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5: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60—01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其作为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艺术素养,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美术鉴赏”成为了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这既为美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广大高中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呢?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

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想顺利开展鉴赏教学,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业务水平。可通过阅读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并经常参观美术馆、书画院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美术信息;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动向,了解当代美术的特点,学会鉴赏,学会评论,并积极思考,应在与他人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加深对美术的理解。此外,还可通过上网查阅各类美术信息,以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讲解、讨论、比较等方式来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利用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合作式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落到实处,而且也使教学模式从 “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

三、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的基本原则

篇2

1.灵活多变的入

首先,导课是关键,好的导课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新课程美术鉴赏模块内容打破了传统美术欣赏课程以美术类别或美术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每一课都按照一个主题来进行概括,整合了更多的美术现象,更加贴近了生活,扩大了视野。作品类型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以及建筑、雕塑、工艺、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使美术教学的课堂容量变的更加庞大,我们不可能在每一节课中都对教材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一一罗列,这就要求我们对导入的点有所选择。正如德国教育家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所描述:在现代知识量无限膨胀的背景下,要提倡"角落教学",应该注意学生的心智特点,选择一种具有共性,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能起到"以点带面"作用的一种个案作为范例,使学生从典型范例中发现所属知识的规律,获得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导入哪一点?如何选择?我们认为:只要选择一个最具典型意义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并对此展开深入的挖掘和理解。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可以是一件美术作品,也可以是一位画家,可以是一句美术评论,可以是一种美术现象等等都可以作为导入的素材。当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该"点"本身,更重要的是挖掘该"点"的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与本质。而这个规律与本质恰是我们教学要达成的目标,要突破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所以,我们选择导入的不仅是切入点,也要是教学的重难点的外在形式,对这个"点"的挖掘能直指教学目标并是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关键。

2.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这是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呈现教学艺术化的课堂,也是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的课堂。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审美经验的不足,难以积极主动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因此教师要深刻理解有效教学理念的内涵,避免偏面地追求形式的"高效"却无实质效果的教学行为,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更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3.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有哪些

针对上面的状况,我们美术教师有必要让美术鉴赏方法进入美术课堂中,让美术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具体的方法有:

3.1比较欣赏法。这一鉴赏方法要求学生在美术课上从时空的维度去欣赏、比较美术作品,所谓"时空"指的是时间和空间,即古今和中外。此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不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通过相互间的对比,总结出不一样的特点和感受。它可以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从而让学生之间交换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同时,比较欣赏法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那就是分析与综合的思想。

3.2四阶段分析法。这一教学方法最先由美国的费德门提出,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四阶段分析法顾名思义,有四个鉴赏阶段,包括理解、分析、描述、评价四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美术课而言,很容易把握其中的内容,对学习美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理解,先让学生欣赏作品,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分析,是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造型、制作工艺等特色,让学生善于发现美,对美提出自己的见解;描述,是指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美术作品后的第一感受,从而深入到总体感受中去,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评价,指的是综合前三个阶段,进行不断的练习和思考,得出最终的结论。我认为,这一方法是比较全面系统的,也容易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进行。它比较注重基础,通过一点一滴,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情趣,教会他们基本的鉴赏方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32-02

On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Public Art Classe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Liu-Jingke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fine art school,HuBei XiangYang 441053)

Abstract: The public art classes are generally opened in universities. They make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mproving students' art quality and shaping the perfect personality.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public art classes in universities to b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explored.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schem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ordinary universities; the public art classe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公共艺术选修课主要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与我们日常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几种主要艺术表现形态,例如音乐、美术、书法等,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学习和欣赏,把握不同艺术类型的特点和审美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所以,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都开设了公共艺术选修课,把开展艺术教育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正逐步被全社会认可和接受。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目前高校中开设的选修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例如,相关教材缺乏,教学难易程度很难把握;教学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等。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除了面临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教材缺乏针对性、艺术教学中的地域性内容不突出等问题。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阵地。要想解决目前地方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由愉悦的状态下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修养

