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言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3.性格。性格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人们通常认为外向型的人学习英语相对容易成功,但这只能是体现在口语上;在阅读、写作方面,很多内向型的学习者都很占优势。
4.焦虑。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恐惧不安、烦躁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他们的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导致他们放弃英语学习。有些学习者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口语能力缺乏自信而产生焦虑,有些则是因为担心失败,表现不佳以及负面评价而感到忧心忡忡。缺乏自信的学习者可能会低估自己的口语能力,并对自己的表现产生负面期望,从而在面对语言学习任务时有不安全感或产生焦虑。由于他们无法有效处理自己的焦虑心情,容易放弃那些会导致焦虑的学习任务,因此会影响到学习的进步而学习进步缓慢则进一步加剧自信的不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缺乏自信与焦虑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在课堂环境下营造一种没有威胁和支持气氛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自信。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气氛
1.教师课上的自身情感
要形成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气氛,首先教师自身的情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绪状态对学生的认知和师生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面带微笑,学生会感到亲切、温暖,学习就会很有劲头。反之,当教师表情冷漠或怒气冲冲地面对学生时,学生会感到压抑、紧张,影响知识的接受。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利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使知识、信息带有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融洽、亲切、充满温暖的氛围。
2.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情感沟通自然、和谐,首先要对学生有一腔热情,要有无私的、广泛的爱,不但处处体现对他们的关心,还要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对于落后的学生,感情联络会起更大的作用。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谐,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区别对待性格不同的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对那些性格内向、消极、悲观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他们的个体学习方式,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他们的需求。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和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内向型的学生,就要鼓励他们多开口读和说,在课堂上多给他们提供机会,并多给予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克服自卑的心理,保持学习的热情。而对于那些外向型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不断地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对他们的缺点可以直接批评。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培养学生个性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三、克服学生焦虑情绪的策略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尽管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也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会产生急躁情绪或焦虑感。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另外,还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或降低焦虑情绪。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大胆参与交际,积极与人合作。对待那些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感到焦虑的学生,教师要多与他们交流,鼓励他们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袋,以便于跟踪和分析他们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要使他们认识到英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对于每个单词、
每个句型,如果不花功夫记忆是很难掌握的。坚定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是英语学习的必备条件。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本文通过对影响中等职业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分析(如年龄、性格、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能力等),指出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作用。针对这些因素提出适当的解决途径和办法,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关键词]第二语言情感因素师生关系
第二语言习得,指人们通过提高其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的过程(Richards,platt&platt,2002:48)。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水平是个十分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不只是涉及所学的语言系统本身,还受学习者的母语系统,认识心理个性差异(如年龄、性格、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能力等)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二语习得研究不可避免地要考察这些因素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及其对学习者外语能力的发展影响。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母语、年龄、个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等因素与习得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这些变量都对第二语言学习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研究者们却对影响的类别和程度持不同的观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门新的学科,人类对任何新学科的认识总是呈现动态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以往的研究发现不要盲目接受,而应持审慎和批评的态度。一般而言,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焦虑。
参考文献:
[1]刘君栓,夏晓翠.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1).
[2]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4.
[3]胡春洞,王才仁主编.贾冠杰著.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8.24.
[4]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8.
台上模特的仪态万方、姹紫嫣红,给了我们很深的感官形象。她们的肢体语言直接、明快,能以极大的自由灵活度,用来表达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特殊思想和感情,微妙地反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境。因此,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就人头马超级模特肢体语言的实现、定义、符号性三方面,作具体的论述。
一、肢体语言的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
时装权威黛安娜·维瑞兰德曾经说过:“脖颈、脊背、手臂和腿的伸展,以及轻盈的步履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肢体语言属于体态语,是其无声传情的典型。这种非语言手段,在T型台上独领。模特们特有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她们自身的肢体语言,带给观众愉悦的美感。肢体语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语言,不同于相对平板的书面语,肢体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跳跃、丰富的缤纷景色。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比人体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在它的形象上,飘荡着一种沉醉的神往。”的确,用肢体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模特,更能体现出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的完美组合。第一性美指模特们天然的外在条件:匀称修长的四肢、挺拔健美的姿态、端庄秀丽的容貌;第二性美指模特后天的内在修养: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学识。第一性美是硬件,只有拥有第一性这个基本条件,才能表现第二性,否则再内秀的第二性也上不得T台。不过,仅有第一性没有第二性的辅助,也上不得大雅之堂。第二性为第一性锦上添花,烘托其应有的理性深度。总之,两者把高度、深度完好结合,提升、表现出模特应有的秉性和灵动。
人头马超级模特赛程中,有因身体比例不协调,被评委一针见血指出“不要走弯路”的,虽然她的表演很机智、到位,第二性美展示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但是,第一性毕竟是第二性之母,所以,只能落得一声叹息。当然,对于第一性的外形,不能苛求。有位比萨脸的模特就很令人欣赏,她优雅适度的动作、从容自信的风度让场内评委和广大观众惊叹。尽管场外评委对她不属传统标准的大饼长相颇有微词,但这并没有阻碍她顺利进入二十强。
