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区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社区环境
1)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社区交通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1)社区内停车位不能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随意乱停、占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随意圈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2)社区道路功能和等级不完善,导向性不强致使社区内交通不畅。造成社区出入不便、机非混行、交通拥堵。
3)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及设施不健全,给使用公共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1.3社区配套及功能
1)社区内和周边没有公共空间和可供周边居民活动、健身、娱乐的场地及公园,居住者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相互交流,致使邻里关系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程度降低,使人们感到孤独、冷漠。
2)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跟不上,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便利店等,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够感受到新建社区的便利,享受不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这也是很多社区逐渐空置的主要原因。
1.4社区安全和管理社区服务管理跟不上,治安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新的社区建成了,但是无人管理,居住者各自为政,随意乱停乱放、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堵塞消防通道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社区无人管理,最常见的是电梯无人定期检查养护、各种配套设施无人监管,导致各种人身伤害的不安全隐患增多,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心理的不安感使人们变得焦虑和抑郁。
2新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2.1新的居住规划和建设理念新的居住环境,不是传统观念下单一的住宅环境,它应该是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它应该是以居住的健康、舒适为前提的居住环境。新的居住环境,不应搬抄传统城市住宅社区的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传承特色。风俗与文化其实多半沿袭的是生活方式,几代人的生活习俗,所以新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逐步稳妥的改建,而不是大张旗鼓的重建或新建。引导型的规划建设也是需要建立在文化和民居风俗的基础上的。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的生活、建设和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和“生态”(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利用……)上。这就要求规划和建设者们改变传统观念与认识,把规划和建设的重心从追求城市居住空间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追求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宜人环境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为目的。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彻应用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站在较高的起点来规划、建设和营造我们新的居住社区环境。
2.2绿色交通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引入机非分离、慢行系统、公交换乘无缝接轨等多种交通措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同时依托公交系统网络的开发和完善实现绿色出行。
2.3绿色建筑
1)根据不同城镇区位关系和城镇发展定位指导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居住社区和居住建筑。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定位,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新的设计标准,利用现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设出绿色、经济、节能、舒适度高的新型住宅。
2)按照生态社区的总体定位和要求,逐步实现100%绿色建筑的目标。广泛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并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这也是生态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
2.4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就谈不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摆脱落后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享受现代化城市便捷优质的生活。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何谈现代化的生活。综合配套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品质保障。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居住社区的凝聚力和吸纳力;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各种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也能够通过综合配套建设带动和解决社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的就业、养老、托幼、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
2.5加强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享受这种生活环境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二是合理的建设和利用资源;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的分类处置,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通过科学、绿色、生态的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都是营造健康社区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6加强服务与管理,实现综合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想让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首先得实现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管理好人和环境才能使之服务于人和环境。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是提高居住社区环境综合素质的前提。
二、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难题与源由
