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5: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规划与管理论文

篇1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关注的焦点,而城市规划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技术行政管理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城市规划管理很好的保障城市规划顺利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管理相对滞后,以至于不能满足于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普通老百姓对城市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也缺少对城市规划的支持和参与,由此城市规划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本文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探索解决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问题思路。

一、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缺乏法制保障,导致规划缺位,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当前缺乏完善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处罚与违法行为不对称,缺乏对违法建设直接当事人的处罚,另外地方性法规不完善造成规划权威性受损,同时规划行政处罚权分割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开展,行政程序立法不完善影响城市规划管理的规范化。还有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规划审批权,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受政府和规划部门双重领导。负责城市规划管理各个部门在不同层次不可避免地存在既得利益冲突,由此所制定的政策,就难免会影响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大众监督。缺乏大众监督是城市规划管理遇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我国的很多城市规划决策往往还停留在领导者才是“决策者”,规划决策权集中领导和少数几个规划专家手上,是少数人的决策。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对行政审批缺少约束和监督机制。规划管理的主管部门既是规划管理者又是规划单位的直接上级,这就使得规划管理和实施一直是处于规划管理者单方面的动作之中,这往往会造成决策主体的错位,使得决策缺乏大众监督,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背离城市规划目标,同时公共利益会被某些群体利益所替代,造成最终使城市规划管理的方向偏离原有的发展轨道。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也会造成一些政府官员利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建设进行干预,谋取个人利益,并产生各式各样的寻租行为。

二、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是要完善规划法规。建立健全规划法规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科学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实施统一管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充分运用法制管理手段,是切实搞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保证。这也就要求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抓紧法制建设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注意运用法制手段维护城市规划及其管理的权威,将城市规划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要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最终组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从而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

其次是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要使城市规划管理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就必须按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也就是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制止各种行为发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严格的审批程序是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条件,对于城市规划区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也要以有关的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为依据,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另外一个就是改革管理体制,有效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作用。要改革规划行政管理体制,就要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由开发转向保护。

再次是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城市规划部门要把规划实施的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做好土地使用建设活动审批后的各项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城市规划违法活动,及时发现纠正,督促提高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质量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规划管理的行政责任具体分解落实,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于由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城市规划管理责任的确立,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最后是要完善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听证制度,有效防止决策的片面性,提高规划实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于利用地下空间去主动弥补、协同地面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思路,探索了地下空间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生中的角色、作用与策略,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利用、实现其“地面保护、地下发展”,不仅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为城市节地与地下空间的利用做出了有益的补充。

1、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意义及作用

总体上看,城市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城市土地的综利用价值,并很好的达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是今后城市发展规划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1)开发地下空间,不仅扩大了城市空间容量,还提高了土地价值。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带来的土地紧张和交通拥挤等一系列影响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增加了城市安全平稳发展的不稳定性,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和牵制。另外,开发地下空间,不仅充分扩展了城市空间资源,增加了城市的空间容量能力,通过修建地下交通系统如地铁和把商业文娱项目转入地下如地下商城等,而且还可以使地上方面增加绿化面积和能力,促使生态环境的维护向前更走快了一步。

2)提高城市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当灾害到来时,地上城市部分的功能陷于瘫痪和紊乱,但地下空间可以继续部分城市功能,比如,地下综合管廊便于管线的安装维护,遇有灾害时可以有效避免管线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大大提高了总体管道网的防灾几率和能力。这些对于地上的救灾行动是很有用处的。还有,与地上部分相比,地下空间具有较强的抗爆、抗震等防灾抗灾能力与特点,将基础设施转入地下,因为暴露的机会大大减少,所以城市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优化城市交通,带动经济发展。发展地下空间,使得地下交通系统与地上部分可以协调发展,从而保证城市整体交通的运作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实现了城市交通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尤其能够避免沙尘暴、大雪和暴雨等恶劣夭气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随着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必将成为很有潜力的经济开发模式。

4)展示城市魅力,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城市空间是一个由地上和地下空间共同构成并一起运转的有机的空间组合体,地下空间达到一定规模时,可形成相对独立、较为完善的功能体系,包括大型的商业、娱乐、文化设施等,成为城市空间中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空间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方面,适度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为城市空间环境的处理提供更多更大的自由度,对良好的城市空间环境的形成和保护有着积极影响。

