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文艺术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人文艺术教育论文

篇1

1.2理想信念不鲜明,人生追求庸俗化。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价值感。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导致其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进取心不强,缺乏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质化、庸俗化、享乐化。

1.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冷漠;公德和纪律意识淡漠,随意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公共场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为高等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2.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礼记•大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解。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实现人生更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充满正能量。

2.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党的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此,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参说:“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学生立宏志、担大任,形成肯担当、不屈不挠、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3有利于正己正人,成己成物。完善自我、提升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推及全社会,影响他人、成就事业。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立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3.高校人文艺术教育品牌建设的途径

3.1在师生中培树科学的文化传承和教育观念。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但要成为一名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仍需要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应把理工科缜密的逻辑思维与人文艺术的形象思维完美结合,形成目前所推崇的“全脑思维”模式,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其思想观念、教学方式、职业素养等直接影响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教师应该就文化传承和如何有效地开展人文艺术教育问题在观念和行动上做好表率。

3.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氛围。有些高校存在人文艺术教育缺失等问题,学生即使有兴趣和潜力,也因缺乏正规引导而有所偏颇。制度和平台是重要保障。例如实行“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即从制度层面和基本框架上给出开展人文艺术教育的方向。高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讲座实现对人文艺术的启蒙,结合专业需求、围绕学生兴趣设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艺术育人氛围。

篇2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层次看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从生源基础来说,中小学基础音乐的教育的积极广泛开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来源;从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来看,各大音乐(师范)院系的持续扩招,各大综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艺术院(系或者专业)I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来讲,各级各类高校文艺活动如“艺术节”等节庆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为例,自2006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以后,艺术类高考热潮迭起,全国每年以约20%的水平递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四成增长,2008年继续递增19.4%。同期,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设或则新增艺术类专业。但是,从深层面来看,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调查的人士都能够体味到,我们时下的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隐忧。首先是高校艺术类教学水平在扩招形势下出现下滑;在就业形势压力下,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艺术类专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出现萎缩局面,更为危险的是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乃至于教学主管领导,没有把艺术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力的独特活动,视艺术教学为校园中令人愉悦的装饰品,把艺术教学的存在看做可有可无;在各种艺术具体教学活动中,艺术类教学的发展为技巧技能的强化训练所左右,教学效果服从和服务于少数人(精英)的成功,教学创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学主体——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审美感知的淡漠。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导致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这一课题加以思考,并寻求应对之策。

一、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公共艺术类教育)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非专业学生。但是无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技能训练,技法技巧的强化作为重点。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数的安排,还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文学艺术活动中,只讲求专业忽视技巧背后对于艺术美、人性丰满的追求。这必将导致艺术教育教学陷入对于技能技巧的无限崇尚,对于时尚艺术的跟风模仿(这对于感知敏锐而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无生机的雷同,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中呈现出来的刻板的“神似”,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学校校园各级各类文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内发展的艺术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对于思想的表达,无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现,更加无法成为透射大学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审美趋向的强力音符。在这种技能技巧教育主导取向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必然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浅”。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教育学者必然是看来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技艺技巧教育就成为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当代科学史奠基者萨拉将科学、宗教和艺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结晶体,将之喻为一个三棱锥体的三个面.从锥体底部的各个侧面看去,它们之间似乎相距甚远,但愈往锥体顶端攀登,它们的距离愈靠近,及至顶端,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技巧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对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独特视角的审视、统领和构造自己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对于特定对象和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创造者个体的属性,才具有内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义,这就是现代意义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统一。所以,有必要加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特别是美学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人文学识修养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走出‘‘艺术创造一技艺训练”这一教育教学困境,培育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二、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即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提升整个受教育群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为最终目标标,这就是艺术教育在高校内的大众化。但是基于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艺术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创造,艺术教育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无论是闲暇阶层,抑或是天赋异禀者。这种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实际上否认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鉴于此,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经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五线谱的教学作过这样的论述:“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单行谱表.如果我们想要普通音乐课上所有的在校孩子们都培养起实际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唱歌和演奏比较简单的音乐,那我们也必须花上过量的时间来教读谱技能。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结果却是令人羞愧.只有极少比例的学习者的乐谱读写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门阶段……,这不是我们现有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是面临时下商等学校持续扩招,我们将面对着越来越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许多艺术教学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也越发模糊了。高等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总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总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宗旨的错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对于艺术教育的“精英化”观念,实现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艺术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公共艺术类教学应该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善于激发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具有表现力的,能够激发起学生活力的各种作品,无论其风格特色抑或是来源地域,都应该引入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而不是与此相反,以在我们现有许多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乐和“非主流音乐学习外国音乐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欧洲文化圈之内;更没有能够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近年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失语症”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重视普及,加强公共艺术类教学的师资,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为最广大的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潜能发掘展示和培养的环境。

