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微课理念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1.1一般资料本研究2012年4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30例胃肠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19-61岁,平均年龄为32.1±5.16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和快速康复护理组,每组均15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如下:传统护理组护理方法:(1)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及护士基本情况、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及应采取的;耐心解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消除其心理恐惧。(2)术前营养:护理人员告诉患者家属患者应采取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3)术后营养:患者经术后,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腹胀及胃肠减压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肠内营养。(4)营养液输:对患者进行输注营养液时,营养液的温度应接近人体体温,以免刺激患者胃肠道,导致患者不适。快速康复组护理方法:(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对患者肠道进行清洁,确保术中视野清晰,减少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2)饮食:让患者术前24h不禁食,3h饮用糖水,术后在患者者体内不放置胃肠减压管,等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饮食,给予患者温开水,一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肠鸣音恢复后,指导患者进食,若患者不适可使其食用流质饮食,慢慢过渡到普通饮食。(3)术后活动:护理人员在术后应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患者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并鼓励患者建立自信,指导其进行适当活动,促进康复。
1.3观察指标在两组患者经过手术之后,我们观察了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并观察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如胃出血、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
1.4统计学方法在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后,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与传统护理组相比,快速康复组的护理效果具有明显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与传统护理组对比,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更低。具体结果见表2。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案例1:
案例2: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二、Intel未来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在宽松自由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摆脱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接受知识的模式,他们随时可以查阅、浏览自己所需的内容,接受丰富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内容,培养学生在掌握充分的知识,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可以通过诸如E-mail、BBS等交流方式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流,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电子商务课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活动型、探究型的新的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电子商务课学习方式的转变。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软件和网络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
2.教育活动中坚持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Intel未来教育”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Intel未来教育”重视过程,体现从做中学,整个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体验、领悟的过程,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体现。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不再是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习惯和感情基础。无论是学习场所、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了教育主体的地位,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培养与训练新时期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责任感和适应性;沟通技能;创造性和求知欲;思辨能力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寻求解法;自我引导;社会责任感,以及思辨和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4-0203-02
Abstract:Microlecture as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more and more get the favour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 and emerging background,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applied in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and in the form of case Microlecture make concrete steps is give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inally, practice shows that Microle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Microlectur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sources;application research
1 微课概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便捷移动式学习日益成为学习者新的需求,微课在此背景下产生,同时“互联网+”时代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所带来的颠覆性冲击,使得“微”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蓬勃发展。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在10~20分钟的时间内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微课教学过程不仅仅包含知识导入、讲授,巩固练习等教学环节更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融合PPT、音频为一体,内容精炼、主题突出,形象生动再现知识点。微课学习内容的短小精悍和富有针对性也能很好的解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问题,微课视频及辅助学习资源总容量有限也有利于网络传播,特别是通过移动设备观看。
2 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
