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5: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会计论文

篇1

二、平行结转分步法出现教学难点的原因

当教师讲到平行结转分步法时,学生看书、看图表往往一头雾水,即便书中给出了大篇幅的解释,学生仍然觉得图表中的数字无法理解,因为,平行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程序是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它出现教学难点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这种计算方法与我们的常规思维发生了冲撞,我们通常喜欢按照生产产品的加工顺序计算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逐步结转分步法往往得到大家思想认同的原因,不需多言每个人也都能了解其计算方法。而平行结转分步法并非按产品加工顺序计算成本。其次,就拿例6-2来说,生产产品是分步骤进行的,而且是连续不断的,第一步完工后进入第二步骤,然后再进入第三步骤,而图表中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产品在生产线上的一个状态,图表是静态的,无法表示整个流转的过程,所以书中仅仅给了生产线的一个初始和结束时刻的数字,而结束时的状态是产品不断流转后的结果。让学生看静态的数字,故而更加难以理解。再次,平行结转分步法只计算本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将各步骤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份额”进行平行加总,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份额”说白了就是每个生产步骤对该产品的贡献程度,到底贡献了多少就需要我们来计算了。而此时就需要我们对“约当产量法”活学活用,特别是要会计算“广义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还要弄清哪一个步骤是真正需要计算“约当产量”的。最后“,广义在产品”都包括产品的哪些状态呢?又需要学生从思想上划出范围界限,这样我们的计算才不会错误。

三、解决平行结转分步法教学难点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区分“广义在产品”,书中给了长长的定义。而用我们自己的话,就是除了彻底完工的产品,其余生产状态的产品都是广义在产品。

其次,让学生明白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流水线。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表格内容,理解广义在产品约当产量的计算方法。书中表格里的数字仅仅是某个时刻生产线的一个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PPT,将产品流转的整个过程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可以在PPT上画出四个矩形框,前三个框代表每个生产步骤,第四个框代表彻底完工的产品。分别在每个步骤上写上生产产品的状态,即在产品多少?完工产品多少?投入多少?然后再利用PPT特有的功能,将每一步骤的完工产品数字慢慢的移动到下一个步骤中去,代表前面步骤的完工半产品连续不断的投入到下一个步骤中继续加工。随着生产的开始,每一步的生产也都开始了。新的投产A陆续进入第一步,与原有的在产品3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二步,第一步新完工的半成品B与第二步原有的在产品2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新的半成品完工进入第三步,第二步新完工的半成品C与第三步原有的在产品100一起接受加工,同时陆续的有彻底完工的产品D进入产品仓库。而这个A、B、C、D的最终数量为600、500、400、300.

篇2

1.科研经费来源及性质界定不清

目前科研经费的种类主要分为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两大类。纵向经费多是财政资金安排的专项经费,横向经费一般是从企事业单位转来的,地方高校相比211、985国家重点高校,因为受到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顶尖学科带头人的缺乏以及设备投入等方面都相对落后,一般很难获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虽然逐年增加,但各级财政科研资金投入占比不大,例如:年收入近6亿的某地方高校,2014年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占总收入的1.7%,占当年全部科研收入的41%,其中包括人才引进专项科研经费和学科建设科研类经费等;而其他科研经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会、国家社科办、教育部等下达的少数科研项目经费,地方高校往往没有按纵向或横向科研经费性质区分入账,只是笼统的记入科研事业收入。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报表对科研经费的填写做了非常明细的要求,凡是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都需要拆分到最明细填列,这首先需要确定哪些经费属于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但地方高校往往因为科研排名等原因,只重立项,对企事业单位转入的活动经费或培训费等都计入了科研收入。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

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大部分有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高层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使用办法》、《高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经费承担单位只需充分理解和掌握经费使用要求,规范管理即可,但地方高校往往因获得这类科研项目不容易,即使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也只是笼统地搬列一些条框,并不会明确具体的支出所占经费的比例;横向经费更是搬抄纵向经费管理办法,支出范围只是规定了大的比例,如业务费需占支出的70%,其余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全靠财务人员把握,造成横向科研经费支出就是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讨价还价”的自由地。而监管部门只是在需要审查盖章时,简单地查看一下,有些还是“先斩后奏”,无法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

3.科研经费支出的不规范现象

地方高校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在科研经费支出方面随意性很大,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课题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科研经费预算只是为了满足申报项目时审批通过,具体支出时编造经济业务、巧立名目将购买和支出与项目无关的办公用品、低值耗材、图书资料、设备购置等都列入支出。多次小金额使用同一供应商开具的材料、测试费、加工费等发票报销,回避转账支付、政府采购、审计监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甚至还包括个人家庭消费的支出改变用途在科研经费中报销,用“真发票,假事项”套取科研经费。那些“原则上不得使用专项经费购置或试制基建设备和生产性设备;不宜大量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办公家具;不允许列支办公室、实验室的维修改造费;不可以在专项经费中列支普通办公材料”等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中规定不得支出的费用,更是列支得理所到然,合情合理。特别是个别横向科研经费报销人员经费、燃油费、接待费的比例超过70%,变成了企业不能报销的部分转移到地方高校这样的事业单位列支,成了项目合作企业的“避税港”。地方高校还有一个特点是科研经费相对集中在少数科研“大户”手中,有些科研人员同时开题十余项,项目名称基本相近,不仅自己经常支出混淆,财务人员也经常支错项目,而且严重影响资金支出进度,资金效率极低,反映在支出上,如:不少项目负责人名下购置的电脑就有4台以上,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浪费。

4.缺乏科研经费成本核算所需必要条件

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只有单独计量(必须有单独的表记系统)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才可以计入项目成本。然而因为高校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的相互交融使得高校科研成本具有双重性,特别是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双肩挑人员相对集中,新制度下同一负责人因工作性质不同,所产生的费用分别列入“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等,在当前形势下,国家一边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一边要求细化教育支出以便更好地核算出真实的生均成本,这就要求高校做好成本核算,但是地方高校无论从管理理念、成本单独核算的必要条件都无法达到,例如:将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的仪器、设备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科研工作中耗费的单位水电费,以及依托单位为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都无法准确的计量纳入科研项目支出,都在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及其相应的经费项目中列支,造成虚增了“教育事业支出”、虚减“科研事业支出”,使教育生均成本和科研项目成本都不能准确地体现,个别项目负责人有意使用学校经费,而沉淀很多科研经费,从而造成教育事业经费紧张,而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会计信息也不真实、不合理。

