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4: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开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交流座谈会。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认识、理解和熟练运用,学会组织召开新制度交流座谈会,邀请全市38个区县财务科长集中进行交流座谈,效果十分明显。
3.倡导学会与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二、发挥专业特长,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控“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查找问题,提高资金效益,依法依规服务林业发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关国家审计检查。重点加强黄奇帆市长经济责任延伸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延伸审计、全市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的服务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国家林业局相关专项稽查。主要服务好天保、湿地、森林抚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稽查。三是组织开展行业内审。会同市财政局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2012—2013年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机关及直属单位2013年财务收支内部审计、2013年特色效益林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2008—2013年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等。
三、以人为本,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工作。本着方便会计人员、服务基层的目标,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衔接规定的通知》(渝财会[2006]58号)规定,集中更换市本级林业行业内财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IC卡,指导跨区县财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户籍转移等工作。
2.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识结构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财政局规定,积极组织行业内财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参训人员覆盖率为100%。
(2)许多会计在单位的工作就是管钱和收线,没有参与企业的相关业务管理活动,也不具备企业相关的重要决策权,致使他们在实际工作操控中产生私欲,甚至出现管理失控或违法乱纪的情况或行为;
(3)在财务运算时,缺乏准确可行的理论依据,也不严格的执行批复额度,使得财务预算失去原有的价值,开支失去控制,导致“账外账”现象屡见不鲜;
(4)在职的会计,很多都是通过外聘的临时员工,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责任心。有的会计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具备会计应有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管理层及全体员工会计内部控制的意识,提高其重视度和认识度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单位领导或管理层应该充分意识到会计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性,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所应履行的责任和所担任的角色,提高自身的防腐拒变能力。同时,还应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行动和决策给予大力的支持;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也应该提高自己的会计内部控制意识,帮助其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操作,主动配合相关工作的实施和展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应扩大会计内部控制宣传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监察机制,营造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氛围。
2.完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和机制,从根本上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基础
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从行政事业单位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入手,加强对此领域相关事项的控制、调节和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重点方面建立相关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的执行相关制度,以此来控制风险,保护行政事业单位的有效财产;另外,在制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和发展目标,形成适合该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机制,从而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3.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施,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科学并完善的内部审议机制,保证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实现,可以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因为内审工作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进行及时有效的核查和修复,同时,还可以进行事先的风险预测和警示,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内控工作更加科学化和高效化。在促进会计内控工作网络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操作人员进行相关的计算机操作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巧,还应强化操作人员的互联网应用意识,使其在自己的工作中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其次,还应完善财会内控软件设计,对错误的操作行为软件应有相应的拒绝功能。另外,在数据录用前还应征求相关负责人的意见和同意,并启用相应的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最后,明确财会主要岗位、主要领域的职责和分工,保证财务内审人员、财务数据输入人员、财务数据输出人员、财务文件处理人员、财务文件管理员、财务系统程序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实行分离制度,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的安全,实现财务电脑的专用,从而杜绝相关资料的外泄;另外,计算机操作人员还应对计算机进行加密或限制操作使用权。
5.组建专业的、综合素质高的财会团队,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贡献力量
是否有一支专业的、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财会队伍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也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力度大小的衡量标准,因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控制能力、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等都会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实施的结果和方案所达到的效果。因此,要使会计内控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人员实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是会计内控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和方面。
6.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度保驾护航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每年都要向财务部门提交财务运算,但在实际工作中资金的使用往往脱离财务运算,使之失去实际的意义,从而不能进行有效的支出控制,以至于在岁末的时候不断对财务预算进行追加。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提高财务预算约束能力,为行会计内控制度保驾护航。
