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学科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科学论文

篇1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

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

(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请记住我站域名/]: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

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

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

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

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

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

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

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

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

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

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

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

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

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 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2、把讨论分析得出的认识,以简明扼要的论点形成表达出来,结论应能

概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3、讨论中引用和涉及的材料只作旁证,不能作为结论的依据

4、要客观科学准确简练地使用文字,避免笼统,过宽过窄的断言

㈩致谢

[十一]参考文献——列在论文末尾, 用温哥华格式

1、期刊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文题 刊名 出版年 卷(期)及页码

孔详彬 伪石蒜碱抗癌作用原理的探讨 癌症 1988; 2(3): 144~145

Huth E. New forms for references. Br Med J 1979; 1(6): 1697-8

2、图书参考文献格式:

着者 书名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 页码

齐顺贞主编 实用外科诊疗技术 第1版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1741

Davenport HW. A digest of digestion.2nd ed. Chicago: Year Book

Medical Publishers, 1978: 123-5

[十二]附录

1、实验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由于正文篇幅关系无法列入,又有旁证价值

2、论文已完成后,发现有新材料或遗漏材料必须补充

[十三]外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

1、英文文题

2、作者姓名和单位

3、摘要内容

4、关键词:应写中文关键词对应,每个词之间用分号隔

十三项内容中,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五项是论文的基本结构

形式

目前多采用: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或方法与结果、讨论、结果 三段式

六、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步骤

1、定题目

2、拟提纲

3、起草初稿

4、修改(篇幅、结构、内容、题目、语句文字的修改)

5、定稿

七、文献综述和述评(三次文献)

综述: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范围内或某一专题所发表的大量原始文献中有价值的内

容进行复习、综合评述

Review (评论) Advance (进展) Progress (进展)Survey (总览) Editorial

(编者述评)

特点:1、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国内外某一学科或专题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

现状和发展趋势,材料丰富,信息密度大,有引导、拓宽、加深、启

发作用

2、提供回溯性检索文献的途径。其中参考文献的收集查准率高,相关性好。

原始文献的大量资料数据观点被系统地集中地归纳整理

3、综述文献实用价值高,使用寿命长

如:美国着名综述杂志 Mediciner 称该刊的着者名单就是美国医学名人录

述评:有述、有评、有论,并与预测相结合,有相当的可靠性、权威性、战略性,

起到帮助决策预测参谋的作用;高质量的述评是确定学科发展方向等重大

决策的依据,也是科研初步设计的基础

综述和述评编写的步骤:

㈠选题

立足:新、鲜、高、适

㈡搜集与阅读文献

准确性、代表性、科学性、可靠性

时间:新近5年内,特别是2-3年内的文献,>10年,除动态性综述外,一

般从略

㈢拟提纲:

综述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参考文献四部分

㈣成文:

1、前言:说明写作目的,有关概念,规定述评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

状、趋向及争论所在

2、主体:无固定格式,可按题目大小、内容多少、内在逻辑关系来安排。如:

①动态性综述:由远及近,时间顺序严格,反映阶段性成就。

②成就性综述:不需叙述历史现状,直接展示新成就、新技术、新

进展。

③简介性综述:概括某专业、某专题的事实和现象,进行简介,综

合论述,可不按时间顺序。

3、结束语:主体的最后是结语,应简要总结主体部分的内容、意义、价值、存

在问题、发展趋势,述评文章应阐述作者的意见、主张和建议。

4、参考文献:作用:①为综述提供依据

②为读者提供文献线索

要求:①引用资料成熟、可靠、新颖

篇2

    医学的任务在于认识疾病,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寻找防治疾病的有效措施,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医学科学论文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科学实验或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医学论文的性质、特征和要求 

    科学论文的特征是由科学研究的性质所决定。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造和无止境地探索未知的过程。 

    它的显着特征是 ①系统性 ②客观性 ③继承和创造性 

    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问题的提出 — 假说的形成 — 假说的验证 — 现象事实资料的收集分析 — 结论的得出 — 形成科学论文 

    论文的形成也是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的描述、概括和反映。 

    论文的特征是:1、高度的科学性 

    2、严密的逻辑性 

    3、语言文字的准确、客观、概括性 

    4、理论性(由感性上升至理性) 

    5、规范性 

    二、医学论文的类别 

    1、按专业性质分: 

    医学论文:A、基础医学论文(方法、结果、讨论(结论)) 

    B、临床医学论文(临床经验体会、临床总结报告、专题研究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报道、病例分析、病例报告、病案讨论) 

