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知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生活解释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枯燥的,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语、谚语、歇后语、生活例子等来对地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伦敦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址因素,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伦敦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中很多抽象的术语就能够具体起来,学生能够对工业区知识更加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地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起来。再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来为学生分析西北气候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此外还有“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贵阳”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再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知识分析谚语中的科学合理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政治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政治学科却是门年轻的学科,具有不成熟性,它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人们误把理论的发展性当成是追求时髦。
然而,政治学科也确实存在一些近似于追求时髦的问题。1、政治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复杂,有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发展简史、思想品德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政治学科什么内容都涉及,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包含进政治学科,没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杂科”。政治学科的内容什么都包括的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不确定性,教材经常更换。频繁地更换教材,甚至一年一套的教材,连政治老师自己也不能讲清楚政治到底教了些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了。政治学科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学科体系,给人假象是政治学科属于“伪科学”。2、政治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也是经常调整更新,虽然政治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发展、丰富与完善,但是知识更新走向了一天一个说法,过于时代化的极端。有时为了体现政治教学的时政性的特点,在中高考的政治问答题中,还要把考试前几个月的某个政治家的言论作为政治题的标准答案,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学中,难免要渗透时政理论,并且尽量地把最新的政治理论安排进教材。朝令夕改的理论与政策在中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让人们的思想无所适从。尤其是学过政治学科的一些“过来人”更是困惑于政治理论的朝秦暮楚。政治教师夹在中间,只能顺应形式的发展,政治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变成了永远追逐时代浪尖的学科。理论是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研究与检验,如果缺少必要的思考与沉淀,理论难免会有些浅薄甚至错误。
二、政治理论是“假大空”的学说吗?
政治学科是一门学科,它介绍的是关于的政治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政治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不同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政治理论具有理论性的抽象性,人们总是很难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常常对政治学科容易产生“伪科学论”和“无用论”,并把政治理论看成是假、大、空的学说。
首先,政治理论具有抽象性,理论虽然反映现实,但是,理论不等于现实,理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思想体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即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与现实既有统一性,理论与现实之间也往往存在差距,现象能反映本质,但理论与现象本身不是亦步亦趋的,理论可能超前于现实,也可能滞后于现实。如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民主的性质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性质,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我国民主发展程度较低。对理论产生迷惑,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以不能理解政治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把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性当作是政治理论是虚假性。
其次,政治理论常常以理论的形式来介绍国事,天下事。有些人一看到条条是道的理论就先入为主,觉得是大道理,从内心里排斥它。其实,政治理论谈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不能把身边的道理看成是“大”道理。
第三,政治理论区别于现实,具有抽象性,抽象的东西使人理解起来使人感到理论晦涩。同时,目前教材中政治理论的阐述一般表现为条条框框,教材的教条化编写模式使得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再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把政治教育当成是纯粹的思想灌输,具有空洞说教的特点。致使人们误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言之无物的大道理。把思想性当成是空洞的理论。政治理论的抽象性,
于是有人认为学习政治理论主要是应付考试,假如不要考试,就不要教与学了。如果把政治理论的作用的眼光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的话,考完后,政治学科难免要遭受“兔死狗烹”甚至“掘棺抽尸”的命运。还有人认为学了政治理论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问题仍然很多,所以学习政治毫无用处。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 “伪科学论”与“无用论”,实质上是否定了政治学科的科学性与社会功能,否定了社会领域中社会理论的价值作用。否定社会学科,显然是陷入了思想认识的浅薄与功利的色彩,甚至反映了一个民族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民族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政治理论本来就只是理论,它本身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理论只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问题。
三、政治理论是为了美化社会吗?
政治理论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又不同于其它的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立的意义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家的宝贵信息财富。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一是地质资料的科学价值,对于教学、生产、科研、科普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综合研究和开发,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促进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黄石市是中国重要的铁、铜、水泥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黄石市从一个江边小镇,逐步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多年的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和城市建设,形成了丰富的地质、矿产、物化探、水文、工程、环境、市政建设、科研等地质资料,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但这些资料、数据和信息分散、数字化程度极低,只有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集成、建库,才能更好快捷地实现地质资料三维可视化服务。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初步建立,是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对于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也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系统对资料、数据与信息的集成,可减少地质工作的重复投入,降低地质工作投入的风险。城市地质钻孔的集成与可视化,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湖北省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在全国具有代表性,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更好更快地实现对地质资料的平台管理,也更好更快地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的优质服务,对于全国地级市和矿业城市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是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的有效管理办法之一。
3系统设计
3.1设计思路
系统总体体现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基本理念,突出了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的三大功能。
3.2设计原则
系统应具有单易操作、实用快捷、安全可靠、兼容扩容等特征。(1)整个系统初步将工程地质三维建模体系和矿山地质三维建模体系整合到了一个统一的系统中。(2)系统基本满足黄石市城区各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主要有:城市规划与发展需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需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与环境监测需求、矿政管理服务需求、城市转型需求等。根据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设计、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由功能系统、分类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
4系统构成与功能
4.1系统构成
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系统维护四个子系统(图1),体现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职能,每个部分都具有数据组织、数据录入、数据检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编辑等功能.
