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考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练、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历史小论文正是议论文中的一种。
历史小论文题是近几年高考,特别是新课改之后出现频率很高的题型之一。高考中的历史小论文一般是通过对某段给定的材料谈谈个人的观点看法,从而考查学生论由史出、史论结合的批判、分析能力,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导向。当然,它的命题特点也是以自主研究性学习为方向,以论由史出、史论结合为答题的原则,以开放性的答题形式,对学生的历史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历史小论文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由作答。
自从2001年在上海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出现小论文题型之后,其有效考查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以考促教”、促进自主学习、引领教学改革、助推课程改革及其保持试题必要的区分度等考查功能的优势逐渐更多地被考试命题者所认同,并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省份历史高考试题的必选题型。然而,对于该题型,学生们的答题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的不够重视,更有对该类题型缺乏应有的理性分析而导致针对性复习举措的无力、低效使然。为攻克这一复习难题,我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客观审视小论文题型的考查意义及其命题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二、日常训练
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历史小论文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另一种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正常来说,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水平可以反映出学生历史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水平,与大学历史专业课考试题型接近,对高中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度。
历史小论文写作既要符合写“论文”的正常要求,又要体现“历史”的固有特点。所谓“正常要求”,就是要具备小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所谓“历史特点”,即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论点要尊重史实,它是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判断;论据要务实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
在日常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小论文的写作,就像语文作文的写作一样,把它当成长期性的一个学习任务来完成,让学生熟悉这一题型,在规范化的训练之后,能够有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评价,中肯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教学生写历史论文,要让学生能透过历史事物的现象看到历史人物或者事物的本质。比如评价秦始皇,我会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这几个问题:有人评价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北筑长城,南凿灵渠,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所以,秦始皇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功劳盖世,你赞同这种观点吗?同时,陕西西安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举世闻名,你怎么看待这一浩大工程?为什么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大秦帝国到了二世就亡国了,他的目的为什么没有实现……由上述问题,你怎样评价秦始皇这个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分析使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历史发展自有其所属的客观规律,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样,学生写起论文来就会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1、确定的时空定位
历史概念所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是确定的。在人们现在认识能力达到的历史长河里都有一个固定的坐标。虽然逝者如斯,但“故垒仍在”,研究历史概念的确定性为的就是给历史更准确定位。如“改革开放”,虽然开始于1978年,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体会到“生于1977/1978”的快乐,30年后,人们更能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就是改革开放。1978年因改革开放而获得了坐标意义。
2、历时性和共时性
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19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
3、结构性
所谓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就是指概念自身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时序性结构以及概念与其他概念相关联而形成的逻辑性结构。如垄断组织,随时间演进经历了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的时序性结构。垄断组织又可以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概念形成因果的逻辑结构。考查历史概念的结构关系,更能测试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或趋势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有效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能力水平,拉开其差距。很多考生在这种类型的题目面前丢分。
二、高考对历史概念的逻辑考查例举
1、对概念内涵的考查
概念的内涵是指事物的特有属性,即是什么。对历史概念而言,就是这一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性质。高考对历史概念内涵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第一种是直接考某概念的内涵。其设问形式通常通过一定背景材料提示出某概念,然后问其特点或性质是什么。第二种是通过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考查概念内涵的变化。
【例1】(2007全国文综一、14)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例2】(2007全国文综二、22)与近代相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同之处是
