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4: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篇1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三、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1.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使他们克服个性心态的负面效应

要想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最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基本原理和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们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武断和感情上的偏激、固执,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实事求是地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正确对待周围环境以及生活挫折,从而避免沉湎于区区琐事或为无谓的烦恼所困扰。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

对于问卷中“您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总体评价”一项,表示“满意”的学生有3289名,占21%;表示“比较满意”的学生有7908名,占50.5%;表示“有点满意”的学生有1456名,占9.3%;表示“不太满意”的学生有3007名,占19.2%;其中,约30%的学生对本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不满意”或“不太满意”,这说明高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还不够重视,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心理咨询教育是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出现的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同时也具有预防的功能。心理咨询活动针对咨询对象在学生、工作、生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心理危机与心理负荷,通过语言、文学等媒介,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和启发教育,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心理咨询教育对还未曾发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也可起到预防作用。

3.组织丰富的课余活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问卷中“课余时间,您经常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娱乐休闲方式主要有“体育活动”(占25.1%)、“看电影、听音乐”(占23.7%)、“阅读书刊、报纸”(占21.9%)3项。这说明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基本上是健康的、有益的。这项统计结果同时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娱乐休闲方式有所不同,男生“体育活动”占35.7%,几乎是女生(12.5%)的3倍,而女生“看电影、听音乐”和“阅读书刊、报纸”分别为29.6%和28.3%,相对男生的18.7%和16.5%的比例高出了许多。

健康的课余生活可以愉悦身心、获得朋友、增进友谊,减少因压力导致的紧张感。因此,学校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如各种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这样,不仅使大学生锻炼了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个体应对压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其健康发展。

篇2

    压力也称为“应激”“紧张”,是指个体的身心在感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度的应激状态,就会对身心造成严重损害。

    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一般认为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至关重要。

    笔者希望通过对2007年京、津、沪、鄂、粤、陕、苏、赣、宁、云、新11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为大学生自身调适心理压力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政治面貌)和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等。全部问卷回收经过检查核实后进行问卷编码,然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2.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7186份,回收有效问卷15660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男生8515人,占54.4%;女生7145人,占45.6%;本科生占84%,研究生占8.8%,专科生占7.2%,其中学生党员占25.5%。

    一、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

    1.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等方面。有些研究把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进一步归结为竞争、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独立生活能力、校园环境、家庭环境、专业方向等8个方面。本次调查针对“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在问卷中列出“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对学习环境不满意”“对教学质量不满意”“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满意”“找不到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不和谐”及“其他”等12项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压力列第1位,占35.6%;其次是学习压力和找不到学习动力,分别占19.7%和13.8%;经济压力居第4位,占9.3%。这一结果与以往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在2006年同样的问卷调查中,经济压力排在第2位,这也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国情有关。但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1位,可见,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

    2.不同地域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源有一定的差异,农村大学生心理压力中经济压力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大学生要大,农村大学生经济压力占15.3%,基本上是城市大学生经济压力(7.7%)的两倍;相对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学习压力占15.2%,远小于城市大学生学习压力(23.5%),这是由于农村大学生虽然经济条件不及城市大学生,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因而学习压力小于城市大学生。

    3.男女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的差异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有一定的差异,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占41.7%,比男大学生就业压力(30.9%)多出10个百分点,这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认知上形成的一些偏见导致的。

    二、大学生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虽然大学生心理压力种类繁多,表现也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大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几种因素。

    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也已确立,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观念、心理及行为。大学生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社会群体,常常是最先敏锐地感受到社会变革带来的冲击。但面对社会变革他们有时会迷惑不解、难以适从,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同时,从大学生成长的角度看,大学生属于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完成。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矛盾性最为突出,他们面临的最基本的矛盾是自我意识的矛盾,他们所设想的理想的“我”总是滞后于现实的“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交错出现,内心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心理和行为中易出现不协调现象。

    另外,从大学生所受到的教育来看,学校教育还没有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然而,在讲德育时,往往重视的是思想品质的培养,却忽视了性格、情绪的调整;在讲智育时,重视的是智商的高低,却忽视了能力的开发;在讲体育时,重视的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乏引导,心理素质不理想。对于问卷中“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一项,统计结果表明,“心理素质很好”的占9.4%,“心理素质较好”和“心理素质一般”的分别占23.3%和45.8%,而高达21.5%的大学生认为“心理素质较差或很差”。对于较高知识层次的群体来说,这样的结

    果令人担忧。

篇3

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女大学生群体的性别特点、身份特性和群体特征决定了该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较为复杂、多变和隐蔽。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实际上,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多元价值观与女大学生压力问题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值得探究。

一、多元价值观的内涵和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和社会资源配置高效流动的时代背景,全球化、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国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21世纪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其共享性、快捷性、交互性、虚拟性使得多元的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交流,个人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当今社会,多元价值观具有如下影响。

1.多元价值观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状态。

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过程中,我国从以往的单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发展到多元价值观阶段,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形成了开放、宽容、民主的时代精神。

2.多元价值观为人们打开了思想观念革新的大门。

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人们不再以单一、狭隘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形成了尊重他人、、民主包容的时念。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有利于人们形成发展的、创新的、长远的眼光。

3.多元价值观对本土文化理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外来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在此期间,不适应时展的旧理念被陆续破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优良的传统价值受到了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形成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价值观念体系仍然是一道难题。

二、多元价值观与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中的压力是指对于环境中具有的刺激,个体在认知其性质后所表现的反应。一个人在威胁性情境面前,会产生暂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的被压迫的心理感受。心理压力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适度的心理压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这样的压力被称作“良性压力”,是必要的。但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适应应对能力的压力则是有害的,它们不仅会降低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在其他致病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使人罹患心理障碍和心理生理疾病[1]。

女大学生处于青年前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和变化的高峰期。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研究,多从压力源、压力产生的过程、压力的影响入手,而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并不多,值得探究。