5)历史文化古城得到保护,并促进其更新改造。城市历史地段由于记过漫长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形式,导致了开发强度偏低和旧城需要保护等诸多影响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所以地上城市部分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翻新扩建,迫切需要开发地下空间来帮助分担这些需要,从而解决影响城市发展的这一系列问题。

2、城市地下空间布局的方法

以城市形态为发展方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必须和城市相对应和协调。这种协调和对应首先表现在区位上,地下空间的开发通常选择城市密集的地方。然后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以点线面为主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各种形式的链接构成城市整体。以城市轨道的交通网络为骨架。地铁是目前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覆盖面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其按照城市人流方向形成网络。从某种程度上说,地铁反映了城市结构。以地铁为骨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以大型地下空间为发展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地铁经过的地方一种是地铁不经过的地区。在地下空间规划的时候,对于那些地铁经过的地区,要充分考虑到地铁的重要性,可以在其四周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商业写字楼等,形成商业娱乐、文化一条龙。对于那些没有地铁经过的地方,可以以地下商业街或是大型的广场作为结点,利用地下商业街将其链接成一个整体。地下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的项目,需要逐渐的形成,并随着城市的变化和发展而调整。

3、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

3.1、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资源评价利用现代化地质勘测与数字化可视技术,对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生态敏感性要素、既有文物及其他埋藏物、既有古建筑基础、城市规划管制四线范围等关键要素进行勘明,准确测定地下空间资源开发的限定范围、深度,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及可建设区。

3.2、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预测根据宏观、中观及微观区位分析、发展现状条件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发展诉求与增长方向,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综合分析确定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功能、需求规模、需求建设模式与需求建设分期。

3.3、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专项系统设施的规划发展模式

根据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需求预测的分析结论,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主导发展需求功能,并结合建设可行性合理确定保护性建设发展模式。包括:

①历史文化街区地下交通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将动态交通及静态交通部分导入地下、控制地面交通环境,是协调地面交通容量扩展与环境风貌保护的有效途径。②历史文化街区地下市政公用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市政管线共沟化及部分市政场站、环卫设施地下化发展,是实现历史文化风貌区基础设施翻新与扩容、提升基础设施管线的可维护性、减少路面开挖及增强基础设施安全性的有效途径。③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储藏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文物储藏空间的新建、翻建、空间拓展等需求,可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实现,有利于文物保护。④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配套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配套设施利用地下空间设置,包括管理设备、库房、小型活动教室及展览室、纪念及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其他不符合风貌保护要求的构筑物与设备等功能。⑤历史文化保护区地下防灾设施保护性规划发展模式。

3.4、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技术

①对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先期数字计算模拟,如测定可开发的地下空间范围、分析不同的开发形式和开发深度对地上建筑的影响;模拟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的耦合关系和人流组织等。并对核心保护区及保护协调区提出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管制导则与保护技术措施;如保护距离控制、扰动与振动控制、加固保护措施等。②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地上空间的资源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用地提出不同的地下空间利用技术。③根据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度,提出不同的开发技术。深层地下空间开发时,开挖的深度应足够深,保证相应的地上建筑的持力层不被破坏。

结束语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承担城市多种功能的重要场所,地下空间在城市中的开发利用规模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篇4

现阶段的交通规划设计以及管理工程的课程设计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有关的体系不合理,实践背景不符合要求,或者是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就会很难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实践能力,当然也需要加大对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方向的课程设计体系的改善力度。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篇5

ICF构建的“智慧城市关键评价指标”,由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数字包容(后改为数字平等)、创新、营销和共识等5个一级指标构成;2015年又增加了“可持续性”指标,表达对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注。1999年,新加坡荣膺第一届“ICF年度智慧城市”奖。

ICF评比活动对智慧城市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其历年的年度顶级智慧城市奖项来看,逐步聚焦于城市的信息-网络-智慧化建设,但对城市传统产业转型的重视,尤其是近年获奖内容,更加关注智慧建设对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经济”的贡献,例如2013年ICF了年度主题白皮书《创新与就业》,介绍了一系列获奖城市转型案例。这些,也为我国智慧经济建设提供了国际范例。

