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动力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动力职称论文

篇1

二、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再思考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清楚的,即一个好的运行环境是有利的,而一个坏的运行环境则是有害的。但是,针对组织问题和目标,人们喜欢聚焦于利益相关者及其关系的影响,而尽量简化利益相关者所处的混乱和复杂的背景环境。许多学者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并且Vidgen等(1996)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或者受到一个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的政策影响的所有人类或非人类组织单元。虽然此定义可能有失公允,但是其目的是想引起人们对利益相关者所处环境因素的重视。尽管Rowley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切入了对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网络密度和中心性,实现了对于二元关系视角的超越(Rowley,1997)。但是,他过分关注网络的整体属性而忽视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所坚持的主体属性分析,使得网络中节点间互动关系中的结构和行为要素无法进入分析范围。林曦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融合关系行为和网络结构维度,得出了一些整体结构分析无法得出的结论和启发(林曦,2013),但是她并无法清晰阐释利益相关者互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其过程。这种情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缺乏对利益相关者主体行为的影响、承受和表现载体的考察,即利益相关者行为运行环境。基于此,本文试图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重新构建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弥补传统社会网络模型的缺陷,拓宽对于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分析过程的理解。ANT有利于帮助匹配影响组织成功的利益相关者(人类主体)和其运行环境(非人类主体),其贡献在于明确了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及其形成机理,因为它强调谈判和协商的作用,并承认非人类主体作为组织、群体和个体环境的重要性,将人类主体和非人类主体共同纳入网络结构形态模型当中。

三、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城市环境治理转译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法国学者MichelCallon、JohnLaw和BrunoLatour为代表(巴黎学派)的社会科学家共同提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论。ANT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人”与“非人”的网络要素,通过“异质性”网络模型刻画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网络结构环境对单一行动者提供了机会和限制,以及个人、群体或组织的行为受到了其他网络行动者关系的影响。此外,ANT强调联合整个行动网络的价值,重视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整合,主张通过社会行动者之间的沟通、谈判、协作等社会互动行为来将社会冲突转化为秩序,为研究利益联盟网络的形成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王爱民等,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三个核心概念为基础,分别为行动者、广义对称性和转译。ANT将有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类主体和非人的观念、资本、科技等主体认为是行动者,即任何可以改变事物状态的东西。这些“异质性”行动者构成了网络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广义对称性认为应该克服传统社会学中的二元划分,整合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以完全平等的方式对待网络中的“异质性”行动者,打破以人类行动者为中心的传统思维。转译概念是ANT的中心,是事实建构者给出关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他们所吸收人的兴趣的解释,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以及其网络形成的过程,并且刻画出在构建网络过程中利益嵌入的特征。转译成功的关键在于每个行动者都获得满意的角色,将处在各个领域的异质性行动者联结起来,构建起一个处于动态稳定的网络。行动者网络理论,又称为转译社会学,认为只有过转译才能构建起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网络的构建并不是原有预定的行动者简单组合,而是每一个行动者的利益、角色、功能和地位都在新的行动者网络中重新加以界定、安排和赋予。1986年,Callon通过对圣柏鲁克湾的海扇贝养殖案例的分析,描述了一个由海洋学家、渔民、海扇贝、海湾以及多样的技术等元素所构成的网络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并辨出五个转译的关键环节,分别为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在此转译过程中,还应设立一个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Pas-sagePoints,OPP),OPP是指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或利益的必经之点,是所有行动者进入网络的唯一选择。在此研究基础上,许多学者通过结合特定的研究问题和情景进行了对应的行动者网络转译分析,那么针对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转译和构建过程可如图2所示。根据图2可知,城市环境治理异质行动者网络的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分别代表国家、市场和社会力量,而非人类行动者则包括生态、政策、资金和资源等,并且一般由政府部门承担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因此OPP可设定为治理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环境。尽管这些转译环节看似分开的,但是它们并不总是可分的,有些环节可能会重叠。此外,成功转译后所构建的网络也有可能遭到某些因素的破坏,并且一旦网络结构发生变化,新的转译将重新开始,更多利益需要再次协商。总之,转译是一个实体引导其他实体朝其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必须经过的路径,并最终说服其他行动者被征召和动员进网络。