A.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B.建立起制度性协调机制
C.实现了自由贸易D.欧美与其他地区差距悬殊
上述两题实质一致,都是考查概念的性质,只是手法不同。前者简单些,后者涉及时序发展,要抓住时间变化来比较。如果我们注意到资本主义列强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因此排除A、D。但是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纷纷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组织加大了对国际市场的调节力度,但列强之间如美日还是有贸易摩擦,排除C,就可以选B。所以对于概念内涵的考查我们有两条制胜法宝。
其一、掌握概念的性质。万变不离其宗,概念之所以要成为概念,是因为有其独特的性质。如八旗制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兵民合一。因此例1可以毫不犹豫地选D。
其二、分析概念的时空尤其是所处的时代特征。通过对这些细节尤其是阶段特征的推敲,可以迅速排除干扰项。如例2,抓住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但后来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特征,可以毫不犹豫排除A、C、D。
2、对概念外延的考查
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指的事物组成的那个类,即哪些是。历史概念的外延也就是界定概念的范围和组成。高考对历史概念的外延考查一般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通常的设问方式是下列某某属于或不属于某概念。也可以以组合题的方式命题,分析哪些现象具有某某属性,但不常见。
【例3】(2007广东历史、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从本质上讲,对概念外延的考查是对概念内涵的考查的一种特殊方式。本文只是为了指出这种类型而把它们单独列出。解题方法参照例1、例2。
3、对概念之间结构关系的考查。
这些结构关系主要体现为时序性结构、同一与差别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属种结构、模态结构、程序性结构等。详见笔者文章《高考历史选择题对历史概念结构关系考查的规律》(《历史学习》2008年第1期)。
三、建议:历史概念学习要达到三重境界
1、吴宫花草埋幽径
历史虽然远去,但毕竟真实存在过。对历史概念的学习而言,最基本的就是要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概念的性质(尤其是特征)搞清楚。把握“吴宫花草”的细节,尽可能复原历史原貌。如垄断组织,时间:19世纪70年代以来,地点:美、德等资本主义强国,性质: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后在经济生活中居垄断地位的企业集团。这是最基本要求和最低境界。
2、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江苏高考卷中的历史小论文,属于历史材料分析论证类题型,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材料解析题这类试题一般是这样构成的:先提供几段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设计几个小问题,其中最后一个就是要求撰写历史小论文,分值一般为6—分左右小论文大都属于观点论证题,而且几年来难度在逐步提高此外,这一题型也有一定的行文要求,论证时需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行文流畅此类型题目有较大的灵活性,评分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历史小论文低分卷的失分原因
从高考阅卷得分情况来看,考生的小论文的得分相当低如2年和22年,小论文的分值为6分,而考生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分和.39分,约有7%的学生属于—分的档次又如23年,据阅卷现场的不完全统计,小论文的零分率高达.9%,而得4分以上的考生少之又少考生为何拿不到高分,他们通常失分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下面,来看看考生们的常见错误和问题
()读不懂材料,只会照抄原文这类考生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的是无法区分“史”与“识”,也就是分不清什么是史实,什么是史论;有的是缺乏归纳能力,只会照搬照抄,这种照抄原文的小论文,一般都得不到高分
(2)只有论点,没有具体的论据支撑,不能做到论从史出
(3)虽然有史有论,但是论据不足或是论点单一,未能多角度展开论述
三、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思路
在高考阅卷中,对历史小论文的评分采用的是比格斯的“SOLO分类评价法”,也就是分层次赋分的原则这种评价法并不在乎学生答对了多少个与标准答案相近的字眼,只是力求从学生的回答中分析出他能够达到哪一思维层次针对考生在答卷中常常犯的错误和阅卷原则,笔者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撰写小论文的一些技巧
.认真审题,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论点的提出应该是开门见山、简洁清晰,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以保证先拿到基本分从以往的高考阅卷来看,提出正确的论点,相对其他方面而言,是比较容易得分的,许多小论文只拿—2分的考生,正是在论点上拿到的分而且只有论点正确了,后面的论证、论述才有意义,否则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选择正确的史观和角度
史观就是评述历史的角度、立场我们通常所用的史观有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根据所提供材料或者是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史观来论述而关于角度问题,在23年的高考试题中,许多学生对多角度理解不清,置材料于不顾,只是僵化地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论述由于评分时是采用分层次赋分的原则,因此一些观点、角度就不能缺少,网要撒得大,“宁要全面的肤浅,不要片面的深刻”
3.选择论据,支撑论点
所谓论据就是指史料一般来说,题目中都会提供背景材料,我们应该先从材料中寻找有力的论据但要注意,不要完全照抄原文,在表述上要稍做变化如果背景材料不够,则需要从所学的知识中去选择可以论证观点的有力论据此外,论据还可包括名人名家的一些论述,这将会给小论文增色不少
4.组织成文
表述成文、条理清晰是撰写历史小论文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在作答时不能像回答问答题那样分点回答在论述时要分段呈现,逻辑严密,通过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等方式,多角度阐明自己的观点但一部分同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论述过程中采用夸张手法,辞藻华丽,充满了文学的浪漫主义色彩历史小论文不是语文的作文,所用语言必须要有历史学科的特色,要真实准确,会用专业术语,应避免夸张和过于华丽的辞藻