拥有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和谐之美的典型代表,非场内的评委陈颖小姐莫属。她相貌清丽、眼神知性、举止娴雅。坐谈时,微靠椅背,面带柔和明朗的一抹浅笑;站立行走时,步履坚定而轻快、神态雍容而大气;当观看表演时,常把双手合在一起,十指叠加;当发表观点时用手在身前一顿,干脆利落。难怪广大热心观众评价陈颖为,“当代T台大姐大、模特评委的大师级人物、优雅知性的完美化身”。
和谐之美为至美,和谐强调的是整体,是第一性、第二性的协调统一、错落有致而又相辅相成。和谐之美使人如沐春风,令肢体语言产生“磁力效应”[1]。
二、狭义的肢体语言和广义的肢体语言
“狭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伴随语言二重性(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各种非语言交际因素,即人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如面部表情、手势、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等。广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具有示意性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2]。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用肢体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无形的语言思维直接转化为动态的感官形象,来加强整体印象、增强表意效果。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对于T型台上的模特,我们更是有意识地根据其非语言行为,对她们的内心状态和综合实力做出判断。从屏风后缓缓走出的第一步,到退场的最后一个姿势,我们始终在用所有感官观察她们,注意她们的衣着和举止,留意她们的眼神和脸色,并留心她们唇齿之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动态的、无声的及非语言的线索进行判断,来决定是同意还是否定,是让她继续留在台上还是终止比赛。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际只凭言语而没有任何伴随的肢体语言,是无法进行和难以想象的。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体艺术,肢体语言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3](Malandro和Baker)。所以,模特的肢体语言重在研究她们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以人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非语言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姿态。姿态包括站姿、走姿和坐姿。良好的姿态应该是挺直而不生硬,轻松而不做作,展现出一种落落大方、飒爽英姿的精神风貌。人头马超级模特中个别模特走秀扭胯幅度过大、猫步夸张,直接影响了对她的态度评价和资历深浅的判断,尤其是一些新秀。所以,姿态是信息的综合表现,要想赢得评委的青睐,基本的台步必须练到炉火纯青。
动作。动作是肢体语言中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感染力,主要是手、足的协调。人头马超级模特的历次比赛中,都会给模特设置一个小道具,让她们根据音乐用道具来表现形体。同样是一个杠铃,选手只是扛着它若无其事地在台上转了一圈,但陈颖评委就仅凭它的竖放,再加上一只纤足的轻踏,将自己的健美演绎到完美无伦。动作之美,美在准确、精当,不可轻浮、粗俗。
表情。信息的表达55℅靠面部表情,人的面部24块表情肌,每一块都能传情达意。眉头、面颊、鼻子、嘴唇的蠕动与变化,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形式,语义的显现性强,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流露的情感更准确。每一次伴随着“T台有限,梦想无限”而黯然下场的模特们大多是因为表情僵硬或者慵懒,而被淘汰的。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最敏感、最富有移情作用的部分,它能迅速、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因此,当非语言信息遭遇理性的尴尬时,人们更相信面部表情。良好有加的表情自然应该是自如而不疏放、亲切但又富于变化的。
眼神。眼神是聚焦人心的一只摄像头,是洞察人类灵魂的一把解剖刀。T台模特的韵致全部浓缩于一双眼睛里。眼神里的内涵丰富,也最真实,最动人。胜利者的眼神总是昂扬自信、坚定执着。踏着音乐节拍走的步履是否轻盈、到位,从参赛选手的明眸里就可以看出,所谓“明眸善睐”,指美的眼神应是:炯炯有神、友善坦然。
仪表。仪表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包装,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深层的修养。模特上、下场要换两三套衣装,但无论休闲服饰,还是泳装、礼服,每个选手的风采都是迥异的。有的狂野、有的柔媚、有的中性、有的稍显繁琐邋遢。其实,仪表也是肢体语言综合信息的反映,一个人美不美,有没有魅力,全显示在仪表里。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得体的仪表应该是:神清气爽、天人合一。
肢体语言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更侧重特定语境中的狭义观。
三、肢体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肢体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借助于具体的动作,解读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表达潜意识的符号系统,可以比之于口语和书面语,而且还是这些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先于有声语言,当时只是简单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客观事物的直接结合的指意”[4];有声语言产生后,特别是文字的出现,人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达和进化,使得这种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逐渐有了典型而复杂的意义,即人们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或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去隐喻这些具有相似点的抽象的事物,而这些肢体语言概念的形成是多层次、多特征的。
肢体语言以人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为物质基础,指向自然和社会的文明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运用体态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指向性内涵,就会千差万别。因为“所指和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5],例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保加利亚人却正好相反。西方人见面打kiss或拥抱,而东方人一般只礼节性地握手。肢体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肢体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国人同性携手是友谊的象征,而西方则有可能被认为是同性恋”[6]。当然,肢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它的不可论证性。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能指的线条性,让超级模特用行云流水的动作,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步一步的迈、一点一点的舒展眉心,走台、微笑,不仅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在空间内延伸,既体现一个长度、向度,是一条纬线,又体现一个深度、高度,是一条经线。
“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肢体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这一事实似乎包含着一种矛盾,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肢体语言的“强制王牌”。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动作行使它的;不管肢体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得同它捆绑在一起。
总之,肢体语言具有符号性,符号按索绪尔的说法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其中,概念等于所指,音响等于能指,所指是能指的内容(意义);能指是所指的载体。它们作为部分或组成要素,既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符号”[7]。肢体语言同其他典型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只不过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取代音响形象,用来意合概念、情感和思想。符号性特征也是区分肢体语言与人体纯生理动作的重要标志。比如,猫步,T台下的人们也会走,但不代表脱俗的高雅之美,相反,会遭人嘲讽。肢体语言虽然具有与人体动作相同的生理属性,但它更重在表达某种语境中的独特思想、具体情感。陈宗明所言“一件事物,只要能够分析出其中的能指和所指,它便是一个符号;反之,便不是符号”。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手段,而模特则把这种语言运用到恰到好处。肢体语言一方面能把人体第一性和修为第二性完美结合,打造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另一方面,又侧重狭义的面对面交际中用各种具体动作和多样表情来传达潜在信息,从而达到意会的高境界。同时,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表义的多功能的符号系统。作为非语言交际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肢体语言在T型台上可以传达丰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表达模特潜在的心理与意向,从而使人头马超级模特赛事更火,使超级模特活动更贴近语言现实,使肢体语言的交际活动更生动、更感性、直接而又明确。
【参考文献】
[1]文静.试论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3]AllanPease.BodyLanguage[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N].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Abstract:ItisbasedonLanguageAcquisitionTheory,Construdivism,Psycholinguisticsandonthelearner-centeredideas,insteadofbeingbasedonteacher-centeredidea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itrequireslearnerstoactivelyparticipateinrealcommunicationactivities,toactivelyaccomplishtasksbyusingtargetlanguage,todeveloplanguageknowledgeaswellascompetence.
