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家庭教育论文

篇1

1.责任感错位,利己主义盛行。“90后”大学生主观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热爱祖国,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愿意奉献,勇于担责,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决心。但客观上,有部分同学在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取向更加趋向个人成就的获得和满足,尤其是在个人得失与社会责任暂时发生矛盾时,更是“我”字当头,社会责任感淡化,价值取向个人化严重。比较普遍的,“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感仅仅体现在“利己”而“不损人”的消极被动层面,没有达到主动助人、感恩回报、服务社会的积极主动层面。

2.诚信道德弱化,法纪意识淡薄。“90后”大学生大多数认为遵守社会道德是一个公民起码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小部分“90后”大学生又存在社会道德诚信弱化的现象。尤其在个人情绪不稳、又受外界负面环境影响和他人诱导刺激时,立场不坚定,随意降低对自身的标准。在社会公德受到挑衅时,瞻前顾后,缺乏维持正义的勇气和胆量。“90后”大学生追求自由、崇尚法制,渴望被尊重,希望被理解,尤其注重公平、公正。大部分同学对是非好坏有基本的认识和判断。然而,道德不同于法律,助人不能违纪,知晓更不等于遵照。有的同学看到弱势群体受欺负,不是依法依规理性地解决问题,往往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手段;有的同学铤而走险,以代考、陪考等违规行为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有的同学因为种种琐事,谩骂、诽谤甚至投毒、暴力打击报复他人。这些行为都反映了“90后”大学生的法纪意识非常淡薄。

3.心理脆弱失衡,行为举止失常。据调查表明,受学业困扰、情感困惑、人际错乱、家庭施压、就业受挫等方面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焦虑意识明显高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的承压受挫能力较低,心理自我平衡、控制调节能力更是不足,由此引发的精神分裂、自残自杀行为时有发生。除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外,认识不足、角色缺位、内容偏失、方式不当、渠道不畅等家庭教育的缺失是“90后”大学生非智力问题不断产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大学生非智力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强化对策

1.突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非智力培养中的职责和优势。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完整人,由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组成,缺一不可。社会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稳定完善的政治基础。学校教育给予大学生丰富的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但在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价值、法纪意识、人际交往、非智力因素等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政府必须立法明确大学生教育的责任分工,高校以人文素养、知识技术、创新探索作为责任重心,家庭教育要在密切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将成人、成才教育作为主要目标。

2.明确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三观”教育和政治信仰等,把对子女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综合能力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内容,包括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自控能力,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适应力的综合体现。身心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础内容,包括基本的身心健康常识、直面压力从容应对的能力、心理自我调控修复能力,要教育孩子积极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平衡心态、稳定情绪。生命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家长应努力为孩子营造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体验生命的可贵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引导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关爱自己和感恩他人。大学阶段是人的情感最丰富的时期,也是情感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家长要牢牢把握这一关键时期,教育其学会正确表达、疏导、控制、发展、优化自己的情感,为将来的情感和谐、家庭幸福筑牢坚实的基础,也避免因一时的情感冲动而造成遗憾终生的错误。

3.规范公益“家长”的帮助站点。政府应规范建立公益“家长”帮助站,遴选一批充满爱心、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家长,填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缓解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家长长期缺位的现状。在思想道德、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教育和引导孩子,做他们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成长上的守护人。

4.把握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过程民主化原则。“90后”大学生较之以前的大学生更加注重情感的感受,因此,家长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必须以平等、民主的态度进行,要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不越位干涉;二是运作科学化原则。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发挥素质教育的功能。因此,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技能,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身教言传并行原则。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有意无意会影响身边的孩子,家长的德行修为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长要提升自己的修为,用自身榜样教育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子女,用自身的行为去规范子女。

5.实现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方式转变。政府应建立免费家庭教育咨询、帮扶中心,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为宗旨,研究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探索得法的家庭教育方式,传授科学的育子知识,帮助和指导家长及时地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为保证指导和帮扶工作有序进行,还需要设立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6.拓宽大学生非智力家庭教育的具体途径。一方面,构建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位联动的工作体系。为确保家、校、生沟通的效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学校应在新生入校时,将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主要教育活动、教育方法告知学生及家长,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学校教育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思想、学习、人际交往、心理、习惯等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以便学校和家庭能全面了解孩子,并就学生存在和潜在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商量,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关注,征求家庭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共同进行科学的指导和有效干预。家长应主动将孩子入学前的基本情况、成长背景、性格禁忌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家长的教育期望如实告知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突出的问题应与学校及时沟通认证。学生本人应如实告知家长教育的体验和感受,积极主动地对话学校,加强自我教育。另一方面,搭建沟通平台,创造家庭教育的时空同步。大学生求学在外,面对面的家庭教育几乎不可能存在。但家长应该像中小学教育一样,加强与孩子、学校的联系,充分利用电话和网络,搭建远程家庭教育沟通平台,对孩子进行远程的关心和教育,发挥家庭呵护关怀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及移动终端智能化的高速发展,网聊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且深受“90后”大学生的钟爱与追捧。家长可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既可以通过轻松愉悦的文字、照片方式与孩子交流,又可以用网络提供的语音、视频等形式与孩子心贴心地直面交流。学校应主动建立班级家庭微信群和QQ群,老师可以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的形式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精神、身心状态上传至群共享里,供家长了解发现。通过群的建立,开展网络家长会,让更多的家长共同参与和讨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将好的家庭教育案例做交流指导。