1.多元价值观是导致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认知角度来说,女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又接受了高等教育,传统性别定位与现代观念时常发生碰撞,相较于男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在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应当重视多元价值观的作用。

2.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进行心理压力研究的重要目标是形成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女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不同,对各种应对方式的接纳程度也不径相同。

3.多元价值观直接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价值观的多元化意味着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多元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断加大,在各种价值观相互并存、磨合影响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和效果难以界定。

三、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探讨某一群体的心理压力状态,一般由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方面入手。女大学生具有女性、青年、高级知识分子等多重身份,多元价值观在这一群体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在此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对压力源的敏感性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中,女性总是被赋予弱小、附属、顺从的形象,社会和家庭地位一直处于劣势。而源于近代西方社会的女权主义运动,提倡男女平等,要求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政治、经济等权利。多元价值观下女性对平等、独立的追求和现实情况产生了冲突与反差,使得女大学生对于压力源的感知更为敏感,情绪更为复杂。例如,在求学过程中,女性所取得的成就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和家庭的重视,而男性读书、升学则被认为是理所应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尽管女大学生接受了和男大学生同等的教育,但隐性的性别歧视仍然使女性的就业压力大于男性。

2.压力感的泛化特点。

心理学中,泛化是指引起求助者目前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同最初刺激事件不类似、无关联的事件,也能引起这些心理和行为反应。国内外针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成果表明,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程度明显高于男生。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所出现的消极事件和日常烦扰事件明显比男生的多[2]。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压力感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引起情绪泛化。

3.压力感的外显性特点。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性往往更易倾诉,善于表达,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时候,更愿意通过与亲人、好友、师长的交流去释放压力。在成就动机方面,女性的成就动机往往低于男性,对结果的期待值也相应降低。因此,女大学生的压力感更具有外显性。这一特点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4.压力归因方式的不稳定特点。

归因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韦纳的观点,成败的原因可归结为四个因素: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其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部因素,情境和运气属于外部因素。在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对于学业成就、人际关系,女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外归因,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需要多借助外部的力量加以引导。而面对情感生活、家庭关系等问题,女大学生往往倾于内归因,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受自身影响比较大,可以通过激发女大学生的内在潜能来缓解压力。

四、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

1.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是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帮助该群体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找到有效的应对方式之前,首先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重视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引导作用。价值观是个体行为的思想引领,决定着个体的行为选择和方式。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要对优秀的价值观、适合时展的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凝练,加强宣传,使得女大学生群体将这些价值观自觉内化于心,成为行动指南。

(2)加强多元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如前所述,对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多限于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价值观领域的探究过少,特别是实证积累不够。只有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实证研究,积累了一手客观资料,才能够更好地明确价值观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范围和强度,更加明确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开展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促进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价值观属于思想教育领域,心理压力属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都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维护人格品质的完善和个体身心健康的指导是一致的。思想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价值观问题,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起与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健康向上的、积极要求进步的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着眼于生活实际,帮助人们舒缓心理压力,调节心理失衡,指导人们形成一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3]。两者有机统一,能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升华。

2.应对方式。

通过梳理多元价值观与心理压力研究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有效地帮助女大学生舒缓心理压力,形成良好心态。

(1)以创新的教育形式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的时期,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对于社会上一些针对女性群体的不良风气,女大学生要主动抵制。通过树立当代社会先进女性青年的典型形象,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带动效应,使得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找到正确的目标。

(2)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和认识压力。要教育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压力,既不过分夸大压力,又不刻意隐藏一些容易造成女大学生压力的社会现实。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女大学生发现自身潜力,激起斗志,实现目标。树立了正确的态度,就能够帮助女大学生在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走得更远。

(3)以科学的方法应对压力。压力出现之后,科学有效的应对方式是关键。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而言,首先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等手段,深入推进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使得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当女大学生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能够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排解。对于女大学生自身而言,应关爱自己,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悦纳自己,掌握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有技巧地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女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人数比例逐年升高。走出校门,女大学生将同男性一样,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社会、高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努力,使女大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成为德才兼备且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女性。

参考文献:

[1]梁宝勇,郝志红,卢国华.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9(32).

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90-04

Abstract:It is an importa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opic to investigate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ree main issues, which included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and the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explored in order to make known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 of studies did not only provide a solid research base for the improvement 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tervention, but als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of practi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s by exercise interven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stres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earch method; exercise effect; mechanism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是一个人在觉察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1]。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时期,面临着就业、学业、情感、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压力。长期处于压力和烦恼的大学生,不仅会产生抑郁、焦虑、多疑、敏感等消极心理反应,而且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乃至少数大学生无法应对,采用转向攻击或自残、自杀等极端应对方式。如何指导学生顺利地应对各种心理压力,进而保持身心健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已有的研究初步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心理障碍,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论文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高[2-5]。为此,本文结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项目成果,探讨了研究方法、运动干预效应和生理心理机制等问题,以期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高校体育改革,全面、系统探讨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改善作用,促进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以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1 研究方法的探索

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中的方法学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它包括自变量的选择与因变量指标的确定;二是实验设计,它保证研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以及研究的信度、 效度;三是统计分析,其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统计分析方法。

1.1 变量选择

确定研究中的变量是研究之前的关键一步,它既是研究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进行实验设计的前提。具体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研究而言,它涉及到身体锻炼的类型对大学生缓解、降低乃至消除心理压力效应的方向、程度等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机制等研究问题。

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涉及运动干预因素的自变量主要有一次运动时间、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等,对这些变量探讨其单独作用、交互作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