    2、按研究性质分:A、探索性研究 

    B、发展性研究 

    3、按科研手段分:A、调查性研究课题 

    B、观察性研究课题 

    C、实验性研究课题 

    D、总结经验性研究课题 

    E、整理资料性研究课题 

    4、按功用分:A、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学士论文 5000~10000字,反映作者学识水平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硕士论文 1~5万字 

    博士论文 >5万字 

    硕士论文的要求: 

    ①反映着者专一专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②反映着者已能独立从事该专业的研究工作 

    ③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新见解 

    ④对该专业的学术水平的提高有推动作用 

    博士论文的要求: 

    ①对某学科某领域有深入广博的学识 

    ②能对某学科提出创造性的见解 

    ③对该学科的研究水平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推动作用 

    ④能独立选择具有创造力的研究方向,并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三、医学科学论文的体裁 

    1、论着性 

    2、学术讨论性 

    3、综述性 

    4、交流性 

    5、评论性 

    四、医学科学论文的评估 

    1、内容的独创性 

    2、资料的正确性 

    3、结果的确证性 创新、求是、达理 

    4、成果的应用性 

    5、文章的可读性 

    五、医学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要求 

    ㈠标题(题目) 

    要求:1、能揭示论文精髓(研究目的、对象、指标、效果) 

    2、简明、醒目、新颖、准确、生动、富有吸引力 

    3、<20个字,尽量不设副标题,需要时用破折号分开 

    4、缩写和原形不宜同时出现。10以下用汉字,11以上用阿拉伯数字(十二指肠除外) 

    ㈡署名 

    作用:1、成果的归属 

    2、文责的归属 

    要求:1、单位左侧,姓名右侧 

    2、个人成果属个人姓名,集体成果按贡献大小排序 

    3、着者工作单位一般只列出单一作者,余可作脚注 

    4、确认他人帮助可用致谢 

    ㈢目录:对长篇论文而言,起提供作用,供读者了解论文内容梗概及各论点之间的联系。

    ㈣提要(摘要) 

    要求:1、字数250~500字左右 

    2、内容包括:本课题的研究原由、目的、范围和重要性;研究内容和方法;突出成果和成果的价值和意义;阐明结论(结论的提出有三次:提要、前言、讨论)通过阅读提要可获得本文的概念、论点、准确数据和基本结论 

    3、文字简明扼要,独立完整 

    4、忠实原文,不加评论,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关键词:不超过5个,列于摘要之后 

    ㈤引言(前言、导言、序论)是论文的开头、总纲,扼要点破论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1、内容包括:论文的主题、目的和范围、课题研究的背景和起点,阐明本课题希望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2、防止“夜郎自大”和“过度谦虚” 

    ㈥材料与方法是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说明试验和观察所使用的材料方法、研究过程、测试方法,以便重复验证和估计其可靠性。 

    要求:内容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实验和观察所用的材料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可借助图表、实物照片来表示。 

    ㈦结果——主要陈述实验和观察到的事实结果 

    要求:1、客观、可靠、准确 

    2、不要主观臆测,任意取舍 

    3、主要是摆事实,不必分析评论、评价 

    4、必要是用统计图表、实物照片帮助陈述事实结果 

    ㈧讨论—根据“结果”提供的事实,探讨主题的一种研究方式 

    内容要求:1、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估计结果的正确性,评价其意义,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2、与前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比较其异同,解释其因果关系或提出自己观点和建议。 

    3、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及大小,应用价值如何 

    4、实验过程有何经验教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进一步研究方向。 

    5、引用文献要注明出处,避免与自己的结果混为一谈。 

    6、避免主观臆测,自圆其说。对结果进行深入广泛的分析和综合,提高对结果的认识,为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㈨结论(小结)说明论文阐述的主要发现所能说明的理论认识,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要求:1、同研究目的保持一致与前面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 

篇3

二、课外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外探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因课外探索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和辅导,因此探索的质量完全由小学生自己来掌控,而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教师必须要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索方法。

如“怎样移动重物”一课,在课后为学生布置课外探索任务。那么,应当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接受任务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小学生身单力薄,在独自移动一些重物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向学生阐明课外探索的意义,例如:能够帮助小学生移动重物,能让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如曹冲六岁能称大象,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搬动重物的?等等。而对于探索方法的引导,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移动重物的方法之外,教师可让学生学会创新。例如,对于易于拆分又能够重组的重物,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这种移动方法不仅能够开动脑筋,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一些不能拆分的重物,除了利用杠杆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小学生自制一些工具,如用小圆木制作滚轮,用绳索和大树制作绞盘,等等。

