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文化论文

篇1

专栏配发的四篇文章,虽然有的取国学角度,有的以传统文化立论,但传递的信息都是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他们所谈的国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他们所谈的传统文化,则是蕴含国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四篇文章,对当下方兴未艾的蕴含国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做了较为全面的观照。执笔者均为国内著名高校资深学者,论述各有侧重,既有正本清源的内功,又不乏客观冷静的理性分析,篇篇深中肯綮,富有见地,信可借鉴。张辛的《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以鲜活翔实的史料、缜密雄辩的思维向我们论证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在当今时代于全人类的重大意义,指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乃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应当说,以孔子智慧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所在,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为此,文章为我们指明了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两条路径:读国学经典和德性实践,即通过重新启蒙来传承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当是一种很有识见的呼吁。如果说张辛是从宏观上呈现以国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践行方法,那么郭齐勇的《试谈中小学国学教育》则从微观上为我们解答了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实施国学教育的具体策略。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条分缕析,观点明晰,使读者对国学、国学教育乃至传统文化教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十分赞同文章的观点:“国民需要通过庄严的学习,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小学教育乃至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对一代代国民基本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最为关键。”这无疑是一种精辟的见解。郭文还以教材为依托论述了我国国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念、价值观念与人格情操”,“四书”是首选载体。鉴于目前中小学包含国学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仍处于自发状态,现有教材良莠不齐,郭文还提出了教材选用建议。漆永祥的《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建议》则进一步指出,百年来的西学东渐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日趋式微,由此导致的中小学生高智商低情怀现状令人担忧。相较前两篇文章,漆文更具体而微,从古代传统文化教育的典例中寻求解决当今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礼仪、生活百科、知书达理、学会感恩等方面”严重“跛足”的对策:客观看待“死记硬背”、咬定一部经典读懂读透、增加日常礼仪与规范教育的内容、重视乡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培植。国学热持续有年,教育方式五花八门,薰莸同器,一时莫辨真伪。谭汝为和奚咏梅的《中小学国学教育漫议》指出,传统文化教育须注意“去粗取精”,态度须审慎。文章还提出了中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具体建议,包括教育应着眼于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一批人文学科薪火相传的“读书种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如小学可设经典诵读课,中学可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教材的编写应遵循“取精用弘、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教育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要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精神家园里慢慢体味、逐渐成长。这些观点,对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需要避免误区

受这些文章的启示,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母语都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所谓真语文,一旦离开传统文化这一土壤,就将立即失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疑问,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语文应有之义。可见,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国的语文教育乃是常识。因此,我们赞成“融入”,但应明了“融入”切忌浮躁,“融入”也绝非替代。

1.“融入”切忌浮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始,承载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从民间机构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的规范引领,从高校为国学“落户”到中小学兴起的经典诵读热潮,从学校国学课程的次第开设到社会上国学培训班的如潮涌现,国学热一时蔚为壮观。在如此热闹的场面中,有的确实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少切实的工作,但有的只营造了一种表面的热闹,令我们欣喜的同时未免心怀隐忧。真语文虽然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融入传统文化切忌浮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不能搞运动,一阵风。任何学习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也不是心血来潮就能奏效,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如此。既然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已经唤起国人对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那么,学习、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传统文化,就更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讲求实效。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也不可赶时髦,当点缀。传统文化是真语文的题中应有之义,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现代传播手段如影视、网络、名家讲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当学校把这些现代传播方式引入课堂后,以画面、音响、服饰、故事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所欢迎,但这可能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视听感官的享受上,大多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核。更何况,如果学生在时髦中跟风学样,传统文化教育就有可能沦为文化快餐,异化为一碗碗心灵鸡汤,若如此,承载传统文化的国学也遂成为一种时尚的佩饰,肤浅化、娱乐化、商业化、庸俗化的倾向也必然应运而生,乃至逐渐泛滥。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更不能舍本逐末,功利化。传统文化是国民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将它融入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感受先哲的思想并完成品格塑造和精神构建。在具体操作时,如果指导思想不明,往往就会产生偏差。例如,当有些地方公布高考降低英语分数并调整给语文等科、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的改革方案后,在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热议的同时,不少学生家长纷纷急切地将孩子送往各类国学培训机构学习,为未来的高考预热。这种试图让孩子通过短期突击提高学习成绩的功利化行为,一方面违背了教育的规律而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意义,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2.“融入”绝非替代除非是正式开设的传统文化课,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就绝对不是以传统文化替代语文教育,以致将语文课上成文化课。在语文课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不能喧宾夺主。真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理所当然地杜绝忽视语言文字的倾向。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学语文,语言文字最重要,其他相关的一切,包括传统文化,均蕴含其中。在语文课上,传统文化只能在语言文字中融入和渗透,而不能取而代之。即使语文课上教读的是传统文化经典名篇,也不能脱离语言文字,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引导感受和赏析,以致忽视了语言文字那令人怦然心动的妙用。若有意无意地将语文课文异化成敲门砖,引出传统文化内容就借题发挥,远离语文而过度延伸,海阔天空地大谈文化,语文就会随之失真。这种课由于本末倒置,缺乏对语言文字学习的点化,语文因素难免会被淡化、虚化,最终与真语文失之交臂。在语文中,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和载体,表现为语文的形式;传统文化作为产物和载物,蕴涵为语文的内容。语言文字的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内容就像一叶花瓣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要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地融入传统文化,就必须是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两者兼容,做到“兼之有度、容而无痕”[3]。就量而言要“兼之有度”。尽管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但若脱离语言文字过度渲染传统文化内容,就会使语文课发生质的变化,渐渐远离真语文。过犹不及,万勿过度。那么何以为度?切合实际的“三维目标”便是参照系。凡是超越或影响整体目标、喧宾夺主的内容,就应忍痛割爱、断然芟除。就质而言要“容而无痕”。尽管把握了度,但若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机械相叠、生硬割裂,或牵强凑合、貌合神离,也仍是各自为政的两张皮,而不是容而无痕。所谓蕴藉不露、涵泳感悟、渗透熏染、潜移默化,才是容而无痕的真语文教学功夫和育人艺术。

