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18:15: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篇1

(一)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多数未切实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心理疾病有特殊的特点,比较具有隐蔽性并且需要求助者自身配合,经常采取心理测验等方法发现心理缺陷从而进行干预、调节、矫正等,很多学生认为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是非常难于接受的事情,甚至把心理畸形,心理缺陷等同于精神病或者是疯子。从而导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难于开展相关工作。

(二)传统教育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环节

在传统教育教学中,很多教师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一般只重视考试科目,心理健康课程经常被当成自习课等,导致很多孩子心理或多或少的在成长中产生了错位或者畸形,家长或者教师则把此类症状归结为学生性格内向等。有很多学生是到了大学才开始真正接触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的,当求助的大学生第一次迈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才了解到困扰自己多年的心结是如何形成的,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慢慢的矫正和恢复。但也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要去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因此这心结可能会伴随其成长,也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发展。

(三)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欠缺专业能力

在国内高校中有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岗位,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是大学生离开家进入高校所接触的一线教育人员,他们的基本素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今后大学生活中的发展和成长,因此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容忽视。国内一部分高校意识到了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专门为辅导员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培训,培训确实对辅导员今后的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这些培训往往不足以训练出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即使通过短暂的培训后还是难于分辨出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有错位,这正是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能力的挑战。

二、高校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及途径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国家的责任,要真正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家庭、自身五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辅导员在就业领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中体现的焦虑不安、怀才不遇、过度攀比、急功近利等心理问题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因此,辅导员要身兼二职,他们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又是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者。辅导员要注意到学生在就业中的以下几个问题:

1.攀比型强迫症

很多大学生都有职业攀比心理,在就业面试之前,学生常常会询问其他同学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用他人的签约标准来衡量自己,这种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每个人的自身条件、职业取向、对某种工作的认可程度都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条件选择合适的单位,跳出相互攀比的怪圈,这对人生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正面影响。一些学生讲“荣誉”,觉得在大学校园里我的成绩比别人优秀,荣誉比别人多,在学生会头衔比别人大,在就业过程中自然要找到比别人更好的位置。殊不知,用人单位并不是以一个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好坏或学生干部职位的高低来衡量人才的,这些热衷于攀比的学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自恋自赏”的孤单和寂寞。还有的毕业生看到别的学生签约到了好单位,往往因为心理不平衡而给自己定下一个更高的标准,即要求更高的月薪、更高的工作条件、更高的社会地位。这种脱离自身条件、抹杀了兴趣与特长的做法,最终只会害了自己。也有的毕业生明明有了适合他的就业单位,或者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但由于别的学生签到了他认为比自己好的单位,心理不平衡,单方面毁掉了本来适合他的单位,在茫茫人海中再次寻找工作,这种心态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也会加大学生就业型强迫症的深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仔细区分这几种心理强迫型疾病,对症下药,快速有效的医治好学生的心理疾病。

2.急功近利综合症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生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收入、政治前途、功利名声等因素,一心只想在理想的大城市、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或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或转专业学习。大城市的确就业机会多、就业信息广,就业平台大,但是不一定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在大城市生存。大城市的人才竞争压力大,就业群体复杂,就业不稳定性大,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反而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俗话也说“大树底下不长草”。面对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大学毕业生,辅导员要告诫学生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不能鼠目寸光。

3.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型

有些毕业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专业,学习成绩又名列前茅,骄傲自满,大有“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感觉,看不上这个职位,瞧不起那个职位,第一天签约第二天就毁约,在用人单位心中缺乏良好稳定的信誉;也有的学生已经和好几个单位有就业意向,但犹豫不决不肯签约,浪费了大量现成的就业资源。也有毕业生妄自菲薄,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因而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处处碰壁,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抱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社会上没有伯乐,整天怨天尤人,怨声载道,使自己身心愈加疲惫。因此,辅导员教师要通过访谈、第二课堂活动、影片观摩等形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重新评价自己,走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心理怪圈。

(二)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与辅导员相互配合

目前,许多高校都设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的是使大学生心理疾病和心理疏导专门化、专业化、正规化,是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诊治自己的心理疾病,把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中。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或神经科专门医生负责,条件不允许的学校可以定期外聘神经科大夫坐诊。同时,要切实将工作深入到基层中去,与辅导员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工作,并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有关心理健康的部分给予个案指导,每个专业的情况均有差异,因此学院内设立心理健康工作部门,例如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心灵委员等等,由心理健康中心的专业人员对其培训,深入群体从而得到反馈。辅导员通过参与相关心理培训、以及考取心理咨询师等方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专业技能,参与到心理咨询中心的实际工作中去。