中小城市社区建设主要面临建设发展不均、投入不足、法规缺乏、居民参与意识薄弱四方面问题。首先,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均衡。中小城市的地方领导对社区建设认识不足,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中小城市的社区建设规模大小不一,新建社区基础薄弱,资源条件较差。城市社区建设进展速度有快有慢,城市化进程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进展速度。其次,中小城市社区投入普遍不足。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而中小城市政府对于城市社区建设不够重视。中小城市政府主要重视经济的效益,而忽视了基础设施和社区发展。目前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工作开展难度很大。再次,中小城市对于社区建设的法规缺乏。中小城市社区建设缺乏配套措施和监督机制,社区建设工作开展没有法律依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与社区发展目标未能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只关心与自己有直接关系的问题。“结果在社区建设中就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即政府和社区热中的却不是居民希望的,甚至两者时常尖锐冲突”而这些问题,由于中小城市社区建设法规缺乏,社区也无力去解决,从而影响社区建设发展。最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参与意识薄弱。“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社区居民的广泛自愿的参与和介入,包括社会参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和文化参与”。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中小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仍停留政府主导位置。中小城市社区居民在城市社区管理中被边缘化,社区非自治组织,这影响中小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占总人口6.96%,60岁以上占总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国际标准衡量,均已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无论从增长速度和比重都超过了世界老龄化的速度和比重,2014年10月,在浙江嘉兴烟雨社区菱香坊小区,一对空巢老夫妇在家离世,几天之后才被人发现,人们对此唏嘘不已,随着社区老人占社区居民的比例与日俱增,如果只靠家庭成员力量解决老人安全健康问题,会加大单个家庭的负担,加剧社会矛盾。
2、缺乏群众基础,群众参与程度不高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公众性的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社区居民的踊跃参与,通过不断挖掘社区本身所具有的预防伤害的潜力,引导公众树立安全观,目前,社区中大部分居民忙于工作,很少能参与到安全社区建设中,我们组织本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对学院附近的社区居民走访发现,有两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有三成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就是安全用水、安全用电,这些也只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的,大约有近一半的居民认为安全社区建设,是物业上的事情,许多社区居民认为自己已经缴纳了物业费,安全社区建设与个人无关,这些都应该由社区物业公司来完成。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
我们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12社区两个班,13社区和14社区学生进行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状况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法,由调查者独自完成问卷,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37份,同时对已毕业的10社区和11社区的50名学生进行网络调查。本次调查主要包括:安全社区建设的认识,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经费来源,以及相关计划、制度和规定等,资料搜集后对之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1、学生对安全社区建设理解不到位,工作方式单一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安全社区建设所包括的工作内容,在安全社区建设的9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中提到最多的是交通安全,占59.36%,其次是家居安全占31.02%,再次是公共场所安全和工作场所安全各占4.28%,老年人安全是零星提到,占1.07%,用水安全、学校安全、儿童安全、体育安全等几乎没有提到,由此看出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安全社区建设的内涵。2、管理欠规范,参与安全社区建设随意性强据了解,已经毕业的本院10社区学生和11社区学生,曾经走进学校附近的滨文社区组织相关活动,在校的12社区和13社区也都去过周边社区组织相关活动,学生以往参与社区建设,没有制定过明确的实施计划,学生大部分是以集体活动形式,参加的学生都是自愿的,想做就做,缺乏纪律约束和制度规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得不到保证。
3、没有经费来源,缺乏资金保障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活动中,都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以往的活动多是学生自发筹集一些微薄的班费,杯水车薪。需要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活动使社区居民逐渐了解并投入到社区建设中来,然而,经费短缺使各项活动无法开展,阻碍了安全社区建设。
4、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通过走访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大部分教师认为该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非常必要,然而缺乏长期性。该专业学生走进社区能学习到许多理论教学之外的东西,使该专业学生零距离连接相关职业岗位,然而这个过程中可能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许多学生不愿意参加这种实践活动,而是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在课堂学习上。
三、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人们对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认为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参与到安全社区建设中,不仅可以使安全社区建设得到一定的理论指导,而且使社区建设获得一批年轻的志愿者,同时还可以培养该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1、将安全社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渗透于教学中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的理论教学,掌握了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管理理论知识,具备得天独厚的专业优势,是社区建设活动的有生力量,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安全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和国内外有关安全社区建设比较前言的研究渗透教学中,提高学生对于安全社区的认识,同时开阔学生们的视野。
2、广泛宣传和加强教育
随着人们对健康、安全的追求,安全社区建设的宣传教育势在必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义不容辞。在此,它包括二个层面宣传教育:第一个层面是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宣传教育,据了解,目前社区工作人员文化知识水平总体偏低,很多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安全管理知识的工作人员更是匮乏。第二个层面是对于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生动具体的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层次的宣传“健康、安全”的理念。
3、将参加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学生的实践课
现代职业教育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学生如何将研究理论学活了,很好地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要做到这些,就要让学生走进社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该专业学生参加安全社区建设作为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作为必须完成的教学实践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4、学校与社区联合,大力开发双赢教育基地