欧洲智慧城市6维度指标体系

2007年,维也纳大学等机构受邀为欧洲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及排名活动。

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采用2001-2007年间的城市数据,从欧洲ESPON空间规划项目的1600个城市数据库中选择了70个中等城市为样本。评价系统由6个一级指标(关键维度)、31个二级指标(见表2)和74个三级指标构成,例如,一级指标“智慧经济”由创新精神、创业才能、经济情景与知识产权、生产率、劳动市场弹性、国际市场参与度和经济转型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组成。数据来源方面,74个三级指标中,48个采用本地或区域数据,26个采用各相关国家的数据,也有部分数据从其他研究中获得。数据收集后需进行标准化处理。

排名评价结果的表达。提炼并归纳出智慧城市的6个维度特征,包括:智慧经济、智慧交通、智慧环境、智慧市民(公民)、智慧生活和智慧(政府)治理,其理论基础分别对应区域竞争力理论、交通和ICT经济学、自然资源理论、人力和社会资本理论、生活品质理论,以及城市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理论等,并对卢森堡等70个城市依评价分值进行了排名。

整整十年了,维也纳理工大学不经意间完成了首次大规模的智慧城市评价实践,堪称完美成功的一次评价活动。其构建的智慧城市研究框架体系,严格的评价逻辑和数据处理方法,著名论文《智慧城市-欧洲中等城市排名》的发表,以及六维度模型的提出,形成了业界广为引用的智慧城市评价报告,被广泛认同为智慧建设评价体系的经典样本。

“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评估框架

2013年起,我国与欧盟开展了“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合作”项目,双方各选择15个试点城市(区),评估主旨是“比较每个城市的主要特征,以便确定智慧城市诸多项目中的最佳实践;通过一套共同的标准来评估各个城市,评价智慧城市项目所产生的效益,理解智慧城市项目所面临的挑战”。201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市作为该项目合作方之一,获得“卓越奖”。

项目评估框架包括9要素,即智慧城市战略思路、利益攸关方、治理结构、融资、价值评估、商业模式、ICT基础设施、城市智慧服务,以及法律与监管政策。

其中“智慧城市战略思路”方面,关注是否具有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或顶层设计,是否制订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是否体现了ICT技术发展趋势;KPI指标是否以国际标准为基准。“利益攸关方”关注智慧发展决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也关注市民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价值评估”指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影响,包括创造多少收入和就业、对城市GDP的影响、解决交通拥堵和城市碳排量能力,以及对智慧项目投资的社会回报率问题。“商业模式”则关注将智慧项目投资变现的商业能力,如收取交通拥堵费来为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提供资金等。“城市智慧服务”关注服务的技术系统架构设计,包括是否可扩展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或其他城市、是否云上交付、是否利用了物联网技术、是单一服务还是集成产品的一部分、是否利用应用程序接口API设计的开放系统等。

项目还编制了“试点城市成熟度评估标准”,将评估9要素分别设置为“基本、合格、较先进、最成熟”等四个级别成熟度。

【案例】巴塞罗那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智慧城市之一,在中欧评价框架上,其评分为:

“智慧城市战略”之“最成熟”:清晰地制订了各类可量化的智慧城市关键指标,具有完整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或顶层设计;智慧城市考核绩效指标符合国际标准,适用于所有利益攸关方;在城市规划中体现了ICT 技术发展趋势;

“利益攸关方”之“较先进”:各利益参与方的作用和关系能够清晰定义;市民能够较大程度地参与应用设计,政府具有及时的响应反馈机制;

“治理机制”之“较先进”:形成了跨部门覆盖整个城市的治理结构,制订了跨部门绩效评价目标;

“融资”之“较先进”:拥有充裕的资金将试点项目推广到整个城市,对智慧建设资金的使用设计了完备的监控体系;

“价值评估”之“较先进”:建立了智慧城市评价框架,包括社会、环境等非财务因素,且对所有智慧项目开展评估;

“商业模式”之“较先进”:其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智慧应用”之“最成熟”:智慧应用在城市内大范围普及,一些应用代表了最佳实践水平,并获得荣誉;能够通过开放数据和资源提供智慧城市各项服务。

中欧绿色智慧城市项目的启动,通过提出较为全面的评价框架及成熟度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探知智慧城市建设国际视野的良好机会。

从文献材料看,中方注重评估框架和智慧城市建设,而欧方优选了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曼彻斯特、哥本哈根等知名智慧城市,重点在评估逻辑和项目完成的可移植性,9大评估因素让我们直接观察到不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及其评价视角。为此,建议将中欧交流的经验及教训适时与国内其他城市分享,及早扩大合作成果。