Keywords:task;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collegeEnglishteaching;application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交际语言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种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和使用的新的语言教学模式——“任务型语言教学”。它是建立在外语教学法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基础上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启示下提出的外语学习途径”[1]。教育部2001年7月的《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音运用能力”[2]1。在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2]29。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形态,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任务的定义
不同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任务进行了界定和解释,Long是最早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学者之一,他给任务的界定是:任务是人们为自己和为他人所做的、作为义务性的或有报酬的一项工作。Prabhu给任务下的定义是:任务是需要人们经过一些思考从所给的信息中得出结论的一项活动,这一过程由教师控制和调节。Nunan从交际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性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Ellis的任务是指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运用活动[3]。
尽管对交际学习中任务的定义说法不一,但是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的特点:①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②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不应是笼统的或是现实世界中某种活动的翻版,而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欲望的;③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4]。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途径或教学法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来自许多方面,诸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研究、课程理论、学习理论、社会语言学、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等。但它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心理语言学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心理语言学理论
任务教学法基于前苏联心理语言学家Vygotsky及其追随者Wertsch等人关于语言和学习的理论。Vygotsky强调学习的社会性以及教师和同伴对促进个人学习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把心理、社会、语音结合起来,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也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学习者是在社会交往、相互作用中发现、学会并运用知识的。“知识的发展经历两个过程:首先在社会层面,然后是个人层面;首先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interpsychological),然后是个人的作用(intrapsychological)。高级思维起源于人们之间实际的相互作用”[5]。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和教师完成(transact)某些任务,使外语学习者自然地学习、习得语言,扩展中际语体系和促进外语学习进步。
2.语言习得理论
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该理论采用对语言学习者的纵贯研究及实验方法,着重研究音位、语法、词汇及交际能力的发展,主张在新的语言点介绍之后,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根据语言习得的规律,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必须有大量语言的输入才能使得学生掌握所学习的语言。也就是说学习者能理解一项语法规则,但未必能内化并运用这项规则。学习者不仅需要在不同情景以及不同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含有这项语法规则的实践机会,而且还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这些固定的表达方式,从而逐渐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
语言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条件是有交流的机会,即Willis所说的use。语言习得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参与与语言熟练程度的提高关系极大。因此,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倡导者认为,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做事情,即完成各种任务。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尝试时,语言也被掌握了;当学习者所进行的任务使他们当前的语言能力发挥至极点时,习得也扩展到最佳状态。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上,努力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交换信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一个任务,并想方设法把这个任务完成好,此时他们的思维过程与集中在语言形式上的机械性练习是不同的[6]。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这种活动是无法被教会的,知识是由自己构建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这种构建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理解和意义,重视学习过程而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教授;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和互动之中。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而最理想的情景是所学的知识可以在其中得到运用。
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作用,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料和语境,将学生校外的生活经历与校内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进行意义的建构,而不是令其接受现成知识,直达结果。教师最重要的作用是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并提供给学生一个可同时进行探究的环境。课堂应该充满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各种真实的机会。学生自由地按自己的节奏,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要使外语教学富有教育性,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帮助学习者理解任务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外语学习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任务型语言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实的个人意义,要求外语教师学会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学习能力的发展、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四、应用实例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当今高等教育界提倡和推崇的“以人为本”、“以学习为本”,注重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对当前和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的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具有时代意义[7]。本文以NewHorizonCollegeEnglishBook1Unit1“LearningaForeignLanguage”一课为例,来说明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任务”的设计及其运用。本文是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次英语课,是他们由中学的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的转折点,对于他们的英语学习来说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学生对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也同样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这篇课文课堂内容设计的好坏、学生的认可度对于他们今后外语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熟悉的,并且他们自己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体验,而作者通过网络学习外语这一做法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如何通过设计一些趣味任务,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至关重要。
围绕课文,笔者设计了以下项task-oriented的活动:
Task1:Todaywearegoingtodealwiththetopic“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llofyouhavelearned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forabout10years.AreyousatisfiedwithyourpresentEnglishlevel?Doyouthinkyouareasuccessfullearnerornot?WhatareimportantfactorsinyourEnglish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1分析:这是一个导入步骤,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主题或任务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任务情景氛围中。在这一阶段,老师要使所设计的问题尽量贴近本课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强调导入与任务的相关性。
Task2:Lookatthetopicinourtext“LearningaForeignLanguage”andtrytopredictthecontentofthetext.
任务2分析: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今天的主题或任务,即通过标题对课文内容的预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讨论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测这一阅读技巧的训练,并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兴趣。
Task3:Discussingroups:DuringyourEnglishlearning,haveyoueverbeenhappywithyoursuccessesandcriedaboutyourfailures?Whatareyoursuccessesandwhatareyourfailures?Whatarethecausesofyoursuccessesandfailures?Compareyourswiththeauthor’s.(Thewholeclassmaybedividedinto4~5groups.)Aftergroupdiscussion,eachgrouptriestoreportthesuccessesandthefailuresandthereasonsofthemintheirlearningexperience.
任务3分析:选择这样的任务作为接触课文前的“热身练习”(Warm-upexercises),是因为它从学生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将他们个人学习外语的亲身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活的环境与课堂学习是一体的感觉,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以前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总结和分析,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促进他们今后的学习。同时通过与作者外语学习中的得与失的比较,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对课文的一种深入挖掘。
Task4:Discussingroups:Trytomakealistof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inlearningEnglishthroughcomputercourses.Andthenreporttothewholeclass.(Themoreitemsthegroupmentions,thehighermarksthegroupwillget.)Comparetheitemseachgroupprovides.Thenmakeacomparisonbetweentheitemsyoumentionandthosementionedbytheauthor.
任务4分析:通过讨论比较,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对于通过网络学习外语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使教学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能够激活学生的内在知识系统,提供给他们一个可以进行探究的环境进行有意义的构建。同时与作者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加强互动,语言输入与输出量大量增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了综合性、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机会,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另外分组竞赛的组织方式使课堂气氛紧张、热烈、活跃。
Task5:Nowadays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isgettingmoreandmorepopularinChina.Itisbelievedthatcomputerswillsomedayplay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andperhapswillgraduallytaketheplaceoftheteacher.Whatdoyouthinkofit?Doyoubelievethatcomputerscanandwilltaketheplaceoftheteachersinthefuture?Why?Whynot?/Compare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betweencomputer-assistededucationandteacher-conductededucation.
任务5分析: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高创新和实践的机会,这部分可以作为学生创新的内容。整个班级可以分为两大组,以“计算机将来是否可以代替老师”作为正反方的观点,互相展开辩论。在这一阶段,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语言交际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这是学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宗旨。另外,正反双方大辩论的形式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好发挥。
五、结语
“任务型语言教学”旨在把语言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语言学习的“任务”是指有目标的交际活动或学生为达到某一具体目标而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而以任务为本的学习是“在干当中学习”和“以应用为主的语言实践”,因此有利于发展技能。“任务型语言教学”与传统教学根本的区别是把面向书本转为应对四面八方的人和事,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表现自己的价值[7]。但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任务设计很难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也难以得到控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安平.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ELLISR.Task-basedlanguage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1-5.
[4]庞继贤.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导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F5.