(二)制度不够健全。从我国的《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建立风险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2]。因此在会计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每项业务的控制条款中都有相应的防范风险要求。然而由于管理者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依然存在问题。有些会计为了省事将不同的业务混合的记录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导致出纳兼保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票据来源于财政部门,除此之外还有单位自购、自印的票据。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票据主要是用来收款收据的,然而因为会计对票据的管理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使得不法分子利用票据的认购、领用、核销上的监督漏洞进行消费,为腐败提供了温床,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也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有些会计在核算的时候对于有些数据的记录存在失真的现象。单位的经费和专项拨款本来是应该分开核算的,然而会计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将这两项混在一起进行记录,直接导致单位款项的用途变得模糊,给单位带来不便。很多会计不按规定登记,在登记的过程中并没有详细的记录,虽然金额记录下来了,但是用途的记录通常被忽略,有帐无物、有物无账的状况时有发生。相关的单位没有对内部的审计制定配套的制度,导致这些审计机构有名无实,并不能对内部会计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监督不够到位。如今各个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协调的互相监督的局面,加上对于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监督机制任然不是很完善,导致单位内部会计的监督和内部审计的制度难以发挥它们的作用。行业主管部门主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进行监督,然而为了自己部门的利益,对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做法采取无视的态度,为了保护自己部门的利益并没有进行严格和有效的监督。通常只重视资金使用后的监督,对于其适用的原因和过程并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使得违法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的管理措施
(一)适当转变观念,加强工作管理。古话有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则需要转变观念,开始重视起管理工作。根据单位的现状并结合《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制定符合本单位特色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会计的工作流程,让他们能够根据规定和制度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规范自己的工作方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当调动单位的其他部门来配合会计的工作,保证会计能够保护本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减少和避免因为会计工作中对数据记录的疏忽所产生的腐败现象,积极的实现单位经济合理使用的目标。
(二)培养高级会计,建立奖惩制度。虽然我国的会计人员并不缺乏,加上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人员很少。专业的会计人员可以让单位进行有效的运行,使得单位的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利用。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已有的会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不断的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单位会计的职业素养,使得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一个运行的基础。除此之外,在招聘会计的时候,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适当的提高要求,对应聘的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为了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活力,单位还应当不定时的进行多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为了能够调动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单位还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对于表现较好的员工予以一定的鼓励或者发放奖金,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会计予以警告甚至开除,不断的增强会计的工作热情。
(三)健全预算制度,做好核算工作。管理者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管理和预算的理念。财务的预算不再只是对资金最初的规划,如今已经发展到对整个部门的规划和管理。为了能够让行政事业单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相关的部门应当进行商讨并健全本单位的预算制度,做好预算之后的评估工作。通过及时的交流和讨论,使得单位的预算管理变得有活力。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监督,让会计能够及时的掌握各个部门的资金的流向和使用的用途,让各个部门进行互相牵制,增强约束力。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会计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对单位的资金进行核算,保证资金使用的范围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评估的时候要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了能够让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要对开支进行判断,是否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严格的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审核。除此之外,会计在审核的过程中还要对各个账目进行明细,保证核算的质量。为了防止舞弊的行为发生,单位内部要对核算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杜绝腐败的现象发生。
一,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的概念
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以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经批准用财政补助收入以外的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等项目的基本建设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规程进行会计核算。在基建会计制度里,有两个资产科目,一是“交付使用资产”,二是“固定资产”。
基本建设项目建成移交给使用单位,按基本建设会计制度规定,以“交付使用财产”科目来办理移交。使用单位在验收后,应将移交的固定资产部分增加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这里要谈的就是“交付使用资产”。
1,“交付使用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已经完成购置、建造过程,并已交付或转给使用单位的各项资产,包括固定资产、为生产准备的不够固定资产标准的工具、器具、家具等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实际成本。建设单位用基建投资购建的在建设期间自用的固定资产,也通过这个科目核算。工程竣工后,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编制竣工决算,办妥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才能作为交付使用资产入账。
2,“固定资产”是核算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自用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价。这些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建设单位,可以自由支配使用的。它包括用基本建设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用留成收入购建完成的的固定资产;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盘盈的固定资产等。
二,基建投资购建中资产形成的会计处理
“交付使用资产”