国际标准机构制订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第一城市国际标准,《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城市服务与生活质量指标(ISO 37120)》,于2014年5月,上海成为全球20个试点城市之一。

ISO 37120从城市服务和生活品质两个维度,在经济、教育、能源、环境、财政、火灾与应急响应、城市治理、健康、休闲娱乐、公共安全、住房、固体垃圾、通讯与创新、交通、城市规划、废水、用水与卫生等17个主题,提出100项指标(46项核心指标和54项辅助指标)来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该标准提供一套全球通用方法,帮助不同国家的同类型城市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发现各城市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篇6

0 引言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人类文明的起源也可称为流域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在母亲河的哺育下发展起来的,同时水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2004年度中国科学院在《中国水问题的出路》中指出:“水问题将成为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

笔者参与了《安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中国太平奥林匹克体育小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小镇为安宁市太平镇新区)的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工作,以下就以云南省安宁市为例,分析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目前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进行归纳总结,目的在于通过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使读者对中国城市水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

1 安宁市给水工程规划简述

安宁市地处滇中高原,滇池的西部,昆明市的西郊,距昆明市中心区32公里。地形呈东南高、西北低,有三个山间盆地,其余均为山区、半山区。市域面积1301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主要由两个街道办事处组成,市域常住人口为31.75万人。

1.1 安宁市水资源概况

安宁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春冬少雨,属贫水地区,年平均降雨量881.6毫米。年平均径流深207.9毫米,年平均径流量2.63亿立方米。由于安宁市位于金沙江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地区,水资源相对较少,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云南省的五分之一,资源型缺水明显。

安宁市的河流属金沙江水系和红河水系。境内主要河流有螳螂川、马料河、沙河、禄脿河、鸣矣河和邵九河等,并有现状与拟建水库若干宗,具体见图1。其中螳螂川发源于云南滇池,除邵九河属红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汇入螳螂川后流入金沙江。按各河流产水模数折算,可得入境水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安宁市境内有12个地下富水地区,潜水和承压埋藏较浅,深度一般在70~100m。补给条件好,容易更新,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天然补给量7482万立方米/年,现开采能力为2244万立方米/年。泉水55个点,年涌水量1860万立方米。

由于安宁市地域布局特殊性,在整个区域形成几大独立的排水体系。各片区的排水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构成。排水体制为雨污合流制,主要采用分散排水的方式。生活污水基本未经过任何处理即排入附近水体。工业废水量较大的企业均自备有水处理设施,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水体或重复利用。其余较小企业工业废水基本未经过处理就排入水体。排水的主要受纳水体为螳螂川及其支流,由于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水体受到较大污染,水质较差。

螳螂川入境河段水质劣于Ⅴ类,主要超标项目为CODMn、氨氮;鸣矣河上游水质为Ⅰ类,汇入螳螂川前通仙桥断面为Ⅱ类。马料河支流上游龙房坝水库水质为Ⅲ类,汇入螳螂川前大黄塘断面也为Ⅲ类;禄脿河源头入境口水质为Ⅱ类,汇入螳螂川前青龙镇断面也为Ⅱ类。车木河水库、上村箐水库、黑蚂箐水库、普达箐水库水质均为Ⅰ类;张家坝水库水质为Ⅱ类;月字庄水库、明朗水库为Ⅲ类。据相关地下水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良好,不存在大面积污染的迹象。

1.2 安宁市水资源利用状况

安宁市域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及设施。至2004年,蓄水工程总库容12923万立方米,工程设计供水能力8554万立方米;引水工程40件,设计供水能力3983万立方米;提水工程238站(含工业提水和地下水),设计供水能力7818万立方米;水利工程总设计供水能力为20355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为17372万立方米。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库主要有车木河水库等。安宁城市有备用水源一处,在车木河水库供水发生意外的情况下应急启用。

安宁市现有自来水厂1座,目前建成一期,处理能力为4万立方米/天,二期建成后处理能力可达到8万立方米/天。水厂净化水工艺采用常规处理的“絮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

安宁市现状市政供水区主要为安宁主城区,分别采用不同方式供给用户。大部分采用重力流方式供给,但对地表高程相对较大的地区,则将处理后的水加压送到净化厂附近高位水池,再供给用户。