4.2系统功能系统主要有数据录入、导出、储存等功能。
4.2.1数据录入导入用户可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库、数据表格式,进行数据录入。通过系统功能可将录入好的数据导入到系统中自动建库。也可将标准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建立地质三维模型。
4.2.2数据储存在地质资料、地质数据、图形、数据库分类的基础上,系统对它们实现有序管理。对这些海量的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进行分类储存和有序管理。提供检索与浏览服务。
4.2.3数据更新功能用户根据需要,可进行数据增加和数据删除。系统可对数据进行及时更新,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实用性。
4.2.4图形编辑管理系统对各种地质图实现分类分层管理。用户可对地质图进行矢量化编辑。
4.2.5自动生成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系统可自动生成数据表、矢量化图、新的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等。
4.2.6纠错系统对录入的数据和导入的数据可进行自动质量检查与对错检查,可进行数据间逻辑检查,在一定的条件下删除错误的数据,自动纠正错误数据。也可显示错误数据信息,提示信息化管理人员纠正错误数据。
4.2.7输出功能对资料、数据、图表等可进行打印、复制。
4.2.8兼容功能系统可兼容其他的地质资料信息化系统与数据库。还具有二次开发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功能设置。
4.2.9显示显示系统、功能、数据库、模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等。模型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利用软件对标准数据库进行操作而成,实际上是对标准数据库的三维动态集成。模型主要由地质钻孔生成。通过对标准数据库的集成,形成一张三维可视化的综合地质图,集成所有的地质资料信息与成果,这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最重要成果。
4.3数据库
4.3.1原始数据库是收集到的各种地质资料与数据。不加任何修改,保持其原有性质。
4.3.2标准数据库是指系统进行常规分析评价、三维建模所使用的基础数据的集合,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区域地质数据、水文地质数据、工程地质数据、矿产资源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地球物理数据、地球化学数据、矿产勘查数据、矿产开发数据等,按数据类型分有矢量图形、属性数据表、栅格数据、影像数据、文本数据。
4.3.3成果数据库是指系统生成的各类成果资料的数据集合,包括有关专业的成果图件、三维模型分析结果,按数据类型分有矢量图形、三维空间数据、数据表、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等。该层次的数据允许进行编辑修改。
5系统管理
数据管理与维护主要涉及数据导(录)入与显示、数据编辑、数据管理、质量控制、数据转换、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输出。
5.1系统进入双击“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图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系统(图2)
5.2数据录入建库进入系统界面后,系统视窗左上方有地质资料管理、矿政管理服务、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系统设置等栏目,第个栏目中有一些菜单和操作工具(图3)。可打开录入界面,按照录入格式录入数据。系统视窗左边有图形数据树,下设一些下拉菜单。打开栏目和数据树,可查询地质资料、数据和图表,按条件可以进行搜索、统计列表和打印输出。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是城市建设的两大部分。可根据菜单栏中地灾查询工具对地质灾害点进行查询,可以查询到点位坐标和各灾害点的基本信息。操作菜单栏中三维建模工具,可建立地质钻孔三维模型,实现模型的一系列功能。系统支持对数据库中所有数据表的录入,实现了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时更新功能(图4)。
6系统应用
服务系统服务主要有地质资料借阅与复制服务、矿政管理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地质资料信息的共享等。下面以电子一体化服务为例说明系统的服务功能。6.1电子一体化服务目录菜单查询:在资料检索初始界面,所有的地质资料目录信息会显示在检索结果中,用户可以在这个界面查看所有地质资料的基本信息,如资料编号、地质资料名称、作者和关键词。根据需要打出地质资料借阅清单(图5)。查询地质资料摘要:若用户想对地质资料信息进行更详细的了解,在目录清单中选择一条记录,可以通过双击鼠标的方式查询资料的详细信息,如查看资料编号为DZ093的地质资料信息,从地质资料编号到内容简介和关键词,内容清楚(图6)。图6目录详细信息查询Fig.6Detailedinformationofdirectoryretrievalsystem电子浏览:在目录详细信息查询的基础上,在电子浏览字段对应的信息中记录了地质资料的存放路径,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双击的方式打开相应的地质资料进行浏览(图7)。图7地质资料内容Fig.7Geologicaldatacontent6.2地下三维空间开发选择工程地质钻孔和矿区地质钻孔录入、导入标准数据库,建立铁山矿区地质三维建型。选定一条路线,查看沿线地质体、地层、岩性等(图8)。此外系统还设计出了地级市地质资料借阅与复制管理流程、矿政服务等功能。
高校扩招后,中低级职称教师已经由后台走向了前台,由过去的后备补充力量变成各高校教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中坚力量、各高校中的相对弱势群体,他们的职业特点是进行较高层次的人才生产,他们的工作业绩和状态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人才的质量和高校的职能,影响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校以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手段求得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的最佳发挥和高校组织的有效运转,这是高校组织管理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人的需要的特点与激励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任何激励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推动着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使自己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需要具有4个特点。第一是生物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如追求饮食、安全、性等等;其次是社会性特点。即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社会需求;第三是动力性特点,需要总是伴随着某种心理紧张,牵动人的情感,紧张程度同追求的迫切性成正比。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第四是周期性特点。即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定时间又会产生需要与追求,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不会停止。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优势需要,因势利导,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结构特点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其拥有的资源、知识结构、经历和角色地位、职业生涯阶段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在需求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的人群特征。
(一)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主要是追求晋级升等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较低,因此职称晋级等成为其主要的需要。为了职称而努力工作出成果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职业发展价值目标单一、纯粹。
尤其在国家规定师资条件达标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还面临着“学历突围”的问题。然而,职称低并不意味着“能力低”。
在许多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教学质量和职称成正比,这就势必挫伤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导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怠工的不良教学现象屡次发生。
(二)工作职责单一需要变化
与第一点需求相关,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工作职责内容的需要相应地单一。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或者辅导做实验、改作业,整天为备课和上课疲于奔命。能把课上好、不出差错就很满足。需要点拨和指导,需要开阔眼界和胸襟。同时,中低级职称教师中不乏很早就胜任教学的佼佼者。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重复劳动对他们来说,缺乏更新和变化。形式单调,导致工作激情不高。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丰富和更新。
(三)自主和创造的需要
中低级职称教师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对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创造需求较强烈。然而,论资排辈、轮流坐庄情况的现实存在,使得这些教师在发展方面步履维艰。尤其是一些留校生教师处境更是窘迫,面对“热了女婿冷了儿”和“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时代大潮,其实际上已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北大校长曾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北大以后不再接收本校毕业的博士生担任教师,就很有代表性。高职称独霸科研在高校已成为不争事实。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中低级职称教师不被信任的恶果造成了不自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然而,渴望自立和创造仍然是这些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主流。
(四)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
