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中议论文论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几个事例之后,对其进行归纳升华,点明论据所包含的道理,揭示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深化论点。如:史学家司马光写《资治通鉴》花了19年,相声艺术宗师侯宝林为学谐语手抄一部十多万字的《谐浪》,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27年,德国著名医生欧立希连续试验914次,终于研制成治疗人体内锤虫和抗螺旋体病菌的新药——新胂凡纳明。这些事例充分证明了古今中外无数有成就的人之所以取得事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有恒心和毅力。(考场优秀作文《恒心和毅力是成功之本》)
二、正反对比法
这种方法,所举事例形成正反对照,然后加以分析,论证观点。如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族,却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战争的渊薮,人们难以忘记60年前的那幕惨剧: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事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德国人在60年里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日本在60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高考优秀作文《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三、反向假设法
这种方法,就是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考场优秀作文《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
四、正面推理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所举事例的正面剖析,以小见大,从而推证出其具有的普遍意义,强化论点。如史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推荐解狐,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解狐不是你的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有问谁是我的仇敌呀!”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护的好县令。又一次,晋平公让祁黄羊推荐一位法官,祁黄羊推荐了祁午,晋平公听后又很震惊,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推荐他不怕别人说闲话吗?”祁黄羊认真地回答说:“我是把最能胜任的人推荐给您,并没有考虑他是谁的儿子。”事实上,祁午正如他父亲所言,办案精细果断,政绩显著。孔子闻此曾赞叹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啊,祁黄羊两次推荐人,虽然都直涉感情,但他的认知、判断却完全不受感情的左右。可见,认知之“理”是“情”外之物,它因人而异,并非总受“情”的束缚。(高考优秀作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绝大多数学生写的是议论文,二是绝大多数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主要表现是:议论文结构不合体。如开头不提出论点,中间只写几个论据,而不分析,更没有分论点,甚至在列举论据时还出现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思路不合逻辑。如开头提出的议论文论点是“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逻辑思路,接下来的论证应主要围绕“为什么要三思而行”展开,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够带来的好结果,但是有的学生却重点写“三思而行是什么”或者“怎样三思而行”,让人感到别扭。如何才能避免议论文写作中的这些错误呢?
必须根据论文内容和论述需要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文章的结构层次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等。
一、总分式
总分式就是把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论点,然后对每一个分论点进行论述。议论文是论述问题的,当然要有一定的思路,即议论文各部分之间要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议论文是论证问题的,你在提出议论文论点后,就要摆事实,讲道理,让你提出的论点令人信服地确立起来。因此,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就应当是因果联系,即中心论点是“果”,分论点是“因”,这个因果联系就是议论文的思路之“格”。
高中生的议论文作文,起码要做到在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之间及论点和论据之间要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学生提出中心论点后,只要围绕中心论点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找到提出分论点的方向。如中心论点是“只有坚守,才能使人的思想品德升华,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这个观点是在说“坚守”的重要性,于是分论点就要回答“为什么坚守很重要”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从“为什么”和“何果”这两个向度立分论点。如“坚守是一种执著,使绝望变成希望”,“坚守是一种信念,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要检验这三个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有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只需在这三个分论点之前加上“因为”,在“坚守很重要”之前加上“所以”,再连起来念一下即可。
同样,分论点和议论文的论据之间,也应当是因果联系。如在“坚守是一种职责,使平凡变得伟大”这个分论点后面,就可这样展开论述:“边防战士的坚守,使国家安定祥和;人民教师的坚守,使桃李满天下;白衣天使的坚守,使病魔为之屈服。”又如在“自由是思想的漫飞”这个分论点下可以这样展开论述:“行动可以受制于客观现实,思想却永远享受绝对的自由。有了这份思想的自由,才有了集豪放与浪漫于一身的诗仙李白;才有了身陷囹圄还在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落魄后主李煜;才有了向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才诗人海子。总之,因为这份思想的自由,社会才会在其牵引之下不断地进步,才会创造出一个个永载史册的人类奇迹。”
