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测绘行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基金项目: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7)
作者简介:胡青峰(1980-),男,河南省汝南县人,博士,讲师。
1引言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计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1],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学生既能够很好的对自己四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也能够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工作方法,是一个学习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但不同的学科由于其学科性质不同,要想更好的体现以上观点,其毕业论文或设计模式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测绘工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科学,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现阶段测绘新技术形势下,如何更好的使学生达到“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培养目标,探讨测绘新技术形势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意义重大的。
2测绘新技术特点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传统测绘技术的不足和满足现代测绘的要求,测绘科学涌现出了新的测量技术,主要有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摄影测量技术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等。其测量呈现如下新特点:
(1)作业模式数字化
测绘部门传统的生产作业模式正被数字化技术所取代,如:地图数字化、数字摄影测量、扫描数字化等。计算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正逐步出现在测绘生产作业流程中的各个关键部分,传统测绘生产工序正被简化,新型测绘生产作业以及管理模式正逐步形成,这要求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要有较好的运用。
(2)测绘技术一体化与复合化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也出现了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如内外业数据处理一体化、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一体化、“3S”技术集成等等,这种一体化与复合化的特点将有利于网络化观测体系的形成,必将会大大提高测量作业速度和测量数据处理效率,并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测绘技术的一体化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综合能力。
(3)测绘设备的两极化
新技术测绘设备的生产正向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向小型化、微型化和可携带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其功能和性能也更可靠。这一变化对我们的启示是,在教授学生传统测绘仪器使用的同时,必须加以强调和落实学生掌握和运用新理论和新仪器的能力。
(4)测绘信息的网络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飞速普及全球,这一工程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生产过程管理的网络化,而且促进了网络化由生产部门一直延伸到用户。这种发展导致了测绘生产组织结构必须加大信息服务能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在生产组织结构中趋于专门化,这也就加强了学校和测绘单位和外界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以便空间数据资源的互补。
3建议
在测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针对如何利用测绘新技术开展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达到我校“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前面分析本研究给出以下建议:
(1)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将毕业论文(设计)与生产联系起来,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特点、现状和发展前景,清楚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定位,进一步激发其刻苦学习与立志成才的积极性[2],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测绘新技术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对测绘新技术理论的学习、探索、创新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能力,为以后学生继续深造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2) 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我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重实践和有创新”。与其它专业相比,测绘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专业性强、专业面较窄。因此,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时考虑到教学大纲的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所学到的各种基本理论和技术,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特别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且难度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应该是被允许和鼓励的。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兴趣,有利于获取创新性的成果。
(3) 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为学生以后就业打基础
对于有意向到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或继续深造的学生,根据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该类学生选择与测绘新理论相结合的论文形式的相关课题,对于有意向到生产性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学生,指导老师可以重点考虑为其选择与测绘新技术或方法相结合的设计形式的相关课题。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直接让学生到意向单位实习,结合意向单位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单位的工作模式打下基础。
(4) 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在选题时,还应注重交叉学科的选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测绘科学与技术大的学科框架下选题,即可以适当与新发展的相关专业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测绘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二是与学校特色相结合[3],多与相关水利专业相结合,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办学强项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校特色专业引进了新的先进的测绘技术,促进了学校特色专业学科发展。
4结束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过程,是检验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毕业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自学专研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和提高,是学生毕业前最后一次重要的综合实践机会,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内容。针对测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为真正把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成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其毕业论文(设计)模式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转”时期,大学生就业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要问题,但现实情况却是高校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行业和西部边远地区人才却严重匮乏,需要优秀毕业生到这些基层行业和地方实现去工作和建设。因此,我们应努力引导大学生走上基层就业岗位。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意义
(一)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利于农村及偏远地区发展
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丰富、渠道多样,可以更加与时俱进地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高校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村先进的生产力、促进我国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基层群众转变固有观念和致富理念,加速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
大学生进基层可以改变农村原有的管理人才体系, 促进农村干部队伍优化, 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基层干部整体知识水平。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和想法, 有助于提升基层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 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就业平衡
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 是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现实选择。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存在供大于求的状况。目前,受全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期望之间的偏差以及高校教育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等因素,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加困难。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缓冲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大城市、好地方
大学生毕业后总是带着高期望值走向社会,对于就业起点要求高。权威调查机构麦可思对201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1年7月底,即大学生刚毕业离校时期,大学毕业生工作的初始签约率为49.5%,这一数据基本与麦可思对2010届、2009届毕业生的同期抽样调查的就业率数据基本一致。不难看出,除去部分继续深造的学生,仍然有大量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宁愿在大城市从事相对没有社会保障的工作,也不愿到基层单位或偏远地区从事受国家支持和富有挑战性的基层工作。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宁可在家待业也不选择到农村基层工作,而农村基层的建设和发展却急需大量优秀大学毕业生这样极为尴尬的局面。正确引导和解决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必将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这样一个目前我们面对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大学生拥有高学历,可基层在世人眼中属于低职位。学历高与职位低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一个重要瓶颈。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体面、待遇好、有利于个人发展,去基层农村工作只能吃苦受累,难以实现个人发展目标。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念造成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选择时,不选择到农村基层锻炼自我的结果。从而造成了我国整体人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分布不均衡,层次差别大。基层岗位和艰苦地区、艰苦行业人才严重匮乏,急缺大量人才,但却难以吸引大学生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人才匮乏—— 经济上不去—— 对人才没有吸引力——人才更加匮乏——经济更加落后”的恶性循环。
从现实来看,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大都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起点,需要长时间的磨练,跨越很多级别,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职务职位,这对渴望在较高发展平台上起步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阻碍。此外,基层对人力资本的培训不能足够重视。许多基层单位由于资金和观念的制约,为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提供的教育、培训等机会极其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工作。