篇2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1.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的原因

人自出生之日起最先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引导着孩子性格、价值观的形成。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重视家庭教育,但是到了大学阶段,难免就出现了放松。一方面是觉得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学会独自处理问题,要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部分是在外地学习,离父母较远,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随时看到,在电话或是视频的沟通过程中孩子又是报喜不报忧,使得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较为模糊。往往家长了解到的是乐观的一面,也就更加放松了教育和督导,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家庭教育逐渐被忽视,甚至是缺失。

2.家庭教育应伴随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应伴随着大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当今高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提倡注重素质教育,但是往往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活动和成绩好坏成为了反映一个学生是否素质合格的主要参照标准,这样不免有些过于片面,容易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现在90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有一些刚入学就积极表现或是竞选班干的学生,力求在大学努力的表现自己,但是参加活动或是对于成绩的过高要求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其心理负担。随着年级的增高,压力的不断增加,心理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纾解,最后的结果甚至影响其顺利完成学业。这种情况的发生,除了环境因素以外其自身原因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且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通过深入的接触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是由于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使其更加希望在远离家庭的大学校园中获得认可,甚至有些学生与家长存在着沟通障碍,还有些家长对学生持一种放弃的态度,在家庭教育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大学生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一定程度上对学校教育的开展有影响,应该一直伴随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3.大学生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实际上,不是只有小学、初高中教育才需要家长的参与,大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开展。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例如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同时也需要通过家长的反馈从不同的角度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掘出学生更多的潜力。

篇3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对策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随着人类社会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市场经济要求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用氛围。但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度,是高校德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

目前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诚信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甚至恶意挑战道德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剽窃论文。一些大学生把刻苦钻研、忠诚老实视为反常,而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视为正常,甚至连毕业论文都成篇抄袭,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没有形成公平竞争的思想观念。

(二)虚伪包装,能力“注水”。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人才资源配置体制还不完善,一些学生在就业时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采用编造事实、制造虚假材料的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在求职中,填写虚假职务、伪造证书和履历的现象比比皆是。

(三)不还贷款,拖欠学费,违反契约。当前我国实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资助家庭紧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目的,以学生的人格和信誉作为担保的贷款。

(四)行为失范,道德失信。现在大学生借书不还、偷盗、赌博、酗酒闹事、破坏公物、撒谎等行为屡禁不止。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在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体系正处在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中,公民的道德观念较为淡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不强,信用基础比较薄弱,新的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失信浊流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泛滥成灾。从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薄、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等,使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和诚信原则发生了动摇和怀疑,也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德育存在偏颇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诚信育人的观念不够强。不少高校往往只注重教授文化知识、技能,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方面观念淡薄。此外,当有些学生由于不诚信将要受到处罚时,一些教师竟然表示同情,甚至为他们说情、辩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家庭对诚信教育不够重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教育却存在很多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背景下,很多家长把关注点放在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和培养才艺技能上,而对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却只是“轻描淡写”。甚至有的家长还把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传播给了孩子。不当的家庭教育会使子女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诚信品质,学会处事“圆滑世故”,而这种特质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改变。

三、增强大学生诚信的对策

(一)全面理解诚信的涵义,引导大学生诚实守信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诚信在道德层面上的涵义,却忽视了从法律角度进行诚信教育。首先,要将诚信在道德范畴与法律范畴的涵义向学生讲深、讲透,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郑凌云说过:“诚信又是一个法律范畴,它要求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讲究信誉,恪守信用,行为合法,不违背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诚信是实现自我合法利益的前提,维护诚信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其次,既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又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法律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会明确地对责任人给予相应制裁;而道德对违反义务的行为却无强制性后果,制裁手段也只限于舆论的谴责,如果当事人公然蔑视舆论,道德便对之无能为力。

(二)要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将诚信内化为价值追求

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结合学生思想状况,科学确定活动内容,有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的全方位指导,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关注诚信、思考诚信、了解诚信、实践诚信的过程中,将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

