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外语课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病人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PBL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学习外科护理临床科学知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PBL教学能够实现将问题提升为一个新的学习议题的目的,以使学生获得参与议题自主讨论的机会,并能依据同学及老师的协助,获取更好的学习成果及更佳的回馈效果。
(二)PBL的特点
PBL教学模式是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的,同时学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在进行生物医学训练的同时,学生还必须要熟练掌握技能,并鼓励自己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进而再树立自己终身学习的理念。PBL教学在传授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并不是依据综合信息的提供,而是依据一个更自由、更真实的空间提供出发掘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在对PBL的众多解释中,梁继权认为PBL是一种反推式学习法(backward learning),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先获得一个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临床问题,接着必须要对问题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并确认出问题,然后针对所确认的问题提出假设、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找寻及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解答问题、评估结果等步骤[2]。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及时转用在对临床问题的解决上,还能够训练学生批判的思考能力,是与临床问题的处理最为接近的。在外科护理学中,PBL能够满足护士终生学习的需要,能够培养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弥补传统学习法中存在的不足。
(三)PBL的应用现状
目前,PBL教学模式在我国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的主要形式是“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5步教育。这种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本科、大专以及中专的外科护理课程教学活动中。另外,根据对相应的文献的分析、报道,还能发现PBL教学模式在个案护理、护理查房、临床护理教学、在职护士培训以及护理程序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二、PBL应用于外科护理教学的劣势
(一)耗时较多,只适合部分学生
PBL虽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并不适合所有的外科护理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差、理解能力不高、自学能力不强的学生,再应用PBL的效果就欠佳。PBL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师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耗时较多,师生需要充分的教学时间去实现。然而,由于外科护理的临床护理人力紧缺,护理的工作量很大,怎样落实PBL教学模式有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二)教学资源要求丰富
参考书籍相对较少、教学资源相对缺乏、校园网不够健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PBL教学模式的广泛开展。
(三)护理师资要求水平高
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备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学水平以及渊博的综合知识。然而,目前很多的外科护理临床带教老师的年龄普遍偏大,学历也不高,多是中专、大专,虽然他们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但是缺乏良好的知识系统,在对知识及教学水平的更新上还没有与目前的专、本科教育的要求接轨,因此,目前的外科临床护理师资也制约着PBL教学模式的发展。
三、PBL应用于外科护理教学的优势、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双向交流
PBL是属于一种学生作为主体,将问题作为基础,并且在教师的全称指导、把握之下,通过现代如教材、图书馆、多媒体、电脑技术等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形成的护生自学的模式;在教学的课堂之上,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长期学习记忆的形成。而从教学的方面入手,教师与护生的有效解除,充分的了解护生之所想、护生之所趣,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够做到在教学当中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并且逐渐促成教师与护生的双向交流。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能够让护生再一个现实的场景当中,面对实际的临床问题。而PBL教学模式的使用,也能将护理各个学科以及临床知识联系到实际例子当中,教学知识、实际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有利于以护生以及对病人的护理整体作为中心,培养出学生发散性、聚敛性的思维模式的形成,从而大大提高护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重视传授学生实用性强的知识
PBL模式的目的很明显,以优秀护生的培养为目标,教导护生在面对不同的病患的时候,能够根据病患各种各样的需求给予病患最优质、最恰当的专业护理;面对危重症患者,要能及时的发现其病情的变化,能够配合医生进行及时的、快速的抢救。所以PBL模式是从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出发,让学生掌握面对各种病患必要的护理知识、相关医学知识以及沟通、医护协作等等人文知识。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PBL小组教学模式主要教学中最主要的成分,让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当老师讲授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之后,通过护生之间的不断讨论与探索,之后再选出一位护生来逐个发言并演练出小组探讨的成果,然后再由其他的护生以及老师来分析讲解过程。
通过教学师生、护生之间的互动,能够逐渐形成护生的团队学习的精神、有效的培养出协作能力,这对于一个合格的护生是尤为重要的。在临床工作中,护士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够给予患者最优质护理。