因变量的选取主要涉及大学生心理压力和应对的测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测量应该选用适合中国当前社会文化条件和大学生特点的工具。自Holmes等编制了“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SRRS )[6],开创了心理压力量化研究的途径以来,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发出不少测量青少年生活压力的工具,如Goddington编制的“生活事件记录”[7]、Marx等所编制的SRRS大学生版本[8]、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9];王宇中等编制的“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10]以及江光荣编制的“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11]等。但在已有实践中发现,以上各量表或由于缺乏内容效度或缺乏针对大学生特征,在大学生压力研究应用中信度、效度较差[12]。基于此,梁宝勇和郝志红编制了“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该量表依据应激源所涉及的活动领域,全量表由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5个主要的分量表构成;另外,按照压力源的性质,可区分出生活事件与日常生活琐事,正性事情、负性事情和中性事情5个分量表。研究实践证明,该量表具备令人满意的心理测量学特征,可以用来评估中国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心理压力水平[12]。

应对是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调节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运动能通过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应对资源、应对策略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应对过程,消除心理压力,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5]。但国内外学者对运动干预与应对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近年来,我们选用信度、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运动干预与应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索,研究结果发现,应对方式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重要因素,且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扮演中介变量角色[13]。

1.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研究者在实验前根据研究目的拟定的实验计划及方法策略。评价一个实验设计可以有许多标准,但主要是看其能否充分发挥以下功能:①恰当地解决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问题,即实验设计必须与研究问题匹配;②有较好的“内在效度”,即能够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使反应变量的变化完全由自变量决定;③实验结果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普遍性,能够推论到其他被试或其他情境,即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目前国内有关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是对比实验设计或单因素实验设计,用于揭示不同运动强度、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持续时间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但是这两种实验设计仅能揭示运动干预单一维度、横断面的差异,前者如“12周中等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后者如“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而对于运动干预各维度的交互作用或综合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很少涉及。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单因素实验设计简单、方便,但由于运动干预心理压力的效果取决于多因素的交互作用,必须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研究,因此,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特别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是深入发展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运动干预效果的必然趋势。所谓重复测量就是同一个被试在接受某种处理后,在某个因素不同水平条件下或某几个因素水平组合条件下被重复观测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实验研究问题[14]。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具有在一个实验研究中就可以探索运动干预各构成因素(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单独、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的优势,而且这种设计是控制个体差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得研究更加科学、高效,应引起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和使用。

1.3 统计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15、16],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涉及的变量太多,研究结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必须尽可能的控制无关变量干扰,除了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外,还需引入多元统计技术。例如,在有对照组的研究中,把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不一致结果作为协变量,去除其对因变量的影响,使得组间比较更科学。同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技术研究主观幸福感、心境等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中介作用,有助于揭示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另外,在各种多元统计方法中,结构方程模型是最值得关注的一项技术,它主要用于解决多因变量和多自变量、潜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是唯一能够对所有变量关系同时进行完整分析的统计技术。可以预测,未来该技术将成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的一个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自变量的选择要全面、具体可操作以及明确其不同的水平,心理压力因变量必须适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和大学生心理压力特点;为提高研究的效率,应尽量采用多因素、多自变量、多因变量研究设计;并引入多元统计技术更好揭示运动干预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

2 运动干预效应的探索

所谓运动干预效应是指运动干预各构成因素(运动项目、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一次运动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单独和交互作用与大学生心理压力改善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清楚地揭示运动构成因素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贡献,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有效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国内外的研究初步表明,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积极效益问题已得基本证实,但是关于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干预以达到最佳积极效益的问题,尚未深入探索。

2.1 运动强度

国内外对于运动强度的确定基本上是使用心率控制。有氧运动强度的设定大多依据美国运动医学会针对健康成年人的有氧运动强度的分级标准[17]:小强度为35-54%最大心率,中等强度为55%-69%最大心率,大强度为70%-89%,其中最大心率=220-年龄。在有的研究中,采用遥测心率结合对大学生的运动反应观察,确定大学生小、中和大有氧运动强度的心率区间依次为:105-120次/min、130-150次/min和155次/min以上。研究结果证明三种强度区分较为合理,已被许多研究者使用作为运动强度的分类标准[18、19]。研究结果揭示:小、中和大强度的有氧运动强度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有着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13、20-22]。

2.2 运动持续时间

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的研究主要是长期运动干预的效应研究。长期运动干预指每天或定期进行锻炼活动且这种锻炼活动持续很长时期,用于研究的长期运动干预时期在1~12个月不等。依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和运动干预的可行性,在运动干预持续6周和12周探讨两种不同持续时间与心理压力关系的时间模式中结果发现:6周和12周的运动干预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压力有改善作用,而其中效果最好的是12周的运动干预[13、20-22]。由此推论,长期持续的运动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

2.3 运动频率和每次持续时间

运动频率指每周锻炼干预的次数,用于研究的运动频率主要有每周7次、每周3次和每周1次。用于研究的每次锻炼时间主要有30分钟、45分钟和60-90分钟。依据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特点和相关研究成果,以探究每周锻炼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不包含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干预效果为宜。研究结果发现:每周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30分钟的运动干预,较每周1次的锻炼效果好[13、20-21]。

2.4 运动项目

大学开展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田径项目、球类项目、水上运动和体操类项目等。在有关篮球、健美操和羽毛球的项目研究中发现:不同的项目对于心理压力改善作用不同。项目在转移、求助、忍耐、幻想维度的应对方式主效应显著,健美操对转移、羽毛球对求助和忍耐、篮球对幻想影响明显;项目在抱怨、退缩、逃避和压抑维度及情绪取向和回避类应对方式主效应非常显著,篮球对抱怨、退缩、逃避、情绪取向和回避,健美操对压抑影响明显[13、20、21]。

2.5 交互作用

以上对运动干预各变量的单独作用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运动干预来说,必须考虑到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深入探索运动干预各变量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项目、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之间会以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经过12周的运动干预后,项目与强度的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学习维度产生积极影响;运动干预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在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等[13、20、21]。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应的探索,初步揭示了运动干预各变量单独或交互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有效和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提供了实践基础。当然,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如,运动项目的种类、锻炼持续时间等),还是研究的深度(如:针对不同类型心理压力、心理障碍的运动干预方案等)都尚需加强,离真正科学有效使用运动干预手段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尚有距离。

