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利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进行色层分析需要有吸附剂(如氧化铝、氧化硅等),还要把吸附剂装在吸附柱上,操作就比较复杂一些。这里介绍用粉笔来模拟色层分析法,既简便又有趣。
1.蓝墨水中有几种染料
取一支粉笔,在距离粗的一头1厘米的地方点上一点蓝墨水(只要用细玻璃棒蘸上蓝墨水一点,不可用滴管满,因为这样做会使蓝墨水的点太大),点完后,蓝墨水点的直径约为1毫米。
在培养皿内加酒精作展开液面高度保持在0.5厘米左右。然后把粉笔的大头朝下,竖立在酒精中,但酒精的液面不可与蓝墨水点接触。
不久,酒精就在粉笔上慢慢上升,随着酒精向上扩散,蓝墨水也在粉笔上向上移动。最后,你可以看到粉笔上半部的墨水是蓝色的,粉笔下半部的墨水是紫色的。说明在蓝墨水中存在着两种染料,一种是紫色的,另一种是蓝色的。
2.红墨水中有几种染料
再取一支粉笔,在粗的一头点上一点红墨水(位置和蓝墨水点相同),然后把它竖立在酒精中,红墨水也会随着酒精慢慢向上扩散。最后,你会看到,粉笔上半部的墨水是橙红色的,下个部的墨水是红色的,说明红墨水中也有两种染料。
3.分离甲基橙和酚酞
在试管中加入2毫升浓氨水和18毫升蒸馏水,混匀。再加入10毫升丁醇,管口用橡皮塞塞严,充分摇动试管,然后将试管静置。等溶液分层后(上层是氨的丁醇溶液,下层是氨水),用滴管取出上层溶液放在培养皿内。
将0.5毫升甲基橙指示剂和0.5毫升酚酞指示剂混合均匀。
取一支粉笔,在粗的一头点上一点混合指示剂(位置和实验1中相同),然后把粉笔竖立在培养皿内的氨的丁醇溶液中。不久混合指示刘慢慢向上扩散。最后,粉笔的上半部是红色的,下半部是橙黄色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呢?原来,酚酞和甲基橙在粉笔上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酚酞往上爬得快,甲基橙爬得慢。所以粉笔上半部是酚酞,它遇到氨水显红色,粉笔的下半部是甲基橙,遇到氨水显橙黄色。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使我们初步了解到,在色层分析中是怎样把两种物质分开的。
4.绿叶中的色素
一、学习策略和相关量表
本文以心理学为基础,从大量的研究中对不同文化的教与学进行了比较。早在20世纪70年代,马顿和塞里欧就在瑞典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提出了“表层式”和“深层式”学习方式。所谓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是指被试趋向集中于单词和句子层次的阅读。使用表层式学习方式的学生不能解释作者的寓意,只能够回忆起文章的孤立的事实性片段。而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被试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他们趋向于集中在主题和主要思想上,而且他们一般试图去为了意义而进行阅读。采用深层式学习方式的学生能够提供对作者意图的一个更精密的概括,而且经常地运用阅读中的摘录来支撑他们的推理。于是,马顿和塞里欧提出学习结果的质的不同取决于所使用的阅读方法。
为了更好地研究不同的学习策略,上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的比格斯和英国的恩特威斯尔独立的开发了一组用于测量学生学习方法的量表――学习过程问卷(LPQ)、研究过程问卷(SPQ),1987年,恩特威斯尔和拉姆斯登又建立了学习方式的数据库(ASI),并增加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成就式学习方式。采用这一方法的学生尝试着通过“努力而有效的学习”这样的策略和保持浓厚的兴趣来实现可能的最高成绩。他们运用任何他们认为将能使他们学术成功的机会最大化的策略,包括“死记硬背很多的事实”或者“理解基本的原则”等。
二、学习策略和测量量表的相关性比较
当这些测量量表(SPQ、LPQ、ASI)被运用到不同的文化范围内,我们不禁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而当我们在对不同的学习策略进行比较时,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这些所使用的测量量表对来自不同文化的被试对象是否会具有相同的信度和效度。这也必然让我们关注概念的等值性、可靠性、内部结构有效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因素。
1.概念等价性
对我们所使用的测量量表我们首先要鉴别概念的等价性。贝里在1989年提出概念等价性的观念与文化本位和文化客位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文化客位的研究致力于对什么是通用范畴的文化进行比较。而文化本位研究只使用从某种特定文化内部所浮现出的概念。区分这两种研究类型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屈安达斯在1972年就指出伪文化客位研究的危险是将一种文化的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之上,就像他们通常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研究而空口证实假设的准确性的论断。
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称他们主要通过比较来自不同文化的被试对问卷反应的分类来鉴别概念等值的问题,主张用项目-偏差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处理。可是,我们不得不问,这些概念是等值的吗?于是,研究者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马来西亚、尼泊尔以及南太平洋大学等非西方学生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研究。
贝格斯(Biggs)和恩土斯特(Entwistle)在尼日利亚的首都拉各斯的一所小学,采用一种基于120小时观察的人种志研究,得出了尼日利亚的学生被训练相信学习的本质是采用一切手段甚至是欺骗来获得正确的答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认为理解问题的过程和获得解决方案的过程是不重要的,鼓励肤浅和表层式的学习等结论。从1991年到2000年一些研究者致力于对中国香港和内地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理念进行定性研究。认为中国学生同时建构了“深层式”与“表层式”两种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中国学生把默记既作为表层式学习方法又当作深层式学习方法,而西方学生仅仅把默记当作表层式学习方法的结论。尼泊尔的研究者在对尼泊尔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无论采用深层式还是表层式学习方式,将品性形成作为学习的概念尼泊尔学生都体现出了比西方学生更低的认知水平。因此,这才能合理地得出结论,深层式或表层式学习方法的建构都与非西方的文化有关,而文化特殊性是必须考虑的。
2.可靠性
任何一种测量仪器的反应都需要在它所使用的文化范围内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沃特肯斯(Watkins)2001年指出通过来自不同的10个国家的6500名学生中的14个独立样本对SPQ的反应的克隆巴赫系数超过了.50,证明了SPQ、LPQ、以及ASI在一定文化范围内的可靠性。并得出了令人满意的内部一致性与可靠性的估计。但是当它作为群组比较的研究仪器,却远远低于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所要求的重要学术水平。可靠性的测评对于澳大利亚的学生来说会略微偏高,因为它是发达国家,而对于尼泊尔学生又会特别的低,因为概念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与他们自身的英语能力水平相关。
3.内部建构的有效性
Wong在1996年通过比较LPQ和SPQ测量不同文化之间的预期理论模型响应的内部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了LPQ和LPQ的内部建构效度。因此,LPQ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反应,像SPQ一样使用了相同的潜在动机/策略模型,通过10个来自6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抽样调查证实了深层式和表层式学习方法的两个基本因素。理查森(Richardson)对因素分析研究的评论也支持了ASI跨文化效度可作为一种对深层式和表层式学习方式的测量。
4.跨文化的元分析
跨文化的元分析是指对先前研究资料进行合并分析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原理简单、系统,结果全面、量化,可靠性好,为研究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统计分析手段。格拉斯(Glass)在1981年提出这种研究的目的是在元分析的传统中,使用定量综合分析来测试学习理论中跨文化的适当而可变的计划与深层式、表层式以及成就式学习方法的密切联系。而根据贝格斯的理论一个学生怎样学习,既取决于人又取决学习环境等有关的预示因素,尤其从跨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下述关系进行研究:
(1)与学术成绩相关
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影响他们的学术成就,在任何一个文化里表层式学习方法对学术成就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深层式和成就式学习方法对学术成就产生的是积极的辅助作用。然而,通过跨文化的元分析并没有发现这样的实例在评价制度的奖励中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学习结果。
(2)与自我概念和控制源相关
充满自信的学生,特别是在学术能力方面充满自信的学生,以及对学习结果更有责任感的学生,很可能会采用深层式和成就式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要求他们更多的依赖他们对材料的理解而不是过度的依赖于老师和课本。任何一种元分析首先都是选择能够使用定量整合的研究。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作出一个判断,判断是否只是符合事先确定标准的定性研究才能够被包括,以及这些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研究都至少要报道一种学习方法与自尊、控制源、或者学术成就的相关,(或者可以从它所提供的数据中去估计这样的相关性)倘若这种量表的回应显示出合理的内在一致性水平(克隆巴赫系数至少为.50),那么这样的文化是应该研究的。而这样的标准导致四项研究无法进行下去。研究、收集的获得一方面可以建立正式的以CD―ROM数据库为基础的检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可以采用非正式的手段,比如:在香港大学的图书馆里我们可以亲自查阅广泛的期刊杂志以收集研究资料;在国际会议中要求得到与此相关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材料;还可以给该领域中有建树的研究者写信或电子邮件。另一个问题则是从不同仪器的尺度中测量出的变量是否相同,甚至能否将其整合。在元分析中,正如他们的测试建设者所主张的一样,大量不同的学习过程的仪器被假定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评价。此外,自尊、控制源、以及学术成就(通过学校测试、年级平均成绩、标准化成绩测试等等)这些不同方式的测量被假定为相同变量的测量。
一旦所包括的研究成果被鉴定,以及相应的相关性的被获得,那么平均的相关性就能被计算出来了。元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对相关性程度获得全面的评估,而通常更重要的是找出这样的相关性是否会随着样本特性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希望这些能为了解关系的本质提供一些启示。
三、结论
以上我们介绍了跨文化比较学习的一些方法问题。这一领域的许多文献资料都使用了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当教育心理学家从实验室中走出来,开始关注从真实的学生和教师的视角去作第二层次的研究(从学习者的角度而非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时,他们才可以在理解西方教室中的学习过程方面取得真正的进步。然而,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将学生或教师个体作为一个分析单位,因此,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作跨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比较那些与设计出用来衡量大多数的工具相关的方法以及和学习相关的心理学概念是有待商榷的,因为这里存在着公制对等性和取样的问题。幸好,检验大多数理论和培训项目是否适合不同文化只需对比不同文化中的一些相关因素或者对比各种文化内的方法。这种分析不需要对概念对等性进行严格的检验,对被研究的每一种文化中的被访者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也无需太苛刻。同时,如何使用定性研究这一较新的方法(或将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去探索概念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在真正去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学习过程当中,诸如此类的深入研究更是需要的,我们更加期望着它能进一步推动在不同文化中开发提高教学质量的培训项目。
参考文献:
[1]David,A.Watkons,Comparing Ways of Learning,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M].Springer Netherlands,2007.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
2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由相应化合物构成,具有以下同一性: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
3通过中医研究中药物质的五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自2008届毕业生起独立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至今已顺利完成了六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对于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制度和规范已相对健全和稳定。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学位论文形式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而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也于2011年重新修订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规定》(浙财院东〔2011〕93号),将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从单一的毕业论文(设计)改为学术论文、毕业设计(含毕业设计、作品设计、商业策划书)和调研报告(含调研报告、专题分析报告)。面对独立学院生源的特殊性,针对经管类院校专业越来越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生的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独立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现状
