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体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当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是我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和立校品牌。多年来,我校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民族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多次代表自治区、南宁市参加全国全区的各级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高中课改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如何不断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元素,如何在特色高中建设中更大发挥其带动作用和影响力,正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重要问题。
2.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让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从今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眼光看,娱乐体育的内容必将大大加强,将与健身体育一起成为学校体育的支柱。
3.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需要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韦晓康专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发展、创新与人才培养探索》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挖掘,并指出了其发展的方向,突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今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其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意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文化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以及显著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特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其健身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又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了学生对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俗民风的了解以及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
1.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由于学生的性格、性别和自身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组进行教学的效果较好,不同组别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进行学习。
2.学习和娱乐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拥有极高的趣味性,通过教学、练习和比赛,培养学生参与和竞争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
3.教学过程由易到难
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基本功的练习,扎实的基本功能够使学生的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板鞋教学中,我采用先学基本步伐—二人按节奏走—三人按节奏走—多人走—快走—跑—快跑的教学步骤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质疑,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因此,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例如,在踢毽子、打陀螺教学中,我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方法,然后由学生分散进行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欢快、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尽情地学练,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身心又得到了发展。
5.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
每项传统体育项目都有一个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树立体育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民族体育意识,使学生关注体育文化,形成宏观的体育意识。
2学校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孵化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空间、阵地和摇篮。民族传统体育依附学校的教育传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学校教育传承的任务是实现对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认知教育(如图2)[3]。2.1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人格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它具体是通过校园的文化设施、日常文化活动、文化环境等集中表现出来。其中教育、健身、娱乐和激励等是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有功能,它无不闪烁着教化的强大,文化的光芒,在校园建设方面,设置民族体育活动所需的设施、器材及空间,安置民族体育项目或人物的雕像,在校内建设民族体育文化馆、民族体育传承实训基地等,是培养本地区各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体育文化认同的根本所在。2.2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中实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应编制当地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教材,通过深入挖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特别是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体育项目,对其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中,并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这种深厚民族文化底蕴植根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当中,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为南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提供文化土壤。2.3课外体育活动的创新。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通过俱乐部的形式组建特具当地民族特色的各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瑶族(长鼓舞、摔跤)俱乐部、壮族(抢花炮)俱乐部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以会员的形式参与某个民族传统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创新课外体育活动。2.4民族体育艺术节的常态化。校园民族体育文化节是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比赛、游戏、绘画、摄影、征文等多种内容形式。其内容可以通过策划民族体育专题演讲比赛、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趣味运动会、学校民族特色课题展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晚会等来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5民族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品牌的效应即榜样引领作用,民族体育要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运动项目品牌。南岭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的建设可分为二类,一是表演类,其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如瑶民族长鼓舞健身操使学生在集体的练习中领悟到民族风情,精神得到升华;二是竞技类,超越对手是体育永葆发展的不变的主题,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能否成为运动品牌,必须做到项目的科学筛选,选择一些与地方接地气的项目,如抢花炮、射弩、打陀螺等,避免同质化发展,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品牌。2.6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比赛制度的改革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是以一种自发的、松散的原始信仰的祭祀活动,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草根文化,为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如瑶族“盘王节”在祭祀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搀杂了许多原始的、落后的、迷信的成分。要发展就要改革创新,创新改革民族传统体育的消极因素、迷信落后的成分,通过比赛制度的改革促进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沟通。
3社会教育传承体系的构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否真正潜入少数民族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使它变成一种习惯,必须通过社会这一大舞台践行传承教育。其社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的路径也具有多维性(如图3)。3.1节庆习俗平台的传承。南岭民族传统体育以节庆习俗为平台进行自身的宣传、推广,致使民族体育的传承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瑶族的“盘王节”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整个场地一片欢腾,瑶民男女身穿瑶服,吹响唢呐,腰挎长鼓,时而轻舞,时而跳跃跨步。表演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打长鼓”、“盘瑶拳”、“跳黄泥鼓舞”、“跳盘王”等。其中“打长鼓”是他们祭祀祖先的重头戏。在瑶族达努节上人们还进行斗鸟、摔跤、斗牛、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4]。可见,民族节日庆典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依存,潜移默化地将民族传统体育移植给年轻一代。3.2宗教活动平台的传承。宗教与南岭走廊民族的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交织在一起渗透到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方面。宗教活动无论是从表层还是深层对民族体育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在宗教活动中,民族体育一般只是以一种身体活动的形式出现,如在祭祀仪式以接龙舞为主祈求来年衣食无忧、风调雨顺。3.3社会组织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在社会组建各单项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对促进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作用。组建的规模灵活,组建基层单位以社区、街道、县、市等,各单位依据自身的特点,建立有代表性单项民族体育协会,如太极拳协会、瑶族民族舞协会、打陀螺协会等,各协会按有关规定制定各自协会章程,制定本协会的训练内容、时间,开展竞赛活动,经常组织以社区协会为单位参与区域性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3.4与旅游业联姻的传承。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游客更加热衷于“新、奇、乐”原汁原味、主题突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风情的游玩当中,南岭民族走廊环境优美,传统体育民族风格显著,是我国难得的旅游文化资源,必将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人文环境、节日习俗和民族体育项目有机融合发展新型的体育旅游产业,肯定能够让来自海内外休闲旅游的人流连忘返,大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壮族的“三月三”传统节日定为广西节日。激起民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热爱,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开辟一条新路子。3.5结合精准扶贫传承。南岭民族走廊地区土地贫瘠、土壤沙性中、崇山峻岭隔绝、当地居住着瑶、壮、苗、侗、畲等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旅游扶贫富民工程,主动开发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和健身养生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南岭走廊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得到活态传承。3.6结合少数民族运动会传承。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施展优秀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平台,通过运动会的形式使南岭走廊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都能汇聚一堂、同台竞技,彰显出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繁花似锦的绚丽光彩,激发各少数民族人民继承、发展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的主动性。3.7利用现代传媒的教育传承。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家户户都购买了电视机、影碟机、音响,不少家庭还拥有电脑,通了宽带。电视、网络、手机等成了人们业余时间眷顾的主要东西,青年人还通过手机使用微信,因此,电视、网络、手机这一信息传播载体,因此,对各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利用现代手段进行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教育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
4结语
利用完备的教育传承体系,从传承家庭启蒙教育、学校认知教育和践行社会教育三方面全方位的实施传承教育,进而达到对本民族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南岭走廊各民族成员产生对家乡、对本民族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真正成为富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尊的人,培养出具有优秀中华传统品格的一代新人,从而达到南岭走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世代相传的目标。
作者:岳君 梁楹 叶羽翌 单位:贺州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元林.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4):109-116.