3 生理心理机制的探索

3.1 心理机制探讨

国外20世纪90年代后出版的《身体锻炼与应激反应》、《锻炼心理学》、《身体锻炼对心理过程的影响》和国内季浏编写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等著作中均有专门介绍相关研究成果,认为运动能够降低应激反应,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在心理层面上,随着研究不断升入,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运动改善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即运动干预改善心理压力的心理途径。应激医学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和防御机制是影响心理压力反应的重要因素[23、24]。应对方式是人们为了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已有研究结果支持适宜的运动干预对应对方式具有积极意义的观点。崔冬雪等发现,运动干预可以改进女大学生应对方式,参加身体锻炼的女大学生,在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方面优于与不参加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得分呈著正相关关系,是促进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来缓解压力事件对情绪影响的一种手段[25]。Jennifer等调查大学生身体锻炼、饮食紊乱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也支持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大学生有较为积极应对方式,而有较少的饮食紊乱症状出现[26]。防御机制指个体应对各种紧张性刺激,防止或减轻焦虑或愧疚的精神压力、维护心理安宁的潜意识心理反应。关于身体锻炼与防御机制的研究表明身体锻炼与成熟的防御机制相关。成航宇研究发现,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防御方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出整体不成熟度较高的倾向;体育专业大学生防御方式更具积极倾向,不同专业女性大学生的掩饰倾向显著高于男性,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掩饰方式的差异较突出,而体育专业大学生表现不明显[27]。胡海青等研究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参加锻炼有助于科技人员改善防御方式[28]。

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果的心理机制,首先涉及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中介机制。研究发现,心理适应、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在运动干预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中起中介作用[13、20]。其次,由于运动干预与中介变量的关系也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则需进一步探讨运动干预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发现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改善作用,且存在两条途径,一是运动干预直接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产生影响,即减少大学生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压力;二是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等中介因素对大学生应对方式产生影响,既可以促进大学生采用问题取向的积极方式应对压力,也可以减少大学生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压力[22]。

总之,已有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运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心理机制:运动既可以直接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又可以通过改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且运动干预对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的改善也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因此,要全面、系统的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效果,尚需对其心理机制进行此类深入地研究。

3.2 生理机制探讨

有关运动干预降低心理压力的研究较多。有机体可以条件反射性地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护机制,经常性的运动有助于建立这种机制。有氧运动锻炼由于提高了心血管系统的能力,有助于减轻机体在受到刺激时的生理反应,并加快恢复过程的速度,至于运动对长期心理压力和紧张的缓解作用机制,可以把前者作为后者的“缓冲器”和“释放通道”。另外体质的增强也有助于提高有机体对抗压力及在压力状态下正常运转的能力。近年来,从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角度研究运动干预对心理压力的改善作用中发现,运动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作用途径降低应激反应强度,拮抗了应激对机体的损伤[29-31];并提出了拮抗的假说,认为运动通过改善和提高机体身心素质为应对心理压力提供较高水平的应对资源,降低应激反应强度,拮抗了心理压力对机体的损伤[5、32]。

综上所述,心理压力一旦发生,便会打破原有的身心平衡状态,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便能很快觉察到变化,动员各种生理和心理调节机制,运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途径可能通过心理和生理两条途径同时进行,主要作用为提供应对资源减少压力反应,以重新恢复内稳定和心理康宁状态。依据已有研究结果,我们尝试构建如下图所示的运动干预改善心理压力的理论假设模型(如图1)。

上述研究,加深了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研究的方法学思考,初步阐明了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运动干预效应,尝试构建了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理论模型。这些结果为全面、系统揭示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效应提供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并为采用针对性的运动干预方案预防和调控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宝勇. 精神压力、应对于健康:应激与应对的临床心理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Shelley ET, Annette LS. Coping Resources, CopingProcesses, and Mental Health[J]. Annu. Rev. Clin. Psychol. 2007, 3:377-401.

[3] Morgen WP. 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h[M],4nd, Taylor & Francis, 2004: 45.

[4] Faulker GEJ, Taylor AH. Exercise, Health and Mental Health[M]. Taylor & Francis, 2005:254.

[5] 颜军, 陈爱国. 体育锻炼应对应激研究的述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42(11): 58-61.

[6] Holmes TH, Rahe RH.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67, 11: 213- 218.

[7] Goddington R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events as etiologic factors in the diseases of children:A study of a normalpopulation[J]. Journal of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2, 16: 205-213.

[8] Marx MB, Garring TF, Brower FR. The influence of recent life experieme on the health of college freshmen[J].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1975, 19: 87- 98.

[9] 刘贤臣, 刘连肩.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1) : 34-36.

[10]王宁中,冯丽云.大中专学生生活事件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 4): 206-207.

[11]江光荣, 靳岳滨.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 8(1): 10-14.

[12]梁宝勇, 郝志红. 《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3(2): 81-87.

[13] 孙海艳. 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与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人格、心理压力的影响[D]. 扬州大学,2008.

[14] 张文彤,董伟.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7.

[15]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16]邢建辉,谷朋超, 杨学文. 体育院系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 17 (1):8-11.

[17]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M].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18]朱凤书, 颜军, 陈爱国. 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2): 139-141.

[19]张磊, 孙雪梅.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2): 172-174.

[20]陈华利. 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心理压力、心理适应及应对效能的影响[D]. 扬州大学,2008.

[21] 邓雷, 孙海艳, 颜军. 不同持续时间、运动项目和强度的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9(2): 86-90.

[22] 马爱民. 身体锻炼对大学新生应对方式影响的路径分析[D]. 扬州大学,2008.

[23] Mark RS, Robert RM.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l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 Am Psychol. 2000, 55(6): 620-625.

[24] 梁宝勇. 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 心理学报, 2002, 34(6): 643-650.

[25] 崔冬雪,刘希佳. 高师女大学生身体锻炼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的相关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19(4):66-68.

