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7 18:15: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理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第一层意义:“疑问”。这是由于对所学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和缺乏相关背景知识而产生的心理现象。人们降生于世,一无所知,童稚的好奇心使人向“第一任老师”——父母提出一连串的问号。这些疑问与探索,虽然幼稚可笑,但它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伟大开始。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在哪些地方有疑问呢?黎见明先生认为:“一般说来,难点有疑,困惑有疑,错处有疑,关键有疑,无疑有疑,等等。”应该说,疑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有许多学生由于害怕别人说自己不懂,或不愿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就不敢提出疑问,结果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导读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导疑启问”的情境,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调动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在难点处求疑,在困惑处求疑,在易错处求疑,在关键处求疑,在无疑处求疑”,彻底改变那种有“疑”而不“问”的现象。
第二层意义:“怀疑”。从心理学角度讲,怀疑有两方面含义,表层意义呈现为一种方法,深层意义呈现为一种精神。所谓怀疑的方法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或根据现有的疑义,进一步对已有的理论、学说进行推敲、检验,启发人们摆脱妨碍认识真理的成见和偏见,并在新的事实材料基础上用否定的形式包含对真理的认识。心理学上的怀疑精神是一种可贵的个性品质,从尽人皆知的事物、现象中发现不寻常的真理,需要有怀疑“权威”、“常识”的勇气和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把怀疑精神视为科学活动最可贵的精神品质之一。语文导读要塑造创造型的“四有”新人,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敢于怀疑的个性心理品质。
第三层意义:“问题”。这里说的“问题”是指科学问题。黎见明先生在导读实践中曾列举一个典型的事例:一个学生针对血浆储存时间短的医学难题提出设想,如果模仿蚊虫的储血功能进行技术设计,可以使血浆久存,推动科学的进步。他提出的假设就是十分可贵的科学问题,而这种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创造价值。“导疑启问”中的“疑”和“问”,正是“疑问”、“怀疑”和“问题”的总称,而这三层又是相互联系的。通常是通过问题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提高质疑技能。相反,学生一旦具有敢于怀疑的心理品质,又掌握了科学的质疑方法,就会处处去审视,去刨根寻底,从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疑问,创造性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导疑启问”的心理学功能
从教育心理学一般理论和语文导读特定的心理流程来分析,“导疑启问”的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创设“导读境界”的功能。黎见明先生指出:“‘改灌为导’,就是要学生思想活跃起来。”“让他们作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言者善辩’,‘闻者善断’;能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慷慨陈辞,直言不讳,言无禁忌,力排众议’。这样,便达到了导读的理想的境界。”“导疑启问”为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课堂环境。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构成课堂教学气氛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教师的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思维状态,以及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如果教育者能够认识到青少年具有好奇好问、喜欢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可以有效把握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双方都能处于紧张而又轻松的愉快情境之中,为步入“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的导读境界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矗。
其二,激发思维与求知欲的功能。疑问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方法。因此,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外,教师设置疑问也是不可忽视的,有时还是决定性的。所以,教师在导读过程中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产生并强化求知欲望,发展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目前国外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其共同的主张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开展探究发现活动,培养问题意识,使他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黎见明先生指出,“这些,对我们研究导读与学法,显然是有一定的启发的。”导读论中的“导疑启问”就深得“探究——发现式”教学方法群的精髓。因为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在学生认识上引起矛盾,反过来又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究,这就有助于强化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及内在动机。唯其如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激发思维,增强求知欲的心理功能。
其三,形成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功能。黎见明导读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他指出:“‘导读’要努力培养敢于创新的‘超常力’,勇于探索的‘进取力’,富于联想的‘想象力’,善于概括的‘综合力’,巧于鉴别的‘选择力’,长于评价的‘批判力’和锐于发现的‘敏捷力’。”这七种能力的有机整合,便形成价值无穷的创造力。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认识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发明和创造活动。因此,具有强烈的质疑问难意识是探索的先导,是创造的起点。“导疑启问”的最大特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具有挑战性、刺激性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摆脱“权威”的负面影响,他们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对一些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进行质疑,并勇敢地探索科学的结论。这样的导读,能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为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导疑启问”具有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心理功能。
三、“导疑启问”的心理流程