(五)能够促进教学绩效的准确评估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对比”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比”法可以更快地促使学生寻找到阅读的突破口,走进作品的内涵。那么教师应从哪些角度去实践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比”原则呢?我认为其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移情”来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情感和人物形象。比如在评价“娜塔莎”这一形象时,可以这样设计:作为拥有相同年纪的你们,你们喜欢娜塔莎吗?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的设计其实是在调动学生自身的实际,相仿的年纪,不同的文化心理,学生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比的过程。不少学生都说不喜欢,原因是娜塔莎太过直接,不够含蓄,这是东方文化心理的典型。教师在学生的反应中顺势点拨,这种直接实际是一种率性,一种这个年纪里应有的可人之处。经过这样的对比交流,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其二,还应充分重视鉴赏形式的不同。我们学生在阅读小说作品方面是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的小说基本情节、小说三要素都是经典的鉴赏方法。然而面对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并非传统的鉴赏方法所能诠释的。我国的传统小说是以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取胜,而外国小说有大段的场景与人物心理描写。这在教学中就需要学生认识到这些不同点,有的放矢地去关照外国小说作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但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而且可以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氛围,同时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旧观念还是影响了小学生们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教学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转变思想。【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拓展技能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①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语文技能,我们必须要更新课外阅读的几个观念。
一、 把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转变为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固有的旧观念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此目标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了作文阅读事实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首先,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外阅读应该本着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其次,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将课外阅读与提高写作能力过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写作方法、好词好句之类的东西,读起来味同嚼蜡,分外费劲,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应告诉学生,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 更新学生的课外书库,与时俱进
时代的脚步飞快的前进,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材料限制在几十年前的书库了。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推荐书目应该分学段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段的学生,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学生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如:《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教师便应及时为学生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
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
第三学段的学生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三、 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组织制作书卡,小组学习批注,等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周,组织家长与学生共读名著,学习写书评等。
第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四、 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英国语文的内容包括古代文化遗产、当代世界文化与听说读写训练。为保证课程质量,英国还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十种水平,将英语分成十种程度。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发出“回到基础学科”的呼声,在小学阶段加强读、写、算的基础技能训练,将语文与数学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在此之前,由于受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与布鲁纳学科结构论的影响,基本不设置语文课程。1983年10月美国课程改革委员会提出“学科群”的中学课程改革方案,学科群的第二类是通讯学科,共修8个学分,语文就是其中的“必修”学科,占6个学分。1989年美国总统与各州州长制定十年期间的六点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时具有足够的语文能力。语文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其课程设置各州自行其事。直到1991年美国才第一次提出开发语文学科的全国统一标准,不过,到现在美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
美国语文的内容包括阅读和英语两科。阅读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主要是学习文字、词汇、语法、篇章、修辞、标点等语言知识和听说写作等技能。
二、日本课程:走“美国”之路
日本在二战前提出“以国语培养国心”的军国主义语文教育,二战后日本为美国占领,语文课程一直受到美国的影响。开始是效法杜威的实用主义,强调学生应具有对实际生活有用的读书能力,只注重掌握学习具体的语言经验,而忽视了系统语言知识的教学和对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培养。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美国以“学科知识”与“学科结构”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语文不甚重视。
70年代,受美国“回到基础”强化语言教育的影响,在《改善的基本方针》中对中小学国语教学提出明确要求:“教育内容在精选基本事项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明确语言教育的立场,以求表达能力的提高。”新大纲将语文的结构分为“语言事项”和“表达及理解”两个领域。前者是讲授语言规律和法则,后者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交际能力。80年代,在美国“选修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科目(“国语1”)和选修科目(“国语2”、“现代语”、“现代文”、“国语表达”、“古典1”、“古典2”、“古典讲读”)。
三、法国课程:一直重视母语教育
法国对语文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视的。无论1969年的三分制课程还是1985年的分科课程,都把法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法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视,提出要流利地阅读并能正确地理解,能掌握简单的并写规则,懂得并使用最基本的语法规则,学会正确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初中的法语课程,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强调阅读中的分析理解。高中一年级把法语作为第一门必修课,每周五课时。高中语文教育要求使学生能够准确而自如地运用法语,使学生受到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教育。
一、引言
