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消费行为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消费行为分析论文

篇1

(1)消费依附性很高。大学生自身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供给。在消费收入调查中,90.9%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供给,3.4%选择奖学金,3.4%选择勤工助学,另外2.3%的同学选择了其他途径。由此可见大学生消费的依附性很高,这种依附性一方面表现在消费水平会受家庭条件制约,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费行为受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

(2)趋同性与两级分化并存。在月消费额调查中,54.5%的月消费额在500元-1000元,28.5%在300元-500元,12.5%在1000元以上,4人的月消费额在300元以下,占总人数的4.5%。因此大学生消费水平比较接近,83%的大学生月消费额都集中在300元-1000元的中间水平,具有很高的趋同性。但也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月消费可达1000元以上,而家庭条件较差的甚至低于300元。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娱乐、数码产品及服装和化妆品的消费上。

(3)传统消费逐渐减少,时尚消费成为潮流。随着电脑、电子词典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普及,大学生在传统学习用品上的消费逐渐减少。55%的大学生月消费在50元以下,32%在50元——100元,13%在100元——200元。同时与上世纪相比,食物已经不再是大学生消费的主体,消费金额也不大。调查发现,17%的月食物消费在150元以下,36%在150元——350元,28%在350元——550元,另外17人的月消费额在550元以上,占总人数的19%。然而服装和化妆品消费却在上升,41%的月消费额在100元以上。另外数码产品和消费娱乐消费在大学生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2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有着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然而有些方面思想尚未成熟,消费过程中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消费无计划。多数家长按月给孩子汇生活费,但很多大学生并不是按计划消费,花钱时也不考虑生活费能不能坚持到月底。当问及理财状况时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不能合理地规划每月消费,因此大学生中出现了很多“月光族”,一到月底生活费就没了,有的甚至没到月底就将生活费花光,只好向周围同学借钱。另外,大学生储蓄率很低,只有23.9%的同学会在每个月存点钱,大部分学生的储蓄意识十分淡薄。

(2)从众消费。从众性是指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缺乏判断力,容易“随大流”,形成“班级效应”和“宿舍效应”。他们在形成自己的消费特点的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拿我们宿舍来说,大家日常饮食和服装就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当其中一个同学吃什么或穿什么时,其他同学也会相应的跟着去做。(3)攀比和炫耀消费较为普遍。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十分重视自己的形象,在消费上也比较注意商品的样式与档次。5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月消费额应该在500元以上,16%则希望月消费额在1000元以上。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消费水平偏低,这主要是同学间相互攀比和炫耀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尤其是一些家庭条件好而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更想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形象,通过物质上的优越来填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

(4)超前消费日渐明显。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敏锐地把握时尚潮流,希望用新异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潮流。受社会风气和环境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惜代价,利用借记卡进行超前消费,这个月就把后几个月的生活费花完了。然而超前消费与大学生自身条件是极不相符的,不仅会带来过重的经济负担,也会形成精神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合理化建议

解决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攀比消费和无计划消费等突出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不仅与大学生自身的认识和修养有关,与政府和社会的关注有关,更与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1)加强大学生理财教育。当代大学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每月的消费金额逐渐增多。然而多数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很低,不知道怎样合理地规划自己每月的消费,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理财教育,开设专门课程如证券投资,财务管理等。一方面提倡大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节俭消费;另一方面向大学生传播现代的消费理念,增强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家长是孩子最早的老师”,更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教育引导,使大学生对金钱有正确的认识,树立节约、合理的消费观念,养成有计划消费的良好习惯。

(2)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受社会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影响,消费上追求时髦和高档次商品,过分的注重享受生活。一些商家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请当红的影视明星进行广告宣传,诱导大学生不理性消费。而且大学生往往得到不公平待遇,一些销售商人为地提高商品价格或者以次充好,特别是价格相对昂贵的数码产品,如果大学生对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很容易受商家蒙骗。因此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外部环境,商家和媒体要本着对大学生负责的态度,加强健康消费和合理消费宣传,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误导大学生。

(3)完善信用卡管理制度。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信用卡在大学生中已经比较普遍,一些商业银行纷纷前往各大高校进行宣传推广,派发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然而信用卡的相关管理制度却不够完善。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一时的消费需求,利用信用卡借钱进行超前消费,养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完善信用卡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的监督管理。同时加强大学生信用卡管理,对大学生使用频率和金额做出相应的规定,帮助大学生理性消费。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习惯

论文摘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不仅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也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和超前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成长和高校的德育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永耀.浅谈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3):138-139.

篇2

投资决策是企业的三大核心财务决策之一,其决策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能否最大化。然而,现实中企业却大量存在着过度投资、投资不足、盲目多元化等非效率行为,这不但影响资本的最优化配置、浪费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还形成呆、坏帐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探究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内在形成机制,进而提出治理约束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其成因

(一)过度投资行为及其理论解释

过度投资(overinvestment)是指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仍实施的一种非理性投资行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股东—经理之间的矛盾。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导致企业所有者股东与负责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经理层之间出现利益冲突。Jensen&Meckling(1976)认为经理努力经营的成果由股东和他们一起分享,而成本却由经理人独自承担,这势必降低其努力水平,表现在投资上,经理会选择有利于自身而有损于股东的投资项目。而经理牟取私利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扩大企业规模,建造“企业帝国”以满足获取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益的欲望。的确,经理收益是企业规模的增函数,大规模企业经理的货币非货币收益都远高于小规模企业经理(ConyonandMurphy2000)。因此,目标的偏离使经理倾向于消耗企业的资金进行过度投资以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也存在利益冲突,这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在股东与经理目标一致的前提下,Jensen&Meckling认为,当企业以负债契约的方式融入资金后,股东倾向于选择投资高风险项目,因为风险与收益成正比。一旦成功,股东就享有投资带来的高收益,而债权人却只能获取合同事先规定的固定利息收入;如果项目失败,按企业的有限责任制股东也只是承担其出资额的部分损失,而债权人却要蒙受超过股东损失额以外的全部损失。这种股东与债权人收益与风险的不对称性使得股东有动机进行过度投资。

(二)投资不足及其理论解释

投资不足主要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的情况下,决策者被动或主动放弃投资的现象。对投资不足的理论解释主要有:

Myers&Majluf(1984)基于信息经济学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在企业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经营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关于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外部投资者往往会低估企业证券价值,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偏高而经理为维护股东的利益不得不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从而形成投资不足。

Berkovitch&Kim(1990)进一步提出因负债过度而导致投资不足。企业通过负债融资会导致财务杠杆的增大,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就会降低,当企业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若内部资金不足而负债又较多,便有可能因企业负债过高而无法为新项目筹集到资金,所以债务过高也会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正NPV的项目导致投资不足。有时候,虽然可以筹集到资金进行投资但项目盈利可能要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利息和本金,对股东来说在承受风险的同时得不到任何收益,那么该项目就不会被实施,也会导致投资不足。