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同样是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基本期望。只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才能全力投入事业。然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低,生活条件、薪酬待遇、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同时,对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已超出了简单的生活上的物质需求的满足。陕西部分高校的调研情况表明,高校中许多优秀的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流动往往起因于对良好研究条件的寻求①。所以对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
(一)认识内部激励对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工作动机的重要性
提供给教师的激励和其他职业的激励一样,是内部满足(如令人激动的工作内涵、成就、完成挑战性工作所获得的喜悦和社会认可等)和外部满足(如良好的资源和工作条件、晋升、薪酬、良好同事关系,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的复合体。
针对有限的资源,高校所用的激励系统应当具有针对性。其实,许多管理者都知道,年轻人吃苦耐劳肯钻研,且天性烂漫,一句好话(认可)远比物质刺激更有效。认识到对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应当重点强调内部激励和符号性,而不是外部激励和物质性,可以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针对性。
同时有研究表明教师对来自学生和工作内容的成就获取的内在激励更为敏感。像薪酬、福利等外在激励措施固然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13常的工作热情和努力更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成就和工作本身提供的乐趣所激发的。
(二)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一些具体措施
对需要的最有效激励手段是满足合理需要,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需要满足来自主体自身的满足能力,依赖于社会与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教育部门管理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
1.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作为管理者,就要从生活上、点滴小事上关心中低级职称教师,尽最大可能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为其解决生活上的眼前困难和后顾之忧。把政策留人、爱心留人、事业留人落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等同起来。切实让中低级职称教师感受到高校大家庭的温暖。
2.参与管理决策。大学中低级职称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扩招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重大任务。
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可塑性强,他们对学校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其参与某些计划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充分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参与管理决策,扩大工作职责和获得社会尊重、体现价值的需求,实现激励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3.配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组织中资深员工充当新员工指导人角色可以有效提高双方的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和组织业绩”。学校管理可以制定“指导人计划”,推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聘请高级职称教师充当年轻教师的指导人,包括业务指导和生活指导。这种指导人计划对学校、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三方均有非常显著的益处。会彻底改变“技术封锁”和“各顾各”的现状,形成合力,并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早日上路。
4.奖励成绩。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科研绩分制。这一制度的推出,有效地激发了中低级职称的科研积极性,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有较大的增加。当中低级职称教师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认可和奖励,包括荣誉、公开的承认,以及必要的物质激励,对优秀教师缩短见习或晋职年限(各高校在中低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自),出台“中低级职称”破格晋职办法等,还可以仿高级职称教师例,根据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贡献和工作业绩提供各种福利,如交通补贴、膳食补贴、住房补贴、重大科研奖励办法、年度休假制度、低职高聘、终身职位制等等。
5.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提供研究资助和各种培训。一方面,这是学校为了整体提高科研水平,承接重大研究项目和促成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实现成就抱负创造工作条件。既给任务,又压担子;既给压力,又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可以极大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结合国家评职升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免费开设一些外语、计算机、考研辅导培训,真正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做些实事。毋庸讳言,这些措施在促成中低级职称教师多出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造后备教师队伍,对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地理课中,人文地理知识占据了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掌握和学习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本文从初中地理课程中选取人文地理知识中的几个方面阐述了人文地理知识渗透学习的重要性。
一、从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概况
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以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国,自然环境各异,南北温差较大,山脉河流较广,全国按照地理位置特点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通过这些内容的了解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山河和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个更准确的认识。
二、从人口和民族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感情
我国除了土地面积大外,还有另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口多。我们在学习中都了解到,中国仅用占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球21%的人口。并且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国家,贵州省就是一个汉、苗、侗族、布依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和家乡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各民族团结相处的美好感情。
三、从农、工、商各行业的分布特点学习,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
中国的物产资源非常丰富,因为各地域条件的不同,主导产业也不一致。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水平的提升以及沿海地区商业经济的繁荣,使我们在农、工、商各行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农、工、商各行业地域的不同分布特点,可以让学生对各行业的特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树立远大的理想,为祖国的美好建设而努力学习。
四、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随之下降。如何改善目前的恶劣环境保持可续的发展,是这节内容学习的重点。通过这些内容的掌握,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B.Q.单
B.Q.单的英文全称为BillofQuantities,也有人简称BOQ,中文译作"工程数量单",还有的标书里称为PriceSchedules(价格表)。在合同中B.Q.单通常是独立的一本册子,它是投标报价时计算标价的主要基础,也是承包商通过咨询工程师与业主核算工程款的重要依据。
B.Q.单在结构形式上通常分作苦干个子项,以便使用者能够分类查找。以房建项目为例,这类子项一般是按工序划分,可能包括清理现场、土方开挖、混凝土工序、砌砖工序、沥青工序、封顶工序、木工工序、沟缝工序、钢结构、给排水管道、抹灰工序、水电、油漆、内装修和围墙等。
每个B.Q.单的表格都是由若干项竖列构成,最左边的一列是项目序号,第二列是需要填报单价的单项工程的技术性描述,第三列是该单项工程的规定数量(实际上是咨询工程师的估算数量),第四列是该项工程的规定数量(发标时是空白的,应由承包商自己在投标时逐项计算并填上),最右面的竖列是用第三列数量乘以第四列数量单价得到的小计价格(发标时也是空白的,要由承包商在投标时自己计算并填报)。最右面一列的数字之和列在每页B.Q.单的下端,将各项下端的结果累计相加,即可得出承包商项目投标的报价总额。
FIDIC合同的最大特点是单价合同,正因为这个特点,才产生出许多索赔的技巧。简单地说,单价合同就是投标时把B.Q.单里每个单项工程的单价定死,而验工计价是看承包商完成的工程量的多少,工程数量是在变动的,第55款对此有十分清楚的说明。B.Q.单所提供的工程数量会随咨询工程师的设计和测算深度的不同而精粗的异,而且肯定与实际施工发生的情况存有差距,这是现实,因而就给承包商提供了创利的机会。
FIDIC合同的签约总价只是在比较标价时可供参考用的合计金额,在签约之后,现场的实际工作量要么大于、要么小于合同中规定的工作量,从来没有一个合同的合约总价与完工总价是一致的。签约总价可作为计算履约保函、预付款、工程保留金、延期赔偿费等的数字依据,这是它的另一个作用。