(三)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的矛盾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双向选择市场化, 但人才培养单位的教育体制和课程设置改革仍相对滞后, 无法跟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部分高校仍然未能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对本校的学科设置进行科学定位,专业设置与基层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完全了脱离市场需要。基层一线工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缺乏, 无法满足基层人才需要,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
此外,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大多是理论专业知识,而基层工作的性质决定很多学生在面临此类工作时的不顺心、不如意、不适应。同时,由于社会、家长等多方面的价值导向,部分学生在高考专业报考时已经表现出很强的留在城市工作的特点,导致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专业技能适合城市工作,无法适应农村基层工作。
三、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很大程度上受“重城轻村”的就业观影响。目前,大多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表现出对物质回报的高期望,如追求高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社会认同等。这些要求是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是无可非议的,但现阶段,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存在的较大差距使大学生不可避免地遭遇挫折和压力。我们应采取更加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转变他们的错误观念,使大学生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他们认识到走向基层既有挑战又有机遇,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可以大有收获。国家应引导大学生明白,农村基层单位比生活压力和成活成本小,且没有非基层单位那么激烈的职业竞争,虽然成长阶梯较长,但横向发展空间大,职业上升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大学生在基层单位的比较优势明显,再加上现有国家、地方及企业倾斜性支持政策,许多大学毕业生一到基层就被予以重用,易获得职业培训和晋升的机会,并快速进入到高层岗位。
(二)国家应适时调整教育和政策方向
大学毕业生也应尽快实现从“高级专门人才”向普通的务实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者的转变,对自我的精英意识、特殊身份意识应即时消除。国家也应尽快完成现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改变城乡教育资源和水平差距大的局面,尽可能以人为本的设定新型教育政策,尊重人类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能,从个人现实需求角度出发,以实际利益吸引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目前,国家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帮助和扶持,极大的提升了基层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各高等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就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为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条件。学校关于基层就业的指导必须找准定位,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工作能力和职业品德,寻求个人与社会、国家需要的结合点, 达到职业的要求与自身和谐发展的目的。它的起点是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它的落脚点, 就是发展一种和谐的职业, 力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此外,高校应多渠道地为学生提供到基层学习、实践、锻炼的机会。通过开展与基层党支部的交流和共建活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到基层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够真正体验和感受基层工作的实际状况, 锻炼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我国新农村现阶段真实情况,加深其对基层和农村的了解,增强投身基层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A.Maslou)发表的《人的动机论》一文对人性本能的探讨,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即: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社交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或者说自我发展的需求。马斯诺这个理论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人这种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本质上具有利己主义和“趋利避害”的特点。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人的自利性特征,借鉴马斯诺有关人类“五种层次需求”的哲学理论,充分考虑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就业指导方针,吸引城市中过剩的知识人才流向农村基层单位工作,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但农村人才资源匮乏的尴尬难题。
近年来,中央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努力。特别是2009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目录的通知(人社部函[2009]135号)》中指出,为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对毕业后从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 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基层文化科技服务, 基层法律服务, 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 基层市政管理, 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和其他类等基层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人力社保部门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近两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年上涨,先前的福利待遇已经难以满足部分基层工作大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自身客观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只有不断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大学生才愿意走进基层,走上基层岗位。
(四)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基层自主创业。
创造、创新、创业是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动力。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希望,其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创业必备的雄厚条件。农村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探索适合农村基层开展创业的途径,引导大学生毕业后前往基层创业,在解决就业问题和人才需求的同时创造获取新财富的机会,为大学毕业生接受社会挑战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激情是人类创意的源泉,大学生到基层创业首先要充满激情,才能提升和凝聚人气,才能坚定开展创业。其次,大学生到基层创业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有助于合理有效地进行创业工作。同时,还要认识到创业是一项过程艰苦复杂、时刻充满挑战的工作,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和实现创业目标。
在创业教育中,高校和人力部门应强化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把握住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将支持转化为商品。为创业学生在不同的创业阶段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校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导入学习创业的教育模式,让大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掌握创业的本领,培养创业精神。
四、结语
大学生应该树立走向基层,建功立业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党和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为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就业观,敢于、勇于、愿意到基层去,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柴剑.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机制探索[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25.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277-1
1引言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研究生数量及培养质量要求。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联合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不仅降低了培养成本,更提高了培养质量,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2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近年来,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各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之间逐渐兴起。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案的确定上主要突出“测绘工程应用”的特点,学生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特点,既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实实在在让学生学到测绘地理信息单位业务急需的知识。虽然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尚有待进一步改进,合作机制仍需完善,但该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各培养单位之间交流,充分利用优质教学、实践资源,有效提高培养质量、降低培养成本。因此,逐渐被广大高校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所认可。
3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目标
联合培养测绘工程硕士研究生总体建设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单位为依托、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参与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协作监督制度化的联合培养模式。”
显而易见,总体建设目标的形成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形成并实现多个子目标,才可以顺利达成。
3.1以高校为主体
研究生来自高校,始终离不开高校培养,高校具备强大理论教学和师资力量优势,高校尤其是地方合作高校是建设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基础,要充分发挥高校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3.2以单位为依托
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企事业单位在研究生联合培养中的设备、资金、创新、场地等方面优势,单位指导老师长期从事具体测绘地理信息生产科研工作,相比较高校指导老师,有一定的实践业务优势,可实现更加全面均衡地培养研究生。
3.3以学生为基本
以培育优秀测绘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为努力方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最新需求确定内容,如天地图、数字城市、地理国情普查等大型项目,让研究生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验收等关键环节,全面提高研究生学术和实践能力。
3.4参与主体多元化
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工作领域随着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拓宽,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建模、海量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方面技术持续发展,给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带来了多个研究主体,为联合研究生培养开启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
