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育经济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经济是以发展体育事业为根本目的的,体育经济学是围绕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等体育实践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人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以及人的思想、习惯对体育市场、体育消费的影响等等;体育资金的有效利用、体育行业的投资与收益等。提高各种投资在体育实践中的收益,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我国的体育经济学研究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以取得了部分成绩。第一,随着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拓展和大部分体育经济研究者的付出,我国体育经济研究收获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包括体育经济学相关专著的发表,体育经济学相关学刊的发展等。第二,体育经济学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的成熟和完善,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第三,高校对于社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的促进了体育业的发展。当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社会在发展、体育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不断的扩展,只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1.2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在体育经济学发展前,我国的体育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无足轻重。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观赏等的兴趣日益浓厚,形成了迅速膨胀的消费市场,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拓展了第三产业的领域,,使社会产业布局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体育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发展,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体育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了社会就业的实现。并促进了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了全民身心的健康水平,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体育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2.1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到今天已取得部分成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发的深入,当前的体育经济学研究已不能满足体育行业发展对经济理论的需求,体育经济理论亦不能科学的、全面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第一,目前体育经济学研究的重心仍停留在以经济学理论分析、解决体育行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对于体育经济理论体育的构建研究不足。第二,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概括较为成熟,对于实践概括的加工、提炼、升华不够深入,体育经济学理论对于体育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导力不足。第三,对于国外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成功过于极端。要么全盘否定,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理论到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要么盲目借鉴,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真实情况考虑的不足。但不论那种情况都不利于我国体育竞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第四,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属性定位仍有一些分歧,导致了理论研究的滞后和盲目。一部分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特点,应为经济学属性;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应为体育学属性;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像这类的分歧影响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并制约了体育经济学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
2.2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趋向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增长的物质财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鉴定的基础,更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消费。体育经济实践的发展丰富了体育经济学理论,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快速发展。同时,体育经济作物社会经济的一部分,与整体经济有着情丝万缕的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化促使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日趋复杂化,这就要求研究者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拓展体育经济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实践出发提高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水平。并能注意体育业发展中大众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市场等因素,将其作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研究。此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的体育经济已逐渐的与国际接轨,受国际一些思想、理论的影响,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以促进其对体育实践活动更广范围的指导作用的实现。
2.3体育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
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换而言之经济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反之,体育也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我们一定要看到经济与体育的内在联系,理解二者的重叠性、互交性,避免片面的属性争执。对于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联系我国的基本国情,以体育经济实践为基础,科学的、事实求是的进行概况、分析、研究,并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客观的、理性的借鉴其他理论成果,结合实践对相关理论进行融合、加工,以形成适应我国体育业发展的体育理论体系。在体育经济发展中,“人”是发展的核心理论,对于人力资本论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一,人力资本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虽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并不能因此排除一切“异己”,应结合我国国情、制度以及现状,科学的、理性的对该领域较成熟的理论加以引入、吸收和利用。第二,人力投资在体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例如,对体育教育、体育保健等进行投资,提高人在体育技能、体育保健知识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使人获得了一定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这一过程就是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在我国体育经济实践中真实的存在过程,因此不可忽视。产业组织论是产业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体育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拓展了第三参与,对相关的第二产业也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因此体育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中需重视对产业组织论的研究,使这一理论能更好的指导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业的繁荣。体育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等知识产权都属于体育业无形资产,此外,体育业的无形产权还包括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特许经营权等,这些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和体育业发展的良好秩序,是客观存在于体育行业的财富。因此,对于无形资产论的研究对于体育经济学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无形资产形成中,“人”投入了相应的资金、智慧等成本,促进了体育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体育业的经济效益。此外,体育业的无形资产可用货币竞相计量,属于可交易商品。同时又具有产业经济效益、供给的有限性等特点,利用无形资产论对其进行研究,并结合体育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利用,对于促进体育业发展极为重要。总之,体育经济的核心理论是以体育经济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经济学的各种理论,对体育经济发展过程的各种现象、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发现和提炼体育业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以理论为基础更好的促进体育经济的发展。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定位