黎见明先生指出,导读和创造学法“首先要求疑,然后才能辨疑,解疑”。“求疑”是提出问题的起点;“辨疑”是通过辨析,形成科学问题的关键;“解疑”是解决问题的终端。从思维科学的角度考察,由“求疑”而提出问题需发散思维,由“辨疑”而形成问题需收敛思维,从“解疑”而解决问题需创造思维。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导疑启问”的过程视为一个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科学的心理流程。
本文拟对化学课堂心理环境作一粗浅的剖析。
一、人格是创设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教师的个性品质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已被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正如乌申斯基说:“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有关研究还表明,教师的个性品质能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情感是维持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教书育人是一项触及灵魂的工程,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
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有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教师走进课堂稳健的步履,微笑的表情有助于创造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气氛。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情绪高昂,全身心投入,注意使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一旦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一流的教师也只能教出末流的学生,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所以,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调动的满足,而且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重视对学生情感活动的性质和强度的调控。总之,要让学生“愉快”,教师必须首先“愉快”,一个“愉快教师”的感染力能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学习环境。
三、趣味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通过这一系造深厚的学习气氛。如在讲初中“绪言”时,什么是“火”,为什么会有“火”,铁可以烧吗,真的有“鬼火”吗......列与“火”有关的问题的提出,必定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可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四、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所以,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正催化剂。
清代的颜元先生便深谙“适时夸奖”的教育之妙,他留下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至理名言仍然值得今天的教师好好去深思,咀嚼与体味。
五、机敏是形成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措施
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在课堂上应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教学必须贯彻教学原则,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家庭、人际等都随时可能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些都可能成为外来的心理应激源,因而需要有相应的应变能力,从而避免在应激状态下心理失常与行为失态,面对课堂发生的意外事件,教师要保持镇定、冷静、理智、大度、豁达和宽容,要泰然处之。教师要用热爱教学事业、广博的知识、严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环境,灵活机敏地处理意外事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让一位学生演示“银镜反应”实验后,自己也动手做起来,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实验,目的是想交代清楚实验成败关键,但在操作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出了错,此时如果停下来重做或不做,必将影响教学气氛,而他继续做了下去,但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与前面实验对照,实验操作步骤有什么不同?是否会有“银镜”出现?这样巧妙地利用实物实验做对照实验,既使学生对成败关键有了深刻地印象,又避免了课堂上“空白”的出现。
六、纪律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收敛剂
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学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自我发展和积极适应能力,自我进行心理与行为的调适;战胜不良的心理与行为,弱化、矫正不良习惯;对正确行为要积极适应,主动内化,忌随波逐流或消极同化,从而使学生在自知、自觉、自愿、自律的基础上,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才能产生课堂中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要形成维护课堂纪律的健康舆论。课堂中的舆论,即学生共同的意见,言论在心理环境的形成中作用很大,感染力很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团结互助精神,在教学中设立“一帮一”化学学习小组,开展互帮互学活动。组长组员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实现角色期待,促进团体间的竞争,这种作用极大,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向上,动力无穷。
七、激疑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
Abstract:BeijingOlympicGameshascometoanend,weshouldspokehighlyoftheoutstandingperformanceofourathletesatthisOlympicGames;Thesecond,ourcountryhasenteredeconomiceraaftertheOlympicGames,NationalsetoffthewaveoftheNationalFitness,Whetherchildren,students,middle-agedorelderly
Hasapositiveinputtothelistoffitness.Yet,itisnotenoughtohavetheenthusiasm,italsoneedtopayattentiontoacertaindegreeofmethod,Differentgroupsshouldbe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theirownphysicalexerciseareasonablechoiceofprojects,sportstime,strengthtrainingandsoon,Exerciseshouldbeareasonablescientific;Finally,Thegroupsdonothavethepsychologicalmotiveforphysicalactivityisdifferent,thisarticleisthestartingpointforthis,tostudythepsychologicaleffectsondifferentgroups,leadthemtoexploredifferentformsofphysicalexercisepsychologicalmotivation,inordertoguidetheminthemosteffectivephysicalactivity,Theultimategoalistopromotetheirphysicalandpsychologicalhealthandharmoniousdevelopment.