安宁城市给水管网多沿道路敷设,老区管网为环网、支网相结合,管材多为普通铸铁管,敷设时间较早,使用年限长,锈蚀严重。新区管网为近期建设,基本已连接成环,管材为球墨铸铁管和PE给水管。

1.3 安宁市给水工程规划内容

根据《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并结合安宁市实际供水情况以及安宁市可开发水资源情况,至规划期末,市域常住人口达到75万人,确定远期用水量为22.50~26.25万立方米/天。

规划建议提高全市人民的节水意识,努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农业,提倡使用节水器具。对现有管网进行检修维护,供水不畅的输配水管道应进行疏通或更新,以解决跑、冒、滴、漏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规定,从水质、水量和水压方面保证居民和企业的用水安全。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保护水生态环境。规划设立车木河、王家滩、箐门口等水源保护区,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规划保留并扩建安宁市自来水厂,并规划新建三座城市自来水厂,具体见图2。同时大力提倡使用再生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并采取工程措施,充分利用雨水,在降低对城镇排水管网压力的同时,减少市政供水的需求量。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允许的前提下,政府应鼓励距离集中供水设施较远的工业水用户,从工业用地附近水源取水自行处理,满足自身用水需求。对集镇现状供水设施予以保留,并加强管理。规划保留现状较大的农业引水设施,不考虑新增农业灌溉水源,坚持近水近用的原则,从农业区附近引水满足灌溉需水要求。集镇供水问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饮水解困”,解决有水喝的问题;第二个是“饮水安全”,解决水量、水质问题,提供清洁饮用水;第三个是“饮水方便”,解决饮水方便的问题。各镇及农村建设较分散,自来水厂统一供水存在较大的难度,规划建议分散供水,采用自备水源供水。根据现有的水厂的实际情况,采用停、并、扩相结合的策略,逐步完善各个镇的供水能力。结合村镇的开发建设,对水源地实施强有力的保护,要绝对保证水源的安全。

2 中国城市水资源及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安宁市水资源和利用情况的分析,并结合中国城市水资源现状及利用情况,可以总结得出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水资源匮乏,人均占用量严重不足

中国大陆年平均降水深648毫米,而全球陆地平均降水深为834毫米,亚洲为740毫米,中国的年平均降水明显低于世界和亚洲年平均值。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8万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平均占用量的1/4,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安宁市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不足1000立方米。按照国际一般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于1700立方米即为用水紧张国家。

2.2 基础设施薄弱,城市供水能力不足

到2002年底,全国城市供水生产能力为2.35亿立方米/天,供水管道总长度31.26万公里,城市年供水总量466.46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水208.56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57.90亿立方米(包括公共服务和消防用水)。供需比为1.35:1,城市供水普及率:72.3%(2000年为96.7%,2002年统计口径改为按城市总人口,之前按城市非农业人口,故2002年普及率下降),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3升/人·日。1998年至2001年共完成城市供水固定资产投资619.45亿,相应增加日供水能力2335万立方米/天,增加供水管道73,750多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政供水的不足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2.3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

城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由于管理不善,工程配套差和工艺技术落后,城市管网和卫生设施的漏水很普遍,是城市生活用水中浪费最大的一项。据统计,美国城市管网漏水量平均达每人每天60升,占全部用水量的10~15%。北京漏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40%,甚至可达70%。工业用水从水源取用的水量远远超过其实际耗水量。农村大水漫灌,利用率很低,而且渠道渗漏很大,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潜育化,降低土壤质量。由于国民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淡薄,在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仍然沿用着“以需定供”的粗放式用水方式,节水器具普及率和工业水重复利用率均较低,普遍存在着用水浪费现象。

2.4 水污染严重,水系功能退化

中国城市现状大多雨污合流排放,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对水体污染严重。由于污水直接排放,部分排水渠又采用明渠排水,周围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现状排水干渠设计标准偏低,管渠断面偏小,水力条件差,排水渠道容易淤积。在部分排水明渠段,建筑工地泥沙、垃圾直接排入,对管渠造成严重堵塞,渍水严重。雨水排除系统不完善,下大雨时雨水不能顺利排除,容易形成内涝。

安宁市的众多河流尤其是螳螂川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项目管理论文,使用价值不断下降。在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第二松花江、黄浦江、沱江、巢湖、滇池和太湖等,或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有机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

