可以借鉴一些其他国家已经建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

(二)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

互联网金融产业所涉及的项目十分广泛,虽然同为一大类,但其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因此,仅仅建立一个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学习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分开监管和综合监管共进,我国可以建立不同的监管部门,将不同种类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分归到不同的类别中,进行明确的分类管理,这就可以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的优点,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自律管理系统

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安全本质上还是身处在互联网内部的自律性,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重要。一般的自律组织都是地方性的,比如我国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并不具有规模,但是对于一些金融主体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但是毕竟号召力没有那么强烈,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进行互联网金融自律系统建立,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在下面的自律协会设立多个监管委员,从而不断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和互联网合作的不断深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良性的状态,但是新型产品,肯定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识之士应该不断深化认识,不断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实现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洁然 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一)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大学体育社团是大学众社团的一分支。是在各体育单项基础上形成的,以各项运动项目为主要活动形式,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生自发组织,它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体育需要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它以开展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为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的团体。它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体育社团已成立多年,目前已蒸蒸日上发展,但随之也暴露出其社团管理混乱、种类单一、活动经费有限等不足之处。

所以在当前我校体育教育日益注重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大学生体育社团的重要性和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旨在促进学生体育社团的更好发展。本文通过对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了解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促进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的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本人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和网上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文献资料,现将所查文献阐述如下:

1、体育社团的现状

王利涛在《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11)文章中对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发现:体育社团种类比较单一;多数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对社团的长远发目标没有一定的概念、眼界不够开阔、综合能力较差,造成社团也比较平凡;指导教师在社团的开展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的没有时间;通过对高校社团成员参与社团组织的出发点进行分析,主要以娱乐性和目的性为主。

王传友,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9)中提到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基本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是,多数体育社团组织的负责人缺乏对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主要以近期和短期行为开展活动。绝大多数体育社团组织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和行政组织措施,财务管理和开展活动的秩序较混乱,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发展,停滞不前。

2、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因素

李明,刘继志在《影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2010)中分析了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有:缺少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体育社团的继承与发展不够,体育社团参与者与参加者的性别比例发展不平衡,法律安全意识淡薄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原因。

黄林在《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2012)总结了影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有:外在因素。学校对社团活动的限制,很多高校规定学生社团活动仅限于学生活动,不能参与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这些规定严重限制了社团的发展,办公和活动场所的限制。内在原因。体育社团自身组织机构不健全。社团干部选拔没有经过严格的程序,缺乏岗位培训和岗位机制,导致社团干部责任意识较差,选的干部经验不足,不能担当重任,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社团活动内容单一,对社团成员吸引力不够,导致很多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平时很少关注社团活动。

3、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

王惠在《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价值研究》(2008)文章中提到了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运行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制约着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可操作的层面上提出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具体包括对体育社团实行宏观管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完善财务制度,强化服务功能等方面。

张登峰在《影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2009)总结出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自身的组织机构与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方式上的行政化色彩浓厚,经费来源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影响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进行了分析,同时还提出了建议。

刘强德在《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提到我国体育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内容有:员流动性大,种类过于单一、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体育社团的物质条件差、团干部差异大,服务意识差。

4、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

梁平,王林等人在《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研究》(2008)中提到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有:1转变认识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生活化也成为大学生余暇生活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入有偿体育服务,使大学生体育社团向体育产业化方向发展。2变组织结构。管理原则方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的统一思想指导下,形成各个项目“随需而发”的宽松局面,为学生充分提供各种参与社会实践的空间。3优惠扶持政策。转换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在活动的各个方面提供有偿服务,给予优惠和扶持,逐步提高社团(俱乐部)的生存能力,为社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打下扎实的基础。

周艳,顿志强等在《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2002)提到要加强制度建设创建一系列完善的体育社团管理制度、监督制度,是我国体育社团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本人通过对有关影响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后发现,许多学者做了大量关于影响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因素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到高校体育社团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联系到我校体育社团目前发展也存在各类问题,阻碍了我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从以上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分析:体育社团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结合实际出发对我校体育社团进行全方面分析,旨在为我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帮助。以上这些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将会为本课题的分析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研究内容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的基本现状

1.1我校体育社团各分社的基本情况

1.2社团人员管理、运行基本情况

1.2各社团开展活动的效果情况

2影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内部因素

2.1社团的结构、规章制度

2.2社团的管理模式及规划

2.3社团的指导老师、学生干部的专业技术及引导影响能力

3影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社团发展的外部因素

3.1社团的活动场所、活动经费、宣传体系

3.2社团的参与者与参加者的积极性

3.3学校制度对社团的影响和各级领导对社团的重视程度

(四)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阅读大量与大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收集整理。

2.调查法:对部分体育社团的指导老师和负责学生进行调查。

3.数据统计:对调查来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4.逻辑分析:对最终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二、技术路线:

收集文献资料和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整理资料—制作问卷和拟定相关访谈的内容—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回收问卷—整理问卷—分析结果—整理资料—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

三、可行性分析:

1、本人对该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

2、本人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一名学生,并且参加过体育社团活动,可以更深的体会社团中的现状。

3、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多,可以对研究成果提供借鉴和参考,能为研究顺利的进行提供理论依据。

(五)进度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完成期限

(1)20XX年1月确定指导老师,确定课题,搜集资料,不断完善研究方案,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完成开题报告。

(2)20XX年2月下旬,继续开展研究,并争取在某些方面实现质的跨越,完成论文初稿一、二、三稿,并请导师审查。

(3)20XX年3月,继续开展研究,完成论文修改稿,并请导师审查,送系部预审。

(4)20XX年4月,接受导师审查鉴定,结题验收,论文定稿。

2.主要措施

(1)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

(2)利用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关领域的最新理论期刊、参考最新论文范本,收集资料;

(3)指导老师的指导,与老师沟通。

(六)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

[1]王利涛.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校论坛,2011,(10):80.

[2]李明,刘继志.影响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3]黄林.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31):231.

[4]王惠.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价值研究[D].[硕士论文].厦门大学,2008.

[5]张登峰.影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体育与艺术,2009.

[6]刘强德.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

[7]梁平,林葛.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

[8]崔丽丽,叶加宝,苏连勇.全国性体育社团现状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4).

[9]周艳,顿志强等.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

[10]伟巍.高校体育杜团发展制约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51.

[11]丁斌.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

[12]王传友,冯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1).

[13]汪桂花,赵永魁.影响新时期大学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05).

[14]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D].[博士论文].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