中国经济正越来越走向世界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具相关数据统计.2005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又增长23.2,排列世界第三从这一点能过看出.我国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怎样能培养出符合经济形势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外语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不一而足,但总体有两个方向二一类是传统课程,即以国贸实务为核心围绕这一主线设置如怎样与外商书信往来的外贸函电、怎样与外商谈判的商务谈判等等在已开设商务英语的院校中,鉴于师资经验、学生就业的考虑这种定位占大多数:另一类是将经济管理类课程用英语(ESP)去学习.比如开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国际金融等课程,以求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人才.为以后学生深造创造可能,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但这种定位要求教师素质较高除一些条件较好的院校一般不易实施。
二、外语系学生现状分析
以传统模式定位商务英语的院校既然占多数那么这种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是否可以更加完善它呢,这是我们有必要讨论的。
据笔者调查和粗略统计在目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当中,外语专业毕业的占到多数,而且用人单位因其深厚扎实的语言功底也偏向于聘用外语类毕业生这可以说是我们学生的优势。
但是我们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学生相比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劣势。这特别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从进校,会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就实务还有具体的贸易惯例、国际支付、国际运输等最后还有实验操作课。可以说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和理解进出口贸易这一过程。而外语类学生一般在入学到二年级之前.诸多基础课程如口语、听力、综合英语等占据大部分时间.又有专业四级等考试的压力很少人会把精力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等到高年级开国贸实务课时上来就是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授课,简直是一头水,不知究竟要干什么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稍明白点了,一学期课马上也要结束了如果以后毕业从事相关工作基本上也是自己边干,边从实际中总结学习这样增加了时间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率。我们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从培养实用型人才这一角度是否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研究学习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三、商务英语课堂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普通英语的传统的系统讲授法。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内容围绕语言点展开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讲解单词、短语、句子、语法分析及课文的翻译。考试的大部分题型是英汉互译、单向选择等而缺乏具体的实务应用。
当然系统讲授法容量大、成本低、通用性强,但这些作为商务英语的教学模式容易误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实用性目标,难以培养出具有业务能力的人才。笔者在担任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曾安排了一次实务性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合同审查对方银行信用证,找出问题并致函对方修改。结果学生感到束手无策。这说明“灌输十笔记+技艺“的学习方式对于灵活应用知识和具体操作解决问题缺乏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一个分支必须围绕“实务性”的特点和该课程中学生的熟悉英语语言的特征,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创造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
四、学习法中的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在否定和汲取了行为主义理论后形成并成为当代心理学主流学派,在我国外语教学领域如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approachl、意念教学法(notionalapproach)等教学法中运用广泛。代表人物有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布鲁那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等。它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参与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教学是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教育者确定的目标既帮助学习者习得客观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其中对学习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学习’‘是其代表,提倡发现学习也就是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知识。
在认知学习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进一步提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同时又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合作学习受到特别关注。针对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第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第二,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符合:第三,注重教学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和协作学习;第四,注重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为教学提供充分的资源。
五、认知学习理论在实务课中的运用
在引入认知学习理论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国贸实务这门课程的知识特点。实务课是一门知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对贸易术语、跟单信用证等这些概念,只靠单纯的归纳讲解是不够的,还要配以实际案例,更重要的是对于有关章节,如信用证使用流程,订舱运输流程这些偏重实际操作的部分我们一定得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缺漏巩固知识,将教师输入的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自行发现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认知结构。这也正是认知学习理论认同的学习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引入实验课。针对外语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较少、没有专用实验室及课时有限的具体情况,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对实验课的安排精心策划。
1基础知识的铺垫
介绍主要的专用术语,如托收(Collectio门)、汇票(Draft)、信用证(LetterofCredit)等。
2学生的准备
首先,每章的实验课应安排在一两次正式授课之后这样学生对本章的内容已经有了清晰的概念为实验课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点连成线和网(可以在教师的协助下)创造客观条件次要求学生做情感上的准备。课前应给学生先分好组,30人班级可分成3组并固定下来形式上可围坐在一起营造友好合作的氛围。