(三)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考评体系

大学生信用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品行说明、诚信纪录、学习情况、健康情况、经济情况、个人意见、学校意见等。学校首先要选好诚信教育与管理的“切入点”。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向新生发起“诚信倡议”,开展“诚信大讨论”、“诚信辩论”,并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与新生签订承诺书,并建立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将伴随学生度过四年大学生活。李国庆在书中给过建议“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同时,还应规范大学生信用考评体系,形成学习诚信、经济诚信、生活诚信、择业诚信四大评价标准,对诸如考试作弊、不按时贷款、不履行就业合同等具体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并进行跟踪测评。以此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入党、申请助学贷款、评定奖学金等的依据”。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具体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北华大学)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46-02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人类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品质,是内在于肉体的精神,情感是人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对于人来说,是件重要的事情,人的情感发育过程是在教育中成长,它始终贯穿于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全面发展健全的人格,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现状分析

当代的中国仍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教育以重视技术理性为主,而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人。可是现实的高等教育教学中一味地追求高智商,也强调对实用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当中,知识教育占据中心位置,因此,扼杀他们的对自己情感、理念、理想和价值观。

1.情感教育中缺少师生交流与沟通:“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现在有不少教育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体验不到当教师的幸福感,也缺乏全部热情、激情,对学生的幸福感、满意度和潜在能力毫不关心。只注重知识传授,没有重视和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大部分教师一味的急功近利,淡漠了社会的责任,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教育过程中,只是追求名次所带来的荣誉,丧失了原本应具有的内涵和价值。作为一位教育者自身情感世界苍白,往往就会成为一部教育机器,没有活力,缺乏感情,对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实施情感传递。归根结底,没有情感传递,情感教学也无从谈起,只有具备情感素养,才能以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

2.家庭教育方式对情感教育的忽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条件改善,收入逐年递增造成家长对孩子的一贯溺爱,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很容易形成孩子在情感上的一味索取,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近些年,出现“啃老族”就是家庭情感教育中过分溺爱的一个表现。一方面因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另一方面生活条件改善使家长给予孩子过多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缺少亲情、友情和关爱的氛围中,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孤独感并导致出现心理疾病,人格变态。对于这一现象,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工作“不灵”。

3.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情感培养和体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人即是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大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忽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不重视大学生的独立情感体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认知教育。这种教育在心理维度上缺乏情感目标,教师只注重灌输道德知识、规范给学生,不把它们与生活世界、生活体验相联,也不考虑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则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情感的体验,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感受。情感教育目的,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感品质,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世界能感受到情感的传递。因此,应改进和完善这种不良现状,从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1.建设优良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大学生和教师工作、学习的场所。优良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有着激励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人文教育、组织学生多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主题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艺术活动,将情感教育寓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大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感,提升人的心境。使大学生内心深处受到教育和启迪。

2.加强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自我培养:情感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对大学生进行指导情感教育的自我培养和调节,对于个别特殊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与帮助。引导他们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客观的真实的去了解每位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状况,公正地评价大学生的情感,正确指导大学生如何努力地控制协调好自我情感,不断完善其人格。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感恩教育,使大学生学会感恩社会、感恩学校、感恩家庭等,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健康的发展。

3.情感教育是辅导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对于提升大学生情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辅导员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充分理解学生、关注学生、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分析认识问题,将自己的情感渗透、逐步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你感受到了他们的存在,同时也能很好的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亲情。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情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每一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全、人格完善和素质全面的人。对于不同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教育,以情施教、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互相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与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和情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73.

[2]鱼霞.新基础教育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6.

[3]陈小龙.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哲学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颜中玉.论大学生的情感教育[J].长沙铁道学学院学报,2005,(6).

[5]闫丽华.当代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思索[J].科技信息,2006,(5).

篇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意义重大。第一,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前高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对其进行教育引导,有助于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关心家人,朋友,服务社会,感恩祖国。第二,重视感恩教育,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和加强感恩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全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三,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整体素质,还有利于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感恩教育,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使其与他人、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为我们更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提供了条件,当前加强对独生子女感恩意识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感恩的环境是孕育感恩品质的前提和保障,加强对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良性引导。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才能更好的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方面,全社会要注重对感恩教育的宣传,舆论上倡导感恩,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如近几年国家和社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通过“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评选出一批道德品质高尚的模范,向人们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用孝心感动中原、感动中国的谢延信,他的事迹向人们宣传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用他的行动呼唤美德,用他的行为向人们讲述着他的感恩。通过这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感恩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使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自觉的加强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

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要提高判断能力,主动摒弃错误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素养。要正确认识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个人思想的危害,主动摒弃这些腐朽颓废的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受中国历来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感恩社会。

