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建筑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土木建筑系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土木建筑系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57-02

近几年,建筑业从业人员接近0.6亿,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形势良好,但是我国高校尤其一般本科院校尤其职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问题存在很多困难[1]。一般院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其中认识实习主要是使学生增加专业感性认识,为进一步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1];生产实习原则是要求跟班劳动,熟悉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毕业实习是为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资料,并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实战演习。由于学校扩招学生多,实习时间局限性(按学校统一安排),且实习经费十分有限,统一组织十分困难,再加上安全问题,很难找到理想的实习单位和实习项目,项目部多处于安全考虑一般不接待大批学生实习,存在建筑工地多与学生实习难得严重问题。

校企产学研合作是教育部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精神:一方面,不仅是为进一步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好的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利用市场需求与科技应用导向,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教学实验研究设备、科技创新成果等一切资源,进一步推动其自身的建设、发展和创新[2]。

本文基于高校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高校如何发挥作为产学研基地施工企业一方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对提高我国土木建筑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且促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模式,健全配套的校企合作制度

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需要采用“学习+实践+学习”的培养模式,增加学生尤其土木建筑工程这类工程类学生的实习时间,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是,目前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及专职管理岗位缺编等从产学研管理体制方面导致产学研的合作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般情况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注重重大项目、高档次论文、各种科技奖励及发明专利等,科研激励措施很少涉及到校企产学研相关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这些评价体系引起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师丧失兴趣,直接导致高层次科研人员如教授及博士对于投身产学研积极性不利。而高校管理能力滞后也或多或少制约高校产学研合

作的推进。高校经常收到大量名目繁多的产学研合作推广会和各类产学研合作信息,信息量过大带来的就是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机制,对于与自身学科相关信息的筛选和利用也不够充分。有限的产学研管理人员面对这种海量信息往往力不从心。企业往往重视高校在某个领域内的高水平人才,但是高水平人才往往有着大量教书育人的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务,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顾及产学研合作的工作[3]。

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对于这方面做的比较成功,以校企产学研示范基地为平台,实行校企“两个培养主体、两个阶段”和“双导师”制。校企合作基地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权威性组织机构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该组织管理机构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立合作示范基地的工作领导委员会,由学校副校长以上的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以上的人员共同兼职担任,以便充分消除各种障碍和壁垒,保证合作示范基地在利用双方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科技资源上畅通无阻,实现对合作示范基地的宏观指导。工作领导委员会下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工作班子,由业务精、作风好、工作踏实的校企有关中层干部担任,具体实施合作的有关事宜,确保合作之途始终畅通。在基地的研发队伍和管理团队中,管理负责每年年初由主任和副主任召集并共同主持示范基地工作计划与协调会,省建三公司(企业方)提出科研需求与任务,人员培训计划,湖南科技大学提出科研方案,学生实习计划,经双方协商制定基地工作计划并落实到省建三公司各二级单位。通过以上措施,每年针对建筑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双方安排5个指导老师,每组分别分批指导5个学生,落实指导内容与任务,作为年度产学研考核的主要目标。

2 改革学生实习时间,促进校企双方通过实习环节互利双赢

2.1 生产实习

建议安排大学第5学期末,时间:3个月,从6月底到9月底,包括暑假时间,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的具体项目部,和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跟班实习,要求学生吃住在工地项目部,提供不少于1个月的施工日记和1个以上合理化建议论证书、制作多媒体汇报材料,要求技术负责人或项目经理对实习学生做出具体鉴定,并盖项目部章;为减轻项目部对学生安全压力,学院可为实习学生购置20~50万意外安全保险,并告知家长,要求签订共同协管责任书(电子扫描件);要求学院实习老师巡查(原则要求每个学生到巡查到,也代表学院慰问实习学生和感谢项目部)、调研,并提交调研报告;十一放假后,实习学生要求全部回校,专业系部按班级组织生产实习专题汇报会,专业教师对学生生产实习汇报进行点评,结合学生施工日记、合理化建议论证书,项目部鉴定书,最终确定学生生产实习成绩。从6月底到9月底正是建筑企业施工黄金时段,需要大量的人员,土木工程大学生(三年级末专业基础课和主要专业课已完成)大有用武之地;长达3个月时间,有利于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与实践,同时加深对行业和实习单位的了解,为毕业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考察,选择合适的苗子及时签订引进协议(即毕业协议书),避免招聘会上临时的决策。

2.2 毕业实习

建议安排在大学第7期末,时间:3个月,从12月底到第二年3月底,包括整个寒假时间,可到设计单位或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设计部门收集毕业设计资料,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也可到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大型项目部(要求是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的,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进行单位见习,并就项目具体问题,进行专项施工组织设计,报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审查,可作为毕业论文(按学校要求不少于2.5万字,雷同率少于20%;要有创新点或新技术或新工艺应用等),在指导教师同意的基础上,实习时间可延长1个月。

2.3 毕业设计内容根据毕业实习情况

3月底完成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或毕业论文题目,5月中旬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5月底交评阅老师审阅,6月初提交答辩。建议每个专业举行毕业设计公开答辩,每个指导教师选派1~2名学生参加,邀请和学院签订长期战略性合作协议建筑企业老总或技术总工来校参加,为了促进毕业设计与企业界、实际工程的联系,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安排一些学生在企业进行“完成即用”的毕业设计,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联合指导。学生在企业实习,了解实际工程运作的全过程,设计成果的应用以及企业给予一定的津贴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同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与学生相互考察对方,为企业招聘人才、 学生寻找就业单位提供了平台,系企合作取得了双赢的效果。“是驴是马,拿出来溜溜”,这样对学生、指导教师都有一定压力,但对整体提高学生素质,对下届学生的鞭策,和学校的宣传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学校实践环境培养质量而言,这样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或论文,才真正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演习。

3 结论

土木工程(公共与民用)建设是到为关系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产学研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能把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真实工作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它突破了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

实践证明,校企产学研合作推进土木建筑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质量是高校提高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我校湖南省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的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的优势无可置疑,同时,这是一种集学习―实践―开发相联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土木建筑工程方向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开发性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企业开始逐步转变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而改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指以现有的企业经营为基础,以企业的生产力为依托,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有效的订单生产加工并能在减少生产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利润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模式。简而言之,精细化管理就是精益求精。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之路。土木建筑工程管理精细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土木建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精细化管理成为工程建设企业管理今后管理的主要目标,精细化管理主要有四个特征,其一,精细化管理强调数据化、精确性,要求企业在每个执行的细节上都能够做到数据化和精细化,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其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流程,在每个环节中都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流程体系应是一项提供工程,所以要充分考虑精细化管理各流程点的配合,实现各块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精细化管理强调持续不断地改进,精细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不断提高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实现的。精细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的是企业从自身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升。在精细化管理的推进过程中,企业领导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不断创新精细化管理的方式方法,推动精细化管理持续发展。其四,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核心,发挥人的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精细化是全面化的管理模式,其管理思想和管理作风贯穿于整个活动之中。精细化管理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其一,精细化的管理操作、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以及精细化的分析和精细化的规划。精细化的操作是指企业活动中每个行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运作更加标准化,更加规范化。其二,企业管理的精细化控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精细化控制要求企业运作是一个有计划、有审核、有执行和有回顾的过程,企业管理中控制好过程就能增强参与人员的责任感,减少企业业务运作失误,杜绝出现管理漏洞。其三,精细化的核算,要求企业要对经营活动进行精细化的核算,这是管理者认识自己经营状况的主要手段,通过精细化的核算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企业利润的流失。其四,精细化的分析,主要就是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去展现经营中的问题,这是企业进行精细化规划的前提和依据,也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途径。其五,精细化的规划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但却是容易被忽略的重要问题。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预测和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相应计划。精细化规划要求企业所有的目标和计划都应该使科学的、合理的、可检查的、可操作的等。