二、新制度下规范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策略

1.根据新制度地方高校细化科研经费的分类

新制度明确指出设置“科研事业收入”的同时对应资金来源细分二级明细“财政补助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和“其他资金收入”,地方高校应改变除了国库下达的科研收入记入财政补助收入,其余都记入“其他资金收入”的做法,例如应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转入的科研经费记入“科研事业收入—非财政专项资金收入”;学校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不属于科研收入的经费拨款,通过“其他收入”科目核算。只有明确了科研收入的分类,才能按照新制度明确“科研事业支出”二级明细支出分类: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也才能将其中项目支出的结余结转的余额分项目转入新账中“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基金”等科目。

2.地方高校切实健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相关部门之间配合

地方高校应提高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借着近年来高校科研经费已经发生的腐败事件实例,结合地方高校大部分人员对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科研项目人员对科研经费需要按各种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一知半解,使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加深,造成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不理解的普遍存在的事实,顺应新制度的颁布,财务处应与审计处、科技处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地在科研人员中大力宣传《会计法》和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财经法规,及时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各种科研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目的、意义及要求进行广泛地讲解和宣传,使相关人员对管理制度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既要按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使用经费又要遵守财务相关制度的观念。应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地方高校在不违背该管理办法宗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制定适合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连接财务、科研、审计、资产等职能部门,以便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管,例如抽查差旅费支出,核实出差人员身份、出差目的地、出差频率等,核实出差人员是否为课题组成员,是否有住宿费佐证(如无,需要提供其他支持性材料),出差目的地与研究项目相关性;完善科研经费约束监督机制,以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使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3.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地方高校除了财政下拨的科研经费,凭借在地方人才较集中的特点,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服务,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成果转让等项目取得不少的社会投资。例如从某地方高新区企业转入技术咨询服务费20万元,该项经费只有人工成本,而科研人员有工资性收入,不能领取劳务费,只能在人员工资支出一定比例的报酬,为了合理减少个人所得税,科研人员又与财务人员斤斤计较起来,找来很多真票据假事项的发票来报销,即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使科研项目支出会计信息失真。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颁布《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明确将课题经费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性所予奖励安排的相关支出。合理提高科研人员的应有报酬,可以将科研人员在教学之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的报酬计入“劳务费”,不用“真事假做”,鼓励课题研究人员走出去,拿到最真实的调研数据,形成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科研项目支出范围地确定时,引进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申报的经费项目和预算浮动范围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合理性评估,再根据批复的预算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控制相关支出比例,将预算金额导入账务系统,保证科研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做到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相协调。

4.推进成本核算,真实反映科研项目成本

科研经费地核算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按项目预算控制开支范围,进行成本核算是进行财务监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控制开支范围和标准,审查与本项目无关的支出内容;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特别是对开展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发生的实验耗材、实验设备、水电费、固定资产折旧、科研人员经费等相关费用,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的单独计量,无法单独计量额按科学合理的比例分摊。这样既能保证科研经费开支的适度、合理、透明,同时也能够使高校教育支出更合理,生均成本更真实,减少成本核算不完整,造成的教育投入“只见增长不见效益”的现象,也减少了科研经费“真票假事”支出的现象,提高科研效益。而在固定资产折旧分摊时,由于高校在购置时已经一次性计入成本:借: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累计折旧。当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需要分摊折旧时,应增加科研事业支出减少教育事业支出,借:科研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资产使用费-折旧),贷:教育事业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依次类推,真实反映科研项目实际耗用分担的成本。

篇3

1.2高校财务会计信息失真高校的财务会计失真主要由于平常所说的教学年度和财务会计中的计划年度不同,例如高校新学年开始于每年的九月份,此时是收学费的高峰期,受到某些原因的影响,一些学生难以支付其学杂费并拖欠至第二年,从财务会计角度来看,该部分拖欠学杂费应该被当做应收债权并在当年进行确认,而在实际管理中该部分资产并未在当年得到确认,由此造成资产虚减少,而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不计提减值准备导致资产虚增。另外一些长期实施的项目在建成使用后并未做竣工决算导致其在账面上由于手续的缺乏无法转为固定资产,并以在建中的资产的名义长期存在在账面上,高校资产由此显得并不真实。部分高校的会计报表信息不够完全,无法从中得到全面有效信息。就目前而言,高校的收付工作基本是以流动资金的形式进行本期账面资金的确认,但很多高校并未编制专门的现金流量表,由此造成难以及时掌握该学校的一定时期的资金流向。另外一些高校出于自身考虑在信息披露上过于笼统,无法从其公布的数据中找到有效信息,不易于理解。

2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改革策略

2.1提高高校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高校现有的财务会计人员专业素养较低,导致财务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难以展开,为了提高高校财务会计管理的质量,加强高校建设发展,必须有专业人才的指导。学校内部必须具备一到两名专业经验的高级人才并配置相关辅助人才,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明确责任到个人,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并协助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难题,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展开。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价核实,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善。并通过专业审计人员的分析指导,制定相关标准及规则,对其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教育训练。从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需要改变老员工的传统思想,让其认识到时展的差异,并利用实际取得的效果改变其思想,减少高校财务会计改革道路上的障碍,获得全民支持,并由全校工作人员共同执行。

2.2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准确定义,明确责任除提高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外,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流程化,便于相关工作的有效展开。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需要相关人员的遵守执行,传统高校财务会计管理中缺少的就是管理过程中大家共同遵守的管理规范。管理机制中除明确定义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外,还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措施进行详细讲解。在管理中根据工作内容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个人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为学校更好地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由学校专业的财务会计人员对资产进行明确定义,将属于资产管理范围的部分纳入财务会计管理中。由于实行财务会计管理,因此必须明确财务部门下各机构的职责以及承担的责任,将财务管理的职责、权益等分配到各个机构中,以此推动高校的良好发展。会计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对高校的财务工作进行审核确认,同时需要进行相关核算工作,通过科学的计算与分析得出准确结果,为高校的发展进行引导。另外对于高校的监管以及问题分析提供财务依据,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高校进行效益分析。

