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气象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全球各地出现了很多极端水文气象事件和破纪录事件,包括欧洲和俄罗斯的热浪、美国的卡特里娜(Katrina)飓风、缅甸的纳尔吉斯(Nargis)热带气旋、巴基斯坦的水灾和亚马逊盆地、澳洲及东非的旱灾,以及我国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1]。为解决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种种极端水文气象事件,拥有“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凭借在大气科学方面的雄厚实力,于2011年9月率先成立了大气科学(水文气象)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成为我国首家培养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本科生的高校,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唯一具有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高校。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现本专业有3届本科生,总人数160人。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基本内容、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奠基性工程。对于年轻的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来说,迫切需要开展课程建设并完善研究。本文就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观点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1.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1.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刚进大学的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就业去向普遍感到比较迷茫和困惑,如果在学习基础课程阶段不及时引导,则会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起来甚为被动,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会直接导致4年大学生活缺乏规划,得过且过。因此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开设专业导论课,甚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背景和基本概念,熟悉专业知识链的构成,掌握大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2]。水文气象导论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大学新生、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入门课程,是解决新生对未来大学生活疑问与困惑的课程。水文气象导论的开设,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大学新生起着启蒙和指导作用,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1.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探讨
水文气象导论课程主要回答学生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学什么的和做什么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1)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最好的”;(2)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很有用。以问题激发兴趣,以兴趣唤起求知欲,以求知欲带动学习,在一个个具体的水文气象问题案例中引发思索。
目前尚未有正式出版的《水文气象导论》书籍可以直接借鉴。构建水文气象导论课程知识体系时,首先,应通过一个个具体水文气象极端事件案例及前沿信息,使学生深有感触,通过分析和关键问题的延展式探讨,启发学生思索和了解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干什么的及为什么要学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即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的无比光荣的使命;其次,通过讲述水文气象学的发展简史,引申亟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气象和水文相结合往往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一些工程建设和实际生产课题,并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了解。在此节的讲述过程中,除了讲述水文气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当时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之外,还应当重点剖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本学科的重大发现激励学生,以学科奠基人的故事吸引学生,以科学家对待实验的态度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现在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引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文献,相互探讨教学方法,从而刺激学生求知欲与探索欲,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最后在探讨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使学生对本专业整体框架有一个了解。
2.水文学原理课程的建设和完善
2.1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水循环要素监测、精细降水预报、可能最大降水、防洪设计标准和水文气象集合预报和流量概率预报。水文学原理主要阐述水文现象的成因和机理,通常涵盖的主要内容有水文循环过程、蒸发及下渗过程与机理、土壤水形与运移、洪水波运动、产汇流机理等[3]。水文学原理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和基础特征,是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考虑到本课程对学生前期知识体系的要求(此课程需要开设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水力学等先行课程之后),目前将其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水文学原理起着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如果不打好该基础,不能牢固掌握灵活应用它,学生就无法学好工程水文学、水文气象集合预报等相关课程,因此,水文学原理在整个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2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及授课方式的探讨
目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所使用的水文学原理的教材是芮孝芳教授著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文学原理》。该教材章节内容丰富、涉及知识广,难度相对较高。在教学计划中,本课程计划学时只有48学时,而水文学原理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仅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灌输,会使整个课程显得枯燥、乏味。水文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提问及互动探讨授课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加上学时的限制,则要求教师除了认真钻研、精心备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构建本课程知识体系。
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是一个新生的专业,构建水文学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复制克隆其他相关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应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敢于突破,搭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体系。譬如第九章地下水流、第十章地表水流第八节湖水运动、第十四章冰雪水文和第十五章水质及河流生态环境章节可以不做讲解;第八章产流机制和第十二章流域产流都是产流部分,可并做一章讲解;第十章地表水流和第十一章洪水演算也可并做一章讲解;鉴于天气学原理、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的开设,第四章降水第二节降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第五节雷达测雨可简单带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4]。在每章的讲解中,以问题为先导,带动好奇,然后以好奇带动求知,各章节主线问题见表1所示。
表1 水文学原理课程章节主线问题
3.结语
针对大气科学(水文气象)专业学生,本文给出了水文气象导论和水文学原理课程建设和完善的一些建议。另外,建议教师可以尝试每次快结束时课预留10分钟做Q-A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大部分美国教授讲课,每讲完一个问题,教授就要问“Any questions”?有问题立即解决。在我国则不能照搬,但Q-A环节的增加对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益处。“石本无火,相撞方显灵光。水本无华,相荡方显涟漪”。
参考文献:
[1]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The global climate 2001-2010 a decade of climate extremes summary report[R].Published by WMO,2013.