(三)其他非效率投资行为及分析

与上述情况类似,经理还热衷于可以给个人带来威望、权利、地位和报酬等额外私人收益的多元化投资,产生不合理多元化投资所带来的价值减少的“多元化折扣”(Jensenandstulz);出于对己声誉和职业生涯等因素的考虑,经理还倾向于投资那些能较快看到回报的短期项目,因为回报很快才能迅速引起各方的关注从而建立起管理者的声誉(Narayanan,1985)。

现阶段我国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表现

(一)行业投资过度

企业做出投资决策时,应分析投资产品和行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市场供需状况。在行业整体或产品已出现过剩特征的情况下,企业就应该考虑减少在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但部分企业考虑到已获得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设备投入,不甘心放弃此成熟市场向其他领域转移资本,就只能靠继续追加投资和扩大规模,通过过度竞争方式把其他竞争者排挤出局以维护自身利益。这种过度投资行为不仅使得企业无法全面实现其经营目标,而且还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电器行业的多次恶性价格战就是行业过度投资行为的结果。

(二)盲目多元化

多元化是企业向不同行业多种产品方向发展的一种经营战略。通过多元化投资实现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有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视为企业做强做大的最佳途径,在设立初期,企业范围大多比较集中,经营目标也比较明确,初步实现了资金的积累和规模的扩张。但在未做好充分的资源储备和战略规划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实施多元化投资,企业资源的分散影响了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削弱了原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降低了优势产业在市场竞争有利的地位。而在新投资的领域内又达不到规模经济,产生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的状况,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把多元化经营作为分散风险的解决思路,当一部分业务陷入萧条或亏损时,其他方面的经营成功可以弥补亏损。但实际上,企业若实行关联性较低的多元化投资,要面对多种产业和多个市场,会大大增加企业经营管理的难度。正如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投资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越多。过分强调投资多元化在分散风险方面的功能而忽视其可能诱发和增加的低效率问题,会使企业走上加速陷入财务危机甚至是破产的道路。

优化我国企业投资行为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对管理层的非效率投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改变“橡皮图章式”的董事现象,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确保公司投资决策行为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同时要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通过多方监督和制衡减少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

(二)积极发挥负债的治理作用

负债融资迫使企业“吐出”(disgorge)现金减少管理层控制的资源,同时也能带来债权人的监督,增加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从而有助于减少过度投资。在债务的选择上,为防止过于借助单纯的负债而带来的“破产威胁”所引起的投资不足,可以发行带有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

(三)积极推行具有激励作用的薪酬政策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积极的经理层薪酬计划及科学的激励制度可以减轻委托冲突,降低成本。通过实施管理层持股、制定退休金计划等多方位的激励制度,使管理者的报酬不仅与企业的短期经营绩效相联系,更与企业的长期绩效挂钩,从而提高管理者理性决策的积极性。

(四)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

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在决策过程中尤其是要排除个人意志和绝对权利对决策的影响,抛弃仅凭高层管理者个人心理、情感、喜好、作风,价值观和经验,纯粹依赖个人直觉的精英型、直觉型和随意型决策模式。严格按照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制定决策—审核决策—决策形成—执行反馈的程序制定投资决策。只有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才能有效减少非效率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篇3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篇4

 

1前言

当前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这一特点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上也、有所体现,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由于不同的经济背景和成长环境,在体育消费动机方面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消费动机是直接驱使消费者进行某种消费行为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反映了消费者在生理上、精神上和感情上的需求,实质上是消费者为满足某些需求进行消费行为的动力。【1】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动机主要是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追求等。但这种消费理念还不完全稳定体育论文,【2】不管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其消费行为容易受到感情的支配及攀比思想的影响,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2 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五所普通高等院校随机抽取三个年级(包括大一、大二和大三,大四因毕业实习不作为调查对象)740名大学生为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源地划分,其中农村340名,占45.9%;城镇327名,占44.2%;大城市73名,占9.9%。

表1 被试样本生源地情况一览表

 

生源地

农村

城镇

大城市

人数

340

327

73

百分比

篇5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在经济层面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房价过高而引起的投资与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篇论文将着眼于房产价格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房价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关于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会提到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常用的概念,只有对相关经济学的概念理解清晰,才能对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分析,所以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一)房地产的理论性介绍

对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波动的研究,第一步要明白房地产的相关理论性概念。房地产是指建筑物,土地以及依附在土地和建筑物上的不可分离的各个部分和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分类可以根据很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房地产的用途来划分,房地产财富可以分为商用房地产财富和民用房地产财富,其中住宅类即民用房地产财富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面。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房地产市场上房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选为狭义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民用类房地产市场。

(二)关于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并不是很早就存在的经济领域的经典概念,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理念。财富效应是指某种财富累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产生对相关领域的控制效应或者传导效应。

其次,财富效应是因某些货币政策的实施,引起货币存量的增减,因此会对居民手中持有财富产生影响。居民手持资产越多,消费和投资的欲望越强烈,这是非常自然客观的规律。所谓的财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金融资产,比如货币,另外一个就是实物资产,其中包括房产,提到房产,就与本篇论文的论点有关,房产作为财富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适用于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的,也就是说以房产这种形式的财富体现会影响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三)关于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简单来讲是一种政府行为对私人产生的影响,具体是指政府投资消费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占,进而导致由于政府扩大投资而产生的国民收入可能会因为挤出效应使得私人投资消费减少或者有一部分被抵消掉甚至被全部抵消。

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具体解释就是,由于政府的消费投资增加,也就是政府扩大支出,就会使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务与产品的竞争加剧,这从价格上就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当然延展到房地产领域就是具体指房价的上涨,在此种情况下,假设市场上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保持稳定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缩水,理解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必然会导致人们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

二、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针对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可以得知,资产价格波动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在近阶段以来收到了学界和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就是股票市场,炒股热潮在我国已经不是近期出现的事情,而社会都对这一领域有着很多的研究与关注,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或者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却并没有得到像股票市场那么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近年来,股票市场连续萧条,情况低迷,而房地产市场反而表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这一现状使得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必要性

由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投资带来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日趋繁荣,但是也日趋复杂,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变动对消费投资的巨大影响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近几年来,政府对发展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对房产的消费也是消费投资的一种,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初期表现为一种好的态势,因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社会上对此种行为的认可确实会有利于在房产领域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很多地方把城市经营转变为土地财政和房产财政,这使得各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逐渐演化成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这样的发展态势将会慢慢脱离开始时对房地产行业寄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繁荣对除房地产之外的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与研究房地产领域房价的波动对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并着重强调了调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波雍屠缶用裣费投资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当前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政府部门应该协同房地产行业中的领头人考虑如何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又不影响到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因此,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既有助于对房地产市场与消费投资的内在联系形成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居民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还为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利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消费投资,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性的支持,所以,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住房消费成为居民难题,国内消费投资不足的现状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处于经济稳定性的考虑都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三、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现状分析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几乎吸纳了居民因经济发展而增长的绝大部分收入,但是却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减少,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论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针对房地产行业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建立抑制房价上涨的机制

面对当今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的现状,政府的政策是抑制房价过热增长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文案,建立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房价过热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群屠蠊内居民消费并不矛盾,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早期,将房产投资作为刺激居民消费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在当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刺激了消费投资需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现状来看,应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性发展,使居民消费投资合理的像多方面发散式延展,以此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持房价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以往有结论称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标识性领域,房价的波动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新经济体的出现,房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在宏观领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前文提到的房地产市场上的挤出效应表明,抑制房价的过热增长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投资消费,因此,政府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政策,保持房产价格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四、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现状,对房地产行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控,尤其是对房产价格波动的调整是保证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像更加健康稳定方向发展,使国民收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各方面尤其是房产价格的调节与控制政策,使房地产行业为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赤平,黄龙.公共债务、房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杜莉,潘春阳,张苏予等.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08).