四、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是一个基于“满足-理解-管理(Meet-Understand-Manage)”的过程,其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知识将被关注和采纳,而不仅仅只是规则制度(Parr等,2003)。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内涵表明其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多元利益主体的作用范围和正当角色;多元利益主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来达到城市环境治理的目标。同时,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过程还应充分考虑某些条件影响因素,如社会文化、政治、法律、技术、时空和生态等。也就是说,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应该符合地方背景和实际环境情况。那么,行动者网络理论通过平等地看待人和非人行动者,将所有影响核心组织目标实现的要素纳入到网络中,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也可认为是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取向和行为方式在其运行环境背景和条件下透过转译建构起一个动态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分析框架,并说明了其具体步骤和详细内容,请见表1。根据表1可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管理过程试图将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融合在一起,通过良好的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效率和水平,以期创建一个推进城市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过程,其具体步骤如下:

1.明确治理对象并界定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最为紧迫和重要,并以大气污染治理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考虑到不同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如污染来源、途径和方式等,明确具体的治理对象是有必要的。ANT表明应该将问题呈现作为转译的第一阶段,而问题呈现是围绕核心行动者进行的。尽管政府不再是城市环境治理的唯一主体,但是以政府主导的国家力量依然是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不可替代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因此,以政府环保部门为代表的国家力量应认定为核心行动者,即核心利益相关者,其急需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城市环境清洁的目标。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设置一个强制通行点(OPP),将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其他行动者目标实现的必经途径。

2.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关键利益以及各自差异。

城市环境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即除了政府外还需要其他行动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Carole提出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政府应将更多基础设施和服务的提供义务和责任转移给其他组织,如企业、NGO和公众,强调开发和管理不同类型的组织间网络的必要性(Carole,2001)。同时,国家、市场和社会三元理论也表明了城市环境治理不仅只是政府干预,还应该发挥市场和社会的调节作用。基于这一宏观选择范围,并结合核心行动者的问题,辨识出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并明确各自的关键利益。其次,界别利益相关者在资源、权利、意识和知识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利于进行合理的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此外,还应明确利益相关者在网络中为了达到其所期望的目标所需排除的主体障碍。

3.勾画人和非人异质行动者的网络关系图谱。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稳定发展,并且这种平衡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取向和选择。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三者应该确定为异质行动者网路的系统属性,即系统行动者。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实际行为、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那么,这就有必要首先界定和明确利益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范围和行为期望,并且辨识出能够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的其他非人类行动者,包括政策、资金、资源和其他等。最后,在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上,初步勾画出行动者之间的网络关系图谱。

4.赋予利益并进行网络行动者的征召和动员。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依赖体现了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并且这种利益交换是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分析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资源依赖,有利于理清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以进一步识别利益相关者行为支持/反对态度和认知相似度,为转译过程中的赋予利益环节提供可靠的基础依据。然后,根据核心行动者的目标,赋予其他网络行动者利益或角色,以激起其加入网络的兴趣,并召集所有异质行动者,进行初步的讨论和协商,以达成行动共识。从国家、市场和社会的逻辑出发,设计人类和非人类异质行动者的互动机制,并动员所有行动者进入到治理网络当中,实现城市环境治理行动者网络的初步建构。最后,辨析和评估核心利益相关者目标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内在契合度,并重新识别和定位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核心价值,以巩固和稳定异质行动者网络。

5.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

如何制定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是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类型匹配不同的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异质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分别从个体(合作意愿和冲突威胁)、关系(兼容性和必要性)和网络(网络密度和核心组织的网络中心性)角度,制定具体的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然后,分别针对整体和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制定详细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计划,以利于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此外,通过采用听证会、座谈会和专家论证会等,评估城市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和计划可行性。