3.1体育经济学定位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科学的定位体育经济学对于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效率、效果极为关键。在体育经济学研究定位中,主要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实践是一切理论发展的基础,在体育经济学研究中,必须重视现实中的体育经济现象和体育实践,通过对体育领域各种现象、实践的总结、思考、分析获得更高层次的体育经济发展规律,从而利用体育经济的相关问题解决体育利于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及经济现象,促进体育业的发展。其次,重视“人”的因素对体育经济现象的影响,通过对人的活动、意向、需求等的研究深入挖掘体育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需求等变化规律,以促进体育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再次,理清体育经济发展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体育实践中各种因素的相互渗透、影响等,通过研究分析提炼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规律,用以更好的指导体育业的发展。
3.2体育经济学科学定位的思考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西方主流经济学说一直将功利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而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功利主义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势必会直接影响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性和局限性。经济学家罗尔斯指出了功利主义的三个错误:没有认真考虑社会如何分配利益和福利,没有认真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没有考虑欲望满足方面的特性。熊彼特进一步指出,功利主义的假设对于解释经济史,解释经济的推动力,解释涉及实施动机的问题都毫无价值,它只对福利经济学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且,在最狭义的经济领域里,功利主义的假设是多余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形成对功利主义的科学认识,能使学生从辩证法的高度认清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优势和先天不足。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西方经济学及其政策导向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说,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其理论假设和核心主张方面都体现出了非常鲜明的价值取向。理论的中心思想指出:以私有制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市场社会是人类自然的状态,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这样的社会将通过看不见的手走向繁荣;资本主义从来就存在;人类历史是市场逐步自由化的过程,社会唯一需要的是消除国家束缚和干预。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客观地研究和分析当代西方经济学及其政策导向中的价值取向,是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建树及其应用价值的必然要求。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经济伦理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即认为自利是最基础的人性。这一假设是经济分析的逻辑起点,具有分析工具的价值,但不具有人生目的和理想人格的价值。作为经济学者,一方面,在研究动机上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追逐私利的“经济人”,而应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具有高尚的道德信仰和人格追求的人;另一方面,在经济研究中不能脱离正确的伦理价值观的引导,应利用伦理常识将经济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应用。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加强经济伦理教育,无论是对增强学生以正确的经济伦理立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还是对提升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抱负,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进行伦理教育的方法探讨
二、在科学发展中深入体育经济机制发展建设的建议
1.促进体育产业的职业规划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体育职业化的规定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体育产业中必须具有企业的法人资格,推动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提倡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当今素质教育更加强调综合应用能力,提倡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在这些教育模式下,与其他的产业是一样的,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不断的提高技术水平,不断的规划体育经济的发展。同时分层次的教学要求有利于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对于目前我国大虚体育教学主要定位在体育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将体育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同时体育产业的职业化规定的进程,必须真正的面向市场,改变政府部分过去的被动的局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
2.加强体育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我们提高体育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良性的体育产业,不断的发展良性体育产业,提高体育水平和自身的综合能力,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主动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在学习健身操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这样可使学生从心理上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改变传统体育经济的人才培养的观念,要扩充体育知识和体育教育内容,培养出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教育活动,增加对体育经济学习的兴趣。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实践人才,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也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里面既有竞争,同时又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着各种的成功和失败,同时在学校群体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社会问题。在体育经济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建设一支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的的经济型符合人才。
3.增加体育经济的法律保障和政府扶持力度
在社会生活中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上也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在社会中生存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增加体育经济发展中的法律保护,对体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更具体育经济的实际出发,满足体育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长期发展法律效益,促进体育经济更好的发展。对于体育经济政府还要不断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的研究,改变传统的体育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对以往的体育设计进行改进,增加政府的扶持力度,拓展体育事业的渠道。同时也要尽快确定体育的投资法规,不断的确定体育投资中的利益,要实现体育水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的将体育事业产业化,更好的激活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的提高体育事业的发展。
4.增加科学发展中体育经济机制的应用
在科学发展中,体育经济应该协同体育共同开展好体育经济发展,给体育经济学习者参与社交和自我锻炼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生存性教育和适应性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很难完成的,适应能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或者在校外环境中更好地去完成。我们只有提高科学发展的宣传才能带动体育的发展,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之后我们应该大力的宣传体育经济机制,增加人们对体育经济教学的重视。
一、经济伦理学的含义
站在不同的学科的立场上,对于经济伦理学的概念自然有不同的认识,然而即便是同一学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存在分歧。
从研究对象上看:第一,经济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是一种道德价值体系,而这个价值体系是基于经济运行存在的,即使道德调节有时能够超越市场或者能够独立与政府而存在,但经济体制、经济规律、产权制度对伦理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张维迎教授说从产权制度上可以找到许多道德问题的答案。