承包商必须熟悉和消化合同B.Q.单中的工程内容,不可放过其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清楚自己的报价范围和相关的责任,否则就难以确定业主安排的工作任务是否属于合同内容,糊里糊涂地随着业主的指挥棒转,最终必然形成被动。一个有能力的承包商往往善于寻找B.Q.单中的疏漏,也就是在海外项目上常听到的"LookingforthegapsintheB.Q.",并且从中寻找机会,最终使得履约金额大于签约金额。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出现承包商在合同中单价报得很低,并且低于成本线的情况时,那么还是少干为妙,因为干得越多赔得越多。
FIDIC合同是单价合同
FIDIC合同是单价合同,它强调"量价分离",即B.Q.单中的工程数量与单价分开,使用过程中是"量变(指工程数量)价不变(指单价)",这与国内曾经普遍彩的项目概预算方法有所不同。
投标时承包商报的不是总价,而是单价,单价乘以咨询工程师认可的数量后才汇总出工程的总标价。这个总标价只是个概念,或者说只是为业主和咨询工程师在比较各家标价的高低时提供了一个大致参考值,承包商实际获得的总收入是在履约过程中通过验工计价得出的。尽管项目总标价相近,但由于报价时B.Q.单中各个条目的单价不同,结果也会导致承包商的获利有所差异。
B.Q.单原来是ICE合同中所特有的,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英国项目管理模式,FIDIC合同沿用了这种付款方式,也就是业主按照承包商完成的实际工作量付款。在使用FIDIC合同第60款时,人们常说的"验工计价",就是指核验实际完工数量,再按B.Q.单中的单价乘以这些数量,并据此计算出应向承包商支付的款额。
B.Q.单支付方式的特点是,咨询工程师在对图纸和技术规范做出分析后,将整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细目,经过计算再标明每个施工工序的估算工程数量,并写明在标书上。承包商在投标时只需填上对应的单价,这样就可以在乘以估算工程数量后,汇总所有的细目而得出一个总价,也就是签约时的合同额。
填好了单价的B.Q.单在合同中主要有两个作用:
(1)作为验工计价及业主付款的依据;
(2)作为评估工程变更令时的参考;
承包商的实际收入与B.Q.单中给定的工程数量并无直接关系,原因之一是不管咨询工程师是否发出工程变更令,验工计价时,都以咨询工程师现场监工、实地复测完成的工作量为准,承包商的验工计价收入是B.Q.单的单价乘以实际完成的数量之积。另一方面由于咨询工程师在根据合同图纸编制B.Q.单时,对于工程数量的估算不可能绝对准确,甚至难免出现各种错误,因而承包商实施的工程数量肯定不会与之相等。
FIDIC合同在《投标者须知》中都会明文规定,合同单价的地位高于一切。如果B.Q.单中的单价与总价发生矛盾,应以单价为准;如果单价数字与英文文字矛盾,应以英文文字为准;如果复价与单价乘以工程数量的积不一致时,以所填报的单价为准。对于没有填报单价或价格的工程内容,业主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将不予支付,并认为该项工程内容的单价或价格已包含在B.Q.单的其他工程内容单价或价格中。
由此可见单价在B.Q.单中的重要性,也反证了FIDIC合同是单价合同的说法。因为填上的单价就是支付的法律依据,因此承包商在填写B.Q.单中的工程单价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因笔误而影响日后项目工程价款的收取。
正是由于FIDIC合同是单价合同,所以从理论上讲,业主和咨询工程师均无权要求承包商在报价进作出详细的价格分析,通常也不应过问其中有多少是工费、多少是料费、多少是机械设备费、多少是管理费和利润。因为如此详细地刨根问底就变成了"成本加酬金"合同(CostplusBenefitContract)了,它们是属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合同。
后面要谈到的不平衡报价就是利用FIDIC合同在报价时是"单价合同",而在实施时是"复测合同"(RemeasurementContract)的特点。在总标价不变的前提下,将B.Q.单中有些单价调整得略高于正常水平,另一些则略低于正常水平。承包商可以抓住工料量数的过程,争取做到"早收钱,多收钱",尽量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所谓工料量数就是对工、料的数量进行测量。工就是指人工和机械施工,其依据都是现场记录(SiteRecord)。现场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料,它记录每天工地上的人工、机械、材料数量,以及工作的主要内容。因为它是承包商以后变更令报价和索赔的重要证据来源,所以必须要征得业主的签认。料是指材料,材料预付款是根据运抵现场后的材料验货清单支付,对它的量数就是根据图纸或者实物计算或读出,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读数"。"读数"是项目实施中很基本的工作,也非常重要,其方法通常依据相关土木工程标准量数法中的规定,结果必须由咨询工程师和承包商双方的代表签字确认。在投标阶段,投标决策离不开准确的"读数";在施工阶段,材料的定购、验工计价的支付也都非要准确的数据。而数量的计算就要看在"读数"时,咨询工程师的现场监工与承包商的相互配合了,因为现场实测的工程数量与B.Q.单中的给定数量绝对不一样。例如挖坑,如果监工马虎一些,皮尺松一松,可能几千美元的额外付款就进来了;而如果他对承包商要求的极其严格,验工计价的收入就可能少许多。这就要求承包商学会用活FIDIC合同第56款,包括在实际工作中搞好对外交涉和人际关系。
投标技巧--不平衡报价对承包商来说,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企业的主旋律就是形成利润。但盈利有多种方式,掌握项目前期的投标策略和报价技巧就非常重要。
承包商必须按招标程序通过竞标获得项目,而投标报价不仅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同时还有赖于编标人员的实践经验及临场决策,应该注意灵活掌握,注意分寸,善于加价与削价。此外,还应避免报价人员与实施人员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力争维系经济责任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蕴含潜力和机会的报价得以贯彻执行,最终确保项目盈利。项目中标后要特别强化施工现场的综合管理,把现场工作视为一个系统,在投标报价、施工策划、合约管理和成本监控上下大力气。尤其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经理应由海外经验丰富、独立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担任,项目领导班子要力争形成道德好、素质高、懂技巧、会外语、善管理的结构。
投标报价的关键是决策,而决策前要注意分析论证,避免决策的模糊性、随意性和盲目性,保持决策执行的连贯性和严肃性,同时投标经办人员要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负责任。尽量避免频繁更换项目经理,从而确保整个项目实施和经营管理的连续性。报价技巧归总起来有两条:一为早收钱,二为多收钱,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平衡报价。
什么叫早收钱呢?作为有经验的承包商,工程一开工,除预付款外,完成每一个单项工程都要争取超前拿钱。技巧就是在报价时把B.Q.单里先完成的工作内容之单价调高(如开办费、营地设施、土石方工程、基础和结构部分等),后完成的工作内容之单价调低(如道路面层、交通指示牌、屋顶装修、清理施工现场和零散附属工程等)。尽管后边的单价可能会赔钱,但由于先期早已收回了成本,资金周转的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财务应变能力得到提高,还有适量利息收入,因此只要能够保证整个项目最终盈利即可。这个收支曲线在海外被称为"头重脚轻"(FrontLoading)配置法,其核心就是力争内部管理的资金负占用。
这不仅仅是个平衡和舒缓承包商资金压力的问题,其中还包含有索赔和防范风险的意义在里面。如果承包商永远处于这种"顺差"状态下,收入比支出多,那么按照FIDIC合同第65款、第66款和第69款,在出现对方违约或不可控制因素的情况下,主动权就掌握在承包商手中:随时可以给咨询工程师或业主发信,提出停止履约或中止合同。同时,项目营地如果再管理得好一些,盈利还会更多,承包商的现场工作人员休息、生活舒适,对日后的施工也有利,能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业主可以接受,不会认为承包商在提无理要求。
但也应该注意,这种单价的不平衡要有适当的尺度,不可以随意伸缩。当B.Q.单中许多单价成倍或数倍地偏离了适中的市场价格时,就可能被业主判为废标,甚至列入日后不许再投标的黑名单。例如,一个1000万美元的项目,开工不久,营地设施刚刚完工就先收业主500万美元是不可能的。应该注意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多收20-30%属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对方基本上能够接受,承包商可以解释为要事先进设备、订货。如果不平衡的比例分配得过分悬殊,使得早期工作内容的单价明显不合理,业主就可能要求承包商就此提供单价分析及计算依据,承包商反倒会弄巧成拙。
标书B.Q.单中所提供的、经咨询工程师计算后得出的工程数量与实际施工时的工程数量之间多少都会存有差异,有时甚至相差很大,而表中单价是空白待填的。由此可见,工程数量与合同单价互为函数关系。"多收钱"就是参照项目工程数量的函数变化,通过合理调整相关单价而实现的,海外称此为ActiveCostDriverApportionment。如果承包商在报价过程中判断出标书工程数量明显不合理,这就是盈利的机会。例如,承包商的单价已定为100美元/m3,如果有绝对把握认为标书列明的10000m3工程量有误,应该是15000m3。那么,就可以把B.Q.单里的单价报得高一些,例如,报到130美元/m3。承包商报价时是按照130美元/m3×10000m3写入合同金额里,而实际发生数是130美元/m3×15000m3,这样在验工计价时就能比原来的100美元/m3赚取更多的钱。
承包商报价人员的水平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学会分析判断。分析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对项目的充分调研、掌握丰富的资料、准确的信息以及经验的积累,当然最终决策人的水平和魄力也必不可少。如果认为标书的工程数量比实际的工程数量要多,实际施工时绝对干不到这个数量,那么就可以把单价报得低一些。这样投标时好象是有损失,但由于实际上并没完成那么多工作量,承包商会陪很少的一部分。
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报价时高低互相抵消,总价上却看不出来;履约时所形成的数量少,完成的也就少,单价调低,损失也就降到最低;数量多,完成的也多,单价调高,承包商便能获取较大的利润。利润多、损失小,合起来还是盈利。
国内许多施工单位初到海外承包工程项目时,由于受到国内思维方式的影响,经常喜欢向业主或咨询工程师提些"合理化建议"。因为在国内只要保证工程质量,其节约部分的款额最高可达50%,这些都会归施工单位所有。但在海外实施项目时,这样做的结果既有可能造成咨询工程师的不快,也可能由此引来咨询工程师给承包商做不利的报告。
2强调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2.1施工技术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良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缺乏标准的工程质量监测、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运用等问题,都会使施工人员在面临突况时,难以采取较为科学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扩大。因此务必要构建防洪堤工程施工技术交底的责任机制,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对竣工过程的质量监测、控制、管理力度,从而实现在根本上解决工程质量问题。除此以外,要确保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务必要严格依据国家颁布的施工技术规定以及质量监测标准来实施工程项目的各项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测管理机制。
2.2施工质量