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27个专业,其中40%的专业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研究为辅,经管类院校专业侧重实践性、操作性的特征日趋明显,这就要求毕业论文(设计)也应适应专业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独立学院而言,生源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毕业后的进一步选择,据统计,在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考研的学生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根据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的要求,目前,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在第八个学期,八周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段正是同学们考研、考公务员、参加各种招聘会面临就业的关键时刻,传统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搜集资料,阅读文献,梳理知识,研究创新。学生往往会因为精力有限而将毕业论文(设计)草草了事,或者“剪刀浆糊”东拼西凑,而教师则不想耽误学生找工作而自动地降低要求。师生这样的行为往往使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
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毕业论文(设计)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①
2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路
2.1 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使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和有效,使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制度,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质量监控体系是推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基础保障。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不是通过改变形式,降低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让学生更容易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要保证过程和成果的真实性,真正起到考查学生真才实学的作用。②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各分院根据本分院的专业特点可选择其他形式作为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的替代选项,但选择的任何一种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都必须与其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为每个专业都制定相应的科学可行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标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的实施细则。
2.2 注重指导教师选聘和培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是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挑战,现阶段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的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因此要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支持教师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受大学扩招的影响,师生比严重失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要指导十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个别专业甚至更多,使得教师精力投入不足,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形式的特点,分批对学生进行指导,分流毕业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指导教师的压力。
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和产学研实习基地合作,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使学生尽早地融入社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适合社会需求的能力。
2.3 建立常态训练机制
首先,由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必须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因此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毕业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础。学生在第八个学期用八周的时间储备专业理论知识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比较薄弱,学校只在新生刚进校的时候开展文献检索的指导,之后并未开设相关的科学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撰写的专项训练,导致学生资料整理能力较差,语言直白感性,逻辑推理比较混乱。③
因此,为了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多样化改革,理论知识的积累,撰写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应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只限于最后一个学期。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城乡调查、阶段实习、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第二课堂、课外实训、实验课程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储备专业理论知识,锻炼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方式,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的“因材施教”。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截至2013年3月底,现有校外实习基地91个,基本都集中在杭嘉湖地区,各专业分布均匀。校内的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也已于2011年成立,现开设跨专业实训课程共三期,完成跨专业实训人数750人次。我院将继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与校外单位的合作,通过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实践训练,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④
3 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尚处在探索与实践的阶段,特别是对独立学院而言,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更能贴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有效地解决本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的弊端。但是在改革初期,由于制度不完善,经验缺乏,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选择非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不会很多。但相信将来,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一定会被教师和学生广泛接受,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注释
① 刘汉朝,陆璟.创业教育理念下高校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探析.201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为了申请学士学位而撰写的学术性论文,是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针对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有创见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检验,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提高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因此,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对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近十年来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其办学时间不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缺乏,毕业论文经费紧缺,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独立学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如何才能提高独立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这也是许多教育专家关注的焦点[1],本文就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一下探讨。
1.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毕业论文选题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环节[2]。独立学院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不仅要充分体现化学的特点,而且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办学宗旨,合理的选题。因此,就选题来说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让学生自主命题、也可以让学生和指导老师一起命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心态、高质量、高标准地去完成毕业论文。其次,选题要合理,论文题目不能过大或太小,题目过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题目过小,学生容易从网上抄袭。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选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应与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基础相适应。对于想考研的学生,鼓励他们参与一些研究性较强、且有延续性的课题;对于想就业的学生,则鼓励他们选择一些应用型、且和农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也可以准许他们自己找合适的工厂去做实验,然后回来写毕业论文;第三,支持一部分对其他学科感兴趣的学生跨学科、跨院系选择导师,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2.合理安排毕业论文时间
目前,大多数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都是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同时也是毕业生考研和求职择业的高峰期,在当前就业压力下,许多大学生刚进大四就开始到处求职,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全力以赴考研,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实验,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做实验,毕业论文就无法写,有些学生到最后没有时间做实验,就全文抄袭别人的文献来糊弄老师。因此,学校需加强学生的管理工作,协调好毕业论文工作与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到早部署早安排早协调,统筹规划。可以让学生把毕业论文提前做,由原来的第8学期提前到第6学期去做,对于考研和想找工作的学生都不影响,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为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而顾此失彼。冲突较少,同时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入课题或论文实验的研究和探索,积累素材,为论文的质量提供基础。
3.充足的经费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