第二,管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即管理伦理学认为经济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管理领域中的行为规范和经济管理活动。管理学的学者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在工商领域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商学院和工商管理学院开设了课程。学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对商业行为进行管理。管理学侧重于关注经济伦理学中的企业伦理问题,而且大部分管理学教科书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管理伦理”另辟了专章进行分析。
第三,伦理学眼中的经济伦理学。伦理学界对经济伦理学的关注最早、也最多,能够支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有:一、经济伦理学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经济伦理学侧重于研究经济行为、经济决策、经济政策的伦理合理性,以及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伦理规范。而狭义的经济伦理学指的是企业伦理学,即侧重于研究企业的管理。 二、经济价值与伦理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基本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伦理学与经济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重叠点和结合点,由此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和原则。这是研究员陆晓禾在分析经济伦理学的特征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论。三、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活动中需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而经济伦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人们在协调利益时所要遵循的道德规范的问题。由这点看来,经济伦理学这门学科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明白一些行为的价值取向。
二、经济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经济伦理学是一种应用伦理学,主要研究一些运用在经济制度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是国外学者拉斯科茨的观点。许多学者从这个意义上认定了经济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学科性质。陆小禾研究员也发表观点说明经济伦理学应是一种应用伦理学,它作为一般伦理学而存在。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是实践伦理学,但是它又不完全属于应用伦理学。夏伟东教授认为伦理学应分为实践伦理学和理论伦理学。实践伦理学主要是应用伦理学,其本质上研究的是道德特殊,而理论伦理学更倾向于道德哲学层面,研究的是道德一般。按照伦理学自身的学科分层,经济伦理学应归属于实践伦理学,它是道德哲学在经济实践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反应的是经济领域中具体的道德问题。然而经济伦理学无疑带有一种经济哲学的色彩,所以把它笼统的归属于实践伦理学范畴这是不贴切的,它应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伦理学既具有实践性也具有理论性,因此,它能够将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使人们经济活动的目标和行为达成一致,揭示人类经济活动中伦理情感的基本规律。
三、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成熟,要看它是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我国的经济伦理学基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定位,其研究方法也大有不同。
其一,规范为主、理论为辅。陈泽环研究员认为规范性的经济伦理学是经济伦理学的主体,因此在规范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描述,这是研究经济伦理学常用的传统方法。
其二,根据经济活动本身研究经济伦理。这要求我们结合经济方法论再加上西方经济方法论的积极因素。
其三,经济学大家通常采用纯理论分析与数字手段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伦理。以数字手段研究经济活动中的问题能够使得到的观点更具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这个方法在韦森先生的《经济学与伦理学》中可以见到。
结语
二信息技术辅助健康教育,化抽象为直观,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虽然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户外活动占绝大多数,学生也十分喜欢,但室内健康教育专题也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室已安装了液晶电视、多媒体教学平台,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实物投影仪、电脑、录音机等现代教育技术和传媒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打破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单一的教学模式,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把应学的健康知识演化成了丰富、形象、生动、逼真的立体世界,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如在四年级健康教育“保护鼻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变成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生动形象内容,将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针对性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并通过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从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鼻子,了解鼻子、鼻黏膜的作用;教会学生保护鼻子的正确方法,养成正确用鼻、护鼻的好习惯,达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丰富和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识。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成形象生动的生活知识,使学生易学易懂,教学效果明显。
三信息技术运用于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应深思的问题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人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从狭义上看,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句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与本词关联的前后词语,或与本句关联的前后语句等。[1] “情景语境”即语句所处的文本大环境。文言文阅读对中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块硬骨头,很多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甚至畏惧文言文。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和词义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文言文阅读解题缺乏语境观指导,只是机械地解题而不注重语境分析,导致学生面对文言文阅读题无从下手。教师应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做到因“境”解词、因“境”断句、因“境”悟文、因“境”翻译。
一、因“境”解词
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广,且词义不定项,词义会随着活用、引申等现象而发生改变,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相对于众多的文言实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而、其、何、乎、乃、且、若、所、焉、也、以、则、者、之”。基于语境学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建模,可帮助学生因“境”解词。
1.虚词作为连词使用
虚词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转折”“因果”“并列”“假设”等关系,可翻译为“却”“因而”“并且”“如果”等。常见的可作为连词的虚词有“而”“其”“且”“然”“以”“则”等。
2.虚词作为实词使用
一些虚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实词存在。如“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中的“然”作为形容词,表“正确的,对的”。
3.虚词作为语助词、语气词使用
虚词作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起到调节的作用,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作为语气词,常表疑、揣测、感叹、祈使等语气。
4.虚词作为介词使用
虚词作为介词,表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表示“时间”“对象”“处所”“目的”等,可翻译为“在”“对”“为了”。常见的可作为介词的虚词有“乎”“为”“以”“因”“于”等。
5.虚词作为兼词使用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字。虚词中常见的可作为兼词使用的有“诸”“焉”“曷”“盍”等。
6.虚词作为固定结构使用
常见的虚词组合作为固定结构使用的有“其…其…”“有以”“无以”等,可翻译为“是…还是…”“有用来…”“没有用来…”。
【策略操作】(2016年天津卷)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
A.焉乃于者 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 D.焉其于也
【参考答案】C
【策略解说】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六类虚词用法的分类解题。“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中“乎”用于句末,表揣测语气,译为“吧”;“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是李台州在司马家人劝说下才边哭边勉强吃点东西,结合情景语境,可知“乃”连接前后句子,表承接关系,译为“才”;“宗质负其母以归”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可不译;“予一见不敢再也”,“也”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是作者叙述自己见李台州时的情形。