[2]李莉.导论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117-120.
[3]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是企业与其利益关系人的链接点,它能够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并成为广大用户了解企业运营情况的重要信息资料。财务报告目标作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系统期望达到的目的或标准,是在不确定会计环境下提出的一种主观愿望,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决定主观、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不同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主观目标的形成,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否则就不现实。财务报告目标是连接内部会计系统和外部会计环境的桥梁,它的定位不仅受会计本质所决定,更受会计环境的直接影响,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管财务报告目标如何定位,财务报告目标至少要反映三方面内容,即三W标准:(1)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是谁(who);(2)财务报告应当提供哪些会计信息(which);(3)财务报告信息对使用者有什么用途(what)。当前会计界关于财务报告目标定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二是决策有用观,二者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提出来的,财务报告只强调经济信息的披露。然而,在科学发展观下将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在“受托责任观”或“决策有用观”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一、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和企业财务报告目标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它的全部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人人平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协调好各方面的社会关系,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以生态和谐、代际公平为主要特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当代人发展经济要以不破坏环境为限度,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平衡:二是要处理好当代与后代的关系,资源在两代人之间如何分配,环境在两代人之间如何共享。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产生重大影响,进而也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目标。从科学发展观看社会目标,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看企业经营目标,就是要实现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社会公平为目的,以生态和谐为限度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发展观看企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报告应当反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会计信息,这是财务报告应当反映的全部内容,即“三w”标准中的“which”。按照科学发展观,并借助于“三w”标准来看“三w”中的“who”,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应当是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或受到企业影响的需要协调的社会各方关系人,即利益相关者;“三w”中的“what”,信息使用者获取财务报告信息的价值取向以及与企业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按照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有业务往来且利益相互影响的信息使用者(如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要加强自有资金管理并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避免资金低效周转或无效运营;与企业无业务往来但其权利受到影响的信息使用者(如企业员工、社区居民、税务机关、竞争对手等),要加强对企业广泛监督,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科学发展观下“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
科学发展观是在当前经济增长迅速、安全隐患严重、财富分配不公、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背景下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影响社会目标、企业经营目标,还影响企业财务报告目标,并对现有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产生冲击。
1.科学发展观下“受托责任观”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受托责任观”(account-ability)产生及存在背景是资财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公司制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资财所有者如实反映受托人对资财使用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信息。从科学发展观看“受托责任观”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受托责任存在的前提基础是两权分离,产生比较明确的资财委托——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够直接地沟通和交流,信息使用者只是建立在资财委托和受托关系上的利益关系人,主要包括现有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层,不涉及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利益关系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内容的局限性。“受托责任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保证对委托人所托付资财安全完整的财务状况信息以及保证对委托人所托付资财运营增值的经营业绩信息,即只是反映委托人资财保值、增值的财务信息,而不注重现金流量、社会责任、环保收益等信息。三是财务报告编报的出发点违背市场理论。按照市场供求原理,信息的需求决定信息的供给,在“受托责任观”下,编制财务报告目的主要是从受托人的角度出发,即从信息供给方考虑,企业管理层为了解除自己的受托责任才向资财委托人主动解释、说明其业务活动和经营业绩,而委托人使用财务报告则是一种被动需求。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反映不够全面。在受托责任的指导下,财务报告主要反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历史的、客观的信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科学发展观下“决策有用观”财务报告目标定位存在的缺陷。“决策有用观”(decision-usefulness)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等)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决策有用的经济信息。从科学发展观看“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是财务报告反映内容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社会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二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分析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会计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社区居民、新闻媒体等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违法、违规活动进行举报监督;注册会计师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审计签证或管理咨询;投资人利用会计信息加强自有资金管理,规避风险以获得安全、较好的报酬,等等。一些内部信息使用者也没有完全履行决策职能,也是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管理层利用会计信息进行下年度预算以及对经营过程实行控制和检查;董事会利用企业经营业绩评价、考核管理层,等等。三是信息使用者的局限性。在“决策有用观”下,尽管编制财务报告目的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出发,但其前提必须存在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通过市场中介将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与公司联系起来,以便出资人利用会计信息做出是否投资、信贷以及类似的决策。决策有用的前提过于严格,资本市场以外的利益相关者难免被忽视,如政府机关、社区居民等。四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反映不全面。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现时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经济信息,注重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有用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然而,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中职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教学质量不断下降。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第一,中职语文教学大多还是采用与普通高中相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没有突出职业教育