课外探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精力来准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需要介入到学生的课外探究中去,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探究时间,如三天或一周,等等。此外,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课外探究,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效率,因此,这种方法也是教师备选的引导方案之一。

篇4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使他们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直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做成幻灯片,然后将其展示给学生。另外,我还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到花、果实和种子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对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解剖。在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很快记住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篇5

二、体悟自然是小学科学启蒙的关键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教师给学生发放各种实验材料。但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最为贴切有效的实践材料不是教师精心制作的,也不是随教材发放的,而是源自于自然。只有源自于真实自然状态的资源,才是学生最佳的实践操作材料。但这些对于城市中的学生而言,却又是非常难得的。曾有有识之士指出:自然社会才是学生学习科学,感受科学的最佳课堂。科学教学就必须链接学生生活中的自然社会,感受自然生活中最纯粹的科学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而在科学教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出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是充满好奇和善于想象的,面对大自然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善于从自然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和关注力聚焦到自然生活之中。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可谓丰富多彩,从天气谚语中感受不同的自然现象所蕴含的天气预征,从仰望星空引导学生思索宇宙的无穷魅力,从天气的变化中感受四季的轮回……

篇6

小学科学课在探究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它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活动,而过分强调某一部分却忽视其他部分。

2.真实性高。

探究的问题最好是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的问题,不是纯理论上的问题。探究的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质疑不等于盲目的怀疑一切,而是要以事实为依据。

3.引导性强。

在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探究的一个阶段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科学探究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而是需要创造一个特定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领悟,最后获得结果。

4.开发性大。

科学课的探究教法是一个开发性很大的教学活动,需要在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不断改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的本身要不断地进行自身反省,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只有如此才会适应学生不同能力水平、不同学习内容的探究,不至于把探究式教学变得教条化和理想化。

二、探究的类型

教学中的探究具有不同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两种类型。

1.开放式探究。

开放式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开展的探究活动。开放式探究要求学生对科学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种探究方式比较适合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规律的定性研究和实践性的探究。

2.指导式探究。

指导式探究顾名思义就是探究的过程需要在人的指导下进行,在小学科学课中,这个人当然指的就是科学老师。老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并预测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暗示和指导,使探究过程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指导式探究教法非常灵活、实用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

三、科学探究的过程

1.提出问题。

学生要知道自己探究的主题是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如在探究一种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首先对象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某种物质。有些物质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还有些物质质量相同,体积却不同。我们都听说过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哪个更重的脑筋急转弯。很多人都会想也不想的回答铁重,而事实上一斤铁和一斤棉花是一样重的。这就被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所迷惑了,棉花给人的感觉就是轻的,铁就是重的。所以在探究中要明确自己的探究对象,然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对探究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进行假设和猜想。如针对蜡烛在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我们可以做出以下猜测:蜡烛在燃烧时火焰各层的温度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外层火焰的温度是最高的,里层的温度是最低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实验计划。

3.制定计划。

这一阶段需要根据上一阶段的猜想和假设来进行。如验证蜡烛燃烧时外焰的温度是否最高时,可以用一根棉签平放在火焰上,3秒后取出,根据棉签哪个部分被灼烧的最严重,来判断哪层火焰的温度最高。

4.进行验证。

对上述的步骤进行具体的实行,不要只实验一次就结束,需要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5.解释和结论。

对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比较、分类和整理。判断结论是否肯定了之前所做的猜想和假设,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6.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和评价,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在实验中的长处和不足,并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如除了通过棉签的灼烧成度来判断蜡烛燃烧时火焰的温度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进行实验。

7.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在探究实验中得到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探究式教法要注意的问题

1.科学探究适应的条件。

探究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选材问题也是探究的重点。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探究式教法。怎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首先,选择的课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或者不太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己的探讨能够得出结论的问题,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以科学探究式教法的选材很重要。不合适的探究材料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2.探究需要老师的引导。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应用探究式教法的科学课上,老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探究的过程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方向,胡乱的进行探究,那么探究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突然就形成的,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可以独立的进行探究学习,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渐变得独立的。

3.探究设计的合理性。

老师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符合学生所思所想。题目的设计尽量结合实际、开放性强一些,尽量增加题目的探究趣味。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敢于大胆的猜测和提出假设,根据假设和猜想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来得出结果验证我们的猜想,探究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在探究时学生需要鼓励。