二、因“境”断句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传统句读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当属上而属下等。要正确断句,就要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分析文句、文段的习惯,做到因“境”断句。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抓标志性词语
(1)出现“曰”“云”等对话性标志的词语时,结合情景语境判断其是否要展开对话,如果是,则此处应用冒号和引号断句。
(2)根据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可判断标点位置。如“者…也”结构的判断句,可在“也”后断开;“动词+于(见、为)+主动者”结构的被动句,可在“主动者”之后断开等。
(3)根据虚词的用法,判断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如“夫、且夫”作为句首发语词时,可判断此处是句子开头;“矣”、“焉”作为句末语气词时,可判断此处为句子结尾等。
2.确保标点前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情景语境
语段句子间本来就有着紧密的语义关系:或按逻辑、事理顺序论述、说明;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记叙等。因此,在使用标点符号断句时,一定要使断句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文章语境和行文逻辑,并且要语义准确、字句通顺。
3.要符合作者的意愿和常理
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比较久远,当时的人物称谓、官位、地名、表达方式等都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借助注释,可以在断句时避免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策略操作】(2016年全国卷)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C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策略解说】此题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三点注意事项,使用排除法解决。先把选项代入文中,结合本文的情景语境,可推测出它的大意,即赞美曾公亮的政治才能。据此,可排除C、D。“移书诘盗”为动词词组,表“文书,稽查盗贼”,中间不可断开;“报”相当于“曰”,下面是上报的内容,所以在“报”后要断句;“殆”译为“大概”,引出一句话;“之”“然”是代词,分别断开。
三、因“境”悟文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省高考卷多将两者合为一题考查,要求考生不仅要排除大体正确中夹杂错误的选项,而且要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结合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到因“境”悟文。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按选项找到切入点
首先应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倾向有个总体把握,形成“整体文意”。[2]如常考的人物传记类文章,要弄清作者记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选项中的切入点对选文内容要点进行比照、分析和概括。
2.对照内容要点,比较选项与文意之间的偏差
基于语境进行文意辨析,在上下文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实词词义误用、虚词连接的语义关系或句间语义关系的曲解等;情景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在遇到此类题型时,要根据选项内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阅读区间,在“整体文意”的指导下,比较选项与原文,找出偏差。
3.着眼全文,总结概括文章思想
在语境中根据命题指向,明确重点词义、句义以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确认语境重要信息,从而揭示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策略操作】(2016年江苏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举考试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参考答案】D
【策略解说】四个选项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一段的上半部分、第一段的下半部分、第二段、最后一段。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的表述是“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勒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而选项的表述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结合情景语境,看出其曲解了原文文意,属“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四、因“境”翻译
很多考生在翻译中能做到将实词、虚词字字落实,特殊句式有所体现,但翻译出来的句子还是别扭。究其根本,是考生没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做到因“境”翻译。一般来说,“上下文语境”可以定位字词的翻译,调整特殊句式。“情景语境”则可为翻译规定一个大致方向,使翻译不跑偏。
【策略操作】(2016年北京卷)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举国而归齐矣
【参考答案】①楚国的老百姓就放弃了他们的耕作而捕猎鹿。
②(衡山国君)内心估量自己没有足够的兵器来应对两大橙耍就奉送国土,归顺了齐国。
【策略解说】①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桓公派人出重金急求楚国的生鹿,楚王便下令让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于是楚国的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猎鹿。句中的“释”、“畋”为动词,译为“放弃”“猎捕”,需重点翻译。“即”“而”连接这两个动作表承接关系。②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国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衡山国百姓放弃农业,铸造兵器,结果衡山国被鲁、齐两国占领,衡山国君自量无法抗衡齐鲁两国,便举国归齐。了解了情景语境,便知本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衡山国君”,句中“量”“应”为动词,译为“估量”“应对”,要重点翻译。由此可见,“情景语境”起到定向作用,沿着基本方向,结合“上下文语境”便可定位推敲出其具体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对我国中学生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低估的,而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死角”,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偏见,就要求教师以文本为依托,找出文言文常考题型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错路。
注释: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20-01
进入21世纪以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民族文化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提高人民群众普遍素质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文化建设在教育、社会、情感等领域的功能不断显现出来。校内文化的建设能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它在高校是非常重要的。
一、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互动
高校体育竞技的主体是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和思维方式都成为高校校内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之一,因而这一群体最容易变革生活方式,更新已有观念,形成独特的、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类型。以高校体育竞技为载体,从大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可营造受大学生认可的真正的校内文化。所以说在大学生心里层面上,高校体育竞技在校内文化建设加强互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
校内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教育的首要途径,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校内育人环境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体育竞技是校内文化中显校内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氛围的育人功能是在耳熏目染之中通过潜移默化而感染学生,犹如“三月春雨无声润物”,不同于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功能,更不是使用强制性灌鸭式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所以要在学校内创造一种有效点体育竞技的文化氛围,去熏陶、感染广大师生,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信念、习惯、觉悟并接受教育,从而带上有中国特色的校内文化烙印。同时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可以避免因单纯教育而引起的逆反式心理,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借助精神校内精神纽带团结和吸引校内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在内地所有成员,在高校体育竞技中体现、培育校内精神,进而把所有成员紧密地与体育竞技精神联系在一起,激发和唤起每个人对形成学校优良育人环境的真挚感情。在这种追求和共识下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竞技的任何离心情绪,形成校内所有成员对体育竞技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体育竞技增强校内内广大师生的凝聚力。
二、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行为和物质层面上的互动
