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综合实验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蒋庆琳 郑向辉 王地娟 臧志和 单位:成都医学院药学院
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的验证或孤立的单元操作,造成基础与专业课实验项目低效重复,缺乏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难以教会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存在着模仿性太强、缺少思考和学习兴趣不足等诸多弊端。本教材的编写打破了过去学科独立、实验内容互不相干的传统,将药用植物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制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课程中分散的、有关联的实验内容进行有机组合,汇合成综合性大实验,做到实验教学内容与科研、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实现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针对药学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教材的改革,我们为此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度。由于该教材具有互补性、交融性、渗透性、发展性、系统性、递进性等基本特性,在带教教师的安排上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制剂及质量研究”就涉及到药化、药剂、药分三门专业课的相关知识。因此,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时,我们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度。我院对本科生导师的选拔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必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且主持过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的教师”。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让选的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另外导师在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时,会更注重对学生规范科研方法的训练和严谨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通过沟通协调促进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本科生导师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实验综合能力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过程中技能是否规范和熟练,结果是否良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能否细致观察、综合分析、独立解决,以及。
在设计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自己动脑设计实验方案,再经反复商讨修订设计方案,让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科研论文的撰写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真正锻炼。由于实验全过程中学生们都十分投入,对所进行的实验内容印象深刻,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透彻,更格外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从而受益终身。总之,综合性实验有利于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药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提升了教师的知识结构由于设计性实验没有规定操作步骤,也没有限定实验方案,再加上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有限、实验经验不足及实验操作基本功也不够扎实等原因,往往很难设计出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对于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也经常难以独立处理好,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就会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如要对每一种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了然于心,就必须采用不同方案进行预实验,而不能像在以往的验证实验中按部就班地开展实验。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预实验外,还要有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实验结束小结时不仅仅要讲透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上好一堂设计性实验课。科研数量及质量得到提高该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以来,我院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项目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我院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文章数量极少且多发表于非统计源期刊上。该教改项目实施两年时间后,我院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数量得到大幅提升,且多发表于统计源及以上期刊。
总体上看,与传统的实验教学相比,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要求的知识面更广,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在实验技术方面涉及到多种实验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本科教学环节中增加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从近几年高考评卷分析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试题失分相当严重,如今年我省对实验题作答成绩抽样显示,平均得分7.03(满分20分),得分率仅0.35,是整份考试卷中作答最差题目之一。因此,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明确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更要对实验进行系统地复习。现就如何进行考前实验复习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做好实验基本仪器的复习
根据《考试说明》,高考所涉及的基本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打点计时器、天平等13种,历年来高考将基本仪器的考查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复习期间,必须对《考试说明》所要求的13件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读数规则、注意事项等逐件过“关”,逐项弄通弄懂,精心选编例题习题,精讲精练,举一反三,促进迁移。在复习期间,可借且于多媒体,利用其容量大、交互性强、再现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常见的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使用方法及实物连线进行专题训练,使学生彻底掌握仪器的结构、原理、用法和读数。
二、课堂讲解与课后动手相结合,做好演示实验的复习
从93年起,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出现了一个新特点,加强了中学物理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连续几年对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考查,绝不是偶然,这表明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按纲扣本,以本为本,以强化素质教育。但考纲上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多达100个左右,在复习期间对每一个实验重做一遍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学的。本人认为,在复习期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演示实验的复习安排在第一轮复习中,相应的实验穿插在每个单元知识中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安排在高考前夕,即5月下旬到6月初,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再次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附上相应的实验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熟练程度针对性动手操作。通过这样的复习,学生一来可以熟悉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二来能使实验操作与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实验得到活化和深化。
三、顾及全面,突出重点,做好分组实验的复习。
分组实验是实验考查的重点,高考涉及的分组实验共有17个,力学实验8个,电学实验5个,光学实验3个,外加一个热学实验。历年来,实验得分率较低,说明学生对实验并没有真正理解,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给定了器材,规定了操作方法,确定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只能得到一些学过的结论,学生的思维被课本束缚住,思维不够开阔。在复习期间,我们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要求,还要能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设计出既能解决问题又较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在复习分组实验时,应注意:1、实验原理的复习是关键;2、结合实验原理,指导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正确选择和运用;3、指导学生对实验步骤的理解;4、指导学生掌握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方法。