(1)通过该专业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建社区,有利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加强了该专业学生与社区的联系,可以逐步将学生联系的社区创建成为该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这就突出了“工学结合”的理念,更加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2)通过该专业学生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建社区,还可以把具有该专业的学校作为理论教育的基地,让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学校,开展理论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理论水平。对于在安全社区建设中碰到的棘手实际问题,可以委托学校相关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项目进行开发调研,这不仅能提高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可为社区解决实际困难。
5、拓宽资金渠道,争取资金支持
如何筹集资金,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既然作为教学计划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争取由学院相关系部设立实践课课程经费,学校根据每年的预算拨付使用。另一个是:该专业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可以同服务的社区商榷服务费用,争取一些资金支持。当然,还可以充分挖掘身边资源潜力,例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每一年级毕业时都要有作品展,如果收集起来组织学生义卖,既倡导了环保理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一、户外公共健身空间现存问题及分析
小区的户外公共健身空间有许多优势,但一些居住小区对户外健身空间的规划尚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仅仅考虑到满足相应场地的设置,而在具体的安排和组织上缺乏周密理性的设计,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
1.场地位置的安排不理想,面积缩水。一些居住小区虽然安置了户外公共健身场地,但是对健身环境不够重视,因此,为了尽量少占用居住建筑的用地,场地的安排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甚至有的场地被挪作他用,健身空间面积缩水。如设置在小区的角落,距离住宅建筑远而且路线不畅;离居住楼距离过近,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休息;或者在长期缺乏阳光照射的背阴面设置等。由于场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矛盾和问题,不但大大影响了小区居民的锻炼,而且可能造成户外健身场地的荒置,反而浪费了场地资源。
2.缺乏深入翔实的调查,场地规模与实际需要不成比例。
3.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足。部分居住区的户外健身空间中没有设置休息座椅、照明设施、垃圾桶、电话亭、自行车停车场地等基本项目。
4.对健身场地和器械的管理缺位。据调查,一些小区的健身器械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如掉漆、长期使用造成的配件松动、摩擦等,也有些是人为破坏,还有的健身器械群中器械说明牌和警告牌缺失。如果得不到及时维护、修理,将会给参加锻炼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健身器械和场地都需要及时进行清理和消毒。
二、如何解决小区户外健身空间的组织和安排问题
1.对场地规划的建议
户外公共健身空间在小区规划中,应选择采光充足、环境清幽的平整场地,充分发挥户外运动的优势。尽量选择远离交通干道的场地,也可依靠绿篱与道路分隔,但要注意支路的通畅。位置不宜过偏,以便于各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规划中场地的巧妙运用
①利用广场、庭间绿化、绿地、小区中心公园等现有的场地进行规划,丰富中心景观,还可将健身娱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②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消极空间一般无人问津,常常杂草丛生,很少在视线的监视之内,易被坏人利用,成为不安全因素。在规划中难免出现一些难以处理的消极空间,如高压电线电缆下的高压走廊、不作为道路的山墙间距、住宅背对背的间距、存在落差不宜建造住宅的空余场地等。经过科学规划,可以使这些空间得到合理利用,使消极空间活跃起来,节约用地。
③场地安排系统化。结合社区内会所、托幼、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体育运动场地、专业体育场馆等地进行整体规划布置。使健身空间形成大、中、小系统化的整体,范围辐射整个小区,避免资源的重复设置。
第二,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进行场地规划前,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小区内人口的年龄层次、性别比例、居住状况、常住人口总数等,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这样才能科学地对场地规模的确定、器材的选择、空间的组织等进行更具体的规划和安排,满足各个年龄阶段居民的健身需要。
②场地必须结合居住小区具体情况,如自然地势、电线电缆、居住区规划安排等,不可随意草率布置。在争取好场地的同时,不要给整个居住区的规划带来困难。
③场地的地面铺装。水泥和地砖强度和硬度很大,有不易损坏、便于清扫的特点,是经济适用的户外铺地,现有小区户外健身空间几乎全部采用水泥或铺地砖。但对单双杠、吊环、天梯、肋木架、滑道、攀网等对铺底有跳跃要求的项目来说,水泥和地砖的硬度大,缺乏韧性,人体骨骼在接触地面的一瞬间需要一个韧性的承托,如果落地速度过快,便很可能造成脚骨、腕骨骨折,对老人和儿童而言则更须注意。而土壤由于密度较水泥小,受力后可以提供带有韧性的缓冲,是良好的运动场所铺地,还可以带给儿童亲近自然的乐趣。
④与道路相结合处要注意分隔,使内部自成一区,保障安全。
⑤声光要求。选择可充分接受日光照射的场地,适当布置绿化,种植树木。绿化对隔绝噪声和减弱夏季阳光的暴晒有良好的作用。同时设置路灯、广场灯等照明灯具,为夜间活动提供方便。
⑥注意器械间距。器材要根据其规格和活动面积来确定间距,避免相互影响。除使用所占空间外,两并列器械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2米,这是允许两个人并肩通过的距离。另外,可使用组合式器械节约占地。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开展起来的、旨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一项活动,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的一项重要措施。而“社区经济”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是在经济学中,还是在社会学中,人们对社区经济的探讨都很少对社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研究更少。因此,加强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对于大力发展社区经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区经济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要与社区建设相适应,逐步把我国的社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服务完善、文化教育发达、社会秩序稳定、提共安全可靠、生活质量优良、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2.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拓宽劳动就业渠道,这是社区稳定的重要保证。社区经济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型经济,它的发展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为社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一是可以大量吸收、消化和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就业,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二是可以为城乡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提高他们的就业热情,增强其劳动自立意识。这样,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减少了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三是可以在经济上解决一些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迳。