Keywords:PhysicalexerciseEffectExercisepsychologyMentalhealth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健康一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现在不单单只追求着身体上的健康,心理健康也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并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那么什么是健康?什么又是心理健康?可谓人云亦云。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多少年来人们在不懈的努力着,研究它,创新它进而完善它。健康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起心理健康,这就使得对于它的研究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进行身体锻炼不仅仅是为了使身体强健,更重要的是通过锻炼能愉悦心情,陶冶情操,使自己感到满足,最终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这其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不能盲目的从事一切身体活动,应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选择什么方式来锻炼,合理有效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因此本文从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的互动关系、不同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以及产生动机的原因着手,对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进一步探索,为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身体锻炼与心理的互动关系
1.1学术界关于两者关系的理论假说
实践表明,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生理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关节炎、皮肤性疾病等,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非就了解进行锻炼还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例如情感、意志、认知水平等等,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
1.2身心的解释假说
1.2.1唯心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精神存在,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心理事件的知觉基础上的,所假设的知觉基础的物质只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之中。
1.2.2唯物论
该理论认为,唯有身体存在,身体才是一个真正的原子和分子的世界,而精神仅是一种幻觉。
1.2.3万物有灵论
该理论声称,精神控制身体,但精神不受身体的影响,精神活动引起身体现象,但物质事件不能引起精神事件。总之它认为灵魂使身体存在。
1.2.4副现象论
该理论认为身体事件引起精神事件。精神活动被看成是来自大脑的秘密。
1.2.5相互作用论
基本观点是,身体和灵魂、大脑和心理、物质过程和精神过程同时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关键问题是,非物质的精神如何影响物质的身体和生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心理事件。
1.2.6双面论
该理论指出,精神是大脑的特性,也是大脑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精神被理解为来自大脑特别部分的自我知觉。
1.3生物学理论假说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该理论似乎有道理,但缺乏研究。
第二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它随着度锻炼而增加。
第三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导致内啡肽的释放,这种物质具有像麻醉剂一样的效应,可使人产生愉和减少疼痛。
1.4心理学理论假设
第一种理论认为,身体锻炼可促进身体健康,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
第二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
第三种理论认为,锻炼可使人产生恍惚状态,它是一种“变更的意识状态”。
1.5存在的问题
以上各种假说都试图去解释身体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都存在着片面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充分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参加锻炼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愉悦一个人的心情,使其身心全面发展。以下是对不同的群体参加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
2儿童锻炼的心理效应
2.1参加锻炼的动机
少年儿童参加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要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更多的属于一种从众行为。他们认为这个运动项目很有趣就会不自觉的参与进来,从身体锻炼当中获得一种愉。他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导致内部动机的不稳定性,因此他们参加锻炼的行为大多是不自主的。
2.2身体锻炼与儿童的心理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阶段,除了补充必要的营养之外,还要多鼓励他们参加锻炼,身体锻炼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发育,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尊。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儿童在要求参加某项身体锻炼时被拒绝,他肯定会心里难过,自尊心受挫,从而产生自闭心理,不利于他的成长。
2.3身体锻炼的坚持性