[3]常宝瑞.房产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01).

[4]郭汝奇.经济生活中房产价格的影响及对策[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7).

篇6

[分类号]G201 F713.55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信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强,一种新型消费――信息消费应运而生。信息消费是指购买和使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总和,是信息用户通过将自身信息需求诉诸信息市场来寻求满足的特定方式,是信息消费者信息获取、信息认知、信息使用和信息再生等社会活动的综合体。对国内信息消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信息消费研究探讨的主题主要包括,信息消费理论研究、信息消费监督评价及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消费行为研究和信息消费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信息消费行为研究主要是从信息用户或信息本身出发,探讨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用户信息消费的偏好行为、选择行为及共享行为、信息消费障碍等。在这些文献中,虽有文献涉及到用户信息消费心理特征,但是并没有文献对用户信息消费活动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连贯分析,也就无法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系统分析用户行为的完整框架,而且在实践中也可以用来预测用户的信息消费目标和意向,因而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基于此,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借鉴TPB理论,对用户信息消费行为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连贯分析,为研究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提供新的思路。

2 计划行为理论及其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

2.1 计划行为理论

Icek Ajzen(1991年)在推理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Planned Behavior(TPB),根据TPB理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①个体行为态度(Attitude to the Behavior),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和看法。②主观规范(Subjee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认知,对他人采取某种特定标准化行为的主观性感知;③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其包括了内在控制因素,如个人的优缺点、技术、能力等,还有外在控制因素,如信息、机会、对他人的依赖性或障碍等。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计划行为理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2 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消费中的应用

信息消费的对象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信息产品可以分为基于工具的信息产品和基于内容的信息产品。基于工具的信息产品主要指信息消费过程中所利用的工具,即硬件和软件。基于内容的信息产品主要指图书、报纸、期刊、档案、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政府出版物、会议文献、产品样本等文献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如互联网服务(网络游戏、新闻、网上炒股、网络购物等)、网络文献服务(CNKI、万方、维普、虚拟咨询服务等)。

国内外学者将TBP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探讨了消费者休闲活动的选择、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等,也有学者将TBP理论应用于市场营销和信息消费领域,这为研究信息消费提供了参考。分析以往研究及TPB理论,可以发现TPB理论主要用来分析个体在某种活动中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做出决策的。TPB理论的三项影响因素囊括了大多数决策模型中提出的关键因素,如用户态度、来自他人的主观规则、以前的经验和一些外部限制条件等。因而利用TPB理论来构建用户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3 用户信息消费的TPB模型

本文结合TPB理论,将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信息消费目标直接影响因素,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等的因素和影响用户认知等的因素(见图2),通过三个层次的影响因素分析来系统研究用户信息消费行为,并构建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为描述简便,以下均用信息代替信息、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比如信息需求即代表用户对信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3.1 第一层一信息消费目标直接影响因素

第一层是信息消费目标的直接影响因素,用户意向直接决定着其信息消费目标,同时情境因素和消费群体因素对用户信息消费目标的实现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3.1.1 意向因素在一定的信息任务或目标驱动下,用户产生信息需求,萌发信息获取意向,从而发生信息获取行为。而用户的信息获取意向又是由其信息需求所决定的。用户信息需求也是由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Paisley将影响用户信息需求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对将采用信息的使用;用户的背景、动机、专业定位和其他个体特征;用户周围的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制约体系。后来Crawfordt又定义了其他影响因素,如用户活动、用户兴趣领域、信息的可获得性、个体所处的地位、决策需求,等等。在信息消费活动中,用户信息消费意向是由用户对信息产品、服务的态度、用户对他人信息消费行为的主观性感知和用户的知觉行为控制所构成的。

3.1.2 情境因素情境因素指用户信息消费需求产生当时的外部环境因素,其影响着用户将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时效、甚至影响着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如信息任务的急迫性、同伴的信息消费行为、信息消费当时的时间段(如是否是优惠期)、地域等,这些都是影响用户是否将潜在信息需求转化为实际信息获取行为的因素。

3.1.3 消费群体因素消费群体因素是指用户所处的消费群体有其自身相对固定的信息消费目标、信息需求特点、信息选择特点、信息获取特点、信息使用特点等。相对于非信息消费品而言,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的个性化需求、选择、使用差异非常明显。如按不同职业划分用户群体,教师、学生用户的信息需求多与课程学习、专业研究等有关,对学习软件、远程教育服务、专业知识咨询服务需求比较多。RebhiMustafa等研究了企业家的信息需求,发现企业家对网络、S&T、营销、商业和管理信息感兴趣。Japhet Otike调查了英格兰地区律师的信息需求,发现律师的信息需求主要受其工作性质和个体经验的影响。

3.2 第二层――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等的因素

用户信息消费行为模型第二层主要是进一步探讨影响用户意向,即影响用户个体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

3.2.1 影响用户个体态度的因素个体态度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可能出现结果的一种正面或负面的感觉和看法。态度由三种成分组成:①认知成分,包括个人对行为、事物的了解;②情感成分,包括个人对行为、事物的正面或负面的看法,带有感情的倾向,而这种情感倾向是由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信息的认知所引起的;③行为成分,包括个人对某种行为、事物的实际反应或行动。个体态度影响着用户对消费的选择性。

3.2.2 影响用户主观规范的因素主观规范是规范信念和依从此普遍社会压力的依从动机的积和,即:

SN=NBjMq

SN=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

NBj=规范信念(Normative Belief)

Mq=依从动机(Motivation to Comply)

j=规范信念的个数

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消费中,一些企业、单位购买一些信息设备如电脑软件等,往往是出于社会压力,为了响应国家信息化的号召,或者是盲目顺从他人的信息化潮流。

3.2.3 影响用户知觉行为控制的因素知觉行为控制是个人能力评估和这些因素重要性考虑的便利性认知(perceivedfacilitation)的积和。即:

PBC=∑CBkPFk

PBC=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01)

CBk=个人能力评估(Personal Competence Evaluation)

PFk=便利性认知(perceived facilitation)

k=控制信念的个数

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3.3 第三层――影响用户认知等的因素

第三层是进一步分析影响用户认知、情感、决策行为、规范信念、依从动机、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的因素。