选修课与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不同,选修课主要是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是通识教育,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训练,主要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部分非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者发展他们某一方面的才能等。在现阶段,很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普遍使用的是艺术史论方面的教材,这就造成了过于专业化而忽视了非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到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认为,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当以欣赏具体的中外经典艺术作品为主要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调动学生学习和了解艺术作品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深入领会艺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思想,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悟,提高审美修养。

二、广泛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仅凭老师枯燥的讲解显然无法实现上述目的,这就需要借助声像资料等多媒体手段,对艺术作品或艺术现象进行全面而精准的展示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解。例如,在中国绘画作品鉴赏中,采用幻灯片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极大拉近学生与美术作品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于绘画作品的兴趣。

三、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沿袭着专业艺术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完全放在艺术史论上,具有本土化和地域特征的地方艺术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把公共艺术教育与地方特色艺术、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和传承结合起来,既是高校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又是丰富公共艺术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采取与本地政府文化部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院(团)、风景名胜区等机构共建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式的实地教学,采取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等方式,加强本地民间文化艺术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通过撰写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效果,应重视对艺术作品欣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力,要尝试借助布置平时作业或者安排课堂讨论等形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在论文写作和集体讨论过程中,不追求标准答案,通过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相关资料,经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五、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专业技能等之间的联系

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艺术作品,尤其是从自身所学专业的角度来理解艺术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作为跨专业选修课,上课的学生都分别来自不同的专业,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把选修课知识与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艺术和艺术作品,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例如,经济学专业的同学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对于清代中期“扬州画派”进行解读,进而进一步明确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

公共艺术选修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这一角度入手,积极探索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鉴赏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 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47.

篇4

创新思维,即积极的思维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创新性是指完成思维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自主程度,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创造出有一定新颖内容,表现为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和勇于创新;实质上它是各种思维优化组合的高效思维,产生于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思维的交互作用中。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美术鉴赏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自觉的审美积极性,力求在美的享受中实现鉴赏教学的任务。美术鉴赏教学是创造性的工作,其创造精神体现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突出、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作出深刻分析,使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鉴赏中发挥想象,运用对比、联想,交流、探究等方法,逐渐培养美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美术鉴赏的创造性是通过给学生感受、表现、创造艺术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爱好,使其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学生个性的张扬、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布鲁纳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1.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运用问题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利用学习小组展开课堂讨论,相互质疑、释疑、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鉴赏内容科学设计问题,既要有基本问题,中等难度的问题,又要有挑战性的问题。当然,挑战性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多方位、多角度理解知识,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学期末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选内容写出美术鉴赏的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去主动地查阅有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和研究,选定内容,寻找作品的美点,体会作品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同时要作出分析,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高欣赏和理解美的能力。

2.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高效课堂。例如在《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的教学导入中,我先让学生看《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大帝》等著名的电视剧片段,再提出问题:你对明清两朝的宫殿――故宫了解多少?这样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欲望,很快进入本课主题的文化情境之中。

创新问题情境,使学生有“创造性运用能力”,对于基本问题能举一反三,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发散思维。对问题的解决尽量地深入,让学生有更多的深层次的体验、感悟、探究、实践的机会。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各个学生对同一作品,因学识、性格、情感的不同,感悟是不同的。因此,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提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很有好处。

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投影等,既能使声、光、电、乐同时刺激学生的各个器官,又能增加材料的动感,使同学们觉得生动、直观、有趣,达到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之目的。一个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欣赏到课外的、更多的作品,让学生有新鲜感,同时还可以呈现在课前预习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和其他途径收集欣赏内容,使呈现方式生动而又多样化,从而营造创新的氛围。

