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教育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4: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教育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信息教育技术论文

篇1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为了使毕业生特别是师范类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迅速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同时,深化教学改革,实现课程的信息化显得非常重要.现代教育技术除了让学生了解一般的教育信息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育信息的能力,提高其综合信息素质.

1借鉴先进的学习理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大胆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来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建立起符合信息化课堂要求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课改革深化的关键.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改革实践,可以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构建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目前,比较成熟的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模式有三种: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由于学习者的社会背景、认知需求、情绪强度、知识准备、智力智商、构建过程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同一概念的理解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简单判定好与坏,只要这种差异不被人为肆意放大就可存在.因此,建构主义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事物和概念内涵的复杂性,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概念的理解.建构主义还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完成意义建构,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意义建构的方法和策略.

将建构主义的思想应用到教学设计的具体环节和课件开发的具体实践中,通过探索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等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课堂环境.根据课程目标任务的要求,以真实事件或问题为基础,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自主地到现实世界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基于传统媒体、基于多媒体和基于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来解决问题,以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多角度思维方法.

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当今现代教育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教学设计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信息教育媒体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系统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而通过见习、实习与社会调查的方式,了解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现状与实际应用,让学生掌握基于发展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其对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原则.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信息化的优势,配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园网操作技能、计算机基本知识、多媒体CAI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远程教育教学技能等,开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演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学习环境

课程信息化要求把表现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经过重组替代固定化的课程内容,形成学科课程信息资源;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整合多媒体、超文本信息资源及适应知识探究的计算机软件构建学生学习的情境、氛围,帮助师生获得各种体验;通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锤炼运用信息方法的能力,促进信息素养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过程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教育信息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

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建立可以让学生自主体验课程知识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提高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自主性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性学习空间,来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发生.既能体现不同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也能够为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提供示例和帮助.因此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及自测题库等.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认识过程中通过对话与协作可以培养高级认知能力.通过网络环境的设计,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创设一个良好的支撑环境,让不同时空的学习者在该环境中通过协商、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其设计应包括:搭建学习社区,在该社区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对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向指导教师或课程专家进行咨询以获得帮助;提供协作工具,如专题论坛、即时聊天工具等.以构建一个基于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策略的设计,促进新的知识与学生所在专业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的教育技术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立,协助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特别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来达到开放式的数字化教学目的.在同一个教学知识点上,可以建立多个与其整合的不同学科和问题的作业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作业.

开发课件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数字化学习环境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让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譬如开发cAI课件,一方面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学习课件开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选择开发内容到脚本撰写、设计开发,都需要开发者进行反复审视、反复探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潜移默化的植入学生的脑海,这既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学生达到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和传递相关信息,实现教育课题有效解决能力的目标则水到渠成.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深化教学改革

信息化社会出现的信息大爆炸现象,直接导致了人们筛选信息的难度增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有效的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往往面临着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赋予那些杂乱无序的信息以结构和意义,这是需要教师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面临着掌握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等的复杂性和技巧性,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必须以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学会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精确、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协助学生构建一个开放式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框架,培养学生在传统媒体和多媒体网络的不同应用环境中多角度思考、多方式解决问题和自我更新的创造能力的任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教育信息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学生的自我参与程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指导学生创作一些计算机软件作品,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知识创新能力.

篇2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从哪些方面来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认为: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篇3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我国教学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将信息技术介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将它变成自己手中的认知工具,从中收集资料,增强阅历,进而充实自己的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以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已是必然。

1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后的教学结构

1.1 "创设情景"环节

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要求,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把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媒体信息有机集成,将一个真实生动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超文本连接,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设置的情景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所展示画面、场景、情境的主要内容,明确写作目的。例如,在指导六年级《难忘的一次活动》习作时,我播放了本班曾经开展的一次关于科技辩论的中队活动录像,引导学生对照录像观察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感知当时的场景气氛,同时利用Powerpoint软件讲述写作要求,并展示多篇写作范文,分析探讨写作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一改以往的畏难情绪,对本次写作表现出跃跃欲试之状,写作信心溢于言表。