3.5运行机制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研究生培养对接市场需求,基地建设的制度化、单位对基地建设的内需化。同时,采用教育、咨询、开发、服务、共建实体等多种形式,将多元主体的作用发挥出来。
3.6协作监督制度化
为更好保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法权益,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对联合培养单位的效益有所保障,必须在高校和联合培养单位之间建立起协作监督制度,实现高校、单位、研究生三方相互监督的培养机制。
4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4.1实行双导师制
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培养硕士生,学校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人员担任校外导师,一般校内导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学生实践环节,双方共同指导学位论文。
4.2合作项目联合指导
校内外单位合作承担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共同培养研究生,通过开展项目科研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硕士实践能力提高的目的。
4.3毕业论文相互审核制
为切实提高论文质量,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严把撰写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关。联合培养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专家参与研究生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审核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在毕业论文审阅过程中,先有联合培养院校和基地导师进行指导审阅,再以盲审的形式送外校导师或基地导师审阅,二级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进行测绘项目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用先进的工具和方法,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多设计或者施工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能够达到客户需要的测绘效果,如此,方可以实现测绘单位和客户的双赢。在测绘行业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加强对测绘项目的管理,将会是测绘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强大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对测绘项目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二、测绘项目管理的方法探讨
1.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现工作目标的主要工具,能否使得设备发挥应有的效力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技术的更新,新型设备的购置价格也在不断攀升,任何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损坏都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而良好的保养和使用习惯,又会为企业节省大笔的设备更新费用,但想要做好这项工作仅仅依赖某一部门又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设备管理工作无论在企业管理层面还是在项目运作层面都需要提起高度重视。相信每一个测绘企业都有自己的设备仓库和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但设备管理工作除了要做好设备的出入库以及在库阶段的存放、保养之外,设备管理人员更要走出办公室,深入到测绘项目现场,为基层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因为设备的最终使用者往往不具有专业的保养知识,这就需要企业设备管理部门通过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来解决这一矛盾。做为项目团队的领导者,测量队长应使自己的组员深刻认识到保护好测绘仪器并使之时刻处于良好的状态的重要性,并根据企业规章制度制定适宜的仪器管理责任制,使得每一名技术人员都能对自己的“工作伙伴”以必要的尊重和爱护。
2.实施信息化测绘项目成本管理
成本领先原则是测绘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战略之一,同时也是所有测绘单位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课题。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改革、激励措施都代替不了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这一工作,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是每个测绘单位都必须重视的问题,抓住它就可以带动全局。在进行测绘成本管理过程中,可以推进信息化管理战略。
比如,在行使预算管理职能时,测绘项目管理人员可以依据类似工程的测绘成本数据,结合项目特点及项目所在地的、用工单价、机械台班费等因素,对测绘项目成本做出较合理的成本预算。因此,实施测绘项目成本管理控制信息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在设计计算机程序之前,企业要先进行设计说明书的编制,实施单位要先明确系统模型、各模块的功能及管理流程等等。测绘成本管理系统的意图及管理的思路都应该体现在设计说明书中。
(二)编制完成后,可以通过专业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单位来完成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计。测绘设计人员会通过与施工单位的交流和自身对设计的理解来使系统变的完善。当然,其设计还要经过初步设计阶段、模块程序设计阶段、系统集成阶段和系统完成这四个阶段。
(三)当系统的设计完成后,实施单位还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运作。做好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管理制度建立、梳理管理流程,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等;其次要做项目试运行,施工方可以新建一个项目来完成项目的试运行工作,因为试运行要伴随着整个项目的实施,也就是说:系统的实施必须在项目一开始就开始进行;再次要完成运行的评估、系统的优化;最后,系统就可以全面运行了。
3.质量管理
测绘项目的实施,应坚持先设计后生产的原则,禁止没有设计进行生产。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适用规范、设计约定、客户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对各道工序的作业方法、精度限制进行详细论述。对于测绘行业而言,绝大部分企业都经过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因此质量管理工作也应以ISO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对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应按照“二级检验,一级验收”机制,对测绘产品的生产进行监督。除了严格产品的逐级审核制度外,还应加强对产品过程检验的管理、指导工作。
测量项目组织也应充分重视质量控制意识,把完成质量目标变成团队的自觉行动。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来保证产品质量,而不能将质量仅仅依赖于项目领导或个别技术能手。
4.测绘资料管理
在笔者多年的测绘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很多的测绘单位不会编制测绘项目的竣工资料或者是编制的资料不全面,不规范,比如测绘资料记录格式不符合相应的标准,对一些测绘项目的记载中缺乏关键的信息,比如没有记录人,没有检查人,没有规范的进行时间日期的记载等,对整个测绘项目的管理都有着很消极的影响,。笔者认为,要在遵守《测绘技术设计规定》和《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进行测绘资料的管理。
(一)要指定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负责测绘项目资料的管理和对工程检测资料及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现场的施工竣工人员还要将当天施工项目及各单项的工作内容完成后的测绘资料及时做出来,不能堆积到一起,如果等工程验收时或有专项检查时再做,这样就会容易造成资料遗漏或者错误。
(二)针对测绘项目测绘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记录,建立专项档案,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施工内容同步。不会出现项目测绘资料短缺、漏作的情况。项目部有条件的话,要指定专人每个月将各方的资料统一收集,即使有露项缺项的情况,也能及时加以补充,也能及时发现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得以纠正。
(三)最好能实现计算机软件管理,在电脑上能及时查找到每一个测绘工程项目的时间,每一份资料的存放位置,要用的时候能立即调出来。要建立相应的全宗卷、卷内目录和备考表,不仅档案盒内有手工版的,在计算机中还有备份的电子版方便查阅。
(四)资料的保管也很重要,现在很多测绘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档案室,有专职档案员,我们要有健全的测绘资料保管制度和借阅制度,档案柜内要存放防虫、防霉等物品,要有放尘、防潮、防高温的措施。特别是在温州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较多,工地现场很容易积水,因此测绘资料档案室的位置不可在低洼处,测绘资料要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三、结语
测绘项目对整个项目的施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是一项大型工程设计施工的基础性工作,将会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在进行测绘项目管理中,要深刻理解项目管理对测绘提出的具体要求,要深刻理解测绘项目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采用先进测绘技术,加强对测绘人员,机械设备的管理,加强对测绘成本的管理,加强对测绘资料的管理,并在监理单位等多方面的配合下,实现测绘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此可以更好的促进测绘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明华,5W方法在海事测绘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及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会议论文] 2010 - 全国第二十二届海洋测绘综合性学术研讨会
[2]丁浩然,测绘企业项目管理初探[会议论文] 2009 - 全国地理信息产业峰会
[3]陆向明,数据库技术在测绘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会议论文] 2009 - 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23次学术信息交流会
[中图分类号] P2[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96-1
0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房产测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在房产测绘中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研讨,并努力提高测绘技能水平,为房产测绘提供有力的保障。
1房产测绘的重要性探讨
1.1测绘技术有助于减少各种房产纠纷
1.1.1房地产开发单位在办理房产证件的时候。有关部门是需要对房屋产权的归属问题以及房屋产权状况的证件合法性进行审查,而这个审查和确认产权的前提就是房地产开发方须持有通过房产测绘单位按照《房产测量范》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的实地测绘所测绘的房屋图纸及相关资料,这些测绘资料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房屋的空间以及属性信息的数据,以便准确地掌握房屋的面积,这样才能够最终确认房屋的归属问题以及权属界线。只有对房产面积进行精确地测算,达到100的正确率与精准度,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房屋产权人的利益。
1.1.2由于房产确认权登记的数据主要是来源于房产测绘的成果。并且这些成果是经由房产管理部门的确认,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因为发生房屋产权人或房屋的权属界线不清、关于建筑面积所持标准不准而发生争议冲突,或是任何侵害房屋产权人的合法占有、收益以及使用权益的行为发生时,都可以通过房产测绘这种合理并且有效的途径来解决纷争。
1.2房产测绘有助于促进房地产的综合管理
(1)房产测绘主要针对的是关于房屋的自然、权属、利用以及相关的各种属性要素,并且通过对房屋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调查测定出房屋的范围、权界并且由此测算出房屋准确的建筑面积等,对所测算出的结果即一系列相关的空间以及属性的信息的数据统一纳入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做到做好以测绘图管房、以测绘图管证、以测绘图管档,更好更有效地防止房屋产权的重登、漏登或是对产权的虚报和瞒报。
(2)应该加强对于城市的测绘管理。由于体制的落后所造成的工作中的冗余是应当改革的,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测绘技术,积极实行测绘保障,为房地产开发中测绘技术作用的发挥保驾护航。
1.3加强房地产开发测绘,有助于城市规划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要想做好其规划建设和科学管理,都必须首先要了解这个城市建设的历史、城市建设的现状、城市现有房屋的分布以及房屋的数量、结构与用途等等,这就需要应用到房产应用的成果了,因为房产应用的成果既包括房产图,还有各种与房产属性信息以及空间数据信息相关的各种数据,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格上,房产测绘成果所包含的信息无疑是各种测绘产品中成果最为丰富的,并且是经过了许多层次的分类、统计与整理之后得出,加上其派生出来的数据资料,比如房屋的总量、各种房屋的层次分布状况、城市人均的建筑面积、各种用途房屋的分布比例以及住房建设状况等各种很重要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作为政府对城市规划时的依据,用以设计城市的整体建设布局或是局部修改计划,同时也为各种市政工程以及城市的绿化环保提供了相当科学可靠的信息,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服务前景的工程。