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由于授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知识积累各不相同,教师比较难兼顾个体的差异。而以短小视频为特征的微课在兼顾个体差异上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无论学生的接受能力如何,都可以提供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也都有充分的学习时间。这对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整体计算机水平,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环境都是极具意义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操作性强,课时有限但技能点多,可以先将复杂的技能点进行科学的拆分,拆分出来小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组织与建设,制作成微课,众多讲解小知识技能的微课进而形成微课程。短小的微课视频有利于学习者保持注意力,也有利于使用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有重点地碎片化学习。
通过微课在课程的应用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求,体现了“掌握学习”的教学理念,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用微课是可行的。
3 微课在计算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作为一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在设计时要遵循认知负荷理论,以联通主义为指导设计有效的框架,以使用者设计理论为依据设置学习路径,引导学习者有效利用微课资源进行学习。微课教学资源是半结构化的,在设计时应该依据拆分重构的策略,以构建主义为指导,伴随着教学需求的变化、资源应用的开展、学生学习的反馈而不断的修改完善。
3.1 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关键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有深度的学习才是教学的核心。在这里我们选择“使用word进行小论文的编辑”作为此次应用的选题,一方面论文的编辑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选题能够很好地巩固字体格式、段落格式的设置等技能点及掌握对论文格式规范的熟悉。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此次教W任务,设计论文编辑的微课程情境。接下来带领学生熟悉小论文的结构构成及格式要求,针对具体的格式要求分析使用Word的那些功能才能达成效果,然后操作演示整个小论文的排版过程,最后进行简短总结。
3.2 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本文中微课程的学习资源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微视频,微视频要按照教学设计和学习者的思维类型进行组织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以问题引领学习路径,以问题来推动内容讲解,有助于学生引发对所学内容的思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视频画面上要美观大方,符合学生的审美,结构设计上有创意最好,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此次选题的讲解涉及微情景引入、PPT播放及技能点讲解、软件操作演示,故采用“微电影+录屏”的方式比较合适。微视频的开头采用微电影的引入方式时间控制在3分钟,小张同学面临毕业苦于论文格式的编排遂到办公室向老师求助,老师拿出规范的已出版论文带着小张一起分析格式要求。接下来展示PPT授课课件介绍此次微课涉及的技能点并打开论文原稿进行排版演示,在PPT播放和操作演示环节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其中技能点介绍控制在2至3分钟,操作演示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整个微课视频不超过20分钟。在整个录制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微电影环节采用手机录像的方式,主要拍摄时画面的稳定性及镜头的组接。录屏环节要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及音量,打开PPT讲课界面准备开讲后再点击“录制”按钮,录完后在使用软件对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剪辑和美化。
3.3 反馈与辅助资源的完善
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采用“反转课堂”的模式,课前通过课程的微信教学平台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反馈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学习者的疑问和需求。教师应该明确微课视频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必须配套学习指导方案、练习题目、学习测试,并伴随着学习者的需求而不断完善。学习者通过指导方案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练习题目进一步巩固知识点,通过学习测试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复习已学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从而营造一个正循环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4 结束语
通过实际课堂教学和学生技能水平测试的反馈并综合调查问卷情况的分析,都表明微课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学习者经过反复学习能完全掌握技能点,进而验证了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及实用性。微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改进教学方式,在后期继续对微课及辅助资源的设计开发并进行及时的跟进和修改,不断的实践和创新,满足教学的需求。将微课的引入教学符合“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微课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也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 钟琦,武志勇.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现代教育术,2014(2):26-33.
[3] 余毅. 基于微课程模式的资源共享课建设探讨[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5):34-35.
一、勤思教学 智慧管理
担任班主任期间,秉承“以幼儿为本”的理念,用心观察,理解、支持孩子,创建自由又自律的班级文化。孩子们在班集体中如花儿般纵情绽放着, 每个活动,都能轻松高效地完成;每次比赛,都能斩获最高奖项;并多次承担各项重大任务,如代表五爱参加xx电视台《少年朗读者》拍摄活动、担任鼓乐队、参加各类演出活动等,得到家长与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二、找准定位 共同发展
担任业务助理,协助园长分管新兴园区的业务工作。摆正位置,务实本职,做好园区教育教学的引领与指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共同做好集团业务工作。
1. 提升理念:关注教师理念的提升。利用教研、Q群、面对面、进班、随机、小组、一对一等多种形式,不断与教师交流。带领老师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并要求每个活动前进行规划、预案;活动中有观察、有记录;活动后有反思与梳理。感受“目标先行、理念为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逐步养成思考的习惯。
2. 业务指导:进行手把手地指导。每个活动前,都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主脉络、一个相对规范化的预案、以及大量可以参考的范例,以开拓教师思维,激发创想。如主题活动春天、蜗牛,自然角、区域活动创设、特色化班级文化创建、春游、毕业Party、计划总结、活动方案撰写、哇时刻评语等都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及文字资料,并现场解读关键点,不断跟进推动。
3. 精研细究:新教师赛课、一课三研、外出学习展示课、原创课交流等,都带领业务团队,先进行园区层面的反复地磨课研课。集团园本课程交流、现场教研、特色班级评选、经验分享等,先进行逐段、逐个班级一次次地指导梳理。对于年轻教师,更是从框架思路的搭建,到PPT照片的选择等都做细致地指导。对资深教师开展的微课程、项目活动进行跟踪,共同分析、挖掘、推进活动。
4. 互学互助:搭建了教师互学平台,每月的第1周我们实行轮班上课制,第2周实行礼堂上课制,3、4周分组教学制,让教师们相互学习,增进交流,智慧共享。
5. 教学管理:注重教学检查与评价制度的常规化。每天巡查2次以上;每周跟班、推门课2次以上,主题活动跟进1次以上;每月业务线综合检查1次以上,并进行及时地、详尽地反馈。
6. 积极承担:负责园区开学互动、红歌会、金秋创意画展、幼儿展演月、六一音乐会等活动。承担集团广场音乐会、担任新入职教师导师,五爱共同体指导工作等。