1、语言习得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环境方面(surroundings):
儿童习得语言是在一个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习得语言的世界。习得过程中具有接触语言的广泛性,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从所有可能接触的人那里接受全方位语言输入,周围的一切都是儿童习得母语的真实语境,语言的输入(languageimput)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儿童在多次重复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逐渐习得了言语的能力,即与人交际的能力。所以母语习得的环境是整个社会,离开了这个社会环境就不存在习得的过程。
1.2认知方面(cognitive)
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学会用母语来认识周围世界,判断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会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儿童的母语习得过程往往是一种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认知活动,无论是学习过程本身(process),还是语言知识的获得都是无意识的。例如,儿童在习得"milkbottle"的过程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肚子饿了,想吃牛奶。”他只知道瓶子或杯子里面装的东西可以给他吃。儿童在习得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
1.3目的方面(purpose):
语言习得是伴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进行的。在儿童母语习得之前,不可能对客观世界有很多的认知,由于儿童对客观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就成了习得母语直接而自然的能力。对每一客观事物的认知,都会对儿童带来满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是出发点,又是目的所在。因此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并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儿童周围的人们与其说是在纠正他们的语言错误,还不如说是在纠正他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1.4习得者主体的特征:
母语习得的主体是儿童,好奇心与模仿能力(imitation)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理上(包括大脑与发育器官)都处于发育时期,儿童出生时在知识上是一片空白,不存在其它任何干扰。
2、外语学习的特征也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外语学习的环境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课堂教学往往是学习外语的主要途径,学习外语的过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既要受到时间的限制,又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学习者的工作环境是一个本族语(mothertongue)的世界。他们只能从外语教材中,在教室里接受非本族语的输入。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语境不是真实的,而是虚拟的。学习外语过程,大多数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这是一个人为的受客观条件制约的语言环境,离开这一语境,又被淹没在本族语的大海中了。
2.2外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的过程,学习者往往需要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认知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其认知基础与母语习得的认知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前者是在认知了事物的基础上学习语言,而后者则是在语言习得中了解事物。
2.3学习外语的目的: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是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着,即使是本能,也有一定的目的指向。儿童习得母语的目的是为了认知客观世界,而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诚然,外语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的虽有不同,他们共同的一点是为了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其学习认知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已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了语言本身。
2.4学习者本身的特征:外语学习的主体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外语学习一般都是在学习者母语习得已完成以后进行的。从生理方面来看,学习者掌握外语往往是在智力已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从心理功能来分析,学习者主体已经具备了感知能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学习者在知识上已经具有了母语建构及表达习惯,从而对外语学习形成了一种语言的迁移(languagetransfer),已有的母语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再掌握另一种语言会形成干扰。
语言习得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尽管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又有共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为学习掌握一种语言以达到交流与交际的目的,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的最终目点在于交际(communication),在这一层次上,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另外,二者在各自的过程中也有重合的现象,习得中含有学习因素,学习中也会有习得因素,学习的主体都是能习得语言能力的人。儿童之所以如此快,如此地道地习得母语,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与很强的求知欲望。客观环境与主体者内在的因素与母语的习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客观环境是可以不断改善和创造的,学习者内在的潜力也是可以不断调节和发挥的。因此,如果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努力创造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使外语学习的语境尽量接近于语言习得的语境;如果教师能充分调到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者对外语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感到学习外语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那么外语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语言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对于一个外语学习者来说,他对自己所处的语言环境,有些是难以改变的,学习者往往必须到课堂听课,接受指定教师的语言指导,学习规定的教材,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通过各种外语考试等。语言环境的改善就落到了教育工作者以及学习管理部门肩上。
教师对于语言环境改善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在外语教学中,外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教师的的教学用语是学习者最直观、最真实的语言输入。首先,教师的教学用语一定要贴近这门外语,善于模仿真实生活中不同环境,各种角色的语言语气特征,对语言的例示要贴近生活,形象生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有限的课堂教学环境设计成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西方人“购物”时的语言及言语特征时,就可以把教室设计成一个真实的商场;讲授“打电话”时,就可把教室设计成为一个真实通电话的场所,让学习者在近似于习得的真实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其次,学习者手中的教材只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外语教师要将这套系统变为学生的言语能力,需要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活化语言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重要表现。课堂语言环境的改善同教师自身的外语水平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但应该掌握所教课程的内容,而且能较流利地、地道地用外语表达一切客观事物,用外语进行思想交流,如果达不到这一点,指望教师为学习者创造语言习得环境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外语教师需要努力做到的是既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又要提高自己的外语教学能力。此外,学校里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竭力为外语学习者营造一个外语的氛围:齐全的外语教学设备,英语电台的开播,丰富的音像教学资料。英语角及各种英文书刊报纸,都能给学习者提供和改善语言实践的客观环境。试图创造一种完全等同于母语习得的语言自然环境,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教育者的努力与教育管理部门的不断重视,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习得环境,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外语学习虽说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学习过程,但在充满外语的氛围和语境中,也可以有类似习得的收获。
2.2学习者兴趣的培养:
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兴趣不同于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兴趣,而主要产生于自己目标的确定以及利用外语技能获取外来信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位外国语言学家曾经说过,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了一双认识观察世界的眼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学外语的目的和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其次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友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学习外语就如同在家里看电视小说一样愉快、兴奋。此外,改进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外语兴趣关键之一。学生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都会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学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对该学科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取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失去了兴趣就失去了动力。无论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还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结