(三)高校重视提高辅导员的心理治疗能力和心理疏导技巧

高校开展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教学的中流砥柱,是科研的探索者、引导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极高,建设一支专业化,规模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需要在科研、实践、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都齐抓共管,共同和谐发展,缺一不可。辅导员大学里不可缺少的必要因子,在大学管理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辅导员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他的管理和建议,更让辅导员承担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辅导员既要管理学生,又要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兼顾两者、融入创新理念。十以后,高校学生工作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辅导员已经成为被注入全新活力的主力军,辅导员有了创新的思想,管理能力大为增加,工作进展大为顺利,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水平也日新月异。学生也不会对辅导员的心理沟通和心理疏导感到不满和反感。首先,辅导员需要强化自己的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有些辅导员缺少职业道德素养,在心理疏导中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的强烈不满,也会使其他学生对此辅导员有强烈的戒备心和抵触情绪。其次,要拓展辅导员心理辅导或心理工作的场地和媒介。进入21世纪,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在办公桌前,辅导员们开始把自己的工作拓展到学生寝室、广大校园、咖啡厅甚至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多方面去探求学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尤其是对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有力疏导。网络可以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给学生留下很大的隐蔽和私人空间,通过网络平台,辅导员能够了解到一些原先不能了解的学生心理动态和心理动向,更加利于那些由于心理障碍不能与辅导员沟通或不方便与辅导员沟通的学生。从高校学生自身身心发展出发,上诉这些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这些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虽然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已经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主观臆断,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的伤害。

篇2

高职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程度上,辅导员的心理状态决定着工作效果。随着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以及高校改革的步步推进,辅导员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在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恐慌、抑郁等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辅导员的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等方面有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解决的策略及以后发展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1.焦虑状态

焦虑指的是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表现为担忧、紧张、不安全感、焦躁不安等不同程度的情绪表达。焦虑情绪一旦形成,不易被控制,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多种角色,如“宿管员”“心理咨询师”等,在工作中被当成“多面手”,繁杂的工作势必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由压力导致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疏导,使得辅导员处于一种紧张、忙碌的工作状态,较易引发焦虑。

2.对职业的困惑和迷茫

很多高职院校,对辅导员职业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在面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时,更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的情绪。目前,很多院校辅导员的岗位招聘最低学历要求是硕士研究生,他们难以对辅导员工作产生认同感,认为工作与自身的价值不相匹配。同时,在职称评定等问题上,由于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专业研究,往往会陷入职业发展的瓶颈,对辅导员工作产生困惑和迷茫。

3.心理疲惫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往往还担负着各个社团、组织或专干工作,比如专业社团指导、学生党支部和团总支书记、学生公寓专干等,并且,辅导员还要负责和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工作内容繁琐、重复、单调,缺乏创新,巨大的工作量,经常性的加班,这些都很容易让辅导员觉得身心疲惫。

4.自卑情绪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头衔可能在外人看来比较光鲜,但是事实上,在学校内辅导员处于教学底层人员,工作任务重,责任较大,职业认同感较低。超过半数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受到领导足够的重视,因为和教学、科研工作相比,大家总感觉学生工作是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在岗位晋升、评定职称等方面处于劣势,待遇也比专职老师低,也难以和专职老师一样有平等的进修、学习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打击了自尊心,使之丧失工作激情,缺乏奋斗目标,产生自卑自怨的情绪。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个体原因

辅导员的个性特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性格外向或中性,情绪较为稳定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优秀辅导员与非优秀辅导员在乐群性、兴奋性、独立性、内向与外向、怯懦与果断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个体的人性特征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高职院校在招聘辅导员时,更多的是考虑应聘人员的数量和学历,而忽视了对辅导员基本心理素质的考核,事实上,在应聘辅导员中,部分人员是不适合这个工作岗位的,很多年轻的辅导员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缺乏相关工作经验,没有师范专业背景,在工作中不知道怎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知道怎么带班,更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关心爱护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惊慌失措。这些情况都导致了辅导员心理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2.学校因素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辅导员的科学评价机制,尽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重,但是由于工作琐碎,无法量化,导致绩效考核时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同时,也存在工作认同感较低,领导不重视,辅导员的待遇低于同学历同职称的专业老师等问题,容易产生不公平和不被信任的感觉。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辅导员的工作存在着误解,很多人认为学生的一切事情都在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内,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社会舆论,都把辅导员当成了学生的“全职保姆”,对辅导员的工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贬低其工作价值,伤害了辅导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三、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途径

1.加强辅导员自身心理调适的作用

辅导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当发现自己的心理上出现问题时,要及时找出原因进行自我调节。当工作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期望值,使自己主动适应变化;当工作获得成就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正确的评价并总结经验。面临工作压力时,要学会以平常心态看待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当出现情绪困扰时,学会倾述,而不是抱怨,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学校应该用合理的机制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职业院校要建立辅导员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依托以及其各方面的工作技巧;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以平等性和实效性对辅导员工作全面评测,并作为提升劳动报酬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起到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另外,学院要对辅导员工作有更多的人文关怀,缓解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3.引起社会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

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有明显的精神鼓励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来自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等方面的支持。然而,这正是目前辅导员群体所缺乏的。提高社会相关人员和组织对辅导员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有利于强化辅导员的工作动力,发挥工作积极性。