1.前期充分调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专门成立了以主管教学的副主任为组长的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机考模式的实施在我校尚属首次,但全国兄弟院校已经开始了先期探索。为了充分了解机考这一新的考试模式,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先后对已经实施机考模式的淮海工学院和常熟理工学院两所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两所院校机考模式的机考系统、试题库构成、考试成绩分布、学生成绩构成比例、具体组织实施步骤、经验与体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的数据资料,摸清了现有机考模式的基本情况,掌握了机考模式的实施运行情况及其中存在着的问题,为我校进行机考模式的改革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2.申请教改项目立项。在全校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必须取得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为此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首先积极与教务处和计算机中心进行协调,取得了教务处的首肯,并得到计算机中心的软硬件支持,为机考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为题,成功申请了学校教务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得到首批立项启动经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开发机考软件系统与试题库。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项目立项后,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立即启动了项目的研发工作。首先,经过分析综合,制定了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改革整体实施方案,对机考软件系统的开发要求、试题库的开发与构成、总评成绩的构成、考试的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设计。其次,在比较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与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利弊之后,认为直接购买机考软件系统成本较高,且受制于人。而自主研究机考软件系统灵活自主性强,成本较低,因而选择了自主研发机考软件系统。我校选择了一个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公司,并与之签订了机考软件系统开发协议,确保按时开发出符合要求的机考软件系统。再次,将部里教师按任课情况进行分组,组成了四门公共必修课试题库开发小组,按照试题库开发要求,具体负责试题库开发工作。
4.分步骤实施。经过反复修改,历时一年多,机考软件系统和试题库开发完成,机考模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为了确保机考模式顺利推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采取了分三步实施的策略。第一步,组织部分学生模拟。为了测试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的运行情况,了解试题库对本校学生的适应性及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首先选择了试题库比较完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每门课程用400名学生进行现场上机模拟考试。模拟结果证明机考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网络运行稳定,考试成绩成正态分布,区分度较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步,在部分课程中进行试点。部分学生模拟之后,针对模拟过程中试题库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修改完善。在充分准备、精心设计和做好预案的基础上,于1011年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中正式进行机考试点,并取得了试点成功。第三步,全面推行。在前两门课试点成功的基础上,于1013年6月在所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中全面推行机考模式。由于参考学生量大(8000人左右)、时间长(历时四天)、计算机中心条件有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机考模式改革协调小组对考试的监考教师安排、考场安排、考试时间安排、考场纪律要求等具体教务工作与教务处、计算机中心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做好预案,确保本次全校机考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机考模式的优点
在实施机考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与传统书面考试相比,机考模式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节约纸张,低碳环保。传统的书面考试印制试卷需要大量的纸张,特别是对于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更是如此。以我校为例,每年校本部和南方学院每门课就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共四门必修课,以每门课试卷最少需要6张16开纸计算,就需要144000张16开纸,这对森林资源将是一个不小的破坏。机考模式实行无纸化考试,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计算机中心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一方面是提高现有机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节约了大量的纸张,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可以做到低碳环保。
2.减化组织协调程序,大大节约人力资源。在原有的考试模式中,每次考试前首先需要教务部门安排考场,由于每次每门课程参加考试的学生有1000人左右,且考试时间需要两个小时,半天时间只能进行一场考试,占用了大量的教室资源。其次需要安排大量的监考人员。以每个教室两名监考人员计算,每门课程需要大约100位监考人员。由于本部门无法满足监考要求,需要经过教务部门和各院系协商确定监考人员,在此过程中,难免出现矛盾和疏漏。采用机考模式以后,可以大大减化程序,减少监考人员。由于考试全部在学校计算机中心进行,毎场考试只需要1小时,一天可以安排6场考试,本部门的教师完全可以满足监考需要,本部门完全负责安排考场和考务人员,只需要考试系统维护人员和计算机中心电脑维护人员即可,大大减化了程序,减少了监考人员。
3.减轻了教师工作量,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来钻研教学改革和开展科研工作。在传统的考试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教学任务重,而且由于是大班教学,所以阅卷的工作量也特别大,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实行机考模式后,学生完成答卷并提交试卷后,计算机自动阅卷、评分,完成分数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等工作,既增加了评卷过程的公平性,也省却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大大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教学和开展科研工作。