交付使用资产的成本,应按下列内容计算:(1),房屋、建筑物、管道、线路等固定资产的成本;(2),动力设备和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3),运输设备及其他不需要安装设备、工具、器具、家具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成本;(4)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成本。已经办理交接手续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交付使用资产”,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实行投资借款的建设单位,还应同时借记“应收生产单位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待冲基建支出”科目。“交付使用资产:根据实际情况,还应设置“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明细科目。
三,基建投资购建中形成资产移交使用单位的账务处理
建设单位在办理竣工验收和资产交接手续工作以前,必须根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投资”和“待摊投资”等科目的明细记录,计算交付使用资产的实际成本,编制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等竣工决算附件,经交接双方签证后,其中一份由使用单位作为资产入账依据,另一份由建设单位作为本科目的记账依据。
1,使用基建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基建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2,使用联营拨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联营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3,使用投资借款形成的交付使用资产,借记“待冲基建支出”,贷记“交付使用资产”。
4,使用多种投资的建设单位完成的交付使用资产,能分清投资来源的,分别按上述方法进行结转;分不清来源的,按实际投资比例计算结转。
四,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基建投资的分析及基建拨款和资产增加的账务处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一般为自筹基建、拨入专款基建和借入款项基建,且大多采用发包的形式。这里着重谈的是自筹基建。行政事业单位在安排自筹基建时,要统筹考虑自身的各项收入情况,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在保证行政事业正常发展的资金需要和收支平衡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安排自筹基本建设,一般不应负债基建。但如果确需借人款项基建,也应通过“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核算,年终转账后,可能会出现负结余,就留待以后年度组织收入补亏。
所谓自筹基建,就是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或拨入经费)以外资金安排的新建、扩建、改建的基建项目。为了核算自筹资金转存财政基建专户的情况,单位预算会计要求设置“结转自筹基建”科目。拨出基建款项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年终账务处理,借“事业结余”,贷“结转自筹基建”。基本建设工程引起的实际成本支出,不作单位支出核算,只在项目完工并交付使用时才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工程竣工后,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交付使用资产明细表,借“固定资产”,贷“固定基金”。如有结余的基建款项则转回单位账户,借“银行存款”,贷“结转自筹基建”,同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事业结余”。
五,对行政事业单位基建资产会计处理的一点建议
用基建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只有通过比较严格和比较科学的会计核算,才能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完整性。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基本建设会计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之外,致使基本建设工程发生的实际成本支出,无论是来自预算内拨款,还是来自单位自筹资金,均无法列作单位资金支出,会计报表也无法予以反映。只有对于发生的国家基本建设拨款和单位自筹资金进行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以及外购需要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支出,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补助收入”或有关资产账户;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才能最终为事业单位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真实科学的会计资料。
3、采取“五集中五统一、三分离、一制度”的操作方法。“五集中五统一”指集中银行账户、统一资金结算,集中会计管理、统一会计核算,集中资金管理、统一资金调度,集中经费支付、统一工资发放,集中档案管理、统一财务公开。“三分离”指资金的使用者、拨付者、核算者相分离,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一制度”指单位实行备用金制度。
4、实行统一的分配政策。取消预算单位原来名目繁多的各种奖励、补贴,由人事部门或其他专门机构统一核定分配政策。
二、会计集中核算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的影响(一)有利影响1、集中核算使会计核算加强,财政、会计监督职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明显提高,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一方面,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项会计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账簿的登记、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填报得到了统一,会计基础工作大大加强,同时委派会计也摆脱了“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尴尬局面。会计信息不再是“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而是会计事务的真实反映,“真账假做、假账真做”的现象将从根本上得以遏制,实现了会计秩序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施行,实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有效地遏制了过去核算单位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降低了行政成本,促进了行政秩序的有形化、法制化。同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清退了一些执收执罚单位使用的不合规票据,取缔了部分单位巧立名目违规设立的收费项目,全面规范了核算单位的执收执罚工作,有助于推进经济秩序的有序化、正常化。以上因素都为审计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会计核算中心集中了大量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审计部门只需付出较少的审计成本即可较全面地了解各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基础性信息,有利于更科学地确定审计对象和重点,更准确地进行宏观分析和整体评价,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该市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将原来分别独立核算的84个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分两批全部纳入了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共移交资金3700多万元,清理撤并银行账户110多个,新设账套97个。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基本上全部集中到了会计核算中心,使会计核算中心成为一个庞大的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数据库。审计部门只需付出较少的审计成本即可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相关基础性信息,便于对本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动态监督,宏观评价。
3、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会计电算化操作,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全部采用同一种核算软件,有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部门若能实现与核算中心联网,则能方便地实现以往不易实现的事前、事中监督,使审计关口前移,提升审计监督层次。
4、对于以往审计中发现的界限模糊的问题,能够进行更加清楚、准确的定性。最直接的就是对“小金库”的认定,各行政事业单位除规定允许保留的帐户和资金外,其他的账户和资金均应视为“账外账”、“小金库”。
(二)不利影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由于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可能就一些会计责任问题相互推诱扯皮,使得会计资料的提供、具体事项问询、违规问题的责任界定等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如有的会计核算中心由于资料移交时间比较集中,存在着核算单位移交资料不全、手续不完备的现象,造成有的核算单位往来款项没有明细,有的核算单位大量资金没有按规定并入会计核算中心账户,脱离了监督范围,使审计风险加大。