篇2

当今,数控系统正在朝着高速度、高精度以及开放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而高速度、高精度是通过控制执行部件(包括运行控制卡及伺服系统)来保证的。以往的运动控制卡主是基于单片机和分立数字电路制作的,用以实现位置控制、光栅信号处理等功能。由于器件本身执行速度慢、体积大、集成度低,并且结构固定,电路制作完成以后,无法改变其功能和结构。采用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ispLSI器件开发的PC——DSP多轴运动控制卡,能够完全解决上述问题,适应数控系统发展的需要。

1ISP器件及其优点

ISP(In-SystemProgrammability)器件,是美国Lattice半导体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发出的一种新型高密高速的现场可编程数字电路器件,具有在系统可编程能力和边界扫描测试能力,非常适合在计算机、通信、DSP系统以及遥测系统中使用。

在系统可编程技术与传统逻辑电路设计比较,其优点在于:(1)实现了在系统编程的调试,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2)无需使用专门的器件编程设置,已编程器件无须仓库保管,避免了复杂的制造流程,降低了现场升级成本。(3)使用ISP器件,不仅能够在可重构器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自己的系统,还可以在不改变输入、输出管脚的条件下,随时修改原有的数字系统结构,真正实现了硬件电路的“软件化”,将器件编程和调试集中到生产最终电路板的测试阶段,使系统调试数字系统硬件现场升级变得容易而且便宜[1]。

2在系统可编程技术应用

2.1系统描述

本所自主开发的多轴运动控制卡采用的是主-从式PC-DSP系统。PC机的主要任务是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而DSP(数字信号处理器)则作为系统执行者,以高速度进行算法实现、位置调节和速度调节,然后经过16位的D/A将数据送给伺服控制单元。系统不但可以进行高速度高精度控制,同时也是一个DSP伺服系统的开发平台。

PC运动控制卡采用美国德州公司DSP芯片TMS320F206作为系统的核心,运动控制卡由ISP模块、DSP-PC通信双口RAM模块、光栅信号输入模块、数/模转换电路模块四部分组成(见图1)。其中,ISP模块中包括了可变地址的译码电路、输入输出缓冲/锁存器电路、11位的自动加计数器电路、双端口RAM的控制电路以及PC机和DSP测验握手电路。本系统使用Lattice公司的ispLSI系列CPLD(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来实现这一部分数字电路和逻辑控制电路,如图2所示。

2.2双端口RAM访问控制的实现

对于本系统来说,PC机要发送控制指令和进行大量数据计算,数据交换应尽可能占用较少的机时和内存空间;此外,PC机的系统总线与DSP之间还要进行大量可靠的数据传输,它们均过多地占用CPU时间,导致CPU效降率低。使用双端口RAM,交换信息双方CPU将其当作自己存储器的一部分,可保证高速可靠的数据通信。我们选用2K×8bit的IDT7132,完全能够满足本系统中数据交换的要求。对双端口RAM访问,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映射内存方式、DMA方式和扩展I/O方式。映射内存方式访问双端口RAM,不需要周转,访问速度快。实模式及保护模式下,能对确定内存空间进行访问,实现对RAM任意存储单元读写;但在32位的Windows98和WindowsNT操作系统下,不支持对确定内存空间的访问,要访问双端口RAM必须编写复杂的硬件驱动程序,难度很大。DMA方式访问端口RAM,传送数据的速度灵活、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可以按实现要求分配I/O端口,实现对双端口RAM所有存储单元读写,这种方式软、硬件设计都很简单。所以,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是最佳方案。

从技术上来说,PCI总线是最先进的,不仅速度快,而且支持即插即用等特性,但控制卡上双端口RAM芯片是8们的IDT7132,而PCI总线是32位。为了简化设计,对PC机一方,采用了16位ISA总线,通过扩展I/O方式访问双端口RAM。实际占用了两个I/O端口地址,一个作为计数器预置端口地址,一个作为双端口RAM读/写端口地址。PC机在读/写存储器之前,首先要通过预置数端口,用输出指令将要访问RAM存储器的起始地址置入11位可预置加计数器中;以后每访问一次读/写端口,执行一次读/写操作,计数器中的地址就自动加1,计数器输出指向RAM的下一个存储单元。这样,简单地执行I/O指令,就可以传送一批数据。而下位的微处理器(DSP)采用的是存储器访问方式,它将IDT7132的2K空间映射自己的外存储器中,实现对双端口RAM的任意存储单元的访问。

