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监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21 17:55: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现场监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场监理论文

篇1

2)在监理范围和授权上模糊不清。目前,很多业主把监理当作质量检查的工具,甚至把监理人员推到了施工单位的义务质量监督员的位置。尽管监理规范和监理合同中,监理人员担负着四控两管一协调的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只授予监理人员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权,至于投资、进度的控制权(特别是前者),根本不让监理沾边。即使出于面子考虑,表面上监理被授予投资控制权,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是流于形式,顶多让监理在相关资料上签字盖章,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

3)建筑市场不规范,导致监理同行业无序不良竞争。目前,监理企业实际监理取费严重低于国家标准。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作为业主把费用重点放在工程施工费用上,把监理费看成了经济负担,将监理费一压再压。另一方面,监理市场竞争激烈,一些资质较低的监理企业为了争得合同,竞相压价,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无序不良竞争。而这种恶性竞争导致监理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后备力量明显不足。再一方面,目前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物价部门对监理费的收取也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应对行政主管部门的检查存在阴阳合同的现象。从而导致价格低、人员工资福利少致使监理单位人才流失严重。

4)监理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不同规模的建设项目,要配备相应的监理人员。但由于目前监理费用因各种原因普遍较低,监理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聘用大批没有执业资格,专业技术水平较低的人员。又因为待遇水平较低,这些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出现消极工作,不积极进取的现象。在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现场监理人员的“施工单位未通知”“施工单位没干完没检查发现”等回答比比皆是,使监理行业在社会上形成“门槛低,人员素质差”等不良印象。工程建设项目没有问题,大家都认为理所应当,一旦出问题,责任首先剑指监理,仅凭总监及少数专业人员很难扭转这种局面。

2解决当前问题的几点思考

监理行业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互相牵绊,互为因果,对行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也导致了社会各界对监理的认识产生诸多误区,更进一步导致监理人员从业缺少荣誉感、缺乏归属感。在现实工作中,监理授权不到位使监理人员处于尴尬的位置,现场监理的工作没有威慑力,行使起来阻力重重。但是工程质量安全一旦出现问题,又以各种理由将责任推给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从某种意义上讲,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成了替罪羊。虽然监理行业在建设优良工程中功不可没,这是公认的事实,但要取得长足发展,单靠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与大力支持。

1)国家应从法律层面提升监理单位的地位。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影响工程建设的潜在干扰因素数量多,来源复杂,而且多数超出了监理单位能力范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监理人员除现场质量监理之外的其他各项权利,例如选择工程总承包人的建议权、选择工程分包人的认可权等各项权利,也形同虚设,得不到实际的授权。在实际工作中监理人员的工作往往只是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工作,至于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基本是建设单位说了算,监理人员的存在,只是在相关资料签字的时候才体现出来,监理规范在实际执行中严重变形,缺失。如何提高监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话语权,让监理真正发挥其控制协调作用,我现场监理认为应从法律层面确立其在建筑市场中第三方的独立资格,让监理单位和人员真正地能以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依附和偏袒任何一方,不脱离目前监理与建设单位的服务雇佣关系,监理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各种控制与管理就难以从本质上得到实现。

2)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监理企业的支持和宣传力度,从制度上为监理行业保驾护航,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从表现上看,监理市场服从于市场经济规律,但又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监理企业实质上还担负着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部分职能。但是,自上而下的建设部门又都同时对监理企业进行着严格的管控,特别是当建设工程发生质量与安全事故的时候,首先问责的就是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无形之中,对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形成一种压制的态势,不利于以后监理人员展开工作。建设部门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威性,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业务宣传对业主、对施工方都有较高的威慑性。事实证明,在业主授予监理单位投资控制权的监理项目,在实际工程款支付过程中,只对检验合格的工程签发付款通知,只此一项,就大大地加强了监理人员的执业力度,监理人员对进度与投资的控制就不再限于签字盖章。在现场监理过程中监理人员运用经济手段来约束施工单位的行为,也更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篇2