新课标的出台对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学期我们数学组继续加强新课标的理论学习,并将它上升到指导、应用我们的教学实践的高度,期初我们在每个人备好同一节课、写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选拔出三位教师庄辉谊、孙蕾和赵微娅参加了奉化市城区课堂教学设计展示活动,受到了其他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三月份庄辉谊老师从网上收集资料专门做了《走近新课程》的讲座。四月初,从北京回来的竺君斐和李蓉两位老师分别为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上了新课标理念下的示范课和做了讲座,让老师们领略了大城市的课改理念。期中时,我们数学组还对数十年来一直占据试卷大比分的应用题进行了改革,采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做题目,题目带有趣味性、灵活性和探究性,这样改革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新课标对脑子的洗礼。本学期奉化市级以上教坛新秀都上了汇报课,期末还进行了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案例撰写,无论从课堂教学展示还是案例撰写上来看,老师们都已经自然而然的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教研与科研
教研活动是教研组的常规活动,数学组2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内容都排的满满的,常常是刚评完一位老师的课,马上就进行新课标的理论学习,接着还有外出听课教师的听课汇报,所以教研活动常常超过了下班的时间。许多老师都积极承担教研课,再加上学校的市级以上教坛新秀展示活动,这学期数学组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上了公开课或做了论坛,我自己觉得,有时候去听某些特级教师的课(往往有不少是几年前的老课),还是我们自己学校许多教师设计的实在,精彩,既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比较切合实际,能受到启发。本学期为了提高数学组教师的听课、评课能力,我们的教研活动对评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位教师至少一次对公开课进行主评,要求能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环节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经过一学期的实施,数学组全体教师的评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学期数学组的大部分教师结合自己的奉化市立项课题进行了资料的积累与论文撰写,其他教师则结合自己的教学点滴写了论文、案例或心得,竺君斐老师的《创新学习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获省写作培训班二等奖,孙蕾老师的教师日记《我的香港学生》发表在宁波晚报上,赵微娅老师的《引导主体参与,促进主动发展》获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孙春晖与庄辉谊合写的《实施开放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杂志中,庄辉谊老师的论文《走进生活,让学生自愿参与》发表在《宁波小学教师进修》杂志中。
3、教师与教学
该校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就职方向主要包括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投资咨询类机构、信托机构、期货公司等,岗位主要集中于基层业务人员,包括客户经理、产品销售人员、客服人员、前台操作类人员等。课程的设置中:专业理论课包括金融基础、证券基础、银行基础知识、保险基础等;专业实践课包括证券交易、投资理财、信托与租赁、期货交易实务、外汇交易实务等;专业辅助类课程包括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沟通技巧、营销基础知识等。这种课程设置基本上能够满足用人单位对基础性金融岗位的业务需求。
2.教材的选用和教学硬件的配备应以学生为本
教材的选用和教学硬件的配备应以学生为本,最好自行编写与教学改革相匹配的校本教材。金融专业各科课程的校本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删减:基础理论部分应保留针对性较强的知识点,同时增加与实践类课程相匹配的理论介绍,减少宏观分析和公式推导;应用类知识应改变原有教材的讲述立场,尽可能以实务操作流程进行介绍或者以其他容易被接受的方式进行阐述;辅助类课程的教材应尽可能以案例或者场景演示的方式展现知识点,淡化概念,强化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概念。
3.改变课程考核方案
变传统的期末考试定成绩为完成任务累计积分定成绩。学生在平日学习中要完成教师布置的若干任务,各项任务得分相加确定每个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任务的构成可以多样化,例如投资理财课的任务可以包括连续一个学期记录个人消费流水账或学生为某个特定客户出具一套理财计划等。教师根据任务难度和完成情况给出得分。该课程总积分少于300分为不及格,不及格则该门课程不通过,学生需要完成新的任务或者重修此课程来取得课程的通过。为了与考核方案相匹配,在校本教材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增加任务设置环节。
4.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要细分知识点
微课程与多媒体的应用使得课程内容被细化,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与微课程知识点相匹配。还可以根据微课程编写“知识点学习单”,并把学习单穿插于校本教材之中。
二、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
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
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
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今高校图书馆的一项核心职能。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读者培训、网络教育、在线指导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其中,文献检索课(或称信息检索课等)作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传统的、最为系统的教育形式,一直受到高校图书馆的重视。近年来,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获得了非常广泛的认同。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的理念从美国传入我国未久,就已经在教育行业刮起一股“翻转旋风”,而且高校图书馆界人士也敏锐地捕捉到其独特的价值,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根据文献调研,翻转课堂与“嵌入性”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已有个别教学探索[1]。但目前还没有把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和翻转课堂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事实上,这二者可以实现有效兼容,改进教学效果。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整合研究的背景和机制
1.1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协作,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嵌入到课堂教学或者课程管理系统,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方式能够深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国内外都有不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图书馆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虚拟在线学习平台Blackboard上,通过和教师合作,将课程信息、参考文献及其来源、课件等放在平台上,同时将有关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课件也放在平台上,包括如何写专业论文、如何查专业文献等,加强学生对专业信息知识的理解[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和全程跟踪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4]。
1.2翻转课堂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天然优势