2.3提高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加强审计监督高校财务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不仅有助于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还能让人们了解学校的管理状况及教学水平。学校应该制定统一的周期计划,将学年与会计季度及年度结合统一,减少球现象。并在实际管理中进行明确的季度划分,将各项资产及债权进行明确定义,及时有效地完成当季度的财务会计报表。使得最终得到的财务会计信息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能准确反映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营状况。财务审计工作是全体审计人员的共同责任,需要全员参与,共同作业。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执行到位,审计调查的科学性、审计方案的可行性、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审计成果的转化都必须在有效监督管理下进行,保证审计工作合理有效。

篇4

可以将高校的各个院系比作各个生产车间。按照这种分派方法,主要核算步骤可以如下进行:

1.1教学费用的计入问题。

可以将所有的费用划分为教学费用和非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有关的费用,非教学费用即与教学无关的费用,包括离休人员的福利和工资等,教学费用应当列入教学成本,非教学费用则应排除。

1.2教学费用的分类。

教学费用又可以根据用途分为直接教学费用和公共教学费用,主要划分标准为:能够明确是由于某院系学生来承担的费用就是直接教育费用,不能找出费用直接承担者的费用则是公共教学费用,对于公共教学费用应当归入公共费用项目中,之后可以根据有关的支出方法来分配支出费用。通过这种类似于企业核算的方法,对各项费用进行核算汇总,条理清楚地反映各种教育成本的具体状况。

2.高校教育成本现状。

2.1教育成本升高。

据有关部门的科学统计得出,大约每个学生的教育成本大约是2万元人民币,对此,大家争论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成本的预算偏大,也可能是因为教育成本中包含了医疗、食宿等各种非教学费用,当然,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大学的消费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对于高等教学的教育成本也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统一。在当今,各种物价飞涨,教育成本也毫无例外的在提高,不止我国的教育成本,世界各地的教育成本都在普遍的升高。对此社会有关专家并未发表反对意见,似乎教育成本的升高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多数高校开始扩招学生,教育逐渐走向规模化,按照经济理论,教育成本应当降低的,教育成本升高是一个违反常规的现象,其中原因等待我们探究。

2.2高校成本升高的原因。

高校成本升高已经时很普遍的现象了,主要原因是高校没有准确控制成本,高校结构复杂、除了必要的教师外有很多不必要的职工,另外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严重等都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详细说来,高等学校并不是盈利性的学校,并不去为了计算盈利多少而核算成本。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误认为成本投入越多,教育质量就会越高,于是主动增加教育成本的投入量,最终造成高校内部资金的利用率很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内容不再单一,对于学校的配置也越来越多的要求,这也是高校成本增加的原因之一。

二、对会计计算基础的挑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确认对象包括经营性收支和事业性收支,其中前者的确认以却则发生制为基础,后者的确认已现金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是现金收付实现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第一,这种基础上的财务信息的质量不高,会影响高校财务的真实情况。高校事业的收入和支出只有现金支付部分,表现不出学校的财务部门中应付未付和应收未收的部分,使这部分财务不能及时的得到反映,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虚假的资金现象。第二,年终的信息结余不同于一般的信息结余。这种情况下的核算,虽然已经安排了预算,由于多种原因,当时不能支付而造成的结余,是实际上实施项目必要的资金,并不能真正当做事业结余,容易导致结余不实。学校收费都是一次性收取一年度的费用,收支因果可能无法走入正轨,结余也将出现不实。第三,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无法正确核算,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现金收付实现制下,实际收入和记录时间不一致时,只能反映现流入的现金量。综上所述,现金收付实现制并不能保证高校的成本和运行结果,需要进行积极的制度改革,采取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会计计算基础,以顺应社会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提出的多重要求。

三、对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挑战

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呈现出大众化与国际化特点,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例如,教育成本一直是政府、社会各方面及投资人等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高效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也面临挑战。教育成本实际上需要由会计提供,为此,高等学校基于成本核算需求需要设立专门的会计科目来准确、系统的计算、核实教育成本。教育成本核算需要参照各项支出进行详尽的划分或罗列,这便要求教育成本的结算需要真实、有可比性并具有系统、一贯性。鉴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要求与挑战,教育会计制度需要具有明确的成本核算对象、成本核算项目、成本计算周期及成本核算范围等,这些细节方面的规定、设置与运用会直接关系到成本核算制度系统性,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面对新的发展需求与挑战,高等学校需要建立系统的教育成本约束机制,还需在原有编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目标成本核算制度,以为目标成本的准确核算提供参照性指标。

四、对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的挑战

高等学校是人力资源的聚集地区,充足的人才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发展状况,换言之,人才在高等院校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不可估量。现阶段,高校中使用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仅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无形资产的范畴,还对无形资产的购买、转让、转增、对外投资等环节进行了简单规定,原有制度并未对高等学校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方法进行明确规定。当前,高等教育发展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与大众化,高等院校在新的发展环境下需要树立全新的人力资本战略观,加强人才开发、管理与使用等环节的会计核算,并建立全面覆盖的人力资本核算与管理制度、体系,为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全面获取提供制度与体系保证,还可充分突出人力资本方面的显著优势。当前,社会发展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智力、知识与技术被视为生产第一要素,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源,其利用价值(于生产中发挥的作用)明显超过劳力等有形资产。新发展背景下,高等院校对在校老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等方面,教师培养已经成为院校投资的一大领域,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教育成本投入与核算工作效果。鉴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部分高等学校斥巨资培养、招募人才,甚至是抢夺人才。学校引进人才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其效用,以为教育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部分学校为确保学校与学生的利益,尝试将人才取得的成本资本化为人才资本。

篇5

1.大众教育模式下要求对各项教育成本进行统筹合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行扩招政策开始,我国高校建设进入到了高速、快捷发展的轨道,我国办学模式也逐渐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平民化教育转变。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给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要求。新形势下,不仅要求高校建立规范性的收费制度和成本核算细则,满足社会人员的知情权和社会教育成本的合理性需求,还要建立具有规范性的制度,以促进高校各项信息的透明化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的财务制度显然不能较好地适应这种状况。因此,需要改变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统筹兼顾、汇通各方的新的核算制度。