4.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原有的书面考试模式,虽然也制定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但难免没有人情分,对于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学生来说,显然很不公平。此外考试过程中,作弊现象也不少见,机考模式现场由计算机随机从已建立的试题库中抽取题目自动生成试卷,考生一人一机进行闭卷考试,每位考生的考题各不相同,但结构相同、难度系数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由于考试时间短,学生没有时间作弊,另一方面由于每份试卷不同,学生也无法作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有利于优良考风的形成。考试结束后机考成绩立即生成,避免了很多人情关系,学生十分认可。平时成绩的获得也是有据可查,主要根据课堂表现、作业、课程论文来进行评价。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机考模式更加公平公正。
三、机考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实践证明,机考模式相比于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示出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课程改革
新高考模式下的文理不分家可谓是对传统模式的颠覆,为适应新高考政策,各学校与老师有必要对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作出创新性的突破。
(一)历史教材的编排新历史教材的编排注重分类与专题教学,主题与侧重点都很明确,这样一来便于学生对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最终能够自己分析差异及成因。另一方面,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其专业度的要求必将有所提高,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的体系与顺序进行简单的灌输式教学,自然会使不少学生失去对历史课程的兴趣,长期下去,历史教学质量可想而知。所以针对新的历史教材还需要教师的合理安排与应用,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与潜能。
(二)对历史课程思想的转变近些年来根据文理生的就业形势来看,理科生的可选择性似乎多于文科生,出于这样的原因,不少高中院校形成重理轻文的风气,家长与学生也被渐渐感染,从初中便更加重视数、理、化的成绩,对历史、政治、地理只是做简单理解。这样的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新的高考模式也正是做出了对这一错误认识的反驳,不分文理,综合考量学生的能力。新的高考模式一经提出,不少学生也纷纷抱怨学习压力的加大,不少家长也会担心孩子门门学不好、学不精。针对这一顾虑主席也提出“多元录取”的政策,所以在学生录取与未来就业上家长大可不必那么担心。在传统高考模式下不少学生呈现极端化,即理科知识门门精通,但文科却一窍不通或文科知识学得很好,但理科知识却一点也不懂,这样的偏科现象甚至不在少数。我们要知道未来的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新高考的政策也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社会需求。综上所述,学校、家长、学生在新高考政策上应该有全面与深刻的认识,不应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应为社会的发展与孩子的将来作出更长远的打算。
高职院校一般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立足于会计,高于会计,对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又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制定以职业为导向,突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操作性很强,大量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削弱了财务会计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其独特性,需要在融会贯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一部分金融、法律和管理的知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与会计专业的学生考取相同的资格证书,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完全借鉴会计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相比于会计专业广泛而薄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初级技术职称的通过率低于会计专业。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但仍然难以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以及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之间的冲突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最近几年兴起,课程设置受会计教育体制的影响。会计专业历史悠久,专业课程科目较多,各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导致课堂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之中,需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进行提炼,甚至花费更多的时间重新自学专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或者报名参加各种考证培训,导致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的双重浪费。
(三)高职教育目标与会计资格考试能力要求之间的冲突
面对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引进国外的各种专业技能考试,同时一些权威的资格考试(ACCA、CFA等)是全英文的教材和考试形式,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清晰阐述观点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较弱,更是增加了考证的难度。其次,一些高难度的资格考试周期较长,需要采取阶段性的课程设置。例如,注册会计师分为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两个阶段,专业课程的周期最长是5年,综合阶段增加了英语的测试。同时,全程采用计算机考试,使课程体系需要融合职业道德、会计、商业、金融、管理、税务、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更加长远的规划。
二、会计类资格考试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财务管理是会计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优势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就业率超过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相对独立学科,各种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这只“无形的手”,对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产生巨大冲击,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风向标。因此,如何将考证与财务管理职能设置课程体系融合又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无缝对接