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以及拓展学习材料,而课堂时间则用来解答学生问题、订正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在翻转课堂上,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完成[5]。与其他课程相比,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具有极高的契合度,将此二者进行合理对接与融合,能够有效改善当前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参与度低、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具有非常光明的前景。目前,在我国关于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的实践[6]、中山大学图书馆朱伟丽《基于翻转课堂的文检课教学设计》等[7]。
1.3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整合机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本身已带有一定的嵌入式教育特点,即把以教学内容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料嵌入到整个教学环节之中来。所谓把翻转课堂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整合,就是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把相关信息素养教育的知识内容嵌入到课程教育之中。嵌入对象既可以是文献检索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通过文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合作,改变信息素养教育由文献检索课(或者说是高校图书馆)唱独角戏的状态,借助专业知识的有效介入,让教学活动和内容更接地气,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翻转课堂与嵌入式教育的结合并不是以理论创新为重点,而是以改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效果为目的,重在实际组织和应用。下面笔者将从正反两个方向来探讨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模式。
2.1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高校某些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文献检索课教师把经过选择的信息素养教育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及其他学习资料,由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专业课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就这些学习内容结合专业课知识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相关信息源和检索技巧更好地吸收和内化。该模式实质是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低年级学生,其对专业知识刚刚入门,对于各种专业资料信息需求不强,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检索知识和技巧。该模式同样适用于未专门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的班级。在大学低年级阶段,采用这种模式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合理的,不易给学生造成更多的学习负担,又能达到基本的教育效果。
2.2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
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是指,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中,部分授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此阶段,专业课教师把该专业重要的资料信息源及其他有关专业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课,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前学习。在文献检索课上,文检课教师根据这些内容组织专业针对性更强的检索实践活动。该模式实质是在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嵌入相关专业知识内容,这些内容以翻转课堂的形式供学生学习和实践。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强,需要全面掌握各类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如果该模式能够直接和学生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对接的话,文献检索课的练习环节就能变成实际应用操作环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实现文检课、学生、专业指导教师三方面“共赢”。
3基于翻转课堂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优势分析
3.1组织方式灵活
在翻转课堂的组织架构下进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其组织方式灵活,可以选择正向嵌入,也可以选择反向嵌入。无论哪种方式,嵌入的一方主要是以微课和课外辅导的形式与学生产生联系,主讲教师+“影子教师”的组合形式有利于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相比在课堂上出现多个不同领域的授课教师而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程进度、课堂学习活动也更容易掌控。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由专业课教师和文检课教师在课程规划时,研究确定嵌入课程的相互介入深度和方式。而且嵌入的部分主要在课前由学生自学,而微课以其可以不限次播放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少相关教师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劳动。
3.2提升专业课教师的合作意愿
有研究者指出,嵌入专业课进行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并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缺乏充分的合作动机,并指出在该教学模式的诸多特征中,起关键性作用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和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这是嵌入成功的关键所在[8]。如果采用正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实际占用专业课时间非常少,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如果采用反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翻转课堂模式,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付出很少的时间准备微课和相关学习资料,却可以把学生课题检索、论文写作辅导等工作转移到文检课上完成。这样的付出与回报,专业课教师应该是愿意接受的。
3.3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辅相成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全方面、多渠道的。除了文献检索课以外,还提供分时的、个别的、在线的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利用指导。以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账号、图书馆微博、QQ咨询、FAQ服务等等形式构成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能够在课外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学生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与文检课教师———大部分都是图书馆员进行便捷的互动交流。
4结束语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体现出时代性,无论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要与时俱进。文献检索课在当今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更是势在必行。把嵌入式教育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同时引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之中,进行整合重构,能够发挥二者的优势和特色,赋予文献检索课新的生命力,提高课程在大学生中间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夏南强,胥伟岚.嵌入性视角下信息采集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1):26-31.