在PC机和DSP对端口RAM访问时,只要不是同时访问同一个存储单元,就允许两个端口对片内任何单元同时进行独立的读/写操作,而且互不干扰。但两个端口访问同一存储单元,会造成同时写或者一侧读一侧写的访问冲突,因此应避免这一访问冲突发生。由于片内逻辑促裁可根据两偶片选或地址信号同时到达的差别(小到5ns),对后到达一侧进行封锁,并同时输出一个BUSY(约25ns)的低电平脉冲信号,利用这一信号,便可解决访问冲突问题。一般来说,标准的ISA总线周期为3个时钟周期,若主板ISA总线时钟为8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25ns;若总线时钟为6MHz,则一个时钟周期为167ns,相应的16位总线周期时间分别为375ns和501ns。所以对于PC机来说,可以将BUSY信号接ISA总线的I/OCHRDY信号线,总线周期中会自动插入一个等待周期(最多可达10个时钟周期),直至BUSY信号拉高;同样,对于DSP,BUSY信号接DSP芯片的READY信号线,系统总线也会自动插入等待周期,从而避免了PC—DSP对双端口RAM的共享冲突。

无论是PC机还是DSP,传送数据后都需要通知对方及时提取数据,以免后面数据对前面数据覆盖,这就需要协调PC—DSP间的数据交换。通过中断控制器可实现数据交换过程中两个CPU之间相互中断。对于PC机写RAM操作完成之后,PC机通过端口1将中断控制器2(DSP中断控制器)置位,DSP响应中断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在子程序中,DSP可以通过端口4将中断控制器2复位。同理,DSP也可向PC机发中断,PC机响应中断后进入断服务程序。

2.3器件选择和输入方法

选择可编程逻辑器件型号时,应注意到ISP模块电路总共使用I/O管脚数目为52个,大约需要10~20个GLB单元。所以选用ispLSI1032E-100LJ84芯片来实现ISP模块电路,它的集成度达到6000门,具有64个I/O引脚,寄存器超过96个,32个GLB单元,系统速度为100MHz,从资源和速度上能够满足该多轴运动控制卡的需求。同一芯片内的门电路、触发器、三态门等参数特性完全一样,抗干扰性能比原来分立器件构成的电路也有极大的提高,完全可能实现全数字的I/O电路。

使用Lattice公司提供的数字系统设计软件ispEXPERT,逻辑设计可以采用原理图、硬件描述语言(HDL)以及两者混合采用三种方法输入。本设计采用ABEL—HDL语言输入和编写测试向量,并且使用自己开发的编程板完成对器件的编程和下载。

2.4主时序设计

以PC机为例,访问双端口RAM分以下两步完成:

第一步是向PC机I/O端口中的数据端口送数据D0~D12,D0~D10(访问RAM的起始地址)送至计数器,D11作为可预置计数器的LOAD信号;当D11为1时,计数器装入预置数。D12作为读写控制位,D12为1时,PC机对RAM写操作;为0时,对RAM读操作。

第二步是通过PC机ISA总线的I/O端口读写RMA,每完成一次读/写,计数器输出就指向下一个要访问的RMA地址单元。时序如图3所示。

3功能仿真

为了保证本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在对ISP器件下载以前,首先对系统进行功能仿真。功能仿真的输入信号由ABEL-HDL编写测试矢量给出。仍以PC机访问双端口RAM为例,系统的功能仿真波形图如图4所示。

篇3

unitMainUnit;

interface

uses

Windows,Messages,SysUtils,Classes,Graphics,Controls,Forms,Dialogs,

StdCtrls,Mask;

type

TForm1=class(TForm)

btnSetHK:TButton;

btnExit:TButton;

GroupBox2:TGroupBox;

Label3:TLabel;