二、当前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当前我国土木建筑工程施工队伍素质普遍较低,施工单位培训投入少,培训不到位,新人较多,施工队伍整体素质较差。部分施工单位人员不能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不能按照施工操作和施工流程进行,影响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建筑施工管难以有序进行。其次,国内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监理工作做得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监理单位和人员进行现代化的、立体化的、全过程的监理,施工过程中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研究,所以也无法迅速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再次,土木建筑具体工程施工管理中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缺乏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为其提供支撑。在土木建筑工程的前期设计、资金预算以及竣工验收阶段都缺乏相应的建筑工程技术,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技术支持。施工设计方案只有通过施工人员的具体操作才能够变为现实建筑物,否则都只是一堆文字和材料,所以必要的技术支持在土木建筑工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土木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1.做好建筑材料精细化管理

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材料管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建筑材料精细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做好材料的采购管理。依据项目合同、设计图纸的要求制定采购管理计划,确定购买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以及采购控制目标和措施。做好市场调研、合理选择,考察材料生产单位手续是否齐全,调查生产单位的规模、诚信、销售等情况;考察材料生产单位是否具有国家及行业的产品质量认证,综合评审采购的报价等。做好材料价格的控制工作,通过市场调研或者咨询相关单位,了解材料的市场价格,货比三家,选择性价比最好的材料购买。对所购买的材料应进行进场检验,确保材料质量合格。其次,做好材料的现场管理,主要是指材料存料存放要防潮、防湿,材料发放要坚持“先进先出、推陈出新”的原则,严格实行限额领料制度,由施工人员签限额领料单。再次,施工过程中做好材料管理工作。明确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完善相应的控制制度,建立限额领料制度和预料回收奖励制度。做好材料限量控制工作,施工人员只能在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材料,如果材料使用超过预期,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2.土木建筑施工人力资源精细化的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土木建筑工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建立科学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为土木建筑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根据企业员工所处的层次和编制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培训要有针对性,培训方式应具有多样化特点,一定要根据建筑企业特点制定灵活的培训体系。其次,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统一规范员工的行为,使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活动。再次,加强员工长信激励强度。将规范化和创新性相结合,使用各种方法来不断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和长处。

3.做好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在企业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降低施工成本,进行成本预算,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是建立土木工程目标成本责任制度,根据各个分项目成本预算进行成本计划分解,确定不同时段的成本目标。其次,根据工程项目构成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然后依据管理岗位细则,将成本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再次,一定要做好施工过程中成本费用的控制工作。成本控制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关键环节,一旦成本失控就会影响到整个成本管理的运行,成本控制中一定要做好以下三点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控制标准,有效衡量成本控制绩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正偏差。

参考文献

[1]乐勋.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2012.

[2]赵素桥,牛淑金,李爱华.推行工程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整体水平[J].海河水利,2011.

篇3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TV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03605

1998年教育部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和城市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12年教育部又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建环专业两次合并更名过程中,国内各相关高校对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昌等[1]全面研究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系统总结了专业人才培养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经验。杨吉民等[2]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王晏平等[3]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制定的原则及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李锐等[4]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永正等[5]对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最新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名称等提出一些建议。张腾飞等[6]将国内该专业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与发达国家与地区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了比较,发现国内的建环专业尚需增加涉及建筑学、结构、给排水等方面的专业平台课,以打通目前存在的专业壁垒。李志生等[7]介绍了国内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高校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时所应采取的对策。张国强等[8]研究并学习发达国家的思维方法,对建环专业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倪龙等[9]认为建环专业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徐荣进等[10-11]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和学生等各群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及其改革的必要性。李永存等[12]认为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新增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以满足行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同时也促进该专业的健康发展。金光[13]针对新更名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必修环节适当增加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本科招生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新变化,制定了2016版大土木类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高等学校设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的要求而申报的,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学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学院有土木工程系、建筑学系、水利工程系及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8个建筑、土木及力学类专业。学校第一版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传统建环专业培养课程为主,兼具部分建筑土木和节能课程。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 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 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南昌大学自2016年开始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同一大类的学生修读共同学科平台课程,三、四年级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分流,分类培养。共同修读两个学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6门,共同修读一年半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12门,共同修读一年的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应不低于8门。学生专业分流时间原则上在第二个学年结束后。但是由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专业种类繁杂,因此,选择共同修读一年8门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具体课程见表2)。表2中工程制图类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土木CAD及部分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还安排了BIM相关课程设计。工程测量系列课程是此次培养方案新增的课程,一是学院具有完备的工程测量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条件;二是有很多毕业生从事工程施工工作,需要学习该课程知识。工程经济学及管理基础课程由工程管理教研室承担教学,为学生将来从事项目管理及工程造价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 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实行“三学期制”,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期制模式改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秋季学期(18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18周)+夏季学期(4周)+暑假(约7周),总教学周数为40周,寒暑假的放假时间基本不变。实施“三学期制”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理论教学,夏季学期主要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综合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校要求,此次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中,将原先在春秋学期进行的课程设计、实验、认识实习安排在夏季学期即第三学期(见表3)。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 郑万兵, 汤文华, 汪秀清.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 2008,17(3):35-40.

[2]杨吉民, 李清清, 张照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高等教育, 2009,18(6):18-21.

[3]王晏平, 黄镭, 王造奇, 宣玲娟.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 高等教育, 2005,14(3):45-48.

[4]李锐, 郝学军, 詹淑慧, 邵宗义.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 高等教育, 2011, 20(6):35-39.

[5]符永正, 刘冬华, 焦良珍. 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40-42.

[6]张腾飞, 耿阳, 王树刚, 端木琳.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 高等教育, 2011,20(1):22-26.

[7]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 陈友明, 欧阳浪琴.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 高等教育, 2008,17(1):1-5.

[8] 张国强, 李志生, 陈友明, 李念平, 欧阳浪琴. 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 高等教育, 2006,15(3):4-9.

[9]倪龙,姚杨.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 高等教育, 2010,19(4):46-50.

[10]徐荣进, 王贞涛, 宋新南, 徐惠斌.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 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 (1):107-108.

[12]李永存, 王海桥, 邹声华, 李轶群.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6(10):28-29.