活跃的课堂气氛需要评价的手段支持。课堂上老师尽可能的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尤其是小学生。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能满足学生好胜、爱表现的心理。能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用美的语言,是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更能促使课堂的气氛变得轻松融洽。

篇7

二、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8

二、充分利用科技的历史来创设故事情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不断发展创造

科学知识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得到的,它需要科学家不断地努力和探索,需要具有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为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科学家的英雄事迹,有很多科学家为了探索科学知识发生的感人故事。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学会运用这些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在科学教学课堂中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得到启示和启发,从而更加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和探索动力。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在他们这个阶段正是对故事感兴趣的时期,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生这个心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一些动人的、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是一些科学人物的探索故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是一些实验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印象和感想,从而使学生追随着科学家的脚步去体验科学探索和创造。例如,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喜欢去郊外游玩,去观看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捕捉一些小昆虫,和小松鼠一起玩耍的故事,运用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探索《生物进化》的知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很多都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产生勇敢的斗志,让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教师运用这些事迹的再现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重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不断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

知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任何一个新问题的探索和应用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得出的。为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我们教师要结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旧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学生设置一些有趣的悬念,从而帮助学生创设一种探索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过学习经验迁移和对比能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探索到新的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在旧知识的不断运用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新知识的探索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导电性时,我们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运用电能才能工作的物体,然后利用最常见的小灯泡来让学生设计和验证一些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自己动手操作,通过灯泡的亮与不亮或者是亮暗的程度来判断物体的导电性能如何,这样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自己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篇9

二、能够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动手的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自制教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造性,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过去的“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自制教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例如在研究水与油融合这一现象时,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杯子,并准备两张扑克牌,让两个学生上台做实验,一个学生的杯子装满水,另一个杯子转入色拉油,并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扑克牌盖在两个杯子的口上,然后将两个杯子的盖子想重合,并将扑克牌拿掉一点点,就会看到两个杯子里面的水融合了。这样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感到诧异,分析其原因,从而培养创新型思维,还会让学生在以后的试验中都增强相应的动手能力。

三、自制教具在小学课堂的应用实践

1、发挥学生能动性,成立实验器材小组

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特点,发挥自身能动性,投入到实验器材准备工作中来。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的机会,一方面节约了教师的器材准备时间,提高了器材准备效率。例如,在进行讲授简单的电路一课时,需要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一个已经串联好的电路,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完成,要浪费很多时间。学生组成的实验器材小组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在教师的示范下,制作简单的电路,不仅帮助教师完全器材的准备,提前预习了新课,在制作器材中体会到科学的乐趣。

2、有效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

小学科学的内容大都比较常见,比较普通,并且科学课堂的本质就来源于生活,小学课本的大部分教材内容都是生活中事物现象的积累,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处处留意,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原料收集起来,例如“小图钉、磁铁”等,我们都能够运用这些生活原料制作适合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些经济、实用的小实验。例如,日常生活中的气球是一种非常常见、普通的物体,价格实惠、便宜,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讲述空气时,就可以让学生用力对着气球吹气,可以看到,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对这一道理进阐述,同学们通过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可以看出,空气无处不在,并且空气时具备一定的体积的,他能够占据很大的空间。在进行《水的浮力》教学时,笔者在课前准备好四个分别装有砂子、清水、盐水、空气的乒乓球。在课堂上将四个球同时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结果学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悬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悬浮在水的下半部分。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学生在疑惑中自然的进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因此在实验器材的准备上要构思巧妙,不仅要立足课本教材,还要具有多元化,吸引学生眼球,诱发学生思考。

3、化无形为有形

篇10

二、初中生物和小学科学在衔接方面的一些尝试

1.设计梯度合理的内容设计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比起小学生思维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思维由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抽象的思维虽已有很大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直接作支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学生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根据初中生心理发育的特点,遵循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逐步到抽象,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递度合理的设计。例如,“尿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我是这么设计的:我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先组织学生由表及里的观察真实的猪肾脏,形成对肾脏真实完整的宏观认识,再由颜色启发学生猜测肾脏内部形态结构,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展示肾脏中肾单位显微结构,再将肾单位显微结构转换为模式图进入肾单位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微观认识。最后利用一个组装游戏强化肾单位结构。完成肾单位结构教学,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观察肾单位中两处毛细血管,根据学过的知识毛细血管利于物质交换,那么血液在流经这两处毛细血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分析表格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横向比较不同结构中液体成分,依次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对血液有过滤作用及肾小管对原尿有重吸收作用的结论。在分析数据的同时,利用自制演示实验(带网眼的小盆过滤大小不同的豆子)帮助学生理解过滤的含义,再通过过滤动画明确血液过滤的成分,用数据原尿180尿液1.5的巨大差异凸显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突破肾单位功能这一重难点,实现从结构到功能的认识过程。通过这样有梯度的内容设计,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把课本当作传授生物学知识的载体,更通过对初中生物课本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方式,获得启迪和教益,提升学生的生物素质。