母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外语教学可以从儿童语言习得中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外语教学应从它们两者之间的共性着手,不断创造有利于语言学习的习得环境,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外语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buryHouse,1982.
〔2〕Pimsleur,P.ThePsychologyofSecondLanguageLearning,Cambridge,1971.
〔3〕Richards,J.ClassroomLanguage,WhatSort?G.Ailen,1978.
〔4〕Wuzongjie,ReadingsforAppliedLinguisticandLanguageTeaching,ZhejingTeachers''''University,1998.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光的反射定射”时,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而应说:反射角等入射角。因为反射角的大小是由入射角的大小决定的,两个角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不能将日常生活俗语、方言当作物理语言搬到课堂,如将物理语言“熔化”、“沸腾”说成“化了”、“开了”等,应该避免。
二、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之所以在鲁迅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藤野先生的课堂语言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之处,适当提高声音,促其注意;关键之处,稍作停顿;需熟记的内容,不妨和以声韵,以利记忆。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右手定则”时,采用割韭菜的例子进行类比:将刀尖指向、刀刃切割方向、韭菜直立方向分别喻作感应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磁感线方面,不但讲明了电磁感应中三方向之间的两两垂直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象理解。
所以,在许多教学难点上,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可以把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物之感,在增强理解知识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还可以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使教学转入正规。如在讲“照相机”时,我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某君照相时头顶地、脚朝天,问他为何如此照相,答曰,照相只能成倒立的像。学生听后发出笑声,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牢牢地记住了成像的特点。
2C语言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不少高校C语言实验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2.1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以前只知道使用计算机娱乐或办公,认为计算机的学习应该很轻松。但是C语言的许多基础知识都是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内容丰富且抽象,具有严密逻辑性的,学习难度比较大。这时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引导,因此许多学生学习兴趣开始降低,不听老师讲授理论课,甚至连实验课也干脆不去。
2.2很多高校的C语言课一般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开教学,任课老师只负责理论教学,实验部分则是把学生丢到机房由实验室老师负责辅导,任课老师很少或基本不去机房,学生上机调试程序的自觉性当然很差,就算任课老师布置了作业,也有不少同学在偷偷玩游戏浪费时间,有同学有问题也是由辅导老师负责解答。任课老师和辅导老师沟通不够,学生到底哪里不懂,上机时在干什么这些情况任课老师很少知道,当然也不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教与学在这里脱节了,任课老师上课就失去了针对性。
2.3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有的程序错误百出,根本就没上机调试过。对批改过的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不认真去分析,交作业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于C语言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布置作业和书面批改作业的方法来督促学生学习和了解学习情况是很不全面和客观的,很难提高教学质量。
2.4学生每次上机时缺乏明确的量化指标,虽然教师事先也向学生布置应准备的内容,但没有督促和检查,完成完不成无所谓。上机情况与期末总成绩没有直接关系,这常常导致学生上机前不充分准备,上机过程中时间抓得不紧,思想上没压力,故而上机调试程序的能力提高不快。
2.5不少高校目前C语言的编译软件还在用DOS下的TC,现在是WINDOWS横行的年代,如果还是坚持让学生面对纯英文操作界面的TC,运行一系列难以记忆的DOS命令,很多学生看第一眼就被吓倒了,更不用说去仔细分析调试程序时产生的诸多英文提示,而且TC本生也有不支持鼠标操作,输入中文不方便等缺点。3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在上机实践教学中应采取如下改进措施:
3.1为了方便管理任课老师最好兼任实验室辅导老师,或者要和实验室辅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上机作业情况,适时调整授课进度。加强机房管理,端正学生的上机目的。上机考勤、纪律情况记入期末成绩。
3.2在每次上机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老师(任课老师或实验室辅导老师)根据每人完成练习题的数量、质量与时间,现场打分并做为平时成绩,影响该课程的总成绩。练习题可在上机之前提前告诉学生,方便他们事先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即可有效地避免学生互相抄袭作业、不求甚解的弊端。
3.3凡讲过的基本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必须事先复习好,上机时一律不予解答。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课的听课质量。
3.4取消原来的书面作业,换成学生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总结编程经验。实验报告的格式可以参照上机实验指导书,此类书现在书店很多,比如谭浩强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C程序设计》就比较不错。
3.5改进C语言的编译环境,选用WINDOWS下的编译软件,比如WIN—TC,WIN—TC的内核实质上和TC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是操作界面不一样,WIN—TC的优势主要就是纯中文菜单,支持鼠标操作,在WINDOWS下编辑TC代码,充分利用WINDOWS的剪贴版,可以很方便的输入和显示汉字等,这是一个免费软件在网上很容易找到。
3.6笔者结合国内外优秀编程语言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并经几年来C语言的教学实践,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设置成1:1,千万不可为赶教学进度或其它任何理由而压缩实验课时,那样做会得不偿失。
4C语言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效果
上述方案经笔者若干循环的C语言教学实践后,明显感到改革前后的情况大不相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课堂听课质量明显提高。因为上机时老师要当场检查程序,根本就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就算抄来弄不明白也是白费心机。要想上机时顺利通过,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记笔记。因此课堂教学时学生基本上没有迟到和无故缺的,并且课堂上都能专心听讲,记笔记,课间10分钟还问个不停,因为上机时就没有这么多时间详细问老师了。
1.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界定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特殊语言,是教学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语言;二是个别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反应出课堂教学语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个别教学语言是在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语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语言之一,也包括了口语、书面语和体态语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会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融人到教学活动当中,以便于学生的更好理解和学习。
1.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分类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从使用目的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目的语教学语言和媒介语教学语言。目的语教学语言是最受推崇的教学语言,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汉语教学中都使用的是汉语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大多数也使用汉语教学,因此,目的语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媒介语教学语言也是非常普遍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适应于大多数汉语的初学者,有利于汉语初学者对汉语的学习。
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2.1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语言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不仅具有组织功能和负载功能,也承担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功能。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具备了以上教学语言的功能,而且还承担了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重要功能。对外汉语的学了学生自身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对外汉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计划,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掌握汉语,实现教学目标。