通过正面的社会舆论,引起大众对辅导员工作的关注,从而正确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篇3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2002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2002]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2005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篇4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

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XX年10,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中朝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

永教[XX]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XX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

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杭州、宁波、金华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篇5

论文摘要: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管理模式及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辅导员工作有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辅导员群体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惑。本文探讨了影响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所在,从职业价值观念、个人心理素质、管理机制保障及职业环境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机制和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承担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教育,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特性、管理模式及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要求高、意外事件多,极大增加了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和广度,增大了其工作压力和职业不稳定性,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心理疲劳和心理负担较重之问题。因此,有效地分析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建立解决对策,对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效率,构建校园和谐发展模式,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分析

1.1 来自教育主体的压力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思维活跃,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较为突出。但同时由于家庭成长条件优越容易造成了自我要求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偏弱,做事情缺乏恒心,常带有惰性,对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难于落实到行动上。这与大学阶段教育模式相矛盾,大大影响了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容易引发种种问题。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最基层,承担着思想上“指路人”,学业上“引导者”,生活上“服务员”,心理上的“咨询员”的角色。在这种新形势下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学校怕学生出问题,往辅导员身上加担子,这样就使得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实际上却是对辅导员工作要求日益严格化。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的辅导员要有更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来承担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辅导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来自管理模式和制度方面的压力

和公立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招生规模庞大,学生激增,平均300名学生配一名辅导员,远远超过200:1的比例。而目前辅导员保姆式管理工作使他们工作显得琐碎而繁重。要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涉及的面宽,涵盖了宿舍、教室、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都要辅导员关注。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到人生观、价值观、学涯规划、求职择业、人生规划等辅导员都要亲自过问,再加上某些突发性事件,以及其他部门的常常需要辅导员配合的工作,所以辅导员群体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加之所面临的学生群体的情况日益复杂,导致在工作时间及非工作时间背负的工作强度和责任成倍增加。如此繁重琐碎的工作容易导致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乃至会导致工作被动,不善于动脑,效率低下,最终诱发职业倦怠以及心理疲劳和厌烦。

1.3 来自职业定位模糊及自我发展的压力

当今高校中辅导员的定位既不属于教师也不属于行政人员中,其尴尬的地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辅导员系列的职称评审,许多辅导员只能在工作了几年后转教师岗或行政岗,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辅导员队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缺乏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空间和土壤,对个人前途及发展较为迷茫。

2 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问题解决对策

2.1 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抗压能力

压力是压力元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要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辅导员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还必须在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提高应对能力。辅导员本身而言要加强心理保健意识,改变重视生理疾病忽视心理疾病的意识倾向,高度重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落实到具体层面上,首先要明确自身岗位职责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工作追求。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要善于利用新的工作形式和载体开拓思路,锐意进取,从创新中体会工作的乐趣,利用各种假期缓解自己工作中的压力。最后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调节好情绪。

2.2 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再发展

辅导员工作具有周期性和所带学生的流动性,因此,对于思想教育工作也应与时俱进,针对不同年级和和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方法。时刻了解学生的新特点,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教育和管理工作。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是一种财富,但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这也是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造成心理压力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辅导员进行各项业务上的培训和提高,帮助其适应学生的特点,为辅导员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为其未来发展设计多种选择,解决后顾之忧,更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工作。

2.3 稳定辅导员队伍,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针对辅导员心理不稳定因素导致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保证辅导员的工作发展。比如岗前培训、继续教育、学习参观等途径,鼓励和帮助辅导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业务技能,使辅导员成为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同时不断完善、激励、保障、交流、考评、任期等一系列环节建设,建立保障辅导员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工作待遇和生活待遇的制度,增加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吸引力。

2.4 建立辅导员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却几乎没有专门面向教师的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其实是教师中最需要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工作的压力让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还要担任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角色,“能医却不能自医”往往是很多辅导员面临的心理问题的尴尬。学院拥有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应针对辅导员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才能让这一群体更健康稳定地发展,更好地进行教育服务管理工作。

2.5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尊重辅导员的合理需求,为其创造更加人文和宽松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要”。高校辅导员的现状只有通过自身、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改善。高校制度的人文化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根本,才能真正创造更适宜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工作不是辅导员个人的事情,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完善和创新各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校园上下一体共同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广泛兴趣的环境,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巩固教育成果。辅导员自身要加强调节能力,学校也要为其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支持,社会给以足够的关注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辅导员群体更加专心于本职工作,以其良好的品质影响学生,真正做好管理、教育、引导和服务的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提供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徐静波.浅谈辅导员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5.

[2] 吴清金,谢继.浅析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4.