3.教师的准备
实验课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课上教师虽然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但大量心血花在课前备课。
首先教师要准备课堂会用到的系列信函和空白单据的文本每组一套人手一份
实验课开始时,教师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景提示问题的解决途径必需的知识。然后,明确各组学生的角色划分。如运输这一章,谁做托运人;谁做承运人谁是海关分别负责一至几个业务环节,分别布置任务。其实有时学生做不出我们的预期效果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扮演的明确职责。
最后,教师有必要在黑板上将操作涉及的每一个步骤以流程方式写出来以指导学生的完成。其间,教师可以在各组间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并随时解决学生的疑问。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一、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方法、手段和教材都进行了改革。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使学习者的能力真正改变。(Wenden2002;Willing1987,转引自Wenden1991:14)。语言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没有使用的语境,学生只会在课堂中回答固定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在现实交际中自如地将所学语言进行操练和实践。根据笔者的教学发现,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学习动机弱,合作学习能力低,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主要围绕各类考试,不重视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迫于课程任务和进度的压力,“一言堂”教学现象普遍存在,学生在课堂中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没有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老师精心地讲,学生假装地听,教学效果很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无从谈起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了。因此大学英语课堂中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创造内容,模仿语言在表演课程改革中设计与试验过程
Nykios(1993)认为如果交际技巧不仅仅受到鼓励,而且成为测试的组成部分,那么学生自然会在平时重视并强化使用交际策略的学习。此外,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仅仅“告诉”学生语言交际的方法与策略或者将其“展示”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因此,课堂教学如果只是“教”或“学”英语,而没有给学生创造机会积极地使用英语,是很大的缺陷。显然,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开口练习英语、逐步加大课外英语练习量是改进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以“创造内容,模仿语言”为题的改革项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英语表演课形式教学的摸索与探讨。研究对象选取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英语142,144班),在选修的表演课中实施改革,除每个模块中1-2学时的理论学习,其他课时均设计为学生实际操练课程。英语表演课教学,通过创造内容,模仿语言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文本、视频,在教学材料及视频营造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深层次的体验式学习,全面提升英语语感、语言综合能力及审美能力。同时,小组活动、舞台展示等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分享的能力。试验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第一阶段:英语演讲。单纯教授英语,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将所学内容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3-5分钟的英语演讲无论在文字材料还是视频材料上都给予学生很多模仿、借鉴的机会。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手进行模仿,展示,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尝试欲望。由此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材料帮助,如TED演讲,通过真实的事件,真实的话题,不仅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纠正了语音语调,而且学生自己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自,TED演说的话题很广泛,通过这些话题的练习,学生知识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2.第二阶段:英语脱口秀。英语脱口秀节目的模仿表演练习要求组员之间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这个过程也加强了学生自身交流表达能力,为语言习得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其次,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语言诙谐幽默,经常使用地道、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如成语、歇后语、谚语等,这些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输入。通过模仿练习,学生也扩大了语言知识的视野,巩固和补充了课本知识。表演课中,合作学习很重要,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特长,通过进一步的分工,使自己英语语言的练习得到更大的提高。在表演课中的脱口秀采访中,借助短短几分钟的展示,每一位参与者都会得到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大家的成就动机。这样的循环练习方式激励大家进行更多地合作学习研究,形成语言学习的良性循环。3.第三阶段:英语谈话节目。这类节目很适合当代大学生,无论是节目中的嘉宾还是节目谈论的话题都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例如节目中的嘉宾,往往是社会各界名人(创业成功人士、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他们在节目中谈论政治、经济、文化现状,探讨社会道德标准,或谈论自己的人生经验,传输的信息量大,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通过背诵,模仿,不仅增长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学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4.第四阶段:英语电影配音。英语电影配音活动可以使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多种技能得到综合训练。为了保证小组电影配音流畅,情感表达准确,学生们在大量的听力练习后,需要理解台词的意思,查阅生单词,连词成句,连句成篇,长篇背诵,这样大量的语言输入,也强化了读的技能。学生小组在课堂展示之前,必须进行反复听、推敲、背诵、模仿、对比、再听、再模仿,从一定意义上讲,在练习模仿电影配音的同时,学生们的英语语音,语调和语速都得到了集中的强化训练。通过英语电影配音环节的练习,学生们内在的优秀潜能被挖掘出来,有利于增强其英语学习的兴趣。5.第五阶段:英语剧目表演。英语剧目表演是最后也是最复杂的一项表演课活动模块。剧目是一门涵盖文学、音乐、美术、表演、宣传、交际、公关等的综合艺术。