1.2 "收集素材"环节

在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写作网站,学生利用网络这个取之不竭的资源库,根据个人需要浏览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自由选择写作素材,积累丰富的写作语言,触发瞬时的写作灵感。这样的作文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文章内容不再空洞,语言不再贫乏,学生自然得心应手地实现个性创作。例如,在上作文课《今天我当上了小记者》时,课前我提供了中国少年雏鹰网站,建议学生浏览网站中的小记者栏目,学习小记者课堂知识,明确当小记者的要求。课堂上,学生发言踊跃,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由于有了充足的材料准备,因而这次写作成了他们的快乐,积极性很高。

1.3 "创作表达"环节

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相对封闭的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内容呈现、互动交流等强大的功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的界限,利用网络各种通讯工具自由自在地进行交流。例如,在写想象作文《我的理想》时,我建议学生把写作中的困惑发到班级群空间,让大家共同解决。在班级群空间里,不少学生抛掉昔日的羞涩,纷纷畅所欲言。有的学生问:"老师,我的理想是当医生,但我不知道要当好一个医生要具备什么条件?"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时,我看见屏幕上已经跳出了一行字:"你可以在搜狐、百度、谷歌里输入你的问题,答案马上就出来了。"通过这种开放性的交流,我发现许多学生变得活跃起来,班级凝聚力加强了,我与他们的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

1.4 "评议修改"环节

评议修改是前一次作文指导的继续,又是本次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扩展了学生习作评议的时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以更快的速度、让更多的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意见。如本学期,我要求学生把《我熟悉的一个人》一文以软盘或电子邮件的形式上交,也可以保存在班级群空间里,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网上共同阅读,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最后,我有的放矢地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已修改后的习作,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师生共同评议作品的优劣。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交流。

2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整合应注意的要求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亮点。信息技术的运用的确优化了作文教学,但是,我们还要看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既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又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具备以下素质要求。

2.1 教师应该掌握好关于网络的基本知识技能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是时展的新趋势,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的发展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和网络使用技能,才能真正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2 教师应该做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导航角色

网络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庞大资源库,小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还没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十分薄弱。为防止学生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浏览,教师需要提供相关的教学网站,并与家长共同做好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切实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2.3 教师应该调动好网络与生活的教学资源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足不出户就能搜索一切写作资源。现实生活也是写作资源之一,学生不能完全脱离生活谈写作,个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是网络不可替代的。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好网络资源,还要关注生活中的事物,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让作文教学既要现代化,也要生活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整合,优化了教学环境,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整合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篇4

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一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新的发展时代。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将越来越快,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信息社会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学习才能使人们获得在信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人们只有通过贯穿一生的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不断适应从事某项工作岗位和转岗再就业的要求。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很难搭上信息时代的航船。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摇篮.是未来世纪发展竞争的焦点。高等院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图书馆有了许多新的称谓:“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虚拟图书馆(Virtuallibrary)、无墙图书馆(Librarywithoutwalls)、多元媒体图书馆(Medialibrary)、全球图书馆(Globallibrary)、电脑化空间(InterspaceorCyberspace)等等。不管我们怎样称呼未来的图书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信息革命的浪潮把高等院校图书馆推向一个崭新的变革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地位、职能、馆员的角色、服务和管理模式都将面临新时期的挑战。

1新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变化

全球信息革命的进程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改革的先驱是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理论改变了我们对高等院校图书馆地位、作用、价值的传统认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世纪图书馆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化社会赋予高等院校图书馆新的使命,高等院校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

1.1高等院校图书馆将成为高校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中心

古代藏书楼最典型的管理方式就是禁锢藏书近代图书馆的出现是伴随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成为大众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和广泛的教育性.近代图书馆“已不再是藏书的地方,而是教育机关”。而现代图书馆既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条件。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将现代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概括为:①保存人类文化遗产;②开展社会教育;③传递科学情报;④开发智力资源。1981年和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试行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这两个文件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概括为:教育服务职能和情报职能。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使得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1999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大会主题是:图书馆世界文明通道(LibrariesasGatewaystoEnlighte—neWorld),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将超越当今知识信息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作用.而成为获取广泛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通道。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将从“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成为“高校的信息来源和信息中心”。图书馆要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多元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是学术信息中心和提供辅助教学资源的枢纽与知识信息传播媒介。每个高等院校图书馆都将成为全球学术研究信息网络的一个交换站和节点。学生可通过网络远程教学服务系统有效地利用在线图书馆信息资源,教师可在网上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进行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图书馆的工作要将馆藏资源数字化,将文献加工成情报信息,再将情报信息加工为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财富。只有这样高等院校图书馆才能在未来的新世纪中存在和发展。