下面再着重谈谈在具体复习中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以立足独立操作渗透基本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过程,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作用,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去明确实验的目的、设计意图、实验原理,在明确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掌握操作观测、数据读取、数据处理、归纳结论、写出报告等实验技能。同时启发学生在独立操作过程中理解、掌握、运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在实验中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注重向学生渗透实验设计思想和实验基本方法,培养发展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如通过游标卡尺和布朗实验等让学生领会“放大法”(叠加法)思想;通过测定匀变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和云室等实验让学生领会“转换法”(代替法、间接法)思想;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和气态定律的验证让学生领会“控制条件”法思想;通过自感现象、光谱分析等实验让学生领会“比较法”思想。通过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有限数字的运算、误差分析等让学生领会掌握物理数据的处理基本方法,如列表法、解析法和作图法等。
二、以同一实验有限仪器多种方案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鼓励学生独立操作领会实验思想和方法外。还应选用一些典型的实验,在同一实验和有限仪器的条件下,通过多种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在测金属导线的电阻率实验教学中,可设置测电阻值的设计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如给学生3V的直流电源、电阻箱、安培表或伏特表、开关各一个和导线若干,让学生设计方案粗略地测出金属导线电阻值,要求画出方案电路图,并说明原理。学生通过设计、讨论、辨析和筛选,可得设出与教材不同的几种正确方案:
方案一:如图一所示,电阻箱与待测电阻串联,从安培表读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从电阻箱中读出分压电阻值,由欧姆定律求出电阻箱两端的电压V=IR。因为题意要求粗略,可以认为电源电压保持3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比的关系可求出等测电阻值。改变电阻箱的阻值,可得到另几组数据,最后求出它们的平均值。
方案二:如图二所示电路,用伏特表直接测出电阻箱的两端电压,以下步骤同方案一。
方案三:如图三所示电路,通过测出总电流和电阻箱支路的电流,间接算出待测电阻中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各支路电流与各支电阻成反比的关系,即可求出待测电阻值。
三、以设置新情景实验迁移实验方法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设置新情景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现有提供的仪器设备,发挥思维迁移功能,将已学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方法迁移到新情景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行设计多种方案进行实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例如:在LC振荡电路中,如已知电容C,并测得电路的固有周期T,即可求得L。为了提高测量度,需多次改变C值并测得相应的T值。现将这六组数据标示在以C为横坐标,T2为纵坐标的坐标纸上,即图中用“×”表示的点。⑴T、L、C的关系为____。⑵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作出T2与C的关系图线。⑶求得的L值是__________。
一般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计算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一种是图象法。用图线来表示物理规律或用图线来研究物理规律是物理学中常用方法之一。考试说明书中明确地指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常考查这方面的能力,因此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图象专题训练,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了这方面的能力,既使出现了一些新的物理情景,学生也会把学过的知识、方法迁移过来,顺利完成任务。
四、以同一实验自选仪器多种设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与众不同的系列实验设计,激发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运用已学理论和实验方法确定原理、设计独特的实验方案、自选仪器按方案步骤进行实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如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用单摆测定实验后,应恰时诱发学生独立思考,想出其它与众不同的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因为在做本实验前学生已做过“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和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于此,启发学生设计利用重物自由下落过程中打出的纸带上的点,用“逐差法”算得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步骤自选仪器进行实验。也可启发学生根据自由落移公式h=gt2/2设计实验方法。将一个低偏金属盘放在地板上,再将一条酸式滴定管安装好,使得从阀门流出的水滴从1cm以上的高度处落到盘中,发出清晰的滴水声响。细心地调整阀门,使得一个水滴碰到盘子的瞬间,下一个水滴正好从阀门处开始下滴,用秒表记录水滴下落时间(计下半分钟内落下水滴数取平均值t),用米尺量出管口距盘子的距离h,代入公式h=gt2/2。即可求得g。还可设计其它独特的实验方案,在此不最一一举例。
2探究科研实验转化成综合化学教学实验
为了更为直观的体现出科研实验转化成综合化学教学实验的这一过程,本文将以“羧酸氧钒化合物”这一科研实验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1)研究“羧酸氧钒化合物”的意义。
钒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它的熔点很高,常与铌、钨、钼并称为难容金属,有延展性,质坚硬,无磁性,具有耐盐酸和硫酸的本领,且其在耐气-盐-水腐蚀的性能要比大多数不锈钢好,它在空气中不会被氧化,可溶于氢氟酸、硝酸和王水。其次,它还被作为人类的营养剂或者是药剂,可治疗糖尿病、风湿病、结核病以及贫血症等。与此同时,在经过各国科学家对其进行的多年研究之后,表明:因钒类化合物具有对人体内部器官有着比较大的刺激性等特点,所以钒类化合物成为了阻碍人们对钒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障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障碍,科学家在经过多次实验与探讨之后,研发出了“羧酸氧钒化合物”,且该化合物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2)探析“羧酸氧钒化合物”实验。
该实验借助钒化合物和芳香羧酸的化学反应,来窥探它们的反应时间以及反应过程,并从中找出它们能够达到最好反应效果时所必备的条件,以满足教学者对化学实验的综合性要求。
(3)简析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有如下几个:①让学生熟练掌握红外光谱的实现原理;②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到蒸发仪等实验仪器的具体操作步骤;③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比如:过滤等;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羧酸氧钒化合物”的制作原理;⑤培养学生对化学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4)探究实验原理
①对V2O5和H2C2O4进行催化处理,使它们生成VOC2O4;②让PhCOOH和Ca(OH)2酸碱中和,得到(PhCOO)2Ca;③让新生成的VOC2O4和(PhCOO)2Ca进行复分解反应,获取生成物VO(PhCOO)2和CaC2O4;④对VO(PhCOO)2和CaC2O4进行过滤和结晶等操作,获取最终产物。
(5)分析实验所必备的试剂和仪器
①试剂:草酸、氢氧化钙、无水乙醇、氢氧化钡、苯甲酸、硫酸氢钒和水杨酸。②仪器:旋转蒸发仪、玻璃棒、圆底烧瓶、锥形瓶、搅拌器和橡胶导管等。
(6)探析实验的具体步骤
①取适量V2O5置于锥形瓶中,并向锥形瓶中加入50毫升水以及22.5mmol的H2C2O4,利用玻璃棒将其搅拌均匀。待搅拌均匀之后,将锥形瓶放入微波炉,用中火对其加热十分钟。取出待凉,进行过滤,得到VOC2O4溶液。②取30mmol水杨酸以及15mmolCa(OH)2,将其装入盛有170毫升水溶液的玻璃瓶中,然后对玻璃瓶进行一小时的水浴加热,注:水浴的温度要控制在75摄氏度左右。待反应完全之后,所得溶液从原来的粉色变为无色。③把无色溶液倒入VOC2O4溶液中,搅拌时,可观察到有大量颗粒状物体析出,待凉,过滤,观察剩下的溶液,可见溶液的量比原来的减少了三分之二。④将100毫升无水乙醇加入母液中,有少量深蓝色沉淀物析出,对溶液进行过滤后,用无水乙醇对沉淀物进行清洗,然后再对沉淀物进行干燥处理。⑤把30mmol苯甲酸以及15mmol氢氧化钙融合在一起,使其在80摄氏度的水温下进行水浴回流处理,待其反应完全之后,所得溶液为无色。⑥向5中所得的无色溶液中加入VOC2O4溶液,保温搅拌四分钟,待其充分反应之后,冷却,过滤。把100毫升无水乙醇加入过滤之后的溶液当中,静置五分钟,过滤,对滤得的沉淀物用无水乙醇清洗,最后再对沉淀物进行干燥处理。