篇3

我国提倡美育的先驱首推先生,他早在1917年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他历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时,大力倡导美育,其影响之大,可说是美育史上的盛事。

原国家教委何东昌同志在1986年也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我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任务不应看作是培养几名艺术家,或者创作几件艺术作品,而是要造就新的一代有敏锐的认识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综合能力,并能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和建造美好世界。

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目的不在于培养设计师、画家或者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培养“和谐健康的人”(艺术工作者)这一重要任务。美术课程是对美育具有实施意义与实践效果的重要艺术课程之一,所以在普通高校的课程中,开设美术课(公共艺术选修课),对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符合教改精神的,也符合年轻人的情感特点。

一、通过艺术的带领与宣泄作用,促进健康和谐人格的形成

我们只要随手翻开报纸,就能看到一则则关于学生情绪失控、行为变态的报道:清华大学一学生危害动物,广州一些高校一年中有多名大学生、研究生自杀……这些类似的报道不断给我们敲响警钟:在高校中,孤独、抑郁、狂暴、易怒、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正困扰着“天之骄子”。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精神世界的贫乏、单调造成了心理的变态扭曲,各方面的压力与脆弱心灵的矛盾而导致内向——孤僻——冷漠——封闭,使有的学生缺乏热情与激情,从而不能产生对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的动力。

美术教育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看展览、看看画册等,都可以实施美术教育的功能。下面从美术欣赏和美术表现这两种艺术活动探讨美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其形式美感对欣赏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绪感染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传递出情感的因素,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沸腾、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冷色调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有潇洒飘逸之感。反之,一幅枝叶错落弯曲、小鸟孤独高傲的山人的“水墨荷花小鸟”会让你心境深沉、愁肠郁积。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节奏韵律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知音”般的感受,情感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此外,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思想感情因素的带领作用。众所周知,我们读文学作品,会被作者的观点、主题思想所感染,而且有时候这种影响还非常根深蒂固。同样,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带领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许多美术作品,虽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是“比较政治的题材”,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它是如何去表达人与人之间朴素真实的感情、如何鼓舞人们的斗志、如何激起无限的爱国情怀的?那些美术作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而且是积极向上的意义。且看当今的学校,一些日本漫画充斥着学生们的生活,不仅仅那些日本卡通漫画特有的“美的形式”成为学生某种审美的追求,更严重的是画面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价值趋向等直接影响了学生。这些漫画里的许多消极的、对抗的、早熟的、带有不良价值趋向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有关教育专家的重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急切地重视美术作品的这种“思想、情感的带领作用”,充分、及时地给我们的被教育者更多具有积极、健康思想与人格导向的美术作品,能对学生的思想、情绪产生明显的影响与调节作用。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或涂画一些杂乱的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社会里,信息快速传达与更新、生活与工作节奏特别快,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历史上的山人就是发挥了绘画的宣泄作用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极其痛苦无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艺术表现,使心中压抑、怀旧、抗争、无奈、不满与憎恶等思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伟大的革命家廖承志同志也是利用绘画艺术的宣泄与调侃让自己度过了艰难的监狱生活的。在欣赏我国台湾著名的漫画家几米的作品的时候,我们也无不在感慨这优美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感慨艺术对生命的健康与生存的积极意义。

美术教育的开展,还能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娱乐与消遣。大学生有相当的闲暇时间,如何度过这些闲暇时间,对学生情感状态与心理健康颇为重要。如果他们能在课余参与一些带娱乐与审美趣味的美术实践活动,往往能消除大脑及身体的疲劳,减轻精神的压力。这样,将会大大有益于学生的精神放松,并使他们的性情得到健康、和谐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当今的艺术工作者,必须充分把握艺术这一精神工具,为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做长期的努力,因为艺术的这种影响作用是连贯性地实施的。