学生借助英语剧目表演收获的不仅是英语技能,还有更多新鲜的外国文化,领悟文化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一个好的剧目,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绎和小组的合作,不但积累了表演技巧,而且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这远比教师课堂中辛苦地讲授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特点产生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其次,由于英语戏剧来源于生活本身,学生在表演中可以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对于教师,最后一个模块的英语剧目表演可以帮助教师看出学生的整体变化和进步。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增强了学习积极性。通过表演课程的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很多学生变得自信了,对参与表演课中展示自己的角色有了很大的积极性。2.改进了学习方法。通过表演课程的改革,学生在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改进了学习方法,在听、说、读、模仿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对学习策略和学习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3.强化了学习动机。学习最终的体现形式在于学生是否能有成就感,对自己学习的效果是否满意,通过表演课程的改革,很多学生又发现了英语学习的乐趣,找到了自己的内在学习动机,体会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4.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表演课程中的任务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这些内容的编排、都是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提高。表演课程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优势,创造内容,模仿语言在表演课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样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水平。因此,英语表演课教师应认真钻研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语言练习提供设计全面的学习计划,任务的布置和难度的选择都应有一定的规律,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成功英语表演课的教学策略与技巧,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运用自如。
作者:陈玲 葛倚汀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薛中梁.英语课堂教学过程[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外国文学选读课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的规定,在此阶段开设文学课能更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课程“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应用,加强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同时,该课程还希望帮助学生较流利地运用英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基本要求》强调专科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要在整个教学中突出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并最终使学生具备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但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尤其在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民族、种族人们的联系更加密切,某一领域的借鉴和学习势必影响和渗透到其他领域;单单强调某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其相关文化的了解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因此,给青年学生补充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专科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语言知识的学习及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灌输。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习得外语的过程,就是逐步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的过程。学习者要学好这种语言,就必须了解和适应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以及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交际手段等。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外国文学教育,增强外语文化思想的输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该国家的交际习俗、宗教礼仪、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将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所以说外国文学的学习不仅是文化导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专科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仅从这一点上看,外国文学教育不但不与《基本要求》相矛盾,反而完全符合《基本要求》的宗旨和原则,更有助于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培养,能“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基本要求》也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多数人吸收语言素材最主要的渠道,是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4](P11)。从学习规律的角度来看,在一个非英语的语境中学习英语,阅读能提高学习者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阅读量的多寡至关重要。很显然仅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是不够的,教师势必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真挑选、补充一些有趣的、可读性强的阅读材料。其中,外国文学名著是首选的,也是最佳的阅读文本。它不仅能为日后培养“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给青年学生补充有关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兴趣,提高文学修养,真可谓一举两得。
2外国文学教学内容