(7)简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V=O能够在整个反应的过程当中,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且它在发生配位反应的同时,也生成了氧和钒的配位键。其次,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羧酸氧钒化合物的化学式为:VO(PhCOO)2,且该化合物的结构是五配位的四角锥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人文、地理、政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课程形式正是有效联系语文学习与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的有力纽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效完成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所必须面对的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享,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注重体会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快乐
众所周知,综合性实践活动给我们所呈现的只是一场活动,或者一节展示课,但这仅仅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冰山一角,更多、更广阔的快乐在于准备过程中搜集资料的不断“发现”。从中学生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为综合性实践活动本身做好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会到了操作、发现的快乐。由此,他们会由衷地爱上语文知识,爱上生活本身,爱上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在举行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准备阶段从童话、神话、民间故事、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入手开始搜集资料。结果很多学生在后来的课堂陈述中表示,以前像戏剧剧本、诗歌、随笔这些在课堂上较为冷僻的体裁,他们根本不感兴趣,觉得距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但这次搜集活动过程中,他们竟然深刻体悟到了这些文学内容的巨大魅力。一名学生在看《三块钱国币》的过程中,为丁西林最后一刻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的艺术性想象写作手法尤为赞赏,当了解到他还是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时候,更是崇拜得五体投地,并坚定了自己全面发展,绝不偏科的学习原则。有名学生在整理徐志摩的诗歌材料过程中,对其回环往复、首尾呼应的写法由衷地钦佩,并不断地模仿,不断地写作,竟然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认可,甚至还有几篇“豆腐块”在相关报刊上发表,极大地激发了其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二、全员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猛,国际竞争日趋复杂,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强大能力,更在于其能够有效融入到具体的团队活动与集体组织当中。鉴于此,我们语文教学活动就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与能力,为将来的社会建设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中流砥柱型人才。这方面,综合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全体学生全员参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观念与集体意识。
元旦前夕,结合这一重大节日,笔者将“新年寄语”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搬到具体的课堂活动中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爱好与特长,为“新年寄语”活动准备几个节目。不用教师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组成小组,有效合作,排练精彩有趣的节目,为新年的到来献礼。排练过程中,朗诵小组的成员全体上阵,或独口,或齐声,有模有样,煞是好看。甚至有的学生还设置了对白展示,集体发声烘托气氛,运用音乐背景为朗诵增色等活动环节,将学生们的朗诵才华与青春活力展示得淋漓尽致。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谈一下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学生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相信团队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
三、挖掘条件,倾情投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延展无限时空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基于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而开设的一项学习形式。为了很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几节课来进行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来积极组织,即使是在学校,我们也需要结合学校、年级、班级的一些活动来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组织创造条件,延展无限时空。
从地点来说,不仅仅课堂是进行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阵地,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电教室、广播室、形体室、活动室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组织活动的有效空间,结合这些场所的具体职能,将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融入其中,会一石多鸟,取得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在时间选择上,每周学校组织的升旗例会、班级班会、植树节的植树活动、团委的入团仪式、德育活动的教育讲座、安全活动的主题会议等,都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多方联系,与这些活动相整合。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锤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升华了这些专题活动的活动效果。可以说,只要我们教师有心,学校与家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无限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需要积极挖掘,倾情投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遗余力。
(一)内容有限且分散
除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自选实验和演示现场测试实验外,一般高校只开设以上必选试验项目,内容有限且分散。传统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强调教会学生各个指标的测定方法,而分散的教学模式割裂了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传统模式过于注重“是什么”和“怎么做”,忽略了“为什么”的引导,缺乏对指标的物理意义、作用等方面的分析和总结,没有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二)实验指导教师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指导教师有限,一般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30名左右的学生完成试验。有的学校要求理论授课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但指导教师仍相对不足,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土工试验只是土力学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试验完成后只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完成试验报告,没有总结和思考。从实验准备、实施到分析总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没有得到发挥。因此,这样的土工试验仅仅只是完成任务,无法达到预期的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的效果,更不用说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型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传统土工试验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模式。
(一)将土工试验作为单独必修课
改变传统土工试验为土力学课程组成部分的现状,将土工试验设置为单独的必修课,以此增强学生对土工试验的重视程度。必修课分为两部分,即常规指标测试和综合性试验。常规指标即前述必选试验,采用视频演示和实验室内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熟悉各常规指标的测试方法。实验室内操作时,将学生分为5个一组,每组配至少1名老师或研究生指导。土的渗透特性、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并称为土的三大特性。将三大特性分解为若干个专题,形成综合性试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科研项目一般都以土力学为基础,因此这些专题还可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设置,让教师和所指导的研究生都参与到土工试验教学中来,以此增强土工试验教学师资。将研究生作为土工试验辅助教师,还可对锻炼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还可将大的综合性试验分解为若干个子题,供学生选择。
(二)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