二、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学生健康和谐的人格

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应该以“画什么像什么”作为标准和目的,美术作品的表现与创造,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些流行在中国画领域里面的“出自某家某流派”“讲师承”的观点是极其有害的。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对学生讲过:“师我者生、肖我者死”;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创作思想,鼓舞和指导出一大批出色的文化艺术大家。艺术表现过程究其本质就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自己的艺术表现,而不是得创作出“像某家像某流派”那样的艺术作品才是艺术表现。由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

美术作品作为一种由外至内都体现着自由的艺术形式,不但在其中积淀着美和智,而且也潜藏着真与善。画好一幅画,需要投入时间、细心与耐心。在这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制、热忱、坚持、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个艺术创作,哪怕是稚拙的,也特别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创作之后首先欣赏作品的必然是作者本身,只有符合自己创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满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画之美与他们体验到的美吸收到心灵之中,并且逐渐使自己的心灵、行为变得更为完善,高尚。而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思想灌输和道德训诫的方法,以审美的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因此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自然和持久。当我们欣赏到敦煌壁画时,会赞美古代画工的匠心,为祖国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当我们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时,看到圣母抱着小耶稣从云端徐徐降落人间,她那么和蔼可亲,又那么庄严崇高,她把她的爱子贡献给为人类谋求幸福的伟大事业,我们不禁被圣母为人类献出自己最宝贵东西的牺牲精神所感动、所启迪了。此外,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还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和途径,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完美和高尚的道德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当然,在实施艺术教育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广大的美术工作者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不断加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修养,并不断深入社会以及学生中间进行真切的交流,才能在良好的互动过程中把素质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层面。

结语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愉快、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智力各领域,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主人管理是魏书生同志最常用,也是他最见长的一种管理策略。他采用民主的方法,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每当出台一项新的规章制度,或修改一项原来的规定,都要通过全校教职员工反复讨论,最后才能决定。一旦走下来,就不轻易改变,要通过一个阶段的运作后再来验证其是否合适。魏 书生常说的一句话是:“说了算,定了干,一不做,二不休。” 在这一管理策略中,大略要分如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主人身份。魏书生同志经常提醒自己,校长是全校师生的服务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师生服务。于是他也经常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学生是班级的主人,全校师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让全校教师们都知道只有教师真正明确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事情才会好办,教师的事情才会办好。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师们自己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学校的一切重大事情都由教师们参与,教师策划,教师们亲身去做而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们怎能不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呢?

篇5

学校要不要开展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千校一面的校园文化和人文教育,不但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悲哀。作为承担着技能人才培养的技工教育,要皈依技术人文、建设技能文化,这既是技工教育寻求错位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技工教育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技工教育只有信奉、建构和实践属于自己的“技术人文”观,纠正将人长期从事技术学习和工作所产生“物化”“工具化”的偏向,才能培养出真正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

一、技术人文:基于技术的人文观

技术人文是基于技术的人文观,是指蕴含在技术发明、技术改良、技术运用之中,贯穿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变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丰厚人文价值,充满着人类的思想、意志和情感,对人类社会发展发挥着指导、影响、推动作用的人文精神。技术人文通过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作用和意义,反思、维系和发展技术本身存在的价值,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能引发从事技术活动的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对于规范技术应用、推动技术发展以及正确处理自然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自然等关系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技术至上: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

从人类发展史上看,技术和人文的起源并无二致,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时,技术和人文逐渐走向对立。人们普遍认为,人文也就是仰望星空的情怀,只有技术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因此作为从事技术教育、传承技术手艺的技工教育,也在市场的导向下变得功利化起来。市场需要什么技术人,它们就培养什么技术人。进入教育环节后,技术异化人文精神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大部分技工院校奉行“实用主义”和“生计教育”,强化了学生技术的传授和训练,弱化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技工教育的功利化趋向更加明显。“技能改变命运”“专业决定前程”成了至理名言,专业的细化使学生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越来越远离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理想、情感、志趣偏窄,对专业以外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保、资源等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造成了毕业生缺乏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缺乏对邻近学科迁移发散的能力,缺乏对已掌握的技术改进创新的能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技术至上, 基本丧失了“技以载道”的功能。此时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中性”的工具,为善为恶取决于什么人使用,客观上形成一种“人与技术”的关系。在“人与技术”关系视野中,技术往往缺少基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衡量;其教育往往过分夸大了操作技术的价值,忽略了思想品德和文化修养以及技术中蕴含的巨大人文信息;其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容易“物化”“工具化”,甚至“把人变成机器”。