2.高校自主办学环境下客观上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进行调整。过去,高校财会工作是在国家行政指令干预下进行的,是按照国家的指令计划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现在,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在逐渐完善,高校办学也逐渐向自主办学转变。要适应高校自主办学条件下高校会计核算工作的新要求,必须进行内部会计制度的改革,以为高校管理决策做好财务信息参考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业务素质水平较低,与新时期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适应高校网络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作为新时期的高校会计核算者,不仅需要其具备深厚的专业经济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恰恰是现有高校会计工作者能力的短板,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更是急需弥补这方面的知识。

2.现有会计核算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快改革步伐。现有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发展程度极不适应,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众多。其一,会计核算中监督环节薄弱,监督体系不够健全。会计核算工作包含多个环节,是包括原始数据查证、业务性质审核、账目清算转交等多环节在内的核算体系。当前,在高校会计核算中暴露出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对原始数据的审核不够严谨,存在较多的虚假账目的问题。这说明在当前会计核算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需要尽快健全高校会计核算监管体系。当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会计基础相对薄弱缺乏工作的规范性,重视核算而缺乏有效监督。尤其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交易的原始数据只能以数据形式来体现,这种现象的出现给高校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二,现有高校会计核算中对相关财务信息内容的批露显得极不完整,形式也显得较为粗糙,不能充分显示高校财务运行的准确状况。现有高校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等,没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侧重反映具体的、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内容,对未来的、多样化的财务状况和收支事项的预测分析,总体上只起到了统计财务数据的作用。

3.新的高校财政制度给高校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重大调整。按照调整后的《高校财政制度》的新要求,今后高校会计核算要逐步实行“营改增”的制度,即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从而减少了重复交税的环节。但新的财政制度的实施会大大增加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的工作量,客观上要求高校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因为今后高校在应税项目销售价格和税额上需要分开核算,需要会计人员依据变化增设相应会计科目,这需要会计核算人员尽快掌握新的财政制度的工作要求。

三、破解现有高校会计核算工作中的问题的对策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按照新的政府和制度要求完善本校财政工作制度。高校管理层能否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为提高本校会计工作以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建立现代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因素。

篇6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是按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安排部分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①偏重于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课课时数所占比重较少。②忽视知识应用,学校教学与工作岗位衔接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③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④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当前,高职会计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随着高等院校本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将面临着失去市场的危险。同时,在知识经济年代,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会计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法进行更新的研究创新。本文立足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存在的问题实际,以教学效益的提高为中心,提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效益研究”这个课题。以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摸索有效教学方法;求新的实验与实践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为研究目标。

2.课题研究价值

①有利于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市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理念,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面貌,提高了教学的效益。使得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真实的发展。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力图把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

二、课题研究情况介绍

1.学校及课题组简介

本校是国家高职高专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为精品建设专业,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教学、教研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4人;中级职称(讲师/会计师)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人。其中1位为省级学科带头人。近年来,课题组成员开发校本教材3本,公开共10余篇,并参与了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学校注重教研教改工作,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了规章制度,重视对教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和力量支持。在经费预算中列有专项教研经费,且逐年增加,并按照示范性学校和精品专业建设要求保障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同时,与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在专业技术上给我们以大力的支持。制定并实行下列各项课题研究制度:例会制。每学期召开至少3次课题组工作会议。听课研讨制。每月轮流听2节课题组内研讨课,课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进行研讨。奖励制度。课题组根据各成员的表现积极向学校推荐科研先进个人,并给予奖励。

2.研究过程与方法简介

通过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做好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计划制定与分工研究工作。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社会需求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分析高职专科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情况及效果。制定高职会计专业新课程体系的教学计划与培训、考核的方案;从业资格证考核培训方案。研究制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并开始实施,对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效果。创新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方案、学生手工会计核算技能训练方案、高职专科会计专业学生电算化技能训练方案。制定高职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考核方案。

三、调查研究情况分析

1.社会问卷情况

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5份,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问卷对象为周边企业,有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单位等,涉及的人员有单位领导、企业财务负责人、往年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等。其中在收回的问卷中,单位负责人35人,财务部门负责人40人,毕业生36人,其他为一些与财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从调查问卷的情况看:社会各界领导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评价主要集中在工作态度评价方面,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是正面的,满意度高达95%。对他们工作态度感到不满意的领导只有2位,主要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的两位会计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纪律遵守不够严格,这两个单位都是事业单位,会计都是女同志,这可能与其家庭以及单位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业务水平,领导基本上是认可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对于问题的看法与单位领导有所差别,他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多年来的业务水平基本上合格,但是个别人不善于学习,业务水平跟不上现代会计管理工作要求。他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人员工作满意度为91%,业务满意度为86%。他们对于高职院校会计的学习能力满意度不高,仅有65.3%。会计管理负责人对于会计的实际工作了解较多,但是容易受个人关系的影响,所以结论要辩证对待。高职院校往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工作满意度较高,达到94%;他们对于自己目前的福利水平也比较满意,社会尊重感也较强,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较高。反映毕业生的自信程度。有一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高职会计毕业生普遍反映:他们的会计知识主要是在实践工作中积累出来的,高职毕业初期无法适应社会需要。在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当中,有57%的人员在10年内走上了单位财务负责人之一的岗位。从会计管理与工作人员对高职会计专业实习生的评价来看,超过80%的人员认为高职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的现象,学生处理难题的能力非常差。从其他人员的调查来看,他们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不如以上几类,满意度低于75%。大公司大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他们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满意度不如其他中小企业与中小事业单位。可见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与普通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存在差异。