往往会因为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活动,一所高校也而更加著名甚至被大家所熟知,可见,竞技体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团体的正面形象。通过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和运动队,有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如美国的所谓常青藤学校)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学校把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看作是向学生以及教师员工提供一种可供观赏和参与的文化娱乐途径,高校校间体育竞技已被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之中,发达国家高校校间体育竞技活动之所以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学校也把校间体育竞技当作吸引学生与资助,提高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发达国家各高校均设置了大量的综合性的校间体育竞技项目,学校对竞技运动训练的管理、组织与控制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关体育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的发展,也自然促进了对竞技与训练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发达国家高校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的这些成功经验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
校内环境与体育场馆和谐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体育场馆在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开始得到了认真对待。对于资金不太充裕的一般高校来说,建立一座体育场馆常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会倍受校内各方关注。一旦着手设计和兴建,一般是希望体育场馆壮观雄伟,能够成为标志性建筑甚至校内的一处重要景观。这种要求和希望大家完全可以理解,但为了与以生动活泼主要风格的大学校园环境取得和谐,体育馆设计很难一味追求壮观,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形象必须按照简练、质朴、粗犷有力的风格来进行设计,要体现青年学子精神焕发、蓬勃向上的气息,才能富有健康之美和青春活力,而不能一味以花俏的设计造型、建筑符号装和饰矫揉造的风格作来哗众取宠,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生率真、质朴的个性。
高校的体育竞技对校内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体育竞技的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作用、辐射作用和榜样作用上。因为学生运动员是高校校内体育竞技的主要参与者,这些主要参与者代表着高校的体育竞技功能,散发、传递具着高校体育竞技的精神,他们通过与大学校园内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交往,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影响着别人的健美观,带动着更多的人群来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引起大家的体育兴趣,鼓励着体育锻炼在大学内进行,从而对周围环境在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至今天,在少数地区和少数高校,体育竞技和大学校内文化建设不被重视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实际上,这种现象对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成效和状况,直接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一个大学的办学方针,关系着学校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能否得以真正的实现。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如果忽视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就难以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等于主动丢掉了最重要的育人阵地之一。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高度出发,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互动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二者的互动、建设列入院校的重要工作议程,列入院校改革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语境;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8-01
通常语言环境包括外部环境的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政治历史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所要学习的语言的语义信息、体系、形成、发展等因素。这二者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目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英语语境的缺失问题,这会使得英语教学的效率降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一、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语境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语境,才能加快语言学习的进程和牢固性。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语言的载体是象形文字,而英语语言的载体是拼音文字,它们的形成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了其产生时候的语言环境。如果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就难免会受到汉语思维的影响,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英语的教学也会带有一定程度上的汉语习惯和思维模式,教学的结果就不是非常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的不同,给语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矛盾。这时候往往需要进行语言的转换,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对方的语言环境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语言符号来进行学习与讲授,还可以通过创设语言环境的方式达到交流的目的,将英语环境移植到汉语的语境中来,移植的结果可能和英语母语语境中的环境有所出入,但不会影响正常的沟通。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语言环境,我们不能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移植英语从而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我国香港地区把英语作为工作时候的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英语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这种语言环境的缺失更为严重,英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被使用之外,很少运用到生活当中,只有在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形成了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实局面。
二、针对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问题的处理对策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中学英语教学中语境缺失的问题:
首先要不断增加中外交流的机会,逐渐形成英语学习的推动力,例如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鼓励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交往活动,拓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在公共的场合下使用英语来进行相关的交流,为英语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其次要借助互联网和多媒体软件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虽然这不是一个现实的语言环境,却对英语的教学与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英语电子课件的制作是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英语知识,还可以利用它来提高对纯正英语发音的模仿水平,不断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其本身也是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现代语言沟通的平台。
第三要把握好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克拉申的二语习得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要在自然语境中来进行的,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在为了获取信息进行的无意识的学习具有无意识的性质,反而会对语言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言学习的过程更加重视对语言规律的学习和记忆,克拉申认为语言交际能力的获得只能依靠在自然环境中的语言的习得。目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仍然此使用的是学习的方式,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做题能力,却学成的了哑巴英语,既不会用英语进行交流,也不会用英语写文章,说到底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但是不难发现,在中学高级英语的教学中也不是完全忽视习得的作用,例如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就是一种语言习得的体现。
第四要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不能只注重语言本身的学习。每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掌握了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许多的语言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达到更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记录人类社会的抽象表达方式,是一种进行日常沟通的交流工具。对每一种语言的知识背景都做有了解了相关文化因素,才能更准确的表达交流的意思,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的加强中学高级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其素质的培养。师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中学高级英语教学阶段的教师的英语能力很多都是靠后天的学习的来的,并不是长期受到英语语言环境的熏陶中习得的,所以教师自身与使用英语的人的交流机会就非常少,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英语技能的获得也都是通过书本,这就脱离了语言环境,所以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就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其所教授的课程的纯正性就缺乏有力的根据。