[2]谢守美.泛在知识环境下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7-29.
[3]赵雪莹.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现模式及案例研究[J].现代情报,2013(3):161-163.
[4]胡芳,彭艳.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1(12):79-82.
[5]陈玉琨,田爱丽.慕课与翻转课堂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4.
[6]张洁,王英,杨新涯.翻转课堂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11):68-72.
高中新课程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等进行了新的诠释。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教育实践环节、教师培养模式等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是学科专业的播种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厶作探究的协作者,是资源保障的服务者,是终身发展的示范者……由此可见,高中新课改的推进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高师必须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满足高中新课改的要求。
一、高中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化,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对广大高中教师的课程理念、知识和能力结构、教学行为等提H{如下的要求。
1,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掌握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具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念。
2,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课程改革与新课程实施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具有驾驭新教材。有效指导学生提高课程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进行教学和具有教学评价的能力。
5,对课程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要具有新的价值观,同时具有在新价值观指导下的教学评价能力和组织教学评价能力。
从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新的教学理念,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较强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多能力。目前,作为培养教师“母机”的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准教师”来说,显然还不具备上述的诸多能力。
二、当前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新调整。教学内容仍然陈旧。
近两年,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把传统的三大模块体系,即专业课程、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改为通识课程、教育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七个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类又分专业选修和公共选修,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60,以上下调至15,左右,教育类课程由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实习,改为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校德育与班级管理和教育实习。课程设置中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另外还加入了创新教育的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看,改革后的课程更加合理,也更有利用培养出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广博而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师。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部分高师院校也进行了改革。规定各门课程都尽量采用最新出版的教材,但即使这样。其课程内容的宽泛性与完整性远远达不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要求。达不到迅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理论与技能的要求。由于高师的教授们用惯了老版本的教材,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仍然以老教材为主。许多新版本的教材,更新率低,有些作者只是变化了教材结构,教材的内容和老版本的大同小异。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教材多数虽都已更新,由于教材的出版周期长,当今新高中新课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变化,新的教育思想、理论不断产生,致使教育类的教材不论怎样更新。其教学内容、观点总是落后于当前,总是无法满足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手段仍然单一
从整体来看。高师院校师生对新课程的认识比高中迟缓,表现在教师方面,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阻隔,长期致力于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因此,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理念滞后表现在学生面。尽管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了新课程的通识教育,还专门增设了32学时左右高中新课程培训。但由于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空洞,仅限于理念上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致使相当多的学生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的似是而非,有的若明若暗,有的浅尝辄止,有的一知半解。反映在以后的教学中,就是不能将先进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仍然重教轻学,以教代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多年来,高师院校教师基本沿袭了前苏联的学科中心体系。追求课程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习惯沿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个性发展。虽经多年改革,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同,教师主体的地位少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对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显得很不适应,教学方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如高中新课程中新增设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及选修课,但我国现在大部高师院校却大多实行分科教学,授课的方式多为讲授式,强调“专”“精”效应,很少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课程,具有多媒体教学的能力。的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及师生互动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PPT文件取代粉笔和黑板,从以三维动画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到网络教育平台的利用,都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然而现时不少高师院校教师依然习惯于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上课。或者将Word文档、P胛文件照搬到屏幕上,成了电子黑板,教学手段及其单一。 (三)增设了实践课程,但实践过程封闭,缺乏竞争与活力。