[13]金光. 新形势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6):110-11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1-0080-02

作者简介:耿建(1978-),男,内蒙古赤峰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英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每年都吸引大量海外学生前往英国学习。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1-2012学年间,来自欧盟及其他地区的学生占全英注册学生总数的17%。英国高校根据其创办年代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以牛津、剑桥、格拉斯哥和圣安德鲁斯大学等大学为代表,多数创建于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中期,这些大学多享誉全球,在英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二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创立的大学,如利物浦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等;第三类,二战后到上世纪60年代创立的大学,如巴斯大学;第四类,上世纪90年代创立的大学,如本文重点介绍的普利茅斯大学。普利茅斯大学是一所较为年轻的学校。在2013年的TimeHigherEducation100under50(建校时间小于50年)中排名第42位,在英国排名第5位。普利茅斯大学以本科生教学为主,因优秀的教学质量,出众的学生就业前景,其在2014年英国一项权威学生满意度票选中,排名前三甲。笔者所在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普利茅斯大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如以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为主,且在同类院校排名中比较靠前等。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笔者在普利茅斯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借此机会对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希望以此为国内同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学制和课程设置

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制为3-4年,具体学制安排如图1所示。每一学年包括3个学期,其中前两个学期为主要学习阶段,最后一学期为集中考试阶段。在学年安排上,第1和第2学年为在校学习阶段。在第3年,学生可选择到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为期48周的带薪实习,此后返回学校完成最后1年的学习任务。从2014年起,笔者所在学校,在每学年第2学期结束后,增设2周短学期,增加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在3年学习时间内完成360学分的学习任务,其中每学期固定为60学分(除第3学期外)。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在4年学习期间完成至少164学分的学习任务。但是,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普利茅斯大学360学分均为专业基础课或主修课,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164学分涉及内容较多,包括通识类课程71.5学分,学科大类与专业基础课32.5学分,专业主修18学分,专业选修8学分,实习实训12学分,毕业设计10学分,学科交叉8学分以及第二课堂4学分。除此之外,两所学校在毕业论文环节设置方面差别较大。普利茅斯大学不单独设置毕业论文环节,而是将其设置成一门课程在最后一学年与其他课程同时进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单独设置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一)课内环节

与英国其他高校相似,普利茅斯大学的各门课程均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可自行借阅相关参考书目。由于没有固定教材,教师在授课时,除了讲解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会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普利茅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内实践,在此环节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度非常高。此外,普利茅斯大学比较重视教学人员来源的多样化,其全职教学人员约占总教学人员的80%,其余为兼职教学人员,主要来自于社会生产企业。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兼职教学人员与全职教学人员一样,需要承担完整的日常教学任务,由于其来自于生产一线,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更关注于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兼职教学人员也利用此机会为企业物色优秀的毕业生。相对而言,尽管笔者所在学校也从社会生产企业聘请兼职人员,但是其授课方式多以学术讲座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外实训环节

英国高等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末颁布“能力宣言”以来,各高校不断进行能力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满足企业和雇主的要求,英国高校普遍采用“三明治”式的学制设置(如图1所示)。普利茅斯大学每年为企业提供两次开放日,邀请企业人员来校参观,并以招聘会的形式,向二年级在校生提供为期48周的带薪专业实习机会。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可获得工业培训证书。这项专业实习并不是强制性要求,所获实习成绩也与最终毕业成绩无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参加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获得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在后续一年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理解。此外,某些企业在实习结束后会给予优秀实习生一定的资助,助其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因此,该专业实习很受学生欢迎,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每年有50%以上的学生选择参加此项实习。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类国家级专业技术协会组织,以此拓宽学生专业实践机会。与普利茅斯大学相比,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更为多样化。除了常规的课内实践和课外专业实习外,学院还组织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笔者曾先后指导10余名本科生参与国家级和省市级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经过项目培训,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明显提高了。但是,由于需要通过选拔才能参与竞赛,所以这种培训模式的受益面较小。

三、导师制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导师制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其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普利茅斯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为每名学生指定一名导师,要求学生每学期都主动与导师联系。每个教学工作人员每学年都会分配到4-5名学生。导师往往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和个人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导师还与学生交流学术问题,并就专业课程学习或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班导师制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一个办学特色。从新生入学开始,每个班级都会分配一名班导师,直至该班级学生毕业。两所学校的导师制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后者参与度略低。

四、总结与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做法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所借鉴。首先,弱化教材,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相关行业动态引入教学内容中,并在课堂上营造学术讨论气氛。增加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环节,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和总结知识的能力。其次,强化社会生产企业在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其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同时可借鉴英国高校的ProfessionalTraining计划,允许和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现有的休学制度,进行带薪实习。最后,不断完善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选拔与考核方式,提高其效率。改革班导师制度,打破班级界限,学生分配以年级为单位,每个教师每年级6-8人。导师负责指导所管理学生的科研活动以及毕业论文设计。

参考文献

[1]兰天.英国高等教育学生个人发展规划及其启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5):151-153.

[2]徐洁,阚阅.英国大学本科教育呈现的新趋势[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92-95.

篇5

1.社会认知缺乏。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起步晚、时间短、规模较小。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缺乏认识。一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难度、录取分数线相对偏低,优秀学生报考缺乏积极性。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比较,学生和家长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低人一等,学业含金量不足。二是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认可度不够明确。企事业用人单位一般认为,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没有什么强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比专业硕士研究生扎实,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知识、动手能力并不一定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给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带来障碍。

2.课程独立缺乏。

实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材,没有形成分类、独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两者大同小异,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与工程实践脱节,偏重理论讲学与计算,专业课授课内容不够直观,适用于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教材少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无优势、无特色、无创新,有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导师转型缺乏。

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基本上是学术型学位指导老师担任,局限在学校,缺乏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经历,没有实践工作经验,在专业知识方面能满足学生需求,但不能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和技能型教育的需求,不利于培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

4.校企合作缺乏。

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与合作企业联系不紧密,配合不默契。由于高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有的合作企业热情不高,学校缺乏高质量的实践依托平台,实践环节效果难以保证。

5.管理到位缺乏。

研究生管理包括校内和校外管理两部分。校内管理存在对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执行不到位,质量评价监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校外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一般不设专职研究生管理人员。

二、改革思路及对策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目标正处在从培养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期。2010年,国家将“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此,在现有条件下,高校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创新,构建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思路和对策是:

1.正确引导,转变观念。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和公众的认识度提高了,就会满腔热情地接纳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确定“宽口径、严要求、深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加大力度,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培养机制,以优异的教育成果消除社会和公众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疑。

2.优化课程,分类培养。

创新型、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背景,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紧扣职业需要。现有教材偏重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适应的知识体系,注重实际不够,脱离实践,缺乏应用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除传授基础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是关键,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有区别。

3.注重实践,建好基地。

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美国是世界上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Julie等人认为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团队学习,只有在实践训练中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而且必须配合默契。首先,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在学校原有实验中心和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增添仪器设备,全天候开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教学实验的需要、着力培养认知和动手能力。其次,努力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经过考察了解,认真协商,在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条件下,学院与湖南省六建公司、三建公司、湘潭市建筑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实践基地的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共同制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每年定期输送专业硕士研究生进入基地实践学习,在校外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的研究,结合工程实践撰写毕业论文。学生毕业时,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安排毕业生到实践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对学生知根知底,乐于使用,学生也愿意到人熟地熟的单位就业。

4.导师转型,双向互动。

当前,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术研究型的,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为此,高校应加强对学术型导师的培训,改变“学术至上”的教师考核方法,制定区别化的考核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到企业兼职、挂职锻炼制度,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导师学术创新水平和专业实践应用能力。此外,进一步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落实校企共建机制,为培养国家一流专业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5.双证通融,提升能力。

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在土木建筑领域实施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土木建筑企业(包括设计、监理、检测等单位)为了资质达标、升级,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获得本领域各类执业资格证书,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执业工程师资格制度对高校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办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能够相互通融的。在教学改革中,以行业的准入性和资质性为核心,将注册执业工程师考试所具备的知识体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机地融入理论与教学过程中,进行注册执业工程师学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完成学业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同时,又得到获取执业工程师资格证所需能力的培养,为尽早具备本专业的“上岗证”———国家注册执业工程师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

篇6

1、BIM简介

BIM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工程建设项目全程各种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工程建设项目实体和功能要素的数字化表现。BIM是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整合工程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它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工程建设项目各参与方广泛使用。

2、BIM的优点

BIM是一种可应用于工程设计、工程建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显著提高建筑工程各个阶段的工作效率,并大大减少管理风险。