独立院校由于办校时间不长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3],导致办学经费紧张。毕业论文经费紧缺是目前大多数独立院校存在的问题。由于经费紧缺,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了指导老师带学生和学生做实验性、设计型论文的积极性,限制了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为了更好的解决经费问题,独立院校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学校应适当增加对化学专业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这是提高完成化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和质量的保障。其次,要提倡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这不仅是缓解当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验设备紧张的有效途径,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也解决了有些导师有课题而人手不足的问题。第三,搭建地方企业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联合的平台,立足和依托地方,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主线,坚持体现地方特色,发挥地域优势,与地方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经济优势共同研究和开发科研课题,为学生毕业设计提供素材。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得到锻炼,学到实际的本领,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优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非常重要[4]。首先,学校应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化管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毕业论文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使之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其次,要认真做好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工作,加强毕业论文的过程控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考核,严格论文答辩的考核工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成绩评定。不允许出现普遍高分或低分现象,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对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加大奖励力度,对毕业论文中出现的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或编造数据、实验结果等现象要从严查处。毕业论文不合格可以让学生延长时间毕业。以刺激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和重视。
总之,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要提高其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独立院校应从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要与教师科研相结合,要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毕业论文经费投入到位,使毕业论文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和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之间出现的矛盾;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几个方面来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建云,夏凯,王庆亚.农业院校理科类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84-92.
[2]李学琴.化工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9,11:30-92.
(一)学院教学管理——缺乏一套全程跟踪、可操作性强、符合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特点和需要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
目前,高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毕业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还不完善,措施力度还不够。已有的管理制度缺乏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特别是在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3]。每年我校教务处会定期召开毕业论文工作会议,从宏观角度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要求严格,目标明确。各学院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布置会上要求严格,但缺乏认真检查,缺乏督促师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的全程跟踪管理监控体系。而且各学院、各专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完全按照学校整体安排统一执行,很难满足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指导教师责任意识淡薄——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偏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毕业论文工作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
近三年来,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与学生数比例维持在1:5左右,即平均每位教师指导五名左右学生。然而,目前,高校对教师教学业绩量考核逐年加大,大多数指导教师都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且学生做毕业论文时间相对集中,致使指导教师指导任务重,精力有限,责任意识淡薄,学生又不愿主动学习,导致同一个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写作进度基本相似,大体框架基本一致,缺乏创新性,与目前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学术素养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大背景下,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关系不大,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开始就抱着应付的态度。我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第十周开始到第八学期。那时恰好是学生找工作、考研的关键时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不能合理安排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学生由于招聘会、考研、考公务员等经常请假。学生实际工作量小,调研不充分,实验数据缺乏完整性,文章的可信度低。甚至有少数学生采取抄袭、拼凑或网购论文等手段蒙混过关[4]。同时,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学生学术素养普遍较差,集中反映在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差、思维逻辑不严密、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差、书写格式不规范等。
二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改革与探索
(一)构建院级毕业论文组织管理体系和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监控体系
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研究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规范毕业论文工作进程。学院采用“院领导研究所所长督导老师指导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教务员”五级管理体系,构建以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论文督导小组、毕业论文管理小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毕业论文督导老师和学生毕业论文联络员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的检查督导与监控管理。重点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各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应有的管理功能。
(二)设计生物科学类毕业论文模板
为了规范管理,统一格式,在参照学校毕业论文模板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科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细化各项指标体系和格式要求,对一些细节问题,如字体字号、段落间距、图表公式编排、参考文献著录等格式方面的规范化要求在毕业论文模板上做好批注,给学生作统一说明,设计出符合学校要求的生物科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模板,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就近几届毕业论文的浙江省抽查和校外专家评审结果显示自制毕业论文模板在毕业论文规范化要求方面效果明显。2008届我校生物科学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二名的好成绩,2009届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抽查工作中获得同类专业第三名的好成绩,2010届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荣获全校第一的好成绩,2011~2014届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规划化管理模式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三)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
为了加强规范学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学院成立了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小组,由各研究所推荐人员组成,主要协助研究所所长管理好本研究所教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主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进度完成毕业论文相应内容,把关毕业论文格式并给学生作毕业论文提供咨询和帮助,也给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特别是缺少毕业论文指导经验的青年教师提供建议和帮助。学院自2008届开始就已建立毕业论文督导老师联系制,给每位学生配备毕业论文督导老师,从而加大了毕业论文质量保障力度,确保全程跟踪的毕业论文管理监控体系的有效实施。
(四)通过毕业设计指导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提升学术素养和技术规范
生物科学类专业开设有毕业设计指导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扎实掌握技术规范,提升学术素养。在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课堂中已进行初步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课程教研模式改革有一定成效,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语言基本功、思维逻辑、外文翻译和文献检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书写格式也更加规范。本次教学改革以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为实验对象,以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为对照组,分别统计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经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性。2013届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化初审通过率明显高于2013届生物技术专业学生,x2检验显示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
(五)启动本科生毕业论文分批次答辩
为了缓解考研、就业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冲突,规范毕业论文进程安排,进一步提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学院对毕业论文答辩采用了分批次答辩方案。对于不考研的同学要求于第七学期结束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对于考研的同学可申请第八学期中后期完成毕业论文答辩;我校生物科学类专业从2012届开始实施分批次答辩,从2012届至今已经开展三届分批次答辩,此种答辩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
(六)制定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
我校已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中,教学工作量可以代替部分科研工作量要求。学院层面拟定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激励机制,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纳入到学院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同时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也作为教师评定其他教学奖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和依据。学院还从学校拨付给学院的教学业务经费和创收经费中提取毕业论文专项经费,制定相应的支付标准,支持毕业论文工作,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积极性,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从一系列促进毕业论文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措施共六个方面探讨了我校生物科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实践过程。根据生物科学类专业的特点,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研究探索,使毕业论文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九生,管爱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09-110.