大多数儿童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会只局限于某个或某几个锻炼项目,因此会出现中途退出的现象,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退出不代表他们不继续进行身体锻炼,而是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别的身体活动中去了,这种现象受儿童的锻炼动机、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影响。
3学生锻炼的心理效应
3.1参加锻炼的动机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最系统全面的教育,这个时期学生的各方面发育都趋于成熟,他们会自主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进行锻炼,动机水平也逐渐稳定下来,对于他们的研究相对容易。我国对学生时期的心理效应研究比较关注,大量的文献资料表明,身体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效应产生影响。
3.1.1身体锻炼与认知水平
研究表明,认知水平与身体锻炼有着某种规律似的联系,身体锻炼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可以减轻他们进行锻炼的焦虑、恐惧、自卑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更好的投入到锻炼中来。
3.1.2身体锻炼与应激
随着知识数量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增强,无形中给了学生们极大的压力,他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他们常常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中,所谓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即个体认为所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并对其健康产生威胁。只有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他们才会全面发展。多进行身体锻炼可以使他们暂时从枯燥乏味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活跃自己的思维,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消除疲劳,从而完善心理特征。
3.1.3身体锻炼与人格品质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参加身体锻炼可以达到实现自我的一种心理满足,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如果他们能坚持下来就可以使意志品质加强,自信心树立起来,更驱使他们继续进行身体锻炼。
3.1.4身体锻炼与情绪
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误、知识的复杂等等,一旦这种情绪产生后,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参加锻炼可以使这种不良情绪得到宣泄,使大脑充分放松,从这个情绪中解脱出来,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3.1.5身体锻炼与人际交往
大多数锻炼活动都属于群体活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来完成。多参加体育锻炼可以结识很多新朋友,扩大自己的交友面,使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
4中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4.1锻炼的一个现状
目前的研究说明处于这个时期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是最少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锻炼意识浅薄、工作压力大、家务事多、社会责任重等,这就使得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身体锻炼,身体各机能都明显降低,不能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4.2参加锻炼的动机
4.2.1兴趣的需要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锻炼项目,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要。可以从百忙中找到属于自身的乐趣。
4.2.2审美的需要
为了给自己的老板或同事留下好印象,中年人通过多参加身体锻炼,可以保持一个好的体型,使自信心大增,通过锻炼还能提高自尊水平,使其有了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也就容易坚持下来。
4.2.3健康的需要
繁琐的工作使中年人的身心不能很好的发展,几乎每天都在一种紧张状态中度过,再加上来自家庭的压力使他们的身体条件每况愈下,而进行身体锻炼可以改善这种现象,延缓衰老,增进健康。
5老年人锻炼的心理效应
5.1锻炼的动机
人到老年后,无论是体力、脑力还是精力都明显下降,而且随着衰老的加剧,各种疾病也接踵而来。为了抵抗这些因素,他们会通过少负荷的运动量来缓解自己的衰老,这个时期的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进行锻炼,但由于身体机能的低下,应妥善的选择锻炼项目,还要注意安全,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延缓衰老。
5.2锻炼的注意事项
锻炼要合理有效,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来活动,锻炼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持之以恒,最后最重要的也就是安全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6结论
综上所述,多进行身体锻炼不仅可以从生理上影响着人们,比如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还能从心理上作用于人们,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帮助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虽然我们还不能全面的理解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规律的身体锻炼绝对有助于心理健康,让我们一起投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吧!