[26]Jennifer T, Dorothy LE. Relations among exercise, coping, disordered eating, and psycho- 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 Eating Behaviors, 2004, 5(4): 337-351.

[27] 成航宇. 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较[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 25(1):112-113.

[28] 胡海青, 童昭岗, 颜军. 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8): 1063-1065.

[29] 翟一飞, 颜军. 体育运动对应激心理神经免疫的影响[J]. 体育与科学, 2003, 24(2): 58-61.

篇5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许多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现代大学生的特殊性

由于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加上父母过于溺爱,从而养成依赖性过强,自理能力差,强调以自我为中心,面对竞争、挫折、情感等方面的打击缺乏承受力。

2.2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大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渐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

2.3未来就业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

随着教学体制改草、大学扩招及双向选择就业等,打破人们以往那种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素质和能力竞争的人才市场,因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已是个普遍问题,这势必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剧增。

3.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康的心理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

3.2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

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大学生不良的思想情绪,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3.3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4.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4.1开设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篇6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91-02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其生活和成长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化时期,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诸多压力。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了解了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分析大学生应对压力的特点,并探索解决对策,从而有效指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压力,提升大学生应对压力的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四所高校的1500名农业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完成。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62份,有效问卷1432份,有效回收率为95.5%。其中,男生637人,占44.5%,女生795人,占55.5%;大一学生270人,占18.9%,大二学生458人,占32%,大三学生449人,占31.4%,大四学生255人,占17.8%;农科学生604人,占42.2%,理科学生433人,占30.2%,文科学生395人,占27.6%。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采用自编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3.数据处理。问卷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压力程度。在“近两周来,你总体感觉压力程度”的调查中,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学生占67.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女生感觉“压力比较大”(52.7%)和“压力非常大”(15.5%)的比例比男生高,可能跟女生比较敏感有关。在专业比较中发现,农科专业、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学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和“压力比较大”的比例为依次为68.7%、66.9%、65.8%。比较看出,农科专业学生的压力要高于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这可能受社会上的一些偏见如“学农没有出息、没有前途。”等思想的影响,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学农、爱农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带来了相应的心理压力。

从各个年级来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非常大”的比例依次为56%、65.6%、69.4%、76.4%。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压力感呈现随着年级升高而压力感增大的趋势。大一新生刚步入大学,对大学生活充满憧憬和新鲜感,这段时期压力感相对较轻。大二、大三开始紧张的专业课学习,准备四、六级考试和专业技能考试,无形中学习压力增加。大四毕业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就业、考研、毕业论文等重要事件,使他们压力感剧增。

2.对压力的认识和反应。26.5%的学生认为“压力有害身心健康”,49.8%的学生认为“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提高”,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压力有正确的认知。还有23.7%的学生“对压力不了解”,需要加以引导。在“压力给您造成的消极影响”调查中,13.2%的学生选择“身体健康方面”,18.4%的学生选择“心理健康方面”,23.4%的学生选择“学业方面”,29.2%的学生选择“人际交往方面”,15.8%的学生选择“生活方面”。可见,压力过大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都带来了消极影响。

3.压力来源。调查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主要压力来源有八种,按照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就业压力(76.9%)、学业压力(66.3%)、人际关系压力(52.0%)、情感压力(35.5%)、经济压力(30.4%)、社会压力(23.2%)、家庭压力(20.7%)、适应压力(16.6%)。(1)就业是大学生产生压力的最大因素,并且呈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压力上升的特点,农科和文科学生感受到的就业压力比理科学生大。在性别方面,女生的就业压力感比男生高,这可能与个别用人单位依然存在性别歧视有关;(2)学业压力是大学生第二大压力来源。在专业上,理科学生的学习压力最高,为72.5%,有69%的农科学生认为学习压力大,最低是文科学生,比例为55.4%。各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明显差异;(3)人际交往带来的困扰是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调查显示,女生在人际关系压力感上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个性较男生敏感、感情细腻有关。在访谈中发现,半数以上的女生表示宿舍关系不和谐给她们带来了很大的烦恼;(4)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恋爱现象成为大学校园中非常普遍的现象,恋爱的过程时常会伴随各种矛盾冲突,由于大学生应对恋爱困扰能力不高,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5)经济压力。调查发现,农科专业38.9%学生感觉经济压力大,高于理科(27.1%)和文科(20.2%)的学生。

4.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在“当你感觉有压力时,你一般会如何应对”的调查中,67.8%的学生认为“自我调整,采取积极措施”,55.4%的学生“向同学、老师或家人倾诉、求助”,73.5%选择“转移注意力,比如看微信、购物、运动、睡觉、听音乐等”。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能够采取倾诉、转移注意力等积极有效的策略来缓解、应对压力,这是积极向上的。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对压力时,10.7%的学生选择“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1.4%的学生选择“自责或逃避”,9.1%的学生选择“不知所错”,8.5%的学生选择“默默承受”,7.1%的学生“向引起压力的人或事发脾气”,说明部分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还不能科学地应对压力,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其学业和成长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指导和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三、对策及建议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农业高校应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学会以积极的、成熟的方式面各种压力和挑战。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增强学生心理素质。(1)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程,同时可开设大学生人际交往、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心理健康类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围。以“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集中开展心理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专题讲座、素质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3)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分年级心理教育辅导。对大一生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开展心理适应讲座,组织新生素质拓展,开展适应团体辅导等活动,着重提高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面向大二、大三的学生,举办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职业规划等主题讲座,使学生学会管理情绪和压力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针对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心理、面试指导、考研指导等主题讲座,提高学生求职择业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

2.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1)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客观认识自我,如果能全面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适合的职业,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可以从容面对压力。其次,要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参与各种文体和社团活动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增强人际交往,也无形中宣泄了压力;(2)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压力认知。正确认识和评价造成压力的事件,换个角度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以“我能行”的态度对待压力和挫折,把压力视为成长发展的动力,压力感也会随之减轻;(3)指导大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大学生要主动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维护心理健康。常见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有宣泄法、注意转移法、升华法、放松法等。