三、美术鉴赏与音乐整合,提供创新思维的土壤。

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艺术门类中最抽象的一种艺术,但音乐能表现丰富的情感,因此,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会展开诸多的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人的情感会不断地变化。如能在美术欣赏课中把音乐和美术进行有机结合,将会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深刻表现主题的教学目标,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

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我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简单提示作品背景、内容,再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纤夫们劳动时的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同时播放一曲《黄河号子》,这时学生自觉地“设身处地”,进入某种情境,体验画面中纤夫们劳动的艰辛,审美同情油然而生,进而受到欣赏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地展开想象,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由于理性地参与了鉴赏活动,学生的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得到了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意蕴美的领悟和审美愉悦,这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极好的土壤。

我把欣赏活动推向更高层次:学生进想境界后,我发挥主导作用,在音乐声中,用激昂的语调朗诵出著名的诗句:“到伏尔加河去!是谁在伟大的俄罗斯河上?这声像是一支沉痛的歌曲,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地行进。”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下,原来学生模糊、朦胧的审美享受立刻变得清晰起来:辽阔而优美的伏尔加河的风景与贫穷而苦难的纤夫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混然震颤。学生随画面的主人公一起痛苦、挣扎,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画、乐、诗浑然一体的情境,使学生很快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情境,这正是利用美术鉴赏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所追求的境界。

四、美术鉴赏与临幕作品、创作相结合,提供创新的机会。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欣赏到精美的作品时,学生往往有很强的临摹冲动。事实上,只对画面鉴赏,是纸上谈兵,没有实践,不把分析得到的有价值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美术鉴赏是不完美的,应该使美术鉴赏与临摹作品、创作相结合。

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很想动手尝试。于是我决定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发挥自己的艺术天赋,做几件泥塑作品,或是剪窗花。同学们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创作的主动权。还让有创意的同学下次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下次的鉴赏课提供新的内容――自我欣赏。这样做效果不错,学生很开心。

五、开展美术鉴赏综合训练,提高创新能力。

小制作训练、服装服饰色彩搭配训练、构图设计训练、泥塑、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鉴赏技能实训等,都是适合高中生美术鉴赏课特点的训练方法。我常采用的方法有三种。

1.模仿制作。通常是给学生一件泥塑作品和相应的材料、工具,让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剖析、测绘,模仿制作这件作品。

2.命题制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工具,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设计制作。

3.自主创造性制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材料和工具,自己独立制作一个想象出来的艺术作品。

这三类训练不仅各有特色,互相充实,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性地教育学生。不管哪种制作,设计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对作品的鉴赏过程,制作本身就是创新。经过这些循序渐进的制作训练,学生系统地掌握了一些制作技巧,提高动手的能力,培养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素养,传播美术文化,是美术教师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更应是美术教师的历史任务。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我们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万年前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从新石器时展至1911年清朝灭亡,我们的祖先创造出了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作品,为我国在世界上赢得了“丝国”、“瓷国”、“漆国”的美誉。 [1]但令人惋惜的是,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与古代在世界上占绝对优势的领先地位相比已经大相径庭。就陶瓷而言,在创意设计上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在陶艺普及教育上更是做到在每一个市、县的公民馆设立陶艺班,甚至一些普通老百姓的家里,也设有简单的陶艺家庭作坊;再就漆器而言,在漆器工艺界内谈到漆器,更多人认同日本已经成为漆器发展的领头羊。

通过查阅多种工艺美术类书籍,笔者发现我国介绍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的精品书籍比较缺乏,而作品鉴赏的书籍居多,导致制作传统工艺得不到较好的传承与提高。介绍传统工艺作品的书籍,尽管登载了非常多的作品图例,却没有对作品使用的原材料以及制作工艺进行详细描述,若增加对制作工艺介绍能更好的帮助读者进行传统工艺的学习。