参考文献:
[1]毛志雄,付舒,高亚娟.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69-74
[2]刘鎏,唐旭.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综述[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2):50-52
[3]季浏,李林,汪晓赞.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1):37-41
[4]马蔷,佟立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3):137-138
[5]李曼.简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7):77
[6]曾庆贺,张然.论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J].科教文汇,2007
[7]司琦.身体活动的行为科学理论综述[J].体育科学,2007,27(9):72-79
[8]肖磊,林泰昌,陈作松.儿童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4):20-22
[9]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44-646
[10]李金平,徐德均,邓克维.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5):1505-1507
[11]郭英梅,仇银霞,侯选莉.浅析中年人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19(2):48-49
[12]毛志雄,高亚娟.大众锻炼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演进(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0):32-37
[13]武晓兰.老年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8,10(5):121-124
[14]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114-116
[15]李响.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32
一、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特征
(一)防范意识欠缺而具被害倾向
被害的产生,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犯罪人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他们大多要预先对被害人进行周密的调查,即“踩点”,甚至会等到熟知被害人的生活规律和脾气秉性后,才对他们惦记已久的目标大胆出手,决不会贸然从事。目前许多犯罪案例都表现出犯罪的智能型的特点,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要对受害人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到自己容易入手的缺口。同时我们在众多的犯罪案例中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特点:被害人说了或者做了某些事情而促使犯罪人去犯罪;被害人对他人采取犯罪手段;被害人因故意或过失把自己置于危险情景之中;由于个人的个性特点、社会地位或进入被害危险情境之中使自己成为被害;在参与犯罪中成为被害;被害人本身有违法行为使犯罪人产生侵害行为并自感安全;被害人显露出富裕吸引犯罪人。这些特点成为被害倾向,从某种意义上理解,可以认为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某些被害倾向“促成”的。
(二)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注:我国有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详见郭建安主编的《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以下。)
1.个性特征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际间的相互吸引,如相互感知和理解,个人喜好等;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如距离的远近,相互交往的频率。对很多刑事案件的分析发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系,正是在双方的不断接触和交往中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因素产生了矛盾,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引发犯罪。因此,在认识犯罪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源时,可以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个性基础、角色基础等方面去分析。
2.情感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人际冲突的内心起因
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的人际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之上的,双方关系的持续过程中,无论之前的相互情感的喜恶程度怎样,在犯罪时一般都转化为双方相互敌视或一方对另一方的敌视,这几乎可以说是熟人之间发生暴力犯罪的普遍规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考察,由于犯罪人的情感障碍,如情感亢奋、抑郁或病理性激情等原因,会导致其意志失控,进而实施犯罪。因此,研究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对于把握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互动关系的发展轨迹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3.交往是实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互动的形式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是会产生相互的影响作用,在犯罪产生之前,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交往跟大多数人一样,交往双方都试图通过彼此的作用来影响对方的态度或改变对方的行为,使之符合自己的愿望。这一时期,双方的交往心理倾向可能表现为三种情况:(1)循规蹈矩;(2)因势利导;(3)迂回曲折。当犯罪发生时,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交往心理倾向则会由上述三种情况转变为强烈的冲突。因此,在个体心理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反应特质,是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对犯罪的发生方式和被害人在犯罪中的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三)被害前的心理危机