三、皈依人文:技工教育本质的客观要求

1.是走出“技术至上”误区的必由之路

要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弥补技工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就必须皈依技术人文,将技工教育教学中的“人与技术”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让技术回归到人文的时空里寻找自己的坐标。每一种技术都深刻蕴含着“人与人”的关系。技术的发明在于“人”,技术的运用为了“人”,技术的传承依靠“人”。从事技术教育教学,最终都要落到“人与人”的对话上。这一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调动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灵感和求知欲,唤醒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自豪感。

2.是技术的本质诉求

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专家往往按其原理和功能结构对技术进行严格分析。而以人文主义的视角观之,科学的分析却是不够的,它没有切入问题的实质,只有从作为技术创造者的人性出发, 从技术的社会文化条件和技术后果出发, 全面分析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把握技术的本质。萨尔顿早就说过,无论科学可能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吴国盛教授进一步指出,你如何理解技术,就会如何理解人。反过来也一样,有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就有什么样的技术理念。技术的人文本质客观地要求承载技术教育的学校,在实施技术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营造适合技术活动的土壤和环境。

3.是技工教育的内在需要

技工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培养的对象也是人。人构成了教育培养的原点。虽然技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技术传授的主体地位,但是依然要承担起人文教育的社会责任。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而并非“制器”,培养的技能人才必须先满足人之为人的首要特征。既要培养符合工作需要的人,又要培养在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人,更要培养懂得生活的技术人。技工教育皈依人文,旨在建立人在技术中的主体性,并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解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技能并自如运用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四、校本建构:技工教育皈依技术人文的策略

篇6

1学生需要的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医学科学的博大精深使得医学生把大量精力放在科学技术的学习上,从而偏废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时下高科技离医学越来越近,医学离病人越来越远,医患之间问题越来越多的状况,使专家学者们把目光聚焦到医学人文教育上来,剖析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偏废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由此,从医学生人门伊始,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成为时代的需要。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说,医师需要具备一颗清醒的头脑与一副慈悲的心肠。行医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你们最能够表现自己的,不在于药水与粉剂,而是强者对弱者、正者对邪者、智者对愚者所能发挥的影响力。?m一嬲当代医学生需要这样的医学人文教育。

1.1清醒的头脑

医学生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掌握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为医疗选择提供合理的伦理支持,在对健康的守护中做到未雨绸缪。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医学人文教育熏陶中,使医学生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保持对病痛的深切同情,对弱者的真心怜悯,对健康的科学审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在心灵深处切实构筑起生命诚可贵的价值理念。

1.2慈悲的心肠

古人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医学是向善的事业,需要爱心的浇灌,慈悲的心肠。医学生应该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收获爱的教育,学会爱己、爱人、爱社会,牢固树立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意识。因为,爱的情感本身对抱有这一情感的人来说是令人愉快的,它使人心绪平静、镇定自若,它还似乎有助于生命活动,能促进人体的健康。而且,出于爱的情感必定会使作为这一情感的对象的人产生感谢和满足的意识,因而显得更加令人愉快。医生要用知识、能力、爱心与正直去承担最艰难的工作。"【I】新一医学人文教育要能使医学生在知识的积淀中富有爱心,在能力的培养中表现仁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善对自己,慈悲待人。

2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的教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1热忱的教师

目前,医学人文课程在医学院校多不被重视且以选修性质居多,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课题多难以审批立项。医学人文教师与基础临床专业教师待遇也有异。长此以往,医学人文教师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难免热情渐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能在被冷视的境遇中保持高度的热情去热爱所教的学科,坚持走医学人文教育之路,医学人文教育需要这样热忱的教师。

2.2知识丰富的教师

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要以知识文化的积淀为前提。当前我国医学人文教育队伍中,教师知识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懂社科不懂医学.懂医学欠缺人文,或泛化为伦理道德教育等情况,显示出医学人文教师的教育能力不足。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知识丰富的教师,他应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深广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科学素养,能敏锐把握卫生方针政策及分辨医界良莠,最好兼有哲学家的理性,伦理学家的感性,经济学家的敏感,心理学家的洞察和社会活动家的热心。