[2]袁励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89-92.
[3]曹桂飞,吴宏.加强过程管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J].传承,2009(7):114-115.
1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病因病理的关系
中医的状态与西医的病因病理是整体综合反应与局部病灶的关系,它们在临床上有以下不同表现:(1)状态与理化指标不一致。在体温正常的情况下,临床上可以见到虚寒和虚热两种状态[2];持续高热?1~2?周的病人,可以见到持续寒冷的状态[3]。(2)器官组织的各种理化检查未见异常,临床上可见多种状态失常。例如脾虚证、肾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胆湿热证、湿痰(二陈汤)证等等。(3)局部器官患病,代偿功能正常时,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例如部分乙型肝炎病人、肾盂肾盏结石病人全身状态可以正常。(4)同一疾病,如肺炎,在病程的不同时期,全身反应状态相差很大,必须使用不同疗效的方药[4]。中医称之为“同病异治”。(5)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同的状态,使用同一方药治疗。如冠心病、癌症、肺炎恢复期等3种病因病理完全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可以出现气虚状态:面少华色、乏力少气、纳差、四肢倦怠、舌淡、脉弱,可用四君子汤加味治疗。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由此可见,状态是病因病理之外的另一类问题。(6)孪生者在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方面,是不同个体最大限度相同的例子。然而同生不同死,且生病的时间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不同个体自身内部的协调状态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个体内部协调状态的不同,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千变万化的第一内因,也是中医学存在的基础。
2 中医状态的诊断
人体机能状态正常与否的第一个感受者是自我,因此,症状是诊断状态的第一要素,体征是客观依据。由于人体机能状态并非各器官功能的简单加减,因此,现代医学的理化指标在诊断状态时,只供参考[3]。
从上文可以看出,即使是同卵孪生者,遗传和童年生活条件最大限度相同,但在不同个体,其内部协调状态不同。状态不同必然反映在对相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反应。所以,用遗传因素、外在条件和器官病因病理去解释或诊断状态,是不符合状态的多种多样和千变万化的客观事实的。
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状态可能不同;不同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状态。整体状态有病,局部器官可以正常;局部有病,整体状态可以正常。体温测量与人体寒热状态没有必然联系,等等。均证明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人体疾病的两个不同方面,用于诊断器官病理的理化指标是不能作为诊断状态的依据。
中医状态的诊断,是一种以病人自身感受(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不同状态的区别,主要是依据临床诊疗实践中所见病象,进行深入细致分辨的结果。笔者?1999?年秋诊治?1?例病人,属中医外感病秋燥中的温燥,症见:发热,少许恶寒,咽干鼻燥,干咳无痰,口渴舌干稍红,脉浮数等,更见满面白色细小皮屑。可谓典型之至。如果从病因病理角度,只能归为病毒为害,西医没有应治之法。
状态的诊断,实质是以症状、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分类的基点是寒热、虚实;分类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状态——证候,寻找有效的方药。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和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一定强度的致病因 素导致了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疾病。因此,中医对人体机能状态的判断有两个基点:(1)偏寒或偏热;(2)太过或不及[2]。所以,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是状态分类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总纲。因为临床上千变万化,数之不尽的各种状态,都是寒热虚实的进一步的具体划分。
中医学中的基本状态约20种,包括脾虚、肾虚[3];常见状态?200?多种[5]。假设人体分为九大器官系统,按排列组合的数字方法计算,人体状态数以万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状态诊断的复杂性。
3 中医对状态的治疗
状态的治疗是人类医学的一个特殊内容。从表面来看,中医药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医学一样,都是使用天然药物。现实是:中医药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疗效在众传统医学之首;中医药不仅对现代临床各科半数以上的疾病有良好疗效,且很多西医难治、不治之病症是中医的优势。
上述特殊和不同的原因在于,中医学的本质是状态医学,其诊断、治疗疾病的角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角度是两个不同范畴。
状态治疗的首要特点是:以方治病。这里的病,不是指局部器官的问题,也不是现代病因病理的中心环节,它是全身各器官组织某一时间综合协调的结果,是状态异常,或者称之为状态病,中医称之为证候。这里的方,不是某类药物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针对细菌或某器官的现代病因病理意义上的药物;而是针对人体不同状态确定治疗大法而拟定的处方,中医称之为方证对应,即以特别组成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状态。
状态治疗的第二个特点是随证加减。尽可能使用代表方是中医治疗状态病的基本原则,但原方使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准确对应临床上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具体病证,在某代表方的基础上增减原方的药量,或加减某几种药物。“随证加减”反映了状态的千变万化,提示固定的成方中药制剂,在当今和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会成为中医的主流。
整体与局部并重是状态治疗的第三个特点,但必须强调状态的治疗贯穿始终。例如肺炎病人,不同时期使用银翘散加减、麻杏石甘汤加味、清营汤加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竹叶石膏汤加减等等[4]。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有很大差别,证明中医治疗是以状态为核心,局部病灶的治疗服从整体状态治疗。即“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治疗,必须综合状态治疗的原则”[2]。
4 关于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对中医学体系自然科学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讨论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之后,我们对中医学的本质——状态医学及其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再次强调,状态与病因病理是临床医学的两个不同范畴,两者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维、诊断与治疗。
在清楚以上原理之后,状态医学的独立性和中医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就成为一个清晰的事物。中医现代化应是以发掘、完善中医学理论,以及相关诊断、治疗方法为核心;全面引入现代病因病理学说,加强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等治疗;加强器官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
本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不断普及,现代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成果为西医所利用,中医相形之下变得弱小。西医有理化指标,诊断明确,对器官疾病分析入微,且可见可数;故不少中、青年中医下意识地忽视了中医理法方药的主导地位,以至见到体温升高就投清凉之剂,高血压伴见气血虚弱也不敢进补。
中医学是一个独立的临床诊疗体系,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引入,不会冲击或改变中医的状态医学优势,它将弥补中医学对局部器官病认识的不足。
近40年来,中国的西医大规模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单味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复方的临床验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这些现代成果,证明了中医药、针灸临床运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为今天中医现代化——病因病理角度的中药、针灸治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资料。
笔者认为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遵循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对状态诊断、治疗贯穿疾病的始终,而西医病因病理角度的治疗必须综合中医治疗的原则。
5 关于中西医结合