为避免土工试验分散的不利影响,采用集中时间开展综合性试验的方法。每个班以3周为一个周期错开开课,以免造成设备和人员紧张的现象。在一个周期内,集中在上午、下午或晚上的时间开展试验。将一个班分为若干组,每组5人左右,每组选定一个子题。综合性试验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工作:第一段3~4天为试验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第二段10天左右为试验实施阶段,包括完善试验方案、按照试验方案开展试验;第三段7天左右为试验结果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将试验成果总结为试验报告,并汇报展示。
(三)注重研究成果的整理
针对每个周期结束时的各小组的汇报情况和指导老师的意见与建议,每组对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对试验报告进行完善。学期结束时,将所有学习土工试验课程的小组集中在一起再次汇报,根据研究成果和汇报情况集体评分。将专题试验周期内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将学期末集中汇报的成绩作为期末成绩。按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给出总评成绩。
(四)后期实践活动
除了土工试验实践环节以外,学生大四下学期还设有毕业设计环节。另外,很多高校还设置有大学生科研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开展科学研究。这些活动都是土工试验教学环节的有益补充。通过土工试验课程中综合性试验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指导综合性试验的过程中,还可发掘表现优秀、有潜质的学生,在毕业设计和其他科研活动中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以湖北工业大学为例,我校开展了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凌云计划”项目等,鼓励大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单“凌云计划“项目,全校每年就有400多名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土工实验课程中,通过综合性试验的完成,可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学术上的了解。在后期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等实践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指导,而学生在后期实践活动选题时方向性也会更加明确。
三、以“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为例
(一)子题设定
假设一个班30人,初步指定3大组分别进行土的强度、变形和渗透三大综合性试验专题,每个综合性试验专题大约有10人参加。首先将所有学生集中,讲解三大试验专题的主要内容;然后划分小组,针对某一专题讲解子题的主要内容。渗透特性是土体非常重要的工程性质,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包括土粒特性(粒径大小及级配、孔隙比、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和流体特性(水的动力粘滞系数,饱和度)等。结合笔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渗滤液与土相互作用机理及裂隙衬垫材料防渗性能研究”和“固结过程非饱和黏性土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对水力特性影响机制”等,设置“土的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根据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该综合性试验专题下设“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土样含水率及干密度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流体特性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和“非饱和黏性土渗透性”等子题。将专题、子题及相应的试验任务书告知学生,供学生选择。
(二)试验准备
试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小组选定子课题并初步确定试验方案。将渗透特性综合性试验专题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完成该专题下的子题。学生完成选题后,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弄清楚相关概念,并布置初步确定试验方案的任务。为弄清楚渗透特性相关的基本概念,采用提问的方法。例如:什么是土的渗透系数?为什么要研究土的渗透系数?渗透性能与变形和强度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到土的渗透系数?各种渗透系数测量方法有什么优缺点?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问题并布置任务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确定试验方案。给学生详细讲解查阅文献及相关规范的方法,以及确定试验方案的方法。
(三)试验实施
完善学生给出的初步试验方案,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试验方案。要求学生遵循《土工试验规程》等规范的规定,严格操作,完成试验。以“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为例,要完成这个子题,学生需要开展的试验主要有:击实试验、含水率和干密度测试、变水头渗透试验等。每一种试验都有老师或研究生指导,随时答疑。
(四)试验结果分析
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方法及时整理试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对于“矿物成分对黏土渗透性的影响”子题,要求学生给出矿物成分与黏土渗透性的定量关系,并能初步分析渗透性变化规律的机理。还可以给出引申分析的主题,如基于试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如何利用黏土的低渗透性进行防渗”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将分析和讨论得到的结果整理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并做出PPT展示。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其中男10例,女1例,年龄38~56岁(平均49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为20d~2年(平均1.6年)。首次手术方式: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10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例。再次手术原因:第1次手术诊断错误3例,行腰椎间盘摘除术,术中凸出物不明显,与临床症状不符,术后症状仍存在,且有加重(1例发生瘫痪),后经椎管造影、MRI等检查,再次手术证实2例为神经鞘膜瘤,1例为脊柱(L1)结核;术中定位错误1例,此例是L5~S1椎间盘突出症,但术中误入S1~2间隙,术后效果不佳,摄X线片后发现进错椎间隙;术后椎间盘炎1例(男,49岁),为L4~5椎间盘突出症,行开窗髓核摘除术,术后第9天出现椎间盘炎症状,第2周再次手术进入清创,术中见椎间盘为炎性组织,无脓性液;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1例,主要为第1次手术时行L3~5全椎板切除,摘除L3~4、L4~5、L5~S1椎间盘,手术范围过大,术后椎管内大量瘢痕增生、纤维束带压迫硬膜囊与周围神经组织粘连;术后复发6例次,其中1例2次复发,主要是首次手术时髓核取出不彻底,髓核残留。
2讨论
2.1误诊原因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依据详细的病史、体征和X线摄片、CT扫描,绝大多数病例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是当腰椎本身或椎管内疾病同时存在时,常易造成术前诊断错误,本组3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为神经鞘膜瘤、1例为L1结核),说明根性神经痛不仅为单纯腰椎间盘突然所致,还可能伴有其他疾患。分析本组病例误诊的原因,大致有:(1)低位脊髓肿瘤、腰椎结核(早期)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有些相似,诊断有一定难度;(2)2种疾病同时存在时,临床表现较复杂,难以鉴别诊断;(3)过分认定CT检查,不少患者带有腰突症的CT报告,医生易忽略神经系统详细检查,本组误诊3例术前均有腰椎CT片,并且见有腰椎间盘突出,其实可能是无症状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真正症状系其他疾病所致。
2.2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避免误诊
对腰痛患者应考虑到脊柱有同时存在2种以上疾病的可能性,如脊髓肿瘤、转移性肿瘤、椎体结核、椎管狭窄等;不受辅助检查(尤其是CT)报告的限制,对脊柱患者均应作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这对于避免漏诊,误诊尤为重要;合理选用辅助检查,对临床表现含糊、定位困难或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难以解释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应行椎管造影、MRI检查,了解全椎管的情况。本院由于强调了以上几个方面,近10年来未发生误诊病例。
2.3术中定位问题
术中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组1例因术中定位错误而导致再次手术。如何准确定位,有效方法是:(1)仔细阅读分析CT及X线片,并进行对照,有无腰椎变异,本组1例手术部位错误是因为L5骶化而造成;(2)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为第4腰椎棘突,低于此线的第一个间隙即L4~5间隙;(3)术中暴露棘突、椎板后用巾钳夹住显露的棘突,用力向患者头的方向牵拉,观察椎板间隙有无活动,动和不动之间为L5~S1间隙;(4)美蓝注射定位,术前将美蓝1ml注入L4~5棘突间隙,采用此法可确保定位不会发生错误。