一、本科工艺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1.在我国开办美术专业的本科院校中,工艺美术教育相对与其他美术专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综合类大学中的工艺美术本科教育发展得更加缓慢,而迅猛发展的电脑美术教育与此构成鲜明的对比。在政策上,电脑美术教育得到了国家教育机关的大力支持,同时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也成为电脑美术推广的有利条件。以广州大学为例,所有学生宿舍都配备了电脑专用书桌和互联网接入端口,而大多数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宿舍放置了个人电脑,从他们日常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可以看出,使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对于电脑美术专业学生已不是难事,而非电脑美术专业的学生也能使用电脑辅助制作自己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我国本科院校工艺美术教育的普及化远远不如电脑美术教育。动手能力方面,相当一部分在读的本科大学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使用锯子、钉锤、铁丝等工具的经验,在工艺美术课上容易因操作不当而受伤,使部分学生对工艺品制作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从就业问题而言,多数学生认为如今已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觉得使用电脑进行创作设计,比手工艺品制作更适合社会需求,而电脑美术设计的就业面和薪酬更符合个人要求。因此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制约。

即使在工艺美术教育普及化程度较高的日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存在着手工制作传统工艺传承问题的担忧。日本工艺美术教育学者春日明夫说过:“由于我们过多沉浸于太便利的生活中,往往失去了人类把东西制作出来它本来的意义所在。”,“正是处于信息时代,我们才更有必要再重新认识人类根源性的行为中用手制作东西的重要性。”[2] 而中国有句古话“温故而知新”,通过学习我国传统工艺制品的制作过程,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事业。

2.本科院校工艺美术实验室设备设施基本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授课时往往不能满足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操作。由于实验室设备数量不足,学生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等待上,使得本来就不多的操作设备的机会进一步减少。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制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工艺美术实验室配备充足的设备设施是很有必要的。

3.由于多数传统工艺文化相关的书籍缺乏制作工艺说明,需要专业教师在课堂内不但要进行理论讲解,而且要多对制作工艺、原理进行说明与操作示范。若有条件,更应带领学生参观民间传统工艺作坊的作品制作过程,甚至亲身体验工艺品制作。身在工艺美术本科实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增加学生与传统工艺美术艺人的接触机会,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制作工艺的认识,更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当然,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传统工艺艺术家为目标,事实上,无论成为哪一门传统工艺的艺术家一般都需要5年以上的钻研时间,本科教育阶段并不足以实现这个目标,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通过对艺术家的了解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树立艺术家的世界观、审美观,为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科工艺美术教育展望

本科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都生活在校园环境内,生活往往是单一的两点一线往返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多数学生对学校周边以及所在的地方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并不多。倘若本科教育能让学生领会到从身边学起、从生活学起,充分利用周边的资源学习传统工艺,实地观察、学习,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人群生存状况产生真实感情,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灵感,使艺术作品得到升华。即使本科教育只让学生学习到传统工艺美术一些基本技法与工艺工序,也能为学生的艺术生涯打下基础,对学生日后创造性的学习工艺美术知识与技能产生很大的帮助。只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输入到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希望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能重现昔日雄风。

篇6

 

一、在高等院校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1996年07月29日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日趋多元化,无论任何形式,但都是表达人类共同情感与观念。都应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艺术的文化价值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作品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握住艺术教育的关口,使我们的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文化命脉。虽然学生不会艺术创作,但他们可以学会欣赏、审美。如果我们忽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很快,单一的知识结构会使很多学生失去感叹、欢乐、神思的灵魂世界。站在艺术品前不能判定他的价值,失去人生中美好瞬间。审美能力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由情感、意志、想象发挥中介作用的活动。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艺术教育则应该贯串于一切教育科目之中。 

 

二、高等军事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第15次全军院校会议做出了“建立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 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的重大战略决策。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与学历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学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完成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政基础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的任职培训特别是未来长远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素质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 

综上可见,无论哪种军事院校,不管哪种层次军事教育,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差别。但作为军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子,与其它各级各类的教育一样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军事人才素质的培养。作为理工类院校同时应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一大趋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艺术教育的作用亦也不容忽视。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院校也不例外。 