[3] 潘玮丽,王任达.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刍议[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篇6

 

21世纪注定是一个发展更迅猛、竞争更激烈的世纪。它具有节奏快、竞争强、风险高、压力大、信息多等一系列特点,将使人们的心理承受空前的压力。当代大学生要在21世纪的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一定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然而,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中、后期,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自我意识的发展从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而转向对内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因而出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因此,了解高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无疑对我们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直接教育管理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导者。他们怎样工作更加有效值得我们商榷研究。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当中辅导员辅导员,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一、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根源

(一)进入大学后的适应性困难

大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环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认知也能自然而然地跟上这种转变。首先是生活上不能自理;第二,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三,理想和现实差距的不适应。

(二)进入大学后的人际交往困惑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因此,作为大学校园的新生,他们的人际关系更为突出。首先,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经历不同,学习、生活、风俗习惯不同。其次,目前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全家人都迁就他们;而到了大学,大家谁也不愿意迁就别人,对自己要求随意,对别人要求严格,由此引发人际关系问题。再次,一些贫困大学新生,自我评价偏低辅导员辅导员,担心别人看不起,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和同学交往,表现出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龙源期刊。

(三)进入大学后的学习问题

新生进入大学后,进入了和高中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性、探索性、多样性等特点。学习的内容增加了深度,课程也有所增加,而且从理论上升到了应用和实践上。大学的教学模式是自我教育,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不习惯大学的学习方式,不适应老师如此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思路上跟不上,不知道怎么记笔记、选课和利用图书馆,更不知道怎么支配如此多的课余时间。

从根源上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其心理渊源,他们的问题大多来源于中学乃至幼年时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不当的家庭教育;青春期的特定心理特征加上教育的缺失;学习压力的沉重与竞争的激烈等等都会造成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心理缺陷会进而由一定的“问题行为”表现出来,如厌学、暴力、孤立不合群、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生活目标、追求享受、个人主义等等。若仅仅将这些问题解释为思想道德修养的缺失,只运用灌输式的方式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可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心理学的知识会让辅导员们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会给辅导员带来新的工作途径。

二、心理学在辅导员研究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心理学的知识至少可以帮助辅导员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理解大学生辅导员辅导员,正视大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寻找更合理的办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帮助辅导员们自身成长,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好师长。

总之,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辅导员的工作将会大有裨益。但这也需要辅导员们不断学习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从而对辅导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一年级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是个关键的时期,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才尽早的预防、应对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疏导和调试,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申小莹,钞秋玲.大学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孙颖,张宝帆.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原因及对策[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3]韩兆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意义及加强的途径[J].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

[4]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孙颖,陈士俊.应加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0(9) [6]高希庚,孙颖.大学生心理保健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7]傅安球.学校心理咨询若干倾向性问题的思考[J].心理科学.2000(3)

[8]马剑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9)

[9]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张景莹.大学管理心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11]李瑾.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学[J].考试周刊.2008(27)

[12]刘辉,熊锦.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08(4)

篇7

大学阶段是个体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安全稳定等重要任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教育工作者之一,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的危害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造成了辅导员的角色冲突强、工作压力大、成就感低、社会认可度低等职业焦虑,损害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平常谈论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并不乐观。在第一届全国高校班主任辅导员培训班上,清华大学李焰教授说道:“辅导员就像一个垃圾桶,谁有不顺心的事情都往里倒。很多时候,在开导学生的同时,辅导员的心里更渴望有人对其进行开导,因为辅导员的压力真的有点大,辅导员有时是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

心理压力已对高校辅导员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巨大的心理压力使高校教师有81.7%感到身心劳累不堪。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遵循心理健康的服务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预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否则,辅导员很有可能和心理工作者一样,应验了网上盛行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成为心理高危人群。

二、压力

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压力是指在动态的环境中,个体受到压力源长期的、持续的作用,在个体特征的影响下,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压力源(stressor)是指引起压力反应的因素,包括生物性压力源、精神性压力源、社会环境性压力源。生物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包括躯体创伤、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感染、噪声、气温变化等。精神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易受暗示、多疑、嫉妒、处责、悔恨、怨恨等)。社会性压力源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包括纯社会性的(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等)和由自身状况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社会交往不良)。

三、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源

1.事务性工作。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改革使辅导员实际承担的工作职责远超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涉及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党团员发展,班集体建设,各种评优推优、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院系行政工作,以及各种临时性突发事件。

辅导员工作在实际中界定不明确造成辅导员的本职工作不被认可。从国务院教育部第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文件精神来看,辅导员的工作应该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但在实践中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中,几乎就是学校各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传声筒,学校相关部门还常常将以上工作作为辅导员考评的依据。学生出现问题,辅导员要永远保持微笑耐心地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但责任只能自己承担,委屈只能放在心里。工作的繁琐,工作成绩没有被有效肯定等方面使辅导员身心疲惫。

2.在高压工作中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没有受重视。

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超过1∶200,但事实上,随着高校的扩招,几乎每个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都超过这个比例,有的甚至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中一个高学历的群体,总体上看,是心理健康的群体,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正是由于大学生属于高智商和思维活跃型的群体,他们争强好胜,追求完美,思想活跃,但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较脆弱,自制力缺乏,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恋爱苦恼、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压力冲击下,忧患意识强烈,心理负荷过重,因此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何一个辅导员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认真学习、平安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但突发事件不是辅导员能预料到的。一旦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突发事件,第一责任人就是辅导员,学生家长会怨恨辅导员工作不负责,学校方面也会顾及学生家长而非辅导员。家庭与学校支持的缺失,加大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3.个人职业发展的局限使辅导员心理失衡。