为提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作为取得毕业证的必要前提,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考试作为能力目标考核。采取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既给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基础阶段,突出会计基础知识的原理和精髓服务于会计上岗证的考试;第二阶段:拔高阶段,自编教材揉合资格考试内容,增加对会计准则中实务操作的解释,开设《初级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和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以财务管理能力框架为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提高教育质量
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就业渠道广泛,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财会专业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需求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和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合行业(企业)实际用人单位、全国高校商学院联盟等共同探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问题,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胜任能力体系,优化教育体系。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一、“学参”优化设计的提出
钱梦龙老师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使学生乐学、会学并且学活、学实,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自我
教育。因此教学改革应体现创造为本、能力为魂,素质为先的宗旨。笔者以教学信息资料有选择地包容、吸取为核心,以激发教与学的自主性、创新性为基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为关键,追求教与
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归宿,符合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趋势。教师先跳进题海,以大纲为纲,教材为主,教参为目,“学参”为辅,再让学生跳出题海,获得元认知知识,通过精讲、精选、精
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这样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在“学参”帮助下最大程度地起到诱导、指正的作用以提高效率,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学习,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结果的怪圈,把求知作为信息交
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突破教材和课堂束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在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示其能,实现分享学习,走出传统教学的狭隘圈子。因而提出了“学参”优化设计的轮廓构想。
二、"学参"优化设计的框架
“学参”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的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教师通过编篡“学参”来代替过去的
教案与学案,使教案和学案合二为一,“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课前发给学生并经装订成册,可滚动使用),便
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与互动,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融合。
“学参”大体框架包括下列项目:㈠“课时学参”包括⑴目标要求、⑵导学过程、⑶知识结构、⑷材料补充、⑸知识迁移、⑹作业练习;㈡“单元学参”包括⑴阶段特征、⑵学法指导、⑶主要人物活
动、主要时间、地点、⑸疑难解释、⑹学习札记等,各课时结束以“单元学参”作总结,设置应灵活便利。其中“目标要求”包括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能力和思想教育要求;“知识迁移”包括学科内纵横
知识联系。特别是中外联系,显性尤其是隐性知识,及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史论结合等;“作业练习”有常规题型(如5分钟随堂练习),也可以是开放性写作题,但侧重单选和材料
解析题。“补充材料”包括相关原始史料、争鸣观点、典型例题、还附有相应参考书目、影视歌曲,名人名言等;“学习札记”由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可记录某些疑问、心得,还有自我设计试题,答题失误
分析等,教师作定期检查。
三、“学参”优化设计的特点
诚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脚踏实地,有的放矢,其中“学参”的精心编写无疑只是一种尝试,。笔者对“学参”进行了长期酝酿、论证,在1999年已作初步实施。它与教参、学案
和教案不同,主要突出之处有:
一、独创性,⑴结构不同:教参包含引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材分析、教学建议、练习提示、资料和注解等;教案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小结和作业等;学案由学习目标、知
识结构、认识方法、技能训练等组成。⑵主体不同:教参由权威专家合作著写;教案由各位任课教师单独准备完成;学案由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制。⑶对象不同:教参为教师服务,作备课参考;教案针对相应
的学生,作授课蓝本,限于课内使用,不与学生见面;学案联系学生实际,公开在全年级统一使用。
二、针对性,目前制约中学历史素质教育的因素,除观念导向和学校客观条件外主套还有:①教师因素。不少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功底浅,对现代学术动态知之不多,而且教法古板,重教轻学,忽视学
生的主体作用,习惯于满堂灌或照本宣科,知识承载量少,导致出现启而难发,启而不发的现象,因而师资的知识和方法尚待更新。。②学生因素。在基础知识、技能欠缺和学习方法、习惯不如人意,学生
对教师和教材过于依赖和盲从,处于被动应付状态,有被牵着走、喂着吃之虞,只知死记硬背,临时突击,一味猜题押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教材和参考资料因素。由于课本体系陈旧,观点滞
后,既无法反映国内外形势变化,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无法跟上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潮流,况且缺乏配套辅助资料精品,存在过多过滥,过偏过难,搞题海战术或雷同抄袭等弊端,辅导用书良莠
不齐,无谓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选择的疑虑,因而“学参”的编写呼之欲出。