2、会计核算工作从被审计单位分离出来,因现行审计准则未能涵盖此类情况,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由谁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承诺,由谁履行签证义务及如何签证等,都需要在法律规范和审计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目前各地的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截至目前,国家仍未出台一部统一的“会计集中核算”立法或规章制度,各地依据的仅是2000年9月财政部、监察部印发的《关于试行会计委派制度工作的意见》,而该文件中没有对诸如会计资料对外提供主体之类的问题做出规定,现行的审计准则也未能涵盖此类问题,造成会计资料承诺主体、签证义务履行主体不明等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审计实践工作的开展。
3、为逃避核算中心会计监督,一些单位违规违纪行为更加隐蔽,已经出现了“下沉”二、三级预算单位和外移协会、学会等其他关联单位的现象。如审计中发现有些单位与关联单位商定,将应收的管理费、租金、投资分红等收入不纳入核算中心,直接在对方单位列支,造成审计查处难度加大。
4、由于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对各单位的具体业务情况和开支项目不十分清楚,导致会计核算中存在一些缺陷,特别表现在专项经费和一般经费列支串户、往来款项混同核算等方面,将增加实质性审计的难度。
三、审计机关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面对会计集中核算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审计机关应认真研究,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面对会计集中核算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有利影响,审计机关应当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实现新时期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新突破集中核算使会计监督职能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普遍提高,同时便于审计部门更方便、快捷、全面地了解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和其他相关基础性信息,有利于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审计机关应当以此为契机,与会计核算中心联网,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动态监督,进一步强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也可以更加科学地确定审计对象和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依托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大量基础性信息,审计机关可以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成立之前难以完成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数据库,对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依托会计核算中心提供的大量基础性信息开展宏观分析和整体评价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政府提出有倾向性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果。
(二)面对会计集中核算给审计工作带来的困难和矛盾,审计机关应当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笔者认为,会计核算中心成立后虽然多了一道财务监督环节,但它并不能代替审计,更不能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职能就可以弱化,而应当积极克服审计对象“转移论”、行政事业审计“无用论”和财政审计“替代论”的消极影响,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意识和做好行政事业审计的责任意识,提高行政事业审计工作的主动性,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任务不会发生数量上的变化,但审计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随着实践的发展,要不断研究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以取得更大成效。
1、规范审计操作程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对会计核算职能从被审计单位分离出来的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不够,审计中出现了一些操作程序上的新问题。笔者认为,根据核算单位的会计主体不变、财务管理体系不变、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变“三不变”原则,各单位仍是审计通知书的送达主体,负责会计资料的提供、承诺和签证;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据此向核算中心领取与本单位有关的会计资料,提供给审计组。另一方面,会计核算中心承担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责,必须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的审计。同时,审计机关要进一步细化审计程序,在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听证、审计处理处罚等方面搞好与会计核算中心的衔接,使会计核算中心自始至终成为审计活动的参与者,促使其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全力配合审计工作。
2、适时调整审计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监督,规范了会计核算。在此情况下,审计重点也应随之有所调整,要着力加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盲点”和监督力度不够部分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在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应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审计:一是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各项收入的完整性;三是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重点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因是实物性资产的管理;五是往来款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六是尚未纳入集中核算的专项资金、银行账户以及所属二、三级预算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以“四项费用”审计为重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被审单位所有的费用开支单据首先要过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关,因此,违规票据就大多以“业务招待费、燃修费、修缮费、购置费”四项费用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审计中,应把对“四项费用”的审计作为重点,采取单项费用总量控制,并与以前年度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的方法,发现“四项费用”列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是以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审计为突破点。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一些单位为了逃避监督,将一部分预算外收入和其他收入采取不入账等手段,私设“小金库”;一些单位不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采取坐支、“暂付款”挂账等手段变相挤占挪用资金;一些单位“以收抵支”,将应收款项抵顶本单位支出,如招待费、燃油费等。审计中应将此作为重点,狠抓不放,严查细审。
三是以防止费用转嫁为切入点。在对“四项费用”的审计中发现,有的单位业务量大,车辆多,但“四项费用”却很低,经进一步延伸审计,原来是被审单位将部分“四项费用”转嫁到了下属单位或建设项目列文。因此,对有下属单位或建设项目的行政事业单位,应重点审查其对下属单位或建设项目拨款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将本单位应承担的费用转嫁给下属单位或企业,是否通过加大工程款,增加工程量,将不合理的开支变相核销。