2.3有责任感的教师

教育有一个重要使命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首先要具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体现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就是教师不仅要关注生命和健康本身,还要关注生命、健康以外的社会、环境、心理等多种因素。有责任感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只是团于分析当前,满足现状,还要温故知新,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超级秘书网

3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医学生责任感是指医学生对其责任对象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对病人、对国家和社会所应承担责任的感知与自觉履行的情感态度,并自愿承担过失后果的内心体验。¨1通过医学人文教育的移情作用,培养医学生成为对自己、对患者、对整个社会有责任感的合格医生,这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所在。

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意即医生的责任有三个层次:保护健康、治愈疾病;恢复人的精神的完满;促进社会公正。Ho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医生,他不仅解除病痛,爱护患者。还健康于人,还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利益所在。人类责任感的种子源于母爱的示范,但更高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则靠后天培养,这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

从医学发展历史来看,中西医都具有鲜明的医学人文传统。无论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中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表达,莫不强调医学乃人学的本质。在当前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健康形象,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学人文教育首先要顺应医学观的这种转变,弘扬医学人文传统,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医学生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共识。

医学是一门需要实践的科学。通过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医学生从需要关怀的弱者、贫者、痛者等渴望的眼神中读懂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从优秀医务人员精湛的技术中体会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从每一位患者病痛的背后探寻其应被赋予的社会同情和公正,从而寓医学人文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医学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促使医学生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责任情感和信念。

当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仅靠在校的医学人文教育有些单薄,它还应该贯彻到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整个医学教育或者终身医学教育中都要贯彻人文素质教育。我们的专业医师培训不仅是临床技能的训练,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加强医学人文教育。"1从而使医学活动在持续的人文知识熏陶中,把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作用转化为内心信念,自觉肩负起人类社会健康的责任和使命。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现代化的一个必要的标志就是看医学活动本身是否具有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的精神体现。旧卜我们的存在并不全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要让别人的生命得着更大的快乐。?埘作为人学的医学需要这样的医学生:宽阔的知识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情操,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去尊重人,理解人,抚慰人,关爱人,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保护人类健康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威廉奥斯勒.生活之道[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余涌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0.

[3]赵守政.当前医学生责任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泰山医学院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4]戴正德.生命伦理学教学和对社会负责的医生的培养[J].浙江学刊,2000,(4):7779.

篇7

缺乏业内交流机会,员工眼界不开阔一般来讲,一线工作人员业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其实,无论是大馆还是小馆的员工,如果不学习,不交流,就一定见识少,眼界和思路都不够开阔;加之平时学习的不到位,这都严重影响着公共图书馆馆员各项素质的发展,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一线人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2建立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的整体素质、整体知识结构还远远赶不上时展的需求,这与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进步极不相符。公共图书馆已从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发展到拥有大量电子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资源载体的变化,要求图书馆一线人员既要熟悉传统的纸质文献的使用,也要熟悉大量电子文献的使用;同时,还要根据一线工作的特性,做好与读者的沟通工作。这些工作,对图书馆一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一线人员也要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建立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也就成为提高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各项素质的重要途径。

3开展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继续教育的内容

3.1开展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在公共图书馆一线服务中,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一线工作就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工作;在这里,图书馆一线人员就像一座传递知识的桥梁,架在读者和知识信息之间。通过这座桥梁,读者可以尽快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因此,图书馆一线员工必须具有承担和奉献精神。一个图书馆员真正想把一线服务工作做好,是需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踏实奉献的敬业精神的。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需要一直坚守这种态度和奉献精神。

3.2加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教育

3.2.1加强图书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图书馆学方面的知识是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采、编、阅以及参考咨询方面的基本业务;了解本馆采、编、阅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积极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发展的动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准确、快捷、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3.2.2加强计算机以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扩大,图书馆已经从以纸质资源为主发展到今天大规模的电子资源的使用。因此,作为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图书馆文献中的常用数据库的使用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对理解问题就越容易,因此,学习就成为图书馆人永远的话题,也是图书馆人不断进取的方向。

3.2.3加强与人沟通能力的培训沟通是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除了具有一定的业务技能外,还特别应该具备一定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到馆读者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的读者,一线馆员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人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同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计较读者的行为,才能真正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使读者在图书馆得到满意的服务。