3.指导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因此要指导大学生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学会积极寻求他人帮助。大学生在身处压力或困扰中时,要树立“学会求助是强者的行为”的意识,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心,帮助大学生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更好地缓解或应对压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应对方式

1 大连工业大学大学概况

1.1 基本情况与发展历程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学院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学校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设有14个学院(部),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其中,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被评为A﹢级专业,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

1.2 在校大学生状况与构成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6000余人,研究生1500余人,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近400人。在校普通本科生中,各年级学生数大致相同,约为2,500人,男女生比例接近1:2。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前中期,年龄层在19至24岁之间。

在校的普通本科生中有百分之六十以上来自东北,其他地区学生数相对平均。工学类专业14个,普通本科在校生5,630人;理学类专业10个,普通本科在校生3,695人;艺术学类专业2个,普通本科在校生420人;管理学类专业3个,普通本科在校生304人;经济学类专业2个,普通本科在校生210人,比例近似为28:18: 2:1.5:1。

2 调查背景、内容及方法

2.1 调查的背景与动因

当下,源于生活、工作、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作为当代大学生主体的 “90后”,思想开放、张扬个性,有着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对压力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呈现多元化,个别学生容易出现偏激、极端的做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务之急是搞清大学生的压力来源,探求排解压力的方法,改善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水平,保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本项调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2.2 调查方法与对像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样本涵盖大连工业大学六大学科门类,并随机抽取。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2份,回收率为88%。问卷调查于2012年10月开展,历时一个月。数据整理、录入时间为2012年11月。

2.3 调查问卷内容

《大学生压力调查量表》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基本情况统计量表、压力源调查量表、压力反应调查量表以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量表。

2.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统计量表

该量表主要统计被调查者的自然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学科门类、生源地、是否为学生干部或在学生社团任职、月平均生活费、自认为承受压力的程度等七个方面。

2.3.2 压力源调查量表

压力源,即造成人们产生紧张情绪的压力来源。本调查采用张磊、殷恒婵、吴晓路编制的5因素压力源结构模型量表。该量表采用Likert 4点记分法,包含5个维度,43个题项,分别为人际关系、学业、经济、前途发展、个人日常生活压力等。该量表RMSEA=0.052,X2/Df=2.72,CFI=0.96,具备了科学的结构效度。

2.3.3 压力反应调查量表

殷恒婵、卢敏、苑文燕、陈雁飞等编制的简化版大学生压力测量问卷是本文的压力反应调查量表的主要用具。该问卷采用Likert 4点记分法,包含生理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等四个维度,共计21个项目。该问卷一致性信度(Alpha系数)=0.8716,CFI=0.97,RMSEA=0.052,X2/Df=4.09,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结构效度。

2.3.4 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量表

压力应对方式调查量表采用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采用Likert4点记分法,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等两个维度,共计20个问卷项目。量表重测信度为0.89,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这些都论证了该问卷的可信度。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在回收的442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基本特征情况如下:

男生200人,比例为46%;女生242人,比例为54%。大一160人,比例为36%,大二148人,比例为33%,大三122人,比例为28%,大四12人,比例为2%(大四学生毕业实习,抽取比例较少)。工学类问卷142份,比例为32%,艺术类问卷126份,比例为29%,理学类问卷76份,比例为17%,管理类问卷48份,所占比例为11%,文学类问卷50份,比例为11%。城镇样本人数320名,比例为72%。学生干部274人,比例为60%。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在800元左右346人,比例为82%。

根据统计,58人认为压力很大,比例为13%,136人认为压力较大,比例为31%,206人认为压力一般,比例为46%。从结果中看,虽然接近90%的样本认为存在压力,但压力承受基本处在可控范围内。

3.2 压力源

通过对调查数据压力反应度的众数筛选可见,在43个压力事件中,有42个事件调查样本所选答案的众数代表为:“没有压力”或“压力较轻”,比例超过65%。仅“毕业找工作很难”答案众数为“压力中等”,比例为36%。43个压力事件中被调查样本感觉压力较大的8项,其中,前途发展方面压力4项,学业方面压力3项,个人日常生活压力1项。

通过调查大学生的压力源,不难发现前途发展和学业压力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压力。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步入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并实现较好的人生发展,前途压力排在首位是有理可循的。大学生在应对学业过程和日常生活时,产生学业压力、个人日常生活压力也不足为怪。由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经济方面的压力、人际交往方面压力相对较小。

4 大学生心理压力管理对策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前途压力和学业压力方面,且学生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绝大多数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应对。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要行之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学生本人、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缺一不可。

4.1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体系

参照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近年来兴起的“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体系。

4.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援助体系构成

新生入学,便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追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数据支持。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

学校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专兼职的辅导队伍体系,提高辅导人员自身素质,针对于不同大学生群体使用不同方式的解决办法。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使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的正确意识,了解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

4.2 疏通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首要压力

针对于当下社会就业大环境,学校应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匹配社会需求,避免盲目培养导致的与社会用人相脱节情况。通过课程改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定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积累工作经验,并积极建立与相应社会单位之间的联系,避免“闭门造车”,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4.3 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消除压力影响

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压力,使他们明白压力的产生是正常的,要积极地、正确的加以对待。当遇到使自己压抑或焦虑的事件时,要建立自信,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同时通过合理安排课余文化生活,以排解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压力。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要让学生学生自我调节,通过采用转移或淡化不良情绪、通过适当方式释放压力、自我安慰、等方法,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自我调适,使学生走出心理困境,最终克服困难。

4.4 其它保障措施

国家以及社会大环境方面,应继续加大现行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同时加强社会舆论管理,树立真确社会舆论,避免因社会原因导致加大大学生心理压力。