2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体育的必要性
2.1课程发展目标的设计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的体育教学目标强调的是促进学生的正常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系数而设计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贯是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教育体系。但是这种体育教学体系有很大的弊端,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和体育运动的文化修养,使体育与文化相脱离,未能发挥出高职体育教学的目的。而把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也能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繁荣,更能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使高职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修养,再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改,使体育文化知识、身心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培养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对于走体育强国之路有重要的作用。
2.2体育教学的综合性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目前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明确指出要强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并要在体育教学上突出对学生体质的锻炼,对运动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等,但这些具体的要求只依靠简单的体育课程和锻炼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是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的教学,而没有人文文化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和感观比较单一,但如果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则可以通过基本的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融合,即体现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又通过新技能和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高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2.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观对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还是以教学为主,而缺乏对学生的锻炼,特别是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的锻炼以及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观即不受学生的欢迎,又没有对学生的特色培养,很难教出复合型的人才。但学校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不仅能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在接触、感知和操作这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并且可以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而且不同的竞技规则,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接触能力、适应能力等,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较强的支持作用。
3高职院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具备的优势
3.1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适应了高职院校低成本教学的教学路线
高职院校的生源有限,因此经费比较紧张,而体育课在高职教学中又不是主科,学校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学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走低成本路线,主要是以教材为主,以简单的体育锻炼为辅,对于体育教学来讲,并未发挥出体育课程应有的作用。有很多学校也因为经费不足,教学操场有局限性,无法进行正规的体育锻炼,即没有场地,又没有器材,学生根本无法得到锻炼。但高职院校通过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有选择的授课和教学,不仅可以解决场地的限制问题,又可以通过课程的推广,并且会迎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多元功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种,关键在于选择哪些项目进行传承和推广引入教学。不同的院校会针对生源选择不同的民族体育项目,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会考虑体育项目的功能,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都具备以下几种基本功能,使其在院校推广具备较强的优势。如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以及交流功能等等,即能使体育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能增强体育教学的功能性,有助于学生的体质和心理共同成长,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活泼的竞技形式符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娱乐要求
2结果与分析
2.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情况
2.1.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设置情况。按照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计划,参与调查的全部高校都至少设置了2-3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一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中增加太极、武术、跳绳等项目,二年级以上的选修课程中增加了风筝、拔河、木兰、毽球、秧歌等自选项目。另外,有8所高校占67%的比例设置了“民族体育学”这门课程,以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为主,涉及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和起源,近代民族体育的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与展望等。
2.1.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实践情况。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体育教学中展现的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但目前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仍然比较单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尚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学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力量,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
2.2分析与讨论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的民族体育项目都有所开展,但占最大多数的是武术和太极项目,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其他项目的课程或是师资队伍缺乏,或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有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开发滞后,比较狭窄。相比于野外生存、攀岩、跆拳道、拳击、街舞、轮滑等现代体育的极限性、对抗性、娱乐性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刺激性、对抗性并不明显。许多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列入选修课程,教学过程流于表面,多数学校都以武术作为民族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其中一般都包括长拳、太极拳、太极剑等具体项目,比较单一,更多形式多样的健身娱乐的民族体育并未受到重视,也没有引进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
(2)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比较薄弱,缺乏经验。在高校民族体育的教学中,大部分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师都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师之外,更多的体育教师是武术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的教师,经过短期培训或者自我学习转向民族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项目的渊源深远,文化深厚,内容庞杂,如果缺少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许多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的传授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氛围不浓,很难引发学习兴趣。在调查中发现,辽宁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有一定难度,使民族体育在高校缺乏一定的吸引力,民族传统体育氛围不浓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培养人文氛围,才能将民族体育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首先,完善高校民族体育教育的理论体系。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已经具备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要构建中国化的体育教学体系,就要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入社会学、民族学、文化学等知识理念,以体育学科自身特点为支撑,将体育社会学、体育民族学、体育文化学等理论融入其中,构建层次分明的中国化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使民族体育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民族文化进行广泛传播,包含民族体育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加工改造等,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