Label4:TLabel;

btnUnsetHK:TButton;

edYPos:TMaskEdit;

edXPos:TMaskEdit;

Memo:TMemo;

procedurebtnExitClick(Sender:TObject);

procedurebtnSetHKClick(Sender:TObject);

procedurebtnUnsetHKClick(Sender:TObject);

procedureOnHotKey(varMessage:TWMHOTKEY);messageWM_HOTKEY;

procedureFormDestroy(Sender:TObject);

public

{Publicdeclarations}

end;

var

Form1:TForm1;

const

idHotKey:WORD=0;

implementation

{$R*.DFM}

procedureTForm1.btnExitClick(Sender:TObject);

begin

Close;

end;

procedureTForm1.btnSetHKClick(Sender:TObject);

begin

ifidHotKey<>0thenExit;

idHotKey:=GlobalAddAtom(''''EmuMouse'''');//给热键取得一个唯一的标识

RegisterHotKey(Handle,idHotKey,0,VK_NUMPAD5);//注册热键

end;

procedureTForm1.OnHotKey(varMessage:TWMHOTKEY);

var

Point:TPoint;

X,Y:Word;

begin

GetCursorPos(Point);//取回当前坐标

try

X:=StrToInt(edXPos.Text);

Y:=StrToInt(edYPos.Text);

except

ShowMessage(''''坐标输入不正确.'''');

Exit;

end;

try

Mouse_Event(MOUSEEVENTF_ABSOLUTE+MOUSEEVENTF_LEFTDOWN,Point.X,Point.Y,0,GetMessageExtraInfo);

SetCursorPos(X,Y);

Mouse_Event(MOUSEEVENTF_ABSOLUTE+MOUSEEVENTF_LEFTUP,X,Y,0,GetMessageExtraInfo);

except

ShowMessage(''''Error'''');

end;

end;

procedureTForm1.btnUnsetHKClick(Sender:TObject);

begin

ifidHotKey=0thenExit;

UnRegisterHotKey(Handle,idHotKey);//注销热键

DeleteAtom(idHotKey);//注销标识

idHotKey:=0;

end;

procedureTForm1.FormDestroy(Sender:TObject);

begin

btnUnsetHK.Click;

end;

end.

--------------------------------------------------------------------------------

这是dfm文件

objectForm1:TForm1

Left=296

Top=238

AutoSize=True

BorderStyle=bsDialog

BorderWidth=8

Caption=''''模拟鼠标拖动''''

ClientHeight=265

ClientWidth=211

Color=clBtnFace

Font.Charset=GB2312_CHARSET

Font.Color=clWindowText

Font.Height=-12

Font.Name=''''新宋体''''

Font.Style=[]

OldCreateOrder=False

OnDestroy=FormDestroy

PixelsPerInch=96

TextHeight=12

objectbtnSetHK:TButton

Left=136

Top=8

Width=75

Height=25

Caption=''''设置热键(&H)''''

TabOrder=0

OnClick=btnSetHKClick

end

objectbtnExit:TButton

Left=136

Top=72

Width=75

Height=25

Caption=''''退出(&X)''''

TabOrder=2

OnClick=btnExitClick

end

objectGroupBox2:TGroupBox

Left=0

Top=0

Width=129

Height=97

Caption=''''目的坐标''''

TabOrder=3

objectLabel3:TLabel

Left=16

Top=29

Width=6

Height=12

Caption=''''X''''

end

objectLabel4:TLabel

Left=16

Top=61

Width=6

Height=12

Caption=''''Y''''

end

objectedXPos:TMaskEdit

Left=32

Top=24

Width=73

Height=20

EditMask=''''0000;1;_''''

MaxLength=4

TabOrder=0

Text=''''0000''''

end

objectedYPos:TMaskEdit

Left=32

Top=56

Width=73

Height=20

EditMask=''''0000;1;_''''

MaxLength=4

TabOrder=1

Text=''''0000''''

end

end

objectbtnUnsetHK:TButton

Left=136

Top=40

Width=75

Height=25

Caption=''''取消热键(&U)''''