 

三、高等军事院校美术理论课程的实施 

 

原则上说,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能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的总体要求。在横向布局上,应能覆盖艺术范畴内的主要门类,如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在纵向结构上,应能兼顾理论传授、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等多个层次,以满足广学生日益高涨的选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还应向高水平、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方向努力。在课程的内容选择上应主要应强调两部分:一是知识性的,介绍艺术是怎样的,艺术的规律有那些:二是文化性的,介绍为什么是这样,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将艺术教育从时间和观念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部分。 

但另一方面,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应考虑具体院校的职能,军事院校毕竟是培养军事人才为主,艺术综合素质只是一个方面,也不是专门培养艺术创作与科研人才的专业艺术高校。因此,可以结合本院校具体教学情况,灵活开设艺术类课程。至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表演类艺术门类艺术实践教育,军事院校没有必要也没有条件进行课程教育,但为了达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进行这些艺术门类的理论教育。至于美术门类,由于美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创作造型基础也与本院的工程类课程息息相关,已经开设了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例如色彩、素描等。但是,美术理论同样也需要开设,以便引导学员们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发展、美术史上的美术流派、美术现象、美术作品和美术风格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眼光、增强艺术素养、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 

综上分析,看见在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开阔学员艺术视野,达到学科门类综合,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可以设置一门构建跨越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基础理论教学课程,名曰《艺术概论》或《艺术学概论》。另外针对美术这门造型艺术,可以专门开设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其内容包括体现美术造型规律与基础的《美术概论》;还有再现美术历史发展的美术史课程,例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另外还可以针对艺术作品欣赏开设中外艺术赏析课程,如《艺术鉴赏》;另外可以专门开设中外美术理论的课程,如《西方美术理论》、《中国绘画理论》;当然也可以根据各个绘画门类开设门类课程,如《中国油画史》、《中国山水画史》、《中国花鸟画史》;如果再从时间上看,针对现代艺术,可以开设《波普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门类课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完美的设想,由于限于军事院校的特点与教育功能,不可能全部开设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设所有这些课程,但其中的《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鉴赏》是必须开设的艺术理论课程。因为这些课程是艺术门类,更具体的说是美术造型艺术门类的基础课程。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在高校(包括高等军事院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艺术的最大作用就是开发人的右脑,激发创造性。学习的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切忌教条,应努力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由于军事院校的功能与教育条件所限,不可能开设所有艺术门类的教育。因此作为各艺术门类一般规律的《艺术概论》,以及作为美术门类一般规律的《美术概论》,还有作为了解古今中外美术发展历史与规律的《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以及涉及对具体作品鉴赏的《艺术鉴赏》等美术理论课程就显得极为必要,也有条件可设这些课程。提高初级指挥军官的能力素质应多管齐下,综合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这一探索,可以使未来指挥军官素质更加全面,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可以实现未来指挥军官向素质型军事人才的全面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员艺术素质具体而言是美术能力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授受美学》,陈宏在,安徽教育出版社。 

[2]《艺术家的美学》,翟墨,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7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 

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 

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美术门类中,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 

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 

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挖掘艺术潜能,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制、适应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课程相关的通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构建起适应通识教育体系的美术欣赏课程。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徐冬青. 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3]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220-04

前言

2005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见,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愈益凸显。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它包括相关学科、专业所要求的技术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因此,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学科理论、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文化市场的特点,整合各艺术实践的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作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音乐学专业教学领域对实践课程的体系建设,越来越注重将音乐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融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教育于一体。具体在实践课程的开展中,该专业已逐步从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课程内容设计等多方面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旨在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及学生的专业水准。总体而言,合理、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教学来使学生建立起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及全方位的知识架构,是该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意义所在。

