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言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语音方面
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幼儿教师职业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为了提高胜任力,幼儿教师应做到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首先,我国普通话还未全面普及,部分地区普通话推广程度较低;其次,幼儿自身发音器官还不成熟,吐字不清,发音不准的状况时有发生;再次,幼儿有意注意较弱,倾听他人说话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教师的表达不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含混等现象,而要语音标准,语言规范。教师既要用正确的发音给幼儿作出示范,还要引导幼儿注意区别发音相似的读音和容易混淆的发音,如平舌音z、c、s和翘舌音Rh、ch、sh,f和h,n和l,韵母中的前、后鼻韵母等。这些如果不引导幼儿加以区分,幼儿一旦形成错误的习惯,将会对其终身语言产生影响。
(二)词汇方面
生动浅显,简练易懂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词汇比较贫乏,具体交谈过程中,词不达意现象、用错词语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用正确的语言给孩子做示范。但是如果幼儿教师对自身语言素养和语言表述习惯不加以重视,语言表述方面存在漏洞,其负面的影响就会非常明显。因此,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重视语言修炼,努力克服语言缺点,为幼儿的语言学习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由于幼儿处在特殊的学习阶段,她们掌握的词汇较少,不同年龄、不同个性幼儿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因此对幼儿说话要尽量简单、具体,交流时,要多用单句、短句,要高度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同幼儿的交际口语尽量儿童化、浅显化、形象化、生活化。
(三)语法方面
语句完整,语言规范语法是构词成句的规则。由于交际阅历少,幼儿本身对语句的把握很多时候不够准确,类似单词句、电报句及其他缺少成分的不完整句出现的频率较高,老师要注意倾听幼儿谈话,要用规范的语句做出示范,说话时语音要标准,语句要通顺,组词或造句要符合语法规范和要求。还要从交际效果入手,让幼儿意识到完整、规范化语言的重要作用,引导孩子说完整的话,表达正确的意思,提高语言的交际功能。
(四)语用方面
文明有礼,和蔼自然对于幼儿教师而言,耐心、爱心、恒心是衡量其胜任力高低程度的重要指标。胜任力高的教师,她们在语言交流时表现出较好的耐心、爱心、恒心。她们在语言中融入了浓浓的关爱,她们对幼儿体贴、关爱有加,每句话都给人以春风拂面的感觉,她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真诚地对待每个儿童,把幼儿当作自己的朋友,甚或是自己的孩子,说话的内容能够吸引儿童的兴趣,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均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范围,说话时态度和蔼可亲,上述表现使教师的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幼儿教师语言素养提升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可见,优秀教师的魅力在语言方面的表现是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能够春风化雨、滋润心灵。但在现实中,幼儿教师间语言素养差距较大,公立学校经过招聘选拔的教师总体语言素养尚好,但部分临时雇佣的教师语言问题较为严重,比如发音不够标准、语言不够规范;师生交流、家校互动时语言平淡,语病频出,不能做到感情丰富、内容充实。幼儿教师应如何提高语言素养,充分发挥语言的沟通交际、感人育人作用,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加强学习,夯实理论
根基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由此可见,作为幼儿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修养等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对自身的定位尤其是自身的语言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为了提高胜任力,教师除了要不断学习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学习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如《教师言语表达》《语言学概论》等理论书籍。只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语言表达上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二)扩大阅读,丰富文化
底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经过历史淘汰与积淀的经典篇章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于一体。教师要博览群书,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感受丰富优美的语言,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于优秀篇章,幼儿教师可以示范朗诵,朗诵前邀请其他老师对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剖析,共同探讨,把握要点。朗诵时可选择合适曲目配乐,在优美的氛围中,老师的诵读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自己的发音技巧,丰富了词汇,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感受与语言熏陶。
(三)注重情感,美化生活
语言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环节组成,老师可从日常生活语言表达效果的提升方面来提高自己的胜任力。在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均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可用准确、生动、充满生活乐趣的话语,对日常生活中不同生活场合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早操之前,教师要对幼儿队伍进行整理,老师可以说:“小朋友,横的一条线,竖的一条线,我们都在线上站。”午睡时,教师可以说:“小肚皮,吃饱饱,小脚丫,跑累了,小眼睛,要睡觉。”盖被子时,教师可以说:“小眼睛,闭起来,小被子,拉过来,小手小脚藏起来。”这些语言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不仅能让幼儿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能让幼儿乐意去做,这样基本上可以让孩子很容易理解该如何做事,也能实现老师的教育目的,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优化策略,锤炼沟通
语言有效的沟通是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告诉我们:“小孩子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因此,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应当以激励为主。但现代教育实践表明,成功的孩子应该是鼓励+批评的模式。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与激励的原则,但也要客观指出孩子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帮助孩子自信、健康、正确地成长。胜任力强的教师,无疑是能够艺术性运用语言对幼儿展开评价和引导的老师。
(五)加强内省,创新教学
语言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对于教学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在提高语言能力方面下工夫,才能提高教学能力。首先,注重内省。学而不思则罔,教若不思同样也罔。现在的幼儿同以往相比,差别十分明显,教师不能仅凭过去的经验,想当然地与幼儿进行交往沟通,必须牢记“经验+反思=成功”模式,通过不断反思生成新的理念、新的认识进而构建新的教法,为高效教学夯实基础。其次,注重创新。幼儿教师的工作重复性较强,但老师不能仅是简单的重复,要更具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努力“从同中找出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注重积累语言材料,建设语言仓库,贮藏丰富的资料,使语言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网络接触机会受客观因素制约。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媒体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当问及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被调查者,很少上网的原因时,理由为学习繁忙的占50.20%;理由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占23.53%;理由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4.70%:理由为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见图1)调查发现,学习繁忙、时间紧张是造成部分中学生很少接触网络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师和家长的管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这一选项,表明尽管网络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相对与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渗透还不够深入。
2、使用网络频率和时间集中度高。在对每周上网超过一次的样本的调查后表明,他们每周的平均上网次数为每周约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网1-4次的同学占76.60%,超过4次的占23.40%。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次数是1-4次,次数相对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次数比较少。在上网时间方面,这些学生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大约为3.32小时,其中一周平均上网时长大约为2小时以内的占了18.92%:2-3小时的占了29.31%;3-4小时的占了20.78%:4-5小时的占了12.99%;5小时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一周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了总体的51.77%。对比平均上网次数,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可以发现中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3、网络接触环境比较分散。被调查者中,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占9.24%,为家中的占71.64%,去网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点的占4.47%(见图2)。中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家里。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的完善为中学生在家上网提供了条件。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家庭成为广大中学生上网的首选。其次是在网吧,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网吧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这反映出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使用网络媒体的条件和氛围。此外,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只占9.24%。所以,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角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未成年人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以下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近30%的学生较充分地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老师家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网络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3、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单次上网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和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长时间持续上网行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网瘾”。