在实践课程改革上,高师院校除设置教育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外,还增设了教师口语、板书与板画和微格教学等教师技能课程。但实践教学过程并不理想,缺乏竞争与活力。例如,微格教学课程,每个学生仅有一次10分钟的微格教学实践,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实在是珍贵而且稀少,学生通过微格教学的环节提高自己的教师技能,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教育实习是学生得到实践锻炼最重要的环节。但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的存在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见习、实习基地。有的高师院校干脆就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自主安排实习。导致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薄弱。甚至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师范生教育技能的提高。由于实践课程的环节严重缩水,导致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语言表达、课堂管理等教学技能水平上存在缺陷、延长了师范生入职的适应过程。以至于高中优秀教师普遍认为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育实际需要严重脱节。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低下。
(四)评价理念已更新。但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师院校虽然早已实行学分制。但这并不能改变其多年来落后的评价体系,高师依旧沿袭多年单一的课程闭卷考试评价式。学生们仍然是“60分岁”。考试过关便是事大吉。这种单一的评价式早已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泯灭一空,致使大学课堂睡觉、说话的现象严重。学生们各行其事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们也早已找到了“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考试规律。虽然高师院校也尝试着评价方式的改变。把有些课程闭卷考试改成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试的题目缺乏新意,学生往往是迅速地在书上找到答案后,抄到试卷上,之后交卷大吉,考试过程变成了一项抄写的体力劳动。有些课程虽以小论文的形式考核,但因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有关科研论文撰写的指导和训练,最后交给老师的小论文大多是没有自己观点,东拼西凑图书馆资料整合后的文本。毕业论文的评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面对学生写出的“糟糕”的论文,有些高校教师甚至呼吁取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虽然高师院校加大毕业论文的学分、课时,加强了论文导师制度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但这却依然不能改变和提高论文的档次和质量。毕业论文的题目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拿到实验。做问卷调查的题目,大多数学生的论文题目还是局限于理论层面,这使得大多数学生无暇思考自己论文的框架、结构和观点,就从网上大段大段地下载资料。之后大量的资料堆砌在一起,变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评价体系势必使师范生把在大学期问评价理念带到高中,这样的评价观也必然妨碍高中新课改更深层次的推进。
三、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高师院校仍须加大改革力度
“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服务对象”教师教育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为更好地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从理念到思想,从课程体系到课程结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等方面都要作相应的变革。
(一)加大实践课程管理力度,让实践课程真正发挥实践作用。
发达围家普遍认为,教师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教师培养应该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的“摸爬滚打”和“师徒相授”。因此,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实践环节。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认为。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途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教育见习的管理,改变教育见习走马观花,走过场的现状,二是以微格教学训练为抓手,加强模拟实习、试教、说课训练,三是加强教育实习各环节管理。如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实习过程管理等,切实提高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
(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1.2信息道德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应用覆盖了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62.8%的读者表明“侵犯个人隐私”是违反道德甚至法律的;82.6%的读者能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但是部分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学术规范素养较低,信息道德的范畴不明。2013年我校图书馆通过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部分院系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结果显示33.64%的学生论文率超过30%,未能通过检测;其中8.96%的学生论文率竟然高达50%以上。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直到撰写毕业课题时才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及著录等学术规范略有了解,但仍然无法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合理引用还是学术侵权,是参考还是剽窃。