4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的形式

4.1鼓励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参加图书馆专业的学历教育目前,在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图书情报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要从本质上解决非专业的问题。所以,提倡非图书馆专业的在职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图书馆专业的学历教育。

4.2积极参加本馆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尽管作为一线人员,从时间上难以自我掌控,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参加馆内的各项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并且,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仅满足于修满学时,而要从实质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3积极参加图书馆业界年会,寻找业界交流的机会每年的图书馆年会为广大的图书馆界人士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作为图书馆人,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因此,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年会,在会上多学习和交流,努力开阔眼界。图书馆人有了眼界,才会有胸怀,有了胸怀,才能更加包容和自信。

篇8

二、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篇9

1.1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与开阔的视野

在古代,知识的积累有限,原本没有文科理科的区别。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知识呈爆炸型增长,自然科学越分越细、越钻越深,尤其是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后,重大的科学进展都离不开巨大的物质支撑和技术平台,很难靠个人独立完成,即使原创性基础研究仍可以由个人或少数几个人共同完成,但也必须在前人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前进。所以,越来越细的学科细化是社会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必要。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和90年代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建立,医学的发展拓展到更宽的视野和更广泛的领域,对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曾在2002年出版的《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中提出过涉及7个领域包含和60项反应教学效果的指标,这其中就涵盖了“职业价值和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三个领域,占到了近一半,国际上对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3]。今天,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奋斗。医学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医疗卫生事业的储备军,必须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会贯通的概念,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以批判性的思维、开放性的事业、创造性的融合打通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为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服务。

1.2培养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学术道德

医患关系的矛盾是近年来社会发展过程中被普遍关注的热点,社会舆论存在着医务人员的偏见和误解,在某种角度上来说,医疗人员成了医疗体制矛盾的替罪羊。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广义上来说,医德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状态和发展趋势[4]。狭义上讲,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水平,也关系到社会对整个医疗群体的看法。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该注意树立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医德观,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去。与此同时,医学研究生还面临良好的学术道德支撑,这是学术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进而是国家科技发展之根本。医科研究生应培养实事求是、踏踏实实的学术态度,启发批判、创新的科研思维,时刻保持对学术工作的敬畏之心,这样的科研成果才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2医科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途径

2.1打好扎实的医疗法律基础,树立依法行医的观念

医科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他们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质疑,作为医疗单位的人员补充是很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生存现状。但是医疗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薄弱,酿成恶性事故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北大医院在校研究生无证非法行医致教授惨死事件”。和2009年11月3日,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中发现,涉及这场惨剧的医护人员中,有12人都没有拿到职业资格,事件的主角陈某,则是还未毕业的在校研究生。而研究生作为医疗单位人员参与医疗行为的现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5]。因此,加强医科研究生法律知识的教育,将医疗法律和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加入医科研究生人文教育体系的必修内容,是刻不容缓的,是医疗安全的保证,也维护学生自身合法权益和行业形象的重要举措。

2.2人文教育是解决新形势下的医疗卫生服务挑战的关键

医学的人文属性,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最高价值,使得医学从她诞生的哪一天起,就是一种被世人公认的高尚职业。医疗卫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肩负国家发展重大使命的特殊领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疾病谱变化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凸显,这些多因素成因的疾病诊疗更为复杂和困难;大量高精尖设备和高新技术涌入大医院,使医院的质量要素和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新的医学模式被广泛认同,人们追求健康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需求大增,由此产生了很多法律、社会问题,在社会矛盾增多的大背景下医患关系呈现前所未有的紧张。面对这些的新情况,一方面,人们期待政府有更多政策设计层面的新举措,另一方面,社会期待高等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医院管理应有新的作为。