二、并列式
议论文写作要学会分解分论点。并列法,即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以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如《学习要以苦为乐》可以分解为这三个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即将一个论点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同时进行论证)。
三、层进式
层进法,即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如《困难面前不能低头》可以分解成这样几个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三个分论点就呈递进关系(即将论点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远至近,一层一层深入论证)。当然,究竟采取哪种结构层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对同一论题进行撰写,然后经过比较后再决定哪种结构形式最合理。
四、对照式
文体,就是文章的写作思想,主要包括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和表达思维。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表达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这一点能引导学生从读后感、一事一议中得到体验。
对议论文文体的把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议论文的表达思维。明确的了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议论文的写作思维——用事实来证实认识。这句话虽然不能全面概括议论文的写作特征,但在初学议论文时却能让学生简明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思想。用事实来证实认识,与读后感、一事一议不同,后者是对某个具体事物作出某些抽象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前者用具体的事实来对是抽象认识作出论证,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认识”就是议论文的论点,“事实”就是议论文的论据。这样就形成了议论文的简明的文体思维:一个论点+几个实例+结论。
二、学会分析——把握论证
在学生学会运用“论点+实例+结论”的议论文基本思维后,再深入一步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的核心思维——分析。
议论文提出论点后,只叙述几个实例来证实论点,还是肤浅的。因为具体实例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偶然性使某个实例不一定能推导出论点,不确定性让读者看不清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议论文用实例来论证论点,还必须在实例与论点之间进行推论,即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论证。这一推论过程就是对实例进行定向分析,用分析揭示实例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就是揭示实例的成因、意义、危害、特点、关系等,通过这些分析来揭示实例与论点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实例进行分析,分析的深浅、丰简因论点的宽窄、实例的多寡而定,分析的形式可以是在叙述实例时边叙述边分析,也可以在叙述实例后再独立分析,举实例时形成“实例+分析+结论”的思路。
三、学会说理——深入论证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上面所谈的举例论证还只是摆事实,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前两步。
道理,是从众多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共同规律,用道理来论证论点,比举例论证更深入。
议论文中用来论证论点的“理”分为两种:一般道理和客观事理。一般道理广泛地存在于熟语、格言、名言中,是前人从众多事实中总结出来的事理。引用这些言语,就是运用其中的一般道理来论证论点。客观事理是客观事物的事理分析,与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一样。不同的是,实例分析是对论据中的一个实例进行分析,而事理分析是对论点中的一类事物进行分析,因而它更具有“理”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学会举例论证之后,引导学生从举例论证中学习说理论证:从论点与实例的概括与具体的关系中学习一般说理论证,从对实例分析中学习事理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中,论点与实例是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具体事物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名言、格言、熟语中包含的具体的道理来论证论点中概括道理,从而形成“论点+引用”的论证思维。
举例论证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就是对论点进行论证,这也是论证的基本思维之一——用对事实的分析来证实概括事理。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论证事物的事理分析来证实论点,从而形成“论点+(事理)分析”的论证思维。
四、学会综合——透彻论证
一、明论证
1.确立中心论点,鲜明且有条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议论文的核心是中心论点,既是核心就必须在醒目之处直接展示,且言简意赅,强化学生的这一意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论点不能等同或近似于某一个分论点,它应该是大于分论点的,是所有分论的总述和概括。
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确立观点后,议论要始终围绕着论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展开,因为这三个问题才是我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依次解读了事物的类别和性质、原因和目的、方法和途径。