2.学生问卷情况

针对本校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分布在一二三年级,收回300份,全部到位。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数据统计呈现如下特点:在对会计专业前景目标上看,89%的学生对专业本身的信心是足的,他们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会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是充满希望的。对于未来的收入,很多学生给自己定位的5000元以上比较普遍,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希望达到15000-30000的高薪。在专业发展趋向上,学生在会计资格考证上的积极性非常高,88%以上学生在积极筹备考取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学生对于实践实习活动的机会非常重视,24%的学生利用过假期自我安排实习活动,可见学生意识到实践活动对于专业的重要作用,希望自己的学习能够迅速与社会需要接轨,把就业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在“你认为会计行业是否一定要做适当的假账”问题上,58%的学生认为自己可能会做一些违规的账务,反映思想教育的缺失。在自我学习上,学生普遍反映自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安排下学习,进行自我学习的学生人数只有41%不到,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听讲的学生人数65%以上,能够发言或者讨论问题、质疑问题、发现问题的学生只有11%。自主选择一些相关书籍进行学习的学生只有4%多一点。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强。在对学校的教学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满意度较低,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让人“提不起兴趣”,66%的教师教学中不善于组织学生活动,10.5%的教师从来在课堂教学中不举例实例说明问题,34%的学生反映自己经常听不懂老师讲解的内容,25%的学生怀疑所学的这些课程对未来就业帮助不大。在教学建议上,学生100%要求教师能够改革课堂教学,9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不要“一言堂”。学生97%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实习或者实验活动内容,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98%的学生希望能够经常到各单位学习,跟随专业会计了解社会实际知识。

3.教学调查情况

通过对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监控,教学资料监控以及课时计划等的分析。发现会计专业的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不重视集体智慧的融合。教师基本上都是“各扫门前雪”,教师的教改意识不强,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尤其是理论课程的教师,与实践活动严重脱节。思想品德等公共课的教学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发展与知识素养的积累。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目的功利性过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目前的教学模式改革在30%左右的教师中开展,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没有形成气候,学校的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工作跟不上课改的需要,课改还是局限在学校口号、个人行为的层次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践活动开展不足,学生与教师都感到实习的机会与系统性不强,需要加强。但是因为客观原因如单位落实,经费保障,课时计划等,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问题有了全面、客观的认识

传统的会计教学工作一直缺乏客观的调查分析,是关起门来教书。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为进行改革优化提供了依据: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认同度,社会声誉良好。但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学习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无法直接从事会计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在社会中再学习才能够适应需要。这意味着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实际上距离社会发展差距很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急功近利现象严重。不重视公共课的学习、实践活动得不到满足、思想教育不到位,终身学习的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与社会需要存在的差距在于学校课程体系落后,理论课程大于实践课程,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可见学校应该改革教学目标,挑战课程体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重视公共课教学的实效性。学校教学模式落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意识不强。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效果差。学校的教学管理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课程计划与设置不科学,实践活动安排少,层次低。教学评价体系陈旧,不利于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教科研能力与改革能力,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

2.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思路

对高职会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计划、培训考核的方案、从业资格证考核培训方案等进行重新分析研究,创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比例。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其次,课程设置体现特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应按照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根据社会要求及时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需要,设置外贸会计课程、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有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再次,课程内容要及时调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例如:外贸会计要求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时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

3.为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思路

通过对教学及管理实践的改革实验,把理论研究与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有机结合,对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实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对高职会计专业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课堂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并制定以学生自主学习、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规范课堂模式中各个课堂环节与学案、作业制度要求等。首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倡导以学生学习主体,以实践活动为教学内容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在课堂上“先学、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及时要求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师布置教学案让学生自我解决一些问题,实现“先学”;课堂中师生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开展讨论与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后教”;教师布置部分课堂作业,让学生过关训练,实现“当堂达标”。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提倡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自学,学会解决问题。同时重视思想道德在学科中的渗透,提高学生作为会计人才的觉悟。

4.提出了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议

首先,构建完善的课程实施计划与评价体系。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计划方案体系。所以在实践教学上,提出了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与实践活动课时的要求。提高实践性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对现有的学生技能训练方案、手工与会计电算化技能方案等进行分析优化,制定全新的实践教学方案体系。同时,构建高职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考核方案。

篇7

2基于语言输入假说的高级英语词汇教学

基于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在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读音和解释词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词汇通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甚至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便使词汇学习与记忆不再索然无味。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以此抛砖引玉。

2.1立足显性,挖掘隐性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往往承载着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文化信息。在英汉对比前提下,将文化阐释手法运用于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又能增强教学互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苏新春在其《文化语言学》中主张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谓阐释的方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把隐匿、依附、蕴含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民俗、观念、道德、思维、物质、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把文化语言学定位为阐释性学科,这正表明文化语言学更为看重的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就是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内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中的《迎战卡米尔号飓风》(FacetoFacewithHurricaneCamille)为例,《迎战卡米尔号飓风》是约瑟夫•布莱克(JosephP.Blank)1970年发表在《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上的短篇小说。作者依照时间顺序叙述了1969年8月居住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带的柯夏克(JohnKoshak)一家和他的朋友与威力无穷的卡米尔号飓风英勇抗争的经过。约瑟夫•布莱克不仅运用了大量表现飓风破坏性的具体动词,而且还通过“battendown”“rideitout”“scudin”“wreckage”“salvage”等一系列与“船”“海”相关的词汇巧妙地凸显了文中以柯夏克一家为代表的密西西比州沿海居民生活的这一特殊背景。在词汇讲解过程中,教师若能将隐匿、依附、蕴含于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传递给学生,词汇教学就会成为语篇分析和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一部分。

2.2寓于语篇,激发联想

语篇解读需依赖语境,而基础语境线索由词汇铸就。词汇是语篇最基本的要素,词汇间的语义选择、组织和聚合最终形成一个称之为语篇的多层级的意义系统。语篇中通常含有多个意义链条,它们之间形成前提和结论或原因和结果等关系,相互影响的意义链条共同促成了语篇意义的形成、发展和完成。任何语篇中的每个词表达一定的意义,词与词之间、句际和段际之间也有相互蕴含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常通过词汇同现的形式得以实现。词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单词或单句的层面,而要引导学生宏观地从整个语篇的角度通过比较和联想来分析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加深学生对词汇深层意义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中的《讹诈》(Blackmail)为例,阿瑟•黑利(Arthurhailey)通过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等描写将人物心理刻画得非常的细腻。文中贪婪的私家侦探奥格尔维(Ogilvie)一开始在身犯肇事逃逸罪的公爵夫妇面前嚣张无比、企图讹诈,而后因臣服于金钱而将自己卷入了案件之中。奥格尔维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由作品中出现的重要意象“雪茄”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在文中对奥格尔维抽烟行为的描写达到6次之多。教师可将这6处描写中的关键词如“accompanied…in”“removed…knockedoff…flipped...”“bitoff”“waved”“lit”“bothering”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演活动,结合语篇引导学生捕捉奥格尔维由横蛮无礼到屈服顺从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扫描语篇中散布的相互联系、遥相呼应的词汇并将其进行链接进而挖掘语篇线索和主题的能力。