2文检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明文规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我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其中,文检课是目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检课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便于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将来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校2013年度图书馆网上问卷调查中,约82.6%的读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非常必要,46.9%的读者希望通过文检课了解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一直以来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都非常重视,开设有《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档案管理》等文检课。其课程性质几易变迁,由最初的“小范围授课”演变为“选修课”,及至今日的“综合教育必修课程”。近3年来,本馆授课教师20余名,年度授课120余班,约4000余学生,总课时超过700学时。但是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仍然不太乐观,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淡漠的状态急需改变,文检课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3.1深———深化教学理念文检课是按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而开设的课程,其宗旨是通过检索技能的提高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文检课不仅是检索实践操作的技能演示,而且是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信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环境下,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信息需求,培养大学生主动发现信息、搜索信息的习惯,从而深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理念。习惯的培养一般是以兴趣或需求的产生为前提。学生对文检课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生涯密切相关。所谓“生涯”是学生当前的学习阶段及之后的多个阶段,如毕业、就业、考研、创业等连续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例如,毕业———如何选择和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资料如何搜集;就业———如何搜集求职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动态,正确评价和预测其发展前景;考研———选择哪个院校、专业、导师或者研究方向;创业———如何发现和把握商机和市场。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涯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远比按部就班地依据教学大纲授课效果更好。课时有限,学习无限。当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自主地搜索有用信息,并能有效运用时,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检索习惯和严谨的检索思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09年,我校80后校友,商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鹏飞的创业事迹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他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分析进行市场调查,果断选择了孔明灯项目。然后,他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成功地将中国的“孔明灯”推向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成为百万富翁,被大家称为“小孔明”和“义乌最牛80后创业大学生”。其创意独特、思想独特、模式独特、精神独特为大家交口称赞。刘鹏飞校友的成功正是开始于他对孔明灯的网上信息检索,来源于他自身的信息素养。
3.2精———精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要精简。目前我校文检课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二者比例为1∶1。课堂授课时一定要精简理论知识部分,结合信息检索实践讲授理论,结合本校文献资源实际讲授课程。例如,通过期刊数据库里论文全文信息页面的显示,介绍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特别是对摘要、中图分类号、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的讲解,既可以普及学术规范知识,又突出了重要的“检索途径”,与文检课理论知识环环相扣;利用PPT电子课件,简练表述课程大纲、授课思路,避免页面文字的大幅堆砌,采用明晰醒目的页面标题,提取精华,突出重点;站在章节高度串联知识,站在课程角度串联章节,指引学生利用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和课后习题等自学消化知识。实践操作要精练。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利用信息的实践技巧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同类检索工具有些共性的功能和特点,对于类似数据库,关键在于向学生“授渔”,紧扣学生的专业与实际需求,通过一两个有代表性数据库的学习,和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让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此类数据库的操作要点,而无需反复赘述多个数据库的操作。如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学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我们可以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精选数据库的操作要点,选择规范又兼具代表性的实例,重点讲授该库的文献检索与期刊导航功能,同时将3个类似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3.3新———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合作教学。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检课教学。在专业信息检索方面,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具有各自优势。前者熟悉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专业素养,却对专业内容较为陌生,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后者熟悉本学科专业内容,但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不甚了解,信息检索技能有待提高。为了发挥两者的优点并弥合其不足,提高教学效果,采取“馆员—教师”的协助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两者可以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以及评估课堂效果等。创新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网上自助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结合面授,有利于缓解课堂上教师学生比例超负荷的矛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例如,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展示“课程设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课程信息;电子课件、课后作业、期末试卷等资料;实行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自动阅卷;还可利用Web2.0技术,以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虚拟学习社区,与学生实时在线沟通,答疑解惑,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056-02
1 前言