4、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一定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23.53%的中学生因老师和家长不允许而很少接触网络。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
5、学校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条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中学生在学校上网,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更多的从事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活动。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的同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未成年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情况
网络语言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年轻人率先掌握的语言,其使用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网络语言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缺少教化的特质、自由随意、天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通过对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群体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的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如下:
1、网络语言获知途径多样化。数据显示,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样本中,全部都知道网络语言这一新兴媒介语言形式。当被问到获知网络语言的渠道时,被访者中通过浏览网页获知的占24.81%;通过用QQ一类的聊天工具获知的占了48.99%;;通过在论坛上与别人交流获知的占了18.26%: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的占6.92%;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占了1.00%。(见图3)结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学生已广泛接触网络聊天工具,上网多是进行聊天等娱乐性活动。中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和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的方面还不够充分,对网络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调查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26.40%;偶尔使用网络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学生很少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的中学生里面,在网络论坛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73.80%,没有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26.19%。在进行在线聊天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占了34.44%;有时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37.03%;偶尔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24.44%;从未这样做过的学生占4.07%。(见图4)调查显示,近90%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开展人际沟通等。
同时,被调查样本中在正式写作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占了5.85%;有时会使用的人占19.68%;偶尔会使用的人占了36.17%;从不使用的学生占了38.30%。(见图5)数据表明,总体比例中61.7%的中学生为了突显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已经在正式写作中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事实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随时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已逐渐融合到中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中。
3、网络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和符号、数字等特定含义的理解程度。当被访中学生被问到“您遇到过对一些网络语言不理解的情况吗?”时,表示经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尔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从未遇到的占了5.38%。数据显示,只有5.38%的被访中学生完全理解网络语言中词语、符号的含义。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一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不够了解,以至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时遭遇障碍。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的68.74%表示会考虑并开展进一步认识网络语言的活动,提高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网络交流的障碍。
4、使用网络语言目的主要为方便交流和追求时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认为应紧跟社会潮流而使用的学生占了32.78%;表示没有特别使用目的的学生占了30.28%。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赶社会潮流两个方面。其中,32.78%的中学生因追赶社会潮流而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不明确。
四、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各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1、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存在分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交流形式也被更广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为了社会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看法时,中学生中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占29.81%;认为这是新生事物,能够丰富汉语的占了20.60%;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见的占了0.27%(见图6)。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持中立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个新生现象,无所谓好坏。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其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能够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静和理性态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表示欢迎。
2、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态度。当问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态度时,19.13%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表示比较反感,有时会采取抵制行动的中学生占45.39%;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学生占了18.08%;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时朋友之间也会用这类字眼来开玩笑、表达感情的中学生占了17.39%(见图7)。结果表明,近65%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认为应该抵制消除这一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文明意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有其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是正常现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词语进行交流,这一数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较为客观。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老师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老师在多数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5.49%;在部分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对的老师占了19.57%;认为无所谓的老师占了39.14%;持有其他意见的占了4.30%(见图8)。数据显示,约40%的老师赞成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怀有支持和包容态度。老师的这一态度是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网络媒体,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有近20%的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持反对态度。这一数据也显示了老师对网络语言流行和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