2.3词义辨析,重视应用

词义辨析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近义词在高级英语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词义辨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高但同时又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要得到特别的重视。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词义的强度、文体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近义词,结合语境进行初步辨析,再综合总结。如在约瑟夫•布莱克的《迎战卡米尔号飓风》中作者在文章第26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中连用了"vanished"和“disappeared”这对近义词来描述装着小猫的盒子和猫妈妈在风中的消失,比较词义可以发现前者强调突然性和彻底性,因此更能让当时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装着小猫的盒子就被风刮走的一幕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阿瑟•黑利(Arthurhailey)在《讹诈》(Blackmail)一文中对主要人物的眼神的描写非常的丰富,短短一个故事对主要人物Ogilvie的眼神描写达到11处之多,而对另一主要人物公爵夫人眼神的描写也有6处。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每次使用的词都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述“看”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索这些近义表达之间的细微差异所映射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JohnScopes在《震惊世界的审判》(TheTrialThatRockedtheWorld)一文中为了凸显世人对“猴子”审判(the“monkey”trial)的关注对枫树下别开一面的审判场景进行了描写,尤其是围观群众的千姿百态由“sat”“squat”“perch”这一组近义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幕从相关视频资料中截图展现给学生,学生立刻领悟到了这4个简单的单词的魅力所在。但是仅仅掌握词义辨析的方法,了解近义词的区别是不够的,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督促学生把这些词汇活用到自己的说、写、译中去,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篇8

二、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成因

虚假的财务报告从出现的原因来看,我们将其进行分析并主要从内因以及外因来列举。(一)利益驱动导致。可以说,财产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为企业内部牟取不义之财,也就是说是利益的驱动。有时候,当双方之间的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时,对相关财务负责报告的相关部门就成为了关键。通常,财务报告的部门一方面为了保障自身的既有利益;另一方面又不得罪另外两方的任何一方,会擅自对财务的报告进行更改,这样一来,并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实际情况的虚假财务报告就对其使用者产生了蒙蔽效应。而财务人员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会造成他们违法乱纪,影响自己的前途;要么拒绝接受负责人的命令,那么他们在公司的地位和职务也就岌岌可危。(二)会计人员职业水平不高。说到导致虚假财务报告原因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本身的职业水平,它同时也是影响一家企业在财务和会计方面工作质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从实际情况来分析,不难发现,有些会计人员并没有提高自身的自觉,甚至并不重视学习,这样一来客观上使财务核算以及财务报告有失准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企业主要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会计人员在财务方面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和挑选,没有注意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和职业操守等方面,因此在会计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专业技能成为了重点,导致了大部分会计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道德水平以及思想约束力来约束他们的行为。(三)内部控制不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通常是由该企业治理的结构来确定的,如果企业内部没有一个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监督控制体系,那么就容易忽视对于防范由会计所带来的风险以及内部的控制,这样一来,管理层的高层领导负责人就容易钻空子,对命令会计人员进行虚假财务的报告成为了可能。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通常是一些自身游离于公司企业之外的投资者,一方面他们不可能时时刻刻来监督所投资的所有公司内部的财会人员,对公司内部财务资金的流动情况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公司内部的经理由于其利益是相对于公司决策层而独立的,他完全可以有机会依靠财会部门的假账而从中捞一笔油水。(四)监督机制不完善。由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依法监管和指导注册会计师在各个地方所成立的协会、对注册会计师本人以及其事务所的应该是省级的财政部门。但实际上,省级及更高级的财政部门通常将工作重心和精力放在了对于公共财政预算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上,而地级市等相较于省级更低的财政部门又无权过问,导致了社会全体的监管不力。一般出现了问题,审计机关会给财政部门,之后就是由于各种理由最终不了了之。

篇9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核算环节存在问题

高校中的资产一般都属于国有资产,能否对高校资产进行有效地管理关系到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问题。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是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资产来源于财政投入,并没有对资产进行详细的细分和定义,将其统一划分为固定资产,并制定和固定资产核算相关的核算体系,然而却忽视了无形资产的核算,没有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不能准确的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可能导致高校资源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浪费现象。二是对很多高校来说,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尚未实现一体化的业务、财务管理体系,可能导致资产的不及时入账等情况,进而导致报表上反应的资产项目价值不准确。三是新的高校会计核算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这就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的难度,要求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对、盘点等。但是,高校资产核算的会计人员可能还对新的核算制度不熟悉,就会存在计提折旧不正确,或者没有按时计提折旧等情况的出现。

(二)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对于高校会计核算人员,其一项重要的职责是对全体师生提供报销业务服务,然而大部分高校执行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核算服务,有的时候会出现报销人员过多而导致的环境噪杂,核算人员工作压力大等现象,同时,对于核算人员,常年都在干同样的报账工作,枯燥乏味,势必会产生厌恶感,加上工资、福利待遇又不高,就会使人员流失严重。新增加的核算人员又不熟悉业务,就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高校的会计网络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对核算人员的创新和能力要求变得越来越高。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税务等和财务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要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的整天素质水平还不高,团队合作意识薄弱,更不用说能和国际经济接轨的人才,更是少的又少。所以说高校会计核算人员缺乏竞争意识,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而没有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三)会计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

目前,高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会计基础比较薄弱,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不强,把重点放在业务核算上面,而对会计监督不够。首先,高校会计核算中不重视基础工作管理。比如:在原始凭证的审核过程中,由于前来报销的教职工相比会计核算人员而言,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就会导致会计人员难以辨别凭证的真伪。不合格的凭证屡见不鲜,报销人员提供不正确的信息导致原始凭证上的业务内容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相符,虚造原始凭证内容、虚造原始凭证中经济业务的发生场所和时间等的现象时常发生,这就势必会影响高校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导致高校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的不准确。其次,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非常普遍,更多的高校业务会通过电子数据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为高校完善内部控制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对内部控制的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与学校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薄弱的相关经济腐败案件频繁发生,说明虽然很多学校都有自己专门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其内部控制制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会计核算体系不健全,高校内部不相容职位相互不分离现象严重。比如:某职业技术学校中就存在着严重的职责不分离情况,由同一会计人员既负责会计原始数据的录入,又负责对该数据进行审核,这种职责不明确现象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使得内部的审核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节,财务预算不精确