在一些学校的外国文学课中,往往在讲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讲文学史,这样的效果并不太好。因此我们主要以作品选读为教学内容。在选择课本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英语水平以及课时长度,我们找到合适的课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学生水平和兴趣的情况下,授课教师自己编写了《英语文学选读》讲义。教材并没有按照一般的文学课本以时间或文学流派为线索编写,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如self identity,spiritual growth,love,family,social changes 等。每篇作品开始部分有作者简介,文本中附有生词解释,文本后有三类思考题,分为理解、阐释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单元结束前还有文学术语介绍。当然,为了让学生扩大文学的知识面,我们也选了一些著名戏剧或长篇小说的片断,但数量不多。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我们主要列出了阅读书目,希望学生课后阅读。此外,我们在选择作品时虽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为主,也兼选了世界其他国家,如俄国、德国、尼日利亚、沙特等国的英语翻译作品。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横向比较中引发较深入的思考。同时,我们还特意选择了一些中国作家与各个主题相关的作品,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国文化,激发批评性思维。总之,外国文学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恰当、合理、科学的定位是《基本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本来应该涉及“原语文学”,像外语类的国别文学就 是针对某语言专业的原语文学作品,由于新升本科院校缺 少相应的师资,也就没有这类课程设置。中文专业的“外 国文学”严格意义上也包括了“原语文学”,像解放前的 北京大学国文系外国文学课程全由外文系教师担任,但问 题是苦于语种太多,授课者无师能通,后来多用本系教师 上课,自然“外国文学”也就变成了“译语文学”。
3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鉴于专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够用为度和课程设置的实际,英语教学就非常有必要承担起这项重任,给青年学生补充有关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兴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这也意味着专科英语教学在强调外国文学知识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基本技能的培养。此外,外国文学既是文学,又涉及历史、哲学、心理学、宗教、艺术、自然科学等,内容十分广阔,文学思潮形形,艺术流派异彩纷呈,名家大师灿若群星,佳作巨著汗牛充栋。面对这样浩繁的内容,我们更需要认清外国文学在整个专科英语教学中的比重,把握好文学知识教与学的方法。
首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外国文学英文简本。
外国文学英文简本是中国文学界、外语界权威根据世界著名小说原著改编而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而且能丰富其文学内涵。鉴于外国文学名家众多,名著如林,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易读易懂、适合学生品位的作品,如《飘》、《茶花女》、《红与黑》等,引发他们的文学兴趣; 再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或著名作家的成名作品,如霍桑的《红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勃朗特的《简爱》等,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力。
其次,指导学生观看英文录像片。在学生阅读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后,教师应有计划地再组织学生观看这些名片或名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加深学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最终达到学生一触及外国文学著作就爱不释手的目的。最后,激发学生评说。评说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又是丰富全体学生文学内涵和培养其创造性的手段。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读就有不同的评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或十分钟的会话时间,让学生主动上台,简明扼要地将他们所读的作品梗概或最精彩的部分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也可以在每一次课即将结束时,留一点时间,分组让学生讨论他们的看法。这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大胆开口说话,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关注学生的智力背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阅读的联系
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的任何一个新概念,能够纳入他从各种书里吸取的知识体系里;这时候,课堂上所教的科学知识就具有了特殊的吸引力,学生会感到它们是帮助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弄得更明白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因此,我们老师要善于把课堂上要教的教材跟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使两者互相促进,提高学生两方面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课前先让学生去欣赏有关的故事片,看看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初步评价一下其中的人物。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人物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有的说:“我最恨曹操,因为他挟天子令诸侯。”有的说:“我喜欢关羽,他最讲义气。”有的说:“我喜欢张飞,他粗中有细、勇猛无比”……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抓重点句分析人物特点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仅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作为教师、家长,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给他们打开一扇又一扇文学的窗口、文明的窗口、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阅读的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大家都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做得来的记得牢。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如教学《长城》时,运用以“一”带“面”,学法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加上欣赏录象、感情诵读,使学生爱长城、爱祖国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这时候,再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配上婉转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象,学生如同置身于长城之上,再一次领略了这举世闻名的古老建筑。最后,让学生每人收集一个我国或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当一回小导游,开展了“走进名胜古迹”的集体旅游活动。活动中,小导游们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使同学们坐在教室里游览了祖国和世界各国的名胜古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体验,必定会产生乐学的兴趣。在设计的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不仅了解了万里长城,也了解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凯旋门……还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语文能力。课堂充满了活力、情趣、智慧,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内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在课外得到运用,会提高学习兴趣;广泛的课外语文实践,使我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与练习,更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熟练的语文技巧。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上,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而忽视了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单单只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是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用的知识的,因此要正确设置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学生要积极地在有限的课程设置的情况下,多加强课外的学习,才能保障学习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采取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这样会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失去学习的