篇11

2.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整合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教学,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Google、百度等查找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同时还可以制作主题网站,让学生在网站内进行阅读学习、交流、讨论。这样不仅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利用做实验、闯关、做游戏、猜谜语、看图片、看视频、小制作等教学情境,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刺激,从而强化感知、丰富想象,使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例如,在《电流》单元的学习中,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如果利用计算机绘制生动、形象的电路图,学生就能够直观而透彻地观察,理解电路、电流等抽象的概念,并掌握电流及电路图的知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又如讲授《蚕》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录像等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学生还可以用数码相机记录蚕一生各阶段的生长情况,然后制成PPT或电子相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4.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课题整合在时间跨度大的观察与实验探究活动中,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探究兴趣十分重要。例如,在《天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天气变化进行一个月的持续观察,并记录有关风、云、雨、气温等要素的变化。这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信息技术,将天气变化过程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计算机处理成图表、电子相册或图文并茂的网页,在个人网页、班级网页、学校网站等。这样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探究发现,又让学生走进了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相结合,课堂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5.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活动作业整合依托网络环境,科学课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在作业上也具有了开放性。教师布置了探究实践活动作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察、实验、收集、整理、设计、制作等。有了网络,学生的作业情况以及课内外探索成果的展示也就从单纯的教师点评,转向全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点评。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学生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分享他人取得的成功经验,激励自己的探索欲望。

篇12

二、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促“有价值的思考”

有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展示科学课实验教学的魅力”,科学教师们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准备各种形式多样,新奇美观的材料供学生探究。学生在教师准备的丰富材料中玩得很开心,在热热闹闹中得到了眼花缭乱的数据,课堂在动态中生成了许多资源。这时教师如果一味地追随着学生生成的问题不断衍生,逐一解决生成资源,而不是筛选对课堂有价值的问题去让学生进行思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反而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科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第五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实验前教师的引导:“这块磁铁能挂几个回形针?”“究竟怎么来计算这块磁铁挂几个回形针?”“你们想不想做这个实验?”汇报时教师的处理:“你们小组挂了几个?”“为什么要做两次?”“你们小组两次做的数据都不一样,那么到底取哪个数据?”“平均数有小数,不大好吧,怎么办?”……类似于这样的师生交流,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刚开始还能勉强认真听,而他们的兴趣依然停留在器材上,缺乏对现象的思考,课堂会逐渐走向杂乱无序。小学生生性好动,兴趣不稳定,来得快,消失得也很快。他们无意识的学是多于有意识的学习,一些时候学生往往被器材的无关信息吸引,会被“活动的机会”分散注意力。某个探究活动已经结束,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停留在刚才的活动中,更多学生是对刚才的探究材料“依依不舍”,还有不少学生的思维已经想到了其他地方。这时,有价值的思考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吸引过来。上述案例中,汇报时教师这样处理:“为什么同一个磁铁挂的数量会不同?”“如果给你两个磁铁,你觉得能挂几个?”“怎么样做更科学?”舍掉生成资源中非关键因素,注重学生对现象的思考,挖掘科学本质,形成有价值的思考,学生才能在活动中建构准确的科学概念。

三、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选“有价值的活动”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自主行动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教师要想让课堂充满活力,必须将探究活动由“指令性”转变为学生自主的“选择性”上,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控制学习的整个过程,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探究。由于认识水平的差异,学生对“前概念”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前概念往往是基于日常经验对事物的初浅认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它的产生是狭隘的知识范围限制或没有把认识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抽象概括造成的,所以它往往包含着许多非共性内容。因此教师概念目标的确立首先要认识一个“度”的问题,即了解各年段学生对同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在“前概念”认识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自主选择一些“目标”进行活动,以期更好发展个性,提高概念的认识深度。例如在“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探究活动中,学生制作电磁铁后对这一概念的研究产生诸多问题,如:线圈匝数,铁芯大小,绕线方向,电池多少等等。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的活动,但基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喜好不同,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空间,开展选择性研究,并在交流中激发学生对其他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通过交流论证,深入概念,突出概念,达成共识。因此,要提升动态生成的效果,应选择有价值的活动进行探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