在实际的施工期间,务必要依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承担、政府监控以及社会参与监督的全面管理方式,且要采取透明化的招投标方式来明确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项目,法人承担着资金筹集、人员与施工周期协调、质量监管等责任;施工单位应当贯切落实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度,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开展质量检测工作,严格实施自检、互检、终检三步骤。而监理方则应当承担着整个施工项目的监理责任,对施工设施、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施工项目进行严格地监管,从而使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合作,保证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建设原材料
建设材料是工程施工质量有所保障的根本环节,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对防洪堤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运用各项建设材料之前,应当对所需的材料实施抽样检测,并且要贯切落实“先检查后使用”的施工规定。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构建施工项目原材料实验室,实时地对建设材料的质量等性质进行检验,只有建设材料质量达标才能够将其投放至正常的施工项目当中。此外,还应当构建专业化的建设材料管理人员责任制度,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且要求其将建设材料详细的数据资料记录在案。
3加大对关键环节技术应用的管理力度
做好防洪堤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项目,是实施工程监理的关键步骤。在以往的防洪堤工程施工项目当中,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一般都具有滞后性,即在察觉隐患之后才进行返工,这样大大延迟了竣工周期,更严重的会阻碍防洪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应当把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以及质量管理提前至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尽可能做到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质量管理,特别要强调对工程关键部分、关键步骤与隐蔽工程等施工项目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测与复查。实时解决存在于施工过程以及建立期间的问题,在隐患萌芽时期将其消除。根据防洪堤工程的具体状况,施工单位应当对以下几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
3.1施工项目的基础工程
在过去的防洪堤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时常会忽视基坑开挖的施工项目,会把工程施工以及管理的核心投放至立模或者混凝土浇筑等步骤。可事实上,基坑开挖是防洪堤工程施工的基础,时常会发生施工情况和实际设计规划方案不一致的问题。除此以外现阶段许多施工单位对基坑的深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若工程遇上雨季,这必定会大大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难度系数。所以,施工单位务必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关注施工项目的基础工程,尽可能在基础工程的层面上确保施工质量。
3.2工程项目的钻孔桩工程
钻孔桩工程属于防洪堤工程当中的隐蔽工程项目,无疑也是较多施工事故以及安全隐患产生的环节,其所涵盖的施工技术都比较繁杂,并且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都较为短,所以会极其容易疏忽检查。若出现测量不精细或者钻杆划线不规范等细节,会很容易使得钻孔的空位出现倾斜或者钻孔深度不达标。所以在钻孔之前,施工人员都务必了解掌握孔位以及钻孔的大小等数据,尽可能控制柱间差距,从而降低钻孔桩工程削弱防渗墙性能的概率。除此以外,还应当对钻孔的数目与所需的钻头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运用科学合理的吊尺测量方法,从而保证工程的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相符。
3.3工程项目的混凝土应用
混凝土是加强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这是由于混凝土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工艺以及细节较多,任一步骤或者阶段的施工内容落实不到位,都会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隐患。所以,工程监理方应当前往到施工现场进行具体的监理工作,协调施工单位的具体工作,共同控制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当对工程所需试件的真实性开展具体的校对检验工作,从而确定防洪堤工程的全过程都在自身的监管控制范围内。
4注重各项土工试验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其所需的取土场应当开设在施工现场的滩区区域,且对于土质、含水量不相同的区域,应当科学恰当地挑选、使用土料,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工程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而且在填筑土方前,应当对土场上面的上堤土料以及地基土料的质量性能实施严格的质量检验,从而确保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工作内容主要有土料含水量检验、击实检验等项目,与此同时,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单位、建立人员都应当参与到这一检验工程。而且在正式开展填筑土方工作前,施工单位还应当利用“碾压试验”以明确具体压实的数据参数以及所需运用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碾压机来对土料实施压实试验工作,进而获取具体的铺土厚度等参数资料。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确取土场中土料的含水量、干密度等信息,只有土料的质量以及性能检验达标后,才能够将其投入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5贯切落实好施工质量的验收工作
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评估工作,是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的关键环节,无疑也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相关部门应当贯切落实好工程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施工质量验收工作,为防洪堤工程的整体质量打好根基。工程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质量验收工作,都应当满足“实时、正确、认真”的工作要求,要切实地体现防洪堤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于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施工质量评估工作都应当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共同参与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可信度、公正度。而对于一些隐蔽性的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进行隐蔽前务必要通过具体的质量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待其质量达标之后才能够将其覆盖。防洪堤工程的参建单位应当落实好工程实际数据的整理储存工作,保证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实性、针对性以及完整性,让施工过程有依可循。
某坝基夹层双侧的岩体侧向抗滑效应比较大,如果按照既有的规律,不进行考虑的话就不符合坝基的实际。但是,进行绝对地考虑的话,也不一定非常合适。事实上,只要按照正常的办法,将其作为安全储备,而不参与坝基稳定计算就可以了。
1.2整体论观点
每一个工程地质问题都存在一定的系统之中,只有采用系统分析法才能够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系统方法论认为,人们在研究和解决系统问题时,仅仅重视各要素自身的可靠性是不够的,而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对具有必要可靠性的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以达到系统的整体效应最佳,而并不追求每个要素自身可靠性都达到最高等级。否则,工程地质决断就必然是偏于保守的。
1.3经验支持论观点
随着工程地质勘察的深入,其经验越来越多,作用也越来越大。工程经验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工程地质环境,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研究[1]。工程地质勘察的经验还能够帮助人们分析地质状况是否适合进行相关的水利水电工程操作,如果能的话,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注意哪些问题。
2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理论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逐渐实现了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作亦是如此。这些先进的技术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提供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水平。实现现代化的操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将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研究工作的必然途径。近几十年来,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研究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从勘察技术到测试技术,再到数值分析技术等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虽然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地质环境的复杂以及地质信息获取难等原因,导致了水利水电地质研究工作无法成为一门精确的学科,在众多方面还存在的缺陷。