3、积极改进审计方法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随着审计重点的调整,审计方法也应相应进行改进。除审查由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等传统会计资料外,更应注重调查、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实物清查等工作。调查,就是通过调查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收支项目、财务状况等情况,以确定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延伸审计,一是要对被审单位所属工会、协会、食堂和第三产业的账户以及确需设置的过渡户进行延伸审计,重点审查有无利用这些账户被审单位收取资金,直接进行违规操作的现象;二是对与被审单位有资金往来关系的二、三级预算单位进行延伸审计,主要审查转移支付情况;三是对与被审单位有业务往来和产权关系的其他单位对照经济合同进行延伸审计,看是否存在收入不纳入核算中心核算,账外循环的问题。追踪审计,就是要对异常开支和往来款项进行追踪审查,查明是否存在与关联单位串通,采取虚列支出、转移收入等手段套现、在外单位违规支出等问题。实物清查,就是要在对被审单位相关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进一步确定实质性审计重点的基础上,找准被审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采取亲盘和监盘等方式对其固定资产等进行盘点清查,督促其进一步加强管理。
4、积极探索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审计会计核算中心承担着大量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了各单位的会计资料和信息,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和进一步强化审计职能的角度出发,会计核算中心必然应当成为重要的审计对象。
会计核算中心审计与以往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在审计内容、审计对象和审计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笔者认为,在对会计核算中心审计中应采用以内控测试、业务流程检查为主,会计资料审计为辅,核算中心审计和集中核算单位延伸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如下:(l)检查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及运行情况。①纳入中心核算的单位和资金范围,检查中心与纳入核算单位之间的责任关系是否明确,主要检查中心是否存在有职但无责无权的现象,中心和集中核算单位对违规事项应承担的责任是否明晰。②中心集中资金的规模及分户核算、日常管理情况,主要检查所集中资金的数额、性质及安全、完整情况。③检查中心内控制度情况,即是否制定了操作规程、内部业务流程、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2)检查会计核算中心职责履行情况。主要包括:①是否按规定对各单位进行分账核算,编制会计报表是否合法、合规,是否真实、完整地反映了核算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②专项资金、往来款项的核算是否清晰,明细核算能否满足各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③中心对各单位的开支审核把关情况。④会计档案的保管情况。(3)延伸调查集中核算单位。①抽查有代表性的单位,调查纳入中心核算单位资金使用的控制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财务管理职能弱化的现象。②纳入中心核算单位的账户清理、会计移交工作是否及时完整,手续是否完备,有无转移隐匿会计资料和资金的现象。①会计集中核算相关配套政策、规定的执行情况。
5、合理界定法律责任,规范审计处理处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被审单位财务收入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以及财务文出的真实性应由被审单位负责;会计核算业务的正确与否应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财务支出的合规性、合法性以及有关原始凭证的真假应由被审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共同负责。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问题,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实事求是、区分责任”的原则,对核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合理界定。对预算单位违反预算和财务管理的行为,审计机关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做出处理。对于会计核算中心对预算单位违反预算或财务管理规定的会计行为审核不严或未督促纠正的,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审计处理处罚的有关规定或当地党委、政府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有关规定,进行及时处理或向财政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对会计核算中心本身未及时、正确办理支付业务和会计核算,财务资料管理不规范,擅自动用财政资金等行为,审计机关应按照《会计法》和《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当地关于公共财政支出改革的有关规定依法进行处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设置会计岗位,随意安排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还有的单位岗位设置没有考虑独立性要求,缺乏制约机制,如安排出纳人员管理印鉴、制单与审核不分设等。(2)凭证管理不严格。对外来原始单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核,存在白条抵库和假发票入账等违规现象。(3)报表数据不真实。有的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通过虚列支出、往来款项挂账和少计收入等方式随意调整财务报告数据,甚至有些单位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使其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实际情况。(4)档案管理不到位。会计档案不按照规定时间立卷归档或归档资料不全,有些业务合同既不附在原始凭证后也不单独归档,使一些会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会计档案管理中也没有保密意识,随用随拿没有借阅手续。(5)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账簿启用表、账户目录填列不全,承前页和过次页不填写,结账不及时,总账与明细账数字不符,还有的单位科目使用不规范,账套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甚至违反财经管理制度记假账。(6)票据使用不合规。有的单位没有按照票据管理规定严格票据管理,一些票据长期存放在经办人手中,没有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缴销登记手续,一些行政收费项目没有使用规定票据,收据存根没有妥善保管,存在遗失、不连号等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性较差。有的单位缺少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单位发展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适应,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直接损害了会计工作的权威性。(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达不到岗位的要求。有的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甚至半路出家从事财务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学习,理不清科目、账薄、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知识,但长期忽视后续教育,总按自己的习惯进行账务处理,对新的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不了解。(3)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对所属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上级主管部门不必过多干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限于会计报表的管理。还有的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了解,财务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监督的状态,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无人过问。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112
1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受我国社会因素、政策因素以及自身运行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还存在非常多的漏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工作效率,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21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都不高,这是影响我们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因素。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如果他们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的水平非常低的话,那么将直接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量。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都不强,实际的业务操作能力也不高,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人员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疏忽与错误,这就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出现失真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会计工作人员迫于单位领导者的管理压力,或者说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他们很难自我控制,很容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从事财务造假或者伪造信息等会计活动,这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2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制不是非常的健全