1.2未来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业务方法和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组织、存储和利用信息是图书馆的业务方法,也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未来世纪中,传统的图书馆方法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带动下有了新的发展。INTERNET把图书馆的文献服务迅速地推向全球化。传统的文献采访工作将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探索,去发现可利用的信息资源。藏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馆藏信息资源和全球网络信息资源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成为一体的信息资源。馆藏分布将不局限于自身的空间,而是将全球网络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实现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虚拟化馆藏模式。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则以数据仓库形式长期存储.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和开发利用。文献分类工作不再是仅仅将文献按照科学体系归类,而更加注重对知识成分进行提炼、加工整理,进行知识信息的创新。用户教育是图书馆事业不变的工作主题,但用户教育再也不是仅局限于辅导读者如何查阅目录,或是提供一般的事项咨询,而是要对用户加强信息意识的教育、培养用户捕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帮助用户把知识化为智慧和财富。概言之,面向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将从收藏借阅文献的服务模式朝着以组织、传递、开发信息资源为核心,实现业务管理高度自动化,信息资源数字化、馆藏特色专业化、信息服务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图书馆的职能不再仅仅是靠提供馆藏的信息服务来实现,更重要的是要组织、传递网络信息资源,要通过馆员的智力劳动.创造出新的知识信息,提供增殖的知识服务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2新时期高等院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职能和教育服务职能

2.1我国教育现代化需要图书馆强化信息传播职能

教育服务职能近代图书馆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教育机关”,教育服务职能是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迫切需求。大学人才密集,是知识、信息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知识、信息需求量最大的地方之一。未来世纪,大学的教学科研人员、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需求将表现为需求量大、多元化、专业化的特点:对知识、信息获取方式要求更快捷、准确、方便。他们不仅仅需要在图书馆能获得信息,还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经过筛选和加工的特需的知识信息。高等院校图书馆要真正成为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要“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其中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利用高技术手段直接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今后的大学生面临的是知识和信息的竞争,谁在知识、信息领域领先,谁就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高等院校图书馆要在素质教育工程中发挥作用。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教育信息化包括: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和运用: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学会利用网上资源;开办现代远程教育,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终身教育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远程教育是把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是构筑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实现网上招生录取、计算机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不断扩大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机会。高等院校图书馆既是远程教育网络上重要的教育科研信息资源,也将成为网络上信息技术教育、继续教育的课堂和就业、文化、娱乐、生活的信息网站。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高等院校图书馆率先成为“无墙图书馆”。

2.2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图书馆教育模式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综合方法。高等院校图书馆同样也通过“三育人”来体现自身的教育服务职能。

(1)信息技能课程教育。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必须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有些科学知识,却是各种专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知识。“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目录学是指引治学途径的入门之学,这话在今天依然十分有道理。文献信息组织、分类、检索、课题调研等是每一个科研教学人员的基本功。可以说,信息处理能力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体现了人才竞争能力。而过去的高等教育忽略了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离校后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较差。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明确了“开展查阅文献方法的师资水平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通过备课、观摩教学等教学研究活动和师资轮训,不断学习、研究信息查询的新技术,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和效果。在未来的世纪,《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对于在校学生、网上的学员以及社会上的信息用户都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方法课程。人们需要学习信息搜索的技能,需要通过课堂、网上自学等方式掌握这个基本技能。高等院校图书馆应肩负起这一任务。

(2)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培训教育。信息社会的信息增长速度快、数量大、更新快、载体形式多样、分散存储,出现了信息超载的现象网络查询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到2000年,我国将有1000所高校建成校园网并与CERNET连通.高校图书馆通过CERNET与1NTERNET实现互连,高校图书馆开辟了电子阅览室,提供了上网查询服务,为网上信息交流创建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但目前高校个人上网普及率还不够高,网络和网上信息资源利用较低。究其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于上网技术较为陌生或不熟练。随着图书馆的高度现代化,一些读者面对高度自动化的图书馆望而生畏。为了今后吸收和处理信息的需要,人人需要上网。因此,图书馆应当为读者提供网络信息搜索技能的培训教育。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掌握上网的基础知识;学会WWW,FTP,E2MAIL,GOPHER等网上漫游的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常用的站点和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站点:熟悉重要的专业数据库及在线图书馆的检索方法等等。近年来,图书馆开办的用户上网技能培训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图书馆馆员对网络资源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检索技巧至关重要,一般的上网技术培训无法替代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搜索技能培训。这种培训以主题讲座方式.学员可选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专题选修。方式灵活效果显著。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图书馆发挥教育服务职能提供了新的手段。