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主要内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应该涵盖到多个方面。但是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由于受到理论以及经验方面的限制,只考虑到地质信息的基本调查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仅对水利水电工程区的地质进行简单的分析,为建设人员提供建设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以及地质构造等信息[2]。这样,就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够完善,为工程建设提供的帮助也较为有限。自20世纪70年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勘察的工作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当前,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地质信息的调查;工程地质问题的提出、分析以及判断;对工程地质进行改造的问题分析;对地质信息进行监测以及反馈,并且依据监测反馈内容进行调整。基础信息的调查是勘察工作的基础,然而后3个方面的增加则逐渐完善了勘察工作,将勘察的目标从简单的地质勘察延伸至地质工程方向。这种方向的转变能够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同时也给勘察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是地质专家,也要了解水利水电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地质勘察工作的水平。
4水利水电勘察实物工程量与工程地质问题决断质量的关系
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首先是要进行地质勘察,进而对地质做出决断,这是该项工作的最基本环节,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因为决断的质量会直接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的参考。但是对于这一环节,许多人存在一个误区,主要是关于水利水电勘察实物工程量与工程地质问题决断质量的关系。许多人会认为工程地质问题决断质量完全与勘察实物的工程量成正比,受到勘察实物工程量的直接影响。但是实际上,二者并无如此明显的因果关系。勘察实物工程量会为工程地质问题的决断工作提供基础,但是决断的质量大部分还是取决于勘察人员的专业素养。水利水电工程所面临的地质条件往往较为复杂,这本身就对勘察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这么复杂的地质环境,勘察人员要想进行正确、科学的决断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高的综合决断能力。
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决断风险问题
工程地质决断风险(简称地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重要地质信息的遗漏或者工程地质决断失误等原因,为社会、经济以及工程带来危害的事件。所有的工程都想通过建设,在风险降到最低水平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水利水电工程也是如此。但是有些人一味地要求工程完全无风险,是不够科学的,是一种理想化的认知,尤其是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往往是在河道、山体等地质较为复杂的地区,这些地区所面临的地质风险概率很大。因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都必备地质勘察流程。通过这一工作来对地质进行分析、决断,指导工程建设,降低地质风险。依据地质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可以将风险事件划分为毁坏型风险事件和损伤型风险事件。从实际而言,损伤性的风险事件是被允许的,但是毁坏型则完全不予允许。虽然地质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为了确保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减少损坏,勘察人员们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经验等各种理论,结合实际对地质问题进行正确的决断,确保决断质量,将地质风险控制在最低的状态。
6水利水电岩体工程稳定性地质评价问题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岩体之上,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还需要对岩体工程进行稳定性分析以及评价。这一工程由坝基工程、地下工程以及边坡工程等构成。实际的分析评价中,要立足工程实际,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开展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分析首先要为岩体工程确定目标以及预定工程需要达到的可靠度。此外,为整个工程建立一套完善的稳定性评价系统,从整体出发,利用系统将各个单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使得稳定性评价工作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这一工作的科学、有效也将为后期的地质决断提供基础。
2案例房屋建筑地下室人防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管理要点
基于案例建筑地下室人防工程的基本概况,在此分别从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裂缝处理、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的管理要点。
2.1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
除了框架梁裂缝处理和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也是地下室人防工程施工的重点施工步骤。其施工方法如下:1)基坑排水。本工程基坑排水,主要是在施工前设置明沟、集水井等进行排水,同时将深搅止水帷幕桩设置于开挖上口线外,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为坑内降水和坑外回灌提供有利的作业条件。其中主要排除施工现场的基坑涌水和积水,在排水沟设置时,需在基坑开挖之前就预先修好,并连接市政排污管道,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明沟和集水井,以及利用潜水泵、离心式水泵和泥浆泵等,定时排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涌水。2)基坑降水。在本工程当中,在基坑的周围设置了单排深层搅拌桩,以作为止水帷幕,其中桩基长度、直径、搭接长度等,分别为10m,500mm,250mm,同时设置了井点降水和坑内降水等,前者是在结合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在基坑开挖的同时,进行坑内降水,但为了减少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在坑外设置了回灌井,这样就能够灵活结合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对回灌水量进行调节。除此之外,为防止降水曲面向外扩张,以及由于水位下降而出现周围建筑基础下沉,可在基础周围布置适量的注浆孔,以此调整注浆的压力。通过对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的施工,基本解决了围闭止水降水和排水问题,这在地下室人防工程中,具有积极的工程意义。
2.2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裂缝处理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施工,发现在梁跨中底部,由于轴线截面尺寸太大,所使用的混凝土超标,使得早期水泥水化反应的水化热程度大,在混凝土冷却的过程中,产生不同尺寸大小的收缩裂缝,另外杆件具有较强的自由变形能力,使得轴线方向在拉力影响下,出现中间宽两边窄的收缩裂缝。针对这些裂缝,具体的防治措施从材料选用、混凝土浇筑振捣等方面入手,控制好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混凝土级配、振捣密实程度等,并做好钢筋表层的防腐工作。经工程总结,确定以下几种裂缝处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1)表面修补法,针对那些表面较为稳定,并且结构承载能力不会受到裂缝影响的部位,将水泥砂浆、环氧胶泥等直接涂刷在裂缝表面,或者涂刷油漆和沥青等防腐材料,以控制裂缝的继续开裂。这种方法的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前提是检查地下室墙体表面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如果裂缝宽度和深度比较小,则适用这种方法,但需借助勘察仪器,检查表面裂缝内部是否贯穿墙体内部。2)灌浆和嵌缝封堵法,借助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到裂缝当中,当胶结材料硬化,就能够与混凝土形成统一的整体,工程选择范围内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化学材料。这种方法适用于贯穿型裂缝,所使用的胶结材料,要检查是否与墙体本身材料存在排斥性,以保证胶结材料的封堵效果。3)结构加固法,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加大结构截面面积、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增设支点等。本工程南侧框架梁的位置,在贯穿裂缝的影响下,其主体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损伤,因此可考虑选择粘结钢板的加固方法,至于其他部位,可根据现场情况,予以灵活应用。4)仿生自愈合法,主要针对新出现的裂缝,将含有粘结剂液芯纤维等的特殊组分掺入混凝土当中,模拟生物创伤愈合的机能,形成混凝土内部的“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在出现裂缝时,可自行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使得裂缝重新愈合。
2.3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