目前,随着以生为本、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各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一种新形式的教育课堂。而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中,以“微课”教学为辅助的新形式课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课紧紧立足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视频形式的知识点的讲解学习中,能够涵盖课堂内外,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2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按照课堂流程来划分,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
课前复习类 在语文课中,那些线索明晰、重点突出的散文类文章,以及篇幅较长的小说类课文,都适合应用这一类型的微课。如教授经典散文《背影》,学生通过全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所描写的亲情有了很深的体悟,在此基础上需要的是对重点知识的归类复习。教师制作一个微课,内容为“父亲的背影”,依次呈现点出背影、细划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的简单整合,学生对本文的重点知识就会有个更全面的把握。
教学散文《老王》也是这样。通过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老王的基本情况有了全面把握,第二课时则是对“送鸡蛋”这一环节的重点突破。为了最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新的情感体悟,弥补课时时间间隔导致的遗忘现象,教师在第二课时授课之始,呈现数字故事形式的微课:特殊的年代里,一个普通的不幸的人,他的悲苦(工作,亲人,精神的空缺,外界的冷漠),他的善良(他的感恩,他的认真,他的无怨无求)。当微课的文字、音乐与教师设计的动态图像一一呈现,不用教师复习回顾,学生早已进入学习状态。
同样,在教学《阿长与》时,在第一课时全面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教师把课文的基本结构做成一个微课的形式,呈现在第二课时授课开始。这样,学生就能实现长文快速地复习掌握,进而顺利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而语文课中的生字词的学习,也可以由教师结合学生情况,将读字词或讲解字词的形式制成微课与学生互动,效果也会不错。
新课导入类 这种微课适合于绝大多数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可以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为素材制成视频,在那驼铃声声中,在那长亭外的歌声里,学生很快进入那个年代,重返小英子的童年。又如教授《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科普知识较浓厚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时观看“太空授课”,利用这短短10分钟左右的内容,利用特殊的教学环境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对新授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会很积极地投入新的课堂中去。
数学亦如此,通过设计适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而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授“指数函数”一课,用微视频展示细胞分裂的过程,从而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这样就使自己的教学置身于一个生动而又活泼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探究欲。
知识理解类 数学课“克、千克、吨”的教学,教师在讲课中穿插运用录制好的关于天平的微课。通过观看教师在微课中呈现的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才能完成课堂中需要的对各种物品的称量。这样的实效要远远高于实物天平的呈现实效。
语文课也是这样。以作文课为例,关于习作手法、语言特点的呈现,微课非常适用。正如作文课,把一学年的学习任务、训练重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课的形式,这样既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训练指导,又保证了学生的写作时间,一学年下来,学生收获该多大!
同样,语文课的各知识点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如说明文、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有关的基本文体知识,人物描写、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文言知识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微课,效果也会非常好。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保证重点知识的落实。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利用微课配上比较俏皮搞怪的音乐,将文章中皇帝几次换衣服的地方呈现出来,使学生更清晰明白这些地方正是文章所讲的重点。特别是最后皇帝光着身体游行时,小孩子点破谎言,这个地方更是可以应用微课进行突出。这样使得学生在短时间里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和主旨,阅读起来更加深入透彻。
练习巩固类 数学课的“相遇问题”等难题处理时,可以采用点题精练的形式,设计一个典型例题让学生观摩,进而对这一类的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相对更需要灵活性的题,教师多设计一些互动型的微课。如在推导球的体积公式时,学生学习难度较高,教材中也缺少原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借此把它做成微课,展现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类比、转化意识也有很大帮助。
英语课教学“colors”,教师讲完新授课后,可进行这样的练习: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带着不同颜色的花或水果出场,如憨厚的大熊猫抱着红玫瑰慢慢走出来,顽皮的小猴子拿个黄色的香蕉快乐地跳出来,漂亮的小白兔捧着黄色的橘子蹦出来……每只小动物的出场都给学生带来教师新教的颜色单词的练习,同时配上相应的声音效果。如果学生答对了,小动物还会为他鼓掌。就是这种有着绚丽的色彩、有趣的声音和可爱的小动物的微课把学生吸引住了,教师将机械的记单词练习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生动鲜明的形象,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情境[1]。
小结拓展类 在语文课《新闻两则》教学结束后,教师梳理课文的整体结构,并辅以新闻的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学生对新闻这一新文体就完全理解了。更重要的应用应是语文的深度阅读,不管是以名家杨绛、、鲁迅、朱自清、苏轼、李白、杜甫等人为切入口也好,或以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为切入口也好,总之,教师以此展开,对不同的诗文进行整理,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阅读。另外,语文课本的单元性整合学习和每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也非常适合采取这一形式的微课。
3 微课应用的原则
教育的变革是一项十分复杂、操作较难的工程,它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坚持、思考与创新。微课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不管怎样设计处理,都应该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旦脱离这个根本,变革就会走向误区。好的微课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把问题解决。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设计、创意和教学智慧以及学生真正所需要的,只有把这些做好,才是真正贴近教育,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而这正是需要教师努力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