中医的状 态医学与西医的病因病理医学在理论上是可以融为一体的,但在临床实践上,由于两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因而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临床医学体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是对器官病细致入微和多层次研究的理论,它的相关诊断、治疗方法,对器官病是首选的,很多治疗是特效的。因为不同个体,不同种族的病人,只要病因病理诊断相同,其有效药物的作用点和过程也相同,相关治疗就“经得起重复”,这就是所谓“特效”。中医学在状态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大量的有效方药和相关理论。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的理论,是今后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但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在实际上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难点。但笔者提请医学同行注意这样一个事实:中医的状态是西医的病因病理之外的另类事物,不论医学怎样高度发达,生物遗传技术怎样完备,或器官移植和人体复制成功,人体内部的协调总是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必然使中医的状态医学与人类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1
[2]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不同的研究主体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客体,例如工商部门主要从事广告行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企业相关部门从业人员一般只涉及广告市场投放效果方面的研究,不同领域不同研究主体的观点分歧也就产生了。例如:“广告制的推广和媒体自办广告公司的利弊”这一争论多半是不同利益的研究主体之间的争论。
这个大陆广告研究一直过分偏重于高校师生和从业人员,研究客体覆盖面偏窄。 研究客体
①广义广告研究
广告学与传播学、市场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及艺术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广告与存在环境之间——经济、科技、政治、舆论、社会、文化、法律法规等关系的研究。
前者已有多种书籍和论文涉及,例如:王肖生的《广告艺术》、张微的《广告美学》、李建立的《广告文化学》、黄合水的《广告心理学》等,但他们对于广告与诸学科之间这种相辅相成联系中怎样把握各学科分量这一问题却没有很好的回答。
后者也就是广告与存在环境之间的研究明显存在着不足。广告与政治方面的研究由于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几乎是一块处女地。而广告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研究也只有一些不够专业、言之无物的文章。
②狭义广告研究
广告在不同媒介中的应用,或者说是广告不同表现手段的研究。这是目前广告研究的焦点,因为不同研究主体的研究都不可避免的遭遇这一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同质的无谓的研究成果。例如当前互联网方兴未艾,许多文章都来论述网络广告,但大部分都在同一层面上,没有深入的探索,也缺乏令人信服的例证。一方面是大量研究同质化,另一方面是非传统媒体遭到冷落。例如大量户外媒体效果测定方面的研究至今少有人去涉足。
广告自身构成要素的研究,如CI设计、创意和效果测定方面的的研究。这也是当今广告研究的重头戏,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是一些较为基础的知识的探讨,主要研究主体是非广告从业人员,从而造成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大量泛滥。
广告从业人员相关信息的研究,从《国际广告》和《现代广告》等杂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大量这方面的文章,但是多数缺少确凿有利的事实依据,只是根据小面积的调查甚至二手资料的转载来加以论述,这种研究的信度值得怀疑。
广告与企业促销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与经济的起伏和企业的兴衰有着很大的联系。王永山的《企业广告的策划与管理》,傅贤治的《企业广告策略学》等一大批企业广告策略方面的书籍均出版于1995-1997年中国企业“疯狂追逐广告”的那几年。而事实上企业与广告之间的“联姻”应当是长期不断的,企业广告与广告研究之间可以相互支持,彼此印证。 研究方法(手段)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溶解臭氧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制药用水系统中,与化学消毒剂和其他灭菌方法相比,臭氧在制药用水的利用中有其自身的利弊。本篇论文主要阐述臭氧溶解基本原理以及其在制药用水中的利用,同时,为水系统消毒方式提供一些初步的参考。
什么是溶解臭氧
臭氧是由3个氧原子组成的气体,它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其通常的来源有三个方面:由于闪电作用,大气中的氧气可以转化成臭氧;太阳的紫外线可以将氧气转化成臭氧,并在大气外层形成臭氧层;复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在工作时也可以产生臭氧。185nm或者更短的带有能量的紫外线将氧气的两个氧原子分离,这两个氧原子迅速结合第三个氧原子,形成臭氧分子,见下式:
3 O2+UV185nmO+O+2O22O3
生成的臭氧分子不稳定,通常会进行逆反应,又转化成氧分子。这种逆反应需要引入其他的化合物或者能量才能进行。正是这种性质,臭氧成为一种氧化剂。事实上,臭氧是人类认识到的比较强的氧化剂之一(见表一)。水中溶解的臭氧是一种非常强的氧化剂,这种性质使得臭氧成为一种消毒剂。作为消毒剂,臭氧与其他的消毒剂不同,在水系统的整个消毒过程中,臭氧都保持溶解状态,这不同于氯气在水中进行消毒,需要转化成氯离子。因此,保证臭氧的溶解性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表一:各氧化剂氧化能力对比
氧化剂 氧化能力(eV)
氟气(F2) 3.0
羟基自由基(。OH) 2.8
臭氧(O3) 2.1
过氧化氢(H2O2) 1.8
高锰酸钾(KMnO4) 1.7
二氧化氯(ClO2) 1.5
氯气(Cl2) 1.4
为什么需要使用溶解性臭氧
不同的水系统消毒方法包括:热(>65℃),化学剂(酸/碱),氧化剂(臭氧、氯气、过氧化氢),每一种消毒剂都有其优缺点。加热的方法已经使用多年了,其消毒能力好,水系统中低的微生物生长率,但其维护费用比较高;化学消毒剂能够有效除去生物膜,但是每次使用后,必须排出很多高质量的水,并且可能引入新的有害物质,这增加了水系统的风险。
溶解臭氧随着水系统的循环,能够迅速弥漫到整个灭菌空间,到达系统每一个角落,灭菌无死角,这是它的优势。而且,臭氧也非常易于除去。溶解臭氧在不引入外界物质的条件下,可以在15min内分解成氧气。在制药用水系统中,通常使用254nm的紫外线将臭氧转化成氧气。同时,臭氧的生成也不需要特殊的处理系统,因为其本身可以在环境大气或者压缩空气中产生,这就避免了昂贵的加热系统及其附属管道。
溶解臭氧的消毒机制与世界上最便利的水消毒剂-氯气不同,臭氧几乎能够氧化所有的C-C键,这些C-C组成了细菌、孢子和胞囊的细胞壁及其外部结构1,几乎所有微生物的结构主要都是由C-C键组成的,因此,臭氧对这些生物都具有杀灭作用,如果剂量合适,溶解的臭氧可以完全杀灭这些水系统中的微生物。
在相对低的剂量下,臭氧能够极大的降低微生物的活性。有记录表明,0.1mg/L臭氧在1分钟内能够杀灭60000CFU的大肠杆菌;而同样剂量的氯气则需要400个小时1。
相对地,氯气作为氧化剂,则是通过渗入细胞内部,与组成细胞酶的蛋白质结合使其变性,这种杀菌机制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氯气通过由里及外杀灭微生物,臭氧的杀菌机制则不需要进入细菌的内部,而是从外部直接分解细菌1。
臭氧其他的优点:
1.没有氯气产生的衍生化合物
2.通过脱气或者紫外照射很容易去除
3.是一种抗静电剂,能够释放容器壁上的微粒
4.能够氧化一些无机物,如亚硝酸盐、硫化物等2
5.可以去除色素2
6.降低水中THM(三卤甲烷)、TOC2、外毒素2和内分泌干扰物2的水平;
7.能够杀灭隐孢子虫和细菌繁殖体2
作为消毒剂,臭氧显示了强劲的消毒能力,同时,能够大大降低水系统中其他我们不需要的成分。
溶解臭氧的获得
臭氧都是就地制备的。在大多数的美国制药企业中,臭氧都是通过压缩空气或者氧气介质阻挡放电而制备,当干燥的氧气或干燥的空气从加有交流高压的发生管流入时,在发生管中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后,将大约2%的氧气合成为臭氧。借助一种文丘里注射器2,臭氧慢慢的溶解于流动的水系统中。
在一些欧洲的制药公司,则倾向于从水系统本身来产生臭氧。通过高压将水电解成氧气和氢气,然后由氧气转化为臭氧。这种臭氧产生后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显然,这两种制备臭氧的方法都有其利弊。传统的介质阻挡放电能够产生更高浓度的臭氧,在需要高浓度臭氧的情况下,可能会选择介质阻挡放电制备臭氧这种方法。
运行费用
主要的运行费用是电力消耗和设备维护。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利用液态氧为原料,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法生产大量的臭氧,这只是在需要200g-1kg的臭氧才会采用这种方法。电力消耗则是最大的运行费用。多余或者不需要的臭氧产生则增加了系统的运行费用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监测溶解臭氧水平可以用来反馈臭氧发生器的产生能力。但是,臭氧生产也有其他可能的负面影响:
1.臭氧的制备比较昂贵。因此,监测水系统中臭氧的浓度是非常必要的。
2.溶解臭氧已经被证明可能会影响水系统中的管道、密封件等。所以,这使得水系统的材料比较难选择。表二是臭氧与各材料相容性的比较。
3.臭氧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需要在水系统及臭氧发生装置附近安装臭氧浓度报警器。
表二:臭氧与各材料相容性比较(20℃)
材料 材料耐受等级
Silicone硅胶 D
EPDM/EPR三元乙丙橡胶 C
Buna N(nitrile) 丁腈橡胶(丁腈) D
Viton氟橡胶 B
Kalrez/simrez全氟化橡胶 AA
Teflon(PTFE)聚四氟乙烯 A
PFA全氟烷氧基树脂 A
PEEK聚醚醚酮 A
PVC聚氯乙烯 B
Delrin聚甲醛树酯 D
Brass黄铜 B
Carbon steel碳钢 C
316Lss 316L不锈钢 A
Hasteloy C耐蚀合金 A
Monel合金 A
Titanium钛 AA
图例:
AA: 性能卓越,不需要更换;
A: 优秀,很少或者在需要的时候更换
B: 良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后更换
C:易于损坏,需要监测,或者是间隔较短时间内需要更换
D:不可接受
溶解臭氧含量的分析
传统上,分析水中臭氧含量采用滴定法,将一种已知其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称为标准溶被)滴加到测量样品中,通过观察颜色反应,直到化学反应完全时为止,然后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可以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随着科技的发展,紫外检测技术被利用于臭氧浓度的检测,现在,又发展了电化学检测方法。臭氧因其独特的紫外线吸收波段,因此,其浓度可以直接在水系统中被检出。
采用254nm的紫外线吸取法是最具有优势的,它是利用臭氧对 254nm波长的紫外线特征吸取的特性,依据比尔-郎伯( Beer-Lambert )定律制造出的分析仪器,只要选择合适长度的吸取池,就可以检查低于1mg/L浓度的臭氧,其线形在 3~4 个数量级内都很好。该法已被美国等国家作为臭氧分析的标准方法,我国环境空气中测定臭氧的标准方式( GB1/T1154348 )也采用该方法。
总结