我国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缺乏健全的内部监督机制,这就很容易造成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首先,我们国家很多事业单位缺少统一的内部监督标准,国家的各种经济监督行为很难从整体上发挥其综合作用,这就导致了很多单位的监督机制都存在很多的漏洞,经济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其次,我国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缺乏对内部的审计监督,即使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这个部门在单位也缺乏独立性,在执行审计职能的过程中受到单位各个方面的制约,没有办法充分地发挥其独立监督的作用。
23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收支两条线的管理相对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收支两条线,这也是我们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和管理收支两条线制度方面依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严格地按照收缴分离制度来执行会计工作。其次,单位在执行罚缴分离制度时也不是非常的严格。这就导致了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的会计核算并不是非常的规范,财务会计的管理工作比较的薄弱,这也成为了影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24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信息的预算
最近几年,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非税收入管理措施,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对预算单位的非税收入都统一纳入到了预算管理的范围内,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的正规化进程。但是,过去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非税收入的管理非常的混乱,单位为了更好地保存自身的财力、物力,有非常多的非税收入没有纳入到单位的部门预算中去,与此同时,政府的财政保障供给水平没有办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需求,企业在编制部门预算时,没有标准的预算标准,这让单位的预算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有时甚至是明知不能执行故意做样子来编制与执行单位预算。
25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不是非常的合理,一般情况下都是单位的管理层说了算。作为单位的财务部门也只是奉命行事,严格地按照管理者的指示做相关的会计工作。单位财务部分的辅助决策与监督控制职能都形同虚设,在如此环境下形成了会计信息其质量自然也很难符合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的行政机构非常的臃肿,权责在分配上也不够明确,员工分工也不是非常的具体,因此,单位在组织内部信息的流通上不是非常的畅通,这就使得很多的会计信息不能得到准确、有效的使用,让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巨大的影响。
3解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具体策略
31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是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因素。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地强化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的培养,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人员必须要掌握好国家的会计准则与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只有这样,在工作时,工作人员才能够严格地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完成单位的会计工作。另外,会计工作人员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会计业务熟练地掌握与应用,对单位的各项工作要能够很好地处理。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必须要不断地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让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杜绝一切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出现。
32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地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对内控执行情况的监督。会计准则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根本依据,内部监督机制是执行会计准则的有力保障。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虽然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很多的制度都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个人行为上,基于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地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建立健全的会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制,同时做到责任到人、岗位互不相容,明确每个会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具体工作权限、工作流程与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保证其制度的有效实施,这是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必须要发挥其领导职能,保证内部监督机制行之有效的被执行。
33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严格地执行集中支付制度,不断地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作为财政部门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其监督的职能,不断地督促行政事业单位按制度管理,首先,财政部门要对单位的资金使用审批进行严格把关,严格控制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范围,不断提高财政直接支付的比例,使财政资金的拨付与使用能够得到充分的监管,提高财政资金的透明度。其次,财政部门还必须主动强化与银行的合作,促使银行按照相关的资金支付程序来办事,从而避免行政事业单位违规提取或者使用现金。
34不断地加强会计信息的预算管理
想要很好地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在单位内部树立起良好的预算意识,让单位的每个员工都充分地认识到预算的重要作用,每个工作人员都积极地配合预算部门的工作安排,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单位的预算工作中去,为单位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
35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结构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不断地加强对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首先,单位要制定与完善内部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的监督制度,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与准则来对单位的财务与会计工作进行有效控制,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的问题与漏洞,逐步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外部管理部门也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这能够有效地避免下级对上级实施监督审查压力,从而增强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