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状况以及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因为,发展社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区建设,而社区建设(包括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要依赖于社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5.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拉动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社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导向和拉动作用。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不仅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文化娱乐、体育、卫生、教育等精神生活方面也将表现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的这些需求满足主要是在社区内部解决的。所以,社区经济最能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点滴变化,可以为整个城市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发展社区经济,有利于社区闲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社区市场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一种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公开透明的社区生活环境。
二、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实质上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两者“合则双赢,分则两败”。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由社区经济来决定的。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另一方面,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又以巨大的力量反作用于社区经济,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方向、成功与失败,都将会产生重大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发展社区经济,并以社区经济的建设成果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由于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都是近年来在我国城市中兴起,进而在全国城乡社区广泛开展起来,因此,许多基层社区在社区经济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普遍都缺乏经验。根据近年来专家们对上海、南京、北京、杭州、长沙等地社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社区经济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我国社区经济提出以下建议:
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如杭州市下城区天水街道,就依托杭州丝绸经济的优势,与浙江省丝绸公司联合投资改造社区小厂,使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实力的区重点骨干企业,并带动一大批社区企业的发展。
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开展高效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经济作基础,但又决不能抱着“等、要、靠”的思想,指望上级部门拿钱或向群众摊派费用来发展。这不符合社区经济发展的精神实质,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筹措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社区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区经济只是“角落经济”、“夹缝经济”、“路边经济”。这种偏见不仅阻碍了社区经济自身的发展与壮大,也严重影响和动摇了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全面发展观的深入,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可以说,如果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浪潮,那么,社区经济将很可能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浪潮,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所以,社区经济将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油田社区文化在发展成熟过程中,主要是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成熟的一个过程。想要让居民能够不由自主的享受文化产业的娱乐,并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需要在居民互动过程当中将自我文化与内涵的培养,通过互动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使居民成为社区文化中的一员,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教育的升华,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使所有居民具有团结精神,为良好文化的发展做贡献,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家园。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宣传及教育活动,培养职工干部的教育知识及素质,积极改革与创新职工观念,同时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1.1.1努力搞好阵地文化。阵地文化是指利用俱乐部、电影院、少年宫、电视台、体育馆、职工之家等大型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具有多功能性,其突出特点是适应面广、形式多样、层次高雅。通过系统、广泛地开展一些教育性强、内容典雅、群众喜闻乐见且参加热情高的电影周、艺术节、知识竞赛,组织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器乐、曲艺等活动,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教育群众,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
1.1.2努力搞好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社区是所有居民群众居住的地方,家庭文化的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在开展社区文化的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以及勤俭持家等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积极团结邻居,将佳通美德作为家庭文化的重点文化进行宣传与教育,并积极倡导健康、积极、乐观、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社区文化管理人员还应该进行定期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用及其吸引居民的方式引导居民将家庭文化的理解与学习,促进居民文明生活,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1.1.3努力搞好油田社区文化。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强大内聚力和发散力表明,企业文化可以使居民、社区和社会(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并互为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1.2油田社区的发展方向