溶解臭氧作为一种强有效的消毒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制药用水系统的设计中,但其有自身的利弊,本文主要介绍臭氧消毒的基本知识及应用情况,制药生产厂家应参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水系统的消毒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5-02
现代科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这在客观上要求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具有开阔视野和广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跨学科考取研究生逐渐从零星的个人行为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教育学这种开放性、考研分数线低的学科,吸引了大量跨学科报考的考生,这类研究生既具备优势,又存在劣势。如何因材施教,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才能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教育学领域招收跨学科研究生的利弊分析
(一)有利方面
21世纪,教育学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研究范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跨学科研究不是可供选择的条件,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2]跨学科报考考教育类研究生热的现象一方面有利于选拔更多的具有宽广基础知识的优秀生源入学,为培养复合型具有创新能力的地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即跨学科研究生受过来自不同学科方向文化和知识体系的熏陶,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路颇有特色,具有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如:数学、计算机背景的研究生数学、计算机功底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更容易提出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甚至拓宽研究领域,产生新的学科,如:教育生态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等等,这都是学科交叉碰撞的产物。
(二)不利方面
首先,学科基础不牢,教育学学科思维能力较弱。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跨学科研究生毕竟缺失四年本科阶段的专业训练,本领域知识基础不扎实、思维模式未建立,短时间内难以跨越学科壁垒,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如果不能尽快融入到新的学科领域,进行思维习惯转换、科研能力调整,必然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学术成长是很大的阻碍。
其次,学科基础差异,研究生教学难度加大。由于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相差太远,受教师的时间和培养成本所限,又无法分别授课,研究生授课教师往往顾此失彼,造成本专业的学生觉得授课深度不够、提高有限,而跨学科的学生却难以理解的两难局面,从而使正常的研究生教学受到冲击和困扰,教学效果呈下降趋势。
再次,大量跨学科生源挤占本学科的生源,被录取生源专业性不高。教育学属于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综合分数线低,外语要求不高,考研相对比较容易,许多学生从入大学之初就开始准备几门考研课程,其考研成绩较高,使得许多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思维训练的本专业考生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长期以往,培养难度大,培养质量将不可避免地下滑。
二、提高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研究生的选拔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入学考试是研究生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首要内容。要加强对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地筛选力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减少考核中记忆性知识的比例,加强对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的考察。在复试中应该加大力度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思维敏锐度、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对于没有相关基础又没有意愿在本专业上做科学研究,混文凭的学生要慎重选择,对于“科班出身”或邻近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要优先录取。其次,要增加创造性和开放性考试题目。招生单位适当设计开放性地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淘汰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薄弱,考研动机不纯,没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再次,合理地制定鼓励跨学科报考的相关政策。如招生单位可以在招生简章上,明确标注跨学科、跨专业的范围、条件与要求,这样既可以吸引较多的生源,而且又可以避免盲目的跨考,保证了较高的生源质量。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
课程学习是决定研究生在此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关键因素,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推进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进行合理的调整。
可以把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五部分:①学位课程;②专业选修课程;③专业补修课程;④方法论课程;⑤跨学科课程。其中,学位课程主要为研究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专业选修课可按不同的研究方向设置参考性的课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专业补修课是针对跨学科研究生而设置的,从本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中,筛选了几门重要和核心的课程单独给这些学生排课,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并严格考试,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但要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跨学科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补修课程的考核,然后才能允许进行下一个阶段的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论课程包括方法论介绍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方法等,是教育学专业研究所必需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开设如教育统计学,spss数据处理类的课程;跨学科课程则是结合学生的研究兴趣,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
(三)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指导力度和针对性
导师是研究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特别是对于跨学科的研究生,需要指导教师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额外的付出。 导师以学术领路人的身份,提醒和激励研究生做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案,跨学科研究生在初入新学科时的恐惧心理帮助研究生度过学科适期期,尽快融入新的学科领域,对于跨学科研究生的学术成长起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指导职责,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学科背景和能力进行摸底评估,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劣势和兴趣,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且符合其个性特点的培养计划。如:制定合理的读书目录,严格的读书制度,定期检查读书报告;开展定期的学术沙龙,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固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和困惑,及时的给予指导。此外,由于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学科背景来源丰富和多元化,对于合作导师而言,也将使得他们的跨学科指导经验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可以尝试建立复合导师制,多个导师联合指导,充分发挥导师集体的智慧,将导师的学术专长与研究生学术方向的选择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能够从导师组中获得全方位的帮助和教益。[3]
(四)严格中期考核,严把毕业论文关
首先,要加强中期考核工作,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如中期考核的内容,不仅以学生所学课程为限,而且覆盖所学的专业领域,以考察学生基本专业理论的掌握程度、综合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取命题考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命题考试可以闭卷,考试内容要有一定的前沿性,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口试时,评审委员会可以围绕某一专业课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包括一些对热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以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强化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完善学位论文的评价机制。