篇5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由于教材里有关技术方面的内容远多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应用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过程中频频接触计算机软硬件,占据了这门课程的绝大多数时间;同时,具有指挥棒作用的信息技术会考中的题目也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软硬件操作的熟练程序,这就很容易让师生片面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学习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这就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真正的教学目标,走进了唯技术论的误区。

  

   误区一 技术学习是教学目标

  

   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与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相比,技术是第二位、浅层次的。可以设想,今天一些优秀的软件,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正如对于编程而言,具体的语言是可选的、多变的、愈来愈强大易用的,而算法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却基本保持不变。这便要求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在这方面有一些反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盗窃网上银行、制造病毒、成为黑客攻击网站等,这些现象如果没有引起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在教学中未能有意识地对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念,难免会产生新的计算机犯罪。例如:有的老师在讲穷举法时,提到可用此算法编写破解密码的程序,立刻有学生问能不能编出破解取款机上密码的程序。可见对信息的理解、评价和正确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比计算机的具体操作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能够经常、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养、道德、法规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信息观。

  

   误区二 计算机是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这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一大误区。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最近,我听了几节信息技术评优课,同是讲Word中的自选图形,一位老师只是把课本内容讲完了事,另一位老师则是用自选图形绘制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各种图形,如物体受力图形等,显然,后一位老师深刻领会了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将这门课的学习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但能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也能联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果计算机老师都能像这位老师这样,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又如VB程序课,一位老师只讲了课本上的几个例子,另一位老师则讲了如何用VB编写一个打印数学上的正弦和余弦函数图形。从课堂气氛和课后效果看,后者明显好于前者。

  

篇6

2远程教育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2.1远程教育的概念

传统教育的方式都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授课,远程教育则是利用网络技术将授课内容传递到其他一处或是多个学生的面前,取代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一般我们将远程教育定义为远程教学、学习的方式都称为远程教育,它可是学校,也可以是社会上的各类教育机构。

2.2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分析

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特点如下:(1)与传统教育所不同,远程教育摈弃了教室里面对面的授课,教育者与学习者在参与远程教育时,两者都分离的。(2)远程教育可以采用网络技术进行实时的双向交流,它与课堂上的交流是有区别的。(3)学生在接受远程教育时可以是多个个体,也可以是单个的个体,在学习时大家都是分离的状态,属于个别教育,学习效率较高。(4)使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接受知识,教学辅助设施较多。

2.3远程教育比传统教育所具备的优势

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比,它所具备的优势更加明显:(1)开放性的优势;它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针对的对象也可以是任何人。(2)灵活多样的方式;使用远程教育进行学习时,可以自行选择,使学习变得主动起来。(3)交换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采用邮箱、通讯工具等网络技术进行及时的交流。(4)知识流通性加强;通过远程教育使得知识流通性更强,可以将最新的知识及时的传递到山区等师资力量较差的地区。(5)知识库容量大且更新及时,远程教育的载体存储量大,可以在里面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且更新及时。

3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间的关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才创造了远程教育,两者相辅相成携手发展,信息技术的存在是远程教育实施过程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远程教育的进步,同时人们获取科学知识更加便利与迅速,反之也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更是为远程教育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三代信息技术为远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函授教育也就是第一代的远程教育,它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当时流行的邮政以及印刷。广播电视教育是典型的二代远程教育,它利用的是电视为媒介为每个人传递学习的信息,可以是声音资料也可以是影响资料,需要注意的是电话、录音、录像等等非广播电视为媒介的教育课程也是第二代的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只是我们最熟知的二代远程教育的代表之一。第三代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既是网络教育,第三代远程教育包含了第一代远程教育与第二代远程教育,它是它们的升级版本,既有印刷材料、录像、录音,还有电视、电话等多媒体设备,还综合了最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说,第三代远程教育集合了当今世界上的最新技术。在现今社会,人们依然认为印刷媒体还是最直接、最方便的学习媒体,并且学习效率也较高,新老媒体没有实质上的交接代替,我们在使用到今天来将,每一代远程教育都有其优势及其使用的范围。