3.3.1 影响用户认知、情感和决策行为的因素用户注意心理和信息能力影响着用户的认知。注意指用户对信息有选择地注意、接触或接受。影响用户注意的因素主要来自客观方面(如信息质量、无意识注意)和主观方面(即影响有意识注意的用户个人因素,如用户个性、兴趣、需要与动机等)。影响用户信息注意的因素,除了有意识注意外,还包括信息质量、无意识注意、知识与经验和唤起四个因素。

用户信息消费的信息能力结构主要指信息消费者自身的信息资源储备和信息知识状况。信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具有累积效应,因而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当信息消费者进行信息选择时必须从自身信息能力结构这个预设前提出发,一方面,信息能力结构影响用户的信息消费偏好,信息消费者总是偏好于自身信息基础能够很好相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能力结构影响用户使用信息的能力,知识背景深厚、识别、理解、组织信息能力强的用户能够更充分的使用信息的价值。

用户对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印象、用户的动机影响着用户信息消费的情感。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因素共同影响着用户的信息决策行为。

3.3.2 影响用户规范信念和依从动机的因素 对个体规范信念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压力和他人的消费习惯。其中,他人信息消费习惯是用户规范信念形成的基础,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等是个体依从动机形成的决定因素。

3.3.3 影响用户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的因素个体知觉行为控制的直接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能力评估和便利性认知。其中,前者主要受个体内在控制因素影响,如个人的特长、缺陷、信息能力、支付能力、情绪等;后者主要受外在控制因素影响,如信息、对他人的依赖性、消费环境因素(安全性、时效性、技术条件、帮助)等。

4 模型实证分析

篇7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水平、意识、动机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行为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本文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为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问卷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为92.5%。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数十篇以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著作。

1.2.3访谈法:对河南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大学生日常体育消费实际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2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

2.1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同时,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对健康体质的追求,使每年大学生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体育消费。从表1可见,低年级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动机是盲目的;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不管在那个年级中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四个年级在体育成就方面差别不大;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都越来越重视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及追求时尚的需求,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明确。尽管接受体育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日趋增加,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不明确。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外,大学生体育消费没有明确的目的,往往会使消费资金降值,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短缺。

2.2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分析

表2显示,当今大学生在体育服装上的支出是主要的,其次是在运动饮料上的消费。在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这样的体育消费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健身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比县城、农村较合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看艺术类较差;各专业的大学生在观赏性体育比赛及去健身俱乐部消费较少。

2.3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认识及生理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体育消费水平的不同,统计数据明显地反映出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比女生要高,而且男生体育消费支出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例也要高于女生(见表3)。

2.3.2地域不同,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不同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经济发展状况对体育活动认识的制约,两者直接影响到各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而且不同地域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2.3.3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于购买必备的运动服装及观赏体育比赛的支出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他的体育消费内容的支出甚至还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非体育专业,而非体育专业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其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3.2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应重视低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

篇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072-01

体育消费是利用体育的特殊属性来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上的需要而发生的经济行为。随着我国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品种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日益庞大。体育消费已是当今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一个反映,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且有扩大的趋势。青少年作为体育运动的主群体,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同时青少年缺乏经济独立能力,其体育消费行为必然是个体、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交点,为此,本研究试图探讨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以及产生这些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引导该地区青少年进行合理的体育消费及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查福建省晋江市某区200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120名,女8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泉州轻工学院图书馆和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多种途径查阅了近十年国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为此论文的撰写奠定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制定

在制定调查问卷之前,阅读有关社会调查及体育科研方法方面的书籍,并根据有关问卷制定的要求,围绕消费动机、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影响因素方面自行设计。

(2)问卷的发放

对福建省晋江市某区青少年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7份,剔除无效问卷3份,有效回收率92%。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现状调查

1.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您进行体育消费是为了”的问题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的占32%、休闲娱乐的占13.5%、审美追求的占22.2%、社会交往的占11.9%、体育成就的占10.8%、攀比炫耀的占9.2%,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强身健体是体育消费的首要目的。

2.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

在“您认为人的一生应该经常锻炼吗?”问题的回答中,认为赞同的占39.6%、基本赞同的占33.6%、即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占15.7%、不赞同的占6.5%、非常不赞同的占4.3%,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在这个方面表示肯定。可见,青少年的健身性体育消费价值观已得到基本的确立和定位。

在“体育是增进健康、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问题的调查中,完全赞同的占28.2%、基本赞同的占33.1%、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占19.5%、不赞同的占15.7%、非常不赞同的占3.2%,调查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对体育是增进健康、造福社会的有效手段持正面的态度。

在对“您选择体育商品的依据”问题的调查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的占39.1%、逛街时看中的占24.4%、流行、时尚的占21.7%、朋友推荐的占14.6%,根据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青少年在选商品时还是比较看中自身的实际需要,能有计划地理性消费,但还有少部分青少年还是跟着潮流、时尚,这说明在还是有少部分青少年心理上还是欠缺理智,要对这少部分青少年进行体育消费心理方面的引导。

3.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体育消费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主要有体育服装、运动器具、体育书刊、比赛门票、体育锻炼、体彩/足彩六类;体育服装占14.5%,运动器具占19.3%,体育书刊占9.6%,比赛门票占6.9%,体育锻炼占36%,体彩/足彩占4.8%,占比例最大的内容是体育锻炼,第二位是运动器具,第三位是体育服装,第四位是体育书刊,第五位是比赛门票,第六位是体彩/足彩。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内容主要还是以体育锻炼为主。

(二)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某种消费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体育消费行为作为消费领域的一种行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地要受到诸如收入水平、余暇时间、政策舆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消费者自身的文化素质、消费需求及其价值观等的影响,这是体育消费行为形成的必要条件,对体育消费行为的形成均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

1.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社会对体育消费的评价、社会对体育消费的导向。调查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良好的体育消费环境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2.8%,认为社会对体育消费的评论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5.5%,认为社会对体育消费的导向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5.6%。这些数据说明,在日常体育消费和购买中,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多属于节俭型和务实型的,超前消费的意识还不太强。

2.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收入、家庭的体育消费习惯、家庭成员的支持。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家庭收入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9.4%,认为家庭的体育消费习惯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37.4%,认为家庭成员的支持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64.6%。以上数据说明,在所有家庭因素中,家庭收入是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

3.个人因素的影响

根据相关文献的分析,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体对体育消费的认知、热爱体育运动。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个体对体育消费的认识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5.9%,认为热爱体育运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83.6%。调查结果说明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体育消费行为。

4.学校和社区环境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学校核社区环境因素包括:社区是否经常组织社区体育活动、学校是否提倡开展体育活动、学校是否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会或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社区是否经常组织社区体育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8.8%,认为学校是否提倡开展体育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0.5%,认为学校是否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运动会或活动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70.6%。这些数据说明,与社区环境相比,学校的体育锻炼环境对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大。提示,学校应该重视对青少年体育消费观念和行为的引导。

5.商品广告的影响

影响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的商品广告因素包括:体育消费的广告效果、体育消费商品的丰富程度、明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认为体育消费的广告效果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27.1%,认为体育消费商品的丰富程度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64%,明星的体育消费行为认为重要及非常重要的占43.4%,以上数据说明,由于青少年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商品的款式和商品对个性需求的满足程度。