高校辅导员虽然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成员,但在各项优惠政策都向教学倾斜的高校,辅导员属于教师中不被重视的群体,待遇普遍比不上专任教师。另外,随着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不断拓宽,无论在责任风险,还是个人素质能力方面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但辅导员的工作却日益艰巨。由于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空间没有进行有效、准确的定位,年轻的辅导员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上更优秀,要克服工作经验不足的劣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自身成长方面,辅导员不仅要搞科研发论文,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考取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生涯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在工作中,辅导员既要搞科研发论文来晋升职称,又要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既要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活动,这无形中给辅导员带来了压力。

4.缺乏专业的心理培训致使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不高。

高校辅导员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抗打击能力差,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容易加重心理负荷。调查反映,有53.2%的辅导员认为工作压力过大,无法排释的原因是缺乏专家或有经验人士的指导。目前高校未建立有效的辅导员心理互助机制,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指导工作还处在创建论证阶段,大部分辅导员自身也未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技能培训,缺乏专业的心理自救能力,导致出现心理问题时只能靠“自我消化”。

综上,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2005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高校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从业人员,位居第3位。

四、当前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工作热情逐渐下降。

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辅导员出现情绪衰竭、个性化缺乏、成就感降低等,对本职工作缺乏兴趣,对前途悲观失望,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缺乏宽容,这样就容易出现过激反应;对工作精力投入不足、讨厌甚至排斥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缺失,缺乏创新意识,出现职业倦怠。

2.人际关系失调。

辅导员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人际关系不佳的情况: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小技巧,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易与同事发生争执,与学生产生对立,与领导关系紧张,久而久之形成孤独、无助、偏激、焦虑、消沉等不良情绪,进而引发自卑、嫉妒、埋怨等不良心理。

3.个人心理失衡。

有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容易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形成嫉妒、愤懑、抑郁、焦虑等消极、恶性情绪,有的甚至出现思维迟滞、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等心理机能性失调现象,长期处于紧张、忧郁的状态,不能控制自己的基本情绪,性格反复无常,令学生无法适应。

4.生理健康失衡。

辅导员面对压力事件或者压力情境时,神经系统和腺体会进行一系列活动来对抗或者逃避,如呼吸加速、血压上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增多等,身体各器官进入应激状态。如果压力过大或持续过久,个体难以承受,就容易导致身心俱疲,如精力缺乏、身体虚弱、抵抗力低,容易出现头痛、胃肠不适、失眠、幻听等身心疾病。

五、缓解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方法——自我心理调适

调适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维持正常秩序的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经过调适,彼此之间产生和谐关系。对辅导员心理压力的解决方法,除要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外,调查发现,84.8%的高校辅导员认为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应内求——通过对自我心态的调整,排解内心压力,从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辅导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全面了解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肯定并接纳自我,对事业发展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减少和避免与他人比较所产生的心理失衡。同时要承认自己在压力情境中存在的消极、冲突、痛苦反应,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可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宣泄,如忘却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在情绪激动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缓减心理压力;学会适当地倾诉、释放心里的积郁,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通过正当的消遣娱乐、旅游、体育运动和音乐欣赏、阅读等方式,达到排解不良情绪的目的。

2.改变角色认知,增强事业归属感。

要让辅导员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工作中,就应改变辅导员的角色认知,让辅导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虽有不利的一面,但也有许多有利的方面。正确的角色认知能让辅导员恰当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从而愉快地接受相应的职业角色。只有愉快地接受职业角色,辅导员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有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正确地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3.提高心理素养,增强抗压能力。

首先辅导员要接受一定的专业心理学培训,参照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本职工作的要求,也是自我心理教育的需要;其次,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辅导员要注重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第四,辅导员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适应学生特点的变化,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第五,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压力观,辩证地看待压力,努力控制和减少压力,勇敢面对和有效应对压力。

4.改变对挫折情境的认知,调整为适度的期望水平。

真正认知客观现实并非易事,因为客观现实并不一定符合人的主观愿望和想法,有的时候甚至事与愿违。所以,辅导员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明确自我期望。当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发生时,要学会面对它,不能回避。另外,确立自我期望不能片面地从自我出发。辅导员要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要适当,要看清主观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别,这样才容易把握自己。要摆脱压力的重负,辅导员就要正视压力、接受事实,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反省自己的失误,及时处理问题,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等。

六、结语

高校辅导员具有良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对个体和群体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调适应从源头抓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坚定信念,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百折不挠,并掌握和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方法,这样,才有利于高校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心理压力的形成不是单方面原因引起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新形势下,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和辅导员自身各方面协调发挥作用,辅导员才能缓解心理压力,才能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权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及调适[J].新闻爱好者,2010,(14).