二、如何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水平

1.对于煤矿相关负责人的监理。煤矿的相关负责人作为煤矿经营活动的主体,其对于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水平的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水平。对于煤矿的相关负责人员来说,一定要做到对机电设备现场监理的高度重视。一定要多和机电设备操作和维修人员交流,多倾听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人员对设备的要求和建议。对于监理人员提出的意见要做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优良的意见要给予肯定与支持。煤矿企业的负责人有责任和义务组织煤矿机电操作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包括设备的操作、维修、保养等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知识。只有企业真正做到将技术、经济和组织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的现场监理水平。

2.对于煤矿机电设备操作维修人员的监理。当前很多的煤矿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机电设备技术人员的缺乏。因此,想要切实提高煤矿机电安全的现场监理水平就要在煤矿机电设备技术人员的培养上下工夫。一方面真正做到对煤矿机电设备监理人员的重视,另一方面加强对机电设备相关人员的培养。除此之外,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煤矿机电设备监理规章制度,而且要根据煤矿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

3.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监理。在煤矿机电设备的采购上一定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且加强现场的监理。对于煤矿机电设备的监理一定要注重标准化,通常来说对于煤矿机电安全的现场监理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煤矿机电设备的购置、煤矿机电设备到货之后。对于煤矿机电设备购置的监理主要是集中在对其质量的把关上,相关的监理人员需要通过技术角度辨别设备的真伪;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到货之后的监理主要是集中在对其质量的验收上,相关的监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设备的验收工作,当遇到整机检查比较困难的时候,必要时可以对设备进行拆机检查。煤矿机电安全的现场监理还要注重设备的下井应用环节,只有通过全面检查,验收合格的机电设备才能下井使用。除此之外,对于设备安装的现场监理要严格按照工序进行,发现设备问题及时报告。而且对于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的监理一定要形成常态化,实行阶段性验收。

4.合理拟定煤矿机电安全监理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煤矿机电安全的监理或多或少都要影响到煤矿的生产工作,因此想要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的水平,在监理计划的拟定上也要十分注意。例如在对煤矿的机电设备进行监理之前就要制定出一份严格、细致的监理计划,明确各个整个监理工作流程。在计划的编写上要特别注重对机电设备安全措施以及作业流程的监理,因为这两者都会直接影响到煤矿机电安全。除此之外,这个监理计划必须要经过负责煤矿安全、机电等有关部门主管领导的审核以及把关。主管领导要积极主动的配合监理工作,要安排专人陪同进行现场监理,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项目,如充电项目,其现场监理工作要由包括煤矿副总在内的主管领导进行陪同。除此之外,在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上要严格实行责任制,除了监理计划要有主管领导签字之外,一些重要机电设备的监理报告也要有相关主管领导的签字,只有切实的将监理工作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现场监理的水平,从而保障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

篇3

1.2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成本管理施工成本就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一定要做好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当然,施工成本的控制与施工现场的管理也是密切相关的。施工企业要针对影响施工成本的各项因素进行施工现场的成本管理。一般来说,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人工费、施工材料的采购与保管、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方面。施工材料采购管理的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成本管理的重点,采购管理应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要做好市场价格的调研工作,严格制定采购工作程序,控制采购价格,在符合采购标准的材料中选择最优的材料,还要注意材料的采购数量,一定要对所要用到的材料数量进行预算与合理损耗,避免采购过多的施工材料,这样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增加了对多余的材料的保管成本。施工设备的成本控制时,应注意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出现的施工设备停止工作的情况,若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不但需要在设备上增加维修成本,而且容易造成工期的延误。因此,施工人员在操作设备时,一定要按照相关操作步骤进行,尽量避免设备超负荷工作的情况,减少设备的维修次数。当然,平时也要对设备进行良好的保养,减少易损部件的磨损,减少设备出现故障的次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1.3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技术与质量管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也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来保障施工质量一直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企业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企业可以与专门的培训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施工技术的培训,保证企业的施工技术一直处在最先进的水平。当然,也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施工前组织设计交底工作,理解设计意图和设计文件对施工的技术、质量和标准要求。提高整体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监理工程师要做好施工过程的技术参数控制工作,使工程现场各方面处于受控状态,当施工过程工中发生质量事故时,应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2.加强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办法