2.4术后复发问题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若原手术间隙残留髓核又突然造成对神经根的压迫,不论是手术侧或对侧均称复发。造成髓核残留的原因:(1)采用一侧开窗式摘除髓核,在椎间盘对侧的后外角处髓核不易达到,而致此处髓核残留;(2)髓核退变程度越轻,越不易取净;(3)术者经验不足,熟练程度不够;(4)术者对究竟取出多少髓核的认识不同,有人主张取净髓核组织[1],也有人主张仅取出突出的髓核[2]。本组中6例皆为仅切除突出髓核所致,首次手术时见突出明显,髓核呈块状一次取出,未对残留的髓核进一步处理,其中1例2次复发,第2次手术时仅取出突出髓核,对残留的椎间盘清除不彻底,2个月后再次复发。作者认为,尽可能将该间隙退变的髓核及散在组织取净,以防复发,术中采用椎间隙高压冲洗技术,有利于残留髓核的取出。即使如此,术后复发率仍无明显降低,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2.5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
半椎板切除术,尤其是全椎板切除术后,椎管内形成较多的瘢痕组织,压迫束带或瘢痕组织,互相连接形成新的瘢痕性椎管内壁,有可能产生硬膜囊压迫,引起医源性腰椎管狭窄症,本组1例可能因为定量诊断不够,手术过大而造成。预防措施:(1)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在确保减压彻底的基础上,尽量选择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如开窗潜形扩大、椎管成形等;(2)术中避免损伤硬脊膜、切口内彻底止血、放置脂肪片防止粘连,术后负压引流、预防感染等。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域名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原通用顶级域名的唯一授权注册机构NSI在其1995年的第一份《域名争议政策声明》中要求域名申请人出于善意而使用域名,在商标、商号、服务标识或其他知识产权范围内,不与任何第三方的权利相抵触或发生侵害,并且为自己设定了相应的免责条款,注册人必须保障NSI、NSF、IANA、IAB、ISOC各机构及其官员、董事、雇员、人免于承担与申请人使用和注册一个域名有关的责任。
ICANN在接替NSI成为全球域名体制的总管理者后,也于1999年末推出《统一域名争端解决规则》(UDRP)。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运作,UDRP现已成为解决域名争议的主要手段和打击域名抢注行为的重要武器。
本文试图以一种综合视角来探讨域名权的问题。
二域名权的概念和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域名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一般公众而言,域名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因此,法律必须赋予域名注册人以域名权。
关于域名(DomainName)的概念,立法上并未有统一的规定,学理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诸如,"域名是指与因特网上数码地址相应的字母数字混合语符列";"域名,又称网址,是一个通过计算机登上因特网的人在因特网上的地址";"域名是联接到国际互联网上的计算机的地址,它们是为了便于人们发电子邮件或访问某个网站而设计的";"域名,其实是因特网协议(IP)地址的一种容易记忆的字符串,它对应的是纯数字的地址";"域名就是指Internet用户用以确定其在网上的位置,并与其IP地址相对应的名称"等。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解释,"从技术上讲,域名只是因特网中用于解决地址对应问题的一种方法。从商界看,域名已被誉为企业的网上商标"。
笔者认为,从经济贸易来讲,所谓域名权,是指国际、国家及地区的机构、组织、部门以及个人对自己在国际互联网上依法注册登记的域名所享有的专用权,它具有版权和工业产权的双重权利属性;从法律角度来讲,域名是指域名所有人拥有的用于计算机定位和身份识别的网络地址,是地域空间上的知识产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一种新类型的知识产权。
具体来说,域名权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技术性。域名识别是电脑识别,仅需细微的差异就可以加以区分,体现出其特有的技术性特征。而传统标识性权利的识别则是依靠主观判断的非技术化过程,因此有更高的显著性要求。而且与传统标识性权利的独占主要仰仗法律的保护机制不同,域名的独占也首先依靠技术上的保密措施,没有注册机构的合作,很难实现对域名的直接盗用。
第二,无形性。域名的载体是有形的(构成网络外部条件的计算机终端和缆线),但它本身是无形的,通过数字和文字来标识其互联网上的地址,以方便人们的记忆。可以说,没有域名和域名系统,就没有互联网。网络空间是独立的信息传播、交汇、衍生的空间,由于域名可为所有人创造无限的商机,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域名已形成一种无形财产权。
第三,无地域性。域名权的这项权利突破了传统知识产权法有关地域性的限制。这是因为,域名权的运行载体即国际互联网不受地域限制。国际互联网具有国际性,其权利的产生也就不受地域性限制。域名权虽无地域性,但它要受国际关系影响,国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导致域名权能否得以延续或者灭失。第四,专用性或称排他性,唯一性。一方面,域名权的权利人对域名享有独占的所有权,有权排斥与域名相同的商标或商号的不同持有人使用,也可以排斥第三人使用。而且,在任一个注册机构注册的域名均具有全球的通用效力,同时,"先申请先注册"的域名注册原则保证了一个域名只能被成功注册一次,这些使得域名必然产生全球范围内的排他性。
另一方面,域名权的专用性是绝对的,唯一的。域名的唯一性是绝对的、全球性的,这是由网络覆盖的全球性和网络IP地址分配的技术性特征所决定的,同一域名在国际互联网上有且只有一种,不论法律主体所从事的业务属何种类,也不管其是否分别处于不同的国家,均不能获得相同的域名注册。对比商标、商号等传统标识,它们可因行业、商品等的不同而存在不同主体拥有相同标识的情形,可以说商标权的专用性是相对的。
三域名与商标权利冲突及产生原因
网络域名本身与商标无关。但是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要在虚拟世界里也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有自己的网站,就需要有自己的域名。由于域名具有标识性的功能,各企业和商家都希望通过域名与其属性相联系的特点,用自己的商标、商号作为域名,以吸引原有的消费者,扩大网上市场的知名度,减少宣传费用;而一些人也希望借别人商标、商号的知名度,来达到宣传自己的商品、服务的目的。
冲突的产生原因在于网络时代域名的商业性、商标性,使其商业价值不断高涨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商业化,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相继出现,并呈现蓬勃、持续发展的势头,现实社会的各类商业活动陆续在网络中出现,网络日益暴露出无限商机,隐藏着无限潜力。一家企业要在互联网中从事商业活动,首先必须确定自己的网络位置。域名作为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唯一标识,因而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一些具有开创性的企业和商家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域名、宣传自己的网站来创造新交易环境下的利润,域名也成了"企业的网上商标",其商业价值也变得不可估量。
笔者还认为,首先,这种冲突绝对不是因为域名的出现才产生的,矛盾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标识性权利之间就已经存在,而且在我国的制度中从来就没有被有效解决,一种标识性权利是否能够取得延伸到其他权利体系中去的权能是不清楚的,就是说,我们没有在法律中确定注册为商标的标识是否能够获得以之作为商号的专用权。究其实质,冲突的产生实际上来源于标识性权利固有的指向。
其次,域名注册规则不够完善,与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缺乏沟通目前世界各国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多为民间组织,对域名的注册没有行政管理权,而且它们一般不负责商标检索,对域名注册大多采取不审查政策,普遍采取"先申请先注册"原则,这不能有效防止域名注册申请人使用他人的在先商标权,导致域名与商标权利出现冲突。
再有,域名的注册结构层次多,复杂。数以百计的机构在同时负责具有全球各级效力的域名i的注册工作,并且这些机构分属不同的政治实体,分散于享有独立管辖权的不同法域,互不隶属,数量上也不一。
还有,从域名注册人方面来看,由于其全球通用性,使这种冲突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跨法域特征,多个国家的法院都有可能根据本国法律主张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权。域名注册的简便廉价与恶意注册可能造成的损失也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标识性权利人如果通过司法手段寻求救济,在某些国家可能会非常缓慢和昂贵。这些都使得矛盾变得普遍且复杂。
四问题解决
课程定位为数据库、编程语言、开发模式、开发平台的综合运用课程,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信息管理等本科相关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适合在数据库、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及软件工程等相关课程全部完成后开设。该课程利用企业级计算机系统平台———IBMPowerSystems来直观地呈现相关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设定的教学目标为:
(1)熟悉企业级服务器系统的基本操作与系统管理方法;
(2)掌握企业级数据库的主要功能及应用;
(3)了解企业级应用的组成、模块之间的关系;
(4)掌握企业级应用的开发模式及开发方法;
(5)能够开发简单的企业应用系统。
1.2案例驱动的教学内容设置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利用教学案例承载教学内容,并按照案例所涉及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课程内容、结构。
1.2.1案例设计
课程内容围绕案例进行组织。利用案例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案例设计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企业级应用开发方法来设计,以案例实现为导向,将其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由此推动创新。其设计原则为:
(1)案例具有完整性。案例项目无论大小,应该设计成包括前端、应用逻辑、后台数据库等涉及相关课程的多个知识点的一个相对完整系统,满足课程培养目标。
(2)具有扩充和拓展性。有利于学生的拓展和完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组装性。学生能够按照提供的源码和实现步骤组装完成原型系统。
1.2.2课程内容