2房地产测绘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2.1房产测绘工作劳动量大,科技含量高
房地产测绘工作是房产产权管理、开发以及房产拆交易的基础工作,另外,测绘工作也为房产评估、征税、收费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额。房产测绘工作任务量大,劳动强度较大,测绘工作者除了进行野外测量工作之外,还要进行数据处理、绘制测绘结果等一系列的活动。
2.2测绘行业改革初期垄断依然存在
房产测绘市场刚刚开放,有房地产测绘资质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垄断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房产测绘工作由房产产权管理部门独家垄断经营,这样违背了房产市场化的发展规律,严重阻碍了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3房产测绘的质量控制
3.1建立健全房地产测绘市场质量控制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调节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供给与市场竞争来对测绘产品与服务质量进行控制,全面促进测绘技术的提高,在优胜劣汰机制的调节与控制下,测绘技术水平从个人到企业都会有所上升,为测绘质量提供保障,达到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3.2完善内部质量控制机制。第一,确定房产测绘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当前的数字测绘质量控制主要在于作业程序与数据准确度的控制,前者主要在于:测绘手段的择取、硬件或软件的配设,具体的作业设备与方法的选择,最后的结果的核查――数据控制则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已知资料的数据、最初观测得到的数据、在检查以后所获得的最终数据――这些数据信息需要科学地存储,并确保精准性。第二,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系统。按照科学的标准与程序实行制度化管理,形成岗位责任制,也就是说不同岗位的人员要对自己的工作各自负责,全面确保工作质量,进而达到整体的测绘水平的提高。
3.3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管理。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测绘相关的国家行政部门要通过实行质量控制责任制度以及评议考核制度来完善对测绘的监督,确立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执法力度,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面确保测绘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整个社会角度提高测绘的质量与效果。
3.4加强对测绘程序的检查。由于房屋登记部门对房产测绘成果的审核为形式性审核,并不对房屋的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尤其是共用面积及共用面积分摊的测量和计算进行实质性审核。形式性审核并不意味着测绘单位可以在测算过程中出现重大失误或弄虚作假,测绘单位必须对其提供的测绘成果负完全的质量责任和法律责任。形式性审核可以避免测绘单位既收取测绘费用又不对测绘成果负责,而且总把测绘成果出错的责任归结给审核部门的体制,还可以集中审核部门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强化对房产测绘成果的检查。审核部门要对每季度对通过审核的用于房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资料进行抽检,有时进行突击检查或根据业主的举报进行检查,根据《房产测绘成果质量评定标准》进行评分,同时对每个测绘单位建立作业项目管理数据库,实时统计、记录抽检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向社会公布各测绘单位的抽检情况和信用状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房产测绘重要性的剖析,能够房产测绘存在的问题性进行把握,进而能够提出一些好的对策,如此方可在实践的测绘中对进行掌控,提高房产测绘的实际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国土资源局土地勘测工作承担着县域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土地招拍挂勘测定界和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维护等涉及国土资源管理的业务工作,我们为提高勘测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土地勘测工作的管理,确保了土地勘测工作的质量,为提高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土地勘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近几年的项目来看,乃至国家投资项目,规划设计均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项目规划不符合当地工农业生产习惯,道路等建筑物的布置脱离实际,地形情况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对项目施工中的实际困难没有全面考虑。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测图比例尺不能满足施工图设计的要求;在项目勘测设计过程中,没有进入项目区内及群众当中开展认真细致的调研工作。没有摸清楚项目区的实际地形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情况,没有摸清楚项目区内工农业生产的实际。确定项目的时间较晚,往往在项目需要上报前的一个月或更短的时间内才委托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规划设计工作,为了不耽误项目的正常上报,只能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划设计工作,自然造成规划设计报告的质量低劣,深度不够;得不到政府的配合,经常凭借经验“闭门造车”。在这些情况下出现勘测质量问题是在所难免的。
2.提高土地勘测质量的措施
2.1 充分认识土地勘测质量的重要性
土地勘测绘工作是推进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监测地理国情、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土地测绘公共服务是国土资源局测绘工作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很多所辖范围内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已全面实施,测绘科技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土地测绘服务保障作用也在不断的增强。针对在土地勘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勘测质量不高、勘测任务备案管理制度不落实、勘测诚信体系尚未建立等,应提升对土地勘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从基础勘测工作入手,提高勘测质量。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系统人员做好土地勘测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对进一步做好测绘管理工作,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建设提供测绘保障服务,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为增强全民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测绘法》等法律法规,并与其它法律法规宣传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并形成宣传合力,不断增强勘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测绘宣传工作,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测绘法制环境,取得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对土地勘测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各项勘测法律制度真正落实到实处。增强服务意识,提供土地勘测服务水平。土地勘测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勘测工作的重要性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和理解。因此,一定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谋划,主动服务,及时为政府宏观经济决策、规划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等提供勘测保障服务,使勘测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2.2 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的监督
加强土地勘测质量监督的检查工作,强化土地勘测成果汇交,提高勘测服务保障能力。按照《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规定,根据要求,进一步加强测绘产品质量管理,完善测绘项目监理制度。结合盘县实际,完善年度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流程和评定标准,健全测绘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市级测绘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开展常态的质量监督检查。加强土地勘测成果汇交工作,提高土地勘测服务保障能力。加大对土地勘测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和抽查比例,及时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解决。
2.3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诚信体系
建立健全可量化的土地勘测诚信体系和评估标准,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三结合”的有效监管模式。一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测绘行业服务标准和测绘单位诚信评估办法,量化指标值,明确评估指标。二是签订《测绘单位诚信服务承诺书》。三是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信息公开制度,四是开展土地勘测诚信服务调查工作,填写《测绘单位诚信服务用户调查表》,并在项目完成后,将其作为勘测成果汇交的要件。
2.4 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条例的要求,规范土地勘测项目备案工作。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责任,建立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了测绘成果统一对外提供制度,确立对外提供土地勘测成果资料的严肃性、权威性。对外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测绘成果均需统一加盖测绘资质专用章。完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土地勘测管理制度、勘测质量管理制度、勘测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勘测管理工作制度,为生产优秀土地勘测成果提供制度保障。
2.5 加强土地勘测业务培训提高勘测成果质量
大力实施人才战略,着力改善人员结构。改善从事勘测工作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提高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升勘测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土地勘测队员业务培训力度,确保土地勘测成果质量。从学习内容上,认真组织学习《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勘测定界规程》等业务行规;从学习方法上,采取书面学习与野外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形式上,采取老手带新手,技术熟练的组长带组员的办法。通过采取这些措施,使每个勘测队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提高,从而提升土地勘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创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提高职工政治思想素质。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加强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增强职工的服务意识,真正让服务理念和效能意识深入人心。
2.6 健全土地勘测机构机制,构建和谐土地勘测发展环境
加强土地勘测队伍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基础勘测队伍,为全县公益性勘测和政府应急勘测提供队伍保障。充实土地勘测管理人员,注重测绘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努力构建和谐土地勘测的发展环境。
2.7 认真做好测量标志普查、管理及维护工作
一是全面普查,摸清底数。组织人员通过全面、彻底地普查,全面掌握县域拥有的永久性测量标志数量以及状况。二是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对完好的测量标志分别建立档案,利用《测量标志管理系统》软件,全部实施微机化管理,同时详细拍摄各测量标志的点位、标志及附近现状照片,做到底数清楚,现状明白。三是明确责任,加强保护。对各个水准点、三角点、B级GPS点全部委托测量标志所在地乡镇国土资源所(站)保管,将测量标志保护工作落实到所(站)、责任到人,并要求各责任人增强责任意识,定期进行检查,切实加强保护。
3.结束语
在土地勘测工作中,应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强化土地勘测质量监督和业务培训,建立土地勘测诚信体系,规范土地勘测项目管理工作,完善本单位土地勘测管理制度,为提供高质量的土地勘测服务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区域地理信息项目领导小组编.贵州省地理信息数据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刘纪远主编.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陈帅.RTK技术在图根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13).