二、转变学校教育模式加强感恩教育

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感恩意识,学校教育是关键。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远离家乡,学校是其成长学习最重要的环境,学校应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肩负起这个重要的责任,重视和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应从单一的注重专业技能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来。受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和学生就业前景的考虑,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虽然设有德育课,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不能很好的达到预期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培养一批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在高校所占比例同益增多,学校应根据独生子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教育计划,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其感恩意识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养。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实际参与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将道德思想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实际的感恩行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

其次,加强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大学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还没有实际建立起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着重注意对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有针对的教育和引导,特别要加强对该群体的感恩意识教育,使其明白家人的良苦用心,教导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加强独生子女大学对学校和社会的感恩教育。

最后,营造良好的感恩校园环境,多种方式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独生子女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感受最多的也是校园文化环境,和谐的文化氛围,更好的营造出一种感恩的校园环境,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熏陶,从“耳濡目染”到最终的“润物细无声”,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动员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用真情表达对家人、朋友、社会的感恩。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子女的道德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奠基性教育,是对人影响最广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子女道德修养的培养。孩子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更应该注重对孩子道德修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学习忽视道德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过程中,

须明白孩子要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同等重要,教育孩子要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爱社会,感恩祖国,教育孩子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示感恩的心情。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与人交往,全面发展。

其次,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和个性的培养。很多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不能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很好的融入其中,这与自身的性格和习惯有关,而这些又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能过分宠爱孩子,要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挫折教育,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养成自立、坚忍的性格。

最后,父母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自身素的高低,影响其对子女的教育水平。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感恩行为,对孩子进行感恩的教育,孝敬自己的父母,关心社会,通过耳濡目染,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感恩意识。

四、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成长中摸索,体会做人的道理和原则。独生子女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自我教育法,主动自觉地参与感恩活动,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自省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身的缺点,学会自我控制和包容他人。通过自我教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感恩意识,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版.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张瑞芬.谈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5]陈琦,杨鲜兰.大学生感恩意识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4月.

篇6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利用各种因素促进动态生成;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毕业论文答辩。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团体核心凝聚力的打造。“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论文范文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干部培训中的运用实例,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MPA,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篇7

一、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经济与教师的学术、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研究目标和理论基础

1、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整体实验要达到的目标是:(1)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2)切实转变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培养一批转化后进生的优秀教师,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xx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安徽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xx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xx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xx年2月——20xx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xx年2月——20xx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资源库网址为:.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xx年3月、20xx年5月和20xx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xx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xx年为68人、20xx年为77人、20xx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xx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xx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

4、20xx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安徽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安徽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xx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篇8

2、理论基础: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题的提出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教育过程比喻为雕刻大理石:“有许多力量参与人的教育过程,其中第一是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集体,第四是孩子┉┉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活动有始有终,行动得象一个组织很好的交响乐队,那么它产生的将是多么美妙动人的作品。”我国现代家庭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雕塑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2、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需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由于家长的修养、学识、教育水平的高低不等,使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误区,主要表现在:①过分溺爱,重养轻教——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袒护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放肆,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而又刁蛮、任性的性格;②望子成龙、重智轻德——只盼孩子将来成“龙”,忽视孩子的眼下成人,造成有的学生成绩优秀而品德较差,难以管教;③期望过高、暴力相加——家长自身没有建树,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由于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没达到目标,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④忙于事业、托付他人——现代生活高效率、快节奏,很多事业型的家长(主要是经商者)苦于事业与家庭不能两全,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老师,自己放心地去干事业,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别人,结果是得不偿失;⑤自以为是、轻视老师——有些家长自恃有一套安生立命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不认同,甚至有对立情绪,并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这种情绪,导致孩子对老师、学校的教育和各项措施持抵触情绪等等。这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极不合拍,严重制约着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见,向家长推介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宣传现代教育观念,帮助家庭教育走出盲点和误区,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研究的原则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探寻恰当的方法,努力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佳切合点,以求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全面性原则:将教育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不同角度体会成功的喜悦,用“教育之爱”滋润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心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运用多种手段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对学生的教育与转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4、针对性原则:研究不同学生、不同家庭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工作计划和采用不同的措施,找到家教工作的突破口。

四、研究的方法、措施与过程

1、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为主,配合调查研究法、实验法。

2、研究措施

一是抓教学计划:要求课题研究教师制定家庭教育授课计划,由教务处、政教处核查,报校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教学计划包括授课教师、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

二是抓教材配备:20*年以前,我校家长学校配用经教育部关工委审定,*省关工委、省妇联、省教委组织编写的家长学校系列教材《初中生家长教材》;20*年以来,我校以《成功家教启示录》、《失败家教警示录》为主要教材;20*年,我们又将实验教师和有体会的家长撰写的家庭教育论文汇编成册,作为新阶段家长学校教材。