TabOrder=1

OnClick=btnUnsetHKClick

end

objectMemo:TMemo

Left=0

Top=104

篇4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146-02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运输车辆的载重量和车流量都在逐年增长,对与公路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推进了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的更新。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以下简称“水稳”)基层加沥青面层,是目前高等级公路主要采用的路面结构形式。水稳作为路面中的重要结构层对路面质量和使用寿命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如何在提高水稳的抗剪强度同时减少裂缝,成为水稳施工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推广使用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法,是路面工程中一项较为重要的施工技术更新项目。

一、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理论分析与试验结论

(一)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的理论分析

采用同种级配碎石材料的水稳,其抗剪能力基本与水泥用量成正比,但是提高水泥用量势必降低其抵抗温缩和应变的能力,造成裂缝增加,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级配碎石抗剪强度形成的机理,从理论上分析可以通过改变碎石级配和压实度,提高级配碎石的抗剪能力。

(二)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试验与结论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振动成型,就是基于以上理论,通过改变石料级配和增加压实度,适当降低水泥用量,从而提高基层抗剪能力减少裂缝。振动成型法的压实原理与现有实际施工振动压路机的压实原理相近,它是集压实与振动于一体,使集料内的颗粒产生相对位移和流动并压实,集料的嵌挤更为密实,空隙率更低,密实度相对重型击实法更高。

1.根据同种级配碎石集料分别做重型击实法的密度为2.328t/m3、振动成型法密度为2.429t/m3,重型击实法98%的压实度如按振动成型法计算压实度为93.9%,反之振动成型法98%的压实度按重型击实法计算压实度为102.3%,说明重型击实法的标准密度不能真正体现实际施工的压实能力,也就是说实际情况下集料可以压得更加密实,同时说明采用静压法制件与实际施工情况不一致,所得的试件强度也不能反映实际施工段落的强度,实际强度可能高于试件强度,通过七天静压成型试件和试验段取芯切割试件强度对比,实际取芯试件强度确实高出较多,见表1:

2.根据水泥混凝土性质,强度高则抗温缩能力下降,就会增加裂缝出现的比例,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强度以减少裂缝的出现,裂缝还可能是由于干缩和水泥水化过程收缩而造成,减少混合料含水量和水泥用量也可有效减少裂缝。水泥用量比例主要是保证设计强度,而含水量是保证压实和水泥水化的,其用量比例在能满足前提条件应是越低越好。根据实际试验表明在混合料级配相同的情况下,振动成型法的最佳含水量和水泥用量均比重型击实静压成型法低。

3.振动成型级配与重型击实级配对比粗集料用量加大,细集料用量减少,可有效增加粗集料之间的嵌挤从而提高抗剪强度,且不降低其抗温缩能力。

(三)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理论分析和试验结论

1.振动成型法的优点为:(1)提高密实度,增加石料嵌挤抗剪强度;(2)可适量减少水泥用量,提高水稳抵抗温缩能力;(3)适量减少含水量,减小干缩比例。

2.振动成型法的缺点为:(1)由于密实度增加,碎石用量及机械费用有所增加;(2)施工压实要求提高,必须增加压实遍数。

综合优缺点来看,振动成型法提高了水稳的路用性能,施工费用增加较少,相对于产生的后续经济效益,所占比例较小,按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对比是值得推广和使用的。

二、水泥稳定碎石振动成型法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

水稳的施工工序较多,这里只对比较重要的施工环节进行叙述。

(一)原材料

工程质量控制首先应从原材料质量控制做起,水稳原材料中碎石质量是控制关键,对其针片状含量和含泥量应严格控制。所用碎石石料应质地坚硬,吸水率低。

(二)配合比设计

采用符合水稳要求的水泥与确定好的合成级配碎石,分4~5个剂量组采用振动击实法确定各剂量混合料最佳含水量和最佳干密度。再以对应的最佳含水量和98%的最大干密度,拌制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并采用振动成型法制备规定数量试件,在标准条件养生6天,浸水24h后测定不同剂量试件无侧限强度。