[4]薛天云.RTK与常规控制测量的应用比较分析[J].科技资讯,2009(18).
[5]沈双龙.关于RTK测量在地质工程中应用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9(27).
[6]李镇良.GPS RTK控制测量优势分析研究[J].科技资讯,2009(34).
[7]吴少林.山区土地勘测定界GPS技术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8]王志勇,守华英.浅谈GPS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21).
[9]韦春琳.浅谈土地勘测定界测量中数据处理的方法[J].南方国土资源,2007(08).
[10]王锦萍.浅谈1:10000地形图3D产品的制作方法与技巧[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
[11]李黎.GPS集成技术在城市形变监测中的应用趋势[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
[12]罗名海.武汉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践[A].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2009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暨第五届湖北科技论坛文集[C].2009.
[13]答星.基于Orthovista的数字正射影像快速成图的方法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14]李琪.城市规划执法实时监控可量测系统[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15]肖建华,李江卫,严小平,王厚之.基于CORS系统的城市三维基准维持与稳定性分析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
[16]王瑞莉,官善友.浅谈武汉市地下空间的信息化[A].2009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
[17]官善友,庞设典,龙治国.论武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
[18]郑先昌,陈鑫海,洪兴全.某深基坑喷锚网支护整体滑塌事故分析及抢险加固措施[A].岩土钻掘技术在资源、环境和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学术论文集[C].2001.
[19]杨育文,袁建新.土钉墙力学性状及其边界元法分析[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0]孙国庆,施木俊,雷永红,唐传政.三维工程地质模型与可视化研究[A].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C].2002.
[21]施展.勘测定界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实现[A].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测绘分论坛)论文集[C].2012.
[22]孙志刚,马春秋.浅谈CORS系统在城镇地籍调查测绘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3]余剑.土地勘测定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4]楚军,黄三发,王海濛.浅谈青荣铁路土地勘测定界的方法与分类面积计算[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5]魏玉明,党星海,孔令杰,张秀霞.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
[26]孙玮玉,谢飞.丰县农村地籍调查中地籍要素编辑探讨[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7]金玉玲,耿丽艳,赵永兰.AUTOCAD二次开发在制作地籍影像图中的应用[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
[28]李新刚.浅谈建设用地勘测定界工作[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12年卷[C].2012.
[29]纪青,张志进,操瑞红.第二次土地调查内业建库的质量控制[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0]齐志飞,倪尧.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建库软件开发技术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31]杨波.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魅力中国,2009(25).
[32]薛梦烨.浅谈日常土地测绘工作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
[33]张菲,金芳芳,黄明宏.影响土地测绘质量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
[34]迟进军.对现代房产测绘中相关内容及质量控制之探析[J].科技信息,2011(13).
[35]高帮胜.浅谈房地产测绘的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8).
[36]李潇,张晓玲.关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J].地矿测绘,2010(01).
[37]李广兰.信息化的地籍测绘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03).
随着现代测绘新技术的出现,无论在学科理论,或在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重大的变革,从而也将彻底地改变传统测绘的方式。当前测绘产业以“3S”技术为特征,现代测绘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研究地球及自然环境,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的重要工具。工程测量技术服务领域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水利、交通 、城市建设等行业,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结合 、测量仪器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S以及数字化测绘和地面测量先进技术的发展,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逐渐自动化、实时化和数字化,测量新技术的服务范围也进一步扩宽,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论文格式,3S。。
一、现代测绘新技术(3S)的发展概况
(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的发展
GPS是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研制,于九十中期年全面建成的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具有在三维空间范围内进行全方位实时导航与定位。随着精度从最初的百米范围内提高到1米以内,现在的GPS已经民用化。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创新改进,硬、软件的不断完善,GPS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宽,目前,各种体积小、精度高类型的GPS问世,更加方便的用于野外测量。GPS技术作为测绘发展更新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大地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也是最具潜力的全能型技术。GPS定位技术与常规地面测量定位相比,除具有对测站选择更灵活、更适应不利条件、全天候连续作业外。还具有比任何地面常规技术供数量更多、精度更高的数据信息。
(二)遥感技术(RS)的发展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航空遥感最先在军事上应用,1972年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发射升空以来,很多国家都相继发射了众多对地观测卫星。遥感信息获取技术已从可见光发展到红外、微波:从单波段发展到多波段、多角度、多极化;从空间维扩展到时空维;从低分辨率发展到高分辨率甚至超高分辨率。
(三)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土地和交通方面的地理信息研究。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交叉结合的产物,GIS的提出到现在不到50年的时间。特别是在与民生和经济息息相关的行业,如商业、城市规划、物流、交通、人口普查、疾病分析等领域,GIS技术的运用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对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其发展和应用对测绘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是测绘新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跨越。当前GIS深入到了各行各业乃至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论文格式,3S。。
二、测绘新技术(3S)在工程测量、林业、水利,高新农业等方面的应用
(一)在工程方面
在工程项目中,可以运用GPS准确的定位,以便准确的找到工程项目的位置,例如地形复杂或山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准确定位控制点,矿区的范围的界定等。利用遥感技术(RS)在矿山测量中应用遥感资料,可获取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对矿区环境进行监测,为矿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利用GIS建立数据管理库,对项目进库后综合管理,以GIS为平台,以3S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工程测量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在林业方面
3S技术主要在林业方面有三大应用: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监测利用遥感技术(RS)对林地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进行调查和估测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通过GIS技术进行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可得到林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三)在水利方面
“3S”技术可以及时有效的防洪减灾,可用于灾前预测、灾中监测和灾后评估;“3S”技术防治水土流失调查预测和水土保持规划,可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水蚀、风蚀等多种类型的土壤侵蚀区的侵蚀面积、数量和强度发展的动态变化。可以对水资源实时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水资源实时动态监测在水利信息化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掌握瞬时变化的供水和需水等有关信息,才能科学、准确地进行水资源的配置及调度;“3S”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3S”技术在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如南水北调的选线,在DEM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情况分析,并结合GIS中的有关地质环境数据库实现合理的选线分析。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也广泛运用“3S”技术。如在水库的规划设计中,利用GIS建立的库区DEM,可以直观、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各种库容和淹没面积及开挖土石方量;结合其他GIS专题数据可以进行大型水库淹没区实物量、灌溉区有效灌溉面积和水库淤积量的估算。(四)在高新农业中
运用GPS技术对高新农业信息进行空间定位; RS影像技术可获取区内农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化的影像信息,便于区内状况的分析; GIS技术可以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生长苗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3S技术它能够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植被分布、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灾情分布、土壤肥力等多种信息,将信息技术与农艺、农机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优化各项农业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获取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测绘新技术(3S)的集成应用