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工程信息的完备性:BIM不仅包含了对建设工程的3D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描述,还对完整的工程信息进行了综合记录及跟踪。如工程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建筑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

工程信息的关联性:信息模型中的各个对象都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能够统计和分析模型的信息,并自动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协调性。

工程信息的一致性:在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模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

3、BIM在项目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3.1 BIM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作用

实现了建设工程复杂形态的空间三维表现。并且能够根据3D模型自动生成各种图形和文档,而且始终和模型存在着逻辑关系。当工程模型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图形和文档将自动更新。设计过程中所创建的对象之间均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联关系,当某一个对象发生改变时,与它相关联的其他对象也会自动更新。

实现了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的信息共享。结构、建筑、水电、暖通等各专业的CAD系统可从信息模型中获取所需的设计参数和相关信息,不需要重复录入数据,避免数据冗余、歧义和错误。

实现了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当某个专业的设计对象被修改时,其他专业设计中的对应对象会随之更新。

实现了虚拟设计和智能设计,可以进行多种分析。如:利用工具软件创建3D 模型,完成结构条件图,对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构施工图;运用“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方式,限额领料施工,有效地进行造价控制;通过与进度计划软件的数据集成,实时监控施工进度,实时调整现场情况,有效调整施工工序。此外,还可进行碰撞检测分析、能耗分析、机电分析、可持续性分析等。

3.2 BIM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作用

实现了集成项目交付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管理。系统把项目建设的各参与方在设计阶段就集合在一起,着眼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利用BIM 技术进行虚拟设计、建造、运营及管理。

实现了动态、集成和可视化的4D 施工管理。将施工现场和建筑物的3D 模型与施工进度相比照,并与场地布置和施工资源信息集成一体,建立4D 施工信息模型。实现建设项目施工阶段进度、人力、设备、材料的动态集成管理及施工过程的可视化模拟。

实现了项目建设各参与方协同工作。项目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基于网络实现文件、图纸和视频的提交、审核、审批及利用。项目各参与方通过网络协同工作,进行工程洽商、协调,实现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管理和监控。

实现了模拟施工。在计算机上执行建造过程,虚拟模型可在实际建造之前对工程项目的功能及可建造性等潜在问题进行预测,包括施工方法实验、施工过程模拟及施工方案优化等。

3.3 BIM在工程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作用

综合应用GIS技术,将BIM与维护管理计划相链接,实现建筑物业管理与楼宇设备的实时监控相集成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同时,还可以对建筑进行运营阶段的能耗分析,进而对其进行节能控制。结合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和灾害破坏,针对结构损伤、材料劣化及灾害破坏,进行建筑结构安全性、耐久性分析与预测等。

3.4 BIM在工程项目信息收集及共享中的作用

系统建立了单一的工程数据源。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使用的是同一信息来源,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效的实现了项目各参与方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从根本上解决项目各参与方采用纸介质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而形成的“信息断层”和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4、BIM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BIM核心建模软件(BIM Authoring Software)是BIM得以存在和应用的基础。其他应用软件都是通过与BIM核心软件在不同层次上的信息交换,为项目不同参与方利用BIM提高各自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但是,国内目前在BIM核心建模软件这个领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除了BIM核心建模软件以外,与BIM相关的软件共有12种,分别是BIM方案设计软件、与BIM接口的几何造型软件、可持续分析软件、机电分析软件、结构分析软件、可视化软件、模型检查软件、深化设计软件、模型综合碰撞检查软件、造价管理软件、运营管理软件、和审核软件等。在这12类相关软件中,国内目前处于空白状态的共有7类之多,需要说明的是,这12类软件只是目前能够和BIM核心建模软件通过信息交换进行联合工作的软件,与BIM相融合互通的软件种类随时可能会有增减,但整体格局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

从2D的CAD过度到基于BIM技术的多种建筑的3D设计,是未来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指导建筑施工的发展趋势。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软件的综合应用可以给工程设计、建设、运营带来极大的便利,更对加强工程造价控制、节能环保等多方面带来综合效益。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商业软件公司以及整个工程建设行业所有参与方的高度重视,并且研究和实施相应的战略和措施。

5、影响BIM推广的因素

首先,工程建设行业缺乏统一的BIM标准,政府对BIM的推动不够积极,行业协会缺乏引导,这严重限制了BIM的应用推广。其次,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现阶段多数BIM软件存在着本地化不够彻底,工种配合不够完善,细节不到位等缺陷,特别是缺乏本土第三方软件的支持。我国目前在建的或已建成的许多高端建筑的设计任务多数都由国外的设计事务所完成,该领域很少有国内同行发出的声音。再次,设计单位作为BIM技术的推动者投入和收益不对等,BIM体系的推广受益方众多,最大的受益者是业主,但业主的推动作用不足。对企业来说,BIM的应用成本投入过大,缺乏熟练使用三维模型的技术人员,培养员工的意识及规范企业内部运作体系均需要大量投入,企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6、结语

BIM是建设项目信息化历史上的一个革新。通过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建设项目的所有信息均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在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才能得以真正实现。系统可以实现建设项目的基本信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的整合。随着BIM的发展,不仅仅能大大推动现有技术的进步和更新换代,也将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型,并将长远影响人们对于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BIM的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D]吉林建工学院城建学院管理工程系毕业论文

[2]何关培 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0年12月 第2卷 第4期110~117

[3]翟超 贺灵童 BIM技术助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1年9月 第3卷 第3期74~80

[4]王友群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三大目标管理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7

一、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对建筑装饰有更高的要求,而市场对于建筑装饰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94年建筑业的体系划分由原来的“勘察设计业、土木建筑业、设备安装业”更改为“勘察设计业、建筑安装业、装饰装修业”,据调查,行业年程产值估计在5500亿元左右。其中公共装修2500亿元,家庭装修3000亿元。建筑装饰业作为一个崭新的行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家庭装修业也已占国民经济总产值3.6%并在快速发展中。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也提出新的要求,广大学生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更需要接受有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这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趋势。

而目前,经过对学生的就业情况及职业发展的跟踪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正式踏入社会开始工作后仍然需要经过2年的再教育方能正式步入工作的正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高校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前建筑装饰设计教学种存在的问题

建筑装饰实质上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甚远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是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弱,远远不能达到职业水平。

1.我们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建筑装饰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建筑装饰设计与造型的基本原理,及房屋内外装饰工程施工图绘制与表现技能,装饰工程施工工艺操作的初步技能。且能够从事建筑装饰工程方案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概预算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术型建专装饰工程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的课程之间本质上很难做到联系起来,学生过多的只是注重各门学科的考试内容,而忽略了课程之间体系的搭建及实际运用。

2.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跟不上科技的发展。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多的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所以实践课程不多,学生的实践操作也很少,这个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差。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也跟不上装饰市场的更新,对于市场的新材料及新技术更是感到陌生。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方式的改革设想

1.建立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科之间相互穿插渗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或小组协作的教学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从简单到难,完整的经历一个装饰工程的工作过程,从识图—现场量房—绘制平面图(CAD)—资料收集,客户交流—功能分析—方案草图设计—风格定位—整体色调确定—材料的选择—细部构造。最后完整的完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设计施工图、设计说明、若干张效果图作为设计的标准。

将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展出,让学生小组进行答辩,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助学生将所学到的所有专业知识模块组合构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课程考核上,一改往日的卷面成绩,将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课程基础知识、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三部分为依据,分别占30%、30%及40%,强调了实践设计能力的考查。

2.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全程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构建并完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相交替,增加校内外实训时间、优化实训内容,在不同的学期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专业实践。