案例建筑地下室人防工程要求在一般钢筋混凝土工程标准的范围内施工,因此施工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工程地下室的基础底板采用强度C40和抗渗等级S16的抗渗混凝土,形成厚度为600mm的基础底板。为提高抗渗混凝土底板的抗裂水平,在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的抗裂度进行验算,其中主要的计算参数包括材料重量、材料比热、材料现场初始温度、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重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重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重量、水比热、碎石比热、砂比热、水泥比热等,并在混凝土浇筑约72h之后,根据混凝土内最高温度、混凝土墙壁最大厚度、混凝土降温系数等,绘制出混凝土温度变化曲线,以此作为抗裂施工的依据。关于抗裂施工,工程采用温控施工的技术。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其中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混合料、外加剂等,水泥要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细骨料含泥量不大于2.0%;粗骨料为连续级配5~31.5范围内的碎石;混合料按照相应的配合比设计,但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应的标准;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初凝时间控制在7h~8h之间。混凝土材料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进行缜密的材料试验工作,将各种材料的配合比调整在最佳状态,这也是材料选用时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2)配合比设计,按照混凝土绝热温升、温差、温度应力的理论参数,将温度应力控制在混凝土结构抗拉强度范围内,同时按照既定的配合比,至少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以及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和抗裂要求。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抗裂施工材料质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配合比设计时,不仅需要参照相应的技术质量管控标准,还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3)混凝土拌制,拌制之前,对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含水量进行测定,以设计含水量为标准,对用水量进行合理调节,并将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的重量误差分别控制在±2%,±3%,±3%,±2%之内,然后以大约2min的时间均匀搅拌,期间要控制好混凝土搅拌的温度。4)混凝土浇筑,以机械振捣的方式,从浇筑层底部开始,往上浇筑,为确保振捣的均匀性,需要在混凝土卸料点位置和混凝土坡脚位置,布置两道振动器,以确保上下部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在混凝土浇筑到顶面后,相隔5h即可找平混凝土表面,并利用木抹子打磨压实,直至表面没有收水裂缝。5)混凝土保温养护,目的是将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控制在设计标准范围内,在混凝土终凝之后,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湿润,同时覆盖一层麻袋,并根据需求补充水分,另外在混凝土的两边,也需要覆盖麻袋,旨在控制空气的对流,使得混凝土的表面和侧面温度均能控制在调控范围内,直至侧面拆模。通过这些抗裂施工技术,能够为地下室人防工程的抗渗混凝土底板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施工的依据,在本工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施工效果。
【中图分类号】D0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15-01
一、前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每个单位都渴望。怎样知人善用?往往人事档案就是提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是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业绩和才能的文件,包含着种种的个人隐私。目前,随着地质部门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地质部门人才战略上,人们越发地感受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地质部门人事档案上的管理水平,我们就必需充分利用人事档案的优势及其作用,改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二、改革中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繁琐、复杂,任务庞大,并且具有极高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因此,其这样的特点对于人力数量上的投入也是相当多的,不然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地质部门当中,会出现专门管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较少,或者没有的一种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大大的淡化了大家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及其质量。
2.人事档案管理的设备与制度不完善
领导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的投入还是不够。比如,在设备上,人事档案管理依旧采取纸质记录,缺乏时效性和先进性。在制度上,条文规定通常都笼统地制定,没有与本部门的特点和文化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加上“手工模式”的管理会很大程度上拖慢管理工作的进度,降低人事档案保存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效率。
3.人事档案记录材料作用不理想
在审核人事档案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某些项目内容单一而且参考价值低,某几项项目内容相似,造成资料繁杂多余。同时,浪费人力物力,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部分职工对人事档案的不重视,对资料的填写随意不真实,内容前后不一致。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档案所传递的信息失去其作用,也会使领导者得不到可靠的人事信息和人事档案就不会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4.低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资料审核的这一阶段的工作就会做得相对马虎。一大部分的材料还是靠手工分类排序再分别加工,整理装订,整个程序不仅复杂费时,而且一环扣一环,前面误则后面错,这样就会降低效率。
三、改进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1.务求档案管理员专业化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条理性与严密性。在其位则谋其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得随意传播档案中的隐私而影响地质部门的团结与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需进行具有地主部门特色的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程度。再深一层,必须增添人事档案工作团队的人数,务必做到量上与质上的改变。除此之外,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挑选熟悉信息技术的年轻工作人员担任本职务,确保有精力有耐心的对待档案的繁琐工作。
2.保证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
为了使得本部门人事档案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和规章制度进行的进一步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特别是地质部门的上级领导们的对人事档案管理提高相应的重视,不然,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人事档案的价值就不易体现。对于档案材料的收集的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单位非管理人员必须遵守。
3.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真实化
结合地质部门发展的特点,更深一层根据个人事实丰富材料的内容,目的是未来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人事资料,强化地质部门的人才发展战略,增强地质部门人才建设服务的功能。建议根据地质部门职工岗位的类别设置对人事档案进行重新分类,制定对各类型人才的材料的收集、审核、管理的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具体性。
4.力求档案管理设备先进化
一改以往的手工模式,跟进科技的步伐,把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应用程序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中,构建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模式,争取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价值。建立人事档案的数据库系统,利用扫描仪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把数据录入系统,不仅高效,而且文字图片并存,实现了形式多样化,信息具体化。实行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对本部门的职工个人情况及时更新,提高效率,而且电子化的档案占用空间少,使用期限却很长,可谓功能强大。
四、结束语
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是必然的。破旧立新,管理才能得以完善,才能符合新环境下的地质部门对人事的需求。积极改善部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利用档案的信息资源,才能够为地质部门的各个岗位提供更有能力的人才,才能尽最大的可能为本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自1998年地质勘查行业单位开始改革以来,地质类事业单位开始了建立现代管理体制的探索,并且以建立绩效管理机制为改革的重点。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地质类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绩效管理机制,但由于在探索之初,地质类事业单位急于摆脱经济困境,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机制中,绩效指标体系主要由经济性指标和管理性指标,两大类组成,尤其是以经济性指标为主,以强调市场化的趋向。并且在指标具体设定和考核中,管理性指标描述较为宽泛,在年终考核时,由于这类指标评估的主观性强,因此,各管理部门考核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从而使管理性指标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绩效管理作用。在经济性指标的设定和考核中,主要以财务经营数据为主要设定和考核形式,虽然这种量化了的指标设定简单,考核结果明确,比较客观,发挥出了其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但是,地质类事业单位不仅仅市场组织,首先应该是社会服务性组织,因此,在绩效管理时,就不能过多强调经济绩效的管理和评估考核,而应该首要地突出社会服务的绩效管理和评估,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中,设立社会服务性指标。
2.绩效目标制定中缺乏有效沟通