三、结论与建议

强身健体、审美追求是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其他的体育消费动机还包括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体育成就、攀比炫耀。影响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体育消费行为有社会文化、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和社区环境、同学朋友、商品广告。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不要让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一时最求时髦,而体育消费的价格和质量要符合福建省晋江市青少年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一、文献综述

二、消费价值观量表的研究

(一)量表的构建

本次研究中运用RVS量表的理论框架,以罗克奇提出的基本价值观点模型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大学生群体座谈,得出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观因素,最终按照消费价值观基本成分的不同将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划分为“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两个方面。量表初步确定了8个维度,其中消费价值目标包括4个维度:经济型目标、象征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功能性目标;消费价值手段包括4个维度:超前性手段、谨慎性手段、保守性手段、自信性手段。每个维度有5个测项,共40个测项,采用Likert自评式五点量表法,从“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依次计分为l分、2分、3分、4分、5分。

(二)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效度检验。本研究使用“KMO球形检定法”检验问卷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其值越逼近1,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运用SPSS17.0对消费价值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分别进行效度检验,其取样适当性数值KMO都在0.7以上,Bartlett球形检验的X2值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样本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因子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200个样本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正交旋转法,方便共同因子辨认及命名。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将题项归为7个因子,然后分别命名。

因子1:“理性与谨慎”因子。该因子解释了最大的方差18.890%,包含最多的5个测试语句:“只要产品品质有保证,我认为多花钱是值得的”,“只要产品质量好是不是名牌都无所谓”等语句。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的谨慎且理性的消费意识。

因子2:“自信与自我”因子。该因子解释了14.415%的方差。由3条语句构成:“看到我喜欢的产品,我会马上行动”,“我总是自己做出决定,不太依靠他人的意见”,“我购物时一向果决,绝不犹豫”。这些显示了消费者对自己的行为充满自信的态度。

因子3:“品牌依赖”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我认为穿名牌能增加自信、提升形象”,“拥有名牌产品,能显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购物时我很注重产品品牌”。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品牌以及名牌产品的依赖。

因子4:“个性与时尚”因子。由4条语句构成:“我总是会关注任何新上市的产品”,“我买东西时,会注重外观时尚的产品”等语句。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流行时尚前沿的个性产品的钟爱。

因子5:“经济实用”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买东西实用最重要,没必要买名牌”,“商品的便宜实惠对我很重要”,“我通常会购买便宜的商品”。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经济实惠以及实用性的重视程度。

因子6:“超前消费”因子。由3条语句构成:“我认为有钱就该花,要享受人生”,“我可以接受超前消费”,“我喜欢做个快乐的‘月光族’”。这些语句显示了消费者的超前消费的态度。

因子7:“传统保守”因子。由2条语句构成:“钱存着比花了强”,“过日子能省就省”。这两条语句反映了消费者传统保守的消费观念。

在因子分析中可以看到,与预期的8个维度的设想出现了一些偏差,消费价值目标中的功能性目标和消费价值手段中的谨慎性手段出现了合并归类,这也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信度水平。但总体保持了预期的维度设想。

四、聚类分析

将得到的7个因子的标准化因子值保存为新的变量,基于这7个因子对样本进行快速聚类分析。在确定聚类中心数目时,对聚类数初步设定为4类,5类和6类,对输出的方差分析图表进行比较。聚类数为5时,显著性水平均为0,表示五个族群之间有显著性差别,聚类有效。再通过比较可以看到聚类数为5时的效果更好。所以最终选择了有五个中心的聚类,每个聚类中心代表一种细分市场。通过聚类分析,消费者被分为五个细分市场。根据每一细分市场的特征对其分别进行命名如下:

细分市场1:个性自我型消费者。个性与自我是这一细分市场的主要特点。这也反映了“80”后大学生最独特的特点与消费观念。这类消费者自我意识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和消费产品的时尚流行性。他们不太注重产品价格,而只为满足自我。

细分市场2:经济谨慎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在消费时体现出谨慎的态度,并且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而其“自信与自我”的得分较低,可以看出他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具有理性的。

细分市场3:身份象征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依赖品牌。他们认为所购买产品及服务体现了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他们非常注重这种身份对自己的满足感。从而因此增加了其对此品牌的忠诚度。

细分市场4:超前消费型消费者。“超前消费”是这类消费者最大特点。他们比较接受最新的消费观念,有着很超前的消费意识。消费行为较他人更超前。他们喜欢花钱消费而不是存钱。

细分市场5:传统保守型消费者。这类消费者具有传统的消费观念。他们与超前消费人群有着截然相反的消费态度。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而不是花钱消费。他们并不对产品的品牌和流行性过于看重。

五、针对各细分市场的营销策略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消费价值观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根据不同消费价值观下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本文试图为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开拓提供如下建议。

(1)针对“个性自我型”人群注重宣传“体验消费”。这类人群在消费过程中,追求个性、时尚和新潮的产品,对消费和购物充满着好奇,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念。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消费者,企业可以采取免费体验的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商品的个性或体验到产品的新奇功能,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或者比较新奇的时尚产品,企业可以把目标定位在这一消费者人群中。

(2)针对“身份象征型”人群注重发挥“品牌效应”。这类消费者在购买行为上比较注重产品或品牌的档次和品味,关心的是产品能否帮助他们提升自身形象和地位。针对此消费价值观的大学生,企业应注重提升自身整体形象,以培养此类人群对品牌的忠诚度。企业应做好品牌建设,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不断维护形象,使这类人群形成对企业产品的偏爱。同时开展多元营销方式,采用电视广告、人员促销、名人效应等多种形式进行品牌推广,让品牌的信息融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消费者接受自己的品牌,在情感上认同此品牌。

(3)针对“经济谨慎型”人群注重开展“打折降价”活动。这类人群消费时首先考虑价格因素,倾向于购买打折降价的商品,买东西首选便宜实惠的物品。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大学生群体,企业应通过打折降价、优惠、送礼、抽奖等促销手段,采取低价的定价策略,通过薄利多销来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

(4)针对“传统保守型”人群注重引导“理财性消费”观念。这类人群一般不会购买新奇产品,储蓄倾向很高。企业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挖掘他们的消费潜力。以开办公益讲座宣传理财知识等方式,以投资的角度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消费的新理念。

(5)针对“超前消费型”人群注重提供“信用服务”。这类人群具有前卫的消费意识和观念,愿意超前或透支消费,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企业可以提供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多种形式的信用服务;并从理财的角度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超前消费的益处。

六、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本文立足于新的视角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市场细分,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样本选取方面,由于时间和经费等原因,本研究没有做到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随机抽样,取样还不够全面;在调查方式上,由于不能对每份问卷进行一对一发放,可能消费者对问卷题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从消费价值观角度对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实证研究已经受到了关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立足于某一类具体产品进行研究,结合每个消费价值观群体的购买行为展开深入的探讨;基于同一个消费价值观细分市场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不同地区间消费价值观的区域差异展开研究等,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参考文献:

[1]胡洁.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余洪文.基于消费价值观的广东大学生消费区域差异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苏胜强,谷永春.基于消费者价值观的市场细分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

130-133.