3.创新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为了能够使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切实符合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建筑装饰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并且通过到建筑装饰企业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以及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获取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每隔1年根据新的反馈信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对此,我们通过对六个学期进行了课程培养方案规划。

第一学期组织开展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在学习建筑构造、建筑制图与识图的同时,主要安排学生到建筑和室内装饰工地进行认识实习,通过对已建建筑工程、在建建筑工程、在建装饰工程的参观和学习,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个人未来发展方向。

第二-四学期结合课程开展课程实训。学生在学习CAD、装饰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建筑装饰概预算、室内设计与表现、3D MAX、Photoshop等专业课的时候,在校内实训室和基地开展项目实训。

第五学期组织学生下企业(基地)进行8周的岗前综合实训,实习单位以校外签约基地为主,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学期安排16周的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顶岗实习,同时结合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

积极开展校内校外基地教学化的教学实践,通过邀请校外中级职称以上的高技术专业人才进行讲座交流,达到专业知识框架不断提升的目标。

3.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共享“全真”实训基地,与本地区龙头企业合作完成的订单培养或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培养期结束,学生毕业当年申报。按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师资到位”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标准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在合作企业内建立的“厂中校”教学场所,企业在校内投资设立的“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

使学生们能走出书本,走向施工现场,直面施工案例,体验项目过程的一个教学模式。积极与多家装饰设计、装饰施工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校内全真型实训基地,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完成项目。

篇8

作者简介:段庆茹(1979-),女,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阚连宝(1979-),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4)、东北石油大学水分析化学重点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010-01

科研与教学的互动是本科高等院校的重要特征。张舜徽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诸多高等院校形成了一条新思路:以科学研究的强劲势头为依托,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运作,不断强化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科研与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关系:其一,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关键。科研可以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其二,教学是科研的基础和前提。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其三,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科研促进教学

1.加强科研设施和经费对改善教学条件的支持力度

(1)提高科研设施对改善教学的支持力度。要求凡是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科研仪器必须服务于本科教学,科研基地必须赋予教学实验和实训功能。用科研经费购买的科研图书资料必须从课题组转到各系、部资料室,要做到共享。要保证在科研中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促进科研,要做到教学和科研的一体化,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提高科研经费对改善教学条件的支持力度。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科研经费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要将10%~15%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科研教学仪器和科研图书资料;课题科研经费5万元以上的,要将15%以上的科研经费用于购买科研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

2.加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支持力度

为了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特别对于省自然基金和哲学社科基金的研究成果要采取优先资助的办法。

(1)加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支持力度。为了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根据高等院校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每年将优先资助博士论文及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加大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的支持力度。

(2)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进入课堂。科技论文、科技活动和科研项目是教师科研促进教学的最好作品。通过学生助研、学术讲座等系列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积极倡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造能力。

3.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

(1)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高校在科研经费预算中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预算项目,用于支持大学生科研创新和课外科技活动。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2)组织具有科研潜力的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确立或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开展学生结合专业学习进行科研立项活动。对学生提出的科研课题经校专家评审通过就可以获得大学生创新基金支持,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指导教师由负责课题的学生自行聘请。同时要求教师在确立课题时要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过程,要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了解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大型的学术科研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研处协助组织好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科技节、文化节是培养学生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载体。科研处将协助校团委、学生处组织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在大学生科技论文、优秀调查报告征集、大学生科普系列讲座、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原创FLASH动漫大赛、“奇思妙想”创意大赛等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做好学生科技文化作品评审组织工作,确保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达到引领大学生了解科技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科技知识的普及、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及展现个人风采、挑战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10页)

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在教学实践中促进科研

在教学活动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所提出的的问题进行再学习、再提高、再创新。例如,有关“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的一些问题,[2]开始时学生并能不完全掌握,在讲述水分析化学过程中,试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克服当氯离子浓度较高时测高锰酸盐指数测量方法的不足,学生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找到了解决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方法。通过进行更多的中、外文献的查阅和互译才能全面理解作者的风格和整套的理论体系,才能使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变得既深刻又广泛,而且还能帮助自己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某些选修课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进行文献检索,自己讲授,跟同学一起交流研讨,从而训练并提高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另外也培养了学生钻研科研的创新能力。[3]

四、科研与教学结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4]实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增加知识,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甚至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促进师资队伍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高等院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5]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具体还表现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对于高等院校,科研丰富的学科要注重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使专业知识的教育跟上学科发展,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钱伟长院士曾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科研过程教学化,最终形成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二者对大学而言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高等学校成长过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教学和科研,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共同发展,促进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学与科研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两个关键环节。科研是源,教学是流,两者共同构建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扈旻,房丹,等.高等院校本科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21-124.

[2]黄君礼.水分析化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篇9

见本科生:像冰山上的来客,端起官架子冷冷地说:简历放下,我们商量商量研究研究。

见专科生:就像见了炭疽热邮包:‘你的学历太低,不要不要不要!’”

这是高校中流行的一段说法,调侃的语气充分表达了大学生求职的辛酸。2002年,中国社会白皮书第一次把大学生与下岗工人、民工并列,称为就业三座大山,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集中式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已经全部停止,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招聘和录用也相应停止或推后,原本处于签约高峰期的5、6月份,却出现了“高峰无峰”的现象,连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也不例外。

从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最新数据来看,当前毕业生的签约率总体为22.11%(其中本科生为38.06%,专科生为12.72%),比去年同期下降7%。预计今年全省大学生毕业离校时,一次签约率将在46%左右,比去年的53%下降7%,意味着将有5万多大学生在离校时处于待业状态,加上从省外“回流”未落实工作的近2万名广东籍学生,毕业前找不到“婆家”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在7万人左右。

也就是说,今年7月,无法如期就业的大学生占了将近四成。

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们的父辈们赶上了国家人才稀缺的好时候,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把大学生当科学家一样尊敬;我们的兄辈们赶上了国家分配的好时候,一个萝卜一个坑,不用为找不着工作愁得睡不着;而我们这一辈则赶上了大学生遍地都是的时候,如今连看大门的都快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了。”大学生徐丹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

曾几何时,大学生还是众星捧月的“天之骄子”,现在却连饭碗问题都难以解决。1999年那批幸运地赶上了高校首次大扩招的学生,如今已不再那么幸运地涌到了就业的门槛前。“扩招”难道真的让大学生“贬值”了?

今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212万学生毕业,这一数字创我国建国以来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之最,比去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增加67万。今后几年,这一数字还会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10年之前,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350万以上。预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GDP的增长将保持在7%到8%,社会每年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在广东省,毕业生人数达11.23万人,在历史上首次突破10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6千多人、本科生4万多人、专科生7万多人。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预计,加上从省外到广东就业的6万多名大学生,预计今年在广东省安排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17.7万人。

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李小鲁副厅长指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在本科扩招的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在本科以5%的增长速度稳步增长的同时,研究生是在以35%的速度积极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确不乐观。”

但他同时指出:扩招并不是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不平衡,就业困难不是岗位数量的短缺,而是结构性的困难。

国家社会与劳动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今年计划增加的950万个就业岗位中,大学毕业生仅占200多万,从数据上看,大学毕业生就业应该没有问题。然而,难就难在,大学生的分布和就业意向极端不平衡,也就是专家所说的结构性困难。有调查表明,在我国1月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中,89个城市中所需要的198万个岗位中,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需要的比例仅有0.8%。而大学毕业生却都往国家机关和大企业挤。这边厢,西部人才稀缺,那边厢,沿海城市人才过剩。单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2002年广东省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占了近七成,而在12个山区市就业的毕业生仅占三成。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张教授指出,国家决定各高校实行扩招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缓解当时社会失业率逐步上升的趋势,高考的独木桥让绝大多数考生无缘走进大学的校门,手握着高中文凭,仍然要面临就业的压力。扩招不是造成就业压力的根本原因,它只是推迟了就业压力产生的时间,关键要看高校是否培养出了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等人才。