[2]周源源.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分析及其调适[J].江苏高教,2010,(04).

[3]肖晓哲.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3).

篇8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的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完整而协调。

一个心理健康的高校辅导员往往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会适应等特点,工作中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满意愉快的良好情绪状态。

作为一名刚刚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开始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而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学生辅导员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学生辅导员是处于高等教育第一线上的学生工作者,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与大学生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才成长,影响到高校稳定局面的长期保持。因此分析探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维护方法,在心理压力普遍存在的今天,就显得非常重要。

1.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女辅导员的焦虑倾向高于男辅导员,而男辅导员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辅导员;中老年辅导员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辅导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

2.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工作压力

辅导员老师,要时刻关注各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学生无小事,事事是责任”,辅导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投入并牺牲许多业余时间。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的是“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件都必须认真对待,讲求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尤其是学生中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也时刻悬在辅导员心头,心理一直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繁琐的工作压力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首要成因。

2.2生活压力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高校辅导员作为其中的一个社会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的生活轨道,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有着普通人所共有的来自生活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薪资的问题,包括上孝下行的问题,总之,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必然会给高校辅导员带来一系列的生活压力,诱发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

2.3职业发展前途

长期以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他们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无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强调奉献与责任,却忽视了他们作为平凡人的多元化需要。许多高校对辅导员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研究发现。有42%的辅导员“经常认为”自己在学校的地位不高,接近36%的辅导员认为与专业课老师相比自己的待遇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存在较大差距:接近50%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工作难以考核;有42.8%的辅导员对工作成果和工作业绩的评价标准不很清楚;接近43%的人认为辅导员前途渺茫。这些数据都说明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持怀疑态度,这就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降低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产生心理焦虑现象。

2.4社会角色冲突

社会角色冲突是引发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 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等多重角色。辅导员工作角色的多重性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 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 就会使辅导员产生高度的紧张和焦虑。如辅导员为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既需要树立自己教师角色的权威, 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既要履行管理的职责, 又要如同学生的保姆一样“事无巨细”; 既要树立辅导员的领导地位, 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辅导员为了成功地扮演职业角色就不得不在面对学生时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同角色需要之间的取舍必然引起心理冲突,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2.5自身心理知识匮乏

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心理知识的指导下,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解决心理问题。一些辅导员一方面缺乏必要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培训,导致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自我认知能力较低。他们有的不知道出现心理压力、情绪问题时如何通过自我调节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感。不能准确的认识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甚至放任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不管,任其发展,愈演愈烈;有的则会杞人忧天,把辅导员这个职业划分为心理困难高危人群,惶惶不可终日。

3.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维护

3.1外减压力

促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辅导员的不懈努力。要从根本上改善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应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与心理氛围。他们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怀、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注、心理上的支持。要采取各种措施来减轻、缓解辅导员的心理压力,特别是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领导、学生家长都应树立新的人才观,面对现实,协调矛盾,努力达成对辅导员工作的一致性期望,把对辅导员工作的支持落到实处。第二,学校要建立对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评价体系,及时恰当地肯定教师工作的成绩,多鼓励,发现不足要及时指出,并做具体的指导。

3.2内强素质

尽管我们总在呼吁社会对高校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也呼吁学校给予更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但是归根结底,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发展,以抵御外界因素对心理环境的冲击。方法是:

(1)加强成就动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行业竞争;

(2)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职业奋斗目标;

(3)树立正确压力观,采取行动化解压力;

(4)接受并承认自身情绪,采取合理的宣泄方式。

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帮助高校辅导员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欠缺,坦然地面对并接受它,同时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

二是要树立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观,健全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面临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教育部门应树立教师也需要心理保健的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

三是为高校辅导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高校辅导员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首先高校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压力。要充分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体能力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要坦然的接受事实。其次要客观的看待自己,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从不断成功的学生问题处理上增强自我效能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知的调整,坦诚地看待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救世主。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正确认识压力并及时进行调适。

参考文献:

[1] 郭晋武,汤迪高.高校教师身心健康指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5-97.

[2] 秦彧. 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探源[J].教育探索, 2005,2:104-105.

[3]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98-470.

[4] 董振娟.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继续教育研究,2003,(2):104-106.

[5] 王孟洋.大学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研究与分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6] 黄淑婷.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8):141-142.

[7] 陈素权.高校辅导员角色冲突及其调试[J].思想理论研究,2007(2):86-89.