随着国家不断的加快财政体制的改革,高校使用国家财政资金,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相应的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在执行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但是,问题在于会计核算部门的相关人员不直接参加高校相关预算的编制和审批等,并不清楚各单位的具体业务以及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在报账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高校项目经费的预算和财务系统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资源共享,因此,会计核算人员不能正确的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由此,会造成会计核算中的不正确账务处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预算不够精细等现象。

三、完善我国高校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做好新旧制度衔接工作

自2014年1月1日高校新会计制度执行开始,需要对高校的固定资产按月进行计提折旧,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肯定不可能执行像企业一样的折旧方法,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是作为一种成本,进入高校的成本核算系统。其次,为了加强资产的管理,高校的财务部门需要经常和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制定一体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对资产的购进、使用、保管等环节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另外,还可以建立内部监督机制,监督会计核算处和资产管理处的实时对账,进而保障资产的真实核算和有效管理。再次,高校应该加强固定资产的盘点和清查制度,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地动态监控。

(二)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是保障高校财务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高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不仅指的是要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能够对计算机能信息技术进行熟练的操作,除此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应变能力。为了解决高校会计核算人员中的人才流失问题,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业务娴熟、工作认真负责的会计人员,高校在进行相应的校内转岗或者晋升时可优先考虑。同时高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建立公平、合理的考核机制,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高校需要根据每个月的考核情况,定期公布一下每个人的考核情况,对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并加大提拔的力度,通过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方式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在新会计制度下,要想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必须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因为会计核算人员在整个高校的财务运行中起到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执行新的会计核算制度时,首先要考虑到会计核算人员对新会计制度内容的熟悉程度,同时要考虑会计人员是否具备按照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为了提高其胜任能力,高校可以举行相应的新会计制度的业务培训活动,让全体会计人员领会新会计制度的意旨。比如:当有新的会计政策出现的时候,高校可邀请专家在学校开展讲座,对新的会计制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强制要求全体会计人员参与。其次,为了保证高校会计人员认真执行新会计制度准则,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再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让会计人员意识到不正确的核算方法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鼓励会计人员多参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他们认真钻研业务,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严把原始凭证的审核关,加强会计监督工作

为了健全会计核算中的基础工作,首先就要从原始凭证入手,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将这项简单的工作做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做好这件事情,会计核算人员首先责任心要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会计技能,还必须熟悉国家对于相关票据的具体规定,了解相关的财会法规,对高校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票据审核人员严格把关,做好凭证的审核工作,确保高校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进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的准确性。对高校的会计核算的监督方面,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不断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和核算工作。同时,高校应该重视内部审计,定期对会计资料进行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进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所以,高校会计核算中的监督职能是保障高校健康有序运行的不可或缺部分。

(四)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工作

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衔接方面,高校应该将项目经费管理与财务系统的有效对接,做到资源共享。在会计核算中心明确高校预算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预算对各部门的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尽可能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率。不断的改进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高校会计核算人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教师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结余情况,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报销错误。

篇10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培养人才就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向他们传授知识,但是并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在教学模式上,对于学生的培养采用统一的模式,并没有因人而异,忽视学生个性多样发展。在评定高校的会计教学质量时,一般都是根据高校的教授数量和博士点等进行评定。另外,高等会计教育普遍重视研究型人才,忽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使得大家普遍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如果一个会计人员的学历越高,那么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事实上,教育人才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经济的发展,由于我们所处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这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

高校在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对于相关的非专业的课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本上是作为课程中的选修课。不仅学校不重视,教师与学生也认为其无关紧要,除此之外,开设的课程之间没有什么协调性,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另外,在向学生讲授知识时,只是告诉学生业务的操作步骤,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只知道业务应该这样处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完全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在会计教材方面,教材编写大部分章节都在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解释,而很少进行理论分析,这很难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不重视实习环节

在高校的会计教育中,都设置有实习环节,但是这个环节一般都是安排在学生将要毕业的时候进行,此时学生很难将精力完全投入在实习上,自然也就无法很好的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此外,实习是在学校提供的实验室或者企业,一般只有这两种方式。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在扩招,所以学校的相关设备难以满足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始鼓励学生去企业进行锻炼。但是,学生去企业实习时,很多业务信息由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根本不会让学生去实际操作,所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而且,很多会计专业教师实务操作能力不高,对财务软件也不是很了解,这对学生的实习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学模式落后单一

我国会计教学模式还比较落后,一般只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理论,很少在理论讲解中引入案例教学,学生在纯理论的环境下很难有效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相应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得不到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与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尽管有一部分高校也重视案例教学,但是收集的资料没有针对性,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无法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传授知识。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对策

现在的高等会计教育应该在教育理念、目标等方面有所突破,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说,应该转变观念去看待高等会计教育的新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树立新的会计教育观念

我国高等教育应当逐步的与国际接轨,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会计教育走向国际化也预示着对会计教育资源要重新进行整合与调整,会计教师要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并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对于相关的学科知识都要做到有所了解。高等教育应该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终身教育,这样才能跟上经济变化的步伐。教师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职业道德教育,并逐渐培养其养成自主学习以及思考的习惯,这是很重要的技能。只有这样,高等会计教育改革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所培养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要转变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向其传授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保持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先进性

在高等会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专业必修课所占的比重过大,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由于经济环境在变化,相应的对会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应该据其对教学计划加以调整。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应将信息技术结合到相关课程中,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在基础课程中,要设置经济管理类课程,使学生具备一些经济管理知识;除此之外,设置法学类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具备一些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适时补充新课程,以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加强实习指导