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中学高级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语言环境的缺乏,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不断改善者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创造出更有利的教学环境,同时还可以考虑在将英语语言服务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建设,集中优势资源扩大外语的种类,转变国人对待英语的传统观念,逐渐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手段,而不是考试晋升的工具,摆正心态,就能处理好英语的语言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莉.中式英语与英语语言环境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9(30)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环境科学是一门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资源技术科学以及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人口统计学、资源管理保护科学等等。本文就环境科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简单的总结、分析和讨论,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晰、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环境科学,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环境科学的概述
1、 环境科学的定义
所谓环境科学,主要指的是包含了生物、化学、物理三个部分的以研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类学科。它能够用定量、综合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来进行环境系统的研究。对环境科学的研究大部分都涉及到人类的活动,法律、经济、人伦等社会学知识也常常应用在其中,因此,环境科学也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以及它同环境演化之间互相作用关系,寻求人类与环境持续发展、协同演化的方法和途径的学科。
2、 环境科学的学科构成
环境科学主要是由以下几类学科构成的,即
1)大气科学。主要以研究地球大气层以及它同其他系统之间关系为主。
2)生态科学。主要是通过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研究生态系统。
3)环境化学。主要是研究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涉及到化学领域的环境问题。
4)地球科学。主要研究土壤环境学、环境地质学、地壳进化以及火山现象等等。
3、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评价、环境背景值、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容量、环境质量监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源监测、清洁生产与污染预防、环境规划以及环境政策、标准等的制定。
二、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其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1、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
所谓“共生”,主要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生物在其生理上的相互依存度能够达到平衡的状态。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的真菌学家Antonde Bary最早提出来的,并被人们引申到各个学科当中。环境科学中的“共生”,主要指的是人类发展同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发展之间能够相互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人与环境共生理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其目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和谐发展。人类在研究自然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到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生,且最终以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其前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人类在进行发展规划时,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利益,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的考虑。必须要对人类发展规划对自然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是否造成改变,是否会对环境容量造成突破,是否会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等情况进行慎重的审视。当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就必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反作用结果。
2、 环境系统性理论
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包括着诸多的子系统,它们虽然级别不同,但都具有着相同的原理和性质,这一理论就是环境系统性理论。
环境系统性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
1)环境系统的多样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为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以及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
物质组成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非生物和生物构成的。非生物主要包括水体、大气、岩石、土壤等各种各样的天然物质以及人工合成的物质等等;生物主要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等。
环境结构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的河谷、高山、平原、盆地等各种地貌结构;草原、森林、荒漠等各种生物结构以及乡村、城市、郊区等各种人居结构等。
环境功能上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生态系统随结构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
2)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能够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当其中一种要素发生变化时,就可能引起其他的要素甚至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环境系统主要分为四个圈层,即大气圈层、土壤圈层、水体圈层和生物圈层。这四个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圈层出现变化,都会对其他圈层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
3)环境系统的动态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性质改变。例如,在城市工业化当中,某一地区的最初工业化水平会较低,所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数量也较少,并且通常是以生活污水为主。但随着该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排放量会不断增加,生活的污水排放量也会不断加大,其该地区的水体环境质量就会出现恶化,当污染物的排放数量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就会出现质变。
4)环境系统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主要指的是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中不停的获取有用能量和物质,同时,又不停地将其生产生活中的多余能量和废弃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3、 环境容量理论
环境问题的产生大多是因为人类社会活动改变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状态突破了自然环境的容量所导致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决定了环境容量的大小,结构组成越复杂,其容量就越大。
自然环境容量的主要特点三个方面,即可调控性、变化性和有限性。
1)环境容量的可调控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人类能够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外部条件、内部结构、内部功能、变化规律等基础上,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些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对整个自然环境容量进行调控,从而让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转变能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2)环境容量的变化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是定值,随着空间和时间的改变,会对环境容量造成影响,进而使其发生变化。
3)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这一特点主要是指任何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容量都有一定的限度,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在这个范围之中时,其自然环境能够同人类和谐发展,当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干扰超出了这个范围时,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质量就会发生改变。这也是我们进行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环境立法等的基础理论。