最后,家庭也要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不应过多的给予学生压力,对大学生的教育要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家长更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家庭层面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岚清,2003:《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斯蒂芬·P·罗宾斯,2005:《组织行为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8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020-02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1996年的59398人扩大到2011年的560168人,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扩招人数已成几十倍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加之现在就业形势的紧张,硕士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硕士三年级学生,一方面面临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就业的压力。

笔者针对这个群体的状况,对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以期找出影响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因素,进而找出应对策略来缓解该群体的压力状况。

一 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参考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研究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等文献,又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编制了《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

问卷涉及5个因子:学习负担、学习环境、他人期望、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学习动力。共有20个单选题目,每个题目有5个选项,程度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

预测问卷的信度采用克伦巴赫ɑ系数,该问卷信度为0.869,可信度较高。

二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一所高校的100名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男生38人,女生62人;理工科64人,文科36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调查问卷》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三 研究结果

下表为100名受试者填写硕士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问卷的平均分与标准差:

将上述数据整理成图表,见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平均分得分排名前5名的题目为:第七题、第二题、第十四题、第二十题、第十二题。这几道题目内容分别为:第七题“朋友们一直对我寄予厚望,我不希望让大家失望。”第二题“我担心自己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第十四题“我担心自己本专业所学的知识,不能在未来个人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第二十题“我认为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第十二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从这几道题的类型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方面较担心。

图2中显示,压力感很大的学生占6%,压力感较大的学生占38%,压力感适中的学生占32%,压力感较小的学生占24%。由此结果可以看出,较多数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感适中,不过仍有42%的硕士三年级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业压力。

由图3可以看出,男生的学业压力的平均分比女生稍高一些,但结果不明显。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问卷平均分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平均分。

四 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的研究结果来看,硕士三年级学生的总体压力状况适中,不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学业压力。硕士三年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阶段,有些同学准备出国深造、有些准备直接就业,这个阶段又正值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申请国外学校的时间,多件事情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该群体的学业负担。

因此,问卷中的个人发展或就业前景这个因子的得分较高。

从男女生对比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学业压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学业压力稍高于女生。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男生在这个阶段面临的挑战更多。家庭因素、他人期望及硕士三年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都迫使这个群体的压力更大一些。虽然硕士研究生经历了大学阶段的锻炼,要比大学本科生更独立、思想更成熟,但由于年龄阶段已在25~30岁之间,涉及要建立家庭、成就事业,加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深度加大,使得其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受一些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文理科对比结果上看,文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远远高于理工科学生的学业压力。这一点可能是由于学科性质所致。理工科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相关联,且理工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涉及实验、编程等,这些内容在其研一、研二阶段都有所涉及,数据会在论文中占相当的比重,同比之下文字方面的压力就会减轻很多。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极少涉及实验处理,文字叙述性较强,且文献综述涉及古今中外的内容,因此阅读量较大,相对的学业负担会重一些,致使文科学生的毕业论文压力要大于理工科学生。

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1.对于硕士三年级学生

首先,要树立积极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压力这个事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要了解每个硕士三年级的学生都要经历这段时间的忙碌,因此要正确看待三年级学业负担较重的现实。另外,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压力,加强体育锻炼可加速体内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且可以培养我们的意志力、耐力,对于强身健体、发泄压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加强朋辈交流。多交流、多沟通,有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平时认为困惑的问题,在和他人交流之间可以获得灵感。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多和他人交流有利于我们多角度地分析事物,不至于因自己看问题偏激而将问题扩大化。再次,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每个人缓解压力的方式和途径不同,每个人适用的缓解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要多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如听音乐、看电影、旅游、运动等等。

2.对于高校

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出国留学指导的工作,尽早让学生们了解、明确自己将来的方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在毕业季的盲目性。此外,可以请往届优秀的经验丰富的学姐学长为毕业生做讲座交流,使大家充分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压力及应对状况。此外,我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3.对于社会

加强社会的支持度。首先家长要多和学生沟通,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社会媒体可以加强舆论导向,减缓学生的压力。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明显,并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扰、学习压力等5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旨在探索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训的力度。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疾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会给缺乏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而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紧张。

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受长辈溺爱,常常任性自私,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周围人的立场和感受。而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使得一些学生上大学后仍然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一些大学生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当他人的看法、想法等与自己不一致时,他们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方式予以解决。交际困难,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则因没有倾述对象而使得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二)情感困扰。

大量案例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阶段,老师和家长在学生生活中所占份量越来越低,许多学生在心灵上感到迷茫,找不到真正的归宿,因此有些学生为摆脱孤独寂寞或是出于攀比的心理而急于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其陷入自卑、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

(三)学习压力大。

很多大学生对个人的成功和自身表现要求过高,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很完美,都比别人略胜一筹,却往往忽略自我真实的内心感受和需求,无法从外在的成功中享受到快乐和喜悦。一旦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不能接受,继而感到压抑和自卑,诸多压力无从排解。

(四)就业和前途危机。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奋斗目标,不知道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不愿尝试创造性的思维,终日随波逐流,无所事事。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在择业前表现得盲目乐观,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际水平,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一旦就业失败就出现情绪低落、烦躁、焦虑等心理状况,最终导致心理疾患的形成。

(五)心理期望与家庭不符。

部分大学生读大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前途,更是为了“光耀门楣”,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现象在强势父母与弱势子女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择业时,这部分学生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当自己的期望同父母的意愿相违背时,往往会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因此势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对策

大学生群体虽不是一个问题群体,但其所面临的特殊压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不应仅限于对有问题和困扰的个体,更应关注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对不同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而各个高校也应做出相应的干预政策,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转贴于

(一)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二)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

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

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四)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

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五)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篇11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情感、就业压力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他们的这些行为不仅给自己的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而且在高校和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因此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对他们心灵引起的激荡也是最明显、最强烈的。过高的精神需要与满足的相对不足、各种心理压力与排遣能力的相对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的不足,使大学生成为心理病变的的重灾群体。