在大量的犯罪案件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的心理矛盾冲突,即被害前的心理危机。有学者认为被害前的心理危机是极为普遍的,包括显露性心理冲突、间接性心理纠葛,潜在性心理危机三种类型。(注:详见任克勤主编的《被害人心理学》,1997年警官出版社出版,第27页。)
显露性心理冲突多在被害发生前,被害人与犯罪人曾有过一定的交往,发生过心理接触,存在着对抗性的心理矛盾。当对抗性的心理矛盾显露时,会促使犯罪人产生犯罪动机并恶性发展,还会影响到犯罪人犯罪手段的变化。
有些时候,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表面上似乎没有直接交往,也没有矛盾冲突,但在心理上并不是完全没有接触,只是矛盾处在潜伏状态,这是一种不太明显的、间接性的心理纠葛。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间接性心理纠葛,其原因在于社会认知与情感对犯罪人的影响,使潜伏的矛盾发生转化,如对他人的成功、富有由嫉妒转为仇视、憎恨,进而产生侵害他人的行为,多出现在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中。对这种间接的心理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促成犯罪心理形成,结果导致被害的发生。另有一种心理危机更为隐蔽、内在,它同被害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某些消极因素有密切关系。如疏忽大意、过于自信、丧失警惕、缺乏自制、轻信他人、胆小怯懦、自私自利等。当犯罪侵害一旦发生,这种隐蔽性的心理危机就会表现出来,使隐性转变为显性。
二、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状态
这是一种极其特殊阶段中的心理状态,存在于受犯罪侵害的过程中,被害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与正常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不同。被害人在被害中的心理状态,笔者主要针对被害人的情绪情感、注意等心理成分进行分析。
被害人在面临犯罪侵害时,可能会出现愤怒、恐惧等激情反应,被害人的激情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被侵害过程中,被害人的愤怒就是一种积极的激情,积极的激情会使被害人产生强烈的攻击性反射;而屈服性恐惧则是一种消极的激情,消极的激情则使被害人产生被动的防御性反射。被害人遭受侵害的过程中,其应激状态可能会出现惊觉、阻抗、衰竭三个阶段。在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人们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一旦被害的危险出现,便会在心理上产生惊觉,言行上随之有所表现,或高声叫喊,或寻找可利用的武器,以防不测。在犯罪人直接加害于被害人时,出于本能的反应,被害人会进行阻拦、抵抗,阻抗可能是消极的防御、躲避,也可能是积极的进攻、反击。积极的应激可能会导致喊叫声音的减弱、体能的消耗,其防御和攻击能力逐渐降低,往往在此时被害人遭受侵害。
另外,日常生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分心状态对被害的发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被害过程中的被害人而言,分心状态是消极且极为有害的心理现象,如通常所说的“漫不经心”、“走神”等,它使个体的注意力转移或不能充分地注意自身或物品的安全,以至造成被害的发生。
三、被害后的心理特征
被害后的心境。被害人在被害后的心境与其人生观、世界观及自身性格密切相关,案件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对被害人的心境影响程度也有差别。面对被侵害后的结果,一个品德高尚、性格开朗的人,其心境状态相对要好一些;犯罪的被害人往往变得抑郁寡欢,敏感并且自卑;同一种犯罪,遭受侵害的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其心境就越消极,越难以治愈。
被害后的态度。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被害人一般表现出以下几种不同的态度:(1)积极告发,及时报案;(2)沉默忍受,任其自便;(3)否认被害,拒绝调查。被害人在犯罪被害后的不同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到对被害人的补救,对犯罪人的制裁,以及是否遭受再次侵害的可能。如犯罪发生后,被害人可能会出现一种退缩行为——不告诉任何人,其结果是使被害人长期处于一种精神压抑之中,独自忍受内心的痛苦,即使周围最亲近的人都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反映;被害人也可能会告诉亲友,希望从亲友那里获得帮助和支持;被害人还可能报告警方,并积极协助警方进行调查取证,鉴别犯罪嫌疑人。因此,被害人勇敢积极的态度不但会有助于其人身、财产损失的弥补,有助于其心理创伤的愈合,而且还能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得以实现。
一般而言,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内心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常见的有愤怒、恐惧、羞辱、绝望等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由个体早期社会化过程决定的,社会文化、家庭、学校教育以及游戏伙伴和亲戚邻里等无不对其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高低有别的心理特质。因此也就有了同样条件下因人而异的心理反应的存在。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若遇到不良信息源的刺激,就会在被害人的心理上形成一个痛点,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如果被害人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调整外来刺激对心理不良影响的能力,就会造成人格上的改变,出现人格解组现象,形成心理损伤。如犯罪的被害人在被害后常常会产生被害后果恐惧感、强烈难息的羞耻感、明显的自责感等心理反应。复杂的心理反应左右着被害人的行为,影响着被害人正常的社会生活。
有学者认为,被害人在被害后会产生心理上多方向性的变化,即“主动抵御与萎靡不振”、“亡羊补牢与认同学仿”,这样对立两极的四种变化方向表明了被害人心理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被害人从被害中吸取经验教训,亡羊补牢,防范再次被害;有的则在被害后不能尽快地从被害的阴影里解脱出来,精神萎靡、一蹶不振;更严重的是被害人的自暴自弃心理,对犯罪由憎恶到认同模仿。(注:详见汤啸天、任克勤著《刑事被害人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9页。)
四、被害人心理的重建
(一)调整自我,增强抗环境压力的能力
被害人在被害后会承受来自周围环境压力的问题,在被害人有过错的时候,这种压力的存在极其自然而且现实。但有时某些被害人并没有过错,他们也会体验到来自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与其自身的心理弱点有关,他们往往通过主观臆造的环境压力来折磨自己,这种压力并非实际存在,而是虚拟的。因此,被害人要学会通过自我心理调整,增强抗击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使其心理能够迅速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