2.2理论意义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是近几年随着“汉语热”而出现的一个新语言,对其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加强汉语变体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强化我们对汉语本体的认识。
2.3现实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来看,仍存在了诸多不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受,教学效果不佳。由于教学语言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对外汉语教学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研究,可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意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和功能类型
3.1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双重性、受限性和阶段性。
(1)双重性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熟练使用汉语,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汉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不但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也是师生的共同目标,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具有双重性。
(2)受限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接受能力,使用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必须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对外汉语教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又要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才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汉语学习者大都是成年人,而且汉语基础较差,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编制时受到较大的限制,具有受限性特点。
(3)阶段性
对外汉语教学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也具有阶段性。对于不同阶段的教学语言在语言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差异。对于零起点、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学语言有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汉语教师也在随之调整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阶段性特点。
3.2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的功能类型有:课堂语言、教学用语和交流语言。
(1)课堂语言
课堂语言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是用的语言。课堂语言的主要组成有:导入语、指令语、说明语和结束语。
(2)教学用语
教学用语是是对外汉语教师在传授学生词汇、语法等教学内容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其进行示范和解释。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示范主要是领读,解释则是对生字词的发音、语句、语法等进行剖析。
(3)交流语言
一、先民成分的多元化
回回民族的先民除唐宋时期的著客外,大多来自于元代中亚、西亚迁发而来的穆斯林,这在回族史学界是公认的。这一地区的古代民族、国家、语言及其分布如此之复杂,以致于我们到今天仍不能准确地说清究竟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多少种语言我们只能大致推断出他们主要是由波斯、阿拉伯、突厥等等民族组成的民族混合体。
谈到回族的先民问题。首先应提及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香客。唐代中西交通的大开,穆斯林民族的商业精神,阿拉伯帝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警容东来,经过定居和华化,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穆斯林居民——回族先民。
回回民族的形成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先民来源的多元化。除了上面提到的穆斯林蓄客外,宋代开封的犹太人(也里可温),元代大批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南洋、南亚穆斯林以及中国内地土著各民族都有不少先后加入了回回民族先民的行列。宋代居于开封的犹太人,被称为“青回回”,这主要是由于在生活习惯上不食猪肉,与回族相同的缘故,后来其中的一部分真的变成了回族。②
元时,蒙古人究竟迁发了多少中亚、西亚等地的色国人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众说不一,有言二、三百万的,有言一百万的,但既使保守一点,几十万人大体上是有的。元代,每以地名作为种族之名,色国人的名称、基本上是其居住国或地区的名称。象阿鲁浑人、撒马5尔罕人、大食人等。陶宗仪认为色国人有三十一种,③清人钱大听经过考证,竟举出三十三种。④可见,就在色国人内部,语言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回族先民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南洋穆斯林。这一支人数虽然不多,但颇具特色。据我们所知,至少有两个地方的回族是南洋穆斯林的后裔,一是海南省的崖县,那里的回族先民是由于海上遭遇风浪被迫避居于岛上的,原来是占城(越南)穆斯林。史书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占城夷人忽宣等族三百一人求附。”⑤这里的忽宣是Hussain的音译,又译作胡赛因等,他们是穆斯林当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二是山东德州。明成祖时苏禄国国王来贡,卒于此地,为他守墓的后代因为信仰伊斯兰教也加入了回回的行列。南洋穆斯林成为回回来源可佐见于明《四夷馆考》中:“占城、日本、爪哇、满刺加诸国皆习回回教,遇到进贡,番文也属本馆代译”。这个“本馆”,指的就是回回馆。
我们在强调回族族源中外来成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我国境内的士著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成分。比如内蒙地区称回民为“Hotun”,它是“和田”的古音,说明内蒙一部分回族很可能是古代畏兀儿人。一方面是因为华族女子与外来穆斯林通婚,另一方面是这些民族中的一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从而成为回族中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所说的回族族源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外来成分的复杂上,也体现在国内民族成分的多样上。
二、回族先民语言的多元化
回回先民来源的多元化,决定了他们语言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语言,发展为今天所使用的共同语言——汉语,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民族形成及发展同步的过程的。由于回族的先民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因而在他们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扎根之初,就必然操有不同的语言,就我们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先民们至少使用过以下诸种语:
1·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是重要媒介。这是因为伊斯兰教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时,阿拉伯帝国仍在东征西讨,阿拉伯语及连同用它书写的《古兰经》一起,被传播到四面八方。由于伊斯兰教的胜利,阿拉伯语也被蒙上了一层神圣而又高贵的色彩。直到现在,《古兰经》不仅在世界,而且在中国,都以阿拉伯语诵读,历百千年而不变。无怪乎回族内部有些人把阿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了。明人陶九成曾记录,“回回字,其母二十有)九,横行而写,自前拟后,复归于前,@旧说的就是阿拉伯字。
唐宋时期穆斯林蕃客,特别是唐初来华的穆斯林所使用的语言,毫无疑问,是他们的1母语——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据记载,大约到七世纪中,就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商人来华1了。到八世纪时,大食国人李彦升经过春司考察,“以进士第名显”,⑤《苏莱曼游记》记载]彼时广州无一人会阿拉伯语,虽失之偏颇,但也正说明穆斯林蕃客在语言上华化程度之1深,在与华人交往中基本上可以使用汉语。到元代回族形成之前,这个华化的过程一直在]东南沿海地区持续着。
阿拉伯语因为宗教的缘故,“其经三十,藏凡三千六百余卷,其书体旁行,有篆、草、楷三法。”③又在清真寺中,“堂中有碑,广袤数文,上皆刻异书,如篆箱,是为像主。”⑤既是《古兰经》的文字,在中国,千余年来,一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其他民族中占有至高地位
2.波斯语
阿拉伯语的重要地位表现在宗教上,但在回族先民中使用更广泛的,则是稍晚一些由波斯穆斯林商人使用的波斯语。在蕃坊之内,“回妇谓之波斯妇”,又,唐词牌中有“菩萨蛮”者,也为“波斯语Mussulman(Bussulma)之音译。”在唐宋时期,说波斯语的人可能并不多,但到了元代,由于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三次西征而东迁的中亚西亚人中,大多数都属波斯语种。法国人昂里·马塞认为忽必烈时“穆斯林在中国所使用的语言中国语,就渗进了法尔斯语(即波斯语),这是略一研究回族语言特点的人都知道的。”波斯语使用,可能是因为:
第一,波斯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波斯文化以其固有的光彩影响着中亚及西亚各族人。
第二,阿拉伯帝国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萨珊王朝,但在语言文化上却为波斯所征服。这大概也是元明两代,把波斯文字当成回回字的缘由吧。《四夷馆考》云:“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③这句话把“回回”与“天方”(阿拉伯)截然分开,足见明之回回文断非阿拉伯文,按地理分布,当为波斯。又元以后,大食已为蒙古帝国所灭,此时所谓回回进贡者,亦非阿拉伯帝国的使臣。清人文廷式在其所著《纯常子枝语》卷计七中也以为,元代之回回国子监,所授为波斯字母。
3、中亚各国语
元时中亚各族中,亦即后来等级划分中的“色目人”,虽然以波斯语为主,但其他各种语言也有不同程度的保留。我们翻开清人钱大听的《元史·氏族表》,从色目人的种类上,不难看出他们在语言上的多样性。这样说并不与前文“以波斯文为主”相矛盾,人们崇尚一种文化,就会学习与之相对应的语言文字。这不等于说完全摒弃本民族语而全盘“波斯化”,这与今天我国各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使用汉语,但同时又保留民族语言文字,道理是一样的。
4、马来语
山东德州的回族由来,相比之下更晚一些。永乐十五年,苏禄(菲律宾)国的东王、西王、峒王率部众三百四十余人来华,“东王至德州,卒于馆……留妻妾兼从十人守墓。”这十人成为今天山东德州回族的渊源,最初所使用的语言,显然是马来语种。海南崖县的回辉村,至今语言上仍然习其祖先,据专家们鉴定,也是马来语。
5、中国境内各民族语