2.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
3.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
4.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探究
5.管理会计的变迁管理与创新探索
6.清单管理嵌入管理会计体系探索
7.管理会计边界与管理会计报告的理论定位
8.论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呈报格式、个人能力与管理会计信息决策价值:一项定价决策的实验研究
10.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
11.环境管理会计的PDCA循环研究
12.企业引进管理会计方法的排斥效应、后续变革与影响因素——基于国有企业情景的案例调查
13.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变革中的“西学东渐”与外资的知识传授
14.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内容与方法
15.基于“元素流-价值流”分析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16.基于EVA的价值管理会计整合框架——一种系统性与针对性视角的探索
17.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地研究
18.浅析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19.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
20.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
2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研究
22.管理会计现状与发展方向探讨
23.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24.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
25.行为动机、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26.管理会计研究评述与边界扩展——基于理论与实务焦点对比分析的研究
27.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8.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
29.管理会计研究方法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基于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初步分析
30.中国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过去、现在与未来
31.管理会计实践发展现状与展望——先进管理会计方法在中国应用状况调查
32.会计-税收差异、盈余管理与证券市场估值
3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
34.基于高校管理会计的研究
35.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6.理论、经理层行为与管理会计研究——基于理论的管理会计研究综述
37.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会计框架重构
38.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9.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
40.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
41.经济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思路
42.试论企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路径
43.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
44.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
45.政府干预下的会计权力配置与管理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
46.基于价值链的管理会计决策方法研究
47.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48.以人为本、行为价值与人本管理会计机制研究
49.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50.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的变革
51.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52.当代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53.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式
54.新形势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55.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发展探究
56.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
57.环境管理会计国际指南研究的最新进展
58.丧失相关性的会计与会计的持续性变革
59.在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中实施管理会计
60.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研究
61.中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1978年至2008年
62.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
63.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
64.“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视角
65.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现状和成功实践
66.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67.基于仿生学原理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
68.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69.非经常性损益、会计准则变更与ST公司盈余管理
70.论高水平管理会计的本土研究
71.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价值管理视角
72.论管理会计的“中国特色”
73.管理会计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74.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依托内部控制建设 提升企业管理会计水平
76.中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的发展
77.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78.管理会计在财政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路
79.我国大学管理会计课程教了什么?——基于国内主流管理会计教材的内容分析
80.论推进高校管理会计教学转型
81.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
82.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
83.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会计使命——关于建立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的基本思考
84.战略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研究
85.加大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
86.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研究
87.我国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88.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会计创新
89.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
90.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91.管理会计信息化国内研究综述
92.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
93.管理会计之演进:基于价值链视角的研究
94.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95.会计理论和制度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系统应用——澳大利亚水会计准则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96.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研究
97.管理会计的时间评价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