一、发挥区域优势 整合教学资源

在我国,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是文化性与商品性的集合体。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国内的文化产业已踏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音乐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带动我国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它也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通常包括音乐生产的管理机构、音乐研究教育培养部门、音乐人和社团、生产发行购销部门、宣传咨询部门、售卖部门等。管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空前繁荣,音乐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这其中依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缺乏自由和创新的空间、缺乏高素质的音乐文化产业人才、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保护机制等。而如何使我国的音乐文化产业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以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已获批的国家级音乐文化产业基地为参照比较,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不论是产业链条的构建方面,还是文化资源的高度集成化,它们在全国均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因此其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也较为成熟。而像广西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方经济欠发达,但因其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而实存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如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八桂之地,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极富特色的民族音乐资源都将成为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原动力。除此之外,广西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使其近几年来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往的重要“接口”,开拓着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壮大着艺术演出业、文化信息业、电影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节庆会展业5个产业集群,并在全力做大做强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广西民族歌舞品牌,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刘三姐文化品牌,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等文化事业。

目前,广西的音乐文化产业发展虽已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它在产业规模、产业质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是与发达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制约广西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即体现为专业人才的缺乏。音乐文化产业人才应具备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其不仅要掌握音乐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同时还要有一般产业管理的综合应用素质。而现今,广西从事音乐文化产业工作的人员尚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策划能力及战略眼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推进。因此,为促进广西音乐文化产业的建设与深化,我们必须积极地去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广西艺术学院作为我国华南地区省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以及广西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和历史最悠久的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校至今已有70余年。学科下设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中国画学院、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和影视学院等多个专业教学实体。除此之外,在教学设施的硬件方面,学院不仅拥有各类专业工作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音乐制作室等多种教学实验室,还拥有技术条件较先进的音乐厅、汇演中心及美术作品展览馆等公共展演厅和教学实践平台。合理运用广西艺术学院的综合教学资源,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将多元化的艺术理论融入到文化产业建设的实践学习中去,不仅可以使其综合能力成为今后个人就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其本人也可能成为未来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设者。

二、实施市场调研 确立培养目标

立足于学科专业属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全面培养目标的实现。广西艺术类高校的综合实践教学建设,将对培养广西本土高等艺术人才和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艺术文化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同时对服务于泛北部湾区域及东盟各国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注重分析、研究国家关于西部、北部湾区域、东盟经济圈、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文化、教育、就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结合广西文化市场及相关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充分考虑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分析区内相关高校历年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及就业数据、市场分析报告等,对形成系统性、实用性、指导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2004年始,广西艺术学院于音乐学院开设了“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及人文学院开设了“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等各音乐学专业方向。虽然这些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但广西艺术学院所拥有的软硬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办学传统均成为培养实践、复合型音乐人才的有利支持。

2009年,即广西艺术学院第一届音乐学专业学生毕业之后,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就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相关人才需求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艺术类人才整体素质要求”,项目涉及艺术修养、专业技能、组织策划能力;二、“艺术类人才理论修养要求”,项目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鉴赏与评论、中外现当代文化、政治理论修养;三、“艺术管理类人才专业技能要求”,项目涉及声乐、器乐、设计、美术、影视制作、网页设计;四、“艺术管理类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项目涉及文案写作、营销管理、人际公关、市场分析等能力。

通过统计、分析反馈信息得出以下数据显示:人才整体素质方面,用人单位要求具有组织策划能力的占40%,艺术专业技能的占35%,学术修养的占20%;理论修养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外现当代文化、艺术作品鉴赏与评论、政治理论修养的要求基本持平于20%以上;专业技能的掌握方面,用人单位尤其需要学生掌握平面设计或音乐工程操控技能的占28%,有音乐(MIDI)、影视制作技能的占22%,网页平台设计的占18%;综合能力要求方面,用人单位对各项能力的要求也是基本趋于平衡,按关注程度依次排序为人际公关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等。(以上数据材料整理自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人文学院2009年人才需求情况抽样调查报告)