总之,水源污染在我国已经是普遍存在,有机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们的周围环境,以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城市水问题解决途径

3.1 发展节水经济,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树立全民节水社会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模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节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促进社会经济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缺水城市如安宁市,调整产业结构及用地结构,限制大耗水工业的发展,提倡实行节水工程与企业新、扩、改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全面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二是对与城市供水存在一定矛盾的上游农业区应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包括调整种植结构、产业结构使之与资源条件相匹配并推行节水灌溉、为下游城市提供丰裕的水资源环境;三是在城市用水规模预测中把工业节水指标考虑进去,将软指标变成硬指标。城市规划从各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用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合理确定用水量规模十分重要。

3.2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根据《饮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方法和措施。流域性的水污染问题,应通过城市规划提请上级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城镇予以综合管治。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成立权威的统一综合管理部门,实行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优化配置和高效可持续利用。

政府管理在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施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建设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城市供排水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进技术进步,实行改革,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发展。

2000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全国性会议解决城市水问题,充分体现了水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对城市水问题的高度重视。会后,国务院颁发了〔2000〕3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对解决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水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目标,这也是今后中国城市供排水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

3.3 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保护水生态和水环境

在第三届国际水务研讨会,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所做演讲《近期我国城镇水务发展若干重大机遇》,明确阐释了城镇污水处理所面临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机遇,国家将对城镇污水处理从法律、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根据相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设市城市和县城所在的建制镇均应规划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其中,省会以上城市要平均达到80%,地级市平均达到60%,县级市平均达到5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截污、治污要从源头抓起,要通过政治、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多管齐下,实施长效管理。强化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并结合流域特点,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流程。制定城市排水发展规划,应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像类似于安宁这样的缺水地区城市,应积极推行净化污水再生回用,要显著提高城市公共排水及污水处理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3.4 积极开发利用新水源,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对类似于安宁这样缺水的城市,单纯考虑取用本区内淡水资源远远不够,应对大量过境水、再生水等水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3.4.1 开发新的淡水资源

城市积极主动地开发水源,不仅符合水资源开发的趋势和规律,而且往往还与水利部门的开发计划不谋而合。由于取用过境水所具有的多功能性及其影响面的广泛性,因此在考虑对城市供水效能予以论证外,还应认真仔细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协调处理好城市供水与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各方面的关系,有主有次,综合平衡,趋利避害,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全面发展,共同繁荣。

城市建设的进行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区域内雨水径流系数大大增加,雨水肆意排放,这不仅对城市排水系统造成了冲击,而且浪费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随着水源匮乏的日益显现,必须对雨水进行充分有效地利用。对于贫水城市,利用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做法,更有其巨大的现实意义。雨水利用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大大缓解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雨水利用的普遍做法,是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的屋顶、道路、庭院等收集雨水,用于冲厕所、洗车、浇灌绿地或回补地下水。雨水利用系统的流程见图3。

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应同时上马雨水利用工程。根据较成熟的实例分析,地块自身收集的雨水量完全可以满足冲厕、洗车、浇绿地和消防用水的需求。分散的雨水利用开发方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灵活机动、便于操作,减少了给水工程投资。

3.4.2 再生水回用

再生水也称为中水,就是将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用过的优质杂排水(不含粪便和厨房排水)、杂排水(不含粪便污水)以及生活污(废)水经集流再生处理后回用,充当地面清洁、浇花、洗车、空调冷却、冲洗便器、消防等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杂用水。

近年来再生水开发与回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尤以日本为突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这一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对建筑再生水回用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与再生水工程相关的国家规范《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建筑中水设计规范》、《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分类》等也及时由相关部门颁布实施,在全国许多城市如深圳、北京、青岛、天津、太原等开展了再生水工程的运行。再生水系统的流程图见图4。

再生水工程的优点有:一方面,污水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污水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只要城市在用水,就有水源,城市污水量稳定,易于收集,不受旱涝影响。另一方面,发展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再生水处理也存在短期内难以避免的缺点,其一,目前,我国再生水回用的工程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缺少动力;其二,我国再生水使用技术还不是很完善,再生水处理费用及维修费用较高,另外我国水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使得再生水使用与自来水使用在经济上相比缺少优势;其三,我国再生水工程的运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再生水运行管理及处理技术等都还不成熟。

污水资源化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有关再生水的标准规范已经颁布实施,搞好再生水回用,对水资源多次开发,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4.3 海水利用