2.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施工现场的有效管理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其实保障现场施工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在施工现场管理制度之前,企业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好施工现场管理的调研工作,争取制定一个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就目前的调查来看,一个完善的制度必须与施工人员的工作业绩挂钩,施工的主体是施工人员,工程质量的优劣与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服务人员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是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施工人员应遵循五大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企业效益、综合效益观念。因此,要建造出一个优质的工程必须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的、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对工人要奖罚分明,多鼓励、多举办各类生产生活竞赛活动,从精神物质上双管齐下,增加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2.2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的现场管理是很难的一项工作,因为施工现场的环境较复杂,施工人员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要想实现施工现场合理管理的目标,就要有一个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所谓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就是要求施工企业要对建筑工程有一个合理的平面布置和资源配置,是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施工企业的负责人一定要做好现场施工指导,全面布置施工生产活动,控制好施工进度,从而保证质量和安全。

2.3认真考察所需技术在建筑工程的现场施工中会涉及到不同的施工技术的使用。现场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正式施工之前仔细研究施工图纸,对涉及到的每一个施工技术做到充分了解。在施工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下,尽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做好具体的施工工艺上技术准备。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确保每一项施工技术都在控制之中,保障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

2.4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法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工程管理的主流模式,它主要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设备,来实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详细来说,建筑工程管理部门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来替代人力管理,实现管理工作的高度自动化。相对于传统管理模式,信息化管理模式具有管理效率高、人力资源消耗少、管理成本低、监管范围广等特点,非常适合现代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因此,管理部门应加快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设步伐。

篇4

随着入世后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准入限制的逐步放宽,保险公司数量快速增加,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保险业寡头垄断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保险公司数量变化看,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数量增长较快,已从2001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30家;同时,保监会放宽了审批分支机构的条件,寿险公司分支机构数量也迅速增加,如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获准开设超过100个中心支公司,新设了多家分公司和200余家营销服务部。财产险公司的数量从2000年的17家增加到2003年的24家,其中,外资财产险公司从2000年的7家迅速增加到2003年的14家。

市场主体的大量增加引致国内保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从我国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等两大寿险巨头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分别从57.05%和28.10%下降到53.82%和19.56%;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等其他规模较小的寿险公司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这三家公司合计市场份额从13.08%提高到22.64%.从财产险市场份额变化看,中国人保在财产险市场中始终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下降,已从2000年的77.33%递减到2003年的66.88%,下降了10.53个百分点;位居第二的太平洋财产险和第三位的平安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在2000——2002年期间有所上升,分别从2000年的11.22%和7.8%递增到2002年的13.1%和10.4%,但在2003年也出现了小幅下降。与此同时,包括外资公司和其他内资小公司在内的其他财产险公司市场份额快速提高,已从2000年的3.65%大幅度提高到2003年的11.75%。