测绘新技术3S集成应用,取长补短是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和向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进行空间分析,以从提供的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依据。实际应用中,较为多见的是两两之间的结合,常见的两两结合有以下几种方式:
RS与GIS集成:遥感数据是GIS的重要信息来源,GIS则可作为遥感图像解译的强有力的辅助工具。GIS作为图像处理工具,可以进行几何纠正和辐射纠正,图像分类和感兴趣区域的选取;遥感数据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来源,可以进行线和其他地物要素的提取,DEM数据的生成,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和地图更新。
GIS与GPS集成:定位、测量、监控导航。
GPS+RS集成:几何校正、训练区选择以及分类验证,提供定位遥感信息查询。
GPS+GIS集成:定点查询专题信息,提供或更新空间点位。
GIS+RS集成:几何配准、辅助分类等,提供和更新区域信息。论文格式,3S。。
四、结语
现任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的杨伯钢,是我国城市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参加工作30多年,他始终扎根基层、坚守一线,从事着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和科研工作。他主持了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百余项,攻克了城市测量领域一道道难关,为城市工程测量领域服务城市规划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投身事业潜心研究。他主持的城市大比例尺地形图动态更新技术研究成果在全国处于技术领先,并推广到全国50多个行业单位;他组织完成的地下管线研究成果创新解决了综合地下管线采集、编辑入库一体化的难题;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无人机航摄系统的研制,解决了低空航空摄影关键技术问题,项目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在北京冬奥会选址、和田援疆测绘、汶川地震应急测绘等项目中成功运用;他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古建文物、工业遗址及工程测量中,先后完成了天安门重点文物、首钢工业遗址、什邡地震工业遗址等30多个工程项目。他发明的施工测量专利,成功解决了施工测量的世界难题,并在中央电视台、国贸三期以及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得到了广泛应用。
忠诚使命勇于担当。在2012年“7・21”特大暴雨期间,他组织干部职工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做好测绘应急保障工作,第一时间为政府提供了受灾区域的地形图、影像图和三维雨水汇水分析图等,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以及受灾人员的紧急安置和灾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应急服务和保障。2013年,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在北京市的国普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他总结出了“大兵团作战式”的国普模式,提炼出了“国普精神”,并在相继开展的北京市地下管线基础信息普查和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行业引领成果显著。他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39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9部,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0部,获得国家专利8项。入选了“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建设部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北京市奥运工程先进建设者”“北京市博士后杰出英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主持开展的北京地区三维绿量测定及其数字模型与虚拟现实表达研究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北京绿化隔离地区工程测量等项目中得到应用。
他作为北京市测绘学会理事长,带领学会积极向市政府献言献策,先后获得北京市“5A级学会”“百强社团”创建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
工程测量是测绘工程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建设等提供基础保障和服务。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培养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教改的重点。
高职规划指出:整体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产业、行业的紧密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实训基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全面深化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顺应高职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深入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湖南省地质测绘院、湖南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南省基础建设工程总公司湖南省第二测绘院、湖南省物勘院、湖南省水文二队、湖南省地勘局各地质队、湖南省国土规划院、湖南金石勘查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单位,与工程测量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访谈,对毕业生职业岗位的变迁进行连续跟踪调查,确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生产一线或管理部门,专业面向岗位主要有测量员、资料员、监理员、测量负责人,并对每个岗位的主要任务领域分析,并针对各领域内具体工作内容进行能力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测绘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会运用现代测绘技术服务于地矿、测绘、交通、水利、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工程建设一线的具有能从事数字图测绘、控制网测量、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测、测绘数据入库等工作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工举、知行合一”的“精测量、会施工、懂管理” 的高素质技能型测绘工程专门人才。通过三年学习,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外还要取得测量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湖南省地质与测绘职教集团测绘委员会为平台,以工程项目建设的三个阶段为引领,以测量五大项目为导向,以培养具有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为主线,优化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
(1)“三阶段”――即工程建设项目的项目勘测、项目施工、项目运营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又是一个相互交叉融合的有机整体,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典型测量项目,三个阶段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建设项目。
(2)“五项目”――即测量工程的测图、控制、施工、监测、GIS五大典型项目。
(3)“一主线”――即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这一核心能力。三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是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逐步递进的过程。
在项目勘测阶段主要采集的是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特征点或地貌特征点的点位坐标数据,对采集的坐标运用成图软件绘制地形图,这个过程是把具体实物在图上表示出来,是可见的,比较容易理解;在项目施工阶段测量工作主要从施工图纸上采集设计好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坐标,在实地进行放样以指导施工,这个过程具有未知性,较难理解;在项目运用管理阶段主要对已有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形变监测及信息的综合管理,对形变数据进行分析以监测其安全性,对各种测绘数据进行数据入库,便于后期的维护,同时进行数字化建设,这个过程就更抽象。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测绘数据采集和处理核心能力贯穿于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以项目为导向来进行学训,根据项目实施流程来组织教学,单个子项目按照测绘行业、企业标准及生产规程实施,提交的成果要符合测绘产品质量要求,完成每个项目的分项学训后,再进行综合性项目生产实训,由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三个阶段完成后,学生就可以零距离上岗,实现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三、双向理实一体,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途径
1.双向理实一体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双向理实一体,首先是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我院部分教师是从校园走向校园,从学生走向教师,尽管均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跟我们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相符的。为此,我院制定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文件,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每两年我系专业教师100%轮流下企业锻炼,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时间不少于2个月。 学校把企业锻炼经历作为教师的年度考评及职称晋升的指标。
双向理实一体的另一方面是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理实一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以测量工程项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达到70%以上,确定专业实践教学四个基本环节:职业认知实习、专项技能训练、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采用跟踪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制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案采用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教师对实训跟踪指导,做好分项过程的检查和考核,一个测量任务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综合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中过程考核和综合考核各占50%。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动手积极性,学校每年有计划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和技能展示活动,对技能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表彰,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
2.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