主要包括案例背景介绍、实验平台系统基础、实例数据库、应用开发方法及工具。案例背景介绍案例需求、应用流程框架、模块逻辑关系图等;实验平台系统基础介绍企业级服务器(IBMi系统)技术独立的体系结构实现、基于对象的管理、消息机制、工作流管理,以及系统安全机制;实例数据库介绍企业数据库(DB2fori)的主要功能及其实现方式;应用开发部分介绍企业级应用开发方法、相关语言,以及集成的开发工具。
1.2.3实验内容
根据案例实现的要求、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及顺序设计实验。实验内容的特点是实验模块之间有先后依赖关系,需要学生按顺序完成实验,实现课程案例。实验内容包括IBMi系统接口、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应用逻辑设计与实现、屏幕设计与实现、打印报表设计与实现,以及应用系统维护等多个实验。
1.3案例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
案例实践教学方法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案例驱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并以实验为主导的多环节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讲述概念术语、基本理论、方法原理以及实现机制,并根据需要进行实时演示操作。课堂讲解力求少而精,注重启发、引导,并与学生互动。
(2)实验教学突出实验的目的性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实施个性化指导。利用案例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并加深和拓宽理论知识。
(3)精心设置单元练习,以巩固各个部分的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4)最后通过期末考试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全面复习、归纳总结,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倡导“做中学”,教学案例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置于实际应用环境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更多的是引导、指导、示范和答疑。
1.4多因素成绩评定法
有效的考核方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该课程采用多因素考核:
(1)上机实验(占总成绩60%)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生需要按照实验任务要求上机完成实验,并上机提交包含源代码的结果。
(2)课后作业(占总成绩10%)考查学生对知识点及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30%)考查学生对整个课程基本知识点、知识结构以及原理方法的掌握情况。
2课程特色
这门综合实验课程在实验平台选择、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特色。
(1)集成的实验平台。依托IBMPowerSystems(P570),同时支持安装AIX、IBMi和Linux3种操作系统。其中IBMi是一款具有独特体系结构的集成操作系统,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一体机,具有集成的关系数据库(DB2fori)、各种编程语言环境(RPG,COBOL,C,C++,Java,PHP等)、集成的开发工具(ADTs,RDP,WDS,RDiforSOA等)以及多种应用运行环境,包括Java、WebSphere商业智能许多软件,这种集成式、一站式的系统为综合实验课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平台。
(2)案例驱动课程内容。根据案例需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案例设计的完整性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直观地进行展示。课程内容包括了实验平台基本操作、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相关编程语言知识、界面设计、集成开发工具的使用,让学生在设计和实现案例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3)案例实践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为背景,融理论和实验一体化,并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模块,实现课程案例。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获得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
(4)精品教学资源网站。网站(http://222.200.181.101/i/)内容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堂教案、电子书、部分视频、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课后练习与答案、考试重点、模拟试题与答案以及相关网站链接等。课程网站整合了相关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课后复习及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方便。
(5)资深专业教师团队。综合实验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验平台系统操作等综合业务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曾多次参加企业高校师资培训,获多项全球专业技术认证,具有专业特长。同时还邀请了企业(例如,IBM公司)资深教育专员、资深专家讲授部分课程内容,并与学生分享他们在企业工作的体会,开阔学生视野。
综合实验课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科研基础知识的讲解,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的医学基础综合实验。本课程的开设,为本科学员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但在对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存在问题
1.1学员的自律意识淡化
综合实验课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受到了本科学员的普遍欢迎。自从第一节课开始,大部分学员对其都是情有独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喜好,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要求的提高,部分学员开始放松要求,表现在:①撰写综述简单了事,抄袭现象严重,对于文献出处并不表明,或是简单引用别人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②实验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模仿和照搬的现象。部分学员为省时省力,简单地把别人的实验改头换面,进行重新组合包装,再贯以自己大名,于是别人的劳动成果便成为自己创新的杰作,这种现象在99级本科学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规模;③实验实施敷衍了事。部分学员抱着成败无所谓的态度,把不承担责任作为自己的尚方宝剑,从而助长了这种风气。在实验中,部分学员对于一些细节问题不能多问几个“为什么”,甚至有学员利用实验的机会打游戏等干一些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形成了一股歪风邪气。
1.2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实验设计把关不严
教员作为学员的指导老师,不仅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应有着高尚的科研道德,其一言一行均会对学员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99级的本科综合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员,尤其是进行课外科研的学员反映,部分教员为了自己的科研,而忽视了对学员的指导,名为指导老师,无非是挂个牌子而已,其余的事情包括实验中所需试剂,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等均由学员自己解决,学员跑前跑后,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员对实验的积极性,使学员对将来的科研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
学生的实验设计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几乎每个学科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但参加实验答辩的大部分教员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学员实验设计中所包括的问题不能面面俱到,而有部分学员为了通过实验答辩,抱着侥幸心理,所选题目很偏,有难倒教员之意。因此,出现了滥竽充数的现象,滋生了部分学员的不良的科研心态。
1.3经费不足或分配不合理致使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在本次综合实验课中,所通过的实验设计共有72组,在答辩的过程中对实验的经费一再压缩,所需常用试剂及一些其他用品不是帮学员去解决,而是让学员到各个教研室,科室及实验室去联系免费提供,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学员的心理负担,表现在实验中就是粗制滥造,而不是精益求精。除此之外,在经费的分配上有的实验高达八千多元,而有的实验仅仅一百多元,巨大的反差给学员造成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从而加重了粗制滥造的砝码。
2危害
2.1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员健康的科研心态
在接触综合实验课以前,学员对科研道德的认识只是建立在一个感性的认识之上,仅仅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对科研道德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员的心中,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奢求,一种很神圣的美好的愿望。而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第一课,是培养学员正确的科研道德的前凑,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绘画,其所画效果会给学员形成很大的影响。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助长了学员不良的学术心态,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了隐患;部分教员责任意识淡化,对学员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对科研工作产生一定的偏见,甚至可能出现“谈虎色变”的情形,而教员把关不严在一定程度上滋养了学员舞弊、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会给学员造成失衡的心态,加深了对科研、学术尊严的偏见。