三是抓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1)成立家长委员会。它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听取家长的意见,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畅通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2)家长开放日:开放日活动一般包括评教评学、分级部对家长开放课堂、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使家长了解教师的上课情况和学生在校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并以开放日为契机开展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3)请专家给家长授课:家长学校开班期间,聘请从事教育教学研究、青少年心理、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对学生家长集中授课,教给家长有关家教的理论和实践经验。(4)学生、家长、教师恳谈会:围绕某一特定主题,组织三方代表座谈,各抒己见,增进理解,达成共识。(5)召开家长会、家访:我校规定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各班必须召开家长会,班主任还可根据本班实际自行组织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向家长汇报工作,并就学校取得的成绩、改革的重大举措及学校面临的问题向家长宣传、介绍,征求家长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还可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家访要常抓不懈,走进学生家庭,就能走入学生心灵。(6)以课题研究为前提的跟踪实验: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学生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指导,进行不同个案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阶段的纵向比较,并对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总结和推广。(7)评选优秀家长,进行经验交流: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认真评选出学校优秀学生家长,召开专门会议,为其颁发证书,进行表彰。并让优秀学生家长做经验介绍,对广大学生家长改进家教方法,提高家教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8)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从学生的角度谈他们所期盼的家庭教育,启发家长们易地而思,具有生动的感染力。

3、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我们共经过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年9月——20*年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编写课题实验方案,对研究成员进行理论培训,作好研究前的物质准备和理论准备。

(2)研究阶段:20*年2月——20*年1月,依据方案落实任务,通过多种形式对老师的培训、家教活动的开展和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训练,总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有效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效益,促使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3)总结推广阶段:20*年2月——20*年2月,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将老师、家长、学生撰写的有关家教论文进行汇编,整理成书出版,将成功经验在全校进行推广。

五、研究成果

开展现代家庭教育实验的三年中,我校家长学校共开办9期,直接培训家长1800多人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取得的成果如下:

1、建立了家教理论资源库。为便于家长随时请教,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难题,我们将有关家庭教育的优秀文章和其他资料都输入网站,形成资源库,使家长在家也能通过网络接受学习。

2、通过家长学校的锤炼,一批经验丰富、育人有方的优秀班主任脱颖而出,并先后于20*年3月、20*年5月和20*年3月成功举行了三次优秀班主任经验介绍,力图把他们的宝贵经验由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势。

3、中考成绩连年捷报频传,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20*年中考一中、六中达线人数为58人、20*年为68人、20*年为77人、20*年省示范高中达线人数为236人;学生在文艺、体育、读书、演讲比赛、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屡获大奖,20*年5月,我校初三(8)班的学生姚跃在科技发明获得全国一等奖并获国家专利后,又作为中国唯一的残疾人代表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儿童论坛,阐述了他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20*年我校学生在省级作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竞赛中更是成果辉煌,在瑶海区各学校中是遥遥领先。

4、20*年8月,三十八中被评为“*省家教名校”,唐平生校长代表*省在全国家教工作会议上作了《顺应时展走特色家教之路》的发言。随后,我校又先后获得全国百所示范青少年法律学校、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合肥市德育先进单位、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合肥市保护未成年人示范学校标兵等一系列荣誉。

5、经过三年的研究,老师、家长都积累了大量的家教经验,20*年5月,我们征集了实验教师、家长和学生写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优秀论文四十多篇,将其汇编成册;召开优秀家长表彰会;制作了“家教现代化工作短片”。

六、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有困惑与反思。

1、结果分析

(1)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思想,使很多家长走出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经过多种形式理论培训和与教师的直接交流,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教育观念发生变化,教育行为趋向合理,很多家长还常常主动将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发生的矛盾和自己的困惑带到学校与老师讨论,向老师求教,寻求老师的帮助与配合。

(2)打造了一批优秀班主任,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效能。家长走进课堂,贴近教育,既是家长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老师的鞭策和激励,在改变家长的同时也教育了老师。所以,每一次家教活动的开展,对班主任都是一次极大的锻炼。由于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教育的效能有了显著提高,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3)培养了一大批有个性、有特长、有素质的优秀学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形势下,家庭合理、温馨的教育氛围,是学生成才的沃土;学校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培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我校已形成了学校家庭对学生施教的合力,较好地实现了教育模式向社会化、系统化、现代化的转变。

(4)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家庭教育研究的成功,使学校的办学思路更明晰、办学理念更先进、办学模式更成熟。现在,三十八中已是瑶海区窗口学校、合肥市示范学校,成了南淝河畔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我们的思考

在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模式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

(1)课题研究必须有校领导的真正重视,要有人力、物力、经费、场地诸方面的保障,家教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2)家教工作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思路统一不悖,并行发展,才能将家教工作与学校其他育人行为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家教工作的作用。