制定上下一致认同的目标,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沟通过程,是绩效管理的基本环节,是凝聚组织执行力的过程。但是,在地质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制定过程中,重视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过程,而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反馈。一般的目标制定过程是:领导班子(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绩效目标,结合本单位发展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其中主要是经济性绩效目标。在单位总体目标确定后,根据下属各科室上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和市场发展情况,将总体目标分解到各科室(主要是经济性目标的分解),并制定经济责任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同科室负责人签订。因此,目前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仍然沿用了计划经济的模式,不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而是将其作为行政命令下达至下属各科室。下属各业务科室不被允许参与到单位和本科室目标的制定,目标制定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领导班子行使权力、各科室被动接受的过程,必然导致目标认同度较低。而且,在目标制定后,鲜有在广大职工中进行目标的解读和宣传,造成了广大职工不理解本单位的总体目标,甚至对本科室的年度目标也不甚理解,因而,绩效目标也必然不能成为组织成员共同的行动指向。
3.组织内部管理关系发生异化
地质类事业单位当前主要采取企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经济责任制,各业务科室独立核算。经济责任制必然要求地质类事业单位下属各科室进行经营绩效的独立核算,而这事实上将下属各科室视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虽然有利于地质类事业单位对下属各科室经营绩效的考核,激励各科室努力提高经营能力,从而提高单位的整体盈利水平。但是,这一措施也造成了组织内部管理关系的异化,主要表现为内部管理关系的经济化,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地质类事业单位作为组织整体与下属各科室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转变为收取和上缴一定的管理费的关系,组织整体性主要依赖于这种经济纽带维持;二是机关职能性部门与各业务科室之间地位悬殊,由于职能部门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一些业务性科室作为经营的主要基层组织,认为机关职能部门可有可无,消耗了他们赚到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业务科室的强势,职能管辖关系弱化;三是各科室之间市场竞争内部化,虽然各科室业务重点有所区别,但是在地质勘查市场业务总量稳定的基础上,必然会出现地质类事业单位内部不同单位竞争同一个市场项目,甚至出现竞相压低价格的方式,以期获得这一项目,这种恶性竞争必然降低组织整体经营绩效,必然损害组织整体性。
4.绩效考核选择性执行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一般采取年度考核的方式,在每年年底组织开展全面的绩效考核。全面考核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经济绩效考核,主要由财务部门核算各业务科室经营效益,并与年度目标相比较,确定是否完成预期绩效任务。二是打分表,以分数或者等级为主,相互评价,然后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评价结果,作为最终绩效考核结果。但是,在实际执行中,经济绩效考核往往有奖无惩,对于经济效益完成较好的,按照经济责任状的规定予以兑现,但是对于没有完成绩效任务的,往往不加考虑原因的不与惩罚,不仅损害了绩效管理的权威性,而且导致个别业务科室采取财务方法做到收支相抵,甚至“人为”亏损,损害了单位整体的风气。而且在采取打分表的考核中,打分主观性强,往往被人情关系或个人好恶而左右,而考核结果同个人工资、职务升迁没有关联,优秀人员的确定也不是依据考核结果,而往往采取轮流的方式。
二、重塑绩效指标体系
1.构建社会服务性指标
地质类事业单位的首要使命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据国土资源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166起,避免人员伤亡95776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9.3亿元。因此,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指标体系中必须体现社会服务这一首要职能,必须构建社会服务性指标。社会服务性指标主要反映地质类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方面取得绩效,体现公益性工作的成效。社会服务性指标可以采取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构。由于社会服务性指标主要考核的是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在主观指标方面,可以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一定区域的人民群众进行主观评价,采取调查问卷、打分表等方式,测量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在客观指标方面,主要建立一些定量化的指标,如社会服务性工作天数、地质灾害避让受益人数、地质环境改善面积、社会服务性工作货币工作量等。
2.完善经济性指标
地质类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主要由经济性指标来体现,经济性指标是当前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指标体系的主要构成,主要有年度经营总收入、经营总收入增长率、利润率、项目平均成本、年度货币工作量、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增长率等。这些经济性指标更多地体现的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借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而建立起来的,对于面向市场的业务科室较为合适,但是对于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业务科室而言,这些经济性指标难以衡量这些科室的业务绩效,而且也容易对这些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科室产生误导和妨碍,例如从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科室就不能以经营收入、利润率等盈利性指标来衡量,而应该建立反映业务工作经济成本的指标来考核这些社会公益服务科室的经济状况,如挽救的经济损失(潜在的经济收益)、受益人群的人均成本等。尤其是不能用经济性指标来衡量机关职能部门的绩效,但可以用人均行政成本对机关职能部门进行适度衡量。
三、重塑绩效实施过程
1.完善沟通机制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来看,绩效管理就是信息流流动的过程,因此,对于绩效管理而言,沟通是必须可少的环节,亦是保障信息通畅流动的必要环节。针对当前地质类事业单位单向沟通模式的弊端,为更好地推进绩效实施,必须构建全方位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一是沟通内容的全方位,即在绩效管理的沟通中,沟通不应局限于上下级之间的指示与汇报,而应该包括更加宽广的内容,既要包括绩效目标、实施方案、考核标准等方面,也要包括实施控制、困难应对、考核结果、绩效改进、绩效应用等当面。二是沟通渠道和对象的全方位,即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变上下级沟通为全员沟通。既要让上级的信息能够完整的传递到普通职工,也要让职工的信息能够全面真实的传递到领导班子,尤其是在制定单位发展规划、绩效目标等重大事项上,更需要这种双向沟通,以提高单位发展目标的认同度,增强单位的凝聚力。而且要强化实施过程的沟通,各科室在业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能够及时向上反馈,领导班子的对策指导要能够及时传递到个科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作方向不发生偏离。
2.制定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绩效应急预案
近年来,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当地质灾害发生时,应急调查和处置已经成为地质类事业单位必须承担的工作任务。但是由于这些地质灾害难以准确预测,给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有序实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和影响,甚至较大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和处置会严重影响地质类事业单位的计划内的业务工作进度。因此,必须在绩效管理中制定特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要能够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及时根据地质灾害的性质、烈度等调整年度绩效实施方案和绩效目标,尤其是突出社会服务性指标的地位和作用,不让突发地质灾害成为地质类事业单位的负担,而成为凸显地质类事业公益功能的契机,让各科室和业务骨干心无旁骛地参与到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
四、重塑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机制
1.建立结果反馈制度
考核结果的应用既是一次绩效管理过程的完成,同时也是下一个绩效管理过程的开始。不重视考核结果的应用是地质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造成其绩效管理成效不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制度,必须首先构建绩效反馈机制。从反馈的方式来说,绩效反馈有两种基本方式:书面反馈和面谈反馈。在书面反馈方面,地质类事业单位要根据绩效管理方案和考核结果,制定单位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白皮书,其中详细阐述本单位绩效目标、实施过程、考核方法、考核结果,并进行绩效分析,为绩效奖惩和绩效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将此文档下发至所有人员,让单位所有人员都了解绩效管理实施过程和存在的问题,使他们相信绩效管理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提高所有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所有人员能够自觉的改进工作绩效。作为绩效反馈的最终结果就是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反馈绩效管理实施情况,兑现绩效奖惩,目的都在于提高绩效管理的成效。因此,必须在绩效反馈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先由个人制定个人绩效改进计划,然后制定科室绩效改进计划,最后形成单位整体绩效改进计划,这一过程需要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进行,才能最终确定单位的绩效改进计划体系,并将其作为下一年度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