4远程教育采用信息技术后的具体应用及创新研究

4.1信息技术应用到远程教育的意义

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教育机构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或媒介为多个个体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即为远程教育的应用,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外等多个分分散的地点,利用的学习资源也不尽相同。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信息化的远程教育还能更好将知识传递到每个人,对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作用,它对人才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2远程教育在运用信息技术后的特点

4.2.1教材的多样化

采用多媒体设施能够将教学的内容变得多样化、生动化,它可以将知识点更加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例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个词汇软件,这个词汇软件将动词与图片结合起来,比如“chase(追逐)”,首先软件会告诉你正确的英语发音,其次还会给你解读这个单词的意思为“某人后面奔跑(run)”,同时还会给出一张两个小朋友奔跑互相追逐的照片,最后,它还能引申出其它的相关单词来,比如“run(奔跑)”,配备声音与图片的解说,非常的形象生动。利用这样的软件教学,可以将知识变的生动有趣,且知识之间都是存在着互相联系,不再那么枯燥乏味,同时这种媒介措施使得知识互相链接又被我们成为超链,这种多媒体教学成为超媒体教学。

4.2.2资源庞大

网络技术的使用,尤其是Internet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且全面,它能迅速的查询到全世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在这其中寻找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同时也能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给大家。目前网络上的教育资源种类非常多,比如教育网站、电子图书馆、电子书刊杂志、新闻网站等等一系列的资源。

4.2.3个性化教学

人工智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先进,它能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来建立智能导师系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来为学生提供其需要的信息知识。

4.2.4自主化学习

教育学认为必须要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且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鼓励学生自主化学习,这也是信息化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超媒体等已经在开展自主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生活。

4.2.5自动化管理

信息技术也能为远程教育提供计算机的管理教学系统,它主要的内容为学习任务分配、计算机打分与测试以及学习诊断等等方面,最新的技术已经可以自动建立储存学生的学习档案、电子作品等。

4.2.6建立虚拟环境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起虚拟教室、虚拟校园,甚至是虚拟实验会等虚拟环境,但是这带来的也是虚拟教学。

4.3虚拟环境的作用

虚拟环境具体应用到远程教育中具有以下的几点作用:

4.3.1弥补缺陷

远程教学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比如场地、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等存在问题,这也会使得一些必须开设的实验课没有正常进行,导致了教学效果受到一定影响。采用虚拟环境的方法,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学生在家就能进行操作实验,并且可以获得实验结构,与真实的结果相差无几。

4.3.2规避实验风险

虚拟实验可以避免现实实验中的一些潜在危险,比如化学实验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虚拟手术可以避免学生手术操作失误带来心理阴影。

4.3.3没有时间、空间的局限性

在虚拟环境下,学生不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意的筛选,如发电厂,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随意了解每个发电环节,这是现实环境所不能提供的。

4.4虚拟教学的具体应用开展

4.4.1学习知识

虚拟教学在远程教育中体现在两点,首先,它能帮助我们充分的观察到现实中无法了解到的事物变化过程,带给我们更加直观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更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比如,地理教学时,虚拟的极地环境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感受当地的自然景观,可以将地理知识形象的印刻到我们的脑海中。其次,将抽象变为形象、理论变为实际,加深知识的理解。这在物理教学中更加常见,例如加速度的演示,能更直观的观察加速度变化时物体的各项变化。

4.4.2开阔学习思维

虚拟教学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环境,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进行各种假设建立虚拟环境,然后获得不同的结果。在化学学习中,我们虚拟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进行无数次的化学反应,甚至可能获得新的物质。使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4.3虚拟实验

信息技术能够带给我们更加真实虚拟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虚拟的实验室,包括物理、化学以及地理实验室。在虚拟的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随意的做自己想做的实验,并且由于是虚拟环境,我们可以不担心,实验会造成什么破坏。比如,地理实验室中,我们可以模拟火山实验、海啸实验等。

5远程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5.1.1硬件设施

信息技术主要是对数据资源的处理,我们需要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才能将这些信息更加同步的分析、传递。当前,我们国家还存在网速带宽等一些问题,这会对远程教育造成一定的影响。

5.1.2信息重复以及技术实力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教育平台很多,存在信息重复,教育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有些资源是互相抄袭的,还有的课件知识粗糙,审核简单,不能提供真正有用的知识。