(3)家教工作必须从学校的校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家长的群体特征与素质层次,因材施教,不可无的放失。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078-02

学风建设是高等 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所谓学风,一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1]。学风即学习之风气,包括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态度与方法等等。学风是一所大学治学、读书、做人的风气,是孕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沃土,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与强校之基。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精神力量与大学品质,对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性修养、治学理念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高校教育工作深层次发展上来说,创建优良学风,探索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一项战略工程。

1. 影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子及存在问题

1.1 社会环境方面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新变化,效率优先原则替代了公平优先原则,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观挤替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重功利的价值观替代了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等[2]。由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又一高峰阶段,尚未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1.2 家庭教育方面

当代大学生以90后为主体,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以前有较大改善。他们从小受到家长精心的呵护,大小事情包揽,碰到任何问题都由父母帮助解决,导致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不强,对父母过分依赖。中学时代,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监督下强化学习,一旦进入大学离开父母视线后就放任自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学习质量。

1.3 学校方面

目前我国各高校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都已有深刻的认识,但总体上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学风建设制度和长效的激励机制、以及可操作性强的工作举措,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仍停留在课堂出勤率、考试分数等的显性层面上;有的高校教学设施投入不够,如多媒体教室紧缺,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专业课程结构设计也不尽合理,再加上高校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甚至有时因为领导班子的调整,始终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学风建设工作制度,学风建设难以形成持久效应。

1.4教师方面

高校应重视教风建设,遵循“师德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3],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教风与学风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因素[4]。由于目前尚未健全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很多教师为了晋升职称,花费大量时间搞科研和写论文,在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甚少,备课不认真,结果是职称上去了,而教学能力没有提高,有的甚至出现学术腐败的现象,对学生造成极坏的影响。在多元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身兼数职来增加额外收入,严重影响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管教不管学,即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出勤率都不闻不问也不管。有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深入学生课堂并主动积极的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风的不良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制约了学风建设的发展。

1.5 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以考上好的大学为目标,尚能以此为动力,努力学习,但进入大学以后没有及时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动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加之大学课堂纪律比较松散,课业相对较少,学生空余时间多,有的人整天沉迷网络不能自拔,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娱乐、休息之间的关系。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之风在高校屡见不鲜。有的学生则过分热衷于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参加数个学生社团、学生会,甚至在校外找兼职来锻炼自己,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让他们荒废了学业。此外,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和就业压力过大,使得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而变得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学习。

2. 影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子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主要是桂林市某高校本科学生,我们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68份,其中有效问卷150份。

2.1 影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子权重关系

从调查结果(见表1)来看,影响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因子中学生认为最重要是学校方面,其次是教师和学生本人,影响相对较弱是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调查结果表明,学校和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将是我们高校努力解决和改善的地方。

2.2 学校方面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关系

从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学校方面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中学生认为最重要是课程安排,占了样本学生的82%,其次是学校制度和机制,学校设施、考试安排、校园文化、学生(人才)综合评价体系影响相对较弱。

2.3 教师方面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关系

从调查结果(见表3)来看,老师方面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中教师人格魅力(素质)、教师授课水平、教师课堂管理、教师考试安排、辅导员老师引导和管理、班主任引导和管理权重分别为54.67%、88%、73.33%、64%、56.67%,学生认为最重要是教师授课水平,占了样本学生的88%,其次是教师作业、考试安排,教师人格魅力(素质)、教师课堂管理、辅导员老师引导和管理、班主任引导和管理影响相对较弱。

2.4 学生方面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关系

影响学风建设重要因子中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参加学生组织、娱乐时间较多、考试没压力、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多权重分别为58%、46%、61.3%、48%、69.3%、54%,学生认为最重要是考试没压力,占了样本学生的69.3%,其次是参加学生组织,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娱乐时间较多、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影响相对较弱。

3. 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

3.1 关于对学风建设的系统性认知

从调查分析来看,学风建设涉及到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着学风建设,学风建设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是普通高校面临的共性问题,学校层面很难做工作。但是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不完全是共性问题,这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问题存在的形式和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学校学风建设应该针对本校情况开展调研,认真分析问题,结合实际开展学风建设。

3.2 学风建设工作的助手与突破口

经过理论研究和调研,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子已经相对明确,各重要因子下面的重要子因子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所占的权重数据已经呈现。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很多因子在样本中占的权重较高,这是影响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学风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该重点突破。

很多因子权重不是特别是高,影响稍弱,但也是学风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要全方位考虑,多措并举,才能确保学风建设科学有效推进,取得良好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项目基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一般课题,(课题编号LX2014Y040)。

参考文献:

[1]杨晓东,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3,5(173):62~63.

[2] 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6:25~27.

[3]熊友华,钟丽萍.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刍议[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5):28 -29.