[4]林清河,施坤寿.许家铭.消费者决策形态与价值观之研究——台湾地区大学生之实证研究[J].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专刊:人文及社会科学,2001,11(1)16-29.

[5]张立强.基于二维价值观的78后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7.

[6]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消费价值观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9(10).

[7]冷滨.90后的价值观、族群分类与消费行为——以运动休闲服装市场为例[J].营销传播论坛,2008(03).

[8]吴垠.关于中国消费者分群范式(China-Vals)的研究[J].南开商业评论,2005(08).

篇10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4161(2011)04-0106-03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十一五初期,我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在实施了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之后,转入稳健的财政政策阶段。但2008年下半年,全球性经济危机波及我国,使经济出现下滑,为稳定经济增长,中央政府相机抉择,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各主要经济体为摆脱经济危机,纷纷采取注入流动性的办法来恢复经济以及缓解债务危机。因此我国整个十一五期间都面临控制通胀的艰巨任务。而2011年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美国坚持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恢复形势不够明朗、中东地区局势不稳,这些带来的国际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都将推动物价总水平进一步上涨。因此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预期作用于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而成为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研究预期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政策意义。

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它使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对其支出行为作出调整。Hende on和Quandt(1971)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居民消费和储蓄的权衡取舍关系。认为通货膨胀预期的增加会使人们的近期消费增加,这是由于通胀预期一般会降低人们的真实利率预期,所以人们在储蓄与消费之间就会选择消费。同时DeLong和Summers(1986)也基于凯恩斯主义模型得出了同样结论,对于价格上涨的预期可以通过真实利率和对财富的再分配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而另一份基于密歇根大学调查研究中心报告和Juster Thomas、PaulWachtel(1972b)的研究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较高且不确定的通胀预期会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人们降低他们的真实收入预期,所以使其当期支出减少。Thomas Juster和Paul Waehtei(1972b)运用人户调查数据,针对通胀预期对消费者支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通胀预期确实会影响人们消费的跨期分配,进一步地,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非耐用品和劳务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耐用品消费支出的减少。Susan Butch和Dine Wemeke(1975)也持同样观点,即较高的通胀预期会导致较高的个人储蓄以及耐用品支出的减少。目前研究我国通胀预期与居民消费行为的论文并不多,与此相关的有李成、马文涛、王彬(2009)对1995-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认为通胀预期偏差冲击、能够解释20%左右的消费波动。

二、模型和数据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无论是从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市场发达程度、信息获取能力和传递速度有较大差异,所以本论文将建立模型对城镇和农村消费行为分别进行分析。

其中城镇(或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反映了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消费的基础。真实利率是当期消费的机会成本之一,早期研究也证明了在通胀预期提高的时候,人们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所以同时加入真实利率变量。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则是反映未来通胀预期和居民经济信心的指标。

模型选取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的季度数据,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城镇(或农村)居民季度人均消费性支出,为观察通胀预期等因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运用CPI平减的方法对被解释变量进行了剔除价格因素。其中,由于公布的月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以上年同月为基数的统计结果,为观察整个十一五期间的价格变动趋势,对2007-2010年各月CPI均以2005年同月为基数进行处理。CPI采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城镇(或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再用月度数据获得调整后CPI的季度内几何平均值,作为当季度CPI。城镇(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中的全国季度统计数据。

解释变量选取与消费行为相关的真实利率、剔除价格因素后的可支配收入和通货膨胀预期。其中,真实利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根据每个季度内变化的利率进行平均,求得该季度内平均名义利率,季度内未出现利率变动的,则直接用央行公布的名义利率作为当季名义利率。再减去调整后的季度内通货膨胀率得到实际利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直接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居民生活数据库统计数据,农村居民可支配数据则采用该数据库统计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税费支出”计算得出。两个指标均进行了CPI平减,以考察真实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是消费支出的先行变量,选取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胀预期所反映的通胀水平与消费支出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收入预期采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收入预期指数。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季度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和未来收入预期指数在2009年第三季度发生统计表示方法变化,按照新算法对之前的指数进行换算,得到新的表示方法下的统一数据。

三、回归及假设检验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回归结果:通过第一次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真实利率项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所以考虑利率项数据变动幅度较小,并且我国居民的理财习惯,比较偏好储蓄,因此舍弃真实利率变量,重新回归,结果如下:

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回归结果中,拟合优度R2=0.952220,可见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城市居民真实消费支出,三个自变量系数在l%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XIF,远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确认无自相关问题。可以最终得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城镇人均消费支出=2077.769+0.498563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1.77867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35.36344未来收入预期收数

该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5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1.78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

季度消费约35.36元。

同样对农村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真实利率对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影响也不显著,所以同样去掉真实利率变量,由于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变量,所以予以保留,并考虑到农村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传递速度与城镇的差别,以及农村居民消费选择较城市更加保守,所以采用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胀预期指数来替换当期未来预期通胀指数,即改为观察农村上一期对本期通胀预期对本期消费的影响。

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回归结果中,可表明变量解释了多数农村居民真实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和未来预期指数自变量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显著,滞后一期未来通胀预期指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远低于10,所以可以判定解释变量之间无多重共线性。D.W统计量在该自由度和待估参数个数下可拒绝自相关假设。所以认定无明显自相关问题。

可以最终得出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回归方程为:

农村人均消费支出=2199.641+0.461609农村人均可支出收入+13.77352未来通货膨胀预期指数-49.54699未来收入预期指数(滞后一期)

该回归结果表明,农村季度人均真实消费受当季度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滞后一期的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其中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上升1元钱,人均消费将增加约0.46元;而当季度居民对未来通胀预期增长1%,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加约13.77元;而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每降低1%,则会增加当季度消费约49.54元。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分析可知,在我国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和未来收入预期对消费者的支出行为有较明显影响。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提高和未来收入预期的走低会导致居民增加消费,并且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大于通胀预期。其次,城镇居民当期消费受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影响显著,而农村则可能因为消费决定较为谨慎和保守,而呈现居民当期未来通胀预期对下一期消费影响较为显著的结果。未来收入预期则对城乡居民当期消费的影响都比较显著。而且对比城乡居民消费可以发现,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根据预期进行调整的幅度更大,即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更易受到预期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规模较大,因此,总体上,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上涨和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走低会导致居民消费总需求的上升,进而对物价总水平形成拉动力量,加速通货膨胀。因此在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具。

管理通胀预期并不是要使通胀预期减小,而是使之趋于合理,从而防止个人经济行为的剧烈波动对宏观经济产生不良影响。基于上述分析,在我国预防和治理通货膨胀和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注意:

1 完善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金等的指数化制度。定期根据物价波动调整构成居民收入的各项,使得居民收入与物价上涨联动,以及保持真实收入长期平稳,从而降低收入预期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程度,减少其对物价总水平的顺周期作用。