5.2处理措施

5.2.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需要国家给予一定的扶持,提高网络带宽,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设施,这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5.2.2推广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且对知识的更新换代也非常快,这也要求我们要更加广泛的推广信息技术,保证其覆盖要全面,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还要面向社会,普及到更广的范围内。

5.2.3规范市场,提高质量

面对众多的教育软件,我们需要加强行业的管理,提高各种教育软件的质量,对教学内容差、结构不合理的软件要适当的给予淘汰处理,保证知识传递的质量。

篇7

教育的初衷旨在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身体、心灵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对于处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除了学习以外,她们更多的是参与各种游戏和有益的活动,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和幼儿教育融合在一起,就相当于把学习、游戏、活动等等形式融合在一起,一定会使学前教育卓有成效。对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三观还没有形成,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很有限,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这样才会使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在一起后取得预期的效果。

1.2信息教育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在一起,有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首要的一点,我们一定要从幼儿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因为他们才是教育的主体。其次,信息技术本身是有一定优势和特点的,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优势,使其以一种简洁易懂、容易为幼儿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校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

2.1信息技术提高儿童的能力

对于新鲜事物,孩子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据此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具体做法是将信息以声音、图片等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更加便于孩子接受。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孩子叠纸青蛙,将折叠步骤通过多媒体放大,展示给孩子们,教师在一旁讲解,之后再做具体演示,手把手地教授孩子。这样孩子学习起来会容易很多,也会乐于学习。通过这种小活动,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开发。

2.2信息技术使课堂更生动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地应用。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若运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一定要灵活、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使教授的内容妙趣横生。这样一来,孩子在课堂上会更加活跃,乐于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使教授过程更加富于魅力,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使孩子成了教学的主体。

2.3信息技术提升课堂质量

提到幼儿教育课程,不外乎以下几种:健康课、社会课、语言课以及科学课和艺术课。这几门课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内容上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授方式和教学媒体。如果是语言课,教师可以选择电视媒体,电视媒体的呈现方式更生动形象,也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此外,在熟悉所学内容的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4善于利用校园资源

学校有很多可利用的资源,比如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使幼儿活动充满乐趣,更加丰富。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平时,教师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轻音乐,使幼儿的身心放松下来,或者播放一些儿歌,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新的知识。利用好这些校园内的资源,可以增长幼儿的知识,开拓幼儿的视野。2.5实现联动教育教师和学校可以对校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使校园广播可以实时在线收听,并建设校园电视台节目的视频点击。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比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联动的实践平台便会发挥出其自身的巨大优势。此外,如果学校需要推广眼保健操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宣传,再辅以一系列的小活动,比如分组竞赛等,这种方式会更加有利于儿童对新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篇8

2提升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契合度

在现代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成为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要学会将信息技术使用与分组教学、合作探究、学生观察、实验等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在现代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将传统教学里面的精华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获得高效的课堂。而不是单纯地将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绝对化,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该用的时候才用,不用的时候坚决不用,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为现代教育的开展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功能。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

在现代教育改革与深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时教师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目的。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效果,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到信息技术的组织管理,围绕现代教育的主题,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研发、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要克服单纯依靠课件的现象,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与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教育促进与提升。

篇9

二、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对策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提高学校对信息教育的重视程度

当代科学发展迅猛,科技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学校领导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放远视野,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升学率的狭小范围,而应该为学生的未来着想,重视对学生有用的课程。只有学校重视了,信息技术教学才能有效的进行。学校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规定,安排计算机课程,同时,不能吝惜购买设备的资金,这是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付出的投入,没有什么好吝啬的。只有提高了重视度,完善了相应的教学设备,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师资源

学校想要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优秀的计算机教师。学校应该为学生配备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计算机教师,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师资源。同时,学校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计算机教师的工作,提高教师对课程的积极性。常开公开课,检测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鼓励创新性教学,鼓励教师的新型教育方法,不断尝试和改进。一定要根据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能重理论轻实际,也不能重实际而轻理论,应该把握好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另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学校不应该把设备管理和维修之类的工作塞给计算机老师,而应该有专门的技术维修人员,老师的工作是教授学生知识,许多学校将这类维修杂活交给老师,不仅仅是对计算机老师的不公平待遇,更给他们许多压力,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篇10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篇11