海水对沿海城市而言,不失为一种稳定可靠的水源。一般而言,海水有以下两种应用方式:一是以海水淡化水作为城镇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二是在重点行业(如电力、化工、石化等行业)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原水,替代淡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对缓解我国缺水形势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海水直接利用的用水量很大,对缓解沿海工业城市缺水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沿海城市用水总量的80%以上是工业用水,而工业用水的80%以上是工业冷却水。

目前,发达国家沿海城市中的电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食品等工业,以海水做冷却水已达90%以上。我国的大连、青岛、天津、上海等沿海城市企业也已开始用海水冷却、冲洗、印染、化盐了,但还远不及发达国家。利用海水冲厕,我国香港特区已有近40年的历史,而我国沿海缺水城市中,还没有一个城市利用海水冲厕。

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目前国内外都仍以直流冷却为主,且主要用于滨海火电、核电、化工和冶金等企业。海水直流冷却技术具有深海取水温度低、冷却效果好和系统运行管理简单等优点;但也存在取水量大、工程一次性投资大、排污量大和海体污染明显等问题。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在国外已有应用实例,最大的海水循环量达22000立方米/时,在我国尚处于研究阶段,千吨级示范工程正在进行中。

根据目前海水利用的特点和我国拥有的技术水平,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无论是海水淡化,还是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从生产成本和生产技术的角度应该都不成问题。

通过对过境水、雨水、再生水、海水等多种水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减轻城市取水工程的压力,这对城市的供水安全有积极的意义。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日益严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把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水污染的治理和开发利用新水源结合起来,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光器.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篇7

中图分类号:TU996.7文献标识码: A

【正文】:

前言:

城市基础建设的关键组成方面是地下管网,它穿整个城市,有燃气、给水、排水、热力、电力、电信等几大类,如同一根根的神经脉络网,不停的承担着信息传递和能量输送的工作,是城市用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准备。因此,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作业和管制过程中,假如地下管线信息没有完整准确,就会成为“瞎子”,处处不合适,甚至有重大损失会产生,当中燃气管网因为它独特的危险性,很是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只是,现在我们国家只是大约二分之一的城市拥有相对完整的城市地下管线资料,或者说正在、快要进行地下管线的探测普查工作,补测、补绘早就存在的地下管线。

1第一,燃气管网的基本特征

通常给小区中央调压站柜提供管道煤层气,把中压干管进行敷设,同时连接庭院管与用户;燃气管网通常都埋于地面1.8米下面,特殊的地方埋设相对较深;地下地质状况一般是表层人工进行填土,一般由沥青、水泥、碎石、黄褐色枯土组成的路面。地下埋上的燃气管线,它的类型能够分为二种:第一种金属管材类的,一般是钢质燃气管,其电性特性显示出的是良导圆柱体,它于周围覆盖层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同时有二维线性特性表现出来,一般的探测形式可以较好的进行识别。而第二种非金属类管材,PE 燃气管是主要的,高阻性质在其的外壳上表现出来,探测这类高阻管,一般的手法不好进行识别,但是另外还有许多的干扰源对管线的探测水平也有重要的影响,这类型的干扰因素一般来自:水泥路面的钢筋网、路中及路边的铁栅栏、铁质的广告牌、人行道旁的架空电力线、管线之间的干扰、施工进行当中的电器、地表人工填土当中的铁质杂质及穿梭而过的汽车等等。通过这可以知道,在如此的复杂环境之下进行管线的探测,不只是需要高性能的探测仪装备,多种物理探测方法的相互结合意识更加需要的。

第二,燃气管线的探测仪器及方法

现在,科学水平的在快速发展进步,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新型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还有测绘、探查科技本身的成长,为城市地下管线勘探检测提出新的方法和手段,对促进和加快城市地下管线探测全面检查工作有了积极的作用。

1.首先讲讲目前主要的先进探测仪器:第一种探地雷达,是非破坏性的一种反射波表面探测体系。波源是一种高频电磁脉冲,对地面上的和地下没有破坏作用。能够在城市内许多噪声状况下进行,环境困扰较小,探测深度及精度有比较满意的水平,对金属及非金属类的管线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探测结果。