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通过率普遍偏高,论文答辩往往会出现“一致同意”、“全票通过”的现象。因此,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要求参加论文评阅的教授严格按照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和论文质量评估指标评审打分。另外,由于外审时间过短,一些专家匆匆忙忙评阅,未能很好地揭示学位论文的不足之处,没有达到真正的评阅和评审效果。因此,建议学位论文应尽早外送,让专家教授有足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全面深入的评审。
(五)营造多学科交流的学术氛围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好的学术氛围,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趋势,而且有利于学生扩宽视野,提升看问题的高度与角度,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因此,突破学术论坛局限于专业性学术问题的定势,有意识地组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活动。如:可以召开跨学科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也可以举办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论坛、校外专家论坛和研究生论坛等。从形式上说,可以举办轻松、自由的学术沙龙 ,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火花。使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在广泛接触不同学术思想的前提下,找准自己的研究方面。此外,严格控制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质量与数量,可以把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纳入到研究生培养的考核项目,如一个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会议才能有答辩的资格等。
(六)注重入学心理辅导,加强跨学科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
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在现有专业的学习中,在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水土不服”、“消化不良”的现象,心理上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压力,因此,做好入学前的心理辅导工作对消除心理障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研究生入校之初,学院应针对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采取心理讲座、学术交流、新老生见面会等方式,做好正式学习前的心理调节工作,有利于消除学习前的困惑与担心,认识自身差距的同时看到优势,树立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
对于跨学科研究生个人而言,要积极端正学习态度,转变思维模式,充分认识的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给自己制定一个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尽快的融入新的学科研究。
参考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步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公共议题或中心话题,研究与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已经成为新课程的热点。大家普遍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新课程的难点。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化学学科特点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内在要求,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及将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1. 基于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选择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学生存在的问题通常有:①找不到课题;②课题题目太大;③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生活比较远、只能靠上网完成;④偏离了主题;⑤完成课题需要的技术支持不够。而基于化学教材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恰当的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持,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
课本是理所当然的基本课程资源。我们应当做到课内外结合,用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从化学教材的微观结构看,教材栏目丰富多彩,如《拓展视野》、《问题解决》、《资料卡》、《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等,都可延伸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课题化的素材。我们经过教材各章节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认真分析,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原则和化学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对化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筛选出化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题,对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上相融合进行了整体设计。做了以下几点尝试,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施途径
2.1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汽水、除去衣服上的油污、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 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无疑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
2.2 注重课外延伸,创设探究性思维。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通过这种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是在探究中思考,在探究中充分掌握了知识,在探究中领悟了科学研究中的严密性与趣味性,它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途径。
2.3 改造课本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化学课程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和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但创新并不是特殊才能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只要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潜在的能量就会充分发挥出来,则可促使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可行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再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一些现象不够明显,比较费时,或有污染,或缺少实验材料的实验进行改造,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将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亲自体验通过实验探索规律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氨气的喷泉实验教学时,首先将形成喷泉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都理解了形成喷泉的原因是因为存在压强差。接下来,提出问题:假若将氨气换成二氧化碳,能否用水作喷泉实验?如若不能,应如何改进?并鼓励学生在思考讨论后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经过思考后,有些学生认为用水与二氧化碳可以做成喷泉实验,有些学生则认为不行,并都形成了自己的方案,动手验证,结果用水与二氧化碳进行喷泉实验的学生都失败了,最后大家一起探讨为何用水与二氧化碳不能做成喷泉实验,找寻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性较小,很难产生压强差的原因,并明白到若将水换成碱液即可成功的原理。
2.4 自行设计实验,增加学生探究实验的机会。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在化学课特别开设了课前五分钟实验,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组的学生在课前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交由老师审定;老师主要审核实验是否安全,实验能否取得成功,交由学生去尝试。每节课老师选出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准备,然后让学生在课前五分钟进行实验演示,演示后老师再对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等作适当的点评。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