2.3创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应配合卫生服务管理需求发展

事实上,当下医疗卫生服务中的许多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统筹、基层医务人员紧缺,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并凭借医院或是医科院校所能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也十分复杂。但就医务人员队伍而言,人文素质的提升确实是一个倍受关注而又十分重要的命题。在2012年8月国内的一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论坛上,众多专家在剖析医患矛盾时认为,目前医学、医院、医生都较普遍缺乏人文情感,产生了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去人性化”、医患情感沟通的“沙漠化”等现象,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日渐紧张的原因之一[6]。有专家指出,我们多年来更多注重规章制度建设,而忽视了对医务人员道德信念的塑造;在医学教育上更多注重培养‘医匠’,缺乏“人性丰满”的教育;医院的职业培养中还没有把职业道德、人文精神放在应有位置上。纵观医学的发展历史,良好而浓厚的人文社会基础,是造就卓越医学成就的根本。若失去人文精神的支持,医学的发展至少会导致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会成为整个医学科学体系发展的阻滞;二是医学完全背离了以人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变成一门‘冷血’的学科。

篇10

二、公平对待学生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求一种独立地位,希望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公平对待。在班级中,即使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够喜欢自己,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特别重视一小部分学生,那么,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情绪,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就会抵触班主任提出的要求,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因而,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才有助于班级良好氛围的建立。班主任在教学以及管理过程当中,应当细致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不单以学生成绩好坏判别学生优劣,对于每位学生的进步都应予以及时鼓励,因为成绩较好的学生需要不断鼓励以使其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成绩落后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的鼓励以使其增强信心。比如,某位同学成绩一直都不太好,但教师应当善于寻找这位同学身上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因为学生在受到教师的表扬后,就会努力完成教师的期待,进而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同样,班主任也应当找出学生的缺点,在这个基础之上,采用一些教育以及辅导措施,以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篇11

技术人员专业性不强,年龄结构不合理有些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所学专业有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物理专业等等,缺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门人才,而且个别单位人员老化,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阻碍了教育技术的应用,需优化组合,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技术人员服务意识差,素质亟待提高一线设备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着工作理念不正确,服务意识不强、脱离教学实际等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少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仅将自己视为管理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少服务理念,只负责多媒体设备的管理,而不参与教学过程,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缺乏耐心,对教师表现冷漠、态度生硬,容易造成矛盾,影响教学[2]。针对这一现象,提高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势在必行。

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篇12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当时指的就是礼教文化。到现代,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广义的讲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那么,人文如何能被清晰的感知?而就影响力的广度或深度而言,没有哪种社会文化能与设计艺术相提并论。艺术设计具有审美功能和物质功能,它还具有文化上的意义,具有明显的人文精神。所以,纵观世界艺术设计史,任何一项设计都是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的产物。

一、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1、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没有“技术”的支持,一切只能是“空想”。但是只有“技术”,是无法创作出具备审美性,独特性,功能性的产品。人文知识就是提供给设计师依据和灵感的源泉。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园林的设计大都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无不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思想。著名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初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名――景――境,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体现了中国文人清醒的世俗理性精神、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礼乐和谐的审美和幻想浪漫的气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2、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清代学者沈宗骞在文章中说“笔格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记载所传,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数人,盖乎几千百人中始得此数人身。”道出了人文知识的必要性,道出了直接影响笔格高下的内在原因。所以说“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心”就是品质、修养。先天人品固然不足,必须以丰富的人文知识修身,通过内心的认定、取值、积淀、拓升而定型,人品高学问深,设计自然精妙。

3、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中的延伸性

艺术设计的结果演变成为商品后,商品的出口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变化,而且意味着人文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和渗透。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设计文化受到压力,设计师应该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审美传统,继承并发扬优秀的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彰显民族性。

二、高校艺术设计中人文教育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来通过用人企业的反馈情况暴露了学生的很多问题,大多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及地方文化知识,语言沟通及文字表达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差,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热情,价值观金钱化,缺少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究其根源,反映在艺术设计人文教育方面的问题是突出的。

1、教学安排上的不重视

2、实用主义的浮躁心态

为迎合市场需要,急功近利,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学生们一味追求实用价值,认为凡是马上能用的,能带来财富的,就是有价值的,就值得去学习和获取,变成了一批研究能力弱、适应社会需求多样化转变能力差的“机器人”。

3、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

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设计艺术教学战线上的教师,这部分专业老师们盯着的是做好该门课程学习,殊不知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作品是空洞的,无力的。

三、高校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教育的手段

1、有针对性的加强艺术设计专业人文类课程,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文学、绘画、诗歌、音乐、建筑等都是关系非常亲近的艺术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接触各门类的艺术,如带领学生去听音乐、品味绘画、观摩戏剧等方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艺术欣赏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