的实用性、职业性特点;第二,中职学校对语文教学不予重视,少开甚至不开设语文课程;第三,师资水平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课程知识。
二、中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从学历层次来看,属于高中阶段,但由于当今中职学校招生的特殊性,中职生不论是学科成绩还是思想品德、人文修养等方面都不如高中生。这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学懂要求与难度远远高于普通高中的专业课程,谈何容易。由于中职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大多数学生连词都不能正确理解,句子也看不懂,段落更是不能归纳出中心思想。因此,连语言这个工具都不能很好地使用的中职生,要对他们进行高深的专业学科教学,首先一定要突破他们的语言文字这一关,这是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起点;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对他们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中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
1.与文化课程的相互渗透
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大致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与德育等课程。语文与英语同属语言教育体系,虽然教学重点不同,但教学目标大体相同,都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与英语教学的相互渗透应当说是最自然、最全面的,不论是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相互渗透。语文主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数学则主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但数学教学与语文教学的相互渗透,也是明显的。例如,在对数学公式与数学原理等背景知识的教学中,采用语文教学法中
特有的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就能大大加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在对语文词汇的教学中,运用数学游戏法等进行教学,就能更好地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语文与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相互渗透,表现也特别突出,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文字输入、文档处理软件等的教学中,与语文相结合,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而且,对一般文字输入与文档处理软件等的教学,完全可以由语文老师代替计算机老师。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而新的德育课程,不管是四门必修课还是一门选修课,从德育的目的性来看,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语文教育是全面的、广泛的人文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只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局部的人文思想品德教育。
2.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
语文教学与文化课程教学的相互渗透,还不能充分说明语文
教育对各学科渗透的特殊功用,只有语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相互
渗透,才能更加突出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与工具性地位。特别是语文教学如何与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关
键,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便于说明语文教育怎样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下面重点从语文教学与理工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中加
以说明。
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专业学科教学。例如,在进行说明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把学生引到实验室、实习车间或者实习工厂。首先,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对车床等机器设备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按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以特定的机器设备为教学对象加以教学;最后,再要求学生针对机器设备的结构、性能、特征、用途等写成说明文。这种对机器设备的直观教学,是语文教学与理工学科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在进行应用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或者参观自然学科的科研活动,针对具体的科研活动或科研项目展开深入讨论,然后写出一系列应用文。在对其他文体或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也可以把相关的专业课程知识恰当地引入课文中,做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文理合一。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渗透语文学科教学。例如,专业老师可以采用语文教学法,先从字词、概念、专业术语、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入手,突破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可像语文老师一样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归纳出章节的中心大意,从而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在进行整体教学中,还可运用语文教学有的情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快乐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把生动的形象渗透到抽象的、枯燥的专业教学中去,这样,学生就会对枯燥无味的专业学科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快乐地
学习。
四、中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师资要求
1.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渗透,重点在于中职语文教师要更
新观念,提高认识,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专业教学服务。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而且还要具有比普通高中语文教师更加广博的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特别
是一定要具有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学科相关的知识。语文教师只有对任教专业的全部课程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对专业学科不闻不问的观念应彻底改变。
(2)造就“双师型”语文教师。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性特征,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最好是具有理工科类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人才引进上要拓宽渠道,可从社会上引进有企业实战经验的非中文类专业教师从事语文教学。
(3)对中职语文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培训。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专业课程的名称、性质以及专业课程的发展史,然后要较深入地了解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术语、基本原理等,并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非常熟悉。通过这种培训,语文教师对专业学科就有了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语文教学对专业学科的渗透。
(4)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中职语文教师要紧密联系专业课程的要求开展语文教学,特别是在对职业模块的教学中,一定要从专业学科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把语文的工具性直接应用到专业学科中去,这也是“相似性区域”教学原理的直接应用。
首先要准备一些干冰和热水以及一个扎实的手套。我们实验的第一步是:在手套里放入事先准备的干冰,分量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干冰如果太多或太少会影响实验的效果。放入干冰后,在手套里,倒入热水。然后,立即把手套捆紧。
此时,我们会发现,手套开始慢慢的膨胀,越长越大。我们再把手套慢慢地摇动,我们会看见,手套胀得像一个充满的气球,慢慢地,手套爆炸了!为什么在手套里放入干冰后再倒入干冰然后封闭手套,手套会慢慢膨胀最后爆炸呢?让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吧!
我们参加婚庆典礼上是,会在里面有干冰的蛋糕上倒入热水(酒),此时,蛋糕会冒出浓浓的烟雾,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