兴趣。
3.互动式教学缺乏
由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因素,使得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少,在课堂上很难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初中语文学习和接受能力。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显示出不够积极的态度。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总会将学校所学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与家人进行分享,而家人也都会给予学生高度的肯定与实质回馈。在本教学方案中,有一项活动是找家人、教师、同学分享自己制作的未来名片,并请他们填写建议或回馈。这种师生的鼓励互动,在无形间鼓舞学生朝着梦想前进,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未来志愿是被认同的,被支持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股重要的力量,让他可以在实现自己未来志
愿的过程,继续坚持下去。
通过课外小说、漫画、电影DVD等,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翻阅,也可以带回家自行观看。学生在观看书籍或电影时,多少都能对未来想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且在课堂教学外,继续接触未来想象议题,进行潜在课程。学生具有决定最有价值的未来之能力,能制订实行未来志愿的计划,并具备执行的能力。整体而言,学生懂得要先具备前瞻性思考能力预测未来趋势,透过批判性思考与价值澄清的分析,决定出最能展现社会价值的志愿,成为世界公
民,并且制订计划努力执行。真正达到“能够创造有价值的未来”这个学习目标。学生一开始都很快地想到自己以后的志愿,但是当学生要去思考这个工作在社会上存在的意义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时,他们先是愣住,接下来开始很认真去思考这个未来志愿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一旦想出来后,会发现学生对自己的志愿感到很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很有社会价值。他们也开始觉得自己可以不用等到长大就可以当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2.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在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也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在启发式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来学习语文、获取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获取语文知识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3.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学习是知与做相统一的主动行为。因此,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强调教师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判断力等去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强调让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以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度,促使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获得对学习任务所内含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体验与感悟。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过程,是学生语文认知结构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生的语文认知结构在语文教学中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语文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认知结构逐渐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进化。
4.加大对课外阅读教育投入经费
对于加大投入教育经费,通过调查,除了教科书和工具书外,其他课外资源在初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尤其是电视、投影、课堂教学中的辩论会、研讨会、公共设施、具有实践性的采访、报告会等利用率都在10%以下。
参考文献:
传统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比较侧重语言结构的学习,忽略了文化教学和学生背景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教学。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其背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没有文化支撑的语言,就如婴孩的随手涂鸦,虽有其形却无其意,亦无人通晓。所以,透彻理解一种语言必须与其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平常的对外汉语课堂中,留学生主要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在这些知识点中渗透的中国文化比比皆是,教师更应高度重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效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文化教育的内容落到实处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中国文化课程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教学,在现代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会在语法教学上进行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让学生在不同层面对所学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这种强化式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好方法,但笔者认为,在知识统合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对文化零散浅显的认识加上学生主观因素的认知和负迁移的影响,容易造成对中国文化的曲解,所以在汉语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有必要计划性地增设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学,加深留学生的文化底蕴。