2.5 巧设实践课题,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保护环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包含了如保护空气、爱护水资源、水的净化、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课题。出于这方面内容教材上涉及的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文字内容十分易懂,所以在处理这方面内容时完全放开,大胆的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途径。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学生很轻易的就能获取远比教材要广泛得多的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课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子课题,由学生分小组上网去查找、去探究、去自己学习与合作学习,并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或利用其他信息技术将所获得的知识展示出来,共同完成每一个大的课题,这种学习方式无疑具有探究性和先进性。
在处理保护空气这一课题内容的时候,就是将它分成了若干个小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与学习,例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光化学烟雾、热岛效应、厄尔尼诺现象、酸雨、沙尘暴现象、电磁污染等多个课题,然后由学生分组选题,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课题,并将成果加以汇报。在给课题的同时,为了促进他们的探究活动达到一定的探究质量,我对探究内容进行了设计,要求各小组汇报的成果中,必须包括造成的危害、形成的原因、涉及的反应原理、防治的方法、最新的科技成果几个方面的介绍。最后,我将各类课题的探究活动成果在校园网的共享区域进行展示,并且利用综合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进行评比。通过这种探究式活动,学生很好的达到了学习目的,不仅了解了很多课外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写论文的能力等。
3. 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反思
通过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更新了教学理念,改善了教学方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被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通过化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出发,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优化教材内容和课程资源,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教法,做出最佳的探究性思维设计,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形成,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 王锋.初中化学《实验探究》[J].中学化学,2008,(6)
[2] 张新民.化学史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3] 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责无旁贷,下面我结合自己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浅谈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现。
创新能力培养是化学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之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以探究性活动为载体,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认识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探讨能力,培养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及发展个性特长,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多种多样,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
1.通过做“趣味化学”实验,提高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自身的特点,老师只有把实践与学生的思维联系起来,新知识才能在学生的实践中产生。老师讲述有关生活、社会与化学的联系话题,而后教师和学生配合变“化学魔术”.根据安全、简易、新奇和学生实际,选择“魔棒点灯”、“吹气生火”、“空瓶发烟”、“茶变墨水”、“滴水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下蜡烛”等节目,变幻莫测的化学魔术不仅能使学生大开眼界,而且从师生的介绍中懂得了科学道理.学生亲自动手做趣味化学实验,如“彩色温度计的制作”、“水中花园”“喷雾作画”、“一触即发”、“自动长毛的鸭子”、“防火布”“大飞泡”等实验,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有引导学生做日常生活中的小制作和小化工产品.如自制肥皂、自制气水、除去衣服上的各种斑迹、配制去墨灵、冰箱除臭剂,粘蝇纸等.自制这些小产品,经济实用、简单易行,易激发学生的热情.
2.重视课外延伸,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大大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活动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探究问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例如(1)开展“饮水与健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饮水与健康,水的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农药化肥污染,核泄露,管道腐蚀,自来水加氯、加沉淀剂等,使得人们对饮水的问题产生了困惑与恐慌。我们该到何处去寻找清澈、洁净能够而又健康的水?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采集水样,分组实验,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开展“空气污染质量调查”。通过对大气的监测,演示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使用大气采样器亲至现场采样,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当时空气的质量等级,进一步分析讨论,撰写环保论文.(3)废电池的回收研究项目,通过网上浏览查找资料,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性能、价格、使用范围,分析各种电池的利弊,寻找新的能源以及回收废电池的意义.也可让学生有创意的提出废电池各部分的再利用方法,自主研究. 教师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进行实验,要求操作严谨,观察仔细,记录详尽.最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撰写成文.
3.利用化学科的特点,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习题是学生运用已获取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独立设计、操作、记录、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一种途径.为此我校设立了三.一活动室,即一个实验原理加上一个实验方案得到一个实验结论,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可以自行择题,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活动指导.例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布置学生一个实验习题:“探究氯水的成份”,首先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并简述方案的设计思想.然后,让学生交流设计方案和设计思想,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活动程中,学生实现了由已知信息加工变异出新颖信息,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实验技能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4.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的情境,在趣味化学活动中,我注重设疑,把学生置于未知问题气氛中,如老师提出一个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动态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敢于展开自己的思想观点,开展热烈讨论,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我在和学生的趣味化学活动中曾演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烧杯 A中装入20 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让每个同学都看到,得到的溶液是无色的。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溶液罩在一起。过几分钟,让学生们看到了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针对此现象我提问,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谁能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讨论十分热烈,提出如下几种假设: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我针对假设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配好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4.把B烧杯的浓氨水滴入C烧杯中,观察现象。
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
1.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了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