篇10

一、情感教育的概念

西方的教育家很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他们将情感教育看做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在我国古代,也非常重视情感教育,许多进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情感的培养;在当代,在西方科学化和功利化的背景中,我国高校教育片面强调“理智教育”,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造成了大学生的情感“荒漠化”,如人际交往紧张,缺乏同情心,不尊重他人,不注意他人感受等现象。为了在教育实践上纠正“唯理智教育”的倾向,学者们对“情感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情感教育”这一概念还未被人们普遍地认可,但它所表达的一些教育思想和一些教育主张引起了教育者们的注意,并在大学教育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了一次有关情感教育的研讨会,学者们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1]

二、功利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日益严酷,人们追求物质的欲望愈来愈严重,功利化的趋向也愈来愈突出,甚至大学教育这一片净土也受到未能幸免。目前,读书功利化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盲目考证过级,即功利化的“考证热”现象。大学四、六级证、会计证、律师证,公关证,营销证等各种考证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二是鼓吹“读书无用论”。特别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读书无用论”公开向社会叫嚣,用现实的理性挑战知识的困窘。三是片面追求成绩排名。家长过分关注成绩,用人单位招聘时也往往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片面追求名校,成绩排名。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我国高校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扭曲,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应有的关注,片面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没能把情感同认知教育放在同等地位上,学生被教育成片面发展的“知识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缺乏学习的真正热情,许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做准备,被动的学习;家庭情感教育的缺位,许多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考高分,进名校,毕业找份好工作,挣大钱,然后光宗耀祖。在读书功利化的教育不仅是表面、肤浅而且更加狭隘,只追求一种看得见的“有用”。于是,教育不关心完整人格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复杂的情感体验、心灵触动,即使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示,因为这些内容既不确定性也不能表现为现实的好处。作为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忽视教育对象个体人格的培养,忽视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灵和精神成长,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过少,社会、学校、家庭往往过分追求学生的成绩、过分强调专业的就业前景,在社会中适用性,学校教育越来越功利化,整个教育的目的最终指向经济功利,教育本身追求一种“看得见”的“有用”,教育本身则沦为一种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中变得冷漠、在考试成绩的竞争中学会急功近利,用脑去竞争,从各种形式化的教育中学会虚伪,同时,他们不会很好的交流、分享以及在分享中成长,不能很好的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从内在延伸出自己的意义世界,更多的体验是生活的紧张感、危机感,孤独感、不满足感、不公平感,并以此来处理自身与他人、集体一系列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家庭情感教育的长期缺位;另一方面,教育功利化和科学化的追求,造成大学生情感得不到良好的培养。

三、提升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1、教育理念的改变,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目前高校教育普遍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唯知识教育占主导地位。唯知识教育把培养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其教育过程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情感情绪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表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2]在功利化教育背景下,我们应该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构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认为:“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未来;“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他人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我们培养的不但具有高技术、高智能、高效率的知识,而且是心灵健康、人格完整、精神独立,情感丰富的人才。

2、教师的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的影响

教育是师生双向交流、相互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性质将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价值观、人生态度、和个性气质,教师的情感交往的能力如观察力、敏感性、倾听品质、表达与调节能力等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价值观的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蔑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个性品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现在的大学更多的强调教师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教师本身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部分教育者本身也深受功利化的影响,部分教师理想淡化、信念动摇、道德失范,表现出消极心态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关注教师的人格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内心独立和人格魅力;其次,教师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真诚待人,关心、呵护学生。教育者人格的魅力和科学价值观的影响下,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

3、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情感教育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各种阶级思潮、价值标准渗透进来,导致了部分师生、家长、学生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教育目标功利化,这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非常有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的教育合力,寓情感教育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中,帮助学生理性面对功利,承认功利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有效的动力因素,但不能过度追求,在受教育中,关注人的内在心灵和精神成长。

参考文献:

[1]梁钊华.《论情感教育的本质及其价值》,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4).

[2]朱小蔓.《清感教育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8页.

篇11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三个认识误区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

(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3。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前瞻性、确定性、开放性、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其次,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一个企业和企业职员的生涯规划经历、过程、经验和教训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好的内容。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发课程,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最新的生涯规划成果、经验教训、管理理念进入教科书,使学生获得最前沿、最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与创业开发课程,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得到了训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最后,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教学要改革传统的教师在讲台上讲,知识在黑板上写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行基础知识教学讲授法,环境意识教学调查法,模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法,比如写职业生涯规划计划书,社会实践等。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①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篇12

中图分类号:G52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LU Zhixing, SUN Wenmin

(School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literature and 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visit the survey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put forward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improve phys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or the educators to provide feasible frame of reference.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method