4、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网一次以上的样本中,有3.87%的中学生在家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45.39%的中学生有时或偶尔会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50.73%的中学生从来不这样做。结果显示,约一半的中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与长辈交流时,长辈的反应为马上能理解并给予回应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没反应的占了51.34%。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长辈对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导致交流时回应不及时。访谈表明,中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长辈不能够充分理解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沟通上会存在障碍。正因为大多数长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长辈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网络语言使用行为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
通过对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透视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较高。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与其他群体相比,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中学生都知晓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
2、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性高。调查显示只有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已经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与人沟通。部分中学生在正式写作和日常人际交流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此外,面对因对网络语言理解不足而带来的交流受阻问题,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表现出愿意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学生的另一特点。中学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成熟的矛盾、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矛盾。在网络环境中较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被认为是满足中学生交流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
3、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内涵的认知力有限。网络语言主要包含网络平台人际交流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两大部分。因网络语言创造了自己的词汇,加之其更新产生速度快,中学生对多样化网络语言词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够充分和及时。同时,网络语言中包含的大量专业技术词语,对中学生较单一的知识结构来说,充分认知存在难度。
4、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完全是为了跟上社会流行风尚,尝试并追赶网络世界里的新兴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特别的使用动机,使用网络语言是随意行为。这都反映出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任意性。从网络语言使用的跟风行为中透视出,中学生判别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在接受新生时却很少去质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会流行的行为。在没有真正认识网络语言的前提下,广大中学生跟风式的接触和使用了这一新生的语言形式,这将不利于网络语言传播的规范化发展。
5、中学生群体的网络文明意识已初步建立。调查表明,中学生在网络文明遵守上体现出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则。大多数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传播中出现不文明字眼现象表示反感,认为有必要建立道德规则来规范网络语言传播行为,抵制不文明网络交流行为。2001年底由、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传并倡导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中学生群体已逐渐树立了网络文明意识,培养了网络道德观念。
从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特点,表现了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尚处于养成阶段,但可以预见,如果加强引导教育,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从中学生网络语言传播行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存在问题。例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长滞后的时期,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带来的认知判断力低下可能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新生事物时,一味地接受,极易被网络语言消极面影响。同时,中学生群体自身创造的亚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其网络媒介素养。中学生亚文化消费观念以追求潮流时尚为主,网络语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对传统语言形式的排斥。对网络语言和符号简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导致中学生对基本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下降。总之,中学时期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应关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思考
通过对成都市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窥一斑见全豹。我们认为在人们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须积极参与到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这一事实对目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的创新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应改变过去限制、消极的教育模式,开拓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以自主性教育为主的培养方式。
二、实验“意外”利用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提出,“我们的教学存在‘意外’,而且可能因为‘意外’成为一门艺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旦出现“意外”,我们应该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积极思考对策,合理解决,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学活动才是有价值的。
1.分析实验“意外”的原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教师要科学分析实验“意外”,把“意外”作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良好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试管爆裂、还原成的红色的铜又重新变为黑色等。面对这些“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找寻问题的原因,通过不断改正,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的规范与严谨,从而体会科学探究的不易,培养他们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探索精神。
2.借助实验“意外”的素材,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为学生搭建宽广的发挥的舞台,让学生有创新的苗头、探究的火花,也让教师有自己自由挥洒的空间。在指导学生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有的小组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学生找不到出现“意外”的原因。于是,我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查找出现“意外”的原因。在笔者引导下,学生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中,通过与成功小组的对比,通过分析,他们很快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原来是他们在收集氧气的时候未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尽,造成瓶内氧气不纯,最终导致实验的失败。通过此次教学,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借助“意外”实验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断的增强演奏者的音乐感染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就算是一些演奏者自身的演奏技法存在着一些问题,哪怕是背谱方面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影响演奏者充满信心的完成整个演奏过程。这主要和和演奏者音乐感染力和音乐表现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演奏者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自己的音乐,往往会被自己的音乐所打动,所以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有信心去打动别人,所以不管是演奏者在技术上出现了什么问题都可以很好的给予应对。这种心理对于演奏者自身的鼓舞是十分巨大的,这足够使得演奏者可以克服很多困难,从而全神贯注的进行演奏,获得很好的演奏效果。另外,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对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进行一定的培养。对学生在进行演奏前的音乐情绪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深刻的领悟和体会音乐所创造的时代背景,让学生能够在对音乐的背景进行把握的前提下,注重在不同场地发声进行必要的调整。所以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多听一些音乐会,多去体会发声问题在不同场合的调整,进而让自己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培养学生在进行演奏过程中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演奏者临场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