二、信息化环境下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方式

图书馆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而且还是学习资源的中心,理应发挥其教育和服务职能,为成人教育服务。作为高等学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在为普通高等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为成人教育方面,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并不是成人教育不需要图书馆,而是因为成人教育自身的特点,如学员在校时间短,信息素养低等,决定了图书馆为成人教育的服务工作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困难得多。因而,图书馆必须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为成人教育服务。

1.开展数字资源远程服务。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将成为最大的教学和学习平台,教学、学习的远程化、网络化要求图书馆提供远程文献服务。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在走过了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阶段后,开始进入了数字图书馆阶段。[2]数字图书馆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用户、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图书馆,获取所需的资源,这为图书馆向成人教育学员开展远程服务提供了可能,远程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主要方式。图书馆应为成人教育学员开通服务账号,其数字资源应该与其他教学、学习资源高度整合,成为远程教育网络学习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凭借海量的数字文献资源和便捷的服务功能,为成人教育提供强大的文献支持和保障。

2.依据本院(校)专业特点,利用现代手段收集最新成人教育信息,开展特色化服务。要以成人教育师生的需求为中心,瞄准国内和全球网络教育发展的新动态,有计划、有目的地输送新的教育信息,开展丰富多样的文献服务项目,如新书推荐、专题文献、信息推送、个性化定制服务等。要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筛选、搜集价值较高、适用于成人学习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分类目录式的网络资源体系,为学生提供信息导航服务。通过网络向成人教育学员提供常用信息和免费学习资源,在主页上创建成人教育学习专栏,要具备远程特色和人性化设置,如名师课堂、计算机的使用、远程教育服务、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栏目,不断为成人学习提供具有教育性、科学性、技能性、艺术性、适应性、趣味性和智能化的精品信息资源,吸引成人学员参加学习的兴趣,便于成人学员获取信、选择信息、使用信息的,提高他们在社会谋生的技能水平,以体现出图书馆信息资源基地的价值,在网络环境下使图书馆服务与成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篇12

世界正处在一个信息与通信技术大变革的时代。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日益广泛深入地渗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活动中。知识与信息是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必需。知识与信息对于信息社会,好比鲜血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没有知识,没有信息的流通,信息社会就会崩溃,人类社会就会陷入历史倒退的危机。知识与信息是与信息社会相伴随的信息经济的主要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信息社会的财富。拥有知识与信息就拥有发展的优势与机会。但是,知识、信息与自然资源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知识与信息具有时效性。知识与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今日之拥有并不保证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此,知识与信息的拥有是一千不断进取的过程。

其次,知识与信息具有共享性,是可以分享和再生产的资源。知识与信息的能量只有在传播与应用的过程中才能释放出来。因此,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途径,是在信息社会中拥有发展的机会和优势的关键所在,而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和衡量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已将“地球村”的假说变为现实。在许多领域中,物理意义上的空间距离已不再是影响获取产品与服务的因素。遥距医疗、遥距教育、遥距购物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遥距模式代表着全球化的遥距经济的诞生。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中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知识资源的拓展,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更广阔的天地,也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电子空间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首先,信息时代需要有知识的人才。人类知识财富需要代代相传,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信息社会的知识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知识更新的周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因此,知识的拥有不仅止于对前人积累的知识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对新知识的更新。

其次,信息社会不但要求会学习的人才,同时还需要具有协作能力的人才。人们通常认为整天与计算机打交道令人朱去情感,失去人际协作能力。由此推出信息社会中只需要与机器打交道,不需要感情,不需要人际协作的结论。其实不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虽然减少了人际交流的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降低了人际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如果说工业化中采用机器的结果是以流水线的集体劳作方式代替了个体劳动方式,从而显示人际协作的重要性,那么,信息社会中的遥距模式,是以网络化的更为精密的系统协调代替了流水线式的协调。纪律观念、分工合作观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协调等都是信息社会中的人们必须具备的能力与品质。美国与澳大利亚等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常出一些题目,分工合作,进行解答,然后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再次,信息社会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无论在什么社会,人都必须学会生存。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能够适应环境。因此,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加快了整个社会的活动节奏,只有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在信息社会中生存与发展。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现的青少年吸毒率、自杀率、犯罪率上升的现象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可见,技术的高度发达可以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则非技术之所能及。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