第二种地下管线探测仪,是非破坏性的一种探测体系,抗干扰能力和相对的探测深度比较好,现场可实的时候在远距离追踪、定位,直观展示、方便、灵活、效率等上面要求较高,是现在最普通的仪器设备。针对管线的埋设状况,有两类的探测方式:感应式、充电式。

第三种智能型全站仪,能够把各种高精度测量作业完成,拥有新型的存储卡、倾斜角补偿作业、标准计算程序、电子数据输送等功能。

2.接着讲讲探测方法:依据燃气管线旁边的物理特性,并综合思考工作环境状况,多种综合的物理探测方法应该被采取,一定选择使用最好的信号源,以把目标以外的干扰降低,从而使精度提高。

对于金属管线的探测,一般是对燃气市政管网和一些庭院管网的探测,因为是钢质,导电性能较好,管线仪探测比较方便,所以在这类型管线探测当中,使用感应法或充电法来进行。

关于对非金属管线的探测,通常通过探地雷达采用剖面方法展开工作。把地下燃气管的大致走向布置测线作为依据,使测线方向在最大的可能下与需要探测的管线走向相互垂直。在胎侧过程当中,为了把侧边地表金属物的干扰减少,一定要使天线板与地面维持很好的接触,当探地雷达找到管道的时候,接收它的回波,将图像在屏幕上表现出来,通过确定地下燃气管道的准确位置及其深度。

第三,燃气管线快速定位新方法

跟随着城市建设的连续扩大及其快速进展的天然气,不断增加的新管道的数量,也在不断更换或废弃旧管道,另外城市燃气中许多塑料管材的使用,使我们在平常的护理、修理、改建、抢修、抢险等工作中有以下许多问题:

第一,是以地表建、构筑物作为对应参照物来定位的地下燃气管线,因为城市设立步伐变快、建筑拆迁越来越多、道路拓宽建造等原因,本来就有的参照物体在变更与消失,对今后找寻管线产生很大的难度。

第二,市政府管网中燃气、给水、电力、通讯等许多管道埋设一般都挤在一块,使用金属探管仪没办法找出探测到的金属管道那一个是燃气管线,一般经过运行维护人员的记忆及经验来判决,缺少相当的科学性能。

第三,声波振动的传统方式探测仪在工作经过中比较容易受杂散电波、地质环境等原因的影响,探测的精确度并不高,相对发达一些的探地雷达在目标管线旁边有空洞、水穴、电缆干扰的时候,容易有误指示产生,相对埋设比较深或管径比100mm小的的管道,不容易进行探明。探地雷达图像含有多解性能,只有专门训练的人员进行培训后才可以合理的把管线属性进行判读。

经过以上的方式就算是探测出了目标管线,也只能了解到管线的位置、埋设一般的深度讯号,但对于管线其他详细信息,像是建设年代,施工部门,管线压力、管径、材质的三通、弯头、穿越等特别注意点的详细位置等等的信息,图纸资料还需要大量查阅,与年代长久的管线相比较,通常资料查阅的时候难度比较大,甚至丢失资料,没办法详细的了解管线有关属性信息。

把以上种种地下燃气管线治理及维护问题作为基础,为加强燃气管线的合理管治,国内的许多燃气单位这几年以来一直在找寻、研究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现在较好的处理方案是在管线上方埋设含有管线路由、目标处及其他基本的消息的电子标识器械,使得探测器可以迅速、正确查找管线,掌握管线基础信息,把管线维护的效率和准确性得以提高,把管线查找难、统计难、维护难的问题在根本上给解决掉。

现在的状况下,许多的公司已依据本公司具体情况,建立了《某市某公司电子标识系统应用技术规定》,并对相关的技术工作者进行了一定的培训,要求在新建的工程、扩建的工程、改建的工程、抢修抢险等作业中对埋在下面的全部聚乙烯中压管道、关键部位钢质管道及铸铁管道上仔细进行电子标识器的装配埋设工作。因为这一个工作还是属于起步的阶段,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到我们连续的进行改进、完善,接着加强对各级工作者培训,把工程施工部门业务素质提高,更全面、更完整的把这个技术进行推广,最后让地下燃气管网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方式得以实现。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燃气管理单位,应提高燃气管网信息的管理工作的关注力度,通过先进探测科技更加完善存留的无资料管线进行探测作业,把管网信息进行完善;把电子标识器的使用工作积极开展起来,做到准确迅速的定位地下燃气管线,使运行、抢修抢险等工作能够保证顺利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