二、产品竞争格局:寿险业意外险和健康险市场竞争激烈,财产险业车辆险存在恶性竞争现象

我国寿险业(人身险业)主要包括三大险种: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目前,寿险市场集中度很高、竞争相对平缓,但健康险和意外险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在寿险市场中,2003年中国人寿占据了56.59%的市场份额,平安寿险和太保寿险分别占据了20.65%和13.37%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份额很小,短期内难以与这三大公司抗衡。意外险的市场集中度比寿险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2003年中国人寿占有50.65%的市场份额,平安、太平洋、新华等三家寿险公司占有30.65%的市场份额,泰康等其他公司占有1%——8.7%的市场份额;鉴于财产险公司从2003年开始可以经营意外险业务,寿险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下降,竞争将更为激烈。健康险市场集中度日趋下降,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在2003年的健康险市场中,中国人寿占据的市场份额最大,但所占比重只有24.52%;平安和新华分列占有10.84%和9.28%的市场份额,其他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在5%以下,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2003年对财产险公司开放短期健康险市场以来,财产险公司业务开发力度很大,很快打破了2003年以前由中国人寿、平安和太平洋等三大寿险公司的垄断格局,2003年当年中国人保就成功地占据了健康险2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从2000——2003年我国财产险产品结构变化情况看,我国财产险主要有机动车辆险(车险)、企业财产险、货运险、责任险和家庭财产险等五大产品,其中车险是最大险种,车险保费收入占全部财产险保费收入的比重始终在61%左右;企业财产险是第二大险种,其保费收入所占比重在2000年以后有所下降,但2003年仍高达14%;货运险、责任险和家财险所占比重分别在5%、4%和3%左右。从2003年五大险种的市场份额看,财产险市场集中度较高,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等三大财产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在90%以上,其中中国人保在车辆险、企业财险和货运险三个险种的市场份额均在7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家财险和责任险两个险种的市场集中度相对分散,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均低于50%,市场竞争相对充分。虽然三大公司在车辆险市场份额很高,但由于车险保费收入是财产险的主要收入来源,车辆险的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出现了许多恶性竞争行为,导致车辆险费率不断下调、赔付率上升,使车辆险成为风险较大的险种。

三、中外资保险公司竞争格局: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入世后外资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准入限制逐步放松,经营地域限制也逐步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大量增加,外资保险公司正凭借其雄厚的资金、专业化的管理、高水准的产品开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高精尖的人才等多方面优势,对中资公司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变化看,尽管截至2003年底,中资公司仍占据98%以上的市场份额,外资公司占比不到2%,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其同比增长速度远超过中资公司,如2003年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近15个百分点。二是从中外资公司的营销模式看,外资寿险公司更注重依靠费用相对较低的个人人营销方式开展业务,个人营销保费收入所占比重接近90%,远远超过中资寿险公司不到60%的比例。外资财产险公司则避开市场竞争激烈的车辆险,专注于效益较好的企业财产险、责任险和货运险,并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2003年外资公司在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和责任保险的市场份额已经分别达到2.94%、5.98%和4.93%,企业财产险、货运险和责任险占外资公司总保费收入比重分别达到38.94%、26.6%和18.34%。三是从外资公司较早进入的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市场发展状况看,外资公司发展快速。如外资寿险公司个人新单契约保费收入占广州和深圳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2003年外资寿险公司在广州的个人新单契约市场份额已经接近35%,上海和深圳分别为20%和15%左右。2003年外资财产险公司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份额也已经达到4.07%。可以预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在我国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会快速提高,中资保险公司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

四、地域竞争: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竞争相对平缓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及人均收入差距很大,而寿险业与经济发展、特别是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寿险业发展水平越高,如2003年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六省市的寿险业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达到46.87%,而陕西、山西、青海等西部五省区的保费收入仅占全国保费收入的4.71%。同时,经济越发达、寿险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市场竞争也越激烈。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和大平人寿等六家主要寿险公司2003年的地域市场份额看,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寿险业市,场集中度最低,市场竞争最为充分,没有一家公司处于市场绝对垄断地位,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公司市场份额较高,分别为29.19%和33.73%,太平洋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达到10.48%和10.87%,泰康和太平人寿等其他公司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总计也达到了15.73%。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和中部地区,市场集中度比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市场集中度有很大提高,2003年中国人寿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6.85%和64.62%,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如果加上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三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接近90%,其他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0%,难以与三大公司展开竞争。在经济很不发达的西北部地区,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人寿的市场占有率为86.53%,比东部沿海7省和中部8省略低,但西部地区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的比重很低,2003年只有16.89%,其他公司凭借13.47%的市场份额难以与中国人寿等三大寿险公司展开实质性竞争。