结语:
总之,环境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危害情况,根据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以及环境系统的运动变化规律,可以将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概括为四大方面,即人与环境共生理论、环境系统性理论、环境容量理论以及熵理论。环境科学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并严格遵守基本理论,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环境科学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永銮,曹军建.中国环境科学理论研究及发展[J].环境科学,2011(04)
[2] 赵锡斌.企业环境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
查字典为您编辑了“经济学理论关于人民币升贬值问题的思考”
经济学理论关于人民币升贬值问题的思考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关于人民币升贬值问题的思考”,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法律专业人才,大大促进了律师队伍的发展,明显改变了政法干部队伍的素质。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仍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法律职业的行政化,大众化,地方化和泛政治化倾向,导致法律职业难以形成专门化分工,也使得法律从业人员难以走向职业化发展道路”,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
一、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整体上,法学的教育教学跟社会 够全面实践和社会需求脱节
1.“填鸭式”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无法形成独立的思辨能力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尽管这种方式在让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领会法律思想方面有优势,但是却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的情况。 2.课程调整不够科学,教育内容不 学习法律,要将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既要将基础理论学习扎实,又要结合时展及时更新法律知识体系,更要注重对文史哲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在实战中运用法律的能力,但现实教育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法学院校不重视基础知识,而是以国家的立法为指挥棒开设相应课程;有的教师却固步自封,照本宣科,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还有很多的法学院校不重视文史哲的课程开设,根本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二)法学专业快速扩张导致质量下降,社会各方面因素导致人才需求严重不足
1. 法学教育的快速扩张导致法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性下降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09年,我国设法学院(系)的普通高等院校从两所增加到目前的六百多所,增长了三百多倍,而毕业的学生更是成几何数量级增长。但量的急剧扩大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法学教育教学设施不完善,导致法学的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学生水平整体不高,法学文凭的含金量也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办学单位,根本不顾及自己师资水平和基础设施薄弱之现状,为商业化目的开办法学教育,严重损害了法学教育的声誉。 2. 法律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法治观念并没深入人心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现在中国的法律界有一个怪现象,即非法学专业的人才占据了本来应属于法律毕业生的岗位,但法学毕业生却很难直接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同时,法律并没有实实在在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观念并没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一种至高无上的理念。中国目前缺少法律信仰也是法科类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传统的法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现状,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
我国传统法学的教育现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法律基本概念、构成要件及社会功能等法学理论。学生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但很少发问。教科书成为了法学著作的主流,很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考试考试题目仅包括概念分析、简答、论述、等老套路题型,很少有案例。老师评卷打分中,重视考勤,尽量控制不及格率。 这种教学与评价方法,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及考前突击的学习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只要听课笔记做得好,就能通过平时的考试,甚至还能凭此考上研究生,继续深造。这样一种法学教育,也就使“学完国际私法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不会办涉外民商事案件”成为一种常态。
(四)职业化门槛过低,法律职业化受到阻碍
目前,我国法学的第一学位可以是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位(本科、硕士或博士),司法考试也不需要必须是法学专业。一个人可以从任何阶段进入法学教育,整个行业门槛变得很低,而且不同的阶段都向外开放。这样的教育制度设计使得法律职业化受到阻碍,很难建立法律的职业化队伍,很难形成职业化的共同体。现在很多学校,法学专业的就业很不好,由于就业压力、不少法学院毕业生流向非法律职业。
二、针对我国目前法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法律能力
1.法学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能力。要灵活地运用法律方法,更要培养学生具有高贵的法律品格。要改变过去注重培养法学人才的倾向,将培养大量的具有法律实务知识的人才作为其法学教育的目标。 2.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必须改革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建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法学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课程,有意识地探索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定期组织学生到法院、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参与司法实践,聘请有丰富的理论功底和审判实践经验的资深法官担任兼职教师,开设实践性强的法律案例评析讲座。
3.高度重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法学教育的真谛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和使用法律。法学教育者要教会学生分析、查证事实的能力,训练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中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各种人物和机构打交道的能力,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提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将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有机的结合,为学生的前途和出路考虑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日益脱节。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学校的法学教育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学完教学计划中的所有课程并考试合格;另一方面,学生为了能通过司法考试,奔波于各种司法考试辅导班中,按照培训班老师的要求,埋头攻克司法考试中的重点难点,训练自己的司考应试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我们的法学教育,同时进行司法考试改革。我们加大法律专业的实践教育,使大学的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法学教育为未来法律职业人积累法学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司法考试消化并检测法学教育的成果。最终,使学生既掌握了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又通过得了司法考试,为自己走向法律职业化道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将法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of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in Economics
Based on Babanski Optimization Theory
