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注释2]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二、现代楷书艺术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真正掌握楷书的精华本身就是个不易的过程,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普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使学习楷书变的更加困难。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语境中,怎样把握好传统楷书艺术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使楷书艺术适应现代文化的变迁而有所创新,是现代教育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现代很多学校的教育模式都太过死板和僵硬,大多数时候只注重理论逻辑的学习和强行的思想灌输,这就会导致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到楷书艺术的内涵与书写的技巧。现代很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也根本不了解毛笔所具有的特性和正确用法,这也使书法艺术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阻碍,要使这些初学者较快的掌握到书法艺术的要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艺术史发展过程中宗教元素一直伴随而来。我们把宗教与艺术,放到整个人类发展历史上公正地看,就不难发现,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了解宗教和艺术的关系,可以让我们更加认识宗教艺术遗产和现今的宗教艺术,对认识宗教和艺术这两种意识形态的特殊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什么是宗教艺术
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圣经》中的洪水神话与伊甸园的故事,佛经中的太子成道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的结尾往往要点明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严守教规,或宣扬神佛的神明与智慧。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来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自身融入了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另外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戏剧、舞蹈等。如音乐,《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葛天氏是传说中的氏族首领,这段配以舞蹈的音乐分为八段:第一段“载民”是歌颂土地恩德的;第二段“玄鸟”歌颂葛天氏部族的图腾;第三段“遂草木”则祈求草木茂盛;第四段“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第五段“敬天常”崇奉上天;第六段“建帝功”则赞扬天帝的公德无量;第七段“依地德”酬谢土地神祗;第八段“总禽兽之极”祝愿飞禽走兽大量繁衍生殖。这段音乐表明当时的艺术是宗教祭祀仪式、生产活动混融一体的。还有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包括神坛、祭台、教堂寺庙、佛塔等)、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等。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物是最典型的宗教艺术建筑。在清真寺里既能找到浓浓的宗教气氛又能找到宏伟的建筑艺术。伊斯兰伟大先知说:很关爱其仆人,他将大地作为仆人崇拜他的地方。因此,每一位穆斯林当进入任何一座清真寺时都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他认为,在清真寺他是与真主相会,因此他就首先洗净,先涤除人身体外部的污垢,然后诵读古兰经和通过与交言洗涤和纯洁内心世界。因此,所有的穆斯林建筑家和工程师尽其所能将清真寺建得既肃穆又壮观,使仆人与交言时保持更多的精神气氛。
二、宗教艺术的产生
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今天看来属于艺术活动的许多东西,如歌舞、绘画、雕塑、建筑等,在当时却主要是一种宗教活动,而不是单纯审美活动。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洪野荒蛮的时代,面对那不可理解又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已经与动物分手而能运用工具、使用火的原始人,便在原始的自意识中萌发出宗教的意识以及原始艺术的意识。当旧石器时代尼安德特人埋葬死者时,在尸骨的周围安放几只羚羊的角,或黄鹿的角,或几件燧石器,它便已具有了宗教的意识与宗教的仪式,这种仪式在当时也便有了宗教艺术的萌芽;当山顶洞人在尸体的周围撒上铁矿粉末,以及用这种赤铁矿粉末去染抹各种穿孔的骨坠、兽齿等装饰物时,它也同样具有了宗教艺术的雏形。
原始宗教对原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成为艺术起源直接的、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动力,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和艺术之所以从诞生之时起,就如孪生兄弟手拉着手地来到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和艺术都是原始人为了“掌握”世界和“掌握”自己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们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与宗教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实践与混沌意识。在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原始艺术本身又是原始生产活动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生产、宗教、艺术往往是三位一体混融在一起的,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本身既是原始人社会实践的一部分。这种实践行为的混融性便决定了思维意识的混沌性。艺术正是这种混融性实践与混沌性思维的产物。
二、运用留白艺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想象是思维的核心,是发现的基础、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让学生就文字表面来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充分的想象,在想象中自由翱翔,将文本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品质的增强与培养。课文中一些关键性词语与段落有很大的留白空间,这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重要契机。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放慢教学的步伐,要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文本,展开想象,去深刻体会与感受。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力,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学习《人类的“老师”》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除了文中所描写的还有哪些生物也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这样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留白,让学生在基于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大自然,从而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运用留白艺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现代教学提出小学生虽小,但他们并不是成人的附属、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有着与成人平等的学习独立权与自,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构建生本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独立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教材的复制者、学生学习的保姆,事无巨细,全部细细咀嚼后“喂”给学生,而是要学会点到为止,学会冷场,运用留白艺术,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进行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心存困惑、心有疑问时,不要急于抛出答案,而是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与积极思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这样学生就可以摆脱以往的惰性思想以及对教师的依赖性,而能进入自主探究的积极学习状态,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在学习《争吵》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可莱谛明知安利柯故意弄脏自己的本子,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揭穿安利柯呢?面对学生的提问,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运用留白艺术,让学生再次精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没有了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代之以学生的主体阅读与积极思考,这样更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思考,掌握了学习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