篇2

二、讲解的精彩,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有了好的开头,还要有切中要害的讲解,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不容置疑,课文讲析在时间上所占比重较大,自然头绪繁多。首要问题是解决好“读”。现代文需要通过朗读来披文入情,文字艰深的古文更应讲究读的技巧与方法。要想弄懂文言文的大意,“读”是不可省略的一环;切不可把“读”视为填充课堂时间可有可无的步骤,至少要做到粗读——听读——精读——赏读。粗读应安排在接触课文之前,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明确字词的读音,将有疑问的字音、句读做上标记。紧接着,进入听读阶段(可采用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采用默读方式,在文中标注正确的字音、停顿。然后,结合课文的翻译,采用精读,令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行文的妙处。如在《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中,我先指派一名学生用声音来演绎梁惠王,再让他挑选自己中意的同学扮演能言善辩的孟子。这种情景式的阅读很受学生欢避,不仅很多人愿意重新演绎君臣间的智力对决,而且,让他们在多次诵读中明确了各组的优势,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整篇课文串讲完后,一定要注意最后的赏读。所谓“赏读”是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心来品读,以便巩固对文章的印象1.逐段翻译法。先让学生参照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再指定若干名学生当堂串讲。好处是使篇幅长的课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不足则是学生“动”的面不广。2.故事演绎法。针对《鸿门宴》、《柳毅传》等情节性强的文章,不必搞句句直译,只要学生大致理解内容即可。相关的重点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可在“归纳总结”阶段进行。3逐句接龙法。这种方法类似于游戏中的“击鼓传花”,但我们传递的不是美丽的花儿,而是翻译一句文言的小任务。此类活动有利于课堂上学生集中注意力,活动面大:但比较耗时,适用于篇幅短小、内容深奥的文言文。

篇3

二、建立与完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供应体系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挥统筹资源的服务功能。要让洒落民间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幼教机构的课程资源,必须搜集整理这些资源,让这些资源在幼教机构中得以共享,这涉及了资源的统筹工作。从现实情况看,这一工作只有地方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才能胜任。首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官方身份,通过与相关管理机构的协调合作,实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在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即保证资源从其他部门向教育部门顺利流动。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好资源的分享协调功能,建立与完善幼教机构之间的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保证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完善园本课程资源整合机制。在幼教机构层面,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需要一个完善的园本课程资源整合机制来支撑。各个农村幼教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以主管园领导或保教主任为首的课程开发机制,集合全园课程资源,按照学前教育的五大目标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整合,做到各班级教师之间的自由共享。积极挖掘家长资源,建立班级课程资源库。家长既是幼教机构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持有者。因此,如何调动家长参与幼教机构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充分挖掘家长手上的课程资源,是民族地区农村幼教机构教师面对的一大任务。具体做法为:教师通过家访、家园互动等方式了解家长持有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并进行登记以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家园互动等活动计划,为家长参与幼教机构课程开发提供机会与平台。因此,幼儿园要“诚恳地邀请家长对幼儿园的管理出谋划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教育教学活动(如传授民间技术等)。”