坚持教学与生产项目相结合是实现理实一体的升华,是“工学结合”的体现。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虽然均为仿真教学,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需要来源于生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柔性的教学计划:其一,在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数字测图的项目学习后,第三学期学校联系了数家合作企业安排了企业生产性实习,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企业有专门的负责人指导学生,学校还安排了专业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和管理。根据每个项目的特点确定实习时间,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其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第三学年为毕业顶岗实习期,学生在校将进行为期3-4周的就业前培训和毕业论文指导,然后通过双向选择,进行顶岗实习,期间学院将定期派专业老师到实习企业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到来年6月份学生返校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办理就业签约手续。
3.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是“工学结合”之基础,“校企合作”之真谛。扩大社会和行业对专业办学的参与度,推进学校承担测绘工程项目的能力,为社会和行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实现校企互利互惠。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通过市场调研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把单位用人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反馈给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岗位能力分析,共同对核心课程如《数字图测绘》、《工程测量》等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企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单位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设立“奖学金”、“奖教金”、“助学金”。
(2)文化共建。发挥学校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优势,开展横向合作,即可解决企业之急,同时使学生亲自体会测量工作的野外性、艰苦性和实践性特点,培养吃苦耐劳和团队精神,养成严谨客观的工作作风。每年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讲座;与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等职工进行篮球赛等文化交流活动1-2次;在学生毕业之际,邀请企业参加我系毕业生晚会;对国土资源厅进行测量技能培和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实现文化共建,人才共育。
(3)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每年五月份,企业专家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讲座,不少于8课时;由测绘委员会牵头,组织召开测绘企事业单位就业招聘会,为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4)教师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机会。学校制定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师锻炼场所和方便条件,为学校选派兼职教师;学校专业教师在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化培训项目,为测绘、国土、土建、交通行业企业培训在职人员进行测量新技术的培养。
四、“课堂工地化、高峰补岗”教学模式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支撑
通过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性实训项目,将职业素养融入项目课程教学中,提升职业知识和方法技能,推行“课堂工地化”,即把课堂教学搬到情景教学工场实施,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工地与课堂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转变。“高峰补岗”即在学生完成一定的项目课程之后,根据企业生产项目的用人缺口,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表,由专业教师带队深入企业进行项目生产,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学生在学到更全面的技能同时得到了一定的报酬,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上课即上班”。
“课堂工地化”教学,师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施工现场岗位实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随着工作开展,“员工”开展业务互动和工作职位的上升,使“员工”既熟悉本岗位的职责及工作流程,又了解与项目部其他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融入实际工程案例、结合实际测量规范、规程,让“员工”学会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并组织、设计、开展测量工作。
以《数字图测绘》项目为例,由“项目经理”(教师)根据项目内容,布置任务;“员工”(学生)分别扮演观测员、画图员、立尺员由组长统一协调指挥,在熟悉岗位工作之后,组长负责岗位轮换。
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通过工学结合的“三阶段五项目一主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通过严格的成绩考核,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我院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我院2010级学生在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竞赛测绘测量项目中获计算器编程项目一等奖,二等水准项目二等奖、数字测图项目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还在探索中,我们要勇于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联系企业,探索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双赢”模式。
参考文献:
[1]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理论与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http://.cn.
[2] 张伟贤.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案例分析[J]. 中国职业教育,2011,(32),8-10.
[3] 耿洁,工学集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13-15.
我国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学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就业质量不高,推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基本思路就是“参考国外的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经验,立足地方、明确定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成就学生、服务社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辽宁科技学院于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5年12月,学校结合教育部、辽宁省高校转型指导意见,制定了《辽宁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测绘工程专业列为进行工程认证的转型试点专业,学校将支持该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探索与实践。认证标准体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以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为实现途径,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的的认证理念,与学校向应用技术型教育转型的思路一脉相承。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阈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应用型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为确保毕业生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出了工程知识、问题分析、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条通用毕业要求,认证专业必须通过评价证明所培养的学生达到这些毕业要求。毕业要求的达成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工程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保障体系。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现状、学校定位、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能够充分保证学生能力达成。
一、作测绘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分析
作为新建地方院校,相对老本科,资源配置不高。測绘工程专业是重点专业,多年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注重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专业教学理念和有效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的有效环节。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实习训练,以及在生产单位的工程测量实践,培养的学生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但是在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虽然在培养方案中体现了工程测量、矿山测量人才培养的一些特色,但是,特色不明显,应考虑充分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行业、地方,兼顾原有冶金矿山的特色,错位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教学体系等方面发展自己的特色,提高专业的知名度。
(2)虽然在2013级、2014级、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课程体系还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要求;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教师教为主,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无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3)随着测绘学科的发展,各测绘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一定新测绘技术的本科毕业生,但当前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
(4)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紧密度不够。课程设置过于松散,相关度不强,无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开展测绘工程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要基于能力达成构建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二、基于能力达成的课程体系
经过测绘行业发展分析、毕业生调研分析,虽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广,毕业生主要就业的岗位群为:各测绘公司、各行各业的工程局、各矿山公司、铁道部工程局、建筑公司和路桥公司等。结合学校定位、专业定位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信息化测绘的特点和要求,对接注册测绘师制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方面构建了基于能力达成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学时分配表如表1所示。
(一)公共课
公共必修课(为人文社会类通识教育模块)主要包括:政治类课程(其中课程实践在课余时间进行)、英语(实习分级教学)、体育(实习体育俱乐部形式,不占用理论教学时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传统文化等。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艺术类和生态环境类等课程。
(二)基础课