2 形成政策联动体系,同时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市场主体的活动是分散的,苛求公众时刻保持镇静和理性又是不现实的。要管理通胀预期,就要使政府政策达到内在的一致性,让公众了解政府政策不存在冲突和相互抵消,使公众的预期不至于因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而失于合理。同时,政府定期公布政策目标、实施进程等信息,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形势判断依据。政策效果也应及时公布,并说明政策效果与目标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不断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度。

3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安全感”。从回归结果看,农民的消费行为受预期的影响较城市大,这反映了农民生活中更缺乏“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可以提高农民在通货膨胀中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能力。从而降低农民受通胀预期和收入预期影响而增加的支出。

篇11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场;心理模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媒体广告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促销手段不断创新,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这些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造了便利性、提供了多样化信息的同时,增大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2.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目前,国内外关于消费心理及购买决策的研究正处于上升阶段。本研究将在该领域内提出自己的观点,以进一步丰富和补充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理论体系。在现实意义方面,金融危机过后,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无论对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有重要的意义。从企业角度,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对企业研究制定营销策略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综述

消费者是指直接消费产品或服务的人。消费者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指的是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而发生的购买品的所有行为活动,是消费心理的外在表现。西方对消费行为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理性决策人的消费行为阶段;情感体验人的消费行为阶段;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阶段。

4.消费者购买决策综述

下面我们将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购买活动的主体,不论消费者是否做出购买,其内心都会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和思考,针对不同的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者是如何做的购买决策的对我们研究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

1.尼科西亚模型

尼科西亚在1966年的《消费者决策程序》一书中提出了这一决策程序,认为消费者行为源于厂商特性―与消费者特性,并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看成是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信息形成态度;第二部分,信息收集与方案评估收集与产;第三部分,实施购买行动;第四部分,信息反馈。

2.霍华德和谢思模型

霍华德和谢思模型经修订于1969年正式形成,来源于“SR”模式,引入满意度理念,主要用来解释一段时期内的品牌选择行为,其重点在于解释是否会重复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

3.E.K.B.模型

E.K.B.模型是1968年提出。该模型较全面的解释消费者的购物决策过程,具有对不同情境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并与消费者具体的决策行为相一致。

4.多属性态度模型

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artin 提出了多属性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在整合过程中通过结合对产品的显著信念的评价和信念的强度,态度就是这些好坏结果的加权总和。

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我国人口现在已达13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会购买产品,都可以称为是一个消费者,所以这么庞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一点已经被国外的许多企业所熟知,所以他们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吸引中国的消费者,最突出的便是零售业,他们在许多大城市建立了大商场、大超市。甚至有的消费者本来没有购物的打算,只是想去逛逛,结果进去逛完之后总是大包小包的买了不少东西。针对大商场和大超市如此流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此巨大,其原因何在呢?下面我们将用场的观念来解释,探究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场是怎样形成的?

1、心里场概念

心理场的概念最早是由勒温提出来的,在此将其应用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研究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有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产生的,内部心理因素也有好多专家、学者研究过,在这里引入心理场的观点,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更有合理性。心理场具有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看成是心理场对消费者的一种场化过程,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策都是在心理场的作用下产生的。

2、心理场系统有以下特征:

(1)交互综合性,心理场系统中的三个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开放性,心理场系统不可能是封闭的系统。

(3)动态性,心理场中的各个子场组成要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心理场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三、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购买决策心理过程是消费心理学和消费行为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研究的核心内容。从消费者的角度说,了解购买决策心理过程,能够克服自身的不理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从营销实践角度而言,有助于企业进行有效地市场细分、市场地位以及制定明确的营销战略组合。消费者行为模型为研究和分析消费者行为提供了基本框架。本文结合西方学者的 “刺激―反应” 模型和中国实际,构建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1、 消费行为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具普遍性的种行为活动。

比较著名的消费者行为模型有:尼柯西亚模型 ,恩格尔―科拉特布―布莱克模型(简称E.B.K)、霍华德―谢恩模型,而霍华德―谢恩模型更强调消费者购买的早期情况,认为态度和意向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以往消费行为模型的学习与比较,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消费者购买决策心理模型。”

2、购买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由于缺乏某些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是有机体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以及实现自我价值所必须的对客观条件的反应。

3、购买动机

一般而言,动机有三种要素组成:需要驱使;刺激强化;目标诱导。由此可见,动机受需要的强度、购买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信息搜集

由于中国消费市场的不规范性,虚假广告比较泛滥,使得消费者需要花大力气搜寻信息。

5、决策

这是整个购买决策模型的核心环节,也是消费者心理冲突与矛后的环节,决策过程包含系列的心理活动同时,决策也受以往知识经验、结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对各种品牌进行比较,形成自己的购买标准。

6、购买

消费者在决策以及形成自己购买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购买行为,购买过程有一定的个体倾向性,个体由于经常或者习惯购买某种商品而拒绝了其他同类物美价廉的商品。

7、购买后评估

在使用了产品和服务后,消费者会将其实际水平与期望水平进行比较,并体会到满意或者不满意,为以后的购买决策服务,改进以后的购买决策行为。

四、研究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1、研究的局限性

(1)由于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复杂性,本研究预先设定了研究的情景,即非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因此,对于其他情景,本研究没有涉及。

(2)样本的局限性。所选用的样本数量和所调查的消费者难免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增加研究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展望

(1)购买决策过程的神经机制研究

对购买决策过程的研究,现在的研究更多的是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对生理机制的研究较少。今后应注重运用生理学以及生理解剖学相关知识,采用实验的力法(如ERP),找出人脑中影响决策心理过程的相关区域,借助仪器设备进一步研究购买决策的生理机制。

(2)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心理学相关理论相结合研究,共同探购买决策的心理过程。

以往研究只注重经济学宏观的购买过程或者是关注微观的购买心理活动,今后应把宏观的购买过程与微观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

(3)网络时代下,购买决策具有怎样的新特点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虚拟的网络中购物,在不确定的情境中,消费者的决策心理具有怎样的新特点,与传统的决策心理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等。

参考文献:

[1]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力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冯建英,穆维松,傅泽田.消费名的购买意愿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8.

[3]顾文君.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4]衡风玲,赵爱琴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北京丁业大学出版社,2008.