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

深圳一家单位的办公室里共有7名员工,其中有5人是本科毕业,2名打字员中还有一位是大专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琐碎,由于大家都认为自己是“高级人才”,对那些琐碎工作都不太愿干。单位领导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不要让“高级人才”太密集,让他们其中的一部分走人,以便使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这个例子从某些方面折射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部分原因:所学非企业所需,这样的“人才”自然难以在市场中找到“买主”。

深圳市劳动局余晖鸿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高学历人群失业率增加是一种必然趋势。因为市场经济讲究要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而高学历者一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比较高,他们当中许多人往往缺少实际操作技能,有些专业又不对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将会逐渐抛弃过去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而将考察和录取人才的重点放在人才可以为本单位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上。

余晖鸿认为,高校教学必须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尽快改革。目前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还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知识陈旧老化,灌输概念和原理性的课程多,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少。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往往还不如一些技校毕业的中级技能型人才实用,因此他们被淘汰下岗就不奇怪了。

近几年,随着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一味追求专业齐整,未经市场供求调研就盲目开设专业,热门专业遍地开花,某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就业时出现拥堵现象,一些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没有及时得到淘汰,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处就业。从广东省2002年就业率来看,热门专业的就业率已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电子信息、土木建筑、生物工程等专业与去年同期相比,降幅超过了5个百分点,一些长线专业的就业率甚至低至20%左右。

此外,从高校教学内容上看,某些专业所用的讲义还是五六年前的,学生读的课本也已经有十来年没有更新,专业知识陈旧、技术落后,学生动手能力差,社会实践少,导致了就业困难。

谈到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少高校负责人认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与市场、社会相联系的专业设置新机制并不完善,还没有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这都对毕业生就业有影响。

就业观念亟待转变

暨南大学金融系大四学生的小扬从去年底就开始忙忙碌碌找工作。她在大学里成绩不俗,连续几年都拿了奖学金,本以为找一份好工作一定没有问题。农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的招聘会,她每场必到,递上装帧精致的简历和傲人的成绩单。然而,几个月过去了,几大的银行的招聘结果陆续公布,却始终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有一些单位也发过就职邀请,但我实在不想去小企业,读了四年的本科,我不想做一份卑微的工作,即使我自己无所谓,也无法向家里人交代。”为了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婆家”,小杨至今仍在四处为找工作而奔忙着。

在大学毕业生中,像小杨这样因为一心想到大企业大单位就业而至今仍“嫁”不出去的人并不少。

暨大学学生处谢恬副处长告诉笔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观念尚未转变。尤其是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常常因为“挑肥拣瘦”而最终导致工作难以落实,白白错过了很多机会。她说:“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如果有就业机会就不要放弃,等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经验再跳槽就容易得多了!”

“非典”让就业雪上加霜

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

篇10

二、精品资源开放课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一)突出专业特色,实现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改革培养方式增加实践教学、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管理创新能力。进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学过程体现到培养方案之中,为有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和奠定制度基础。

(二)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确定学生能力结构

将管理学科全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关系,将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为基础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块、综合创新知识模块,建立以管理理念熏陶、管理技术运用与综合管理能力养成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方案。

(三)完善教学资源条件,满足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由于管理学科实践性很强,且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和工程技术知识的相互渗透。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实务实训中心(ERP实训平台、情景模拟平台、沙盘模拟实训平台)、会计综合实训中心、市场营销综合实训中心、现代管理与电子商务实训中心;建立教师资格+注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考取注册职业资格机制。由此,强化实践操作技术培养,实现管理实践领域相关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效结合。

(四)根据管理学科学生实践能力构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根据管理学科学生综合管理能力构成,使课程设计、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更加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际,通过管理实务仿真教学,丰富管理实践教学内容,指导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同时,要构建科技创新教学模块,包括创业和创新讲座、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方案设计、营销方案策划、企业管理沙盘模拟、ERP模拟实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等等。由此,来启发学生创新灵感和创业思维,培养学生的管理方案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调控能力和协作能力,实现团队学习。

三、精品资源开放课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开放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性学习

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线来设计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将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利用均纳入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系统中进行总体研究,建立起以教学课件共享型、教学资料共享型、学习经验共享型和主讲教师讲课视频共享型为主要子系统的基本框架,创建以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载体,以现代企业管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料、教学课件、综合测验试题库、作业练习题库、案例分析资料库为优质资源,逐步建设满足学生发现式学习、反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录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方案、试题库系统、答疑系统、同(异)步学习交流、素材资源库、情景模拟实践、管理技能实训、管理实务仿真的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和网站。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从教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式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过程。教师在讲解现代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过程中将采用案例引路、用案例佐证,以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把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启迪和开阔学生管理思维和管理理念,使深奥的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通俗化、简单化,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管理问题,使现代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活泼,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知识集成,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创新研究和校企互动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综合实验、专业成组课、课程设计、创新项目研究、毕业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由知识积累式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企业实际和管理过程,由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和使用方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的可行方案。在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机制下,本方法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师科研实践、企业实践、综合实训、科技创新竞赛过程,将专业知识集成升华为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四)倡导亲验性学习,应用现场研究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包括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危机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易于理解和掌握,将广泛运用现场研究的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通过亲验性学习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根据情景模拟实践教学过程进入管理者角色,参与到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缩短课堂教学与管理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协作能力,应用团队学习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培养合作精神和协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运行机制,吸纳年级专业排名前20%的学生或有专业特长的学生,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双向选择,结成创新团队,打造更高级的创新性学习平台,开展团队学习教学方法。以创新实验计划或者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由本科生及硕士生组成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进行项目或实验方法设计与论证,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数据分析、平台设计开发、撰写研究报告的工作过程。学生跟随导师进行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实践,尽快进入实验室或者企业感受科技创新和企业实践氛围,通过完成导师科研项目、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积累科学研究和企业管理经验,为今后从事实际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改革考试方法,突出指挥棒的杠杆作用

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考核过程在学习方法运用、专业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杠杆作用,将对本课程进行考试方式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具体形式可以考虑采用:笔试+课程论文(商业策划书写作)方式、口试+笔试的方式。使学生把课程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从死记硬背转移到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操作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发挥考试指挥棒的杠杆作用和导向作用,进而实现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注重知识集成,实现管理方案设计

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知识集成能力的学习过程,综合性地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从实际工作和管理需要的角度启发生学寻找解决管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布置组织结构设计、企业家素质测试方案、管理人员配备方案、经营战略制定、企业文化结构设计、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企业筹资方案设计、企业管理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模式设计、市场营销策略设计、产品质量控制体系设计等方面的题目,让学生根据企业背景和素材运用所学管理理论与方法来设计出相应方案,并通过答辩方式来解释和说明方案设计的依据及其实施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按着每个学生做出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设计方案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设计依据、实施过程的可行性、资源配置优化程度、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等等,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或者管理模拟实训方案的每个环节的完善程度进行分项打分,并依此给出课程设计和管理模拟实训课程的成绩。

四、精品资源开放课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重在应用能力培养

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作为课程重点和对学生进行考查的重点,确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课程教学大纲,选定和编写教材,更新教学方法,以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从老师的单向讲课,转变为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企业现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并用;从单纯的理论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训教学和课程设计五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实现强理论、厚基础、高素质、重能力的育人方式。