2007年5月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同时还强调了高等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就必须对大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努力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自身运动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通过研究我校学生近三年学生体质现状,分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为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对我校的800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进行了抽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查阅大量有关身体素质的文献资料,并参考了多篇相关科研论文和学术论文。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2)走访调查法。走访调查了我校的部分学生,并向他们及家长咨询了目前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状况。(3)数理统计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抽样调查结果

对我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及家长进行了走访调查,结果表明了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全面下降,各项指标分别平均下降:50米跑0.76秒, 坐位体前屈4.5cm,立定跳远8.5cm, 握力(女生)4.35次,引体向上(男生)3.96次,仰卧起坐4.85次,800米跑(女生)23.17秒,1000米跑(男生)22.12秒,我校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状况令人担忧。

2.2 影响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因素

2.2.1 主观因素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学生摄入食物热量超高且营养充分,一半以上的学生喜欢肉类、快餐、甜食油炸类、膨化食品等高热量食物。这是导致学生体重增加的主要因素。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有部分学生不吃或不及时吃早餐,造成学生上午体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晚餐吃得过饱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量过多,造成学生不易消化,影响夜晚睡眠质量,同时导致体重增加。

2.2.2 客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学校连续扩招,人数在急速增加的同时,运动场地拥挤不堪,每周锻炼时间势必会受影响,达不到教育部的要求,所以运动场地、器材也是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其次,体育教学改革注重形式忽视了结果,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要位置。

3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机能。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练习中,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训练。

3.1 力量素质的训练

发展力量素质,不仅能增强肌肉力量,使身体更加结实,还有利于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技术和技能,减少运动损伤。力量素质的练习,可以根据锻炼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力量练习方法。锻炼上肢力量可选择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运动,也可借助哑铃、握力器等器械;锻炼腰腹力量可选择仰卧起坐、团身跳等运动。锻炼下肢可选择蹲起、单足跳、跨步跳、蛙跳、跳台阶、侧跨跳等运动。在进行力量训练时,还应注意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

3.2 速度素质的训练

发展速度素质,能提高机体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使身体更加灵活,做动作更加迅速。发展速度素质,一般采用大强度、时间持续短的练习,并且要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情况下交替进行各种练习。同时要注重与其他素质训练结合起来,注意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发展速度的方法有很多,如原地单足跳,听哨声快速做加速跑;背对起跑方向做原地高抬腿,听信号快速转身做加速跑,几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进行。60米、100米、变速跑(直道加速弯道慢跑,弯道加速直道慢跑)等练习。

3.3 耐力素质的训练

发展耐力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人体新陈代谢水平,还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耐力锻炼可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应以进行有氧训练为主,耐力素质训练方法:12分钟计时跑,长跑 800米、1000米等,逐渐过渡到更长距离的跑,这些运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功能具有良好的效果。有氧耐力运动还有游泳、登山、有氧健身操等。

3.4 柔韧素质的训练

发展柔韧素质,能增加学生关节的灵活性,避免运动时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损伤。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主要有动力性和静力性拉伸;动力性练习:行进间各种踢腿练习(正踢、斜踢、侧踢、外摆、里合、后踢)、直腿并腿连续纵跳、直腿单腿连续纵等;静力性练习:肋木上各种压腿练习(正压、测压、背屈压腿等)、横竖叉、压肩、坐位体前屈、前俯腰等,将肌肉软组织拉开后,并在拉到一定程度时保持一定时间(8~10s),重复练习,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练习时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

3.5 灵敏素质的训练

发展灵敏素质,能提高人体大脑皮层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况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促进各项素质的协调发展。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在跑中迅速做改变方向的各种跑、急停急起以及迅速转体练习;专门设计的各种练习的组合;如用“之字跑”、“躲闪跑”、“穿梭跑”和“立卧撑”四项组成的综合性练习;做各种变换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各种信号作出应答反应的游戏。

4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4.1 在学校建立各种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

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利用课余特定时间在教师及体育骨干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并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在学习和锻炼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自主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往能力,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需要。

4.2 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有机结合

学校应把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放在首位,然后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设相应的体育课程,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家庭环境也影响着学生体育思想的树立,家长也要重视孩子平时的体育锻炼。使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校和家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氛围,使学生逐步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5 结论

目前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令人担忧,另外学生自身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对对于体育场馆建设与器材投入的不足,学校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课、课外活动的监督与管理的不合理,都影响了我校学生身体素质总体水平的提高。要全面提高我校学生身体素质的总体水平,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对策。首先,采取有效的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并合理地有计划的安排身体素质锻炼;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合理地安排学生膳食。切实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状况,促进学生体质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跃进,王珊.学生身体素质连续下降的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7(12).

[2] 金婕,应芳娟.中学生身体素质令人忧[J].好家长,2007(1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