而论证的过程,可以是依次阐明这三个问题,也可以是就其中某一个问题展开。这在进入论证前务必明晰于心,以笔者所带班级的某次作文练笔为例,中心论点为“乐观”,如示例一: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是什么:乐观是相信未来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心态。
为什么: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因而困难终究会得到克服;人总是要成长的,不会长久地停滞在困境中。
怎么做: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相信没有解不了的难题。
以上分论点的确立,就基本构成了全篇的论证主体。
又如示例二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分论点:乐观是――逆境中对坦途的期冀。
挫折时对理想的守望;
窘迫里对信念的坚持。
这即是以其中一个问题(如“是什么”)展开,深入挖掘后得出的结论。
2.叙、析、议三者结合,具体段落论证清晰有序
“乐观亦能让人满足,这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只是使人能更好的生活。/犹记得罗斯福总统家中曾被小偷光顾,看过朋友的安慰信后,总统的回信却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贼没有伤害他的生命,感谢贼没有偷走所有东西,感谢做贼的不是自己。/在大多数看来,家中失窃总是件不愉快的事情,而罗斯福总统却能乐观面对,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于现在的状况。/其实当不好的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时,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我们免于悲愁,无碍继续前进的勇气。”(学生作文示例)
以此段为例,具体段落的论证最好能达到逻辑清晰、“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如何做到则需要学生反复的思考与修改。仍以上段为例,可以看到其基本构成了“分论点+叙述+分析+议论”的结构,遵循着“叙、析、议”的论证结构。其中,“叙”即陈述论据,应力求简洁,不枝不蔓,与论点无关的细节和情节要不叙或少叙;“析”即分析论据,应突出中心,呼应材料;“议”则要跳出论据,由点及面,从个例到普适,还要注意概括其中的道理,且以理服人,减少口语的使用,强调思辨意识和理性思考。
二、定论据
“定论据”是突出一个“定”字,这其中既包括论据的储存,又涵盖着临笔时的选取,更强调行文中论据的合理运用。
1.回归课文,储备丰富论据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会感到论据不足,以致伴有或篇幅不足、或思路不畅之虞。因而,材料的储备便成了优秀议论文的物质保证,而笔者平时引导学生关注《感动中国》、参阅《作文素材》之类的书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但必须看到的是,高中生囿于年龄阅历,且在目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学习时间越来越少的客观环境下,让学生大量积累储备新鲜素材的要求几乎成为空谈。故而如何就现有材料进行深入挖掘的做法就显得比较切合实际。而现有材料中,真正最值得常备常用的,也许更应该是课本。笔者认为,所谓“课文是例子”,学生绝不应仅仅以课本来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其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优秀材料,故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素材的内涵和外延,以此为据,不仅能与读者(多是阅卷者)拉近距离,更能体现学生“语言周旋”的思辨能力。
2.精思细选,敲定最佳论据
有了可用的论据,并不等于大功告成。议论文动笔前还须指导学生斟酌两个问题―:全文用多少论据适宜?用哪些论据最有效果?
首先,用多少论据并无任何成规,这取决于采用的结构模式和分析语言运用的能力。譬如对比式肯定不能低于两个,并列式至少三则。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两例或三例会使文章过于简单,亦容易附生“以叙代议”的毛病。所以,高于这样的数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笔者以为,只要素材丰富,适当的群例便于体现学生的文学积淀,应该鼓励。
其次,论据的选取也应更考究。尽管从理论上讲,但凡用的精当,论据无所谓好坏,但在掌握或储存相对较多材料的前提下,选择哪些和弃用哪些仍能体现作者的论证功力。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如果论据类型比较多元,如涵盖古今中外的取例,或个体、群像的再现,又如跨越文学、科学、经济、军事、政治等多种领域,凡此种种,都需要作者自身丰富的积累,却也为读者展示了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能力,常常能收获好评。
当然,就考场议论文而言,论据选用并无一定之规,可是要获得加分效果,却有着一些值得注意之处,比如选择体育界(现役)、演艺圈中的论据就应相对慎重,没有盖棺定论的例子亦应慎用。
3.回避误区,体现论证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的论据误区最常表现为以叙代议、以例成文。如:
“拒绝形式,不能只看外表,而丢失了其中最珍贵重要的。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丽。郑国人只看到了形式上匣子的美丽,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郑国人只重视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其中最为珍贵的珍珠,本末倒置,白白地让楚国人赚了一笔,自己却只得了一个一文不值、徒有外表的匣子。”
可以看到,本段论据选择是不错的,但是只有论据内容而缺乏相应论证,导致文段缺乏深度,难以体现议论文“论”的效果。
可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论”的特点,才能在叙述论据和论证阐发上找到平衡点,此点前文已叙,不再赘言。
其次,有些学生为用例而用例,或者说为篇幅而用例,这样往往会使论点(分论点)与论据成为“两张皮”,彼此无甚干联或联系不紧,如:
“不拘于形,知忍让。汉高祖刘邦,一介草莽黄袍加身的故事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为何占据优势的霸王失了天下,自刎乌江?答案很简单,就是项羽太过于自持名门之后(此句为病句),自视甚高,最终才饮恨收场。其实项王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死刘邦,然后独揽天下,如著名的鸿门宴,但项羽不齿为之,最终让刘邦脱身,使其步步为营,成就大业。刘邦就不拘于形式,他自知弱小,便仓皇逃逸。正是刘邦的不拘于形式,知道忍让,懂得变通,才成为一代帝王。”
本段关于“不拘于形”的论据过于牵强,生拉硬扯,强行用例,最终使得论点和论据“自说自话”,自然难以征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