篇9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校学生逐年增加,面对的对象是一个多元化以及转型期的学生群体,多为“90”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独具个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心里素质是其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对辅导员本身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只有具备这两样素质,才能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像是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就是辅导员对认知问题、情感沟通、意志坚定的综合考量,也能够反应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对于学生辅导员来讲,政治责任感和革命事业心都是建立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基础上,要能够表现一定的职业素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象都有明确的认识。而在新时期的学生思政工作的政策和方针都要与学生的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准确和清晰付诸于行动。

    (二)良好的情感品质

    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做思想工作,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工作的过程中,职业贵任和社会责任都会影响自己的态度,能够决定自己是否积极向上以及乐观豁达。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世界,对于辅导学生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当辅导员能够很认真的对待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时候,他就能把自己的全部寄托赋予给教育事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学生给予帮助和诱导,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成长起来。而如果辅导员能够热爱学生,这就表明他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热爱不仅仅是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个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爱和期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而由爱和期待所产生的思政工作也能够被学生所认同,从而也会促使他们支持自己的学生工作。

    (三)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是依靠着毅力而调节自身的一些行为,从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地完成各项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又是复杂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可以具备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与挫折之时,表现出不退缩、不放弃的态度。他能把困难和挫折当做是千金路上的阶梯,从而争取成功。只有经得起失败和困难的考验,并从困难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意志品质还体现在面对事情的坚定性以及做出判断的果断性方面,要能快速高效的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在意外事故的处理中,表现的更加的得当合理。而要是表现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那就会使场面失控,而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要面对的与意志力的较量过程。当面对一些不讲道理,不遵纪守法,不懂礼貌,或是公开顶撞老师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就要能够表现的沉着,冷静的处理事端,能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让他们能够端正思想,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校里,教育学生是一项和复杂的工程,如果想让工程有效果,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其他人或是群体的关系,只有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通过协调关系,也能够学习一些知识、信息从而发展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思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相互诉求,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保证这种协调关系正常的进行。而通常来讲,辅导员都具有良好的相容心理,更加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论是同事之间或是师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辅导员能够在中间起到剂的作用。

    (五)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思政工作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创新意识对辅导员的要求是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能够实事求是地处理事情。在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不盲目地服从,机械地照搬,而是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有创造力的完成任务。而这个新任务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作风以及方法。只有辅导员具备了创新的心理意识,才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求知、求异、求新。如果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创新意识,那就只能阻碍学生接受新的思想、感受新的事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

    二、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措施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师资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把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职

    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一)自我调节措施

    辅导员要想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就要能够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积极的情绪不仅仅对健康有帮助,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就会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工作,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反应,这就要求能够调节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的疏导,就会影响到学生。当辅导员心理有不良的情绪时,可以尽量的改变一些情绪,使用心理的调节法,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2、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心理适应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拥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帮助他提高适应的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与人交往,能够融合到社会之中,这样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或是朋友关系。

    3、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辅导员要具备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收获激励和满足。而辅导员能够把工作当作乐事,乐于教育事业,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外部强化措施

    1、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像是帮助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辅导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做好岗上培训

    辅导员的岗上培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而辅导员的工作很繁忙,很难做到自己学习,这就显得岗上培训的重要性。

篇10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校学生逐年增加,面对的对象是一个多元化以及转型期的学生群体,多为“90”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独具个性,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心里素质是其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方面,对辅导员本身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辅导员要想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只有具备这两样素质,才能保证辅导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像是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就是辅导员对认知问题、情感沟通、意志坚定的综合考量,也能够反应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对于学生辅导员来讲,政治责任感和革命事业心都是建立在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的基础上,要能够表现一定的职业素养。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象都有明确的认识。而在新时期的学生思政工作的政策和方针都要与学生的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加准确和清晰付诸于行动。

(二)良好的情感品质

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学生做思想工作,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在工作的过程中,职业贵任和社会责任都会影响自己的态度,能够决定自己是否积极向上以及乐观豁达。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世界,对于辅导学生工作也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当辅导员能够很认真的对待教育和科学事业的时候,他就能把自己的全部寄托赋予给教育事业。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有一个好的生活态度。通过对学生给予帮助和诱导,可以让学生迅速的成长起来。而如果辅导员能够热爱学生,这就表明他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热爱不仅仅是职业选择的内在要求,也能表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个教师对学生所表现的爱和期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和人格的发展。而由爱和期待所产生的思政工作也能够被学生所认同,从而也会促使他们支持自己的学生工作。

(三)坚强的意志品质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就是依靠着毅力而调节自身的一些行为,从而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地完成各项任务。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又是复杂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可以具备坚强的意志。这样才能在遇到困难与挫折之时,表现出不退缩、不放弃的态度。他能把困难和挫折当做是千金路上的阶梯,从而争取成功。只有经得起失败和困难的考验,并从困难和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向前发展。除此之外,意志品质还体现在面对事情的坚定性以及做出判断的果断性方面,要能快速高效的处理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在意外事故的处理中,表现的更加的得当合理。而要是表现的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那就会使场面失控,而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所要面对的与意志力的较量过程。当面对一些不讲道理,不遵纪守法,不懂礼貌,或是公开顶撞老师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就要能够表现的沉着,冷静的处理事端,能够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情感来感化学生,让他们能够端正思想,从而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在学校里,教育学生是一项和复杂的工程,如果想让工程有效果,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就要求辅导员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其他人或是群体的关系,只有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而通过协调关系,也能够学习一些知识、信息从而发展自身的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思想、态度、情感、信念等相互诉求,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保证这种协调关系正常的进行。而通常来讲,辅导员都具有良好的相容心理,更加的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论是同事之间或是师生之间发生了一些冲突,辅导员能够在中间起到剂的作用。