三、启发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和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去“发现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发现过程,让他(她)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
案。“学参”的运用旨在透过表象深入发掘隐性的、潜在的知识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立体智能结构,这样学生先通读学参,设疑质疑,然后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后进一步吸收、消化和巩固。进而夯实基
础,扩大视野,活化思维,挖掘禀赋潜能,最终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整体性,“学参”不仅强调德育、知识和能力的综合目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充分利用,而且以课时或单元为板块,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把目标的
全面性、结构的完整性、阅读的广泛性和理解的深刻性落到实处。还进一步突出交互参与,实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互动、形成有序和良性的信息循环,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使实践、创新、竞争、协调意
识得到培育,特别与多媒体手段配合,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教学的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1.015
地理属于高中文科专业,在高考成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从历年的高考成绩来看,地理平均得分是最低的,有很多文科生,都是被数学和地理拉低了分数,所以提高数学和地理成绩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重要。在这里我们来讲讲如何提高地理成绩,高中地理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很多人认为自然地理是难点,的确在学习上自然地理是难点,但是在考试中人文地理反而是最大的失分点,那么提高人文地理的得分有利于整个地理成绩的提高。那么人文地理在学习和考试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人文地理知识学习容易,活学活用难。人文地理知识都是一些易懂的知识点,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都能听懂,但是在考试中会给出一个全新的地方或事物让同学们去用人文地理知识作答,很多同学都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知识点,所以往往在考试时,人文地理都会失掉很多分数。
2.人文地理知识点繁多,难以准确记忆。人文地理是地理中最需要记忆的地方,一个小的人文知识点往往就有许多记忆的地方,所有的人文地理知识相加起来就是特别多的知识点,导致同学们在记忆时,很难将知识点记忆完整,这样在考试时就只有一个印象,很难将知识点答全,导致考试失分。
3.人文地理中有重叠部分,同学难以理解。在不同的知识点里却有相重叠的部分,同学们就会感到很疑惑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却有知识点重叠,这让许多同学难以理解,从而导致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
4.选择题中,迷惑选项难以排除。在高考地理中有12道选择题,其中人文地理选择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导致很多同学都无法选出正确选项。迷惑选项和正确选项非常相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答案,选择题失分会对总体成绩造成巨大的影响。
5.在综合题中,同学们普遍得分都很低。综合题是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结合,多数是简答题,同学们在做综合题时无法正确地去分析题目,在回答时经常答一些无用之话,很难准确精炼的作答。
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解决上面的问题,从而提高地理成绩呢?
1.多做练习,将知识点在不同的题里运用,锻炼学生能对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同学们才会在遇到新问题时,将所学知识运用正确。当然老师在选题时应该注意所选题目的代表性,没有必要去练一些没有用的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练习作用。
2.形成知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攻克知识点繁多的难题。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难以准确记忆,这就要求学生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来帮助记忆,同时将知识点与现实相结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而且能够将知识点记忆牢固。
3.对于知识重叠,学生们应该将有重叠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学习其相同和有区别的地方,用对比方法进行记忆。当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将知识点有重叠的地方提出来进行对比教学,解决同学们的疑惑。
4.选择题得分方法。首先学生应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在进行判断时才能有正确的知识依据。其次,学生在作答时应该对题目和选项进行仔细分析,不能粗心大意,因为题目和选项中有很多的迷惑,一不小心就会选到错误的答案。最后,老师应给学生做一些典型选择题并进行分析讲解,把题目中容易出现的陷阱都进行讲解。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可以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划出来,对题目中的“绝对”、“错误”、“部分”等关键词进行分析,不能被这些迷惑词所迷惑,这样才能将地理成绩提高。
5.综合题得分低,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解决这一问题是地理成绩是否优秀的关键之一。综合题同样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作答时,使用正确的知识点。综合题对题目的分析要求十分严格,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抓住的题目的关键词,细心推敲,思考应该运用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来作答。其实综合题作答有一定的答题模版,学生应该背熟答题模版,同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综合题的练习,直到学生能正确运用答题模版到对应的题目。学生在答题综合题时,应该认真分析该题目属于哪种综合体模板,从而选对模板进行作答。
在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同学和老师应该不断合作,老师在讲解时应该抓住重点,把知识点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繁多的知识点更有条理。老师在对人文地理讲解时尽量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可以自己建立知识结构,背熟知识点。在综合题答题模板运用时,切记不可乱用,一定要用到与之相对应的题目上去。老师让学生练题时尽量找一些典型题,并进行讲解,学生在练题和老师讲解时不断反思总结,争取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准确地运用到考试中。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剌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教学方面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接二连三,充分展现了我校的办学成果:
在四月份举行举行的xx市高中学科教学优质课大赛中,我校教师夺得了12个一等奖,在全市高中学校中位居首位;
在今年的山东省春季高考建筑类技能考试中,我校高三一名同学夺得单科成绩全省最高分,这是我校建校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单科状元;
上周六,在全市中学生排球联赛中,我校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全市第二名;
上周日上午,我校高一学生殷宪哲主讲的“历史上的那些事、那些人系列讲坛”开讲,在此之前,殷宪哲同学的历史论文已在社科院《中国历史研究》杂志发表,他也已经应邀到山农大、山科大为大学师生开了讲座;
上周日下午,我校社团活动展示,话剧、动漫、街舞、书法。。。。。。同学们的才艺表演让人目不暇接。
在这么多的惊喜之余,今天下午高二学生又以漂亮的英语歌曲表演再次带给我们惊喜。
一、数学课堂进行游戏教学的意义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数学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学习。游戏的趣味性不但激励学生去探索,去了解其中的规律,而且在探索、了解的过程中,使学生尝到积极思维的无穷乐趣,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了发展。融入数和运算规律的游戏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动力和途径之一。
二、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具体过程
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
借某校三年级上了一堂数学课,班级共有27人,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好。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掷一掷。在教学前,制订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规律。2.运用探索的规律,了解游戏的运行原理。3.运用游戏方法和规律,探索“可能性的大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游戏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取出两颗骰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掷一掷,看看得到的两个数的和是多少?并把他们记下来。
学生操作,然后思考得到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得出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不可能有和13。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兴趣。教师的引导也使学生对游戏的秘密进行思考,提高了思考的效度。
2.激发动机、研究规律,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和学生比一比,如果是5、6、7、8、9就算老师赢,如果是另外的6个就算你们赢。
学生操作,记录结果,看谁能赢。
结果肯定是老师赢,学生很好奇很想知道原因。
对规律的探索和游戏秘密的揭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寻找规律,探索未知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和亲切,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猜想的提出、验证,方法的得出,都是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虽然整个过程一帆风顺,但教师适当地制造“碰壁”,反而会推动学生走向成功,教师所起的作用只是相继诱导。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3.运用规律、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发表格和骰子,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几,就在几上面涂一格,涂满其中一列,游戏结束。
小组交流,哪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哪些小?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
应用学生发现的规律和方法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肯定,通过填表的练习,让学生感到自己探索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教师对《标准》教学观念的体现。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遇到问题就马上联想到与之有联系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三、数学课堂实施游戏教学的成效与反思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表象、直观阶段。有着天真、活泼好动的天性,对任何新颖有创意的活动都怀有“好玩”的思想倾向。游戏教学刚好迎合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以观察、操作为主的教学,让学生在摆、拼、画、折、量的实际操作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培养了学生游戏的兴趣。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观念,将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探索和交流。虽然学生的语言有时不够规范,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这样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我们的课堂我做主,课堂也在学生和老师的游戏中灵动。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二
一、课题研究的类型目的和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行动研究理论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个案跟踪法和试验法。首先在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进行甄别和梳理工作,针对现行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手段的弱点加以分析,重建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理论,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共同实践和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学校的教学实践进行共建和交流,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及兴趣状况调查报告行式形成研究中期成果,并提出指导意见向广大教师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2006年7月~2009年12月1.