针对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开展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为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但由于课程开展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教学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1.学生个体学习情况
(1)对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性不强。在华留学生当中,部分学生以学习汉语为主要目的,忽视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认为语言是主要学习的方面,文化只是辅助语言学习的一个小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对汉语的学习。
(2)汉语基础差,对中国文化课失去兴趣。每个人学习语言的接受能力都有差异,所以在同一个班中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在中国文化授课过程中,会有学生出现迷惑,感觉力不从心,跟不上节奏。
(3)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方式各异。大部分留学生喜爱从亲身实践中感受领会文化的魅力,而相反,部分学生更愿意听老师的讲解,通过第三者的引导学习,对中国文化有理论上的认识。
2.文化课教学质量情况
(1)课程安排不当。在留学生培养方案中,学校主修课程多以汉语学习为主,而中国文化课程则以选修课或是课外活动的情况出现,课时相对较少,且在选修课当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同时,部分高校对文化课设置带有随意性。参看下表:
表 一
表一是某高校的汉语春秋季班(为期18周)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设置,该高校根据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在语言必修课大致上都设置了比较明确的学习方向,选修课中也出现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但选修课中的文化课程比例相对较少,未有明确的选修课课程安排计划,可以看出某高校较忽视中国文化课程的比例,更加侧重语言教学。
(2)教师教学能力不足。高校中并不缺乏擅长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师,在对留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课教育时,这些教师可以大放异彩。但是由于缺乏对授课对象的充分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时让留学生们觉得隐晦难懂。本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多半注重对汉语言的研究,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探究,在教授文化课上教师本身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
(3)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文化课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主要以讲授为主要手段,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占少数。基本上很难实现“走出课室,走进社会”,体验切切实实的中国文化氛围。
3.课堂资源筹备方面
文化课内容单一,覆盖面窄。中国文化课一般会设置较容易开展的课程,如包饺子、剪纸艺术、书法等,而像中国传统乐器、舞蹈、中国哲学思想等内容很少出现在文化课上,导致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单一性,缺少全面接触本土民族文化的机会。如下表:
表 二
表二是某高校汉语短期进修班其中两个星期的课程安排截图,不难看出该高校对文化教学有相对集中的时间,但文化学习的方向仅仅围绕中国功夫、剪纸和书法这三块内容进行。这样,对于曾对中国文化有所接触的学生来说,可能会缺乏兴趣,也可能会让学生存在这三块内容等同于中国文化主体部分的错误观念。
三、如何优化中国文化课程
1.课程设置安排
(1)优化文化课程设置。学校应将更多的中国文化课纳入必修课当中,并增加在必修课中的比重。在选修课中,要求留学生修满中国文化课程的学分方可毕业,避免留学生不选或漏选中国文化课的情况出现。
(2)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对于初次接触中国文化的学生,多以实践代替理论知识,实践性的活动能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偏重理论内容的学习可以放至中级或高级阶段,这样,随着学生语言程度的提高开展不同难度的文化课程,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框架得到不同层次的扩展和延伸。
2.教师资源方面
(1)注重“双文化意识”教师的培养。对本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背景也不觉得陌生。在文化课的教授中,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大量阅读关于跨文化交际类的书籍,将各国家的基本国情与习俗牢记于心,培养对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敏感度,避开文化忌讳,减少文化冲突,向学生传授具有实用性的中国文化。
(2)鼓励教师多学习文化知识。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擅长讲解语言语法,还要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在文化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参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人文科学专家要注重对自身语言的精简,将深奥的学术用语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在文化课堂中,让每一位留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所得。
(3)因材施教,尊重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差异,课上互动,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感受体会、知识接受的程度,从而在学生的反馈中,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尊重与关心,方便日后文化课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课程教学方式
(1)以参与式教学为主导。“参与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全体师生在平等的人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互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能投入到学习的快乐之中。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能够愉快、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将这种教学方式引入留学生中国文化课堂当中,颠覆传统文化课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离开讲台走进学生群体,切切实实与学生交流,融入学生群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解决问题”。
(2)以小组合作式学习为中心。合作式学习方法主要体现为学生间的小组形式,教师要充分了解留学生的个人背景,合理安排分组,减少出现小组成员中的偷懒行为。以广外南国商学院中国国画课为例,考虑到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课上,每两位留学生都会搭配一个中国学生,这些中国学生大多数对自己所负责的留学生比较熟悉,过去在校曾有不同方面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在中国学生的协助下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种利用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作的学习方式,降低了留学生学习课堂内容的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重视留学生个体情况,科学合理分配小组任务,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用集体的力量出色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