2.2一定程度上给学员将来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埋下伏笔
综合实验课是学员进入科研工作的启蒙课,直接影响着学员将来的科研工作,易在学员的脑中形成思维定势,所存在问题的负面影响也就不言而喻。学员作为未来科研工作的后备力量,正确的学术风气对其尤为重要。但是,学员自律意识的淡化,部分教员责任意识的淡化,对实验设计的把关不严以及经费不足及不合理的分配等均会给学员良好科研作风的养成造成一定的影响,然而,学生时期的负面影响难免会给将来的临床科研工作蒙上一层阴影,加重了可能发生的学术腐败的发生。
2.3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员的教学工作及科研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教员作为学员心中的楷模,有些学员会按照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员的人生轨迹走下去。教员的一言一行不仅对学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试想一个责任心不强的教员怎么能给学员带好头,怎么能以其人格魅力来感动和鼓舞学员呢?而且,这种心态反映在其科研工作中,也会给其科研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3对策
3.1在综合实验课中应设置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
综合实验课偏重于科研知识、科研设计等方面。虽然有些教员在课堂中附带地讲了一点,但对于学员科研道德的培养所起作用甚微。开设科研道德的专题讲座,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将科研道德提升到一个高度,引起学员的重视;②可使学员对科研道德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⑧可为学员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也为学员实践科研道德的培养提供指导,即如何来培养自己的科研道德。
3.2应健全一个良好的本科学员学术体系
综合实验课的第一阶段包括撰写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答辩及实验实施,在四个部分中,一环扣一环,教员应分工合作,给学员提供及时的指导,并严格指出学员存在的问题,应当真正做到互助互学,共同提高。在此过程中,应提倡专心致志,反对四顾谋求;提倡精品意识,反对浮泛攫取;提倡眼高手勤,反对盲目自大;提倡师生共进,反对庸俗往来;提倡与时俱进,反对虚玄浮华;提倡昂扬进取,反对疲塌惰怠;提倡团队精神,反对自我膨胀。
综合实验课的第二阶段为八个固定基础医学综合实验,这是学员提高实践能力的大好机会,也为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些实验课中,教师要做到时刻在位,悉心指导,给学员提出疑问。学员也应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和受制于教条,从而在思考质疑的过程中,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独立,保持着创造、创新的激情与活力。
3.3申请基金,合理分配
【关键词】药品;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问题及建议
几乎所有药品在应用于临床前都要进行安全性检查,一般分为“微生物限度检查”和“无菌检查”,其中最重要的检查方式就是微生物检查验证试验。检查项目包括:酵母菌数、细菌数、控制菌、霉菌数检查。检查非规定灭菌制剂及原料、辅料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方法为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验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是否无菌的检查方法称之为无菌检查法。检查项目包括:厌氧菌、需氧菌以及真菌检查。自1980年颁布《药品卫生检验方法》以来方法基本成熟,1995年颁布的《中国药典》又提升为国家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最明显的是标准中的可操作性不够、不统一、不集中等问题。
一、目前的现状分析
1、检查验证试验来源: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进行此项工作,其中冷门产品、老产品更是没有进行此项检查,药品检验所抽查时也找不到相应的检验方法。有的畅销产品、新产品正在试验中,但也无法提供此项检验的方法。有的企业已经完成检验但以技术保密为由而不愿意提供给药品检验所,担心如按此方法检验产品不合格给自己找麻烦。这样使得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很难正常实施监督的权力。
2、检查验证方法的执行:“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炮制的,不得出厂。”这是《药品管理法》中的规定。未经微生物限度检查合格不得销售或者使用。但是实际上只要药品微生物学检查项目合格,也不论是否经过方法学检验都可以进入市场而且也不影响销售。因此,为了确保药品的使用安全性必须完善药品质量保障体系,严把生产企业源头,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必须进行监督抽查,加强规范管理。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是执法机构,是执行法定质量标准的职权部门,而不是在抽验过程中探索建立新方法。
3、检查验证方法的权威性:生产企业的实验室和药品监督检验所的检验肯定有一定的不同,而且98号文件中也指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因原料来源不同,工艺改变或不同实验室等原因,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差异。”比如无菌检验法中需要用黑曲霉为对照,因为黑曲霉有很大的毒性,必须用专业的净化工作台或者实验室,只有达到一定实验条件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微生物限度检查容易受试验条件的影响,其别是对药品中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成分尤为突出。“当供试品有抑菌活性时,应消除供试液的抑菌活性后,再依法检查。”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规定。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对所检的药品中每种药品的抑菌或者抗菌程度都不清楚。生产企业大部分并不委托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进行检查验证,而且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出具的检验证明生产企业也不认可;生产企业给提供的检验方法,基层药品监督检验所也不认可。当前,很大一部分药品的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缺乏权威性。
4、建立检查验证方法困难:由于微生物培养周期长、微生物限制检验方法工作复杂,必须经过多次的试验,这就使得部分抽查工作很难在规定的周期内完成。全国各地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名称不同规格的药品、不同名称的药品、同规格不同辅料、原料、生产工艺的药品,全都建立或者审核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这一工作量是巨大的。对于一线的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日常工作量更是繁多,而且从时间、经费和人力上都无法正常进行科学研究。
二、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建议
1、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的过渡时期方法:在统一检验方法未出台前,各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行业方法或者自己制订的内控方法对生产的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或者“无菌检查”,对于未经验证的,不予以出厂销售或者使用。各级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对抽查的药品在未统一之前仍可使用原方法进行检验。
2、尽快统一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为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各生产企业都要用“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98号文件指出“不同企业生产的相同品种,特别是中成药,因原料来源、工艺、辅料的不同,药品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抑菌特性”,而且随着药品的成分或者原检验条件改变都可能影响检验结果,检查方法应重新验证统一。对于同一种药品,可能存在多种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各个方法之间在试验相对误差、检验方法科学性、检验系统的适应性、检验方法重视性、试剂、检验仪器设备的简便易得性、经济节约性等各方面都有差异。国家可以在征求生产企业和监督机构意见后,再依据现在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科学、可信、准确、可行的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并提交给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品种、原料、辅料、剂型等分类报上,由国家指定的部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整理出合理的验证方法并公布。
3、药品微生物限度缺项检验:药品监督工作中不能因为难以进行“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而对规定检验的项目进行缺项检验。
4、药品微生物限度检验增加经费:“微生物限度检验”或者“无菌检验”的方法比正常检验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各地负责机构应追加相应的检验试验经费。
参考文献:
[1]马绪荣,苏德模.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5(09)
[2]单亚.《中国药典》微生物限度标准及有关规则的讨论[J].安 徽医药,2006(03)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74-02
所谓植物生理学是一门探究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不仅是农林院校一门至关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我校升级精品课程之一。该门课程是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部分,既是高等院校生物学领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进一步学好其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它具有理论性强、基础要求高、抽象难学等特点[1]。科研的本质是对知识的探索,教学的目的是对知识的传播,学习的内涵是对知识的索取。而高校如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正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的热点议题之一,也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目标。研究型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但是,本科教育却是研究型大学常常忽视的问题。因此大学应建立知识为中介的“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the research-teaching-study nexus)”[2]。我们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植物生理学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1)内容更新非常快。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植物生理学在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新理论、新学科和新技术的逐步渗入,最初的许多观点和方法都不断地被更新,涌现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和新成果,导致该课程的诸多内容需要不断的进行更新[3],只有这样,植物生理学才能最终成为一门内容丰富、并迅速发展壮大的学科。比如,国外植物生理学教科书Plant Physiology(The fourth version,Taiz& Zeiger)已经及时更新了光合作用当中有关光合途径转变部分,即C4光合可以在单个叶肉细胞中进行[4]的内容。这说明C3和C4植物的光合特征具有极大的可塑性[5]。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已经及时补充了体现最新科研成果的这部分内容。
(2)课时压缩任务重。
近年来,我国植物生理学教科书的版本渐多,加之教学计划的调整,课程的学时数由原来90学时压缩到80学时。目前,在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模式死板,不灵活,教学方法单一等。特别是实验教学,课时只有32学时,且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扮演典型的“操作工”的角色,极大地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内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就面临着挑战。尽管探索教学改革的文章和思路也很多,但内容大同小异,很少有人提出一套完整有效的改革措施。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改革,不能从根本上体现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的特点和精髓,阻碍了本科生从理解到实践的动手能力,进而影响创新思维培养,限制了紧跟国际前沿的科学创新能力,有可能错失具备科研能力的后备军。这与我们提出的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素质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本文探讨了在执行教改项目的过程中针对培养创新人才将科研要素适时加入、紧密配合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措施和效果。
2 实验教学中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由于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尝试将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实验紧密结合,倡导研究型实验培养。
(1)将科研实验材料应用于实验教学。
植物光合测定最好的季节是5~7月,而下半年有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的学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光合实验材料,时间安排上存在困难。为了让秋季开课学生在合理的周次进入实验,我们将正在科研工作中沙培或水培的实验材料或人工气候室种植的实验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光合实验。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组培技术和室内种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与科研实验结果作对照,相得益彰。解决了取材季节与教学时间上的矛盾,并能在规定时间内较好地完成整个实验。
(2)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和干预性实验。
当前,教育改革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就专业实验来说,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高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单元操作实验,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
在以往的植物生理学实验中,大多数实验均属验证性实验。一般的做法是课前由实验教师将所需实验物品准备好,课上讲解实验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和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它属于一种过程性实验,尽管对学生打下扎实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体现学生的动脑能力和自主能力,学生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更改实验材料的同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
(3)辅以一定数量难度较大的视频实验。
针对植物生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特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配有动画或视频的实验内容,尽管有些实验因设备或配备不能及或实验学时紧张实验场地紧张而无法给本科生开设,可以通过一定数量视频实验的展示,特别是用视频展示难度较大、细节过多的实验,辅以关键步骤和处理的注意事项讲解,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将某些难以理解和无法想象的实验内容变得具体可见,真实可信,收到了很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4)改实验报告为实验论文。
在过去的教学中,实验项目的设置往往相对独立,而且要求学生在固定的课时内完成,这就造成了实验项目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结合和连贯性。学生每做完一次实验,就要将实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写出来,报告的统一格式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结果与分析,大部分内容在实验指导上基本都有,学生之间所能体现不同的仅有“结果与分析”一项。这样,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把验证性实验变为设计性实验,并思考实验与实验之间的衔接和连续,同时学生的实验报告也改为实验论文。实验论文由教师拟定题目,并对论文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指导性说明,要求学生自己分析,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实验论文。这不仅解决了学生照抄实验内容和抄袭实验结果的问题,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而且教师也从中受益。另外,加强学生论文讨论部分的权重,对于讨论的写作和思路感到迷茫的学生,通过回答实验指导的思考题、回忆实验注意事项和关键节点以及与其他同学的结果对比方面去充实讨论内容。
3 实验教学改革的特色及创新
笔者从事光合途径的适应性进化研究工作十几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从事植物生理学的教学工作七年,具备较强的科研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应用具体的教改思路,经过探索,赋予我校植物生理学课程鲜明的教改特色和优势――新颖、完整、前沿。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效果明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之处在于实验教学中,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既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又提高了自主实验设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另外解决了取材季节与教学时间上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高难度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阮燕晔.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400-402.
[2] 龚春梅.高校生命科学教学及时更新书本知识的必要性和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0):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