(三)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增设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

注意吸收国内外教育教学先进成果,并不断创新,部分章节融入管理前沿与专题内容。这种教学过程可使学生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感悟西方人的管理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学以致用,密切结合企业管理实践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论文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进行选题和写作。学生通过广泛收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资料来增加知识面度,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创新能力和写作水平,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全面利用课程资源,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程团队制定了现代企业管理资源共享课程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试题库系统和答疑系统来强化教学重点,运用同(异)步学习交流和素材资源库资源来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在线学习、团队学习、网络答疑等方式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课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调动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运用师生互动式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在资源共享平台上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点、试题库、案例库、扩展性学习、资源下载、课程实践,特别是教师讲课视频将会更加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和提高学生将管理理论运用于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七)建设开放平台,实现模块化教学

根据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的内容构成,构思和创建主讲教师视频讲授模块、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教学模块、课程论坛和网络学习社区教学模块、管理技能实训与管理实训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要求,编写出相应教学课件。

篇11

前言

随着国家西部建设战略规划的实施,“西电东送”使水电开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尽管如此,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国有水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坚决抛弃“等、靠、要”的思想,尽快从旧体制的阴影中走出来,通过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来增强企业竞争力。本文对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国外的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国外的成本管理开始的比较早,早期的成本管理方法主要集中在预算管理上,特别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泰罗制”的出现和推广,标准成本差异方法纳入全面预算体系中,控制生产成本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

在传统的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承包商的作用比较单一,就是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这种状况在近年来的国际承包市场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同形式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的一体化服务方式越来越多的得到采用,许多国际大承包商已经超越了施工阶段而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水利工程成本管理也由施工成本管理转变为工程建设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关于国外的水利施工企业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可以概括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是施工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施工总承包方在工程施工阶段对业主负总责,总承包商根据所承包项目情况,采取招标形式将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各专业分包商。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施工总包单位、专业分包单

位和劳务分包单位。总包对分包实行统一指挥、协调、管理和监督,分包企业按

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总承包方主要是通过合同条件对分包方产生的约束来实现项目的成本管理,将自身的风险因素通过分包分解给分包企业。发展施工总承包的市场条件是要形成总包和分包两级市场。

第二种是工程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是对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设计与施工紧密相连的施工图设计部分。从国际

惯例看,设计单位所做的工程设计,只到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深度,不出

施工图设计。在承包商投标的过程中,把施工图设计摆在龙头地位,以先进的施

工技术方案来体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加快进度。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先进施工

技术的作用。而承包方的成本管理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图设计

的优劣。

第三种是项目总承包项目成本管理。项目总承包是对工程总承包的进一步

扩展。在这种模式下,业主仅需对工程管理的关键问题进行决策,绝大部分的项

目管理工作都由项目管理公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承包方的项目成本管理就贯

穿于项目的整个设计和施工阶段,拥有更多的自,可以在满足业主功能需求

的情况下做出具备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

二、国内水电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施工企业无论是资本的构成,还是管理的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多形式的发展格局。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水利施工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应对市场的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项目成本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目前,在成本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只注重成本本身,而忽视全面成本、工期

成本、资金成本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论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管理思想与

方法。如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四名在毕业论文《大型房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侧中,提出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

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造成成本支出大,效益低下的不良局面。并具体分

析了我国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误区:

(1)忽视工程项目“全面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2)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3)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

总之,离有效、全面地指导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距离。而且,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业主要求的不断提高,施工企业迫切需要有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实行系统的、全面的、现代化的管理,从而顺利达到完成工程并赢利的目的。

三、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1)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定义

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就是从确定项目开始,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合同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实际成本费用。成本控制是一程科学的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如施工方案的制订及比选、工业工程、

价值工程等)、经济(如核算)和管理(如施工组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等)活动来达到预定目标,实现计划成本,降低工程成本。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中很重要的基础管理,它包括落实项目施工责

任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分解成本指标、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

成本监督的全过程。在工程项目管理中,最终是要使项目达到质量高、工期短、

消耗低、安全好等目标,而成本是这四项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反映。因此,水电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

(2)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程序

1投标阶段成本预测

通过成本预测确定投标报价,中标后签订合同(或协议书),其合同工程造价作为工程的预算成本。

2确定目标成本

工程项目中标后,项目管理部门采用投标预算与市场价格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核算,对工程项目总成本水平进行预测,提出项目的目标成本。

3编制成本计划

工程项目成本计划是由项目经理根据项目成本管理的需委,组织编制的项目成本实施计划。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目标激励作用②协调作用⑧行动指南④考核依据。

4成本过程控制

施工中,通过各种手段(优化施工组织设计,选择施工方案,抓好安全管理、分包管理、结算管理),对工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施工管理费的实际支出进行控制。

5成本核算

以施工原始记录为依据对工程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计算工程实际成本的支出过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是施工项目管理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也是项目管理最根本标志和主要内容。

6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就是根据统计核算、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从帐薄、报表反映的成本现象看清成本的实质,从而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

7成本考核

根据工程成本分析结果,以考核制度和奖罚办法为依据,对项目经理进行责任成本完成情况和成本管理工作业绩的评定,是成本管理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工程成本管理的扬弃;是调动职工能动性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兑现的法律依据。

8成本档案管理

对施工中的各种成本原始记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建立成本档案可追溯体系,积累经验,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四、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特征和管理依据

(1)水电工程项目的成本特征

1施工成本的独特性

2成本项目十分繁杂

3成本项目实施的区域较大

4施工项目之间的成本交叉现象十分普遍

5施工成本项目多变

6成本控制标准的不确定性

(2)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

科学的成本管理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基础上,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计划

进度报告

工程变更

除了上述几种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依据外,有关施工组织设计、分包合同

等也是施工成本管理的依据。

五、水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基于财务的核算模式,基本上是一种事后的核算管理模式,及时性不强。

同时是着眼于整个项目财务指标的方式给出的宏观成本分析结果。不能对某分项工程或作业按成本构成要素的偏差度表示成本分析的结果,不能全面准确的表达成本分析的过程状态与结果。针对性不强。不能对成本发生的及时状况和趋势做出准确的评价,因而不便于管理者在过程中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1管理组织与机制不健全问题

现行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或项目成本管理的压力只留在企业领导、项目经理等少数人身上,并未传递到全体员工,使施工企业相当多数的职工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既没有成本控制的原动力也没有压力,未建立一套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最终导致项目成本管理监控不力,缺乏有效评价,致使项目成本效果差。

2成本数据不准确不及时问题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是建立在成本计划,实际成本核算,以及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需要对成本进行分类,因为水电施工项目规模很大,同时因项目有各个分部分项,由很多不同的作业组成,需要进行任务分解。

同时,对成本要素进行合理的归纳与划分,对工程项目按分部分项或作业进

行合理的分解也是形成成本信息系统的基础,对于使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成要核算与分析,需要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及时进行成本管理。

3管理程序及方法不系统问题

我国水电项目成本管理没有形成目标成本管理的方法,即以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为主要内容的成本管理程序与相应的管理方法。我国目前投标阶段仍是按预算定额投标,成本计划或目标成本的编制工作滞后或就以投标报价作为计划成本,过于粗糙,不能反应实际情况,目标成本确定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施工方案与工程实施条件的变化作动态的调整,如材料降价了,如还以原投标价作为目标成本的编制价,则目标成本数值会偏大,不能再作为目标成本。