在高等会计教育中,理论和实践教育是两大重要环节。但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实习环节相对薄弱,所以应该在这方面予以加强。具体来说,在会计专业学生入学后,可以适当的向其介绍各种会计账证,让其对会计行业有一个整体印象,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有针对性地设置阶段性的单项业务实习,这样不但能及时巩固理论知识,还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接触会计实务。

(四)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前面在阐述高等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已经提到过,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高等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能解决各种会计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上,同时,在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上,做到各有侧重,界限清晰。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满足需求,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手段逐渐的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应在教课过程中多设计会计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传统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培养的会计人才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所以迫切的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在课件设计上加强教学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自主的进行学习。要强化案例和实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由于会计属于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是很关键的。因此,应让会计教师接触会计实际工作,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引进来,将会计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培训。除此之外,搜集整理有代表性的案例资料,将其编写进教材,鼓励教师不断进取,编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会计教材,而且这些会计教材还要与实际结合的比较紧密。此外,会计学的技术性、操作性很完善,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教学手段在多样化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只有这样,先进的科学手段才能真正服务于会计教育。高等会计教育,除了应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外,还应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一般会计人才。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不是很强,这对其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将渗透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不懂得会计知识,想要很好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是很难的。

(五)加强高等会计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高等会计教育面临多种挑战,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的水平如果想有所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水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可以将一些会计理论水平较高,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整合进教育系统,这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人才的宝贵财富。培训现有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并将其派到企业进行锻炼。

篇11

(二)不能够科学的划分出会计主体

进行高校基建活动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属于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当中的一类,因此,需要同其余的经济活动一起进行核算。如果不能跟其余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就会出现两套会计报表,并且在上报的时候也需要按照不同的渠道。但是对于高校的整个经济面貌来说,每一套都不能够单独的反映出来,并且也不符合在《会计法》当中对于完整性的总体要求,也就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没有配备足够的基建会计人员

从一般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领导日常管理的重心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虽然在不断的健全失业会计的规章制度,但却很少重视基建会计。在普通高校当中出现了一些经济犯罪的案例,其中与基建项目有关的就占了30%左右;另外,由于基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也使得其难以适应基建会计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二、高校基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的措施

(一)基建会计科目需要合理设置

基建会计科目当中的设置级数、明细科目都需要在原则上满足会计核算的需求,并且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实践的情况,笔者认为明细科目的设置级数较少,不能够将基建投资的具体情况反映出来。而随着不断扩大的高校基建项目规模,就有可能存在包工头分担某一个单项工程的情况。因此,就可以设置例如“预付工程款———建筑公司———××工程项目”科目,如此,单个工程项目的投资情况才能够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费用类科目也应该设置三级或四级明细科目。以“待摊投资”科目为例,可根据单个工程项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根据待摊投资的具体内容(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贷款利息等)设置三级科目。这样才能清楚地反映每一个项目的投资累计完成情况,也利于查找项目对应的费用, 提高工程结算的效率。此外,基建会计人员一定要把握好摊销时间和分配方法,确保建设项目成本的科学、合理。

(二)在会计处理当中规范基建借款

对于基建借款的实际规模以及相应的还款情况,也需要在高校事业会计当中正确的反映出来。在借入款项时,通过科目“借入款———基建借款”核算。对于基建项目拨付相应的基建借款,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通过事业会计的“借出款———基建借款”科目进行,而基建会计则需要在核算的时候通过“基建投资借款”进行。在每一年末,事业会计就能够借记“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贷记“借出款———基建借款”科目,根据实际的财务决算情况,从而进行基建借款的冲减;基建会计借记“基建投资借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自筹基建拨款”科目。如此以来,在高校的事业财务上就会反映基建借款,也能够如实的将高校负债以及风险的整体情况在财务报表当中反映出来,对于财务分析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等等也能够反映的更加的可靠与准确,有利于高校对于自身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也有利于科学决策的实施。

篇12

高职会计专业成本会计课程的内容复杂、理论实践和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习时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而目前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却依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纳,反而使得学生缺乏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更谈不上将所学理论联系到实际,因此远背于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三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成本会计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本身就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而现行教育模式下,成本会计的教学依然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还依然根深蒂固地驻扎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必将影响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这也是目前许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走马上任会计岗位的重要原因。

(三)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缺乏创新,且内容分散,缺少连贯性

俗话说:没有创新何谈发展?成本会计的教学更是如此,目前成本会计的课堂教学都是以课本案例为主,而课本上的案例只是仅仅为满足某个知识点的需求来设定的,缺乏前后环节应有的连贯性,如若在讲课中不能和实际相联系,就更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时间长了,学生只会失去学习中思考的兴趣,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四)教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

教书实际是一个师范的过程,“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我们经常用来形容教师标准的尺度。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知识的传授者。而现行的状况是,高职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毕业生直接应聘从教,即便是多年经验的教师也因扎身教育事业而与实际岗位脱离。而成本会计的实践性很强,若教师本身就缺乏应有的实战经历,那么何以将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再有者,有的教师本身就不注重新知识的更新,其何以能带动和引导学生去追求创新?

二、高职教育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求了,为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地掌握并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必须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在讲授理论知识时,能够通过设疑导趣、情景导入等方法,用和学生最贴近的案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得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引领学生去创新、去发展。

(二)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做到实践教学从“单训练”到“双训练”的升级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结果等步骤,实现“教、学、做”三者融合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不仅要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且要强化他们的专业技术训练。且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要再现生产过程或工作过程中应知应会的职业岗位要求,更要体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的属性。处理好“基于工作的学习”和“基于学习的工作”的关系,防止实践教学简单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弊病。

(三)创新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

知识点分散是成本会计课程的一大特点,这也是最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目的的绊脚石。因此,教师应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所创新,使得分散的知识点集中化。比如,我们在课前设置案例导入时,能引用企业的完整实例,引导学生按照生产过程一步步分析,使得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将前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实现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新知的习惯,为后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四)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用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为使得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学校通常会通过从合作单位中聘请一些企业的专家作为教学顾问给学生讲授所谓的高层次专业技术知识,从而忽视对本校专职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孰不知,企业的教学顾问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教学经验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将我们的教师送去企业,通过开展“下企业实践”的活动,达到提高教师实践经验的目的,使得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领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的桥梁。只有如此,我们的“三型”人才的培养才更能付诸行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