1.2.1组建社区文化摇篮,向素质人才基地方向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认同感。社区阵地属于居民,让每个居民都成为阵地的主角,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老年门球队、锣鼓队,成立曲艺爱好者协会,利用假期成立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培养社区居民“用双手呵护社区家园”的思想观念,将居民的生活与社区、社会融为一体。社区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居民对学前素质教育、学生特长教育、居民终身教育的需求,发挥校外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高素质员工,作为油田社区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就是让居民有更多的接受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高层次、高品位教育的机会,使油田职工子女不出工业区就可获得较为完善的学前素质培养、特长教育,甚至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的、连贯的,能够使居民终生受益的素质教育网络,依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营造社区与居民的“人企合一”的氛围。
1.2.2完善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向群众化、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使之群众化,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求,安排趣味性、知识性、团体性较强的文化广场活动,诸如广场电影、广场晚会、广场健身及节假日广场游园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共同参与,繁荣社区文化。不断发掘文化形式,使之多元化,油田社区居民是随石油开发会战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婚丧嫁娶、语言习惯等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围绕油田社区行业特性和地域特点,社区文化组织部门应从了解居民习惯、体验群众生活、搜集文化生活信息入手,让居民参与创作,凝炼、培育出令群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民风淳朴多元的社区文化成果。不断探讨文化实践,使之精品化,社区文化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发挥油田社区特色和优势,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为目的,组织专题策划、群体实施,统一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培养居民家园意识,依靠群众集体智慧和实践,共建社区精品文化奇葩。
1.2.3突出文化产业建设,向打造优势品牌方向发展。社区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品牌是生命。在创建优势品牌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利器。优势品牌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发散力,作为社区经营管理的一个关键元素,品牌的重要性在抢占市场份额和保持企业凝聚力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打造品牌的支撑是企业文化。通过品牌的文化力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亲和,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深层次、智慧型的竞争。对油田社区而言,把社区文化作为产业做实、做优、做精,可以使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与社区精神一致,使职工变被动管理为个人价值自觉实现,使居民变被管理群体为社区发展的当家人,实现变无形的文化教育为有形的企业效益,最终依靠社区文化力的提升,促进社区管理各板块在油田内外市场打造各自的强势品牌,使社区的对外形象和生存竞争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加强。
1.2.4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仙河社区的实践证明,一种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购物及多元经济等于一体的,基本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发展机制灵活的工业社区模式正在发展成熟,其多功能的组织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油田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大庆石油人物质丰富、民主文明的“小康”社区。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壮大,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重视,绝大部分社区的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待起步阶段。现在城市内比较缺少的就是社区图书馆,即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根据国际图联的标准,城市里每1.5平方公里应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如果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许多新形成的社区却集中于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纷纷扩建、翻建,楼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社区图书馆建设却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决策失误,二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不够,三是资金不足,四是图书馆人才缺乏,五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六是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等等。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必将进一步扩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们现在已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图书馆则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则势在必行,为广大劳动者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也势在必行。从现实来看,许多劳动者文化素质知识偏低,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比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了,程焕文先生曾指出:“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和咨询,为建设法治社区做贡献。社区图书馆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有不少是法律书籍和法律文献等资料。社区图书馆可以提供给居民法律书籍,帮助居民守法、学法、用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人才,从网上寻找答案,从而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还可以不定期在馆内馆外搞些法律宣传,从而使本小区的居民增强法制观念,人人争做学法、用法的模范,为建设法治社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能够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服务。在现代社区文化构建中,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区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培育社区精神文化、构筑现代社区道德和价值观方面,都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联谊活动等,来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服务。