与寿险业地域竞争特点类似,财产险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竞争相对经济落后地区激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产险的市场集中度最低,2003年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只有54.49%,太平洋财产险、平安财产险和其他中资财产险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6%、13.42%和13.42%,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4.07%。在东部沿海7省,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市场份额较其在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低,但中国人保的市场份额高达67%;中国人保、太平洋和平安等三家最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90.77%,比三家公司在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份额(82.55%)高8.3个百分点。在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中国人保等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到96.54%,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在中西部地区,三大财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也高达88.77%。由此可见,财产险市场在经济发达的直辖市与计划单列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市场集中度较低、竞争较为激烈,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市场集中度较高、竞争较为平缓。

五、公司竞争力:市场规模大、经营历史长的公司,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

评价寿险公司竞争力的指标较多,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经营效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指标。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从经营效率看,20012003年,各家寿险公司均处于快速扩张期,但增员增效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以个人人均首年保费增加额为例,中国人寿增员增效的效果明显,该增加额高达10.72万元,而其他寿险公司(平安因调整经营策略不可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泰康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公司的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从4.16万元和4.3万元下降到1.53万元和2.32万元,太平洋寿险公司还出现了增员不增效的负面效果。从资本充足率来看,2000——2002年,除平安寿险和太平洋寿险因改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分别由8.79%和10.07%,上升到9.24%和16.31%,其他公司均呈下降趋势,泰康人寿下降幅度最大,由35.58%下降到9.78%,其次为新华人寿,由27.54%下降到11.35%,考虑到目前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已经先后发行股票上市,这两家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从盈利能力比较看,2001——2003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的净资产收益率始终保持正值,但2002年各家寿险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中国人寿和平安寿险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降至4%和12.39%;而太平洋、泰康和新华人寿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2003年分别达到3.17%、6.75%和14.82%,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体看,市场规模越大、经营历史越长的寿险公司,经营风格相对稳健,经营效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市场规模较小的新型寿险公司,经营状况波动性较大,竞争力相对较低。

财产险公司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费率和赔付率、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能力等。从市场占有率看,中国人保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正处于下降状态。从费率和赔付率看,中国人保费率和赔付率较高,其他公司的费率和赔付率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率来看,较早设立的财产险公司资本充足率普遍低于较晚设立的公司,2002年末中国人保、平安财险和太平洋财险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62%、9.24%和22.85%,而华泰、永安和天安的资本充足率均超过25%,最高的永安公司达到55.86%.从盈利能力来看,2003年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财产险公司等设立时间较早的财产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从16.24%、28.01%、45.68%下降到11.13%、2.25%、10.38%,但总体上仍高于永安、天安等后期成立公司的水平,2003年永安、天安的收益率分别为9.65%和9.09%。总之,中国人保、太平洋财产险和平安财产险是目前中国财产险市场中竞争力较强的三大公司,但外资公司和其他中资财产险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其市场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六、我国保险业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竞争主体迅速增加,市场集中度进一步下降,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自2003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资财产险公司经营除法定保险业务以外的全部非寿险业务,增加福州、厦门、宁波、沈阳和武汉5个城市为保险业对外开放城市,2004年12月11日后,外资将可以介入寿险团体业务。同时,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中资保险公司迅速扩展业务领域,广泛增设营业网点。因此,未来几年保险市场主体将大量增加,保险市场的集中度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且竞争地域日趋广泛。

(二)保险业出现混业经营趋势,但竞争模式将日趋专业化

2003年保监会允许财产险公司介入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传统寿险业务,此后中国人寿集团公司等寿险公司也计划设立财产险公司,介入财产险业务领域,我国保险业再次出现混业经营现象。混业经营将进一步加剧保险市场竞争,各公司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取生存,必然将加强分支机构的专业化经营。同时,为提高我国保险行业的国际竞争力,2004年中国保监会还有侧重地批设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这些专业化公司的出现,不但促进了我国在养老、医疗和农业方面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迅速提高了各个专业领域的服务水平。

(三)行业并购将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