准备阶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2.实验阶段:2007年3月~2009年1月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9年1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 。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 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1)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 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地物:①可见光区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比例 ②地壳 中氧元素的含量 ③中东石油储量占世界的比例 ④我国平地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⑤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世 界人均的比例 ⑥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全国的比例 ⑦山西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例 ⑧乡镇企业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的比例 ⑨地壳中硅的含量 (10)我国宜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 (11)西南林区林木蓄积量占 全国的比例 (12 )我国浅海渔场面积占世界浅海渔场面积的比例等,填入图下方相应方框内进行归类
附图{图}
(2)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A粮食、苹果,B生铁、水泥,C闪电、鸣雷,D煤 炭、阳光, 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 乏经济属性,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再如天体、能源、轻重工业、生态系统、地理环境等均可用此法。
(3)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下经纬网图中:E点位于高纬度、C点位于低纬度,这是绝对概念 ,而A点比C 点的纬度高是相对概念,这是指AC两地纬度相比较而言,所以高纬度与纬度高是相对概念和绝对概 念的关系。从A点到B点是沿纬线方向或是沿经度方向,指的是东西相对方向,从C到E是沿经线方向或是沿纬度 方向,指的是南北绝对方向。再如气温高与高气温、高气压与气压高,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 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附图{图}
(4)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下表比较天气和气候的异同:
不同点 相同点 天气 影响因素是气团、锋面
大气物理状况短期变化. 都表示大气物 气候 形成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大气物理状况长期变化 理状况的变化
再如恒星与星云,寒流与寒潮,矿物与矿产,水能与水资源,土地与国土,国土与国土资源,国土整治与 国土规划等都可一一效法。
二、地理事物演变过程
地理事物的演变主要包括地理事物时间演变、结构演变、数量演变。虽然这些演变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但 都是有序可循的。
1、时间演变用序列化 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 如地壳演化史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新生代序列。再如植物进化过程、动物进化过程、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 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演变用图示法 即用复合图去表象抓实质, 如下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 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 这样,就能避免被表象所迷惑,抓住了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再如地壳结构与地下水示意图、海底扩张与 六大板块构造图、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等均可用此法。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附图{图}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 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 势)。如下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图示
附图{图}
从图示的A到E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 市转向郊区城市化。再如世界和我国的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增长、工业增长、环境污染等地理事物数量 演变也可效之。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事物演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基本原理
地理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和规律。它们虽有着密切关联,但按会考考试要求则有所侧 重。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 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 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
再如恒星和星云、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两类地下水、煤炭和石油,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 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 地理事物的形成必有其因,有一因一果,一因多果,也有多 因一果。如下四季更替的因果关系知识结构图:
附图{图}
显而易见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 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 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地球上物影、日升日落时刻、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 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再如大气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全球淡水危机、自然资源破坏、我国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 村等等事物的成因都可用此法。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 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 地理事物的规律往往在普遍性中,又包含着局部性。如昼夜长短变化投 影(①—⑤曲线代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轨迹):演示太阳直射点由①—③曲线,揭示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的 普遍规律,包含着由①到②北半球昼长于夜,南半球昼短于夜的局部规律,由②到③移动,与之相反;又包含 着太阳直射点往南移一纬度,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往北移一纬度,南极圈内极昼范围向北移一纬度的局部规律。 太阳直射点由③—⑤则与之相反。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分析太阳直射位置, 日出日落时刻、物影长短变化、气压中心衰盛、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气压带风带移动方向、我国气候特征、河 流进入丰水期或枯水期等地理问题的能力。此法还可以用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风带分布及风向规律、海洋水 盐度分布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基本规律。
附图{图}
四、地理事物空间分布
地理事物的分布包括自然地理中事物分布规律和人文地理中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前者是地理基本规律复 习,这里着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薄弱的知识,复习时务必加强读图与填图的训练。
1、地理事物大空间一盘棋 即世界和我国的主要地理事物分布集中在同一课时复习,似下棋逐一定位。 如我国的自然保护区、重点能源基地、矿产资源、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中心、特大城市等地理事物 ,首先师导生填——定位,然后教师批改,错误的地方下一课时予以纠正。世界地理事物分布也同法。这样, 能强化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有效提高复习效果。
2、同类地理事物分布一线连 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将同类地物以江河、沿海、铁路线、特殊 线等线索加以串联。如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各自连起来;长江流域由下 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地物空间排序判辨 能力。
3、地理事物小区域分割 即在地物大空间一盘棋的基础上, 将一个或几个省区轮廓图分割出来,要求学 生判读图。
(1)省区轮廓图分割 如右湖北省轮廓图, 要求判读:①宜建的区域性矿产基地,②商品性生产基地, ③自然保护区,④大型水电站等地物。再如辽宁省(煤、铁、石油),江苏省(商品粮基地、自然保护、开放 港口城市),江西省(商品粮基地、有色金属基地、次生林),西藏(水能、地热、太阳能)等省区均可效此 法。这样,使学生提高省区轮廓辨识能力,提高归纳和判断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