三、提升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素养

改革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培养幼儿教师专业能力,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得到体现。”在农村幼儿教师职前培养阶段,首先,应通过课程设置促进师范生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加强其对民族技艺的学习。其次,重视师范生有关幼儿园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形成师范生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开发课程的综合素养。在职后培训阶段,应注重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模式。同时,要打破大一统方式,“培训者要树立以幼儿园教师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在了解参训教师的需求和现有专业水平上确立培训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实施方法等……”。在参照各地实际的前提下,加强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能力训练。建立与完善园本研修体制。民族传统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本土实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另外,每一所幼教机构的硬件设施、基础条件不一样,因而课程开发不得不考虑到自身情况,开发出的课程要有实施的可行性。个性化的开发方式不是统一的培养培训所能给予的,它需要各幼教机构在基于保教实践的基础上,组织与引导教师开展相应的行动研究。这种研究“立足于日常教育事件,以现实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制定科研方案、开展行动研究、探索问题解决策略,并通过日常教学和幼儿发展来检验科研实效。”幼教机构可以把教师组织成一个研究团队,并使之作为子课题承担者参与高校教师或其他专家所主持的相关项目,在参与研究中促进幼儿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问题,幼教机构可以组织专门的研究队伍,在保教活动中开展相关行动研究,并在必要时请教本领域的专家,或者聘请专家作为问题研究的指导顾问。

篇4

二、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通常将蒙古族传统图形狭义地理解为传统图案,其实不然,蒙古族传统图形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除了包括蒙古族文化中的图案及纹样,还包括同蒙古族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事物的图像,如传统器皿、蒙族刺绣、家具雕刻、生活用具等。下面笔者就从传统图案和传统图像两方面详细介绍蒙古族传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图案的运用传统蒙古族图案种类丰富,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抽象几何形状及象征性花纹,如万岁花纹、八宝花纹、兰萨花纹等;2.抽象或具象动植物、自然景物图案,如花卉、马、鱼、水、山等。在进行蒙古族传统图案的创新时,首先,设计师要对各个分类下图案的组织结构、造型手法、共性个性、内涵意趣等有所了解,这样方能实现素材的创新应用,否则则是肤浅的照搬照抄。其次,设计师还要对图案素材进行合理选择与取舍,实现设计的化繁为简。蒙古族图案为了追求饱满和华丽,线条环绕较为繁絮,可能会产生较重的视觉负担,同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也较为不适应。设计师要根据设计对象的主题适当地删减累赘结构,力争以最精髓的点、线来实现画面主体的解构与重构。最后,无论是抽象图案还是具象图案,设计师都要通过现代创新手法的运用赋予图案新的内涵,使之能够与现代文化相渗透。

(二)传统图像的运用传统图像是蒙古族日常生活的艺术升华,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符合蒙古族典型特色的器物图像都可以纳入到这一分类。如家具器皿、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等等。我们平时常见的蒙古哈达、马头琴等就属于传统图像的原型素材。设计师在运用传统图像进行平面设计创作时,可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展开:具象表现较为简单,通常只需要将选取好的图像稍作改动进行概括再现即可;而抽象表现则较为复杂,需要设计师在保证图像涵义可识别性的基础上对素材采取符号化的加工,从主观角度赋予传统图像设计意图,实现从内到外的高度概括。如,鄂尔多斯集团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选用了牧民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象——绵羊,通过柔软的羊绒和羊角抽象概括了原素材,很好地传达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产品理念。

三、蒙古族传统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现代平面设计最直观、最表象的元素,对作品视觉效果的展现起着重要作用。蒙古族传统色彩的优势首先表现在它具有质朴、鲜明、真挚的感官特点,能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次还表现在它能够传达一种隐藏在蒙古族文化内涵和观念形态下的象征意义,具有升华主题的功能。这些优势同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要求不谋而合。针对蒙古族传统色彩的功能优势,设计师通常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展开色彩设计:

(一)直观表象应用方式蒙古族传统色彩的直观表象应用可从对比与调和两方面考虑:蒙古族传统色彩由于多色相、高纯度的特性,视觉效果往往非常鲜明亮丽,这样就有利于设计师开展高纯度对比和强明暗对比。例如,内蒙古青年联合会的会徽设计就采用了蒙古族传统竞技项目“博克”中选手佩戴的装饰物“章噶”的色彩,“章噶”的飘带色彩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设计师将这些色彩进行并置排列更加强了色彩之间的对比,既彰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最大程度地凸显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在调和运用方面,设计师可采用单色作为调和底色,通过多种色彩的相互穿插和重复实现色彩调和。如草原红太阳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就采用了红色和黄色的色彩调和,设计师通过色彩之间透叠、叠印的方式将两种色彩连结起来,朴素之中透着统一与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