六、应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流程与方法

项目部的成本管理遵循一定的管理流程,即成本的计划、控制、分析、核算

与考核。这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这些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进行成本管理。

1制定合理的成本计划

在施工图、施工组织设计、相关定额以及承包商的实际情况等基础上编制出准确的成本计划,是一个工程项目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的重要条件。此外,工程的进度计划、质量高低、工程变更也对成本计划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当出现变更时,成本计划也要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改,以便随时作为成本控制的基础。包括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成本计划编制的内容 。

2水电工程项目成本核算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子系统,也是工程项目管理最根本的标志和主要内容。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成本,离开了成本核算,就谈不上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是指检查成本管理水平、及时纠正主观性偏差的成本管理的过程,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本统计、成本费用的归集、偏差统计等。

3综合进行成本分析

工程项目的成本分析,就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

程和影响成本出现节超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成本分析,可以增强项目成本的透明度和可控性,为加强成本控制,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创造条件。成本分析同成本的控制和核算一样,也是降低成本、

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七、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成本管理基本理论知识,结合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国内外发

展现状,提出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水电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以往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企业成本管理中“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思想,提出了工程项目科学成本管理的概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希望通过对水利水电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阶段问题的探讨,通过对成本管理系统和方法的研究,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同时,我们希望更多的有志于推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有识之士参与到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实践中来,使得国有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王火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水电出版社,2005

吴之明,卢有杰.项目管理引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黄志强.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广西土木建筑,2001(2):73~75

篇12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比较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目前,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针对自身的教育特点,都已建立了本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或机构,如美国的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德国的工程、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认证机构(ASIIN)和英国工程委员会(ECUK)等,并且工程专业认证已经由单一国家的认证制度向双边和多边的国际互认发展演变。1989年,由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6个国家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签署了《华盛顿协议》,该协议主要针对国际上本科工程学历(一般为四年)资格互认,确认由签约成员认证的工程学历基本相同,并建议毕业于任一签约成员认证的课程的人员均应被其他签约国(地区)视为已获得从事初级工程工作的学术资格。目前,这已成为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中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较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协议,为工程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化的标准,给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提供了参考H。截至2012年,已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曰本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国。

我国于2006年开始引入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认证方法,并组织了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行业界的专家进行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组织的第21个成员。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的规定,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与美国专业认证体系的比较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工程教育进行认证的国家,始于1936年。经过了近8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专业认证体系。

1.专业认证主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承担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组织、监督和实施工作,是工程专业认证制度的主体。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是由美国联邦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鉴定理事会授权的独立民间认证机构,不附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ABET由加盟的学会(协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下设8个委员会,分别是工程认证委员会、技术认证委员会、计算机科学认证委员会、应用科学鉴定委员会、工业咨询委员会、国际活动委员会、其他常务和特别委员会、执行委员会。ABET的主要职能是为全国的工程教育制订认证政策、准则和程序。中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于2006年3月全面启动,2007年教育部聘请了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专家,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简称为专家委员会),在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的认证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认证工作需要的文件体系,包括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在其之下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秘书处和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美国ABET是一个非官方性的认证组织,它与美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我国的认证工作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展开的,认证专家由教育部聘任,并要对教育部负责。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社会文化制度不同0。

2.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指导工程专业发展的准绳。美国工程教育现行认证标准是EC2000,这是2001年开始全美全面推行的新的工程认证标准。与之前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相比,EC2000的重心由院校转向了学生,由以往对院校各种资源、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手段等的重视,转向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强调。具体分为适用于基本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的一般标准和专业标准3个层次。其中一般标准由八个指标构成,分别是学生(Students)、专业教育目标(ProgramEducationObjectives)、学生成果(StudentOut-comes)、持续改进(ContinuousImprovement)、课程体系(Curriculum)、师资力量(Faculty)、教学设施(Facilities)、学校支持(InstitutionalSupport)。《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我国现行的最权威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该标准由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组成。其中通用标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项内容。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认证标准体系与美国相近,都是由基础标准和专业具体标准构成。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价值分析

(一)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人类都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环保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由于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快速发展。然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却堪忧,究其原因,除了与高校扩招、环境领域发展不成熟的原因有关以外,还与高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有关。

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初具规模,90年代后期飞跃发展。2010年我国共有306所高校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18444人。这些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总是倾向于政府环保部门、科研事业单位及国有大型企业,但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往往有限,目前需求趋于饱和。但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许多行业都需要环境工程人才,如大型生产企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城市污水处理厂或给水厂的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及售后、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国环境工程教育存在“重科学轻技术”倾向,实践类教学课程有待加强;工程专业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缺乏对工程设计在工程及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社会、产业、企业的结合和合作方面存在脱节。此外,培养规格比较单一,创新教育重视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不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环境学科文化建设和培育重视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理论素养和拓宽学生视野。

(二)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学科涵盖面广、知识体系复杂的新兴学科,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这意味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和认证结果将得到《华盛顿协议》签约国家和地区的认可,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国际质量标准的通行证。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契机。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1994年开始招生,已累计毕业1680名学生,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09年学科评估中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1名。但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部相适应的问题。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上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略显薄弱。

与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来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可以明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基本标准以及改进与发展方向;也可为学校在环境领域、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上建立比较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信誉度,为在校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等需求提供保障,为即将毕业的学生就业并获得职业资格提供了前提。通过全方位的专业认证建设,可以更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优化课程体系,针对性地配置师资和提升师资工程教育素质,促进本专业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工程专业竞争力需要还是保证和提高工程教育专业质量,都迫切要求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关键问题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标准。根据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要求,以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以例,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可在以下方面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

(一)整体设计培养计划

专业规范是指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相应的参考指标进行整体设计,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质量标准等给出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M。专业认证更加注重的是其所培养学生具备的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另外,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61142。东华大学吸取认证专家的建议,从内部挖掘缺陷,进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改革,顺利通过认证,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浙江省在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拥有巨大财富的同时,在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主要与在浙江省纺织业、造纸及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污染密集产业比重较高有关。因此,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探索培养能直接参与浙江省以至全国环境保护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浙江工业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科背景支撑,因此,能够在加强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微生物学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 优化课程体系

为了满足预期毕业生的能力,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这四类认证标准里要求的基本内容,还应在此基础上精心挑选增设课程,突显学校的办学特色08。另外,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类比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在英国,经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均要满足行业协会响应的能力标准要求:在其能力体系里要求的强制性能力、核心能力、可选择能力里,均有管理原则、信息与沟通、项目实践、选修课程等于其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响应013。根据上述基本要求,适当体现浙江工业大学办学特色,我们对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课程体系由四大模块组成,包括通识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识课程和大类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主要获得基本能力;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培养其核心能力和专家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工程教育认证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求高。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首先,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本校的环境专业建有五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和产学研平台,有国家级“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创新区”,有教育部重点创新团队,这些都为专业人才的特色培养提供支撑平台。借鉴东华大学的成功经验,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运河杯”等科技竞赛活动,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M。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投入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建立“1+X”的专业模式,即以浙江工业大学为“1”,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X”是浙江省从事环境工程应用的中小企业;另外,强化教学实践,实施本校教师和企业优秀专业人才为导师的双导师办学机制,建立高校、企业的产业实训基地,引导高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最后,毕业设计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重要环节,可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方法提高其质量:一是改革毕业设计选题、组织等工作。选题应以实际项目为主,明确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多做毕业设计,多做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型毕业论文课题;二是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跨度,将毕业设计环节提前到第三学年的暑假(7月)启动,为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前提下,给学生创造去企业实习的机会。

(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