既然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土著民族加入回族行列,在语言上也必然给回族先民注入了新的因素,比较突出的是黎语、壮语、傣语、藏语,汉语就更不用说了。我们查阅《海南甘蕉蒲氏家谱》,就会发现蒲氏家族中所娶之妇女,多为陈,黄等,均属广东之黎族大姓,其他如青海卡力岗藏回,云南傣回等,这种称呼本身,就很能说明不同民族在血缘及语言上的杂揉性。不同民族的人与回回通婚,该民族语就在回回先民中出现过。这样,我们看到了一种语言的大汇合现象:回回先民所使用的语言,既有汉藏语系,也有南岛、阿尔泰语系。这些语类几乎超过了世界语言分类的一半。这恐怕在其他民族中还不多见。
作为一个民族,支离破碎,五花八门的语言显然是不胜其任的。我们从元代回回国子监教授“亦思替非”文及明《回回馆杂字》的事实,看到了作为中亚、西亚穆斯林,在语言上受到波斯的影响所萌发的统一趋势,只是这个发展趋势还没有成为现实,就在汉文化的冲击下被打断了。“亦思替非”文。‘“实际上就是波斯文”《回回馆杂字》及陆次云《译史记余狈u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这种文字的实例。
波斯语在回回先民中的优势地位,不久就遇到了竞争者的挑战,文化高度发达的汉语汉字在先民生活中的出现,使回回先民语言的同化和融合,出现了新的趋向。
三、回族共同语的形成
几种不同的语言相遇后,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A语言
1.B语言统一为A人或其他语言
A语言A语言
2、B语言B语言(多种语言并存)
回族的先民语言与汉语相遇后,发生的变化属于第一种情况,即两种语言融为一种语言。语言的融合是与民族的融合密切相关的,或者说是同步的。回回先民在语言上逐渐学习汉语的过程,不同来源的先民是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唐宋的穆斯林蓄客是先导;蒙元时期的色目人华化是主体,是;明以后南洋穆斯林入附是尾声。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在使用汉语言文字的汉族中的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为了交往的方便,需要一种共同的语言;再者,经济文化生活的交流,特别是相互婚姻诸方面的联系的加强,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居住区汉语的推动力。
在语言融合的过程中,人数多.文化先进的民族的语言文字对其他民族的影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但多种语言演变为一种语言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一减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其间有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双重或多重语言制的过渡,最后才能实现语言的统一。回族从先民的多元语言,到最终完全实现以汉语代替所有的非汉语语种,也经历了这样广个过程。
笔者以为,回族语言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通婚的结果。
拿回国先民典型意义上的家庭(——即男方为外来穆斯林,女方是中国妇女)来说,一个穆斯林在中国娶妻生子,那么他可能在同国籍的穆斯林中仍说本民族语,但回到家庭中,他不得不试图说妻子可以懂的话。这样,他本人,以及他的家庭内部通行的是两种语言——-一丈夫的非汉语语言和妻子的语言。他们的后代在中国土生土长,不管其父母使用什么语言,他们对掌握汉语的需要,显然较其父母更加迫切,尽管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学的是父辈的语言。由于周围环境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他更多使用的只能是汉语。到了第三代,接受汉语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对祖辈的语言就会保留得越小……一代一代下去。祖辈语言的实用性及对它的依赖性依次递减。元代色目人参加科举时以修汉学取科第者,人数不少。⑤足见色目人汉学程度之高。汉语的使用量在回回家庭中逐年逐代的增长,直至最终在社会生活诸方面,彻底取代了先民的语言,而只在宗教生活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淀积。
纵观历史,回族先民中的双重语言制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元明两代的历史看,至少在明永乐年间,在回回人中还通行波斯等文,若从唐宋时住唐的著客开始,这个双重语言制过渡期大约经历了好几百年。这一过程的基本结束大致是在明代,回回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已很明显之后。如前所述,明成祖时为苏禄王守墓而留在德州的十余人,他们要在德州生活下去,就必然要与更多的汉人打交道,并最终使用汉语,这是回族先民中最后一个外来成分语言转化的结束。留在内地的外国穆斯林。无论是通婚,还是文化经济活动,除了加强和汉族人民的来往外别无他途,这就加速了他们掌握汉语的进程。
四、回族共同语的特点
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言,是其必不可少的民族特征之一。
我们不能忽视共同语言对于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作用。具体到回回民族的形成来说,如果说伊斯兰教是先民们的精神纽带,是回族共同心理素质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因素,相同或相似的经济生活,是回回作为一个民族的经济基础的话,那么汉语则是回族形成民族共同体的社会语言条件。“回回民族的形成以有了以汉语为共同语言为一个标志”。四以这个标志来看,回回民族的形成在全国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东南沿海是穆斯林蓄客曾经活跃的地区,在元代就已基本上成为回族的一部分,而西北及元代内迁至各地的中亚穆斯林要晚一些,大约在明前期或中期。回回民族在语言的上特点主要有三点;
1、使用汉语文
汉语之成为回族的共同语言,是经过了一个从多元化到双重语言制,再到共同的语言----汉语的演化过程的。这个过程前后持续大约到明中叶后完成。不同来源的回回先民来到中国后,为了社会交往的方便,他们必须有一种新的共同语言。再没有形成民族之前,回族先民们使用的语言是多种多样的,后来逐渐接受了汉语,加上其他一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才形成了今天的回回民族。
2、回族语言中的特殊词语
回回民族虽然使用汉语,但其中仅为回族人民所使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又反映了语言的民族性这些特殊词语一般说来有两大类:一是非汉语来源的汉语词,象“乜贴”、“主麻”、“玛致”等等,这里不全是宗教用语,也有日常用语;还有一类是汉语来源的汉语词,但现在只有在回族人民中经常使用,如“无常”、“出散”、“教门”等。
3、对先民语言的保留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叙述语言的关键词句。
叙述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叙述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数学符号语言,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对符号语言具有相当的理解能力,善于将简约的符号语言译成一般的数学语言,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转化与处理。
一、概述
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门类,是和我们生活联系最广泛、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广告主题和创意的核心手段是广告语言,它是人类语言同广告学、美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交融的结果,是广告信息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广告语言不仅需要引起消费者注意、理解和使他们产生肯定的情感,而且还应当使消费者过目不忘,在他们准备选购商品时会有自然地回忆、联想起来,最后选购该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语言的创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双关、借代、排比、对偶,来获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其中仿拟修辞手法的使用,更是使人们对广告语产生过目不忘的印象,达到广告的目的:促进消费,从而增进人们的购买欲望。本文通过分析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分类和应用,探讨仿拟这一修辞手段在广告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仿拟在广告中的分类和应用
仿拟指仿照某一著名的诗歌、文章、段落或某一名言、警句、谚语的句式、格调等,改变其中的语素或内容,获得一种新的语言概念或内容。广告中的仿拟现象随处可见,通常以谐音仿拟、意义仿拟、换字仿拟和篇章仿拟四种形式出现。
1.谐音仿拟
谐音仿拟指将成语、谚语、俗语等中的某个语素抽出,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换上。由于汉语同音词较多,众多广告便利用这一特点,对各种语言成品进行谐音替换,谐音仿拟的特点是原语言成品的意思,并没有因替换而消失,而是起到了帮助受众理解广告语的作用。
例1:“金城所至,金石为开。”这是金城牌摩托车所作的一则广告。广告词对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进行仿拟,巧妙地将“精诚”二字换成摩托车品牌“金城”,生动表达了金城摩托车竭诚为大众服务的承诺。
例2:格力空调广告:“多快好省,静在其中。”该广告语的用意为格力空调把功能多、制冷快、质量好、用电省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尽集其中。这里用谐音字“静”代替“尽”,除了上面的意义之外,又突出了“清净”无噪音的优点,进一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
例3:“千里江铃一日还。”这一则江铃汽车的广告仿拟了李白《朝发白帝城》中的著名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原句中,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花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该广告以“江铃”代替“江陵”,嵌入谐音字,用得自如,恰到好处地借用李白的名句形容江铃汽车瞬息千里般的速度,给人一种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
例4:“工到自然成”。“功到自然成”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句俗语,在这则工商银行的广告语中,作者运用仿拟手段,巧妙地将“功”字用“工”字替换,使读者瞬间领悟作者的独具匠心,工商银行到了,自然就成了,而“成”字本身就具有成功,功成名就等褒义的含义,因此,这则广告语不能不说是中国工商银行在同业广告中的亮点。
2.意义仿拟
意义仿拟指通过更换原语句中的某个词,改换原语句的语义,借用仿照出的新词语与原词语的语义差异,达到某种风趣或幽默的效果,从而突出产品的功能或效用。语言成品往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但很多思想在今天看来,未必那么绝对。很多广告就反其道而用之,把广告传播的信息通过对语言成品的反义运用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
例1:上海家化有限公司六神牌花露水广告:“六神有主,一家无忧。”其中,“六神有主”是对“六神无主”的仿拟。广告制作者借助“有”与“无”的反义对比,从而强调了六神牌花露水能让一家大小无忧无虑的特殊功效。
例2:广东远成集团上海物流基地的广告:“一诺千金,欲速必达。”该广告语的后一个成语被反义运用。原来的成语是“欲速则不达”,意为凡事都有自身规律,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但该公司是从事物流的,要求就是“速达”,因此利用仿拟手法对原成语反其意而用之,向消费者承诺“欲速必达”,并以“一诺千金”来强化,无疑准确传达了公司的服务宗旨和理念。
例3:自动钓具广告:“一心二意,照样钓鱼。”此处,“一心二意”为“一心一意”的仿拟,本来钓鱼得“一心一意”才行,而这里却打破常规说“一心二意”(实际上是“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不专心也能钓到鱼,足见这种自动钓具的性能是多么优越。
3.换字仿拟
换字仿拟指把原语句中的某一词语抽掉,换上与产品品牌、功用相关的词语,这种类型的仿拟可不考虑新仿词和被仿词的意义联系,只要新仿词能准确传达广告的内容即可。