[5]黄凌.归因风格及情绪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雷霞.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实证分析[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新旺,刘金平.决策心理学[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知识等等。其中,价值观是个人或实体所期望的超越情景的目标,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有差异,能够作为个人生活或其它社会实体的指导原则。价值观对人们绿色消费行为时具有指导意义。学者们关于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研究(Schwatrz,1994;Homer,1988;Follows,1999;Chan,2001),大多数侧重研究集体主义价值观、内部导向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关于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融人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的研究则较少。

一、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

物质主义定义为:“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与欲望,导致忽视精神层面的生活方式,对物质的兴趣完全表现在生活方式、意见及行为上”(Belk,1986)。换句话讲,物质主义是“消费者对获取和拥有物质财富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Belk对物质主义的维度研究中,将物质主义分为三种特性,其为占有欲(possessiveness)、心胸狭窄(nongenerosity)和妒忌(envy)。而在Schwarz(1992,1994)看来,集体主义社会就是公共社会,其特征是社会身份、共同承担义务和社会期望。在集体主义社会里,社会组织(团体经过集中,形成了共同的命运、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个人是社会小成分,组成可供研究的组织结构。如果将个体价值观体系的结构按两个方面,即自我提升价值观(如成就、享乐和权利)和自我超越价值观(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物质主义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提高的生活价值观,它容易与其他强调集体主义(普世、仁慈和宗教)导向或自我超越的生活价值观产生冲突。在此研究基础上,William等(2005)对物质主义与个人其他价值观之间关系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显示,物质主义和个人价值观中自我超越(如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呈负相关关系。

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某些国家表现的十分突出,且物质主义带来不良后果尤为明显。目前东亚国家的文化中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然而伴随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这些国家也遭受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侵袭。因此,有必要远离物质主义,将自身的价值观引向集体主义的精神层面上来(Aric和James,2002)”。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趋向于通过追求更多的物质来提升自身地位,而宗教价值观把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放于首要地位,强调节俭,它正好与物质主义价值观冲突(Mark和William,2008)。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人们作为消费者是一个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结合体,他们在作出消费决策,内心是十分复杂的,而不简单受那种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将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一对矛盾的价值观来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自我超越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共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选择。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

研究者已经证实了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影响,Li(1997)发现集体主义导向对中国香港消费者的绿色产品信息搜寻和实际绿色消费行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Larouche和Barbaro(2001)以美国北部消费者为例,研究了价值观与消费者溢价绿色消费意向之问的关系,发现只有集体主义和安全感两个价值观对溢价绿色消费意图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目前学术界主要是将环境态度、环境信念及个人规范作为中介变量来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态度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西方研究者根据合作、帮助以及个人是否考虑组织目标等方面对集体主义进行了测量;他们对东方国家中集体主义导向的测量,表明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反映了群体导向、和谐性质以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在这些研究中,集体主义导向包含了群体目标优先、感知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人一致。集体主义(如普世价值、f_爱与宗教)和环境态度呈正相关关系,因为他们反映了集体的利益、对他人提升的关心、自身利益的自我超越和赋予生活意义,亦即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他们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具体评价。McCarthy和Shrum(1994)研究表明,消费者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再循环利用行为的评价有显著影响,这种对再循环利用的积极的评价直接影响再循环行为。这一过程巾,集体主义通过再循环态度对再循环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价值观对具体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一般通过具体的环境态度调节,当涉及普遍意义上的绿色消费行为时,学者们引用了环境关心的概念。Kilbourne和Pickett(2008)研究物质主义价值观与绿色消费行为关系时,发现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个人的环境信念,进而环境信念又对环境关心产生影响,最后环境关心对个人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

因此,价值观通过态度这一中间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般的环境态度和具体的环境态度,至于选择哪种态度来测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学者们选择的具体的绿色消费行为而定。从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结果看,物质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消极的评价,最终不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实施;而集体主义价值观产生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促使积极的实施绿色消费行为。

(二)价值观(物质主义、集体主义)通过环境信念、个人规范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环境行为领域对“环境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考查“个体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持有的普遍态度”,即考查一般层面上的态度。相关的环境态度概念,还包括环境信念、环境意识、环境关心、环境情感等等。这里环境态度变量亦指环境信念,环境信念受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影响,它包含行为后果的意识和责任归属,信念再影响个人规范,个人规范是在特殊情境下对特殊行动的自我期望。个人规范来源于内在化的价值观,这种内在化规范是建立在对行为结果的意识反映和评价的基础上。

学者们研究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时,更多的是研究一般性的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一般性价值观的选择大多采用Schwatrz(1992)对价值观的分类方法,即将一般的价值观划分为两个方面:自我提升价值观和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是个人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自我超越则是个人超越自身利益,强调他人的利益;William等(2005)对Schwartz价值观划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将物质主义归于自我提升维度下,而集体主义属于自我超越范围内。学者们研究一般的价值观(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为我们研究物质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因此,自我提升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说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负向影响,自我超越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正向影响说明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有正向影响。Nordlund和Gar.viii(2002)验证了自我超越价值观、自我提升价值观和环境价值观(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问题意识以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关系的层次模型,其中个人规范调节价值观、问题意识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规范受到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及问题意识的激励,进而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Nordlund和Garvill(2003)进一步验证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在减少私人汽车使用行为方面的应用,他们用路径分析方法检验价值观、问题意识、个人规范与合作意向关系这一层次模型,数据支持了假设模型:自我超越(集体主义)影响个人规范,同时义反过来影响减少私人汽车使用的意向“。Linda等(2005)将“价值观一信念一规范”理论运用到消费者对能源政策接受程度的方面,并对荷兰112个受访者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利他主义(集体主义)和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通过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三)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绿色消费行为

从上面分析看出,价值观通过态度、信念及个人规范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是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消费者作出决策并不是完全由哪种价值观占主导,决策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等凶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引人了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加以分析。Ajzen与Fishbein(1985)将理理论加以延伸,提了计划行为理论,TPB分析了行为的形成过程,首先行为决定于个体的行为意图;其次,行为意图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所决定。TPB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态度外,还包含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主观规范指的是个体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个体行为时,那些个体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他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感知行为控制指的是个体知觉到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反映个体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对于绿色消费行为,中国消费者的内部社会影响(如家庭)和外部影响(如朋友、邻居和亲戚)是主观规范的重要决定因素。当个体认为自己拥有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期望的阻碍越少时,对行为的认知控制就越强,感知行为控制凶素发挥重要的作用。消费者消费决策时,行为不仅仅与态度、个人规范有关,还与个体主观规范、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有关。

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存在物质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共存的现象,很难说清是哪种价值观支配他实施行为。作为一对矛盾价值观的结合体,具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人暂时不会实施绿色消费行为,但同时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主观规范,强烈的主观规范可能迫使他实施该行为,此外,带有物质主义观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自信心非常强,对自己采取某一行为的难易程度也有较轻的估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采取绿色消费行为;对带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人而言,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感知采取某一行为具有困难的程度,将会遏制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同时,物质主义价值观使得其主观规范性很低,较低的主观规范将无助于绿色消费行为的发生。因此,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还要考虑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素。

(四)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绿色消费行为指消费领域中一切能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作为,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绿色购买。Vermeir和Verbeke(2008)将自信度(confidence)作为态度和绿色消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自信度即相信产品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功能,如果自信度很低,消费者不会特意去购买某种绿色产品。自信度作为态度和绿色?肖费倾向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样适用于其他绿色消费行为当巾,如果消费者感知自身的绿色消费行为将减少环境污染,并维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该行为实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和关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对绿色食品质量的怀疑态度增强。将自信度作为调节变量衡量价值观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更能动态的、切合实际的反映消费者对现实的关注态度。如果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食品质量带有~定的怀疑态度,无论是何种价值观的消费者,实施绿色消费行为的可能性将较弱。

三、价值观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模型

友情链接