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则凸显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各项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确实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与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整体上自信程度不高,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并不太自信。在对大学生“你是否觉得自信”的调查中,有47%的人选择了非常自信和自信,而53%的人选择了有时不太自信、不自信甚至自卑。女生的不自信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女性的心理普遍脆弱、敏感,致使不自信的因素相对于男性更多一些,若不加以疏导和防范,出现意外的几率会更高。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逐渐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特殊的生存状况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心理问题。

1.从群体角度看包含贫困生、学习困难生、网络依赖生、有就业压力学生等。

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境况艰难,他们对家庭经济情况的无助感和家人的高期望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冲突、矛盾乃至自责。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较深的焦虑。

学习困难学生包括一些复读大学生。他们因为高考落榜,或未能被理想的大学录取而自卑感重。他们带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复读,对学校和自己的期望值也会更高一些,到校后的适应问题、内心中付出与得到的冲突也会更加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和焦虑也会比应届生高,另外,学习困难,多科不及格,也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效,陷入自暴自弃,这也是学习困难群体中值得关注的。

网络依赖生一方面是他们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交往。久而久之,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过度的迷恋网络使他们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近几年来,大学生找工作或求得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感,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呈现出来,形成心理疾患,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2.从个体角度看包含那些学业困难、心理困扰、家庭困难、行为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

学业困难是指首次出现重要科目不及格、多门科目不及格或者某门科目连续不及格,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位课程考试、毕业论文遇到重大问题、不能如期毕业等;心理困扰是指个体人格以抑郁、内向、自省为特征,思维方式特别,情绪、情感不稳定,行为冲动、反常,或者身体有重大疾病,或者有绵延不断的疾病,正在或者曾经服用过精神或心理药物,失恋等情感困惑,人际关系不佳,长期失眠,情绪反差大等;家庭困难是指经济紧张,父母离异,父母失业,家人有重大健康问题或其它问题等;行为偏常是指由于违规受到学校行政处分,或者经常旷课,沉迷网络等行为明显偏离正常轨道的情形。

二、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长期的应试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忽视,甚至放弃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通过不断强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驱散他们心头的阴影。

(二)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处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各高校应尽快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借鉴建立比较完整的学校,比如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

1.建设三个阵地:咨询(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大型咨询),课堂(课程与讲座),心理科学研究。

2.依靠三支队伍:心理咨询师、德育教师和学校医师,学生心理协会会员。

3.建立三级保健网络: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党团学生组织、校级心理中心。

4.发挥三级功能:预防―调节―发展的功能。

(三)加大心理咨询的力度,以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来心理咨询的人与心理咨询师之间,就针对咨询人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共同分析、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和指导,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其情绪障碍,恢复对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其身心健康。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咨询者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帮助求询者找出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方法,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并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同时,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使他们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心理咨询的方式很多,如通过以生活指导为中心的咨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交往、择业等问题,改善他们的适应能力;通过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咨询,可以指导学生改善情绪和性格,使他们面对挫折时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心理障碍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指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学业、成才、交友、择业、恋爱、求职等方面的问题。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应有的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要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面对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12

最近几年,媒体不断报导大学生群体中因存在着各种压力,而引发出多种心理问题。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有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将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对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自身采取的应对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如方法得当将有效地舒缓压力,而方法不得当则会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大量的口头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多数同学希望能够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如果充分地利用好“聊天”这一方法,能使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使压抑在内心的诸多问题得以倾诉,及时得到有效的沟通解决。有利于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另有还发生了多起在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跳楼的事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首先是充满远大抱负与现实经验不足的矛盾。当代大学生抱负远大,忧国忧民,但是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缺乏对实际的了解,因此大学生经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彷徨,久而久之导致心理问题。其次,要求他人尊重与自己尊重他人的矛盾。很多大学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喜欢别人干涉、指责,但对他人却缺乏尊重,还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以致造成自命不凡、虚荣清高的个性缺陷。第三,思维独立、批判性强与识别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矛盾。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批判性进一步增强,但辩证思维还不深刻,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够敏锐,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发展,因而大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挫折和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因素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思想多元化,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使人们产生紧迫感、压力感以及心理上的距离感。很多学生在中学成绩优秀,受到学校“重点培养和保护”,进入大学后失去了这种优势和地位,产生心理失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子女只顾学习,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导致有的学生生活懒散,缺乏纪律性,自理能力极差,抗压能力不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清华大学教授樊富珉的研究指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较高正相关,表明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减少心理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樊富珉指出:从宏观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首先是理论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等,其次是实证研究法,主要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人格、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等实证研究。要有效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引导并采用正面的应对方式,避免采用负面应对方式。因为在面对压力时,如何正确地认识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如何应对等,往往是学生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分析压力原因,自我认识、自我教育,排除干扰,教育学生要“越是艰险越向前”,做生活的强者。如果缺少对压力和困境的认识,便会不知所措,更为糟糕的是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所面临的困难,最后往往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这也启发我们思考日前在互联网上引起热烈讨论的西南某大学设学生发泄室的做法是否得当,关键在于相关工作者是否对服务使用对象进行了先期或后期的必要导向。根据本研究结果,应当立体化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满足大学生的多样需求。

(2)在不同的时期,比如进校期间、考试前、毕业前、实习或论文答辩等特殊阶段,开展适合需求的工作是必要和有意义的。比如开展考前心理咨询、主题辩论、特色班会、知识讲座或体育竞技等全面多样的活动来疏导、克服焦虑情绪,这些措施或渠道无疑为学生如何排除压力进行了训练,也能有效地防止压力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3)对于学生群体,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压力情况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其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关注男女生在压力、健康、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问题解决”取向的应对策略等,以便对不同特征群体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的实际情况作更为细致准确的掌握,并制订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高校要加快心理咨询事业发展,“防重于治”;在心理教育中应根据“适应个别差异”原则,对面临压力调试能力较差的同学和群体要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咨询,使他们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防卫压力过大的方法;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把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工作体系,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