取符合强度要求的最佳配合比作为水泥稳定碎石生产配合比。

(三)试验路段

试验路段是验证施工配合比,确定施工技术参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的必要过程,是水泥稳定碎石施工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面积施工的施工依据。

试验段总结是整个试验段工作的最终成果,应包含混合料拌合控制方法、运输管理及应急措施、摊铺中的质量控制及质量处理、施工接缝处理、施工养护及封道措施等,通过分析检测数据得出松铺系数、碾压程序、碾压遍数及碾压方法等。

注:因振动成型的混合料含水量相对要小一些,集料相对较粗,混合料较粗易产生装卸离析现象,应在运输过程中增加装料移动次数和卸料顶升次数;摊铺过程应做到少垄料,垄料时应在料斗中保留一定数量的混合料,熨平板前的混合料应高于熨平板底部15cm以上,以保证摊铺质量,如摊铺机送料器位置较低的,可通过缩小送料叶片直径或用混合料垫高摊铺机实现料位加高;由于压实度增加,碾压组合方式和碾压遍数有所改变和增加,但不得采用提高碾压速度或加大压路机振幅来实现,因提高速度其压实功会下降,加大振幅是会加大压实功,同时也有可能将大颗粒的碎石大量压碎,造成松散。

(四)水泥稳定碎石施工

振动成型法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与重型击实法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差异不大,这里只简述一些施工管理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1.加强路基检查。路基的高程和弯沉是主要指标,一般高程容易检测,但由于弯沉每20m一个断面,部分不合格点就有可能未被检测到,所以加大检测频率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注:在路基交接前提前采用满载运输车(单桥运输车,后桥重不小于25 t)慢速(一般速速控制在5km/h)分道在路基上通过,车辆后面跟施工技术人员对存在车辙和弹簧进行记录,在正常弯沉检测频率后,重点检测存在车辙和弹簧的路段。

2.拌合。拌合过程中对混合料的质量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可有效避免工后质量问题的产生,并及时纠正或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每日施工后应以拌合机的称量计算混合料级配和水泥用量,并与实际材料用量对比是否有差异,如有问题及时处理,以保证施工质量。

注:拌和机的搅拌叶片磨损程度对拌合均匀性影响较大,磨损了的搅拌叶片应及时更换,更不得缺少叶片工作。混合料目测检查也是一种能及时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其标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靠平时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样品的对比来形成;该方法可在施工过程起到辅助检测作用,但不可作为标准的检测方法使用。

3.摊铺。摊铺过程中由于机械或人工原因,可能造成部分路段摊铺质量下降,如何确定是否需要处理成为施工中较为难于掌握的标准,根据质量要求平整度为8mm,按一般松铺系数1.3计算摊铺平整度超过11mm、而高程差超过13mm就应该进行处理,对于一般肉眼能观测到的离析或宽度不足必须进行处理。

(五)碾压

为保证表面质量当压实度达到后应采用胶轮压路机将表面细小的松散颗粒压实,并根据施工层表面情况及天气状况采用喷水碾压。

注:碾压一般应从轻到重、从高边到低边,边缘部分碾压应从距边0.5m处逐步向边缘推进,不得直接从边缘开始碾压,防止塌边和推挤。

以上列举的一些施工环节及质量控制方法,是振动成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较易疏忽的点,做好这些基本的质量控制工作,可有效提高振动成型水泥稳定碎石的施工质量;由于施工质量形成于施工中的每个环节,并不是在这里没有提到的施工环节就不重要,每一个环节、工序的质量都直接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所以质量控制工作应做到每一环节、每一个工序,只有做好质量管理的每个基点,才能保证最终的工程质量。

三、结语

振动成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法,从理论、试验以及实际施工应用角度,都是较为容易推广的一种新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法,其优点较为明显,可有效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层的路用性能。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与重型击实法差别不大,施工中主要增加了原材料及机械使用量,相对增加数量较少。通过在申嘉湖高速公路及黄衢南高速公路上的应用及后续的跟踪调查,能有效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其综合路用性能,对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工艺的改进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值得推广使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