4.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为社区科学发展做贡献。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社区图书馆,可以保存社区的历史文献,包括社区重要活动记录、重要文件,等等。通过保存社区历史文献,可以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资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可以为社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领导要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旧的观念,建立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各级政府要把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优惠政策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比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社区图书馆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2.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使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每个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区的文化事业才能前进。而没有社区文化,也就没有城市的文化事业。只有将社区图书馆事业做好,城市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此,要鼓励社会一切力量来赞助或支持社区图书馆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坚持走公益之路,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要把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社区图书馆建成后要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要坚持走公益之路,即坚持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免费开放。要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科普知识、举办读者论坛、开办学习培训班、举行读者联谊会、开拓网上服务等形式,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4.培训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工作,它包括分类、整理、编目、缩印、采集文献研究等内容。就目前社区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奇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展。为此,市、区的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把这些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要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其次,是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管理员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应该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5.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探索社区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社区图书馆既然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应该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方便社区居民使用为原则。社区图书馆应该就其建设内容、发展思路、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服务方式等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自觉地接受居民的监督,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应该想办法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可以把喜欢阅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居民,比如退休职工和暑期放假的学生,聘请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社区图书管理活动。上岗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查找图书及图书归类上架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本社区的居民来宣传本社区图书馆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既然社区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探索适用于社区图书馆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新模式。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着眼于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事实证明,只要当地政府和社区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就一定能取得较快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小区的不断建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社区图书馆建设必将很快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霞.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康康,周晓蓉.浅谈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推广[J].图书馆论坛,2002,(2).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这对新世纪文化建设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也有了文化工作拓展的新领域。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工作的历史责任,对于加强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就更尤为重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将继续成为我们搞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群文理论工作的研究中,在整个文化事业领域,社区文化作为最具有群众性,区域性文化工作,所负担的文化工作任务尤为突出。从社会效果分析看,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成分,社区文化的发展建设趋势,直接体现着一个地区文化发达程度,人民的综合文化素质。繁荣社区文化,不仅仅是丰富和活跃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在于推动全社会文明健康的向前发展。
二、社区文化的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党政机关和主管文化部门,必须把社区文化建设自觉地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为了使这项“文化工程”落到实处,即需要长期的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工作打算。而且要纳入社区政府的时政纲要,配合其它上层建筑和精神建设工作,成为考核政策政绩的内容之一,做到真抓实干,长期坚持,才能使社区文化在新世纪有新活动方式内容,获得持久、稳定、时代化、新颖式的发展,才能真正造成当今社区文化崭新的大所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社区和乡镇的最基层。文化部门要积极争取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列入到社区当局的统一规划,并努力办好社区文化活动。几年来,齐齐哈尔市建华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就是本着这一原则在五个街道办事处和所属居委会,文化活动室,在区域范围内形成三级群众文化网,深入普遍开展了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建华区东五办事处把配套建设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了新世纪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居民的文化艺术品味,他们各方筹集资金,重视规划,修整了街道文化活动站,而且配套了各种文化设施,使群众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另外,建华区文化办事处,地处嫩江东岸,又是全市各大专院校的集中区域,相对其它街道更是得天独厚,尤其是社区文化开展的更为突出,几年来都在各县区名列之首。这对社区的文化工作建设深入开展无疑又到了更广泛深入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开展新世纪特色的社区文化活动重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必须因地制宜,从不同社区的实际出发,创造形成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