综上所述,音乐学专业是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理论修养和音乐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突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具体而言,一方面体现于能进行独立研究和写作,适应艺术科研机构和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工作要求,是从事艺术评论、写作、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另一方面体现于熟悉艺术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较全面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素养。能紧扣当今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有管理、策划、经营能力,能在各级政府文化艺术管理部门、广播电视报刊出版部门,艺术活动团体,群众文化、企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部门从事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三、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科目设置

鉴于以上分析,音乐学院和人文学院在进行相关课程设置时,根据音乐学的专业特性及其教学规律,在结合文化市场人才需求和广西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学习借鉴区外高校同类专业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分别设置了以下两套课程科目。

(一)“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音乐传播学”方向

1、专业理论课

《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评论》、《音乐美学史》、《音乐名作欣赏》、《民族音乐学概论》、《音乐文化传播学》等。

2、专业选修课

《流行音乐概论》、《音乐社会学》、《20世纪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音乐市场营销》、《音乐史料研读》、《中外歌曲赏析》、《音乐源流学》等。

3、综合技能课

《演讲与口才》、《专业论文写作》、《钢琴基础》、《键盘和声与即兴伴奏》、《旋律写作》、《电子琴演奏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合唱指挥》等。

4、音乐理论课

《乐理》、《视唱练耳》、《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等。

5、专业实践课

《田野调查》、《艺术展演》、《教学实习》、《文案策划》、《毕业论文》等。

(二)“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商务、媒体创意”方向

1、专业理论课

《文化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财务管理基础》、《文化艺术市场营销》、《文化产业概论》、《艺术批评导论》、《广告学》、《传播学概论》等。

2、人文通识课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艺术批评(音乐、戏剧、影视鉴赏与评论)》、《文化艺术政策与法规》等。

3、综合技能课

《写作基础训练》、《演讲与口才》、《网页设计制作》、《商务礼仪》、《公共关系学》、《非线性编辑》、《论文写作》等。

4、音乐必修课

《中外音乐史》、《乐理》、《视唱练耳》、《合唱训练》等。

5、应用任选课

《播音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摄影基础》、《出版策划》、《戏剧表演》、《国际商法》、《影视制片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可见,以上课程的设置目的,一是通过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将音乐理论知识与艺术专业基础相结合,在掌握好音乐学、传播学、营销学等学科理论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文化艺术项目创意策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运用;二是通过综合技能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具备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能力、文字功底以及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独立策划、经营管理文化艺术项目的综合能力;三是通过对人文通识课程群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并兼具一定的艺术鉴赏与评论能力;四是通过对音乐技能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及表演水平。

四、搭建实践平台 拓展创意空间

如何合理、有效地实施音乐学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并构建学科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打造创意基地”是其中重要的建设环节。

广西艺术学院自2004年设置音乐学专业以来,以紧密贯穿对“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为培养文化建设人才的教学目的及核心理念。在艺术实践方面,一是学院积极搭建平台,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意比赛。多年来,在广西区内高校成功打造了“艺苑杯”——专业技能比赛的校园文化品牌。创意比赛不仅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氛围,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实践意识。二是学院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大学生创意策划赛事及专业性学术活动。近年来,实践教学的显著成效促使学生参赛频获佳绩,并逐步在业内领域崭露头角。总之,通过参加比赛及互动交流,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且历练出一批又一批艺术领域里具有策划制作与经营管理能力的后备人才。三是努力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以拓展创意空间,将概念走向实践。学院致力于为怀揣“艺术之梦”的大学生提供艺术成材的社会项目,特别是在他们走出校门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获得就业或创业的机会。校外基地的实践优势首先体现于信息共享,使创意商品化,形成创意活力。实践基地同时兼具一定的产业功能,它既是创意生产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艺术产品的集散中心,并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