(五)创新意识

所谓的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思政工作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创新意识对辅导员的要求是能够敢于创新、勇于承担一定的风险,能够实事求是地处理事情。在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不盲目地服从,机械地照搬,而是能够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有创造力的完成任务。而这个新任务能够体现自己独特的思想、作风以及方法。只有辅导员具备了创新的心理意识,才能不断的引导学生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求知、求异、求新。如果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创新意识,那就只能阻碍学生接受新的思想、感受新的事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 转贴于

二、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主要措施

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师资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把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职

展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力量源泉。

(一)自我调节措施

辅导员要想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就要能够做到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1、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

积极的情绪不仅仅对健康有帮助,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就会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辅导员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的工作,多变的教育对象,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反应,这就要求能够调节情绪,如果没有及时的疏导,就会影响到学生。当辅导员心理有不良的情绪时,可以尽量的改变一些情绪,使用心理的调节法,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

2、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心理适应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拥有一个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也能够帮助他提高适应的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与人交往,能够融合到社会之中,这样才能与学生有良好的师生或是朋友关系。

3、积极进取,努力工作

辅导员要具备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样在工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自己努力的成果中收获激励和满足。而辅导员能够把工作当作乐事,乐于教育事业,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二)外部强化措施

1、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辅导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像是帮助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辅导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从而让辅导员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2、做好岗上培训

辅导员的岗上培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面。而辅导员的工作很繁忙,很难做到自己学习,这就显得岗上培训的重要性。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80后”辅导员也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然而,“80后”辅导员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后,将会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工作、个人等一系列压力,若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则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不仅影响个人的发展,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80后”辅导员压力成因,研究如何行之有效地解决“80后”辅导员的一系列压力,帮助“80后”辅导员缓解压力、建立健康的心理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80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成因

(1)社会认可度低,职业地位低使辅导员产生心理失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高校历来以教学为主,各项优惠政策都向教学倾斜,没有专职担任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在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份闲差,因此社会认可度不高,社会地位较低已成为困扰众多辅导员的现象。近几年,有关教育法规、文件中对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一再肯定和重视,但实际生活中,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依然名不副实,尤其是年轻的“80后”辅导员,更是承受了来自社会的压力,长此以往导致该群体心理压力增大,进而出现心理失衡。

(2)工作繁重琐碎,责任重大,诱发心理疲劳。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既要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又要面对诸如家庭困难学生、心理脆弱的学生、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加之,目前大部分的学生是“95后”,个性比较强,所以更需要辅导员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事务无小事,事事均需要辅导员认真对待,而且半点不得马虎,也因此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此外,辅导员还需要执行学院和学生处、团委的工作安排,完成组织部、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部门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工作繁重琐碎,责任重大,长期保持一种应激的状态,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诱发心理疲劳。

(3)职业安全感低,导致焦虑与烦躁。大部分“80后”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工作经验不足,加之大部分高校重使用、轻培养或培训不够专业化,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较少,从而导致部分“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感到困惑与迷茫,增大了心理压力;“80后”辅导员即将或已经面临着职称评定的问题,辅导员这一特殊群体,不像专业课教师有教学、有科研,课题也相对较多,此外,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生工作上,因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研究工作,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80后”辅导员工作任务繁琐,见效周期长,工作成果无法量化,从而使其产生挫败感,晋升难度大,前途迷茫,导致该群体职业安全感低,易焦虑和烦躁。

2“80后”辅导员心理压力过大的不良影响

(1)生理上,严重影响“80后”辅导员的身体健康。长期高负荷疲劳工作,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锻炼,致使很多“80后”辅导员年纪轻轻就出现了诸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新陈代谢紊乱等状况。

(2)心理上,“80后”辅导员易产生消极心理。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80后”辅导员产生焦虑、恐慌、烦躁、紧张、易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消极的心理势必会阻碍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加剧了“80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3)行为上,导致“80后”辅导员威信缺失,影响形象。如果过大压力长时间持续,不仅使“80后”辅导员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 而且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饮食不规律、睡眠失调、发脾气等行为问题,直接影响辅导员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无法达到以身作则的工作要求。

3“80后”辅导员的健康管理

3.1创造良好环境,健全保障机制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工作,因为辅导员工作是高校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还应在工作中增加培训的内容和机会,一是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二是注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培训,增强辅导员心理抗压能力和自我排解能力,维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其次,高校应尽可能优化各部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性工作,让辅导员有充裕的时间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和改进,同时为辅导员提供课题研究和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晋职、奖励等方面也予以适当照顾;切实提高“80后”辅导员的待遇,减轻经济方面的压力,健全校内保障机制,提升其职业安全感,从而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

3.2树立正确价值观,努力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80后”辅导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将辅导员这一职业升级为自己的事业,以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自豪,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增强事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80后”辅导员应努力学习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心理学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心理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篇12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