例1:“书山有路读为径,学海无涯报作舟。”这是《中华读书报》的一则广告。广告词是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仿拟,前后各改一个字,仍保持对仗格式。新句与原句在形式上紧密相连,但突出了“读报”的巨大作用。
例2:雪豹皮装广告:“年年岁岁雪相似,岁岁年年豹不同。”这条广告语借用了唐朝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品牌名“雪豹”二字分别替代原文的“花”、“人”嵌入句中,就成了极有诗意的广告语,同时,雪豹皮装不断更新款式、紧跟潮流、引领时尚的特点也不言而喻。
例3:跃进牌汽车广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跃进。”其中,“日久见跃进”是“日久见人心”的仿拟,原语抽掉“人心”二字,换上汽车品牌“跃进”。人们熟悉的成语中出现“跃进”二字,令人感觉新鲜突出,而且还传达了跃进汽车经得起市场检验的自信。
4.篇章仿拟
篇章仿拟指仿照现存的篇章而成就新的篇章。通常是半句直接引用语言成品的原句,另外半句依照此句的形式仿造。由于原句多是广为人知的名句,读到其中半句,另半句自然而然会在人们的脑海里浮现。虽然它并没有出现,但是在理解整个广告语的时候,它实际上帮助人们从借用的半句联想到没出现的另半句,再体会到广告语的中心句,即仿造的半句,从而完成对广告语的完整理解。
例1:宁红减肥茶广告:“衣带渐宽终不悔,常忆宁红减肥茶。”“衣带渐宽终不悔”是宋代诗人柳永《凤栖梧》中的名句,原句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本是说痴心的人为自己心爱的人纵然相思到日渐消瘦也无怨无悔。这种情怀与减肥者对减肥的坚持不懈,对消瘦的无悔追求有异曲同工之妙。仿拟的运用在这则广告中,别具幽默的效果,宁红减肥茶的名字也深深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例2:杉杉西服广告:“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惊醒,杉杉却在,我心灵深处。”该广告仿拟了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将“蓦然回首”改为“蓦然惊醒”,“那人却在”改为“杉杉却在”,“灯火阑珊处”改为“我心灵深处”,利用人们对名句的熟悉达到认同,略加改动则给人一种新鲜感。
例3:水井坊酒广告:“风声、颂声,声声入耳;雅韵、酒韵,韵韵关情。”水井坊酒的这条广告语创作显然来自流传甚广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是广告针对产品特点做了有效的改动,其中“风声、颂声”,“雅韵、酒韵”,都是极好的概括,同时传达了水井坊酒倍受称赞、喝酒为风雅之事的信息。
三、仿拟在广告语言中的效用
在广告语中,仿拟是使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段,主要表现在成语、诗词、俗语的仿拟上。由于它的大量使用,使得广告语言表现出一种推陈出新的气象,显现出幽默风趣、新鲜明快、生动活泼的特点,达到了宣传商品品牌、产品质地性能的独特效果,成为广告修辞的一大景观。仿拟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耳熟能详,熟悉亲切
广告语仿拟的对象——语言成品,主要是人们常说的熟语,如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还包括广为流传的诗词、名言、名句等。这些语言成品从古代流传到现在,是汉语言的精华,有明确而丰富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长期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易于激活。此外,语言成品作为汉语言的经典“素材”,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民族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内涵,言简意赅,信息量大。将这些人们熟悉的语言成品融入广告语言,有利于解除大众对广告的抗拒、抵制心理,产生对产品本身蕴含的人文意识、价值观念的认同,能带给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而获得人们对广告产品的认可。
2.推陈出新,独特新颖
创作广告语言要追求“奇”,即富有个性,新奇独特,出奇制胜,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感觉。这样才能过目不忘,过耳不漏。一则广告词,不论用词上,还是造句上,都能有变化,让人们始终处于接受新信息的亢奋中,会增加对广告的兴趣。一味地重复自己的话,或不断重复别人的话,陈陈相因会令人生厌。仿拟运用一定技巧,对语言成品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匠心独特的改造,实施变化运用,“老话翻新”。这样既保存了原语言成品的精华,让人们有似曾相识之感,又出乎其预料的推出自己的产品品牌或产品特点,可谓因循又创新,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形象生动
仿拟通过改动一些原本严肃的词汇或句式结构,选用一些意想不到或幽默诙谐的词语来替代原先的词语,往往构成反语,从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和反衬,起到幽默、滑稽的效果,极大增加了广告的吸引力,促进了人们对广告信息的接受和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仿拟是广告宣传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创造性的模拟和仿造一些现有的词语或句子,尤其是一些经典的谚语、诗句或俗语,使它们赋予新时代的内涵,旧貌换新颜,这不啻于是再创造。仿拟在广告中的正确运用,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商业宣传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和宣传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广告语言中,乱用仿拟的现象确实存在,因此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仿拟的使用一定要从广告语言的需要表达出发,切忌过于泛滥,否则就失去仿拟的意义和价值了。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邓惠兰:广告文案写作的修辞特点探微[J].修辞学习,1997,(1)
[3]董景寰:广告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4]郝钦海: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内涵[J].山东外语教学,2002,(2)
主要有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指的是专业教学计划之内的教学过程,而第二课堂教学是正规教学计划之外的教学过程。第一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主体,第二教学课堂更强调应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性教学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但也要充分考虑第二课堂的教学,即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研究性的作业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课堂所学知识。
(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
1.案例式教学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就是由教师或学生提供案例作为教学对象。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学习、借鉴案例提供的策略,吸收案例讨论中有价值的观点、方法,内化为自己所学知识,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专题式教学
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教学。基于提出的具体问题,师生间可以充分地互动,相互探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针对提出的具体问题,教师总结归纳,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三)研究性教学的手段
1.课题牵引,以研促教
现在,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授课教师,手里都有立项的课题,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课题相关的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之中,把自己的一些研究性的观点或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一方面说明学生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提升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的课题认识得更为深入,可谓一举两得。
2.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为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设施条件上的保证,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它比传统板书式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使课程内容由无趣地灌输变为图文并茂的动态传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也使课堂气氛变得既紧张又活跃,需要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有助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
二、黑龙江省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成果与收获
(一)形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特色
“研究性教学”不需要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而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学生从问题出发,在教师引导下自由探究,既获取知识,又产生问题意识,形成研究习惯,增强研究与创新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汉语言文学这一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专业,逐步发展成“科研———教学”一体的专业,既保持了该专业原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加入了应用性、社会性、研究性的要素,这也是时展的需要。
(二)推进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10来门课程,我们应将课程进行科学的优化,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精简,每门课程内容的设计都要综合考虑最新的知识结构,结合社会发展和新知识结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将课程结构合理优化,考虑学科的基础,科学设计内容体系;将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减少或避免内容的重复。另外,为了提升该专业学生的能力,还要将课程内容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应用性,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说能力。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知识、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原有的知识权威优势不复存在。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同时,研究性教学也给师生间提供了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关系,这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得教学在相互配合的良性氛围内有序地进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