WANG Jie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econom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more comm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Babanski process optimization theory, a large classroom of economics problems, causes and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Key wordseconomics; larg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大课堂教学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对于经济学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来说尤其如此。通过对经济学课程大课堂教学和小班授课的对比可以发现:同样的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大课堂的教学效果明显逊于小班授课。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理性人。理性人的特点是追求自身行为的最优化,即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回报。作为讲授经济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实践理性人的做法,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本文将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原则的基础上探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策略。
1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简介
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是指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的选择出一种在教师和学生付出合理的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能够尽可能最有效率的完成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需遵循两个基本准则:(1)每一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优、良或者及格);(2)教学过程的参加者(即教师和学生)只应付出必需的最少精力来使教学过程最优化。
据此,借鉴经济学中的求解最优化的方法,可以列出一个抽象的方程组来表达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
在(2)给定的情况下,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力求使得方程(1)达到最大值。
另外,巴班斯基还提出实际运用教学过程原则时需要具备四个前提:(1)教师必须整体把握教学的基本目的或任务,同时突出主导性任务;(2)教师应当根据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连贯性以及可接受性原则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3)为了保证有效的教学,教师需要激励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初步的学习动机;(4)最后,教师应依靠教学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和直观性等原则着手选择教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
2 经济学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经济学大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教学过程不仅没有达到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准则,且在同等条件下甚至比小班授课效果要差很多。结合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来看,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2.1 经济学大课堂授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弱
课堂教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然后依据教学目的设计每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因材施教非常重要。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安排经济学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其表现形式,如案例教学等。
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经济学的基本教学目的是一致的,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能借鉴所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情况。但是对不同专业学生而言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有的属于专业基础课,有的属于专业选修课,所以基本教学目的下的具体教学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应当有所差别。
然而,在经济学大课堂教学中,由于同时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并且学生人数众多,有时甚至达到百余人以上,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素质,也很难做到按照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案例来讲解。这样的结果可能造成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损
这表现为:(1)课堂纪律稍差。学生迟到、早退、上课说话、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等发生的频率会高于小班授课。(2)对于教师提问等互动环节,学生的参与率偏低。
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必须要善于指导学生,这既表现为课堂上的直接引导,也表现为课后的间接引导(比如批改作业等)。但每个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范围有限,在大课堂教学中尤其如此,因此更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表现。师生联系相对于小班授课要松散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被忽视的心理,也较容易产生散漫的意识,影响学习的责任感或使命感。
巴班斯基认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两大类――兴趣动机和责任感动机。在大课堂教学中这两者均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因此最终导致教学过程无法实现最优化。
3 提高经济学大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策略
针对上述影响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因,在不增加学生和教师时间和精力负担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经济学大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1 明确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加强学生树立学习经济学的责任感
在第一堂课时向学生灌输学习经济学对学生而言的重要性。大学毕业后学生的去向主要是:(1)就业;(2)国内攻读研究生;(3)出国深造。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报考国内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而言是必修课程,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国家的经济政策也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习经济学有助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国家的经济政策,利用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更好的做出决策。明确了经济学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教学内容设计突出经济学主要的、本质的内容
最优化理论的方法论原理就是突出一切活动的主要环节。对于经济学教学过程而言,就是教学内容必须突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不同专业出于不同目的修习经济学的学生而言,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和研究方法都是必须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此。这样才能在教师和学生付出特定时间和精力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3.3 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实施经济学教学
教师应当考虑根据每堂课的核心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解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一原理时,可以先引入一个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归纳出这一规律。这一案例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口述法(如讲解日常生活中吃多个包子的事例)呈现,也可以是用一段相关视频(如陈佩斯表现的小品《吃面条》)采用直观法展示出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4 灵活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区别对待学生
针对全体学生、班级、小组和个别学生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对教学效率有不同的影响。巴班斯基比较了全班、小组以及个别学生的教学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中的比较效率,见表1。
据此,经济学大课堂教学可以主要采用针对全体学生这一教学形式讲解重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在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配合班级、小组、个人等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课堂上可以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还可以布置课堂练习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经济学原理结合自己的专业独立撰写课程论文,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分析某个小型经济问题并撰写调查报告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大课堂教学集中教学的优势,又可以利用小组、个别的教学形式弥补其不足。
表1
综上,经济学大课堂教学有别于小班授课,可以借鉴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采取相应策略在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编号:PHR201007291――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