基础课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工程基础类模块和专业基础类模块三个模块。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模块包括: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线性代数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B(1)、大学物理B(2)、计算机应用I(A)、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和地球科学概论等。
工程基础类模块包括:工程制图与AutoCAD(3)、土木工程概论、采矿工程概论和计算机图形学等。
专业基础类模块包括:测绘学概论、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图制图学、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测绘数据处理及程序设计、GNSS原理与应用、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遥感原理与应用和摄影测量学等。
(三)专业课
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工程测量1(工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2(线路工程测量)、工程测量3(工程变形监测与预报)、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学、测绘专业外语、地籍与房产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等。
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等测量平差、测绘技术规范、道路勘测设计、数字地球概论、测量仪器学、测绘案例分析、三维激光扫描仪、土木工程计量与计价、不动产管理概论、精密工程测量、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海洋与水体测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工程规划概论、工业测量原理与应用、低空飞行器摄影测量等。
(四)实践课
实践课包括: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两个模块。
工程(专业)实践类模块包括:专项实习1-地形测量实习、专项实习2-数字测图实习、专项实习3-地形图编制实习、专项实习5-测绘数据处理应用实习、专项实习6-控制测量实习、专项实习7-GNSS测量实习、综合应用实习1-工程测量模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2-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仿真实习、综合应用实习3-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仿真实习、生产实习1-测绘地理信息类企业文化实习、生产实习2-测绘地理信息工程项目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素质教育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公益劳动、思政实践模块A、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毕业教育、文献检索与利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如数学模型竞赛、测绘技能大赛、测绘程序设计比赛和测绘科技论文创新大赛等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测绘各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法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获得各类等级证书,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项目申报能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
注:各比例計算的分母皆为总学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至少占15%;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至少占30%;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20%;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基于能力达成,按照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每个大模块内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任务目标的分析将其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每个小模块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能力要素封装后为成为一个个的教学模块。并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分布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上,结合就业岗位群,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根据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历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大数据分析,以培养测绘工程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照工程认证毕业生能力要求体系设置课程体系。
其次,基于能力达成为目标对已开设课程进行归类。由能力达成与所需支持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构建关联矩阵,确定课程所培养的能力。将培养相近能力的课程归类,明确教学内容与能力达成之间的关系。构建专业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对具有相近教学内容的课程进行整合,做到课程内容规划不重复、不遗漏,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特点明显。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调整。根据测绘工程实际生产过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理念安排教学,遵守认知过程的自然规律,对教学安排进行合理调整,解决现在专业课内容与专业基础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在课程安排上要遵循“先基础知识,后工程应用”的原则。
最后,新课程开发与创新。结合测绘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定义新能力指标,由企业界人士与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审查和评估及其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根据现代课程理论实现课程与课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努力求新、求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GPS导弹定位导航系统
随着各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国军事化力量的不断加强,GPS被广泛应用到陆地、航海、航空的导弹定位导航系统中。GPS和电子地图相结合可以规划行驶线路、估算行驶时间、显示移动的平台航迹,提高部队的反应能力和作战能力。GPS的定位导航作用和短报文数字通信功能相结合,可以将作战目标的位置信息等传送到指挥所,可以通过计算机屏幕显示作战目标的动态,指挥所可以监控各个作战平台。GPS可以实现单兵作战,为单兵提供时间信息和位置信息,同时将单兵的位置信息及时传送到指挥所,使单兵和指挥所之间及时传送指令,提高单兵的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图一为战斧Block3型巡航导弹示意图1。
1.2 提高制导和命中率精度
GPS可以提高制导导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各种打击武器的制导精度和命中率精度。GPS为各种武器导航后的命中精度比导航前提高2倍,弹头TNT当量提高8倍。近年来,GPS成为各种武装力量的倍增器和支撑系统。海陆空巡航导弹、导弹导航和作战平台都开始装备GPS/INS或GPS导航系统,提高命中精度和制导精度,改变传统的作战方式。
1.3 星载GPS技术
由于太阳辐射压摄动和大气阻力较难模拟,用于海洋测高、气象和遥感的低轨道卫星很难用动力法确定卫星轨道。随着卫星高度的不断降低,地面跟踪技术的动力法如多普勒、雷达、激光等,对卫星的定轨误差不断增大,定轨误差甚至达到几十米、百米,误差较大的定轨不能满足高精度应用对卫星轨道的要求。地球观测系列卫星EOS-A和EOS-B、地面高度为250~300 km的航天飞机、国外TOPEX卫星等都采用星载GPS技术,GPS可以不受太阳辐射压和大气阻力的影响,实现精密卫星定轨。
2 GPS在海陆空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GPS可以实现三维导航,步行者、陆地车辆、轮船和飞机等都可以采用GPS进行导航,汽车导航系统包括车速传感器、CD-ROM驱动器、自律导航、GPS导航、LCD显示器、微处理机和陀螺传感器构成。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等可以通过GPS技术与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无线电通信网络和电子地图等有机结合,实现交通管理和车辆跟踪等功能,使出租车、物流配送车等在城市各个地点合理分布,更好的满足城市居民的乘车需要,减少能源损耗,节约时间和成本。大部分城市都运用GPS技术建立交通数字化电台,及时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城市交通拥堵信息,为驾驶员选择路径提供方便,实现自主定位导航。利用GPS技术对海上的船只进行高精度、连续的实时定位,有助于船舶按规定航线航行,避免发生船舶碰撞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航行安全性。
3 GPS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
大地控制网包括高程控制网和水平控制网。高程控制网是对高程的基本控制,用水准测量建立,结合重力测量和天文测量,推算出各个地点的高程,水平控制网是对水平位置的基本控制,用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建立,结合天文测量、重力测量和高程测量,推算出各个地点的大地坐标。通过高程控制网和水平控制网建立坐标参考体系,定量描述地球各个物体的位置,便于测绘工作顺利进行。
我国运用GPS技术建立了国家高精度GPS A级网和GPS B级网。国家总参测绘局运用GPS技术在全国布测高精度GPS网、高精度GPS测量控制网、区域性的地壳形变监测网和中国地壳形变监测网等[1]。
4 GPS在测绘技术中的应用
GPS技术主要应用于测绘工程中流动站接收机、数据链和基准站接收机三个方面,在测绘工程已知极点中安装GPS接收机,将基准站看成高等极点,通过GPS接收机观测可见范围中的卫星,将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形式传送给流动站GPS接收机,根据定位原理计算GPS流动站的三维坐标。
4.1 GPS像控点测量
航空摄影测量工作中需要对像控点进行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通过设置导线测量平高点,采用GPS技术进行像控点测量可以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测量时间。GPS像控点测量需要在测量范围内设置高等级基准站,然后在流动站测量各个像控点的高程及平面坐标。GPS像控点测量的作业时间在2天之内,大大缩短了传统测量时间,测量效率也比传统测量方式提高了3倍,还能达到像片定向要求的精度。
4.2 GPS道路中线放样
GPS可以应用到城市中道路中线放样工作中,实现一人完成放样工作,提高中线放样工作的工作效率。将城市道路中的曲线转角、半径、线路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等各项参数输入到GPS外业控制器,可以根据坐标进行放样,也可以根据桩号进行放样。放样工作屏幕上可以显示偏移量和偏移坐标,可以进行各个方向的移动,减小误差,使误差控制在设定量之内。
4.3 GPS控制测量
传统的测绘是由导线控制测量,随着城市中规划区和建成区的不断扩大,测绘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的测绘工作速度越来越慢,测量精度较不均匀、较不准确。GPS测量方法可以做到点间通视,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量,提高测量工作效率,使测量结果更精确[2]。
4.4 GPS用地测量
GPS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地勘测定界测量、管线测量、水域测量、房产测量和地形测量工作中。GPS技术可以lunwen. 1KEJI AN. COMlunwen. 1KEJI AN. COM提供写作论文和发表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对界址点的位置坐标进行实时测定,测量土地的使用范围。GPS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用地分类和面积,对用地进行土地分析和权属实时界限测量,极大的提高用地测量工作的效率和测量精度。在地形、水域的测量中,GPS技术可以自动导航,实时、精确的测量三维坐标[3]。
5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