新的形势要求社区文化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另外社区文化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对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包括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群文事业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社区文化工作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组织机构系统,社区文化的各项具体活动也就不可能正常开展。
建华区地处齐齐哈尔市老城地段,卜奎三百年的人文历史或少的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社区文化的表现领域主要是: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广场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老卜奎的本土文化等上述文化体系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在各个不同阶段、场所和各大节日里充分开展和全面展现,给建华区这块带有卜奎风貌和地理特色的地域增深了新色彩增加了新精神文明内容和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景象。文化街道社区内,以市规划院带头组织的浏园晨练点,以建华区离退休老干部为中心的江堤晨练景点400多人的里练队伍十分壮观,每天清晨自然形成一道晨练健身的风景,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活动规模。文化街道区域内的市民政干休所有60多人的秧歌队场所坚持活动深受当地市民的欢迎。
作者:杜双梅 单位:中国石化集团江汉石油管理局广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
“班前安全教育”考核不认真,成了形式,没有效果,忽视岗位安全隐患在一些员工中,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少数员工甚至认为,社区工作不像钻井、作业等前线单位那样工作风险大,安全要求高,社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靠力气,安全不存在很大问题。偶然发生事故也是运气不好。员工观念上的忽视导致安全行为的不规范,同时给企业实现安全生产埋下隐患。安全生产活动监管落实不力群众参与广泛与否是检验安全生产各项活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单位主管领导对班组安全教育只是开会说说,并没有参与、监管,造成安全教育落实难、效果差,员工的自觉参与意识未能得到根本调动和激发。
全面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推进企业快速发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油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保证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体现。全面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生命线。高度重视班组安全生产管理要把安全生产贯穿到全员,贯穿到生产全过程。坚持以人为本,抓住“人”这个根本要素,推进企业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处理好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解决好个性问题与共性问题,认真地分析和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坚持班前、班中、班后安全教育“不断线”,因人、因地、因时去跟进,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同构筑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护体系。要培养班组群体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生产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建立安全警示牌、安全标语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使“安全是职工的最大福利”的思想深入人心。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从员工培训、管理创新、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等多方面多层次努力,坚定不移地推进社区安全管理。
创新班组安全管理手段要把精细化管理引入班组安全生产管理中,做到班组安全工作标准精确化、班组现场管理精确化、班组绩效考核精确化,切实形成班组现场管理的运行体系。一是在班组开展“七预”。通过班前预想、预知,现场危险预报、预警,安全隐患预防、预查,事故预控,提高员工时时、事事、处处预知危险、防范事故的意识。特别是把握危险预知“三步程序”:查找潜在危险,明确危险点,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二是做实班前5分钟教育及每日自查。坚持班组安全教育月月有、周周有、天天有,使员工牢固树立起“安全为天,生命至上”的思想,确保各班组员工熟知、熟记、熟用各种安全理念,不断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坚持每日自查,对班组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对每个员工的安全工作状态和绩效实施精确、细致、规范、严格的管理,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班组长个人能力注重班组长的素质培养、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着力在完善班组长业务培训、竞聘上岗、职能落实、激励约束等“四个机制”上下功夫,在严把“三道关口”上做文章:一是把好“入口”关。通过采取公开竞聘、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任用班组长,严格竞聘制度,规范录用程序,把素质高、业务精、技术硬且富有知识性、创造性和经验性的人选拔到班组长位置。二是把好“充电”关。制订培训计划,加强班组长培训,不断提高班组长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三是把好“考核”关。定期对班组长进行安全生产管理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及时调整班组长队伍。
积极实施员工安全培训员工安全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不断培训和持续的行为养成训练才能实现。除了抓好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也可采取以会代训、模拟演练、现身说法、岗前培训、示范引领、行为纠偏、实战训练等各种有效形式,形成有效的班组安全培训机制。既要抓好定期培训,又要抓好动态培训;既要抓好专业技术培训,又要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既要抓好普通员工培训,又要抓好班组长培训。努力构建班组安全竞赛体系在各班组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安全模拟演练、行为纠偏训练、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能水平和应急应变能力,形成班组安全生产竞赛机制。同时要注重发现、培养和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安全生产中感召人、鼓舞人、带动人的作用,让班组员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重视发挥班组成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开展技术攻关的积极性,鼓励班组员工积极开展小改革、小发明、小创造、小建议等活动,使之形成制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长期化,从而切实提高社区班组安全管理的实效。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岳麓文化艺术产业园以岳麓区政府为主,联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省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岳麓区湖湘文化深厚底蕴和岳麓山大学城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依托“山、水、洲、城”的自然资源,创新“区校合作”模式,合力打造一个富有湖湘文化气息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2“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3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4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5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